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1:五贤帝时代》 東西堂主解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1:五贤帝时代》|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爱德华·吉本,启蒙运动晚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对罗马帝国开展了历时20余年的研究后,用全新的历史写作手法创作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为启蒙运动的欧洲提供了深刻借鉴和反思。《国富论》的作者、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罗马帝国衰亡史》足可以让吉本列入欧洲文史界的首位。”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毕生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完整叙述了从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1300多年的历史,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既有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时历史图景的呈现,是研究罗马史、解析中世纪欧洲的经典必读书目。
核心内容
详细介绍了全书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了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产生和终结的始末缘由。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套书一共分为六卷,中文版总计大约380万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鸿篇巨著。从今天开始,我将分六期为你解读这套书的精华:到底是什么导致曾经强大的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直到灭亡的?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在全部内容开始以前,非常有必要把这套书做一个整体介绍。这不仅方便你更好地理解这六期内容,也能让你对这部作品所处的“历史坐标”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这本书是一部讲宏大历史的著作,它的成书年代,同样是处在另外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也就是欧洲的启蒙运动。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隐秘的关联。
你可能知道: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世界级帝国。它的分量是可以和中国的汉帝国、唐帝国相媲美的。所以它的兴盛和衰亡,对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古到今,每当欧洲人想要开展“文化寻根”的时候,总是很自然地会到希腊罗马的历史里去找。尤其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距离罗马帝国灭亡还没多少年。“罗马问题”更是启蒙思想家们汲取养分、吸取教训的源泉。
你可能会说,这罗马帝国不是很遥远的事了吗?怎么会说刚刚灭亡不久呢?这里我们就要澄清一个概念了,那就是什么是罗马帝国?很多中国人认为:所谓的罗马帝国只是在人们熟知的凯撒那个时代。随着蛮族入侵,罗马城陷落,之后就没了。如果这么算,怎么也一两千年了。但实际上,欧洲人还真不是这么看。
在他们看来,一千多年前蛮族入侵攻陷罗马,灭亡的那个只是西罗马帝国。后来迁都到东部的拜占庭,依然以罗马帝国“正宗法统”继承者的身份,一直坚持到了1453年。随着后来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也灭亡了,整个罗马帝国才算完全终结。而这个时候,已经是15世纪中期了。也就是说,罗马帝国不止是个古代国家,它已经有一只脚跨进近现代了。
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是坚持的这个观点。作者从公元96年罗马“五贤帝时代”一直写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前后后涉及1300多年历史。之所以从这个时间点起笔,也体现出作者的鲜明意图:就是要探究罗马帝国从衰落到灭亡的线索,为“启蒙运动”的欧洲,提供历史借鉴。因为,五贤帝时代是罗马最后的黄金时代,在这之前,整个帝国总体处于上升通道,在这之后,就江河日下了。在作者看来,了解一个巨大帝国是怎么一步步瓦解的,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竟,《罗马帝国衰亡史》成书的18世纪,距离欧洲人认为的“15世纪罗马帝国终结”不过才两三百年。这就像一座大厦倒了之后,它的余波还在,这些余波就包括刚才说的启蒙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整个欧洲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批判和自我反思。罗马帝国衰亡,既是反思的对象,也还间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往深了说,这几百年间的历史,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
就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时间是在1776年。如果单纯看这个年份,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如果提到另一些同时代的作品或者重大事件,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比方说1776年的同一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瓦特的第一批蒸汽机出厂。而这套书最后一卷出版后,仅仅第二年,法国大革命就拉开序幕。
对于这些事,很难像做算术题一样,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说,是谁直接导致了谁,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在启蒙运动的大潮下熏陶,又共同塑造着这个时代。这方面,在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吉本身上,就有非常好的体现。吉本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家庭。年少体弱多病,性格内向,反而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让他接触到了启蒙运动前期很多思想家的著作,比如孟德斯鸠、约翰·洛克等等。甚至在求学期间,他还见到了大名鼎鼎的伏尔泰,要知道十八世纪,可是“伏尔泰的世纪”。这些点点滴滴,都对吉本的世界观、历史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比如他早年曾经信仰基督教中非常传统的一派,叫做天主教。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反教权”这个思想的影响,又改信了基督教中的改革派:基督新教。在动笔写《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后,他甚至把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作为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予了批评态度。这些我在后面讲述书中具体观点的时候,都会陆续提到。
