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财富的帝国》 伟萍解读

《财富的帝国》| 伟萍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约翰·戈登,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席位,受此影响,约翰·戈登对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有着直观的感受,也为他的思想和著作打上了精英主义的烙印。从1999年到2005年,他创作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史三部曲,分别是《伟大的博弈》《资本的冒险》《财富的帝国》,从金融精英的视角,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进行了生动地诠释。

关于本书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财富的帝国》通过对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和跌宕起伏的小细节的精心梳理和组织,生动地介绍了从17世纪初欧洲人移民新大陆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共四个世纪的美国经济史。2015年,罗辑思维独家定制了这本书,并在节目中进行了推荐。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因为与百年前的美国历史相对照,现在的中国也处于类似的财富积累时代。    

核心内容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要有钱,必须有三板斧:第一招叫做建章立制,不管是治理国家、发展商业、还是开展金融活动,都需要各种制度来保驾护航;第二招叫做巧借东风,美国财富积累的东风就是战争,在历史上总共借到了四次战争的东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第三招叫做商业化创新,美国人的创新很有特色,他们擅长对已有的发明进行改造,也擅长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创新来降低成本,这些创新活动都与商业化密切相关。如果把美国的经济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那么建章立制就是扶好车的方向盘,战争带来的外部机遇就是车辆行驶的快速路,而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就是在猛踩油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财富的帝国》。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 26 分钟的时间来讲述美国的发家史,看看作者笔下的美国是如何在二百多年时间里,从几块无法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快速变身为全球最富有国家的。

在不少书籍和历史资料中,美国史普遍是从“五月花”号辉煌开篇的:1620年11月,一艘名为“五月花”的大帆船在经历了长达66天的海上漂泊之后,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在美洲大陆东北部抛锚。上岸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性经过激烈的讨论,共同签署了一份政治性契约,奠定了新大陆自治和法制的基础,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五月花号公约》。短短二百多年后,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上诞生的年轻国家开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凭借仅占全球百分之六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财富。

然而,从本书中我们却看到,五月花号所建立的定居点并不是英国人在美国大陆上的第一块殖民地。早在五月花号之前的13年,也就是1607年,出于商业利益的动机,英国弗吉尼亚公司的三艘大船就已经在五月花号登陆地偏南的地区,建立了一个名为詹姆斯敦的定居点。不过,这些殖民者出师不利,在酷热和疟疾的双重夹击下,105位殖民者在9个月后只幸存了38人,饥饿难耐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在惨淡经营了很久后,靠着从西印度群岛引入的烟草,美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块殖民地才找到了立足之本。从荒蛮之地到财富帝国,作者笔下的美国经济史不仅有五月花号般绚烂亮丽的成就,也不乏詹姆斯敦式的挫败和艰辛,这才是美国真实的财富积累之路。

本书的作者约翰·戈登,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个人简介中骄傲地提及,自己的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席位。这里说的席位,是证券交易中的稀缺资源,是名望、幸运和财富的代名词。2007年前,在证券交易还没有电子化的时候,席位就是证券交易所大厅内的固定位置,拥有了席位,才能开展证券交易业务。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只有一千多个,从1868年起,想要获得席位只能从老会员手中购买,2005年时一个席位的售价曾高达325万美元。

从小在金融世家耳濡目染,使得戈登对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有着直观的感受,也为他的思想和著作打上了精英主义的烙印;从1999年到2005年,他创作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史三部曲,分别是《伟大的博弈》、《资本的冒险》和本期要讲述的《财富的帝国》,他从金融精英的视角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财富的帝国》这本书介绍了从17世纪初欧洲人移民新大陆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共四个世纪的美国经济史。通过对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和跌宕起伏的小细节的精心梳理和生动叙述,戈登把这段经济帝国崛起的枯燥历史讲得有滋有味。2015年,罗辑思维独家定制了这本书,并在节目第145期《什么是有钱人》中进行了推荐。罗振宇认为,与百年前的美国历史相对照,现在的中国也处于类似的财富积累时代,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在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曾经以洛克菲勒为例,讲到一个商人想要变得特别有钱,至少要过三关:第一关要挖到第一桶金,第二关叫找到风口,也就是把握一次大机会,而第三关,就是通过创新来完成财富帝国的扩张。美国历史上不乏洛克菲勒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过,造出再多的富人也不一定能保证国家的富足和强大,从《财富的帝国》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要变得特别有钱,需要另外的三板斧,分别是建章立制、巧借外部环境的东风和商业化创新。正是凭借这三板斧,美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财富帝国。

