《零年1945》 曾雪莹解读
《零年1945》| 曾雪莹解读
关于作者
伊恩·布鲁玛,生于荷兰,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并在日本生活了六年,在香港生活了八年,掌握英语、德语、荷兰语、法语、日语和中文六种语言。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伊恩为我们分享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结束那年,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在这一年,我们熟悉的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将目光投向历史中模糊、暧昧的一面,描写边缘人群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另一些面貌,为我们了解二战带来了新的视角。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1945年不仅仅是充满英雄主义和胜利感的年份,人们不仅有着胜利的喜悦,和被压抑的情欲的释放,也有着饥饿、困苦、流浪和复仇;人们在努力恢复秩序的同时,各地又不断上演着失序;在期待清算罪犯的同时,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做出妥协。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复杂的1945年。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零年1945》,本书的副标题是: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在许多西方人眼中,1945年是现代世界开始的零年。因为在这一年,二战终于结束了,新的秩序开始重建,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也期待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6万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分享1945年,也就是二战结束那年,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在这个被作者称为“零年”的1945年里,我们熟悉的现代世界,是怎样诞生的。
先来跟你分享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在布鲁玛17岁那年,他的家乡荷兰被德国人占领。一年后,布鲁玛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在当时的荷兰,如果想做律师,大学期间,就必须加入一个叫做联谊会的学生社团。然而在布鲁玛入会那年,联谊会被德国当局解散了,会员们不得不开始地下活动。这意味着,过去那些羞辱新会员的入会仪式,比如强行剃头,就不能再继续进行了,因为这么做会向德国人暴露他们的身份。
两年后,布鲁玛和他的同学们,因为拒绝在一份效忠德国的宣言上签字,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日子,最后布鲁玛被遣送到德国的集中营,被迫在纳粹的劳工营里工作,在几次轰炸中差点没了性命。战争结束后,他辗转回到家乡,也重新回到了大学的联谊会。此时,社团的元老们决定重启整人的入会仪式。而那些初来乍到的新生中,一些人刚刚脱离集中营,甚至有部分犹太学生,在战争期间,曾经在别人家的地板下躲了好几年。但在入会仪式上,这些在战争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新生,依旧被人扯着嗓子骂,甚至被关进地窖里。却没有人觉得这种行为过分而提出反对,就连布鲁玛自己也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过去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这就是惯例。
听完这个故事,你或许会好奇,在经历了一场如此巨大的灾难后,人们为什么会对战争中的苦难如此冷漠,而一心只想恢复惯例。《零年1945》的作者伊恩·布鲁玛在书中尝试着给出答案,他认为,人们太想回到纳粹占领前的那个世界了,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炸弹,而整一整社团新人的行为,实在是太平常了。然而想要一切照旧,却是不切实际的。这场战争将大半个世界变成废墟;与此同时,数百万的人饿着肚子,一心只想报仇雪恨,回到过去只能是一种幻想。更何况,还有许多人并不愿意回到过去,曾经的殖民地人民,不愿继续被殖民的耻辱;战时,工人为祖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战后,却不愿活在旧的社会体制下;战时,女性进入工厂,承担其家庭的责任,战后,她们不愿再接受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些人都期待着战争结束后,世界能够发生些改变。
在大多数人熟悉的故事里,1945年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和胜利感的年份,自由世界战胜了法西斯。但是,作者却描绘了历史的另一些面貌。在作者的笔下,1945年并不那么单纯,战争过后,人们不仅有着胜利的喜悦,和被压抑的情欲的释放,也有着饥饿、困苦、流浪和复仇;在努力恢复秩序的同时,各地又不断上演着失序;在期待清算罪犯的同时,又不得不做出妥协。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复杂的1945年。
本书的作者,正是前面所讲的布鲁玛的儿子,他叫做伊恩·布鲁玛。伊恩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第六年,1945年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的父亲是荷兰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布鲁玛;而他的母亲,是一名出生在英国的德国犹太移民,这样多元的家庭背景,为他研究世界历史提供了基础。
同时,伊恩还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随后,又在日本大学研究电影,并且先后在日本生活了六年,在中国香港生活了八年。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亚洲的欧洲人,他能说英语、德语、荷兰语、法语、日语和中文六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经历,使他有着跨越东西方的视角。
