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高林解读
《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高林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解的书,是英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研究家,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名著《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说到保罗·肯尼迪,关心国际政治和军事历史的用户应该对他不陌生,我们得到听书也解读过他的两本重磅级经典著作《大国的兴衰》,以及《英德对抗的兴起》。肯尼迪擅长的是大手笔,大视野的观察,通过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外交关系等领域的综合分析,来探讨国际政治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各国本身影响与实力的兴衰。而今天我要为你推荐的这本《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虽然体量相对比较小,但同样精彩,而且充满洞见。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人类文明之间进行文明交流与贸易往来的重要舞台和通道。而当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海洋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意义更是不断上升。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在这几百年间,成为全球海洋上的霸主。这种独特的地位,既让英国从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成为拥有庞大海外殖民地,经济与贸易体量自成一档的“日不落帝国”,也对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近代国际秩序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890到1905年,美国海军研究专家,曾担任海军学院院长的马汉,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海权论》。在书中,马汉直言不讳地提出,对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来说,所谓海权,就是它控制和利用周边海洋的综合实力。如果发展充分,运用得当,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借助控制海洋而实现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海权理论最为生动的案例和落地实践。而本书,也正是肯尼迪探讨英国海权兴衰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作为近几十年来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史学者,在这部书中高屋建瓴地剖析了英国从获得海上主导权到丧失海上主导权的深层原因。书中对经典的马汉的海权理论多有辩驳,而且修正了我们关于这段历史的刻板印象。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大致内容,首先,我们来结合本书与海权论,探讨一下什么是海权?以及在肯尼迪眼里,马汉的海权理论有哪些缺陷与偏差。而在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中,我再以肯尼迪的论述为核心,为你详细介绍,英国海洋霸权的兴起与衰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海权到底是什么?
这个概念经常被含含糊糊地使用着,所以保罗·肯尼迪一开始就对它作了明确的界定。用最简单的话说,海权指的是一种能够跨越海洋投送军事力量、维护本国跨海贸易的国家能力。它不仅能让本国免于海上的威胁,还能阻止敌对国家做到这一点。
那海上主导权是什么呢?保罗·肯尼迪认为,“海上主导权”意味着,某国将它的海上力量发展到超越任何对手的程度,它能够在远离本土海域的地方行使主导权,如果没有它的许可,其他国家就很难从事海上军事行动或贸易。简单说,就是一国可以独霸海洋。
在保罗·肯尼迪看来,英国在1815年至1870年代之间获得了完全的海上主导权。在此前的数百年,英国在不断朝着这一主导地位迈进。此后它又逐渐失去了这一主导地位。
正是因为英国取得的巨大成功,给许多人留下了海权比陆权更重要的观感。至少19世纪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就是这么看的。马汉相信近代大国对抗的胜负主要由海权决定,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一观点影响巨大。
但保罗·肯尼迪指出,马汉的这一观点其实相当偏颇。马汉其实是通过考察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和几个特定的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尤其是英国)而得出这一结论的。这的确是一个海上贸易和海上冲突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异常巨大作用的时代,然而,这样的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仅此一例,并不具有普遍性。
所以,保罗·肯尼迪对以马汉为代表的经典海权理论作出了几个重大修正。首先,必须更加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第二,海权在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之间对世界局势影响巨大,但此前和此后都并不那么大;第三,即使在海权的鼎盛时代,它也具有相当的限度。英国不是仅仅依靠海权,而是通过明智地结合海权和陆权,才崛起成为首要的世界大国。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保罗·肯尼迪是怎样通过考察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而得出这些结论的。
刚才我们提到过,海权在一段特殊的时间内特别重要,也就是在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之间,这是为什么呢?16世纪初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海权的重要性大幅上升?
对了,就是新航路的开辟。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西欧人突然发现广阔的新世界、无尽的财富就在眼前,只要跨过海洋就能把它们抓在手里。而且,谁能在争夺海外财富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谁就能立刻让本国在与其他国家的斗争中获得极大的优势。
这时,欧洲在造船、航海及武器等方面正好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从船体、桅杆、索具及船舵的建造和设计,到四分仪、星盘、直角器、磁罗盘及新的天文计算图表的应用,万事俱备,远洋航行不再困难。
于是,各国探险者们纷纷在美洲和亚洲各地建立贸易站和殖民地,来自海洋的财富在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收入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为了保护和推进跨海贸易,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建立和维持强大的海军。
可是,英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超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乃至法国,在海上竞争中最终胜出呢?要知道,论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英国远不能与西班牙和法国相提并论;论海上贸易的发达程度,荷兰也长期领先于英国。那为什么英国能笑到最后?
