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日本史10: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10: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十卷,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卷,《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明治时代》。
日本明治时代是指明治天皇当政的1868年到1912年这40多年的日本历史,大致对应中国清朝最后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这四十多年间,日本和清朝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统治者都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都认识到自身发展落后,都在国内实施改革,但结局却大不相同。站在1912年的东亚,日本从明治时代走入大正时代,一个落后的岛国已经蜕变为亚洲强国,野心不断膨胀,对东亚各国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清朝却在内外压力下无法招架,最终统治崩塌,国家走入混乱与迷茫的民国时期。
日本在明治时代到底经历了什么,发生如此剧变呢?介绍明治维新的著作有很多,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维新的构想与开展》,作者是研究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学者、东京大学教授铃木淳。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四平八稳地介绍明治时代的宏观历史,也没有陷入人物故事细节里,而是牢牢把握“明治维新”的内涵来讨论。
关于“维新”二字,我们多说两句。“维新”这个词出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的意思即是变革,这个词在近现代东亚非常热门。早在19世纪30年代,江户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地方就有人提出“维新”口号。30多年后,推翻江户幕府的明治政府开始了“明治维新”。其实,同时期的清朝也在进行“维新”。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给了英法联军,一些清朝官员提出要学习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由于当时同治皇帝在位,所以“洋务运动”又被称为“同治维新”。再过30年左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了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越南国王追赶潮流,把“维新”当作了年号。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总统朴正熙还在使用“维新”这个词,他推出了“维新宪法”,在当时的韩国确立了维新体制 。
维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即使就日本明治维新而言,解释也很多。所以,在这本《维新的构想与开展》开篇,铃木淳教授就明确了明治维新的含义 :过去江户幕府传统的改革是一边维持旧有体制,一边被动变革;而明治维新是要去除传统,再从方方面面重新构建社会体制 。换句话说,明治维新有一条主线,这就是改变武士特权地位,去除几百年来武士对日本产生的深刻影响。
不过武士传统在日本根深蒂固,毕竟日本有一大半历史都是武士书写的,去除武士传统谈何容易。何况,明治新政府的建立,也是得益于一帮武士的努力,明治新政府“革自己的命”更是难上加难。既然这样,明治维新是如何进行下去的?又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下面,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聚焦明治时代初期的武士,来看明治政府如何破旧立新。第一部分,我们说说明治维新是如何开始的?第二部分,来看当明治维新期间,武士都有哪些举动?以及,最终渐渐远去的日本武士给日本留下什么影响?
好,我们就从明治维新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说起。
在这儿呢,我们要先引出一位重要人物,西乡隆盛。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末期萨摩藩的武士,萨摩藩位于日本西南部,大致对应今天九州岛的鹿儿岛县。在江户时代,萨摩藩的地位比较低。
