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菊与刀》 张笑宇解读

《菊与刀》| 张笑宇解读

关于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对日本的研究,以《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

关于本书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核心内容

作者本尼迪克特利用她能够在美国访谈到的日本移民,以及收集到的各种日本历史、政治与文化资料,勾勒出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从而对当时美国面对日本的两个问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回答:1.不应该废除天皇制;2.美国不应该全面占领日本。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菊与刀》。

研究和描写日本文化特性的书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而《菊与刀》是其中名气最大,也最特别的一本。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曾经直接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日政策。说日本的命运被这本书影响了,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为你介绍一下《菊与刀》这本书的作者和它的写作背景。《菊与刀》这本书的作者叫作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语言、族群和文化特征等等,而本尼迪克特特别擅长的研究领域,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这本书其实是1944年,也就是二战末期美国政府委托的一个研究项目。当时在战场上,美国对日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一,要不要在战后的条约里废除天皇制度?二,美国有没有必要全面占领日本?

本尼迪克特的任务,就是要回答这两大问题。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两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战后日本的命运,甚至整个东亚格局。而在战后日本问题上如何抉择,对于美国政府和军队来说,也涉及巨大的风险和成本。

在当时,要搞清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美国人有实际上的困难:既不可能去实地考察,也不可能去访谈日本的决策者。但是本尼迪克特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利用她能够在美国访谈到的日本移民,以及收集到的各种日本历史、政治与文化资料,勾勒出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从而对前面两个问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回答:一,不应该废除天皇制;二,美国不应该全面占领日本。

美国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本尼迪克特的判断。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自己的研究整理出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菊与刀》。

说到这儿,你应该清楚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了吧。下面我就带你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人类学的方式来影响日本命运的。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要不要废除天皇?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美国人,甚至是在一线和日本人作战的官兵来说,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问题。不过,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弄懂天皇,以及天皇背后的整个日本的底层逻辑。当我把这些剖析清楚以后,相信你也会得出和这本书一样的答案。

我们先从问题的起点说起。美国人对政治权威,或多或少有一些怀疑的态度,但日本人却绝不是这样。这就导致一些美国人会错误理解天皇的政治功能。很多美国人相信,历史上天皇一直没有什么实权,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是幕府将军。天皇代表的,只不过是一种落后、愚昧的封建信仰而已。

这个看法大错特错。本尼迪克特强调说,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和德国人崇拜希特勒完全是两回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当时的日本人心中,天皇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日本民族最高精神的化身。而天皇制这个制度,就保证了这种精神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而希特勒,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凡人,还是通过选举上台的,所以他也不可能通过世袭,来代表什么德意志民族的最高精神了。

但是,作为外国人,如果只看到天皇制度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真正重要的是,天皇背后,还有一大串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在这个意义上,天皇又是这一切等级制的原点。这种等级制的精髓就是四个字:各安其分。“各安其分”说的是一个人如果高贵优秀,他就应该统治别人,那天皇,当然就是这个秩序的顶端。而贫贱卑劣的人就应该被别人统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就与美国人的观念完全不同。在美国,自由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是不是在这里总结,美国人现代,日本人落后,就结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任务不是在美国和日本之间分出高下,而是要真正理解日本人的想法。

本尼迪克特说,日本人的这种等级观,背后是一种关于世界正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的眼里,一个正义的世界必须是等级分明的,这才构成了东西方世界观最本质的冲突。

用这个视角来审视日本的话,你就会发现二战前日本签订的很多国际协议里,都体现了这种等级观念。比如在德、意、日三个轴心国签订的同盟条约里,日文版前言说,世界各国“各得其所”是持久和平的前提。偷袭珍珠港以后,日本特使递交给美国政府的声明里也说,“使万邦各得其所”是日本坚定不移的国策。

日本人这里说的“使万邦各得其所”,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秩序。这个大东亚共荣秩序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是日本人相信西方精神已经堕落了,西方人相信平等,而平等就是混乱的根源。与此相反,等级制才是最高的真理和正义,所以全面推崇等级制的日本精神,才是最优秀、最纯洁的精神。所以“各得其所”这四个字,实际上背后有个潜台词,就是说西方人不配领导世界了,这个位置应该让给日本人。日本人要帮助亚洲那些同文同种的弱小兄弟,引领包括中国、朝鲜、菲律宾还有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把西方人赶走,带他们走上文明道路,最后再跟西方文明进行最终决战。本尼迪克特对此辛辣地嘲讽说,对日本来说,最大的不幸在于,那些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可不认同这种所谓理想。二战期间,很多日军官兵在国内的时候被宣传机器所蒙骗,相信所有人都欢迎他们这种“各得其所”的理念,到了占领国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感到十分吃惊。日本人不是已经给这些民族安排好一个地位了吗?尽管低一点,总还是等级制中的一员嘛,总比没等级好得多了。听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这种宣扬侵略的意识形态能够蒙蔽那么多日本人,它背后,是日本等级制这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

