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谈人之为人》 刘玮解读
《花园:谈人之为人》| 刘玮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叫《花园》,副标题是“谈人之为人”,这本书非常精妙和富有诗意地展示了花园对人类的特别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似乎一直都很喜欢花园,从《圣经》传说中的伊甸园到如今随处可见的街心花园,从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到今天人们在自家阳台上培育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小花园,花园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环境的愿望。但是从花园的角度谈人之为人的特点,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独到的视角。这本书正是要告诉我们,对于人类而言,花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和人的本质密切相关。培育花园代表了人只要生活在大地上,就必然经历的那种从播种到收获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生命活力的展现;花园给人提供了躲避现实的喧嚣与狂躁的庇护所,让人可以恢复身心的宁静;培育属于自己的花园还象征了人们对灵魂的观照和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们的知识和品格教育都来源于此。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哈里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法语和意大利语系的讲席教授,我之前为你解读过他的另一本书《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哈里森特别善于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文学、哲学、历史等等不同领域的广泛思想资源,去思考关于什么是人,人应当如何生活这样的大问题。特别是他关于森林、花园和丧葬仪式的三本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人与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我就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里最重要的和最打动我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花园对人类有什么独特的意义,为什么在各种神话传说中,都会有人类离开完美的花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哪怕并不完美的花园的故事?在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一下花园的引申意义,为什么花园会与学术和教育产生紧密的联系;在最后一部分,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对于人类来讲如此重要的花园在当代世界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
好,我们先来看看,花园与人类生存的本质有什么联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理解人类为什么会离开那些传说中的完美花园,去耕种属于自己的花园。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里,最有名的花园莫过于《圣经》中的伊甸园了。根据《圣经》里的记载,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之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上帝为他们准备的伊甸园里,上帝让他们尽情享受伊甸园里的果子,只是不许品尝智慧树上的果子。有一天,象征恶魔的蛇诱惑了夏娃,让她和亚当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上帝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从此以后不得不历尽艰辛才能维持生活。
对这个故事的通常解释是告诫人要服从上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在哈里森的笔下,这个故事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意义。他提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话里,都有类似的主题:人来到了无需自己劳作就能衣食无忧的地方,但是很快就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来到需要自己劳作才能生存的土地上。比如人类最古老的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里面就提到了一个无比美丽的“太阳花园”,里面住着唯一一个得到神的恩赐可以永生的凡人,但是吉尔伽美什只是在这里短暂停留,向那位永生的凡人学习。他并没有留恋“太阳花园”的美好,而是再次回到了充满烦恼和悲伤的凡间城市。再比如,在荷马史诗《奥德赛》里面,奥德修斯来到了神女卡吕普索主宰的岛上,这是一片世外的仙境,不仅有美食美景美人,而且卡吕普索还许诺奥德修斯可以在这里享受永生,但是奥德修斯却非常痛苦,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土地贫瘠的伊塔卡,回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边,即便终有一死也在所不惜。