在讲江户幕府历史的时候,我们提到,幕府建立之初,将军为了控制日本武士,依据与将军家族关系远近,把他们分为三等,关系最近的武士可以参与幕府政治,他们获封的领地距离幕府比较近,而关系最远的武士不仅无法参与幕府政治,甚至还会被监视,他们的领地距离江户幕府很远。在地图上你会看到,萨摩藩便是距离江户幕府最远的藩之一。在闭关锁国的时代,远离幕府意味着政治前途暗淡,但当古老的日本与世界连为一体,远离幕府便成为优势,“天高皇帝远”意味着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引入西方先进文化、训练新式军队,萨摩藩于是成为日本西南地区的强藩。西乡隆盛便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西乡隆盛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他本应该平平淡淡过一生,但当“黑船来航”,日本的国门被打开,变革时代到来,西乡隆盛的机会也来了。
日本开国引发了经济崩溃和社会混乱,已经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江户幕府变得越来越不得人心。萨摩藩位于接触西方文化的第一线,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一大批下层武士目睹了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渐渐意识到,日本守旧落后,幕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们提出“倒幕”主张,也就是推翻幕府统治,把幕府将军的国家大政返还天皇,大家重新聚拢在天皇周围,建立新政府,实施改革。
不过,政权交还回去,幕府将军怎么处置呢?对于这个问题,倒幕派出现了分歧,有人说,如果幕府将军主动返还国家大权,则属于有功,应该邀请他加入新政权。还有人说,返还国家大权不够,他应该辞官回乡。甚至不少激进派认为,只要将军还活着就是个祸害,应该暗杀他。
这个消息传到将军耳朵里,将军吓坏了,他当然不会像砧板上的鱼肉一样待人宰割。不过,面对萨摩藩这些强藩,幕府也没有十足胜算,一定能打赢。出于稳妥考虑,幕府决定曲线救国,也就是出兵京都,通过给天皇压力,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原本倒幕派内部还有分歧,如今将军竟然出兵京都,威胁天皇。萨摩藩武士和其他倒幕派的意见反而统一了:将军这是要谋害天皇吗?随即重兵集结,前往京都护驾 。
幕府军队和萨摩藩军队很快在京都南郊遭遇。常言道“哀兵必胜”,幕府军队要打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仗,按理说更有胜算。但这时的幕府已经是落日余晖,加上仓促发兵,结果不少队伍临阵倒戈,投奔了倒幕派一方。
而倒幕一方中的武士们,像西乡隆盛等人,把这场地方与幕府的正面军事较量看得非常重。不成功便成仁,前途如何就在此一举了,所以,他们不仅提前做了规划部署,甚至请天皇检阅队伍,如此荣耀使武士们士气大涨 。而且,我们前面说了,倒幕派武士多来自距离幕府比较远的边远地区,有机会早早接触西方并进行变革,所以军事力量更加现代化。
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倒幕派军队获得压倒性军事胜利,倒幕派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而幕府战败,对于将军德川庆喜而言,不仅是输掉了一场战争,更使他成为德川幕府的末代统治者,甚至是日本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将军。
这场仗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由于主要战事都发生在1868年,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戊辰年”,所以这场仗被称作“戊辰战争”。戊辰战争,可以算作日本历史的分水岭,战争结束后,天皇改元“明治” 。“明治维新”正是在“戊辰战争”后才得以正式开始。
这一年,十六周岁的明治天皇离开了京都,这个天皇家族生活了一千多年的地方,从此之后,天皇开始在东京居住。要知道,江户时代的历代天皇基本都没有离开过京都 。明治天皇的这个举动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在明治新政府与日本传统之间划下了一个分隔符,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开启新历史,需要尽可能扔掉旧包袱。日本背负的最沉重的包袱,便是武士传统。如果把日本武家政治传统比作一座冰山,推翻幕府统治,相当于炸掉了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的航船还是难以前行,所以日本需要继续“破旧”,为维新扫清障碍。
推翻武家政治的核心“幕府”后,相应地幕府权力延伸至全国各地的“藩”也要被废除。
你可能听过一个词“削藩”,指古代封建君主收回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藩”与中央并不是绝对的上下级从属,两者的关系是松散的,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地方各藩本质上都是割据势力,各藩的大名在当地就是“土皇帝”。这种幕府与藩构成的“幕藩体制”是日本传统武家政治的基本权力架构。