三板斧中的第一招,叫做建章立制,也就是说不管治理国家、发展商业还是开展金融活动,都需要各种制度来保驾护航;第二招,叫做巧借外部环境的东风,意思是光有生产力不够,还要巧借外部环境的东风创造需求,美国财富积累的东风是什么呢?就是战争。一次战争不够,美国历史上总共借到了四次战争的东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第三招,叫做商业化创新,美国人的创新很有特色,他们擅长对已有的发明进行改造,也擅长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些创新活动都与商业化密切相关。如果把美国的经济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那么建章立制就是扶好车的方向盘,战争带来的外部机遇就是车辆行驶的快速路,而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就是在猛踩油门了。

介绍完作者情况和基本情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看看美国是如何运用这三板斧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美国是如何通过建章立制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所谓制度,简单说来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想在一个国家实施一套制度,随便拍脑袋可不现实。卡尔·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研究后感慨道,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而需要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新大陆上没有贵族、国王这些旧制度的历史包袱,开国元勋们可以像在白纸上作画那样自由发挥,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国家制度。

不过,自由发挥不等于天马行空,早期来自英国的殖民者们从欧洲大陆带来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成为美国建国后建章立制的根本。那么,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套国家制度是怎么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呢?

其实,不管是最初的《独立宣言》还是后来的成文宪法,都没有把“如何让国家变得更有钱”作为首要问题进行考虑,相反,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个人能够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利益。建国短短二百年后美国就称霸全球,制度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对各种权力的规范和监管来引导个人的积极性,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这两点。

首先,早期的美国制度制定者为了限制立法机关和政府等公共权力的滥用,可谓用心良苦。从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订立起,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尊重法律和司法过程、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保护等观点就已经产生,并在四百年后被殖民者带到了美洲大陆;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人在《独立宣言》中提出了“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他们觉得自己既不需要皇帝,也不需要政府,公权力越少越好,这样才不至于限制和约束个人的发展。

比如,考虑到政府有动机通过乱印钞票来增加收入,所以美国的货币制度就规定政府无权直接发行钞票,只能通过国债的销售来获得各个银行所发行的纸币。还比如,由于担心中央银行听命于大银行家,产生市场垄断和操纵行为,因此宪法的制定者杰佛逊和他身后的追随者们一直致力于反对中央银行的存在,并一度解散了承担央行职责的美国第二银行。

这种基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制度设计,也得到了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佐证。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于美国建国的同一年,他在书中通过各种事例雄辩地提出,商人的自私行为和自由贸易市场能够带来更大的繁荣。被称为“美国金融之父”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对人性也有相同的见解,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只有个人利益才是人类进步最强大的动力。

不少早期的美国移民都是清教徒,他们会在自己账本的抬头上写道“以上帝和利润的名义”,也就是把对上帝的崇拜和对利润的追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美国的制度正好对这一批人产生了激励,让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致富,去实现“美国梦”。作者在书中很笃定地认为,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的制度更能使个体经济得到更多回报了。

不过,随着美国商业的繁荣,单纯减少公权力已经不现实,人们发现,想要创造自由市场环境、想要提高效率,公权力缺位可不行。19世纪初,在蒸汽船发明之后,纽约州对水上航行进行管理,禁止别州船只停靠在自己的水域。出于报复心理,别的州也如此炮制,州与州之间产生了各种贸易壁垒。直到1924年,法院判定只有联邦政府才有权管理跨州航运政策之后,才开启了自由贸易的时代。自由竞争让从纽黑文到纽约航程的费用降低了40%,水上船只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样,早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权也分散在各个州,跨州运输成本很高,在州际商业委员会成立后,不但有力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还清除了州际贸易的障碍,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场。

以联邦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还开始在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管中发挥作用。不过,美国的绝大多数监管制度并不是政府主动提出的,而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经济和政治腐败丑闻、无数次混乱和恐慌后,在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制衡之下,被逼着完善和规范的。

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软弱无力,各州政府严重腐败,当时的伊利铁路公司控制权之争,就是金融政治丑闻最生动的写照:掌握内部信息的董事可随意操纵自己公司的股票,甚至可以自行印制增发公司股票,而法官可以接受贿赂、随意颁布裁决。经过媒体的报道,这场美国商业史上最无下限的股权争夺战吸引了大量民众关注,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总统弹劾案。不过,人们很快认识到这不完全是资本家的错,制度缺失、监督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证券市场的经纪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率先在业内颁布了监管条例,要求那些需要贷款或上市的公司遵守会计准则,并要求对公司账目进行独立审核。同时,律师群体也开始行动,1870年成立了纽约州律师协会,通过行业组织的力量,来规范法律从业行为,限制法官的权力。可见,丑闻和危机有时也酝酿着制度变革的机遇,在这些关键的时刻,美国的行业组织、媒体和不同利益集团才有可能达成一致,推动政府和立法机构的改革。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部分内容,看看美国是如何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商业繁荣的。美国传承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通过对公权力的束缚,有效地激励个体出于逐利的目标创造价值;然后又通过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营造了有序的商业环境。简单来说,制度设计一方面通过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来激励大家去追逐私利,另一方面也通过监管和规范,使经济活动免受自私做法的拖累。

