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日本史4:武士的成长与院政》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4:武士的成长与院政》|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们继续介绍“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今天是第四卷《武士的成长与院政:平安时代后期》。
武士是日本最重要的符号之一,武士精神为日本文化注入了很多元素,比如忠诚、坚韧,以及谢罪文化等等。如果从世界历史的维度看,你会发现,武士是区别古代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重要标志,古代中国、朝鲜、越南都朝着君主集权方向发展,但日本的天皇却变成虚位君主,国家大权逐渐落在武士阶层手中。日本成为东亚地区唯一一个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政体。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今天这本《武士的成长与院政》将告诉你答案。本书作者是日本广岛大学下向井龙彦教授,日本古代军事史专家。本书不只是就武士讨论武士,而是深入时代背景,从平安时代重重政治斗争中寻找线索,比如藤原家族长期垄断外戚地位,窃取国家权威独霸朝纲,为此一些天皇想办法金蝉脱壳,以太上皇的身份夺回权力,这就是本书题目《武士的成长与院政》中“院政”二字的意思。但太上皇权力过大,又引发了天皇不满,于是天皇家族内部又爆发了冲突。两百多年间一重重政治斗争,背后都少不了武士的参与。他们最初是低微的工具人,奉命作战,但在反复作战中累积了政治资本、军事经济力量,最终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渔翁得利,开启了“武家政权”的历史时代。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武士诞生与成长的过程。第一部分从军事史角度看,武士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他们跟虾夷人有什么关系?第二部分我们深入时代大背景,从外戚、太上皇、天皇之间的权力博弈中,侧面观察武士的成长过程,看武士群体如何夺取了国家大权?
首先看,武士这个群体是怎么出现的?
在这个系列上一卷《律令国家的转变》的解读中,我们提到,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下降,对日本的威胁减弱,于是日本不断裁军,卸下了沉重的军事负担。但随之引发的问题是,一旦地方爆发叛乱,国家便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总的来说,武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10世纪以镇压反叛的角色出场的。
但武士并非突然出现的,它的诞生还有个萌芽期。对此,我们要说到两个现象,分别是都城和豪族。
提到都城,你可能会想到中国古代坚固的城墙,高大的城门保卫着皇家宫殿。但日本的国都并没有城墙。古代日本除了极少数特殊时期之外,并不筑“城”,我们之前提到的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都没有城墙。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大小城池,还是横亘于北方的万里长城,作用都是防御敌人。而日本是个岛国,大海便是保卫日本列岛的天然屏障,所以日本并没有形成修建城池的传统。但凡事各有利弊,大海能帮天皇屏蔽外敌,但无法屏蔽岛内的叛乱,这很让天皇头疼。
放弃律令制后,天皇手里不再有绝对强大的武装力量,怎么应对社会治安和地方叛乱问题呢?这为武士的出现创造了空间。
除了日本不修筑城池的传统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加速了武士的诞生,这就是地方豪族崛起。
讲律令制的时候我们提到,维持律令制,一靠武装力量,二靠充足的税收。但民众负担过重,纷纷逃离了土地,摆脱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盘剥。大量逃亡的农民会选择藏身于豪族家中,为他们服务。
除了劳动力以外,豪族还在蚕食国家的土地。国家为了把民众留在土地上,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一些土地长期耕种就可以获得所有权。但实际上,这些优惠却服务了豪族们。他们钻各种空子,把国家的土地据为己有。
豪族不只蚕食国家的劳动力和土地,有的甚至抢劫国家的财物。一些富豪在本地担任地方官,承担着给京城运送贡品的工作,竟然抢劫自己负责运送的贡品,然后逃亡他国,这是典型的“监守自盗”。
对这种现象,天皇不能坐视不理。无奈军事储备大不如前,地方豪族也不可靠,怎么办呢?