现在要维新,明治新政府希望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因此要废除松散的幕藩体制。日本学习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实施郡县制。只不过,秦朝实施郡县制的前提是秦王武力统一六国,然后设置行政区划。明治维新时的日本策略不同,是比较积极的萨摩藩等先进分子号召各藩,将封地和民众奉还给朝廷 。
一些出身萨摩藩的武士,在明治政府任职,所以他们会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我们想,对于各藩的大名和更多的武士来说,这分明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啊。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全部来自封地和臣民,现在让他们主动送还,谈何容易。
跟我们想的或许不一样,最初地方各藩对于明治政府收回权力的政策并没有强烈抵触。因为在日本历史上,新政权确立后为展示万象更新,都会重新调整地方区划。但无论怎么调整,地方最终还是牢牢握有巨大权力。
所以各藩的大名认为,这次明治政府收回地方权力后也会返还的,无非是以前各地方叫“藩”,现在改叫“郡”“县”,新瓶装旧酒,不会有本质区别。
在这儿,我们要讲到第二个人,他叫木户孝允,最初的名字是桂小五郎。跟我们前面提到的西乡隆盛一样,他也是倒幕派的核心人物。
木户孝允出身于长州藩,也就是现在日本山口县。长州藩与前面提到的萨摩藩类似,都是日本西南地区积极倒幕的势力。顺便说一下,由于长州藩的不少武士积极参与明治维新,因此,长州藩长期影响着日本政局,日本历史上有九位首相都出自这里,包括日本第一位首相伊藤博文、至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晋三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各地再难找出第二个 。
说回木户孝允,作为明治新政府的骨干力量,为了推进地方各藩都把土地和民众交还给天皇,他想了个办法。在当初推翻江户幕府的戊辰战争中,倒幕派涌现出不少人才,他们立下了战功,影响力比较大。于是,木户孝允提议,他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推进本地改革 。木户孝允作为长州藩人,在他的影响下,明治维新第二年,长州藩的藩主就把土地、民众奉还给了天皇。
但很快,地方大名就发现局势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当他们把土地、民众上交明治政府后,政府并没有把权力再授还大名的意思。要知道,地方各藩的大小领主们交出去的不只是土地和民众,而是方方面面赖以生存的利益。比如他们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全部搬去东京生活。萨摩藩的一些小领主就提出,能不能选择不去,结果被驳回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除了地方大小领主的直接不满外,仓促改革下,拔起萝卜带起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烦也随之出现了。比如,长州藩早些年为了对抗幕府,组建了大量军队,现在上交土地和民众,这些士兵是不是也要转交给新政府。如果上交兵员,新政府就得负责支付这些人的薪水,但新政府手头紧,拿不出那么多钱。这个时候,士兵们不干了,就搞暴动,最后木户孝允亲自带兵,费了好大力气才平定下来 。
你看,到这时,一个隐藏的巨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明治新政府是在一批武士的支持下建立的,但这些武士本身,仍是幕府时代的旧势力,要想持续推进改革需要解决旧势力问题,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接着看,当维新进入深水区,明治政府怎么面对幕府时代留下的武士们。
明治政府采取的总体策略是“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剥离武士特权。
最初,明治政府提出,既然各藩的藩主都没有土地了,他们身边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武士为他们服务,再加上政府手头紧,于是不断削减武士们的俸禄,希望武士们自食其力。
削减俸禄,这是在去除武士的经济特权。
又过了一段时间,明治政府制定《户籍法》 ,原本武士处于“士农工商”四阶层之首,现如今要废除传统的身份制度,制定新的“四民”制度,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其中皇族指天皇家族;华族,“华贵”的“华”,指出身比较高的武士们,也包括明治维新的功臣们;士族是指普通的中下层的武士;最后是平民,原来的农、工、商阶层都属于平民。明治政府虽然把日本民众分为四民,但紧接着提到“四民平等”,彼此之间是可以通婚的,打破阶级流动的屏障。
听起来,明治政府在追求平等,但武士们清楚,这就是冲着自己来的,要废除他们的身份特权。
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武士们难以接受,新政府下达了《废刀令》。既然封建领主不存在了,武士失去了服务的对象,所以从此以后不能再佩刀了 。武士不佩刀,谁打仗呢?政府颁布了《征兵告谕》,告知平民既然现在已经“四民平等”,那么所有人都有权力、也有义务当兵。
