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一年》 刘怡解读
《至此一年》|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叫做《至此一年》。这个书名,乍一听有点含糊:到底是哪一年呢?我们来看更直白的英文原书名。本书的原名叫《既好又糟:“闪击战”期间的丘吉尔一家与英国的抵抗传奇》。这么一说你就清楚了,它讲的是1940年5月到1941年5月,丘吉尔首相以及全体英国人,在纳粹德国“闪击战”的阴影下度过的时光。军事史上著名的不列颠大空战,以及法国沦陷、敦刻尔克撤退、北非早期战役,都发生在这一年里。历史爱好者对这段故事,应该都耳熟能详。2017年的奥斯卡奖大片《至暗时刻》,描写的就是它。
问题来了:这么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还能写出新意吗?丘吉尔自己的回忆录,不是把军国大事都交代完了吗?但其实,所谓“大事”,都是事后之论。今天的我们,掌握着丰富的史料和“上帝视角”,当然可以言之凿凿地宣称:这一年的坚守,正是英国命运的转折点。就连丘吉尔做对了哪些决定,我们也能罗列出来。但对身处历史现场的当事人来说,一切其实是混沌的。英国空军压根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真的打赢了不列颠大空战。因为在他们悲观的估计里,德国人拥有的飞机数量,要比真实历史多一倍。丘吉尔同样不确定,美国会不会向他伸出援手,因为罗斯福总统发来的电报,总是含糊其辞。至于普通人,他们更是不知道,从天而降的炸弹会不会在某天清晨,掉进自家的院子。1941年元旦,伦敦一家报纸问它的读者:你有什么新年愿望?有个小男孩寄来的回信里,就写了一个词:“活着。”
不光战局前途难料,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是一地鸡毛。丘吉尔的个人债务越积越多,已经濒临破产。他的儿子成天酗酒,儿媳妇准备离婚,18岁的小女儿嚷着要嫁给一个刚认识几天的军官。其他人的日子也不好过:首相秘书科尔维尔失恋了,飞机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哮喘复发,每个月都在打辞职报告。伦敦的家庭主妇,一走出防空洞,马上就会想:政府削减了每户人家的茶叶配额。昨晚倒掉的茶叶渣,要不要捞起来晒一晒,再泡一次?
听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原来,1940年的英国人,和今天的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未来会被称为“英雄”。那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英勇无畏的飞行员,乃至聪明坚强的市民,每天也要跟鸡毛蒜皮打交道,也要给自己寻找希望和安慰。这本《至此一年》最大的新意,就在这儿。它没有重复老套的英雄传奇,而是写出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他们真实地生活着,迎接始料未及的考验,最终在坚守中等来了转机。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鼓舞吗?这就难怪,本书英文版在2020年一问世,立即被比尔·盖茨评为他的“年度图书”,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登顶。它写的是历史,回应的却是当下。
本书作者埃里克·拉森,是一位记者出身的美国作家,特别擅长用文学笔法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他有5部代表作入围过《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榜单,本书则是第六部。为了撰写这本书,拉森大量查阅了历史亲历者的私人日记和当时的报纸,还得到了丘吉尔家族的帮助。哪怕你不是一位“二战”历史迷,拉森精彩的文笔也会让你大呼过瘾。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临危受命的丘吉尔,接过的是怎样一个摊子,他做出了哪些重要部署。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不列颠大空战的精彩瞬间,为你剖析英国是怎样熬过最艰难的几个月的。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一年的转机是如何到来的,它给英国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
说起“二战”年代的丘吉尔,我们都有一种印象:他是一个“主角光环”加身的人。这个胖乎乎的小老头,叼着雪茄烟,比着V字手势,在谈笑风生间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带领他们反败为胜,还留下了一长串脍炙人口的演讲稿。丘吉尔自己的回忆录,也塑造了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形象。问题是,这一切真的有那么顺理成章吗?