朝廷的办法是下放权力,把某地征税的权力交给地方官。原本,地方设有多个官职,但9世纪中叶,各地的官僚系统都崩溃了,地方事务最终集中于“受领”一人。“受领”原本是个工作环节的名称,当新任的地方官在就职时,要从前一任地方官手中接受任务,领取文书。后来,“受领”成为官职名称。
随着地方官僚系统瓦解,受领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提高,最终成为某个地方的承包商。他怎么治理当地,天皇不具体过问,只要保证地方不出乱子,同时定期把贡品运送到朝廷就好。
作者提到一个洞见,当时地方上的“盗贼”,并非是咱们想象中,因走投无路而打家劫舍的贫苦民众。所谓的“盗贼”很多是富豪阶层。他们以“盗贼”形式扰乱地方治安,与当地的其他富豪斗争,同时抵抗受领的管理。
这时,受领会将计就计,拿朝廷政策来吸引另一部分富豪,许诺给他们官职和位阶,请他们帮忙解决当地的盗贼问题。
无论是维护治安、强制征税,还是运送贡品,地方的受领们要想做好这些事情,都离不开稳定的军事力量。除了吸引当地豪族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受领们发现了另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俘虏,具体来说是来自虾夷族的俘虏。
虾夷族原本生活在本州岛北部,8世纪开始,天皇势力增强,便大举进攻虾夷人的领土,坚决反抗的虾夷人被杀害,放弃抵抗的虾夷人成为俘虏。
古代日本深受中国影响,天皇也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华夷观,自认为京都一带是高贵的、文明的,周边的外族是野蛮的、落后的,文明的一方要通过德行来感化周边蛮族。于是,天皇下令把虾夷俘虏从本州岛东北地区押解到本州岛腹地各国,慢慢感化。这些来自虾夷族的俘虏和囚犯,被叫作“俘囚”。
为了感化甚至同化虾夷俘囚,天皇要求地方各国的受领给他们提供生活物资,派人定期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随后又给他们土地耕种,并免去一部分赋税。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受领意识到,虾夷人原本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善于骑马射箭使用刀器。既然这样,何不让归顺的虾夷俘囚承担起追捕盗贼的任务呢?
不过虾夷俘囚人数并不多,到10世纪,虾夷俘囚已经被基本同化了。尽管人们无法分辨谁有虾夷血统,但虾夷人的作战技术以及作战兵器被一些人继承下来了 。这个群体就是后来的武士。
提到武士,你可能会想到他们身穿大铠甲,腰间佩戴着细长的日本刀。刀对于武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骑马作战时,骑兵身披甲胄,只靠射箭无法形成致命打击。因此武士们会把刀当作“决战兵器”。
以前很多学者提到武士佩戴的日本刀,会认为这是从律令制时代的直刀发展而来的。但本书作者引用多方研究提出反对意见。律令制源自中国唐朝,但中国古代的刀具以直刀为主,日本在引入律令制时虽然也引入了直刀,但并没有发展下去。后来武士使用的弯刀,其实是从虾夷“俘囚”所用的刀进化而来的。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虾夷人尽管消失了,但他们的传统还活在日本人的精神中。
回顾武士的萌芽时期,随着律令制瓦解,在10世纪,也就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日本列岛进入一个自食其力强者为王的时代。眼看着农民不断逃亡,地方盗贼出没,豪族蚕食土地,朝廷急需新的军事力量来应对这些问题,最初地方“受领”依靠的是虾夷俘囚。
但虾夷俘囚人数非常有限,不能长久依靠。好在他们的作战技术流传下来了,于是,那些掌握虾夷俘囚作战技术的群体登场了,这就是武士。
武士登上历史舞台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镇压“平将门”之乱。
平将门是一位豪族,他生活的时代对应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平将门在日本非常有名,原因有二,首先他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公然反叛天皇,并自立为皇的人;其次,他还是日本民间传说中的四大怨灵之一,相传他的灵魂直到20世纪还在诅咒日本,你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关于平将门的传说。
之前,我们提到过一位著名天皇,桓武天皇。他把日本都城从平城京迁到长冈京,后来又迁到平安京,从此之后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直到近代明治维新。
刚才我们说的平将门就是桓武天皇的后人。平安时代,天皇常常将自己的一部分后人降为臣籍,派遣他们以臣子的身份驻扎在全国各地。平将门的祖上平高望,曾被天皇从中央派到“东国”,也就是今天日本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一带,为天皇守卫一方。由于他们是桓武天皇的后代,所以得名“桓武平氏”。
几十年过去后,桓武平氏已经发展为东国的豪族,拥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大量田产,独霸一方。平将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拥有许多私宅,并且跟当地的受领建立了合作关系,把国家土地承包过来经营。他甚至在当地政府内安插了人手,干预地方政务。
939年,日本东部一个叫常陆国的地方发生了叛乱,距离平将门所在的地方不远。于是,他带兵介入纷争,想要建功立业,没想到事态失控了。他的军队在常陆国掠夺财物,烧毁私宅,凌辱妇女,给当地造成很大灾难。
这时,身边有人进言:“占领一国已然犯下大罪,不如干脆占领周边更多地方。”听到这样的话,平将门心生得意,竟然说:“吾乃桓武天皇第五代孙,占领八国、攻打京城又如何!” 当年十二月十一日,他更是得寸进尺,自立为皇,甚至热热闹闹举行了“新皇”即位仪式。 纵观日本有文字可考的一千多年历史,他是唯一一位自立为皇的反叛者。
前面说过,天皇把地方权力交给各地的受领全权负责。地方发生叛乱,当地受领当然要出手应对,受领可以依靠什么人呢?
