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讲谈社日本史9:开国与幕末变革》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9:开国与幕末变革》|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继续为你介绍“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今天是第九卷《开国与幕末变革:江户时代后期》。

在很多人心中,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大事,莫过于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对于日本,就像是个水陆换乘车站,历史仍在前进,但行进方式、行进目标、行进速度完全不同。“明治维新”前,武士主导的“幕府统治”持续走了近700年,日本主要想的是,怎么控制国内的武士,避免地方叛乱,眼光是向内的。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启了快速变革,成为亚洲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同时,日本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把注意力投向岛外。

今天这本《开国与幕末变革》关注的正是“明治维新”到来的前夜,江户幕府统治晚期。上一册书中提到,江户时代前期社会稳定,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各安其分,日本在“锁国”体制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8世纪的江户甚至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既然这样,为什么到19世纪,日本却选择了“开国”呢?

提到日本“开国”和幕府统治结束,通常的解释是“黑船来航”。1853年,美国海军率舰队驶入江户湾,也就是今天的东京湾。面对强大的美军,落后的幕府放弃抵抗,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开国,幕府统治也随之结束。

而这本《开国与幕末变革》提出的解释让我们眼前一亮。本书作者井上胜生是研究日本幕府末期历史的专家,他认为,日本开国前国内商品经济其实非常发达,并不是我们想的由于贫穷落后而被迫打开国门;另外,最早接触日本的并非英国、美国,而是北方的俄国,而且日俄两国最初的关系并不差。所谓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这是一批日本精英特意塑造出来的危机感,目的是推动日本民众支持并参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

“日本开国与幕末变革”这个话题非常复杂,其中“开国”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幕末变革”是日本从“开国”到“明治维新”的过渡阶段。下面,我们分两部分重点关注日本开国:第一部分观察日本内部,从幕府统治者到底层民众,从社会经济到政治,19世纪的日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部分我们从外围观察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分别与日本展开了什么样的交往,当时的清朝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最终,日本是在什么环境下开国的?

首先,让我们走进19世纪初的日本。

提到日本近代“明治维新”,人们总会提到日本开国这个事件,但19世纪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只是日本系统性变化的一部分,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要想理解日本在当时发生的剧变,我们需要潜入海面以下,看看开国前夜的日本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川幕府统治是从17世纪开始的,初期的四任将军都很出色,不少历史学者将他们类比为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在他们的统治下,日本迎来了久违的安定和繁荣。

但长期的稳定富足让继任的幕府统治者们放松了警惕,幕府统治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江户幕府的第五任将军德川纲吉有个绰号叫“犬公方”,直译过来就是“狗将军”。这个奇怪的绰号是怎么来的呢?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不寻常的事情,比如颁布《生类怜悯令》 ,不允许人们随意杀害生灵,包括狗、猫、鸟类、鱼类、贝类,甚至蚊子等昆虫也在内。其中,德川纲吉对狗格外保护,他下令,任何人如果告发一次虐狗事件,就能领到赏金。德川纲吉这么做,有人猜测,是因为德川纲吉是狗年出生的。这些法令遭到当时日本民众的反对,但德川纲吉一意孤行,动用国家权力强推法令,消耗了大量资源。

除此之外,像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神社这些事情,德川纲吉也没少干。总之,从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开始,幕府的财政被一点点掏空,幕府变穷了。

幕府变穷,这说的是日本社会的顶层。其实,从18世纪开始,整个日本社会结构都在动摇。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类似古代中国,也分为“士农工商”四级。第一等级的“士”,在中国古代指“士大夫”,他们的成长路径是读书、科考、做官。而在日本,“士”是指武士,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来自打胜仗、立军功。但江户时代社会相对稳定,武士们的处境就像中国乾隆时代以后的旗人们,没什么仗可打了,不能建立功业,他们变得不再重要了,但国家还得养着这群人,武士们渐渐成了社会的累赘。