本书一开篇,作者拉森把我们带回到1940年5月10日的傍晚。这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希特勒开始了对西欧的全面入侵;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辞职。今天我们都觉得,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不正是德国全面扩张的催化剂吗?德国图穷匕见,那他当然得下台。不过,这个推断其实是事后之论。张伯伦在战前的确是绥靖主义者,但1939年开战以后,他对整军备战,称得上尽心尽职。5月8日,他还刚刚通过了议会的信任投票。换句话说,辞职不是必然的。张伯伦会做这个决定,一是因为他得了晚期癌症,心力交瘁;二是因为他想把在野的工党拉进内阁,但工党拒绝跟他合作。假如张伯伦的身体稍微好一点,或者个性再强一点,那就轮不到丘吉尔上台了。
按照英国政坛的传统,首相临时辞职,是可以推荐继任者的。张伯伦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好朋友哈利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资格老,有能力,是整个议会的宠儿。但他在政治生涯早期,受过很多批评,把锐气磨没了。他只想当二把手,不想当最终拍板的人。第二个人选是海军大臣丘吉尔,他长期反对绥靖政策,但和张伯伦的个人关系并不差。最终,是张伯伦主动举荐了丘吉尔。这个决定让英王乔治六世非常诧异。就连丘吉尔本人也没做好心理准备,当时他满脑子想的是另一件事:再过7个星期,他欠银行的5000英镑贷款就要到期了。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45万美元,而丘吉尔连利息都还不上。该找哪个朋友救急呢?在他想到合适人选之前,国王通知他:现在你是首相了。
你可能听过丘吉尔著名的演讲“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它是在新首相上任的第四天,对全体下议员做的。这样激动人心的讲话,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却很一般。为什么呢?因为丘吉尔在英国政坛,是以不靠谱著称的。“一战”时他就是海军大臣,主导了失败的土耳其远征。1924年他当财政大臣,又弄出了全国失业潮。没人不服他的口才,但也没人相信他的眼光。首相秘书科尔维尔在日记里偷偷写道:“所有人都认为,过不了几个月,张伯伦就会回来。”
那丘吉尔是怎么回应质疑的呢?答案是“三步走”。第一步,是把紧张感传递给整个政府。张伯伦在任的时候,英国虽然已经参战,但所有人都是松松垮垮的,高官一到周末就休假,普通员工到点就下班。不少人甚至觉得,有法国在前面顶着,英国人急什么?而丘吉尔在上任的第一个星期,就规定:政府内部公文,长度不能超过一页纸,删掉所有废话。他本人贴了红标签的文件,当天就要落实。除了重要的跨部门讨论,平时不开会,留出时间给大家研究具体工作。丘吉尔还以身作则,他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口述各种备忘录;下班回家,也让秘书和打字员跟着,甚至会在浴缸里起草公文。一旦他发现某项工作延误了,甭管对方是部长级高官还是小秘书,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这样的上司,挺不好相处的吧?但丘吉尔有他的沟通艺术。作者拉森发现,丘吉尔骂完人,从来不道歉。但他会拍拍对方的肩膀,加上一句:“我不是指责你这个人,而是国家面临危难,我们必须做得更好。”这样一来,所有人不仅找到了工作的意义,还发现首相在关注自己,懈怠心理少了很多。当然,丘吉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债务问题。他觉得,首相要是老有后顾之忧,就没法专心处理大事,因此必须拉下面子,找朋友借钱。最终,《经济学人》杂志的老板替他还上了旧债。这笔钱,丘吉尔在战后用回忆录的版税结清了。首相那个爱喝酒、爱赌博的儿子伦道夫,也被他打发去了非洲的部队,免得他在伦敦惹麻烦。英国政府这台慢悠悠的旧机器,现在终于开始高速运转了。
丘吉尔的第二项决定,是调整人事任命。他带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新人,一个是飞机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另一个是首席科学顾问林德曼。比弗布鲁克是英国最大的报纸《每日快报》的老板,很早就腰缠万贯,对政治也有兴趣。但他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不愿承担繁重的政府工作。那丘吉尔是怎么说服他的呢?答案是四个字:投其所好。比弗布鲁克不缺钱,也不缺地位。不过,身为报纸老板,他天然地就对政治内幕和名人八卦感兴趣。丘吉尔暗示他,你要的这些东西,政府里到处都是啊!虽然暂时不能写,却是独此一家的素材,赶紧过来。而比弗布鲁克最中意的,就是这种手握他人的秘密,内心洋洋自得的感觉。于是,他就被丘吉尔给“套路”了,心甘情愿地加入了战时内阁。
丘吉尔为什么非要征召比弗布鲁克呢?因为他有两项独特的技能。比弗布鲁克办报纸,要跟成百上千个经销商打交道,非常会谈判。他还是个抠门的老板,善于压缩成本。偏偏这两项技能,对生产飞机格外重要。造飞机要用钢铁,要配发动机,要装机关枪,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得从其他部门调拨。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谈判者,整个供应链就会瘫痪。另外,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飞机,也符合战时国情。还有,别忘了,比弗布鲁克有“场外”优势。哪个部门不配合他,他就让报纸写文章骂人家,一直骂到对方就范为止。有了这位强势的新大臣,英国的飞机产量在第一个月就增加了50%,第三个月直接翻了一番。对1940年的英国来说,这可是及时雨啊。
至于丘吉尔带来的第二个新人,那就更古怪了。他叫林德曼,本行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但常年“不务正业”。林德曼会开飞机,还喜欢捣鼓炸弹,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丘吉尔交给他两项工作。一是整理各种统计数据,比如英国每个月要消耗多少弹药,要进口多少粮食,哪种飞机的损失率最高。这些数据会被制成图表,由数学家找出其中的规律,可以说是早期的“大数据分析”。有了这些图表,丘吉尔就能在最短时间内确认,哪些事情是最紧迫的;其他部门的备战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林德曼这个“编外人员”,在内阁里的存在感比好些个部长还强。
林德曼的第二项工作,就更“放飞”了。丘吉尔让他组建一个秘密部门,专门研发“非主流”武器,比如反坦克手榴弹和铅笔雷管。林德曼还固执地宣称,德国人会用无线电信号,引导轰炸机在夜间空袭英国。他要开发一些对抗手段,阻止德国人的阴谋。这些话在当时根本没人信,人们只看到:林德曼拿着财政部的专项拨款,却不归任何一个军种领导,成天对其他官员冷嘲热讽。甚至有传闻说,他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为他是丘吉尔的马球“搭子”。丘吉尔在批评面前保护了林德曼,理由也很实在:搞搞小发明,花不了几个钱,万一他真的弄出了能扭转战局的成果呢?