作为学者的伊恩,在讲述我们熟悉的历史时,往往会将目光投向历史中模糊、暧昧的一面。他打破英雄叙事的方式,描写那些边缘人群的故事,让我们能看到那些被遗忘的历史。《零年1945》这本书,也延续了这一风格,为我们了解二战的胜利,带来了新的视角。伊恩在书中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历史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宏大叙事之外的1945年。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第一,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第二,人们是如何清理战争废墟的;第三,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各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先来看看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声明的消息传到战胜国时,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没有比欣喜若狂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他们此刻的心情了。在纽约、巴黎和伦敦,年轻人彻夜狂欢,胜利日成为了他们的节日。而在被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盟军解放的欧洲国家,人们对占领军的崇拜,可以用狂热来形容,这种狂热首先体现在男欢女爱上。
占领军给这些国家的女性,带来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解放,这种解放更带着巨大的性意味。1945年,在像是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这些国家,战争后幸存的男性,往往营养不良,情绪消沉。国家被占领和军事上失利,多多少少摧毁了男性的权威。相比之下,美国人、加拿大人,他们伙食好,军饷足,穿着军装的样子显得格外帅气,受到了女性的欢迎。事实上,跟占领军交往不仅能带来物质上的好处,更为这些女性提供了反抗的机会,让她们得以逃离现实社会的制约。法国小说家格鲁就曾在那段时间内,与美国军人交往过。在作者看来,格鲁这种结过婚,丈夫却死于战争的女人,在法国男人眼中一定是个彻头彻尾的男人婆。而与美国军人的交往,却给了格鲁在男人的怀抱中寻找快乐的资格。
然而,对于日本人和德国人来说,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和苏联人,可不是什么解放者,恰恰相反,他们是征服者。讨好这些征服者,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而女性的身体,常常成为讨好盟军的礼物。在日本,卖淫嫖娼在被占领初期就是制度化的。日本人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日军曾经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大肆强奸妇女,他们担心占领军也会如此。因此,日本在投降后的第三天,就为占领军成立了专门的“慰安机构”,呼吁日本女性为国家牺牲自己的肉体。
但是,当胜利的喜悦渐渐消退,人们开始回归日常生活时,他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饥荒。战争结束后,政府的食物配给依然在减少,在世界各地,人们都不得不通过黑市来购买食物。这样的现状,让战胜国民众的心态变得消沉,因为在众志成城抵抗敌人时,他们可以忘记生活的困难和物资的匮乏,但等到战争结束后,面对战争的废墟,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德国和日本社会的全面崩溃,战胜国还不得不削减自己国家民众的配给,去供养几个月前还是敌人的那群人,但是讽刺的是,本来用于补贴日本民众的物资,大体上都被日本军人和官员私吞了,他们把这些物资转手倒卖到黑市上,赚得盆满钵满。
但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在集中营中,英国人在解放贝尔森集中营时,最初是将自己的军粮,也就是火腿、培根之类的食物发放给幸存者,但囚犯们的肠胃早已萎缩,根本不能吸收这些食物。饥饿了许久的人们,面对食物,还是不顾一切地狼吞虎咽,最后2000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与欧洲人面对战争结束感到的欣喜不同,在许多战争前还是欧洲殖民地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中,人们虽然对日本人被赶跑感到高兴,但在1945年,这些国家的人们心中,也充斥着复仇的怒火。而他们的矛头除了指向那些曾经和日本人合作过的本国人外,西方殖民者和他们所谓的帮凶也成了复仇的对象。就荷兰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来说,1945年10月到11月,印尼出现了一波暴力袭击的浪潮,发动袭击的是武装分子,大多在日本人领导的民团里服过役,或者是黑帮中的青年混混。这群人屠杀的目标是荷兰人,亚欧混血人和华人。前者作为殖民者,掌握着现代工业,控制着印尼经济的命脉,生活优越。相比之下,印尼人则大多从事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两者之间巨大的落差,积压了不少仇恨。同时,在印尼人看来,他们国家中那些经商的华人,在殖民主义中也获利不少,是荷兰人的帮凶。于是战后,这群人遭到了印尼人疯狂的报复。这场暴乱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直到盟军介入后才得以结束。随后,荷兰人在1946年展开报复,直到1949年,印尼才最终赢得完全独立。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说完这个,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人们是如何清理战争废墟的。
正如上一个部分所说的,战争结束后,人们获得的只是一片废墟。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1945年,超过800万因为战争而流离的人员被困在德国,等待被遣返回国,布鲁尔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欧洲的其他地方,有着相同情况的人,还有差不多300多万。在亚洲,650万日本人滞留在亚洲各地,其中一半都是平民;而在日本本土,100多万朝鲜劳工还滞留在此;成千上万的欧洲和美国战俘,散落在亚洲各地。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地回家,有的人即使回家后,收获的也只能是失望。以犹太人为例,大部分从集中营中重返家乡的犹太幸存者,都受到了冷漠的对待,一方面这跟长期的反犹太主义有关;另一方面,在战争中遭受了苦难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虽然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悲惨遭遇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但是,当他们意识到有一部分人在战争中,吃的苦比自己还要多,人们不但不会感同身受,反而会被激怒。这也就是为什么,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常常被其他人告知,不是只有他们才吃过苦,在国内的日子也不好过,并且让他们不要老提要求,也不要太得理不饶人,他们应该认清楚自己的地位。