保罗·肯尼迪指出,英国首要的优势就在于它孤悬在欧洲大陆一侧的地理位置,英国能够凭借这一地缘优势把海外世界与其欧洲竞争对手们隔离开。这意味着英国不需要花费财力和人力去维持一支常备陆军,可以将几乎全部的实力都放在发展海军上。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其他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具备。
相比之下,西班牙虽然是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但力量却相当分散。它面临着许多陆上强国的挑战,海权总是被置于次要地位。与此类似,法国面临着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三面威胁,无法全力从事海洋活动。至于荷兰,虽然它的海外商业和殖民活动长期领先于英国,但它却必须分散大量精力去防备哈布斯堡或法国从陆地上发起的攻击。总而言之,这些国家在陆地上彼此牵制,使它们都无法心无旁骛地发展海上力量,反而使英国坐拥了渔人之利。
反观英国,它在此前的百年战争中失去了位于欧洲大陆上的领地,其实反而成全了它日后的海权崛起。如果英国始终试图向欧洲大陆上发展,它也会深陷于与荷兰相似的困境。
实际上,英国人在都铎王朝时期就意识到了自身的这一地缘优势,并努力将它发挥到极致。从国王到商人、士绅,组成了一个共同追逐海外利益的同盟。国家力量与私人力量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热衷于探险和贸易的社会氛围。 我们知道,在迎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时候,英军舰队的主力就是私掠船,这些私人船主为击败无敌舰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保罗·肯尼迪认为,正是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首次开始将精力转向海洋和新世界,这正是大英帝国崛起的第一步。
但是话说回来,这一时期的意义也不宜高估。事实上,在无敌舰队之战中,西班牙自身指挥失当以及恶劣的天气帮了英国人的大忙,而且无敌舰队的失败并没有让西班牙伤筋动骨,西班牙后来的衰落更多的是它自身的原因。 而英国的私掠船虽然廉价而骁勇,但却往往自行其是,打了胜仗只顾哄抢战利品,置大局于不顾。英国虽然开始向海外的新世界进发,但此时的殖民活动却并不成功,参与者总是热衷于寻找银矿、一夜暴富,而不是组织起来创建一个稳定的农业和贸易社区。
保罗·肯尼迪认为,伊丽莎白时期真正的功绩是为英国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在海权和陆权政策之间维持平衡,在海上令主要敌人筋疲力尽,在陆上保持权力均势。 这一经典模式后来屡试不爽。
而英国海军真正的飞跃,发生在克伦威尔时期。在内战中获胜的议会将海军视为“国家的”力量,从此海军能够从国会获得稳定的拨款;海军不再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转变成了一支由同类舰船组成的常备舰队;这支原本谈不上有什么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海军,现在拥有了船坞、供应、会计、招募及训练等部门;它不再是私人船主们指挥的力量,而转变成由职业海员控制的舰队,而且拥有了自己的《作战指令》和《战争细则》。 这些制度化的革新使英国海军的成熟程度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虽然随后发生君主制复辟,但是海军改革的成果一直保留了下来。
于是,英国海军拥有了欧洲首屈一指的作战能力和严明军纪。在接下来与荷兰的战争中,英国海军便表现出了更胜一筹的战斗水准。但此时荷兰的经济实力更为强大,英国能够获得胜利,其实更多的还是依靠荷兰自身的弱点:作为一个陆地国家,荷兰遭到了法国的入侵;同时,荷兰内部也矛盾重重,妨碍了它全力对外。 这一点却又证明了,海权只有在陆权的帮助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外贸易快速扩张,不仅贸易范围扩大,贸易种类也开始多样化,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赶超了荷兰。 随着殖民、航运、贸易和海军力量之间的相互促进,英国的国家信用越来越坚实。随着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以及大量发行国债,英国拥有了支撑庞大的战争开支的能力。 用亚当·斯密的话说:“大英帝国似乎轻易地承担起了半个世纪之前任何人都无法相信她能够承担得起的负担。”
所以说,继充分发挥了地缘优势之后,英国又获得了经济实力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在随后的对法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十八世纪中期的七年战争中,英国通过源源不断地向盟友普鲁士输血,使普鲁士得以支撑下来,并最终拖到法国、奥地利和俄国愿意停战——与英国相比,这三个国家的财力都不够强大。
于是,英国又成了这场战争的唯一赢家,欧陆列强们辛辛苦苦厮杀一场,最后几乎都没得到什么好处,英国却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战果:控制了加拿大、西印度群岛和印度,又进一步强化了英国的经济和海军优势。
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英国又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其他国家都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情况下,英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工业化极大地强化了英国商业、金融和海军的支配地位。
这种支配地位又保证了英国在接下来的漫长的拿破仑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尽管拿破仑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尽管法国人口庞大、自然资源丰富,但法国政府的信用一直都无法与英国同日而语。由于国家经济长期维持稳定,英国政府的信用度很高;由于英国的金融机构非常灵活而优越,公共贷款已经成为历史悠久且非常成功的应急手段,在战争期间尤其如此。
反观法国,不仅金融实力比英国差了一大截 ,而且商品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水平。拿破仑在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之后,试图用大陆封锁政策从经济上拖垮英国,却适得其反,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该体系扰乱了经济,故意阻止欧洲人获得廉价而不可或缺的英国制造品及其殖民地产品。实际上,西班牙和俄国人对拿破仑的反抗很大程度上就出于对这种经济封锁的憎恨。
不过,话说回来,拿破仑战争也再一次证明了海权的限度。英国的经济实力再强,英国在海上取得的胜利再辉煌,要想击败一个陆上强国,也还是离不开陆上盟友的合作。这一次的胜利之所以姗姗来迟,就是因为争取陆上盟友花了太长的时间。要打败拿破仑,英国需要把自己的力量与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三个陆上强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可是,这样的联盟直到最后才终于稳定地建立起来。如果缺乏有力的陆上盟友,英国就孤掌难鸣。