说完美国如何扶好建章立制这个经济发展的方向盘,我们接下来说说美国是如何凭借战争的东风,一跃成为世界首富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经说过,无穷的财富是战争的力量源泉;如果他见证过美国的历史,一定也会感慨,战争也同样是无穷的财富的源泉。书中提到了美国所经历的四场战争,分别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就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东风。

我们先来看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两场战争,也就是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凭借这两场战争得以自立。首先,从1775年到1783年的独立战争让美国摆脱了英国人的统治,但各州的力量依然强大,当时的中央政府更像是现在松散的欧盟,连收税的权力都没有,要筹集军费只能呼吁各个州凭良心捐款,战后更是落魄到连法国贷款的利息都还不起。直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才消除了南部各州的分裂势力,真正实现国家统一。除了统一国家的贡献之外,南北战争作为美国唯一的一次内战,还为美国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和证券市场的繁荣。

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南方各州生产大量棉花和农产品向欧洲出口,同时从欧洲进口工业产品。随着北方制造业的萌芽和发展,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关税上的分歧也最终导致南北双方兵戎相见。南北战争对物资的大量消耗刺激了钢铁、塑料、火药化工等制造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从农业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型,在经济上对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随着北方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美国的关税达到历史上的高位,实现了对美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保驾护航。

除了产业转型之外,战争还繁荣了金融领域。当时的南北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来筹军费,征税、借债、印钱,哪个方法都没落下。北方的技巧明显更胜一筹,政府绕过银行直接向公众销售债券,通过做广告、发传单等方式,鼓励人们把藏在床垫底下的现金拿出来投资,为北方提供了2/3的资金来源。而正是战时债券的发行让华尔街在南北战争期间繁荣起来,使纽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相比之下,南方的军费筹措主要靠印钱,大大小小的银行发行了超过15亿美元的纸币,严重的通货膨胀逼着人们把可靠的货币藏回床垫底下。不过借助南北战争的契机,1865年国会对混乱的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终止了几千种不同货币混杂而成的货币供应体系,用另一种方式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让美国立足于世界舞台,那么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则帮助美国成为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领导者。在这两次战争中,美国远离欧洲主战场的地缘政治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国在战争开始时竭力奉行孤立主义,避免卷入争端,而到了战争中后期又加入战争,作为战胜国一方享受胜利的成果。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甚至认为,“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美国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美国的制造业是如何借着两次战争的东风在国际市场称霸的。一战时期,不少原有的国际贸易活动受到了战争封锁的影响,中立的美国趁机在混乱中分得一大杯羹。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比如当土耳其切断了黑海商业活动,使得俄国无法出口谷物的时候,美国的谷物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比如当英国海军封锁了当时的化工产品出口大国德国之后,美国杜邦公司趁机收获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产值暴增了276倍。

战争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激发了美国的生产力,将美国“做梦都没想到会得到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开发出来”。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带来了第二次机遇,战前美国还在大萧条的阴影里挣扎,战争产生的巨大需求一举解决了美国国内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美国的经济又一次进入了黄金时代。

同样,美国的金融业也借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东风快速崛起,从跟随者变成了世界金融秩序的制定者。一战时期,英法等国家将之前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变现,又向美国政府大量贷款,这些财富并没有流出美国,而是被用于向美国企业支付采购费用,间接地繁荣了美国证券市场。

一战过后,美国从一个拖欠别国37亿美元的债务国变成了借出126亿的债权国;同时纽约取代了伦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然后到了二战时期,美国的金融业更是强者愈强。战争将欧洲各国的财富消耗殆尽,而美国则以黄金的形式累计起巨额的国家财富,拥有的黄金储备量达到全球80%,大部分存放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美元先是取代了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在二战末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正式取代黄金,成为各国贸易的通用货币;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积极扩大美元储备的同时,也承受着美元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这在无形中给美国带来了巨额收益。

好,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美国是如何抓住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战争积累财富的。美国通过早期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得以自立,同时南北战争保护和繁荣了美国的制造业,摆脱了对英国的进口依赖,也因为战争债券的销售,带来了证券市场的繁荣。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凭借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贸易市场,并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制造业和金融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说完了美国财富积累的外部环境,我们再来说说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看看美国是如何将一项项创新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又最终转化成真金白银的。 美国的创新成果数不胜数,从早期的轧棉机、蒸汽船、飞机到之后的电灯、电报、电话,再到个人计算机、信用卡以及互联网,形形色色的创新产品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更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直到现在,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发明创造新产品这一种情况。