在大批流离人员等待回家的同时,美英苏三国做出了将所有居住在中欧和东欧的德裔居民迁往德国的决定。这意味着,所有在荷兰、波兰等国家出生的德国人,都不能继续待在自己的出生地。这些遭到驱逐的德国人中,既有纳粹的热情拥护者,也有不少与纳粹划清界限,甚至积极反抗过纳粹的人。但没有人在意这些区别,所有的德国人都必须卷铺盖走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德国人所遭受到的暴行,其实就是战争中,德国人对其他人暴行的翻版。
解决人们流离失所的问题,只是清理废墟的第一步。接下来更为艰难的,是建立战后的新秩序。虽然所有人都同意,纳粹、日本军国主义者和通敌的人都必须被清理。但是,摆在战胜者面前现实的问题是,清理工作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又要怎样定义这些人的罪行?帮凶应不应该也受到清算?如果每一个曾做过纳粹,或者和纳粹合作过的德国官员都要被清洗的话,那么德国社会很可能会因此崩溃。这些问题也适用于日本。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要做点什么,好让人们觉得正义得到了伸张。所以在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国的领导人一致同意,有必要将德国和日本重建为永不再战的民主国家。
在德国,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份去纳粹化的指导手册,其中就包括一份考查德国人政治面貌的问卷,所有德国成年人都必须填写。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因为信仰问题或者种族问题,而霸占他人的财物?可想而知,人们很少会在问卷里讲真话,交卷的时候也是拖拖拉拉。呼吁取消这种问卷调查的声音从未间断过。
同时,盟军开始清除德国社会各界中的纳粹党员,希望在这个基础上重建民主。最后14万德国纳粹党员因此丢了工作,但其中不少人只是低级官员和投机分子。与此同时,那些地位更高、罪孽更深的人却安然无恙。因为有些商人从一开始,就不屑于加入纳粹党,但是却靠着从犹太人那里抢来的资产发家致富。而更多地纳粹军官选择了花钱消灾,他们一般找到曾经被纳粹迫害过的幸存者,花上些钱,就能获得一份有利于自己的证词。并且没有多久,盟军就开始把经济复苏,看成是比伸张正义更为重要的目标,大部分曾经效忠纳粹的精英,在监狱里待上个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能重新融入社会,成为战后重建德国的力量。
而在日本,裕仁天皇提出了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的请求,但是被占领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拒绝了。因为麦克阿瑟认为,为了避免日本社会发生骚乱,他们有必要保全天皇。于是发动战争的罪责,便落到了日本宪兵队的头上,大约有4万名宪兵队军官,在清洗中丢掉了饭碗。但是,在日本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日本官僚组织,具体来说,是政府中掌管工业的官员们,却被放过一马。虽然高级官员被撤了职,但大部分低级官员还是保住了乌纱帽。而主管经济的官员基本上没被找过麻烦。日后成为日本首相的安信介,就曾是二战时的军需大臣,被派到满洲负责劳工项目,他虽然被捕入狱过,但却从来没有被正式指控犯有战争罪行。
当然,二战中那些罪大恶极的战犯,还是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罪法律,只适用于战争行为,而德国纳粹与日本军队所犯下的暴行,是如此的超出人们的理解,以致于根本无法找到适用的法律。于是1945年8月,两个新的法律条目诞生了,一个是“反人类罪”,另一个则是“破坏和平罪”。这两条法律,很快得用在了随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中。
虽然,在法不责众的原则下,审判上百万人有罪的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对几十个人的审判,也很难说服人们相信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多数罪行较轻的人成了替罪羔羊,但在许多人眼中,审判仍然是人们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所做出的一种努力。人们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里,过去那些恐怖的事情,不会再重演了。
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第二部分内容,人们是如何清理战争的废墟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最后一个部分,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各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在英国人眼中,绝不让历史重演意味着,过去阶级的不平等不能再继续了。战争期间,大家万众一心,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分。这种经历让人们无法接受战争前,那种阶级有别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在1945年7月的英国大选中,带领英国人赢得战争胜利的丘吉尔被赶下台,而工党领袖艾德礼成了英国首相。实际上,丘吉尔依旧深受人们的爱戴。但是人们却坚信,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代表着上层阶级,因此让保守党继续执政,是人们无法忍受的事情。
工党领袖艾德礼,和同时代的许多欧洲人都认为,放任市场的自由发展,是导致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而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正是希特勒能够上台的原因之一。因此,计划经济和国有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洲政府战后重建的重要手段。