丘吉尔的第三项决定,是加紧联络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获得军火援助,并促成英美正式结盟。当时,丘吉尔在美国政坛的名声很不好,许多人认为他是个莽撞的酒鬼。为了扭转这种印象,丘吉尔不仅直陈利害,还邀请罗斯福派特使到英国来,亲眼看一看英国做了哪些战备工作,又面临哪些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定得把美国拉下水。”
猜猜看,做完这三件事,英国的处境有了哪些变化?答案可能让你很吃惊。没有,一点都没有。希特勒的速度太快了,在丘吉尔上台的前6个星期,德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对大半个西欧的征服。30多万英军从敦刻尔克狼狈撤出,丢盔弃甲地回到本土。现在,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丘吉尔的一系列部署,需要时间才能显出效果。但如果德国人一鼓作气,登陆并占领英国,那再好的点子也是白搭。英国还有没有时间,完全取决于它能不能扛住下一波正面进攻。
刚刚我们回顾的,是丘吉尔在首相任上度过的前一个半月。这段时间,德军势如破竹,英军则是节节败退。不过,从1940年6月底开始,双方进入了短暂的相持期。希特勒需要时间来消化战果,也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诱使英国接受城下之盟。但在丘吉尔严词拒绝之后,德国的战争机器很快恢复了运转。这一回,主战场转移到了天空。
为什么德军对英国本土的进攻,选择了空袭这种方式呢?因为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隔着长长的英吉利海峡。海峡最宽的地方有240公里,最窄处也有34公里。如果德军强渡海峡,会遭到英国海空军的集中拦截。以德国贫弱的海军实力,是保护不了登陆部队的安全的,损失一定非常大。但要是反过来,先对英国狂轰滥炸,摧毁它的工业基础和空军,再实施登陆,风险就会小很多。不过,英吉利海峡这个地方,每年一到10月中旬,就开始刮大风,不适合小船航行。德国人必须赶在这个“窗口”关闭前,打赢空中之战。换句话说,他们只有7、8、9三个月时间。
这场英德空中对决,就是“二战”史上有名的不列颠大空战。许多历史著作和电影,对此都有表现,我这里就不复述了。咱们重点看一看,英国取胜的几项关键优势。第一项,是充分调动战略资源。你可能不知道,空战开始前,英方对两军的实力对比,是存在严重误判的。英国本土有1900多架飞机,每周至多还能生产300架。他们估计,德军的飞机总数在4000架以上,双方的兵力对比是1:2。但英国人不了解的是,德国空军要分担整个西欧的防御,维修速度也偏慢。经过法国之战的消耗,他们只剩2500多架飞机可以用来进攻英国。真实的兵力对比是3:4。
当然,3:4的差距,依旧很惊人。更何况,英国的熟练飞行员要比德国少。当时英军的一线飞行员,总共是2700人,其中只有半数会驾驶防空用的战斗机。而德国光是熟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就有1500多人。这个差距是怎么抹平的呢?第一大功臣,首推飞机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他迅速盘点了英国境内的工厂、仓库、机场,下令:整个工业系统,现在要开足马力,集中生产战斗机。简单的零部件,就外包给民间作坊;损毁飞机上的发动机,也要拆下来重复利用。比弗布鲁克甚至组建了一支调查队,在全国探查:哪里有多余的钢材、铝材、机关枪,找到了就征用过来。在他的努力下,英国可用的战斗机,从来没有低于1700架,基本上实现了当天战损,当天就能补齐。
飞机有了,还得有飞行员。在这方面,英国充分动员了它庞大的预备役队伍,选出1100多名初级飞行员接受特训,并让他们和老兵混编,迅速增加战斗经验。撤到英国的波兰、捷克等国飞行员,也志愿加入了战斗。因为是在本土上空作战,英国飞行员即使被击落,也可以跳伞逃生;只要不受重伤,就可以重返战场。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每损失两架战斗机,才会有一名飞行员阵亡。这让它的一线战斗机飞行员,始终维持在1400人以上。德国人就不同了,他们的飞行员在英国上空被击中,要么当场身死,要么就得当俘虏,飞机和飞行员的损失比基本上是1:1。经过7、8两个月的战斗,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减少到了1100人,一直没能恢复元气。战局就在此消彼长中慢慢逆转了。
