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盛衰原因论》 施展工作室解读
《罗马盛衰原因论》| 施展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孟德斯鸠,1689年1月18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的贵族家庭,1716年袭男爵封号,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波尔多法院庭长。他常去巴黎居住,目睹路易十四晚年朝政混乱的衰败现象,路易十五即位,由母后摄政,法国社会动荡依旧,孟德斯鸠记录其见闻,积稿十年,于1721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1728年旅访奥、匈、意、德、荷、英等国作学术旅行,实地考察其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情况。返国后专门从事著述,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伏尔泰夸赞这本篇幅巨大包罗万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1755年2月10日病逝于巴黎。
关于本书
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兴盛的原因在于战争,而它衰败的原因也在于战争。对古罗马而言,正是共和国政体的内在结构和动力推动它不断发动战争,然而扩张征服所取得的巨大疆土也摧毁了共和政体,于是罗马帝国建立。孟德斯鸠说,是帝国专制摧毁了公民的自由和德性,结果罗马帝国只能依赖军队,但缺少公民精神支撑的军队也必然走向腐败。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腐败造成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瓦解。表面上看,孟德斯鸠讲的是罗马兴衰的历史,但实际上他是借罗马兴衰的历史,批评当时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警戒他的法国同胞和欧洲人:以战争和扩张为动力的政体必然是自我摧毁的。
核心内容
《罗马盛衰原因论》对后世的罗马史研究和历史研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奠定了理解历史的一种基本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的命运正是人性统治欲的深刻写照。今天我们读《罗马盛衰原因论》,除了理解罗马的兴衰,更是要理解孟德斯鸠传递的政治和道德教训:人性的征服和支配欲望,必须节制。其次,多元文化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管理,也许会带来繁荣,但最终会走向混乱,今天的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实正在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正如疆域的扩张导致罗马丧失共和国精神一样,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扩张也让美国正在失去传统的共和价值和自由精神。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罗马盛衰原因论》,作者是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这本书出版于1734年的法国,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讲了罗马如何从亚平宁半岛一个小部落城邦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共和国,进而发展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帝国,最终又走向毁灭的过程,并且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孟德斯鸠为什么要研究罗马的兴衰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法国人有一个普遍的认知,认为法国是罗马的后继者,法国就是另一个罗马。当时的法国经过路易十四中央集权式的铁腕统治,疆域极大的拓展,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他们看来,法国称霸欧洲,恢复罗马旧日的辉煌,看起来指日可待。因此,在十七到十八世纪,法国涌现了大量关于罗马史的著作。它们赞美罗马的伟大人物和罗马人的美德,论证罗马的兴起符合上帝的天意,在罗马和法国之间建立某种类比关系,在罗马历史中为法国寻找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榜样。
跟当时这类主流的罗马史著作相比,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的基本立场完全不同。他没有把罗马兴衰解释为上帝意志的结果,也很少去赞美罗马的伟大人物和美德,他想要做的是在罗马的盛衰史中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力,思索政治体兴衰的普遍原因。用他的后辈和仰慕者、罗马史大家吉本的话来说: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是一部哲学性历史。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论述了罗马靠什么力量在战争中不断取胜,走向兴盛,也分析了罗马为什么衰落,并且走向毁灭。所以,孟德斯鸠这本书不是在鼓励法国人追随罗马的脚步,而是提醒大家吸取罗马的教训,相当于给当时的法国人浇了一盆冷水。在看他来,罗马的命运正是人性统治欲的深刻写照,而人类不能被人性的征服欲所支配,否则就会像罗马一样,在为他人制造灾难的同时,最终把自己推向毁灭。所以,孟德斯鸠写这本关于罗马历史的书,其实是在用曲笔批评路易十四和他当时的政策。
下面我就从两个问题入手为你解读一下这部著作。第一部分,孟德斯鸠到底如何理解罗马盛衰的原因;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意义和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的兴盛和衰亡,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因,就是战争。
先来看罗马的兴盛。罗马人好战又善战,所以走向了兴盛。罗马城就是为了战争修筑的,罗马的街道和私宅不起眼,杂乱而缺少规划,这是因为罗马的男人很少回家。因为在罗马人轻视私人或家庭生活,他们认为公共和政治生活才有意义,尤其是对外战争。
罗马人为什么如此好战?