这件事,对于明治政府来说是一举两得,武士不能佩刀,带来的治安问题就会变少;而普通民众可以当兵,政府就能从头培养一支服从中央的现代军事力量。
但对于日本武士来说,这一招真可谓致命打击。要知道,相当于从中国唐朝后期,日本的武士就逐渐诞生了。几百年来,佩刀、作战、服侍领主,这算得上武士们存在的意义。其中,武士刀更是被看作武士的灵魂。而现在,不许武士佩刀,剥夺他们的作战特权,无异于要把武士传统从日本文化中连根拔起。这对他们的打击,就像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对读书人的伤害一样,是釜底抽薪式的,必然引发社会动荡。
这样的动荡甚至传导到明治政府,连推进维新事业的明治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裂。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武士通过为主君征战而获得领地、俸禄。即便在进入明治时代之后,武士们不再有为主君效力的机会,这样的意识也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一些政府成员提出,应该把他们充沛的武力输送到国外,让武士们去征服朝鲜,从而再次就业。
为什么一些人把矛头对准朝鲜半岛呢?补充说明一下,那时朝鲜仍然作为清朝的藩属国,但日本却打开国门投身欧美怀抱,不再跟着清朝的步伐,所以朝鲜认为日本这是在“变节”,很蔑视日本。热火朝天搞维新的日本被泼了盆冷水,觉得这朝鲜太无礼了,于是,一些武士提出要征讨朝鲜。 我们前面提到的西乡隆盛,他就站在了广大普通武士的一方,认为应该把日本的势力伸向朝鲜半岛,1873年,他甚至提出自己先去朝鲜当大使,然后开创征讨朝鲜新局面。
不过,就在这一年,明治政府的一支海外考察团归来了。考察团成员们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日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锋芒毕露,着急入侵外国。这些海外归国者被称作“岩仓使节团”,得名于带队者的名字岩仓具视。我们前面提到的木户孝允也在这个考察团里。
在此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岩仓使节团”考察了欧美十几个国家的工厂、博物馆、股票交易所、铁路和造船厂,他们被欧美的现代化深深震撼,认识到日本是落后的,不仅技术落后,更关键的是社会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落后的,因此日本必须要埋头苦干,才能赶得上 。
所以,对于征讨朝鲜这件事情,木户孝允等人站到了对立面,认为内政优先,现在征讨朝鲜还为时过早。最终,征讨朝鲜的提议没通过,西乡隆盛等相对保守的武士索性退出了明治政府,表示不满。要注意,他们并不是要隐退江湖,而是在等待新的时机。
西乡隆盛回到老家萨摩藩后,组织起名为“私学校”的机构,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 。几年后,这些人在当地担任了职务,公开反对明治政府的政策。
你还记得“戊辰战争”吗?当初西乡隆盛和众多日本西南地区的武士,打败了幕府军队,开启了日本新的历史。这一次,西乡隆盛希望再次复制成功,以“清君侧”,也就是赶走天皇身边奸佞之臣为名发起军事行动。因为这次战争发生在日本西南部,所以被称为“西南战争”。
作者把西南战争称作“士族军队”与“征兵制军队”之间的战争。西乡隆盛率领的是“士族军队”,尽管他们使用了新式装备,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植根于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这一次,西乡隆盛的对手不再是落后的幕府军,而是明治维新后的政府军队,也就是“四民平等”“四民皆兵”理念下训练的“征兵制军队”。
结果不难想到,西乡隆盛作为“最后的武士”倒下了。据说他中弹后“徐徐跪坐,俨然正襟,向东遥拜”,然后切腹自尽。
西南战争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次内战,也是日本明治政府与武士传统的最后一次正面较量,长达七百多年的武士时代落幕了。
从明治维新角度来说,这次战争是对多年西化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日本的西化改革是成功的。
明治维新是个“破旧”与“立新”相结合的过程。前面,我们重点从“破旧”,也就是日本努力摆脱武士传统影响的角度考察。如果从“立新”的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举措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很多历史书在介绍明治维新的时候,都是围绕这几个词展开的,简单说无非就是对当时欧美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学习吸收与运用,这里不做太多具体介绍。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真的去除武士传统了吗?