其实,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创新还包括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以及实现新的组织方式。而且在现代社会,光有发明创造是远远不够的,把发明转化成生产力、再转化成利润也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美国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与商业化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能赚到钱”才是聪明的美国佬进行发明创造的终极目标。

商业化创新并不要求从零开始进行发明创造,而是对已有发明的商业化改造。不少昂贵的早期发明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只有把产品的成本降低到普通大众能够支付的程度,才能产生为利润和财富。例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并不是灯泡、电报机、打字机这些产品的最初发明者,他只是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进行商业化推广。

书中还提到,摩尔斯也并不是最早发明电报的人,早在他之前英国人就已经推出了商用电码系统。摩尔斯能让电报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两点贡献,一是原创了一套代表英文字母的高效电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摩尔斯电码;二是从国会争取到了一笔示范项目资金,铺设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路线,向人们展示了电报技术的神奇之处,使后来电报的大规模商业推广成为了可能。

但就凭这两点贡献,电报技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遍布美洲大陆每个角落,也让美洲结束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状态。总之,这些美国人虽然不是技术原创者,但能提出集成方案、开辟市场、实现商业化运营,也都是了不起的创新。

商业化创新也并不都对应有形的发明创造,比如组织创新就是一种无形的智力发明,没有办法申请专利,却成为美国企业提高效率、创造利润的关键。在美国历史上,福特的现代企业模式、爱迪生的工业实验室,都是通过组织创新促进商业繁荣的典型案例。

1913年,福特公司启用了汽车生产流水线,将每个工人固定在一个位置负责一项特定工作,而汽车在生产线上自动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通过流水线这一组织创新,福特公司使每一辆福特T型车的组装时间从原来的几百小时降低到93分钟,车辆的销售价格也从曾经的780美元降到了265美元。到了1920年的时候,福特车产量已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一半,汽车制造也成为了美国第一大产业,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并带动了钢铁、橡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福特公司的组织创新引发了企业管理领域的重大革命,人们发现,不增加劳动力和资金,只靠调整组织结构,也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

这一做法在日后被应用到了各个行业,比如二战后一名叫做莱维特的房地产商,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以非常低的成本在纽约郊区修建了多达17500幢小别墅;莱维特所使用的就是流水线组织方式,只不过汽车流水线上动的是汽车,工人在固定位置上完成特定工序,而别墅生产线上动的是工人他们移动到每幢房子的建筑位置,来完成自己的特定工序。

另外一个组织创新的例子是爱迪生的工业实验室,这也是爱迪生不为人所知的最伟大发明之一。1876年,爱迪生创办了工业实验室,组织了一批专业人才,由他来出题目并分派任务,共同致力于一项发明。实验室因为在6年内产生了400多项专利而世界闻名,赢得了“发明工厂”的称号。工业实验室的出现,标志着科技研究从松散的个体转向了有组织的集体,在此之后,从通用电气实验室、贝尔电话实验室、 IMB 研究实验室,再到微软研究院和近年来的谷歌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业实验室几乎成为了创新企业的标配,在推进基础科学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有商业价值的应用研究,产生了上万个专利,并成功商业化了很多产品,为美国的经济注入了能量和活力。

本期的解读就到这里,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美国从无法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变成世界第一财富帝国的三板斧,分别是建章立制、巧借外部环境的东风和商业化创新。

首先,美国传承了来自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对公权力的束缚,有效地激励个体出于逐利的目标创造价值;又通过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营造了有序的商业环境。

其次,美国的财富积累得益于四次战争。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让美国得以自立,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摆脱了对英国的进口依赖。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凭借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占领了国际市场并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制造业和金融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最后,美国通过创新实现了生产力大幅提升,并以独特的方式将创新快速转化为财富。美国的创新活动与商业化密切相关,通过对电灯、电报等已有发明的商业化改造而获取了大量利润;工业流水线、工业实验室等组织创新,也是美国企业提高效率、创造利润的关键。

我们最后还值得注意的是,从书中时时可见作者的精英主义视角,整本美国经济史中,他重点关注的是财富的积累、效率的提升,而很少涉足财富的分配、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正义等问题。在政策立场方面,作者一直高度赞扬汉密尔顿的金融政策而贬低代表平民反对中央银行的杰佛逊派,并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积极作用持有保留性观点。但我们考虑到他金融世家的身份和背景,这种偏好和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撰稿:伟萍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