首先,对于古代城邦而言,战争是它们的生存之道。在古罗马神话里,罗马的奠基者罗慕路斯和他的继承者不断和邻邦作战,因为只有通过战争,罗马才能获得它所需要的三件事物:公民、妇女和土地。战争关乎城邦的生存和繁荣,因此对于城邦来说,战争是最重要的技艺。
其次,战争是让罗马共和国凝聚起来的有效手段。罗马从王政时代走向共和国之后,战争更是不可或缺。罗马驱逐了国王,取消王制之后,在共和国建立了执政官制度,进一步走向强盛。王政时代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罗马国王终生执政,有时难免懈怠或贪图安逸。而共和国时代的执政官一年一任,这就迫使当选的执政官在任期内必须努力建功立业,才能赢得新的任期。因此,和王政时代的国王不同,共和国的执政官希望罗马始终存在敌人。这样,他们就可以鼓动元老院向人民提议发动战争,为自己赢得战功。元老院也乐意这么做,因为人民往往对大人物有很多不满和抱怨,而战争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罗马人民自己也热爱战争,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战利品。可以说,战争是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动力和润滑剂,能够有效地让共和国的三个部分——执政官、元老、人民——积极运转起来。没有战争,罗马共和国就会陷入内部动荡和冲突。
所以,就像马基雅维利说的那样,罗马这样的共和国必然走向扩张。他们必须打仗。如果说战争是罗马的命运,那么罗马也成功地驾驭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它不仅好战,而且很善战。
首先,战争几乎是罗马人唯一的技艺。罗马没有工商业,除了必要的农耕,他们的全部事业就是全力以赴地培育学习行军打仗。他们发明了由重武装士兵组成的军团,战斗力极强。罗马人通过劳动和艰苦的训练保持强壮的体力,这样才能在艰苦的情况下长途快速行军。
其次,罗马人非常善于学习,不断从邻邦和敌国学习先进的战争技术。孟德斯鸠在书中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罗马人成为世界霸主,因为他们在对一切民族作战的时候,只要看到比自己更好的习惯,就会立刻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习惯。
除此之外,罗马人还有为战争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罗马的制度。罗马共和国会把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罗马公民,因此每个罗马人都关心如何保卫自己的祖国。从热爱祖国的公民中,自然很容易选出一支精良的、具有献身精神的军队。而且,由于战利品会平分给每个公民,所以罗马人的财富相互差别不大,这就让罗马人在战争中更加团结,能一致对外。相比之下,罗马的劲敌迦太基在这一点上就跟罗马截然相反,缺点也非常明显。迦太基人使用外国雇佣军帮助自己打仗;他们的财富分配也很不均衡,某些迦太基人的财富甚至可以和帝王媲美。所以,同样是战争,它为罗马带来了团结,却扩大了迦太基人内部的冲突。因此,虽然迦太基人依靠他们的财富、庞大的军队和汉尼拔这样的天才将领一度将罗马逼入绝境,但最终,罗马的制度力量拯救了罗马,击溃了迦太基。
最后,罗马人非常擅长使用对外谋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罗马人很擅长纵横捭阖,分而治之,并且,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会采用各种残酷狡诈的手段,毫不在乎背信弃义。罗马从来没有真心诚意地和其他国家缔结条约,总是会在条约中加上一些对缔约国来说会致命的条款,比如说,迫使对方的部队撤出要塞,限制陆军的人数;对方如果是海上强国,就强迫它烧毁船只。罗马人和战败国国王缔约的时候,还会迫使国王从兄弟或儿子当中送一个人做人质,这个人质往往是王位继承人,罗马人就利用人质在这个国家制造骚乱。罗马人还会利用他们征服的民族来制服另外一些民族,对于那些强大的君王,罗马人会和他们的邻国结盟,在条约中要求这个国王不得和其他国王结盟。孟德斯鸠就总结说,罗马对外的一贯原则是“分散各民族的力量”。
前面我们讲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战争是罗马强盛的原因,罗马人好战并且善战,但是,战争最终也摧毁了罗马共和国,让罗马走向了衰落。
首先,战争使得罗马疆域不断扩大,而不断扩大的疆域破坏了共和国的稳定和团结。在罗马的统治还局限在意大利的时候,士兵也是公民,他们的忠诚对象是共和国,并且元老院能够有效控制将领。然而,一旦罗马军团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和大海,军队留驻于他们征服的地区,这时候,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慢慢不再忠诚于共和国。掌握了军队和领土的将领的野心不断膨胀;士兵则效忠于决定他们利益的统帅。结果,士兵不再属于共和国,而属于恺撒、庞培这些将军。同时,随着罗马的疆土不断扩大,臣服罗马的不同民族都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然而,这些民族不过是出于罗马公民权带来的利益而成为罗马公民,他们对罗马没有认同和热爱。这些民族之间以及他们和罗马人之间存在种种冲突。新的公民和老的公民并不认为大家都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这些冲突和罗马内在的矛盾叠加起来,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就无法继续了。结果,共和国末期爆发了一系列残酷内战,最终摧毁了共和国。