其实,不少武士后人仍然掌握着特权,只是他们不再具备武士身份而已。前面说过,明治政府将日本民众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华族源于一批高级武士和明治维新功臣,凭借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仍在政府中享有很大权力,并垄断了大量社会财富。二战后,尽管华族身份被废除了,他们的后人仍然享有特权。比如德川宗家第18代当主德川恒孝担任过日本邮船副社长和多个商会的会长,影响着日本的经济;细川家族第18代当主细川护熙担任过日本首相 ,站上了日本政治游戏的巅峰。直到今天,日本社会的传统保守势力依旧非常强大,日本的阶级固化也很严重,而这都可以追溯到日本武士传统。
武士对于日本乃至东亚还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作者在开篇时提到,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外海成为日本宣扬皇威的舞台”。虽然在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内部对于是否入侵朝鲜存在分歧,但他们分歧的并不是“要不要”攻打朝鲜,而是“什么时候”攻打朝鲜。当初,西乡隆盛入侵朝鲜时,木户孝允表示反对。仅仅几年之后,日本海军建成之时,木户孝允说“在其土大张神州之威”,明确提出入侵朝鲜。
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历来有很多讨论,不论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讨论都在强调明治维新极端重要。日本历史学家、爱知县立大学的与那霸润教授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解释:或许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它给日本带来的只是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改变,但精神和权力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与那霸润教授认为,现代日本的原型在相当程度上从日本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江户时代继承、深化、定型了这些特征,明治维新没有改变这些特征。举个例子,当我们查阅日本政党领导人的家谱,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战国大名的后代。而战国大名的使命,并非统一日本,而是保卫领地,为此不惜把自身安危置于普通民众之上,这个观念也深刻影响着日本上层人,很多上层大家族枝繁叶茂,延续至今,并把独善其身的观念也贯彻下来。
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对于一些人提到的日本阶层固化的现象,就会有新的理解了。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同时,中文出版界引入的10卷本“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也为你全部介绍完了。
最后,我们对照中国古代历史,沿着时间线,简要回顾一下这10卷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王权的诞生: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战国到魏晋时期,这五百年是日本文明发展的草创期,日本深受中国影响。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中国民众为躲避战乱而逃难到日本列岛,他们带去了水稻种子和种植技术,使当地迅速摆脱了原始状态,并逐渐发育出规模较大的王权,这就是“邪马台国”,或称为“倭国”。接下来是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倭国统治者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积极引入中国的制度、技术和文化,模仿唐朝在岛内也建立起“律令制”统治。相当于中国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天皇”的称号、“日本”的国名陆续出现了。但随着唐朝灭亡,失去榜样的日本,不得不磕磕绊绊摸索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第三卷《律令国家的转变: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前期》讲的内容。
接下来的第四卷《武士的成长与院政:平安时代后期》所讲述的年代,相当于中国宋代,日本的武士作为职业战士,在日本的地方平叛和高层斗争中崛起,开始主导日本历史,日本终于走上了独具特色的历史道路。第五卷《源赖朝与幕府初创:镰仓时代》讲的是日本第一个由武士建立并长期存在的政权“镰仓幕府”,时间相当于我国南宋到元朝。第六卷《〈太平记〉的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讲的是日本第二个重要的武家政权“室町幕府”,时间大致对应我国明朝两百多年。第七卷《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讲室町幕府统治末期,日本历史上最为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
第八卷《天下泰平:江户时代前期》和第九卷《开国与幕末变革:江户时代后期》讲日本第三个武家政权“德川幕府”的历史,这段历史对当今的日本影响最大,所以出版方安排了最多的篇幅。最后是第十卷,也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明治时代》,讲日本走向现代的“明治维新”历史,明治维新其实是个去除武士传统影响力的过程,它为日本带来了富国强兵,但也给下层民众,给周边地区带来了灾难。
由于地理原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就在家门口,我们无法选择。但正如那句古语,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过去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越是变化激烈的时代,越是需要规划未来的时代,就越需要从过去的历史中了解一个民族、看懂一个国家。
最后为你点个赞吧,能坚持听完一个系列,真的很了不起!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明治维新有一条主线:改变武士特权地位,尽可能去除几百年来武士对日本产生的深刻影响。
-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它给日本带来的只是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改变,但精神和权力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