但即使分析到了这一步,这本书也还没有止步。本尼迪克特接下来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心理和性格方面,开始挖掘日本这种民族性格真正深处的底蕴和内核是什么。这也是这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

她首先从日语里提炼出一个概念,叫作“恩”,恩情的恩。本尼迪克特说,西方人在正常情况下从来不认为自己欠别人、欠社会什么,日本人就不一样。他们认为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欠下了某种“恩”。比如你出生要感谢父母,感谢爷爷奶奶,这就是你欠下的恩,为此你对他们,甚至是对列祖列宗都负有责任,包括要尽孝,包括捍卫家族名声等等。再比如,你的一餐一饭中,都有农民种植的辛劳;一衫一帽中,都有女工纺织的艰辛,这也是你欠下的恩。当然,所有的恩里面,最大的是皇恩。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有幸生在日本,安居乐业,万事称心,就欠下了对天皇的恩。这些恩情跟纯粹的感激之情还不一样,感激之情可以是你自发的,但“恩”是要你偿还的,它是社会风俗期待你承担起的义务和责任,它是很沉重的,因为所有人都会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所以本尼迪克特说,“恩”这个概念特别能够解释日本人为什么特别极端化,特别容易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怒,也特别容易牺牲自我,因为“恩”对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尼迪克特说,日本人心目中的“恩”其实可以类比为一种债务,这跟西方人的观念完全不同。刚刚我们说的一餐一饭,一衫一帽,在美国人看来,是市场经济分工的产物,只要付了钱,哪有什么道德负担。日本人不行啊,你受了别人的恩就要回报,这个回报不是利益上的交换,而是精神上的愧疚。日本人受了别人的恩时,内心会生出巨大的强制约束力,他就感到必须要在什么时候回报这种恩情。所有的恩情里,有两种最为重要,一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天皇的统率之恩。这两种“恩”是不管怎么做,都无法完全报答的,但也还得尽力去做。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生下来就欠下的、永远都还不完的巨大债务。正因为在日本文化中,人一生下来就背着无法偿还的、巨大的恩情债务,所以在他们看来,为了报恩付出生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谁不报恩,谁就不配再做人。

本尼迪克特说,尽管日本人对忠孝的重视可以说来源于中国文化,但是他们并没有接受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核之一,也就是“仁”。在中国价值体系里面,“仁”是所有道德的核心,忠孝的基础是君仁而臣忠,父慈而子孝。换句话说,臣子对皇帝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只有皇帝是仁君,才值得臣子付出绝对的忠诚。但是在日本文化里,“仁”的地位是很低的,“仁义”一般是用来形容黑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类似于中国的“江湖道义”。日本人对天皇和自己主君的忠诚越是无条件,越代表他们的品格纯洁高尚,这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区别。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尼迪克特认为美国必须要保留天皇的地位。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日本文化里对天皇的“忠”,类似于中国文化里的“仁”,如果历史上哪个皇帝说要去除掉中国文化里“仁”这个概念,那一定会引发中国人极大的反弹,因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彻底侮辱。同样的道理,对天皇“报恩”是日本文化价值里最大的事情之一,天皇背后牵扯了这么多、这么深的民族心理因素,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就要极度小心,避免引发新一轮的动荡,给本来已经趋近明朗的战后局势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当然就像你知道的那样,天皇制度得以保留,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被有效遏制了。虽然今天的日本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它已经是一个健康、富有的现代国家了。

好,废除天皇与否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日本政府会投降吗?美国该打进日本本土吗?

本尼迪克特是怎么回答的呢?和军事家不同,她的分析,还是从文化心理出发的。她的视角很独特,首先关注的是普通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两个彼此之间不存在亲属或者上下级关系的日本人来说,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恩”,但是有另外一种类似的关系,就是“情义”。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恩”可以是绝对的、无限的,但“情义”是有限的。共同之处则在于,一个正派的人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恩”,也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情义”。谁要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应该感到耻辱。

所以这种关系里的逻辑是什么呢?“情义”是一种可以类比为“恩”的价值,报不了“恩”不配做人,报不了“情义”会丢人,也就是让名分蒙羞。而“丢人”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件特别难受的事,如果感到受了别人的羞辱,有可能会去冲上去拼命。