其次,孟德斯鸠说,战争让罗马帝国取代了罗马共和国,罗马的民族精神从英勇善战演变成了血腥暴虐。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成了暴君,人民成为暴民,士兵变得贪婪。罗马的士兵甚至游手好闲,宴饮放纵,而且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暴力习性依然延续,沉溺于角斗这样残酷血腥的娱乐。孟德斯鸠指出,角斗这种娱乐让罗马人变得极其残酷,就连秉性温和的皇帝格老迪乌斯也因为长期观看角斗变得残暴不仁。另外,由于罗马皇帝往往是因为将领的拥戴上台,帝国和皇帝都依赖军队,皇帝不得不给士兵充分的饷银,士兵也因此变得贪婪好钱。这对帝国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帝国因此逐步陷入了困境——“没有士兵就无法维持,但是有了士兵仍然无法维持”。
最后,战争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疆域,但是也让帝国不得不面临周边蛮族的入侵。在帝国强大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蛮族赶出帝国。但帝国衰弱的话,就只能用金钱来安抚这些民族。然而,金钱购买得来的和平是脆弱而危险的。蛮族们不断发动战争,迫使帝国向他们支付金钱而获得短暂的和平,结果耗尽了罗马的财富。同时,由于军队越来越虚弱,罗马不得不把一些蛮族纳入自己的军队以应对其他蛮族的攻击,罗马的军纪进一步松懈。原本就是以军队为基础建立的罗马帝国,在军队腐化的时候,也就只能走向瓦解了,成为“一切民族的瓜分对象”。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前两部分的内容。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兴盛的原因在于战争,而它衰败的原因也在于战争。对古罗马而言,正是共和国政体的内在结构和动力推动它不断发动战争,然而扩张征服所取得的巨大疆土也摧毁了共和政体,于是罗马帝国建立。孟德斯鸠说,是帝国专制摧毁了公民的自由和德性,结果罗马帝国只能依赖军队,但缺少公民精神支撑的军队也必然走向腐败。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腐败造成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瓦解。
表面上看,孟德斯鸠讲的是罗马兴衰的历史,但实际上他是借罗马兴衰的历史,批评当时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警戒他的法国同胞和欧洲人:以战争和扩张为动力的政体必然是自我摧毁的。
孟德斯鸠认为,在当时的欧洲,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君主制,如果致力于不断扩张,征服和统一欧洲,必然会像罗马那样转化为帝国,建立个人专制和军权统治,最终走向腐败和瓦解。而且,历史发展到孟德斯鸠的时代,也就是18世纪,任何国家想要罗马式的扩张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当时人们的处境和罗马人的处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虽然罗马最初只是一个小城邦,但因为罗马人既是公民也是士兵,所以罗马可以拥有规模庞大的军队;罗马平均分配土地,工商业也受到抑制没有贫富差距,所以古罗马公民具有平等和爱国的精神。这都是促成罗马能够实现巨大扩张的原因。然而,孟德斯鸠说,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工商业发展,贫富悬殊,社会分化,法国人和欧洲人都不再拥有罗马共和国的德性,也早就不可能建立像罗马一样全民皆兵的公民军队。而且,当时的欧洲离罗马人的尚武精神和暴力嗜血相去甚远。战争的胜败并不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命和自由,像罗马那种你死我活的征服也就没必要了。而且基督教已经对战争和暴力进行了限制,所以,此时的战争不再像罗马时代那样残酷极端。
《罗马盛衰原因论》对后世的罗马史研究和历史研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奠定了理解历史的一种基本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的命运正是人性统治欲的深刻写照。
前面提到过崇拜孟德斯鸠的罗马史专家吉本,他写过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罗马史研究的里程碑,这本书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在很多方面显然受到了孟德斯鸠的启发。这种思路也延续到了后来的历史研究中的,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写过一部著名的作品《旧制度与大革命》,写的是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历史,是法国大革命研究中广为流传的一部经典著作。托克维尔的榜样就是孟德斯鸠和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他研究这段历史也参考了孟德斯鸠的思路。
那么,孟德斯鸠理解历史的这种思路,我们今天来读,还能获得什么启发吗?我觉得至少有三点:首先,罗马那种人性的征服和支配欲望必须节制。