靠的就是那些学习掌握了虾夷作战技术,并且多次在平叛中历练的武士们。他们平叛有功,同时孔武有力,因此被选为地方低级官员。地方各国的受领会确保他们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分给他们公家田产,允许开发私人领地,认可他们的狩猎特权,将山林原野作为狩猎场磨炼武艺等。 武士和他的后代们也不断通过作战平叛来巩固自己的利益。像“平将门之乱”这样的大型地方叛乱,更是东国的武士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但平将门叛乱非同一般,他竟然做出了“自立为皇”的举动,不论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这个行为总归让天皇难以接受。消息传到天皇的耳朵里,他大为震惊。为了尽快平定叛乱,朝廷许诺,谁能斩杀平将门,将被授予高官。 这个政策吸引了许多武士。其实到这个时候,平将门被斩杀已经是定局了。没过几个月,一位叫藤原秀乡的武士将平将门的首级砍下,带去京都领赏。
朝廷之所以那么积极地动员武士平叛,还因为,当时天皇面对的大规模叛乱不只是东国的平将门,还有西国的藤原纯友,他的祖上是日本最有权势的藤原氏。当平将门在东国叛乱,朝廷把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时,藤原纯友便抓住机会在京都以西的濑户内海一带造反了。朝廷的平叛措施如出一辙,也是动员武士,奋力征讨,事后论功行赏。
我们回头看平将门和藤原纯友的叛乱,他们的祖上都曾辉煌,但到自己这一代已经与朝廷关系疏远,在贵族序列中掉队。但两人心有不甘,所以在地方积聚力量,希望能有所成就并发泄不满。但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反而给地方武士出人头地当了炮灰。武士们在平定两大叛乱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平将门和藤原纯友的叛乱主要发生在天庆年间,因此作者称之为“天庆之乱”。“天庆之乱”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天庆之乱”给日本武士和朝廷分别提了醒。提醒后来的武士们,武力对抗朝廷没有意义,同时也提醒朝廷,冷落武士会引发可怕的祸端。天庆之乱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再没发生大规模的武士叛乱。武士们都踏踏实实通过功勋来获得朝廷赏赐。
其次,武士身份得以在“天庆之乱”后正式确立了。10世纪前期,也就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大规模的高规格封赏,武士正式登上了日本历史舞台。后来的日本武士习惯把“天庆之乱”平叛功臣作为自己的始祖。
不过,10世纪的武士只是职业战士,与12世纪后期掌握国家政权的将军幕府相比,有天差地别。接下来这两百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武士是怎么登上权力巅峰的?
下面,我们看11—12世纪武士力量如何不断成长,最终掌握政权?