武士人数众多,阶层内部也在分化。国家首先要保障高级武士的生活,但国家财政吃紧,不得已,就得克扣下级武士的津贴。这时,一些揭不开锅的武士,只好被迫转行自谋生路,有人成为农民,下田干活;有人成为手工业者,在城市里靠手艺糊口。还有两类武士需要特别注意,有的武士缺少一技之长,他们会沦为浪人,成为不安定因素,扰乱幕府统治。还有的武士,他们很清醒,逐渐意识到社会的问题,希望打破现状,苦于没有可行的方案,日后接触到了西方文明,这些人将是日本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们稍后会重点讲。

除了武士,其他阶层也在发生变化。农民就种那几亩地,经济状况非常脆弱,所以得想办法改善处境。一些农民会到城里做生意,从“农”变成了“商”;还有一些农民会从种粮改为种棉,成为棉纺织手工业的供应商。

日本教科书中有一张著名插图《结城平纹布织坊图》,这张图反映的是江户时代日本尾西地区的某个织布作坊内的工作场景。图中,有人负责将棉纱挂浆,有人负责将挂浆的棉纱晾晒好,还有人负责把纱线圈绕在线框上,圈线这项简单的工作常常是由小孩来做的。接下来是纺纱的重头戏,古代纺纱时,要将纱线纵横交织,其中纵向的纱线叫“经线”,经线需要用“整经机”才能拉伸好,这个环节需要一人操作机器,三人一旁辅助。横向的纱线叫“纬线”,需要先将纱线缠绕在梭子上,然后上下穿过纬线,将经纬线绞合在一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结城平纹布织坊图》上,共有16人在工作,分工明确,而且他们使用了先进的互动踏板机,踩动踏板时经线分开,纬线穿过,通过手脚配合,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 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家庭的自给自足,很可能是有专业分工的手工工场生产。图上还有一首和歌,也就是日本的诗歌:“盈盈河汉女,望尘不可及,机杼生财事,岂无巧手织。”和歌中有一句“机杼生财事”,直白地表达了人们对发财致富的向往,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当时日本的很多地区,都在种植棉花,发展棉纺织业。熟悉工业革命的历史,你会知道,英国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起步的,作者特别提到,工业革命前英国出现的踏木式织布机,跟日本当时使用的互动踏板纺织机结构相同 。

很多人喜欢比较日本和英国,两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面积相差不大,都孤悬海外,都与亚欧大陆上的国家保持着谨慎的联系,18世纪的纺织业都获得快速发展,既然这样,为什么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日本却没有呢?

这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作者从棉纺织业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角度。在这里,我们花几分钟把作者的这个有趣发现讲一下。

作者认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很可能是因为英国的税收很重。

对比日本,18世纪日本普通农民主要承担的是“年贡”,顾名思义就是每年上缴的贡赋。作者引用了经济史学家的研究,以18世纪武库郡西昆阳村氏田家的成本收益情况为例,年贡占比始终不超过十分之一,这点钱甚至还没有买肥料花得多。而且,遇到年景不佳,比如洪水泛滥的时候,年贡还可以少交点 。

同时期英国的税收却出奇地高,18世纪30年代,英国国民要缴纳的税金是收入的四分之一,到18世纪90年代,征税比例高达个人收入的二分之一 。看起来,民众好像背负了过重的税负,但反过来,英国政府掌握大量税收,也为英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保障。

英国商品行销海外需要国家作为后盾, 1800年英国军舰多达八百艘,所到之处都成功迫使殖民地和附属地区对英国的商品采取了零关税政策。打开了全球范围的广阔市场,促进了英国国内棉纺织业发展,工业革命随之发生。

我们说回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尽管日本内向型棉纺织业没有触发工业革命,但商品经济确实在快速发展。

在日本中部,由于很多农田都用来种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相应的,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就会降低。民众吃饭离不开水稻,这时就需要从别的地方引入。所以,在19世纪初,日本出现了“买米售棉”贸易圈,东北地区和西南九州地区的大米会流入中部濑户内海地区,中部的棉花会售卖到别的地方 。

商业繁荣的确是好事,但要注意,日本毕竟还处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引发的贫富分化,会严重冲击幕府统治。

我们还是举棉花和大米的例子。在商品经济中,随着供需变化,价格会发生剧烈波动。日本中部的大米主要是其他地方卖来的,而且越来越依赖其他地区,这导致当地大米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有钱的商人和官员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但这对于底层民众来说,一分一厘的涨价,都有可能把他们逼到饿肚子的边缘。