在作者看来,这些古老的故事代表着人之为人的生存状况和本质特征。人总是要过有所忧虑、有所操劳的生活,虽然终有一死,但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显得可贵,让人生变得有意义;相反,无忧无虑的、仙境中长生不老的生活,恰恰是人无法承受的生存状态,因为那意味着重复、无聊,缺少了追求的乐趣和实现目标的满足。
让我们回到伊甸园里的故事,看看哈里森独特的解读。在他看来,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里,不是让他们看护伊甸园,而是让他们享用这里取之不尽的一切。伊甸园里的一切东西都是为了他们而存在的,他们享用起来也理所当然。所以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就缺少了属于人的那份忧虑和操劳。因为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他们过着漫不经心的生活。正是这种漫不经心,让蛇很容易地就诱惑了夏娃,然后夏娃又很容易地说服亚当偷吃了禁果。亚当和夏娃并不傲慢狂妄,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去挑战上帝的权威,他们只是像小孩子一样漫不经心、天真幼稚,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抵抗诱惑这样的观念。
在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周围的环境不再是为了人而存在,人要付出劳作和汗水,才能建立自己的家园,要通过痛苦的生育才能延续自己的种族。在伊甸园里,因为没有操劳,亚当和夏娃对这里的一切毫无感情,因为伊甸园过于完美,他们也没有动力对这里做出任何改善。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人类陷入各种操劳之中,因为付出了努力,他们会爱自己的产品、爱这个世界;因为生活艰难,他们想要有所改善、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样,人才开始对自己之外的事物投注感情,人类的文明才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在《圣经》中,偷食禁果是人类罪孽的开始,但是在哈里森看来,这是“幸福的罪孽”。只有被逐出了伊甸园,生命才有了意义,人才成其为人。这个结论看起来有些悖谬,但是充满了象征性的张力: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是在家乡过得无忧无虑,但实际上却更像是在流亡;而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他们看似不得不离开家园开始流亡,但实际上才是真正回到了属于人的家园。从这个角度看,蛇甚至不是罪恶的象征,而是世界的使者,把人和这个真实的、丰饶的世界,这片土地联系起来。
在东西方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人都是由泥土造出来的,甚至“人”(human,拉丁文homo)这个词在词源上都和泥土(humus)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代表了先民眼中人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代表了人与花园之间的紧密联系。有考古学家认为,并不是先有农耕之后才有花园和园艺;恰恰相反,人们首先在类似花园的地方尝试小规模地种植各种植物,最开始可能是为了宗教仪式、巫术魔法,或者纯粹为了观赏带来的愉悦。在花园里的小规模尝试之后,才有了逐渐推广、蔚为大观的农耕文明,也才有了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演化。
培育一片花园,是人的生存状态的缩影和写照。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又有可贵的确定性。在这里,有天气、疾病、昆虫等等不确定的因素,人们要付出劳动,充满担忧,盼望幼苗可以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就像人生的起起落落,既让人焦虑又催人奋进,迫使人类付出更多努力、开发更好的技术,从而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播下种子,然后浇水、施肥,在正常情况下就会见证幼苗破土而出,然后春华秋实,而且年复一年都是如此,这又给人类动荡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安定的感觉。哈里森用一段很有诗意的描述讲出了这种安定感对人来讲有多么重要。他说人类的历史充满了疯狂、死亡和无尽的苦难,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蛇发女妖美杜莎,直面她会让人瞬间变成石头。因为人们无法凝视历史这个可怕的美杜莎,于是利用宗教、诗歌、故事、理想、游戏等等,去承受人生。现实或者虚构的花园,也是供人们躲避历史的喧嚣与狂躁的庇护所,是宁静安详的象征。
在书中提到的众多花园中,纽约街头流浪汉制作的极其简陋的、只能打上引号的“花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花园”里除了花草之外,只有他们捡来的毛绒玩具、旗帜、牛奶盒,回收的废品。在作者看来,这些连生计都没有保障的流浪汉制作的这些可能转瞬即逝的花园,恰恰展现了花园与人之间有着本质性的联系。花园展示了他们创意表达的冲动、与人沟通的需要,展示了他们对生命的爱,花园也是这些流浪者给自己营造的一处可以安心的小天地,是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稳定的支点。
好,到这里,我们看到了花园与人总是要有所操劳的本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有限的生命,总是要付出努力,等待最美好的结果,同时寻求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接下来,我们从人们耕种的花园做一个很自然的引申,来看看花园与教育和学术有什么关系,这也展示了人的本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才智和品格。