11—12世纪是日本的平安时代后期,对应中国的宋朝。中国的宋朝崇文抑武,这是最受古代文人喜爱的历史阶段。而同时期日本的“平安时代”,却依旧延续着“不平安”的特征。
接下来,故事的镜头会暂时离开武士,我们要换个角度,对准日本宫廷政治来侧面观察武士阶层权力的上升。下面将提到两种日本特有的权力,一个是“摄关”,一个是“院政”。简单说,“摄关”指的是外戚的权力,“院政”指的是太上皇的权力。
先说“摄关”。
“摄关”的“摄”是指“摄政”,意思是大臣辅佐未成年的天皇,“摄关”的“关”是指“关白”,意思是天皇成年后,大臣继续辅政,后来的“关白”相当于日本的丞相。在日本平安时代,“摄政”和“关白”反映的都是外戚的权力。
听中国历史,我们对于“外戚”这个词并不陌生。尤其是在东汉时期,老皇帝过世后小皇帝继位,面对咄咄逼人的满朝文武,他可以依靠的只有外戚,也就是小皇帝的外祖父、舅舅这些人。不过,等小皇帝长大后有了主见,他会想办法摆脱外戚势力。因此,外戚专权虽然不可避免,但会随着皇帝轮换而更新换代,不会一家独大。
但日本平安时代的外戚不一样,平安时代天皇的妻子,几乎完全被藤原家族垄断了。藤原家族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藤原家族的背景过硬。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当初和天智天皇发动政变推行“大化改新”的中臣镰足。也就是说,从天皇制度确立之初,藤原家族就持有“原始股”。而且藤原家族人丁兴旺,即使不断地分家,朝野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藤原家的人。
藤原家族为了保住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惜“亲上加亲”,也就是近亲结婚。例如,藤原家族的藤原冬嗣,他把女儿顺子嫁给了皇子,这位皇子就是后来的仁明天皇。女儿和天皇生了儿子,这是藤原冬嗣的外孙,但他的孙女明子又嫁给了外孙,这位外孙是后来的文德天皇。
看平安时代的历史你会发现,天皇继位后总会给外祖父赠予“太政大臣”的职衔 ,你可以理解成中国古代的“太师”这个称号,虽然未必掌握多大实权,但地位非常显赫。
你有没有疑惑,如果说天皇去世,小天皇无依无靠不得已亲近外祖父。等他长大后,为什么不想办法夺回权力呢?
日本史专家渡边晃宏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在平安时代,日本社会仍保留着“走婚制”。也就是说,夫妻结婚后,妻子并不住在丈夫家。丈夫会在多位女性的家中往来。这就导致,孩子出生之后,是抚养在外祖父家的,因此外祖父的影响力很大。这样的传统强化了藤原家族的影响力。
藤原家族与天皇家族关系如此之近,必然不只满足于“太政大臣”这样的荣誉头衔。相传藤原冬嗣的儿子藤原良房,让人在朝堂的正门应天门放火,制造动乱,这让天皇惊恐不安。当时的清和天皇只有17岁,他可以依靠的只有外祖父藤原良房。不论放火的事情是不是藤原良房在幕后指使的,总之,866年清和天皇下达了圣旨,请外祖父“摄行天下之政” 。藤原家族如愿以偿掌握了国家实权。
握有实权的藤原家族行为更加大胆,甚至废立天皇。例如新一代权臣藤原基经曾以阳成天皇行为不检点为由,迫使他退位,然后把阳成天皇的叔祖父 ,54岁的光孝天皇推上宝座。由于这个关系,光孝天皇让他总揽一切大事,这个身份被称作“关白” ,也就是天皇虽然成年,但权臣依然掌握大权。
藤原家族借着“摄政”“关白”独揽大权,长此以往,让天皇家族难以接受。于是,一种对抗“摄关”政治的权力出现了,名为“院政”。
“院政”是指太上皇的权力,日本历史的叫法是“上皇”,很多日本天皇笃信佛教,退位后会出家为僧献身佛法,这时“上皇”被称作“太上法皇”,简称“法皇”。“上皇”“法皇”居住的地方被称作“上院”,所以他主导的政治模式被称作“院政”。
在中国古代,太上皇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特殊事件。比如刘邦夺取天下成为开国皇帝,他的父亲刘太公没当过皇帝却直接当了太上皇。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皇帝唐玄宗出逃到西南地区,太子李亨在西北地区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明朝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他的弟弟继位,英宗成了太上皇。清朝清高宗乾隆皇帝,为了避免在位时间超过爷爷清圣祖康熙,所以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
但日本在平安时代后期密集出现了多位“太上皇”。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天皇对付藤原家族外戚专权的“金蝉脱壳法”。它的逻辑简单概括就是,藤原家族长期垄断“摄关”和“关白”,不论天皇年幼或成年,始终把持着朝政。于是,天皇早早退位让儿子当天皇,自己作为“上皇”当起了天皇的监护人 。有了本家的人做监护人,藤原家族这样的外戚就没必要瞎操心了,也就没有了掌握实权的法理依据。上皇为了更好地监护天皇,会在自己的“上院”中,组建起独立的官僚队伍 ,并掌握军事大权 ,这就是院政。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想到这个方案并试着实施的,是后三条天皇 。他生活的时代,大致对应中国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都是同时期人。