但是,你要注意到,日本古代社会武士有特权,崇尚荣誉,所以名誉遭到侵犯的时候,报复别人是正当的。但是现代社会要讲法治,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复仇。这就很麻烦了,复仇的渠道没了,但人还是那么敏感。所以本尼迪克特说,20世纪的日本人,很容易把失败的根源归结到自己头上。所以20世纪早期日本文学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厌倦、抑郁和消沉。但是,他们也知道抑郁和消沉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所以这些主角们,就很容易陷入到更加厌恶自己的恶性循环里。

我们来总结一下日本人对荣誉的重视。它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荣誉跟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武士被庶民殴打,这肯定是耻辱,荣誉受损,但庶民被武士殴打,属于等级制里很自然的事情,就不涉及荣誉问题;其次,荣誉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有没有欠下“情义”。其实这两点,用最简单的大白话讲,就是:关键是面子问题,但面子问题谁决定呢?由地位来决定。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本尼迪克特判断,日本政府会投降。而且,美国也没有必要攻占日本领土。相反,美国应该尽可能利用日本政府来管理战后秩序。因为美国会是战胜国,而日本是战败国,日本民众一定会认为,胜者就该有胜者的地位,从而接受自己作为败者的地位。这就在日本人的等级制的框架里,有了一个足够大的心理预期。而如果美军放弃占领日本全部领土,等于说就给了天皇和普通日本人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这样一来,日本人就会觉得自己欠下了美国人的“情义”。

而事实也恰恰符合她的判断。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迅速接受了战败的结果,并且对美国军队表现出热情的欢迎。唯一的问题是,由于天皇认错,战争失败,他们感到自己过去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整个社会陷入了巨大的迷茫。这其实也符合本尼迪克特之前分析的,日本人把失败怪罪到自己头上,表现出了厌倦和消沉情绪。不过,日本社会很快就把生活目标重新定向成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解决了我开头为你总结的那两个大问题的基础上,本尼迪克特还站在人类学的视角上做了一些延展性的补充。她提出,人类社会一般而言有两种文化,一种叫罪感文化,一种叫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的特点是,道德归根结底是个人内心的事。犯错的人如果感到内疚,可以通过认错和坦白来缓解内心的道德负担。另外一种则是依靠外在社会强制力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文化叫作“耻感文化”。耻感文化的特点是,道德是靠羞耻心来强制的,要是他的错误被公之于众,意味着极大的耻辱。在耻感文化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他最主要的情感是懊恼,懊恼别人怎么发现了他,而不是内疚自己怎么犯了错。当然,这种懊恼可以很强烈,强烈到让他自杀,但懊恼跟内疚完全不一样。在耻感文化中,犯了错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者坦白,也并不会感到内心的解脱。美国文化毫无疑问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文化毫无疑问属于耻感文化。当然我们还要补充的是,在本尼迪克特眼里,两种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它们只是影响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已。

好,到这里,本尼迪克特的两个问题,以及两种文化的区别,我都给你介绍完了。这也基本上就是《菊与刀》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不过,这本书毕竟是一本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特定任务的书,只讲书中的内容,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接下来我想给你讲讲,在这本书出版70多年后,今天该怎么看待这本书。

首先必须肯定,它是一本很经典的日本学入门书籍。为什么说是入门呢?跨文化研究有一个基本概念叫作文化密码,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关于自身文化的密码,理解了它,你才能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内核。那么《菊与刀》中概括出的几个概念,包括“报恩”“情义”还有“耻感文化”这些,应该说是比较成功地抓住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密码,你从这里入手是很容易理解日本文化的。

但是如果你想深入对日本的研究,或者说你想深入对任何不同文明的研究,你都要意识到,文化只是它之所以成为它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历史路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生态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这个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菊与刀》尽管很经典,但是它只讲了文化心理一个方面,不能替代你从历史、政治、经济等角度去继续了解日本。第二个建议,有句话叫“一具体,就深入”。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宏观的研究不能替代你从一个具体主题去对日本进行相应研究,比如从明治维新入手,或者从经济泡沫入手等等。

好,以上就是今天这篇解读的全部内容了。我再为你简要回顾一下主要的知识点。

  1.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美国为了解答怎么处理战后日本的问题,委托本书作者对日本进行一项人类学研究。

  2. 《菊与刀》完美地解答了美国政府的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不应该废除天皇,因为天皇背后,是日本一整套民族心理和社会逻辑,对日本的这方面认识得越深,就越不该废除天皇,否则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反抗。

  3. 美国军队也不应该全面占领日本,因为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包括一种所谓的“情义”,本质就是要面子,如果美国给了日本人一定的尊严,日本人一定会配合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给予相应的回报。

  4. 本书作者把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分别区分成“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5. 这本书虽然经典,但也只是全面了解日本的入口之一,我还给你提供了两个角度,供你继续深入。

撰稿:张笑宇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