无论如何,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开创性的伟大著作。他所开创的,不仅仅是某个观点、某个角度,更是一种全新的写法。在他之前,欧洲还从来没有过这样规模巨大的通史类著作。即便有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要么就是对某一时代的描写,要么就是彻头彻尾的“神学史观”,也就是从伊甸园、大洪水、上帝造人这些写起。
吉本的写作手法,完全不一样。他坚持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原则,按照时间顺序,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民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他非常注意史料的考据,但凡历史上有记录的,都逐一做了注释。甚至有两年的时间,他还承担了“半个考古学家”的职能,专门停下笔来,对古代文献、法典、钱币、碑刻进行搜集、整理。有意思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古代中国和罗马有关的典籍。
正是由于作者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这部作品才得以成为经久不息的传世经典。就连著名的《国富论》作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都说:《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出版,足可以让吉本列入欧洲文史界的首位;著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历史写作”的专家汤普森也指出:《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着18世纪启蒙时代,一切说英语国家历史著作的最高水平。好,以上就是关于这套书的总体介绍。
下面我就来给你正式解读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由于它的体量太过庞大,我们的解读将分为六期。这六期的大致安排是这样的:第一期,除了刚才介绍的“历史坐标”之外,我会给你讲一讲罗马帝国的五贤帝时代,这也是罗马最后的黄金时代;第二期,我会讲到由军事改革和普发公民权,引发帝国衰落的塞维鲁王朝;第三期,我来谈一谈著名的“三世纪危机”,这是罗马帝国的一次全面社会危机;第四期,我会讲到“四帝共治”,东西罗马分野,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第五期,我们说一说东罗马,也就是后来拜占庭帝国的中兴和困境;第六期,我会讲到东罗马的衰落,和整个罗马帝国灭亡留给后世的历史教训。
这期音频,我会以五贤帝时代的皇位传承制度为线索,来讲一讲这个罗马帝国最后的黄金时代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消亡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个说。
先来看看: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让罗马帝国迎来了五贤帝的黄金时代。
什么是五贤帝呢?这是指从公元96年到180年,相继有五位贤明的君主,担任罗马帝国皇帝。这将近100年的时间,罗马帝国无论是国力,还是民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帝国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并且这五位皇帝都以仁政著称,所以称作五贤帝。而这个阶段,也是本书作者爱德华·吉本高度赞赏的,认为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作者看来,这个黄金时代之所以能够降临罗马帝国,就是由于从公元96年开始,罗马帝国采取了一套举贤任能的皇帝传承制度。说到这你可能会很诧异,难道不是老皇帝传给自己的儿子吗?在五贤帝时代,还真不是依靠血缘继承皇位的。他们实行的这套继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上一个皇帝生前,就开始寻找、挖掘帝国内部有才干的人,收为养子,然后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让养子继承王位。纵观整个五贤帝时代都是这么做的,也因此涌现了几位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比如图拉真,就曾经被誉为“罗马帝国最优秀的第一公民”。
那么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传承制度?它的历史意义怎么理解呢?我们把五贤帝时代,还原到整个罗马帝国的“大历史”里去看,你会更好理解一些。我们往五贤帝之前看看,你可能知道两个名字:凯撒和屋大维。他们要早于五贤帝时代,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在他们之前,是延续了500多年的罗马共和国。
凯撒和屋大维大约生活在公元元年前后,是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渡时期,距离五贤帝时代不过一百多年。因此,共和的思想依然非常深厚。按照罗马共和国的传统:罗马的权力架构,由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相互制约,是一种平民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制的混合体。
所谓公民大会,直观地理解就是罗马人从基层老百姓当中,一级一级选上来的人组成的大会。它代表的是平民的利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直接民主”;相比起来,元老院代表的就是贵族的利益了。一听元老这词,也不会是一般人。没错,元老院是罗马特有的一种权力组织,它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时代的一百位“家族首领”。这些家族首领到后来,就演化成了元老院;那执政官又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负责执行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决议的人。毕竟,无论是什么样的机制和组织形式,最后也得有人“干活”吧?罗马执政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国家处理政务,比如宣布对外战争、对内征税等等。也可以理解为,执行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决议,最终“干活”的那个人。
理论上,执政官应当由元老院选举产生,但随着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权力的上升,这种选举越来越流于形式。直到凯撒掌权,把自己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共和制也走向解体。不过,由于凯撒的权力在短时间内上升得太快,最终他被元老院贵族刺杀。在凯撒死后,他的继任者屋大维平定内乱,改组政府。他吸取了凯撒的教训,用几十年时间进行了渐进式改革。最终,建立了集军事、经济、宗教大权为一身的独裁政体“元首制”。元首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元老院已经不再对国家领导人具有关键性的抗衡能力。
屋大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词的字面含义是神圣的、至尊的。现代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里的“八月”,就是来自于这个词。英语发音 August ,是不是跟奥古斯都挺像的?不过要注意的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含义不太一样。比方说:屋大维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国西汉的汉成帝到王莽建立的“大新”政权的交替时期。