于是,这些看起来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 。而且要注意,起义群体里不只是饿肚子的底层民众,还有坚守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武士阶层。

当时最著名的叛乱是“大盐平八郎之乱”。大盐平八郎原本在大坂的地方政府机关上班,三十八岁辞官,开办了一个叫“洗心洞”的私塾,名义上教授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学说,实际上将低级幕臣官吏,和当地村落负责人拉拢来,收为门下弟子。

大盐平八郎所在的大坂,在江户时代号称“天下厨房”,在吃方面极为讲究,但同时也有不少平民饿死街头,十分凄惨。

于是,大盐平八郎和门人们制订了一项计划,目标是把豪商的钱财、粮食抢来,再分给穷人。为了发动群众参加起义,他把自己的藏书都卖掉,给一万名穷人每人都发了钱。

就在一切即将就绪时,起义计划泄露了。于是,大盐平八郎决定,提前一天仓促起义。当晚,有三百多人参与起义,他们高举“救民”大旗,拉来大炮,火烧豪商巨富们的店铺住宅,并把抢来的金银、大米分给穷人。

这场起义后来虽然被平定了,但这个事件与此前的起义大不相同,首先是规模大,大坂近五分之一的房屋,共三千三百余栋被烧毁;其次,师出有名,无论是“救民”的口号,还是“知行合一”大胆为民请命的行动,都非常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这场起义不只有底层农民,还有城镇居民,更是由武士阶层组织的,换句话说,统治阶层已经出现了裂缝。

像“大盐平八郎之乱”这样大规模的动乱确实少见,但作者提醒我们,普通民众的政治意识已经在觉醒了。

在讲谈社日本史上一卷中我们提到,幕府特别注重对底层民众的教育,这么做是因为,幕府制定了很多法律,而教育能让百姓知法守法。但知法守法也就意味着懂法用法。所以,在18世纪,日本底层民众如果对政治不满,他们会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示威。示威地点会设置很多告示牌,告知参与者怎么进入活动地点,活动中一切听从指挥,不要对官员失敬,不要互相争执、引发骚乱,不要擅自行动,禁止饮酒、小心火烛,同时别忘记回家种地等标语。 统治者很反感但又不能武力镇压。

关于这部分做个小结,19世纪初日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经济被不断冲击,权势阶层的武士走向没落。同时,由于贫富分化问题,底层民众组织合法或暴力的抵抗活动,不少武士参与其中。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一旦有外力出现,很可能无法招架。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当时的日本遭遇了什么外部压力,最终导致日本开国、幕府统治结束。

尽管江户时代的日本实施“锁国”体制,但世界已经逐渐融为一体,西方列强在逐渐逼近这个封闭的东方世界。

最初给日本带来威胁的,是俄国。

自15世纪末,西欧各国在大航海活动中赚得盆满钵满,位于东欧的俄国虽然也有一些港口,但纬度高,冬天就会封冻,出海不便,怎么办呢?从17世纪起,为了寻求通往世界的道路,俄国开始向广阔的东方,也就是西伯利亚积极扩张。18世纪末,俄国人的势力已经抵达亚洲北部,并在东北亚地区沿着今天的千岛群岛一路南下,来到虾夷地,也就是日本的北海道岛 。

北海道岛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海水密度差异使海水垂直搅动,造就了北海道渔场,至今,北海道渔场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渔场。当时的虾夷地,即北海道岛还没有被日本正式统治,这里生活着阿伊努人。

不过,一些本州岛的日本人已经来到虾夷地的南端定居。他们跟阿伊努人之间贸易频繁,除了作为食物的鱼以外,鲱鱼的粪便是高质量的肥料,在本州岛也很受欢迎。当地出现了专门的贸易场所,名称是“商场” 。

幕府注意到虾夷地丰富的渔业资源后,派遣了一支一百八十人的队伍,调查当地情况,并逐渐把虾夷地变成幕府直辖地区 。

就在这个时候,俄国的势力也抵达了虾夷地。一个新兴的欧洲国家和一个古老的东方岛国在此相遇。要知道,过去与日本相邻的只有中国和朝鲜半岛,但现在俄国这个欧洲国家成了日本新的邻居。