我们经常会把老师比喻成园丁,这确实是一个既经典又贴切的比喻。教育总是和园艺联系在一起,这既和物理上的花园有关,又和我们灵魂中的这片花园有关。
在中国一提到老师和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万世师表的孔子;而在西方,一提到老师和教育,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柏拉图和他在雅典城外建立起来的学园。这个学园从公元前4世纪建立一直延续到公元529年被东罗马皇帝关闭,前后长达900多年,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古代的雅典,城市不像今天有这么好的绿化,基本上除了建筑没有什么绿色植物。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一生很少离开雅典城,就在街头巷尾、公共集市上和雅典人讨论哲学问题,却最终因为败坏青年和不敬神而被判处了死刑。
柏拉图一方面用自己的作品为老师的哲学生活辩护;另一方面,当他想要建立一所自己的学校时,却把地址选在了雅典城外的一处园林,这里原本是纪念英雄阿卡德穆斯(Akademus)的圣林。在柏拉图建立学园之后,阿卡德穆斯的名字也成了今天“学术”(academy)的词源。
在哈里森看来,柏拉图学园的位置选择,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为柏拉图意识到,苏格拉底的哲学探究与城邦生活距离太近,这既不利于城邦也不利于哲学。说它不利于城邦是因为,哲学的探究本身就是要刨根问底,对于礼法政治都具有很强的颠覆性;说它不利于哲学是因为,哲学探究必然会冒犯城邦,城邦也可以反过来对哲学家施加伤害,就像把苏格拉底判处死刑。因为这样的考虑,柏拉图把自己的学园放在了雅典城外的园林之中,这样既可以和城邦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不至于脱离城邦的公共生活,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让学人离城市足够远,从而可以聆听理性的声音,同时又足够近,从而让自己的言说可以惠及城邦”。
除了选址具有象征意义之外,在这片园林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更是完美地体现了现实的园丁与灵魂的园丁的结合。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从来都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甚至为此相当鄙视书写,因为写下来的文字就变得死气沉沉,缺少生气,不能对人们的发问直接做出回答。真正的教育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信念出发,老师将他引向正确的方向,让他自己走上求知的道路。老师真正的工作是在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里进行书写。更准确地说,老师的工作不是书写,而是栽种。就像园丁种下了种子,精心栽培,耐心等待着花草结出果实。对于学生而言,生长出来的花草就是他们活生生的人格。
柏拉图学园的选址和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西方高等教育的范式。不管是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伊壁鸠鲁的“花园学园”,还是古罗马的别墅学园;不管是中世纪的修道院,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学园,还是如今的知名大学,在建立之初大多都会选在城市的边缘,让学生和学者在里面既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研究,又不会丧失与公共生活的联系,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更多人。这些学园或者大学的校园,也都像花园一样郁郁葱葱,让土地的园丁和灵魂的园丁这两个意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这些花园学府中,作者对另一座古希腊时代的学园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那就是伊壁鸠鲁的“花园”。在雅典的一座城门外,去往柏拉图学园的路上,伊壁鸠鲁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园,就给它命名为“花园”。与柏拉图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的精英教育不同,伊壁鸠鲁的这座“花园”有更强的包容性,他不仅接纳各个年龄的男性公民,还接纳女性和奴隶,这在古希腊是极其少见的。伊壁鸠鲁的“花园”并不是为了培养纯粹的哲学家,他对公共的政治生活也没什么兴趣,他建立这座“花园”的目的是要给更多人带来灵魂的慰藉,消除人们的恐惧。在伊壁鸠鲁看来,最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东西之一就是死亡。这座花园,以及伊壁鸠鲁在里面传授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照顾花园中的草木,让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法则,这里有植物的枯荣交替,有阳光、水分、土壤的互动平衡,而人的生命也和园中的植物一样,服从自然的法则,所以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都需要各种因素的相互配合。就像我们照顾园中的植物,让它们枝繁叶茂;我们也可以精心地照料自己的灵魂这株植物,让自己达到幸福的状态。伊壁鸠鲁讲的幸福,并不是狂野的人生,各种极端欲望的满足,而是心灵的安宁,以及由此得到的恬淡的快乐。就像我们打理花园,需要防止极端的天气对花木造成伤害。要实现心灵的安宁,我们也需要防止自己的灵魂受到过分的搅扰,而防止灵魂受到过分搅扰的最好办法就是友谊的力量。培养一份长久的友谊也像耕种一片花园,需要我们为对方着想、付出努力、改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让双方都舒服又有所促进的心性。