好了,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英国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使它既能够享受到大航海时代的红利,又能充当欧洲大陆的离岸平衡手。这正是英国海军力量崛起的前提。而海军力量的勃兴与经济实力的上升互相成就,使英国快速地从一个落后的离岸岛国,发展成为第一强国和世界贸易的中心。
到了1815年彻底战胜拿破仑之后,英国终于完全拥有了海上主导权。用保罗·肯尼迪的话说,如果历史上有任何一个阶段可以说英国已经统治了海洋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就是最终击败拿破仑之后的60余年。在这个时代里,“英国的海权所发挥的影响力是海洋帝国历史中最大的”。这个影响力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一世而广阔无边,以至于当时及后世的人们都称之为“英国治下的和平”。历史上唯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就是罗马帝国对文明世界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谁也没有想到,在达到辉煌的顶点之后,“英国治下的和平”仅仅维持了六十年,英国便逐渐失去了海上主导权,英国的国运也由盛而衰。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可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二、铁产量大约一半、钢产量的七分之五、机器产量的五分之二,以及商业棉布大约一半都由英国生产。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业革命将英国推向了其历史的最高峰,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英国自己开启的工业革命的扩散,先进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当别的大国也开始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快速缩小了。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进入急速工业化的快车道。第二帝国建立以后的法国、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的德国、农奴制改革以后的俄国,甚至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都进入了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历史阶段。
尤其是铁路这项英国的发明,极大地激发了大陆国家的资源、人口和战争潜力。从此,水路运输相对于陆上运输的优势不复存在了。换句话说,海权相对于路权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被铁路抵消了。
在19世纪末,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就指出,大约三个世纪之前帆船引发世界政治的革命之时,陆权败于海权之手。工业化和铁路在俄国和美国等洲级规模的大国的出现,使得陆权可以重申对海权的支配。 里奥·埃默里说得更明白,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海权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看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并不少。比如早在1835年时,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预言说,到20世纪只会存在两个超级大国,那就是美国和俄国。印度殖民地的一位官员也说,最令人担心的就是美国和俄国。 大约在麦金德之前20年,约翰·西利爵士指出,“蒸汽和电力”正给这两个洲级大国带来巨大的发展,面对他们强大的资源和人力,广泛分散的大英帝国将发现根本不可能与他们竞争,除非其自身的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俄国和美国将在力量上超过那些现在称为大国的国家,就像16世纪大的城邦国家超过佛罗伦萨一样。”
英国本土体量过小,而它的海外领地的离心力又注定越来越大。而这些新兴大国在快速工业化同时,势必开始谋求海上力量的扩张。 英国遍布世界的海军力量,在各个区域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初,上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就是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坛坛罐罐太多,反而落得被动挨打,如今英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疲态尽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渐渐落伍。 而新大陆的美国却蒸蒸日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旧大陆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向新大陆转移。这反过来又使得美国寻求建立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海上力量。英国分布在美洲的海军力量无法与美国抗衡,只能明智地避其锋芒,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放弃在美洲的海军存在。
而在亚洲,由于日本的快速崛起,英国也逐渐削减了在东亚的海军力量,转而通过英日同盟,把在东亚牵制俄国的任务委托给日本。 英国将海上力量全面收缩,主力撤回到家门口,先是防范法俄同盟;与法国关系缓和后,又改为重点盯防越来越具有扩张冲动的德国。
此时的德国已经成了欧洲最强的工业强国,而且人口、资源、体量和潜力都在法国之上。这意味着英国遇上了空前难缠的对手。英国想要继续维持海上优势,就只能与德国展开军备竞赛,而这就意味着海军变成了砸钱的无底洞。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海军和政府中的海军支持者仍然试图通过“英国式的战争”取得胜利,然而,面对一个像同盟国这样强大而自给自足的大陆集团时,过去那种廉价的、以海洋为基础、通过外围攻击的方法来打败敌人的策略都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不仅如此,这场世界大战不仅不是一场英国人善于应对的那种战争,而且是史上规模空前的陆军消耗战。 英国向来反感义务兵制度、不愿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 ,但在德国已经席卷欧洲,眼看就要吸收并消化掉整个欧洲的资源、变得更加难以战胜的情况下,英国也只得硬着头皮开征义务兵、扩大陆军,去欧洲战场和德国人硬拼。这是英国海军的作用第一次被陆军超过。