两个国家相遇的情节,跟我们熟悉的中国近代史类似,俄国人要通商,但日本出于安全考虑怕麻烦,就说“锁国”政策是传统,拒绝通商 。

欧洲国家殖民扩张都是商贸、军事两手准备,和平交涉不行,就会动武。俄国也一样,俄军有先进的火枪,一小队人马便杀进了岛内。消息传回本州岛,幕府非常紧张,立刻发动重兵对抗俄国人。

俄国和日本,一方有先进武器,一方本土作战而且人数众多,所以这次冲突双方各有胜负。

比如俄国这边,有位叫戈洛夫宁的少校被日本逮捕。戈洛夫宁倒也没怎么受罪,在日本这边教点俄语,讲点俄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后来就被放回去了。

而俄国也抓捕了一位日本商人,他叫高田屋嘉兵卫,别看他是商人,但头脑灵活,日本幕府和俄国政府打了一仗,关系正僵的时候,他左右跑动,跟日本幕府澄清,俄国人入侵的事情是一帮俄国商人擅自做主,跟俄国政府没直接关系,后来竟然把双方的矛盾化解了。前面提到的那位戈洛夫宁返回了俄国,就是他的功劳 。

你看,日本和俄国的接触,虽然有冲突,但没有撕破脸,双方关系还算比较稳定。由于俄国的重心在欧洲,东北亚天高地远,再加上后来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俄国政府更分不出精力来。于是,日本幕府可以放手经营虾夷地。

不过,并不是每个西方国家都像最初的俄国那么好对付。

虾夷地在日本的东北方,日本人主要提防的是俄国人。而在南方,英国、法国、美国的船开来了。

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大陆。工业革命发展带来的一个有趣的变化,捕鲸业兴起了。捕捞鲸鱼倒不是为了吃肉,主要还是要获得鲸鱼体内的油。无论是照明,还是机械使用的润滑油 ,鲸鱼的油都是当时欧美人心中的最佳选择。前面说过,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于是欧洲的捕鲸船也随着洋流来到了日本近海。

首先靠近日本的是英国捕鲸船。船只远洋航行,需要不断补给物资,尤其是新鲜的蔬菜。所以,英国船只常常靠近日本海岸,从日本渔夫手里换取蔬菜。日本渔夫也很乐意来往,他们可以从英国人手里获得工业制成的纸张、棉料、丝织品等等 。

但日本幕府却很警惕,万一哪天突然被入侵该怎么办呢?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个危险因素的原则,幕府花费重金在海上布防,并出台了“无二念驱逐令” ,直译过来就是“毫不犹疑地驱逐欧洲船只”。

后来,美国船也来到了日本近海。1837年,一艘美国船从澳门起航,来到日本东京湾附近,船上有商人、学者、传教士,以及7名日本漂流民。美国人说,这里有7个漂流海外的日本人,我们送他们回国,作为交换,咱们通商和传教好不好。但日本的海上布防力量却不由分说地炮击了美国船,当然,船上的日本人也没能回国。

日本国内有不少明白人发出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拒绝外国人可以,但应该婉拒,而不是鲁莽地直接开炮,万一引发战争就不好了。还有一些人意识到欧洲很先进,所以应该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作战理念,这样才能跟西方人对抗 。但幕府仍然固执、坚定地拒绝开放国门。

既然这样,日本最后是如何走向开国那一步的呢?

这就要说到一个巨大的外部因素,清朝和英国的鸦片战争。

进入19世纪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工业革命大规模兴起,巨大的生产力,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供给,更大的销售市场承接,所以必须要开拓更多的新世界。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到,东亚是距离欧美最远的地方。但到19世纪中期,欧美侵略者还是来到了东亚地区。

一个是清朝,一个是江户时代的日本,显然日本要弱小一些。为什么英国首先对清朝发动了战争呢?