如果说英国人是因为高估敌人的实力,拿出了200%的求生欲和拼劲,那德国的情况恰好相反。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根本不相信英国能做长期抵抗。他想当然地认为,只需要轰炸两个星期,英国空军就会崩溃,丘吉尔要么下台,要么求和。因此,整个7月,德国人一直在磨蹭。直到8月13日,他们才集中1400多架飞机,对英国南部的机场发动了全面空袭。这样的大规模攻击,持续了整整6天,双方的损失都很大。但戈林随后就误判形势,以为英国的战斗机消耗完了。他下令调整攻击重点,转为轰炸英国中部的工业区。直到8月24日,德国人才终于发现,英国的战斗机并没有减少,还是得回过头去进攻机场。于是,轰炸目标又改了回去。这一通折腾,不光飞行员被弄得晕头转向,宝贵的战机也白白错失了。到了9月下旬,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德国损失的飞机,超过了1900架,英方则是1700架。德国人没能取得制空权。要想在1940年之内登陆英国,根本来不及。
除了资源调度,英国还有第二项优势,那就是科技。你可能听说过,英国赢得不列颠大空战,靠的是雷达。但当时的雷达还很原始,它只能显示目标的大致方位,不能测算速度。从发现目标到确认方位,有4分钟的时间差,非常耽误事。一般人的想法,当然是继续改进雷达。但丘吉尔的科学顾问,那个“脑洞大开”的林德曼教授却说:这还不够!雷达只是一种“被动”武器。要化被动为主动,就得预判德国人的轰炸目标,这样就可以主动伏击他们了。
林德曼的这个“脑洞”,开得非常清奇。当时,德国飞机空袭英国,白天靠地图导航,晚上则靠月光。但英国空军发现,敌人在完全漆黑的夜里,也能实施轰炸,这里头一定有什么玄机。于是,林德曼带着他的团队,四处检查被击落的德国飞机残骸,还审讯了俘虏的飞行员,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德国人在本土设置了两台大功率发射机,可以把无线电波束投射到300公里外。轰炸开始前,他们把两个波束指向英国境内的目标,飞行员靠着特殊的接收器,跟着交叉的波束飞,就能抵达目标上空。搞清了这个原理,林德曼也拿出了应对方案。他让英军从地面发射干扰信号,迷惑德国人的接收器,还研制了一种特殊炸弹“空中雷”,可以在夜间构成防护网。这样就更加从容了。
英国的第三项优势,是人心。在这方面,伦敦市民的坚守尤其值得一提。要知道,从1940年8月到1941年5月,总共有2.9万名伦敦市民在空袭中遇难,2.8万人负重伤。换句话说,平均每个月要死3000多人。特别是1940年9月以后,德国虽然暂停了直接入侵英国的计划,却加强了对伦敦的夜间空袭,企图用恐怖征服英国人。据作者拉森统计,1940年秋天,有将近18万伦敦人晚上是在防空洞里过夜的,这个数字占全市人口的5%。每当月亮升起,市民们就开始人心惶惶,害怕德国飞机会在月光的指引下丢炸弹。这些普通人压根也不清楚,最艰难的阶段究竟是已经过去了,还是才刚刚开始。他们只知道,炸弹每晚都在落下来,所有物资都短缺,只有防毒面具是充足的。
那这段日子,是怎么捱过去的呢?坦白讲,没有捷径。每个人都得自己给自己寻找意义。晚上大家要躲轰炸,音乐会都停了,几位钢琴家就在中午时分,举办免费的演奏会。伦敦有个地铁站,是几千位市民过夜的地方。那里的“居民”为了驱散焦虑的空气,干脆办了一份杂志,写各种实用生活技巧和打油诗。最常见的解压法是谈恋爱:在空袭的阴影下,所有人好像都害怕一个人待着。丘吉尔18岁的小女儿玛丽,白天在妇女志愿团当义工,晚上就跑到一家住满了难民的酒店,和那里的年轻人一起跳舞。要不是母亲反对,她差点就和一个大10岁的飞行员“闪婚”了。
为什么伦敦市民没有崩溃呢?我想,除了爱国热情,还因为所有人的境遇是平等的。国王一家也要接受配给制,连卫生纸都买不到,得找驻外大使帮忙。爱喝酒的丘吉尔,被上了一道“紧箍咒”:只有在宴请外国贵宾时,他才能用公费买葡萄酒,其他时候得自掏腰包。林德曼教授因为吃素,干脆把领到的肉送给了丘吉尔。这些花边新闻,全伦敦的人都听说了。每个人都清楚:4000万英国人,现在坐在同一条船上。他们必须打起精神,干好白天的工作,度过夜晚的恐惧,转机才会到来。