在培养心性的过程中,伊壁鸠鲁特别强调感恩的重要性。前面提到,培育花园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凡是为一片园地操劳的人,总是会心存感恩。我们经常说,人是一种始终面向未来的动物,而感恩是面向过去的,伊壁鸠鲁为什么那么强调感恩呢?因为在他看来,对昔日的幸福和满足充满感恩之心,会成为当下和未来幸福的源泉。因为当下和未来都是不可控的,充满了偶然性,我们随时可能遭到命运的暴击,陷入痛苦之中。但是过去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天神宙斯来了,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不能剥夺我们过去的快乐和幸福。回忆往昔的幸福,并不是沉迷在回忆中不能自拔,而是让生命已有的价值得到肯定,让当下的痛苦和不幸被逐渐遗忘。伊壁鸠鲁本人就长期受到胆结石的折磨,他就是依靠对往日幸福,特别是友谊的回忆,始终对痛苦泰然处之。
伊壁鸠鲁说:“蠢人的生活以不思感激和忧心忡忡为标志,因为他一味顾念将来。”
伊壁鸠鲁的这句话也把我们引向了解读的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在哈里森眼中,在现代以后,花园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这场危机对当下的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伊壁鸠鲁的这句话,“蠢人的生活以不思感激和忧心忡忡为标志,因为他一味顾念将来。”在作者看来,如今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人们以为带着一味顾念将来这种“向前看”的姿态有利于青春常驻,但是伊壁鸠鲁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不知道对过去感恩的人并非青春永驻,而是未老先衰。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另一座著名的花园讲起。
你一定听说过法国的凡尔赛宫,或许还亲眼见过,也被那里的辉煌灿烂深深震撼。凡尔赛宫里有人类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的花园。这座花园从“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1661年开始修建,耗时40年才最终完成,占地面积800公顷。这座花园既是法国园林的代表,也是法国王权鼎盛时期的象征。(我在音频的文稿里给你放了两张凡尔赛宫花园的图片,你可以感受一下这里的恢宏气势。)
不知道有多少文人赞颂过这座花园,也不知道有多少学者研究过这座花园,但是在本书作者哈里森看来,这里恰恰代表了现代文明对花园的戕害。他甚至用“恶心”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对这座皇宫花园的观感。
凡尔赛宫的庞大花园,代表了人类的启蒙理想,就是用人力彻底征服自然。这座花园的起源听起来就有些荒谬。1661年8月17日,法国的财务大臣富凯邀请国王路易十四参观自己奢华的花园。路易十四看到这座灿烂辉煌的花园之后,不但没有一点欣喜,反而对这种赤裸裸的炫富怒不可遏。他下令把富凯抓进了大牢。这既是因为富凯的腐败和奢靡,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僭越了自己的身份,他的那座过于华丽的花园是对“太阳王”的公然蔑视。
带着愤怒和嫉妒,路易十四下决心要建造一座登峰造极、配得上“太阳王”尊号的花园。他雇佣了给富凯建造园林的原班人马,命令他们建造一座更大、更辉煌的园林。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王的骄傲、嫉妒、竞争心,还有平庸的模仿。随后,工匠们清除了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把这里彻底夷为平地,然后再按照严格的规划建造了这座花园。这样,从花园的整体效果到每一个细节、每一株花草树木、每一个喷泉雕塑,都会让人想到建造这座花园的君主,想到无处不在的指令。
凡尔赛宫的花园代表了人类在启蒙理想指导下巨大的骄傲。他们想要彻底征服自然,用人的理性、科学、计算把自己的规划和审美理念强加在自然之上。甚至可以说,这座花园代表了人类通过驯化自然乃至羞辱自然的方式让它臣服的冲动。人类的这种冲动,正是现代以后花园面临的危机。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对待土地的态度是把它当作“自然资源”来看待,采取的方式是挖掘、消耗,而不是培育、养护。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对于土地的索取远远超出了它的给予。
在征服的理念和现代科技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始终带着看向未来的焦躁生活,于是“未老先衰”。人们失去了童年的闲适、好奇,失去了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用心体会,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丧失了观看花园的艺术。现代城市的绿化更好了,花园更多了,但是这些花园就像大工业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人们走在这些花园里也总是行色匆匆,丧失了欣赏的心境和发现美的能力。
在哈里森看来,日本的园林艺术,把这种观看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提到了法国当代小说家图尼耶的作品《流星》。在这部作品里,一位日本园艺大师尚宁评点了这种逐渐消失的观看的艺术。