更尴尬的是,英国海军竭力想复制一次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但始终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大炮巨舰在一战中只扮演了相当次要的作用。这一点不仅英国人没有想到,同样在战前砸锅卖铁造军舰、大搞军备竞赛的德国人也没有想到。
一战爆发后,人们意外地发现,造价低廉、可以快速批量生产的潜艇成了海洋的主导者。神出鬼没的潜艇令人闻风丧胆,只要没有一大群船只护航,战列舰便不敢出海。在北海海域,潜艇事实上阻止了主力战舰之间的水面作战。双方都把小型船只分散至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海域,在英吉利海峡发生了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混战。用英国前首相贝尔福的话说,北海“既不是由英国舰队,也不是被德国舰队控制,而是被两国的潜艇共同占领了”。战争爆发之前,战列舰被视为主战武器,潜艇只是辅助武器的角色,如今二者的地位就这样彻底颠倒了过来。
英德双方砸下真金白银攒出的庞大舰队成了用处不大的古董。这使得战前用于建造战列舰的巨额开支显得很荒谬,也使得马汉所坚持主张的主力战舰及决定性海军会战具有首要地位的观点显得荒谬。大炮巨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海权时代的落幕。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之前提出的那个命题:海权在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之间很重要,但此后它的地位便下降了。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海权在十六世纪变得重要起来,现在我们又明白为什么海权的重要性下降。那就是,随着新兴大国的工业化,规模、体量上的优势重新凸显出来。英国的优势自然就消失了。
经过了四年痛苦的厮杀,大英帝国终于成了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乍看上去,它这一次又成了赢家,但它实际地位大幅下降了。残酷的总体战使英国的人力物力遭受严重损失,工业和财政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世界贸易份额进一步下降,甚至丧失了此前从未被动摇过的金融优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再次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却耗尽了家底,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用丘吉尔的话说,英国只是一只夹在美洲野牛和俄国大熊之间的小毛驴。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英国海军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崛起是建立在商业革命和海外贸易扩张之上的,而工业革命巩固了“英国治下的和平”。同样的,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海军大国在二十世纪的衰落,也源于它丧失了首要的经济地位。
另一方面,英国崛起的一个先导条件是它独有的地缘优势。英国凭借孤悬欧洲大陆一侧的地理位置,拥有了把海外世界与其竞争对手们隔离开的能力。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其他大洲也出现了新兴海军国家,它的这种优势也彻底不复存在。
就这样,随着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的丧失,英国也随之失去了海上主导权。
好了,听到这里,这本《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介绍完了,我在这里,再为你总结一下全书的要点。
英国通过扬长避短,一度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在海权的鼎盛时代,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英国不仅能够控制海外财富的流动,还可以左右欧洲大陆上强国间的均势。它在财政、金融、制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以及对离岸平衡手策略的最大化应用,使它发挥出与自身幅员、资源和人力不相称的巨大影响力,成为掌握海上主导权的世界头号强国。
然而,最初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也埋下了使它衰落的伏线。英国本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了,过于广阔的殖民地又使它背负了巨大的维护成本,而德国、美国等同时具有海权和陆权的新兴工业化大国的崛起,使英国快速失去了自己的经济优势与地缘优势。而经济优势与地缘优势的失去,也就意味着它势必无法保持军事上的优势。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而且对海权与陆权的此消彼长、复杂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英国不仅留下了令人炫目的崛起经验,也留下了如何尽量缓慢而体面地衰落的经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从一个日不落帝国又变回那个欧洲边陲岛国。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位六十周年庆典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千多艘张灯结彩的小艇,而上一位女王的六十周年庆典中,巨舰云集的盛况,则已经是遥远的模糊记忆。
不仅如此,由于全球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及全新经济模式与技术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在今天的多极化世界中,海洋的自由度,虽然与全球经济的繁荣与活力依旧密切相关,但已经很难再出现某个能够拥有传统意义海洋霸权的国家,而类似的霸权也不能带来曾经的经济利益与主导地位。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英国通过扬长避短,一度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在海权的鼎盛时代,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
-
由于全球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及全新经济模式与技术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在今天的多极化世界中,海洋的自由度,虽然与全球经济的繁荣与活力依旧密切相关,但已经很难再出现某个能够拥有传统意义海洋霸权的国家,而类似的霸权也不能带来曾经的经济利益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