刚刚我们回顾的,是英国人在空袭阴影下的坚守。这段时间从1940年夏天一直持续到1941年开春,德国人速胜的希望已经消失,但英国被消耗殆尽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丘吉尔始终没有放弃一件事,那就是向罗斯福求援。
丘吉尔和罗斯福的个人情谊,相信你一定有所耳闻。但丘吉尔很清楚:罗斯福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朋友。要是一味“卖惨”,强调自己的困难,罗斯福就会怀疑:英国是不是快顶不住了?美国要是给了援助,会不会变成德国的战利品?那样的话,结盟就没希望了。因此,他又做了一个“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用英国在西半球的17个小基地,交换美国的50艘旧驱逐舰。这个要求不会破坏美国的中立地位,属于投石问路。第二步,是避开美国大选这个敏感期,等到罗斯福连任了,再告诉他:英国希望直接购买美国军火,但没有足够的外汇。你来替我想想,我该怎么办?这样一来,问题就被得体地推回了罗斯福那边。而罗斯福的答复,就是改变“二战”的《租借法案》。
丘吉尔的第三步,是要求罗斯福派一位信得过的特使过来,亲眼看一看:英国人正在经历怎样的奋战,他们是不是合格的盟友。罗斯福派出了他的老朋友哈里曼。神奇的是,哈里曼不仅与丘吉尔一见如故,还跟丘吉尔那个闹离婚的儿媳妇帕梅拉谈起了恋爱。虽然这两个人要到整整30年后,才会正式结婚,但哈里曼的情史,显然对1941年的英美关系起了正面作用。这年夏天,罗斯福与丘吉尔正式会晤,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英国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与之相反,海峡另一边,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正在陷入内讧。鉴于轰炸英国已经起不到任何政治效果,希特勒开始把目光转向苏联。但依然有德国官员认为,他们可以先和英国实现停战。1941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名义上的第三号人物、“副元首”赫斯,居然一个人驾着飞机,飞到了英国,说他是来谈“和平”的。这件事当然是个笑话,不过它充分说明:德国人已经陷入了自我怀疑,纳粹离最终覆灭又近了一步。
同样是在这一天,日落之后,德国空军对伦敦发动了战时最后一次夜间空袭。有1436人在轰炸中遇难,连下议院大厅也被炸塌。但这并不是德国人的胜利,因为林德曼教授的秘密武器,终于开始大显身手了。英国空军成功干扰了德国人的导航信号,并对他们实施伏击,击落了7架轰炸机。希特勒就此宣布,停止对英国的空中“闪击战”。这一天,刚好是丘吉尔就任首相一周年的纪念日。英国最艰难的一年,就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
好了,关于这本《至此一年》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今天,在新版5英镑纸币的背面,印着丘吉尔的肖像。人像下方是他那句名垂青史的演讲词:“我能奉献的别无他物,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而这本《至此一年》的内容,正是这句名言的最佳注脚。它告诉我们:英国在1941年迎来的转机,不仅源自一年前丘吉尔的上任,更是源自中间365天里,全体军民对“当下”的把握和坚守。事情总是如此,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不是有了希望才需要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在不列颠大空战中,英国人因为高估敌人的实力,拿出了200%的求生欲和拼劲。德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一直在调整目标,于是错失了宝贵的战机。
2.英国在1941年5月迎来的转机,不仅源自一年前丘吉尔的上任,更是源自中间365天里,全体军民对“当下”的把握和坚守。
3.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不是有了希望才需要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