作者认为,触发点是一种饮料。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城市里生活着大量工人,他们有个共同的日常习惯,饮茶。所以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而茶叶主要来自中国,英国便想办法扩大与中国的贸易。但进口茶叶流出了大量白银,英国本希望向中国卖它的薄棉布来平衡贸易,但中国本土手工作坊生产的厚棉布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 。英国人急了,就把鸦片作为切口,通过在印度殖民地种植、提炼鸦片,然后在民间走私到中国。接下来的情节我们都很熟悉,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中英爆发战争,最终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被打开。

我们重点看,这件事情对日本的影响。清朝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幕府统治者们非常震惊 。中国清朝在日本眼中从来都是无比强大的象征,如此强大的政权,竟然也败给了西方。回头西方如果打日本,那岂不是随随便便就被灭国了。

巨大的生存焦虑迫使日本幕府两手准备,一手训练军队,强化海防;另一手尽可能避免得罪西方,比如颁布《薪水给予令》,为漂流到日本沿海的外国船只提供燃料和食物等等 。

虽说原来的禁令有所松动,但你可以看到,幕府统治者骨子里还是不想放弃锁国政策。

最终,美国舰队的到来,让日本人放下了最后的“矜持”。1848年,美国国内掀起一股淘金热,东部的美国人涌入了西部加利福尼亚,随后,美国人把这块土地从墨西哥人手里抢过来,成为自己的领土 。占据了加利福尼亚,美国就可以更方便地跨越太平洋来到东亚。

太平洋航线漫长,到达中国前,需要多次补给,美国希望把日本变成停泊地和补给站。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军舰闯入东京湾 ,送去了美国总统写的国书,希望日本开放国门。美国倒也没有要求日本立刻答复,而是约定第二年春天再给结果。因为美国舰船涂有防止生锈的黑色柏油,看起来是“黑船”,所以这起事件被称为“黑船来航”。

听说江户城外海上来了可怕的黑船,江户一片混乱,不少人当晚就逃出了城。当然,心里最怕的还是江户城内的幕府将军。要与美军一战吗?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已经展示了抵抗列强的后果。何况,美国舰船也没有主动挑起战争。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幕府内部陷入争论。开国,意味着幕府统治将不再稳定;不开国,幕府政权很可能当下就会被外国暴力颠覆。到第二年,也就是1854年,幕府两害相权取其轻,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条约内容跟我们想象的近代不平等条约类似,也是开放通商口岸等等。这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部不平等条约,它也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就此终结 。

关于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回顾日本“开国”的过程,这个常常被人一句话带过去的历史事件,其实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19世纪初的日本,商品经济发达,但与之伴随的是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同时,欧美列强追逐着利益来到东亚,尽管幕府在小心翼翼地提防着他们,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还是让日本选择了在强权面前妥协,于是,日本开国了。

但日本不比清朝,清朝国土广阔,传统经济根深蒂固,西方经济模式无法立刻动摇社会基础。日本的经济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陷入危机,工业制成品涌入日本,传统手工业完全没有竞争力,传统手工作坊纷纷倒闭,大量劳动者失业,米、盐等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持续上涨,底层民众、下级武士的生活变得尤其困难,日本各地都出现了起义,普通民众很慌乱,幕府统治者也很慌乱。

有一个群体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底层武士。他们原本就离上层统治很遥远,对底层生活感同身受,在愤怒、恐惧和迷茫中,这些武士首先选择的道路是“攘夷”,也就是把混乱以及生活的困顿归结于外国势力的入侵,他们或是刺杀外国人,或是炮击外国舰队 。但惹怒了外国人,真打起仗来,他们又不是欧美人的对手。一些看到差距的下级武士意识到,攘夷是轻率的,应当开国进取,大胆改革。而日本之所以没能及时改革,正是因为幕府统治者保守且无能。于是,他们的策略从“攘夷”转向“尊王倒幕” ,也就是拥戴天皇反对幕府。在一系列的幕末变革后,日本最终走向了那个我们都熟悉的历史阶段“明治维新”。

敬请期待“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十卷《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明治时代》。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原因之一是英国的税收很重,增强了政府保障外向型经济的力量。

  2. 近代英国人来到东亚后入侵了相对强大的清朝而不是日本,是由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对茶叶有极大需求,因此引发了贸易和外交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