而在世界范围来看,避免历史的重演,最重要的是避免战争再次发生。在日本和德国,占领军想尽办法避免血债血偿,所以坚持改造和教化德国与日本民众的心智,而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在占领军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纳粹和军国主义。在德国,再教育的措施主要是,将有纳粹前科的教师扫地出门,禁止发行纳粹书籍,审查报纸和广播内容等等。但是,美国的再教育常常被德国人指责是虚伪的,因为德国被教育要反对纳粹,学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但只要是与美国有关的负面信息,在德国仍然要面临严格的审查。比如,美国人调查了占领区所有书店和图书馆,带走的不全是纳粹的书籍,有的游记里将美国人描绘成没有教养的人,也会被算作禁书。美国甚至在挑选引进德国的好莱坞电影时,都会刻意避免黑帮片。
而在日本,美国再教育工作却异常的顺利,也由此开启了日本对美国的单方面依赖。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十几万日本人在通往机场的路上,欢送恩人,许多人热泪盈眶,对着麦克阿瑟的座驾大声道谢,日本人甚至还立法授予麦克阿瑟日本荣誉公民的头衔。即使日本人对美国强塞给他们的民主改革感谢不已,他们对于美国的再教育也有着复杂的感情。
在许多日本年轻人看来,大人们立场改变的速度,让人感到迷茫,就好像前一天还被教导要崇拜天皇支持战争,可才过了一天,同一批老师却告诉他们,要谴责日本封建主义,支持民主。这群在美国民主教育下成长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左派,对日本过去的军国主义体制充满不信任。在他们看来,美国人来日本是来传授自由民主和和平主义的。但一到冷战,为了对抗共产主义,还是这批美国人,反过来开始支持日本过去的军国主义者,这让人们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要知道,美国所支持的这些人中,不少还背负着战争的罪责。
而在战胜国中,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45年4月,一份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一的美国人希望美国加入一个拥有武力的世界组织,以此来维护世界和平。但事实上,联合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为了对抗以德国和日本为首的轴心国,英美等26个国家所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其中就提出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组织。
但是如何将战时的联盟,转化为一个稳定的、和平的战后国际秩序,以防止再次出现世界性的经济衰落和世界大战,这是所有战胜国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最终,在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各国随后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四个月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建立了。虽然,不久之后冷战就拉开了帷幕,世界开始分裂为两个互相猜忌的集团。但在1945年,人们对于大多数地方取得的和平还是感到欣慰的。
在1945年的最后一天,如果人们阅读世界各地的报纸,会得到这样一种印象:大多数人都急于回归自己的生活,对全球新闻变得不太关心。毕竟,在世界大战中,无论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很重要。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家是人们心里唯一的牵挂。于是,英国人重新聊起了天气和运动;法国人谈起了美食;德国的报纸回顾起,德国人经历的艰难困苦,但也不忘了报道即将上演的音乐会;美国的《纽约时报》更是表示,纽约将迎来最狂欢的一个跨年夜。当然,在1945年,战火也并未停息,一些地区爆发了反对殖民的解放战争,一些地区还在经历着内战,在这些地方,和平还是一件有些遥远的事情。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我们一共讨论了三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谈到了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所处的状态。一方面,战胜国和被解放国家的民众彻夜狂欢。另一方面,战败的德国和日本正想尽办法讨好占领军们。而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则充斥着要求国家独立的呼声,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片废墟之中。
其次,我们谈到了战后人们是如何清理战争废墟的。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的纳粹还有军国主义分子。虽然处置的结果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满意,但许多人仍愿意相信,这些努力能让人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最后,我们介绍了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各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战争过后,人们普遍相信,为了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一个拥有权威的国际组织,也就是联合国必须发生作用。
一场战争的结束,绝不是某个准确的日期就可以分割的。虽然每一本历史教科书上,都在告诉大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但是现实世界的胜利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需要重新运作起来,新的权力分配刚刚开始;数千万被卷入战争的人们,需要面对伤痛,一步步回归正常的生活。《零年1945》这本书,抛弃了关于二战的宏大叙事,用那些暧昧的、被遗忘的历史,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复杂的1945年的世界图景。
撰稿:曾雪莹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