日本的禅寺很讲究石庭(就是石头的庭院),这些石庭通常都有着极简的风格,只有白沙、几块石头,外加一点绿草。(在音频的文稿里,我给你放了著名的京都龙安寺石庭的照片,你可以感受一下这种禅意浓浓的空灵之美。)
尚宁精辟地概括了这种极简的日式审美的要旨,他说:“读一个禅寺的石庭,应该像读一首只几个断行的诗,读者要靠自己的睿智来填补空白。”因为需要填补很多“留白”,所以这些石庭特别能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就像尚宁说的,“武士赞叹它严酷的质朴,哲人欣赏它的玄妙精微,情人沉醉于它的安抚和慰藉。”
修建这样的庭院,需要工匠拥有创造美的眼睛;观看这样的庭院,也同样需要观赏者拥有类似的感知力。不管是工匠还是观赏者,都要善于看到隐藏在石头中潜在的形象和美感。米开朗琪罗曾经说,自己并没有把形象赋予石料,而是去掉形象周围多余的东西,来揭示石块中隐含的形象。而尚宁的境界看起来比米开朗琪罗更加玄妙高远,他说,“何苦用锤子、凿子、锯子来雕刻呢?何必折磨石块,让它的灵魂绝望呢?艺术家的职责是静观默想,用他的目光来雕刻。”
与这种极度的空灵和诗意截然相反,在现代世界中,人们丧失了这种带着一颗安宁的心去静静观看的目光。如今那些去龙安寺旅游的人面对这方不大的庭院,通常的反应只是举起手机打卡留念,然后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人们没有闲适的心境去观赏这方庭院,静静体会在沙与石之间的动静相宜,不同石头位置之间的精妙平衡,同一块石头之中蕴含的不同形象。
现代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始终看向未来,给自己设立了无穷无尽的目标,看起来无比忙碌充实。但是在哈里森看来,设立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恰恰是我们在掩饰自己的漫无目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
更可怕的是,现代科技的目标,正是努力让人们回到那个衣食无忧的伊甸园。科技可以帮我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不需要经历操劳和苦痛就能享用各种消费品,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是就像我们在前面说到的,那种伊甸园的状态,恰恰剥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人无法承受的。所以,今天的我们又处于一种悖谬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我们厌恶伊甸园中那种漫不经心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向着伊甸园中的生活一路狂奔。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我们不能靠作为征服者的启蒙理想,也不能依靠作为掠夺者的现代科技。如今,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带着对过去恩赐的感激,培育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片花园,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破坏者。
到这里,这本《花园:谈人之为人》的主要内容就给你解读得差不多了。在这本书里,哈里森用广博的知识和娓娓道来的笔法,给我们展示了花园与人类本性的内在联系,阅读的过程充满愉悦和惊喜,我总是会赞叹作者独到的观察和精妙的语言。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人类一定要摆脱无忧无虑的乐园,来到需要自己耕种的花园;在花园里的劳作象征着人生在世的生活状态;培育花园也代表了人类对灵魂的观照,教育带来了知识的增长和品格的发展;但是当我们来到知识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花园理想和观看之道却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哈里森表达了太多的怀旧和感伤,好像是在追忆逝去的年华。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透过花园这个独特的透镜,看到了当今的人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让我们远离了滋养我们的土地,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在办公室或者家里放上一盆绿植,或者在工作之余回到自然的怀抱。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对这种出自本能的倾向有更清晰的审视,或许也能让你有多一分的恬静之心去观赏桌上的那盆绿植,去静下心来感受自然的魅力,而不是打卡完毕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完成下一个目标。
好,今天的解读就讲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有限的生命,总是要付出努力,等待最美好的结果,同时寻求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
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让我们远离了滋养我们的土地,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在办公室或者家里放上一盆绿植,或者在工作之余回到自然的怀抱。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对这种出自本能的倾向有更清晰的审视,或许也能让你有多一分的恬静之心去观赏桌上的那盆绿植,去静下心来感受自然的魅力,而不是打卡完毕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完成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