宋神宗在变法改革,与此同时日本的后三条天皇也在推行改革。当然,他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藤原家族外戚专权问题。
后三条天皇一出手就直戳藤原家族要害。藤原家族之所以气焰嚣张,在于他兼并了很多国有土地,拥有数量庞大的私家庄园。庄园不仅意味着土地与粮食,还意味着劳动力,以及保护庄园的武士集团。庄园其实就是日本国土上的独立王国。
担任天皇期间,藤原家族跟后三条天皇闹别扭,宅在家里不出面辅佐他,天皇反而抓住这个机会,大胆颁布了整顿庄园的命令,导致藤原家族可控的庄园数量锐减。 这一招无疑是釜底抽薪,削弱了藤原家族的经济实力。
之后,后三条天皇把皇位让与儿子,自己做了上皇 ,想彻底摆脱束缚,实施院政,很不幸几个月后病逝了。幸好,他的儿子白河天皇把这套学会了,后来成功落实了父亲的想法。
到这里,我们好像一直都没有提到武士。但不难想象,政治斗争怎么离得开军事参与呢?强大的武力才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坚实后盾。
其实,在那些充满斗争的宫廷政治中,武士一直都没缺席。
在地方平叛中闪亮登场的日本武士,早早受到了朝廷的关注。朝廷为了尽可能掌握国家军事控制权,会以下发“追捕官符”也就是高级通缉令的形式,与武士结成密切关系。
前面说到,白河天皇退位后,以上皇身份实施院政。他挑选更听话的下级贵族作为院政班底,同时也组建了由自己控制的军事力量。他向一些武士发出“追捕官符”,控制着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权。 后来,他的身边形成一个专属的武士集团,名为“北面武士”。那些武士住在上皇住所的北面 ,因此得名。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武士快速崛起。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时的武士已经不再是镇压平将门叛乱时的武士。平安时代中后期,武士们一直在奉命四处平叛,平叛后一次次获得封赏,让他们无论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都在逐步壮大。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平叛战争,更成就了不少大规模的武士集团,他们获得了一个好听的名称,叫“武家栋梁” 。
经历了“院政”和“摄关政治”的冲突,高层政治斗争并没有结束。
上皇通过“院政”把大权夺回,但新的矛盾出现了,这次是天皇和上皇之间的矛盾。大权虽然回到天皇家族,却在上皇手里,天皇仍然是傀儡。
上皇和天皇之间最激烈的冲突,是发生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 ,时间对应中国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在位后期 。日本的崇德上皇和后白河天皇兄弟之间发生了冲突。冲突中,双方都借用了武家势力,武士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具体的过程比较复杂,最终的结果是天皇胜利了。但我们想,这个胜利真的属于他吗?支持后白河天皇的有平氏和源氏的两股力量,他们合力战胜共同的敌人后,彼此之间又陷入厮杀,这就是1159年的“平治之乱” ,最终平氏取胜,由此开启了18年的平氏政权时代,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统治时期 。
这或许是平安时代天皇家族的悲哀之处。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决定局面的是背后的武士力量。天皇养大的武士力量最终脱离控制,陷入相互的厮杀。其实,最终是谁胜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的国家权力将不再属于天皇。武士阶层已然崛起了。
到这里,关于平安时代武士诞生与成长的故事已经为你讲完了。
所谓的“平安时代”,并不“平安”。律令制的瓦解给日本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动荡。掌握虾夷人作战方式和作战武器的武士们出现了,他们在平叛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逐渐成长为“武家栋梁”。在权力中心,国家最高权力来回流转,外戚通过“摄关”从天皇手中夺走权力,上皇又通过“院政”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长期作为傀儡的天皇也想收回权力。权力争夺中,武士的力量无处不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武士阶层掌握了最高权力。
前面提到,在上皇和天皇的斗争中,支持上皇的平氏掌握了大权。我们知道,日本的第一个幕府统治时代是源赖朝建立的。为什么平氏没有建立稳定的幕府统治呢?幕府时代开启后,失去权力的天皇真的没有扭转局面的机会了吗?
敬请期待“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五卷《源赖朝与幕府初创:镰仓时代》。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10世纪,一批继承虾夷传统并以作战为职业的群体在日本出现,这就是武士。
-
10-12世纪,日本最高权力在外戚、上皇、天皇手中流转,最终武士渔翁得利夺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