其次,多元文化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管理,也许会带来繁荣,但最终会走向混乱。罗马扩张把众多民族纳入罗马,罗马从此走向多元,却也让古罗马人失去了公民精神和对祖国的认同,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也从对外战争转化为罗马帝国的内战。
今天的西方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美国,移民同样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美国社会也同样推崇文化多元主义,这已经造成了文化层面的内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身份政治。所谓身份政治,就是强调每个人、每个族群自身的价值认同高于一切,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所以它也被称为认同政治。具体来说,在美国,如果我是少数族裔,譬如非洲人,那我作为非洲人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绝对的尊重;如果我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变性人,那么我的性取向和生活方式也需要得到不容置疑的认可和保护。这种身份政治背后是一种不断膨胀的权利话语:任何个人、族群都应该拥有权利使其价值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和保障,而国家有义务来维护这一权利。因此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平权法案等方式在教育、就业、社保等各方面来满足不同族群和个体的权利伸张。在今天的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这种权利索取和扩张都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2019年,法国国民议会刚刚通过法案,允许包括同性恋和单身女性在内的所有女性从国家获得帮助,通过辅助生育手段生育小孩,而以前这一手段仅仅保留给不孕的夫妇。这一立法的依据就是同性恋一样有权利生孩子。
但是,少数族裔和团体的权利要求必然会挑战甚至威胁其他族裔和团体的权利和价值。比如,如果像法国那样赋予同性恋人群生育的权利,持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群体就有可能感到感到不满。在美国,在教育上优待非洲裔、拉美裔的移民,也被视为对白人、亚裔的逆向歧视。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而且还背负着沉重的种族冲突的历史,这种身份政治以及它所引发的冲突就更为严重。所以说,美国虽然没有像罗马那样扩张领土,但它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影响,也像罗马一样吸纳了不同族群,它也要面对跟当时的罗马相似的问题。
第三,正如疆域的扩张导致罗马丧失共和国精神一样,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扩张也让美国正在失去传统的共和价值和自由精神。美国在通过全球化成为商业帝国的同时,其自身制造业不断向海外转移,引发了中下层中产阶级的衰落。而这一部分中产阶级是美国公民的主体。传统上他们是制造业的主要从业人员,通过制造业维持经济上的自足,并因为这种自足而获得身份价值上的独立和对国家的认同感。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这一部分中产阶级逐渐失去了自我尊严和公民情感,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生活的热情,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很容易对生活感到虚无。在今天美国工业衰败的锈带地区,很多地方毒品也泛滥。这就像罗马人在帝国时期,公民不再投身战场,也不事农耕,一方面依赖国家来糊口谋生,一方面在国家组织的角斗娱乐中打发时光。
好,《罗马盛衰原因论》我就讲完了。下面来总结一下,孟德斯鸠表面是在写罗马盛衰的历史,但启示是想要批评路易十四的对外扩张政策,从而警戒他的法国同胞和欧洲人,任何以战争和扩张为动力的政体必然是自我摧毁的。
今天我们读《罗马盛衰原因论》,除了理解罗马的兴衰,更是要理解孟德斯鸠传递的政治和道德教训:人性的征服和支配欲望,必须节制。其次,多元文化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管理,也许会带来繁荣,但最终会走向混乱,今天的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实正在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正如疆域的扩张导致罗马丧失共和国精神一样,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扩张也让美国正在失去传统的共和价值和自由精神。
撰稿:施展工作室转述:成亚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孟德斯鸠传递的政治和道德教训:人性的征服和支配欲望,必须节制。其次,多元文化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管理,也许会带来繁荣,但最终会走向混乱。
2.罗马兴盛的原因在于战争,而它衰败的原因也在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