在同时代汉朝的君主制里,讲的是“天子”的概念,也就是说:皇帝的旨意,就是天的意思。这里边就已经包含了“超越所有普通百姓”的含义在里边。所以,在权力等级上,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是绝对的。它的传承是按照“家天下”的原则,在家族内部按血缘继承。所以你看,从西汉到东汉,不管皇帝怎么变,他还是姓刘,即便这中间出了个王莽,他还是被认为是篡位,不是正统。
但罗马就不一样了。尽管它的皇帝也叫做“皇帝”,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往深了说,元老院即便只能起到盖个“橡皮图章”的作用,但这个图章还是在的。共和制就算是“外衣”,这个外衣也还是要披的。并且,由于之前500年的共和传统,整个罗马的社会心理也不允许出现,像同时期中国那样的“家天下”的传承。
那么问题就来了。元老院的选举已经不怎么起作用了,世袭的血缘传承又不太被接受,那如果一个皇帝去世了,下一任皇帝该怎么继任呢?这还真就成了一个问题。至少在公元14年屋大维死后,一直到五贤帝时代开始的公元96年,这八十多年间,刚刚诞生不久的“罗马帝国”就出现了好几种“解决方案”。
比如说,屋大维死后的两代皇帝,都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而再往后,由于刚才说的罗马内部军事权力上升,军人阶层已经成为一个小集团,又出现了军人拥立皇帝的情况出现。这期间,出现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比如尼禄和卡里古拉,他们实行恐怖统治、滥杀无辜,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更糟糕的情况是: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开始亲自出手抢皇位,开创了极坏的先例,甚至在公元69年,出现了“四帝之年”的情况。也就是:在一年内轮流换了四位皇帝。这些皇帝,不是行省长官,就是军团统帅。曾经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大权在握的元老院,这时候已经成了墙头草。基本上是看杀进罗马城的军队,谁实力最强,就尊谁为皇帝,完全成了一种对既成军事实力的追认。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公元96年,66岁的涅尔瓦登位后才平息。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66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涅尔瓦深知自己时间已经不多,精力不足以掌控整个国家。虽然他也有亲属,但一方面当时的罗马还没有形成血统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涅尔瓦也反思了过去八十多年帝国混乱的深刻原因。所以,涅尔瓦遍访帝国全境,找到了当时在罗马帝国具有很高声望的图拉真,收为养子,给了他很多权力,并且作为未来皇帝的继承人。就这样,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诞生了。
涅尔瓦在位只有两年,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有一点,是包括这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和很多其他史学家都肯定的:他创立了一种更加稳健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就是:把德才兼备的人收为养子,当成未来的继承人加以培养。这样既保证权力的平稳交接,又让下一任皇帝的才干得以施展。正是由于这种继承制度的确立,才让罗马在接下来的八十多年里,密集出现了好几任高水平的皇帝,进入五贤帝的黄金时代。
这五位贤帝当中,最有名的就是“马上皇帝”图拉真,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被涅尔瓦收为养子的这位。图拉真在继任皇帝之前,就已经是当时罗马帝国的名将,负责镇守整个帝国最难把守的日耳曼边境。由于战功卓著,所以一直受到百姓的拥戴,甚至崇拜。涅尔瓦去世以后,图拉真顺利登上皇位,凭借他的才干,把帝国的治理带到了一个新高度。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很智慧,修复了和元老院的关系,遇到国家大事都会和元老们商讨,不独断专行。同时,减轻税负,设立“慈善基金”,恢复生产和生活。还要求所有罗马贵族必须拿出总财产的三分之一在罗马买地,把财富最大限度留在国内。在巩固经济基础后,他开始了新一轮征服,这次征服距离上次的凯撒、屋大维时代,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罗马军团很久不见的雄风,又重振起来。他先是征服了盛产金银的达契亚地区,充实了国库,扩展了东部领土,随后,又攻占了两河流域的安息帝国,把控了丝绸之路西段的贸易要道。
图拉真在位19年,把罗马帝国的国力推向了顶峰。这时候的罗马帝国经济繁荣,民生兴旺。领土方面,东达两河流域,西抵大西洋,北面是不列颠和日耳曼地区,南边是埃及和北非,达到了整个罗马历史上的最大疆域。而图拉真本人,也以他的文治武功,在罗马帝国皇帝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在他去世很多年后,元老院在新皇帝登基时发表文告,还会说:愿你像奥古斯都一样造福百姓,愿你像图拉真一样仁厚善良。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还竖立着一座40米高的大理石纪念碑,叫做“图拉真纪功柱”,它上面记录了图拉真皇帝在达契亚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而达契亚地区的后人,至今还讲着一种和意大利语非常相近的拉丁方言。两千多年后,在这里建立的国家,叫做罗马尼亚。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一个观点: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让罗马帝国迎来了五贤帝的黄金时代。由于罗马500年的共和传统深厚,在它转变为帝国之后,仍然保持着共和的形式,在皇位的传承上不遵循血统继承,但这也带来了混乱。直到五贤帝时代,开始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方式、继承制度才稳定下来。贤明的君主密集出现,让罗马迎来了黄金时代。
下面来看看:皇位传承的任人唯亲,终结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叫做马可·奥略留,这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皇帝”。提到这个名字你可能比较陌生,但提到他的一部著作,你很可能听说过,这部著作的名字叫做《沉思录》。1958年,梁实秋先生曾经把它翻译成中文。在前些年,这也是国内的畅销书,它的作者就是这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略留。
奥略留的一生也是戎马生涯、文武兼备。不过他人生唯一的污点,就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之前四位皇帝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而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说起来,这确实有点历史的偶然:奥略留本来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但这对兄弟很早就夭折了。这让皇帝兼父亲的奥略留,精神上很受打击,所以他决心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培养成继任者。但从国家的角度,这样做就有点感情用事了。因为当他产生这个想法,并开始酝酿实施培养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之前任人唯贤的继承原则,把皇帝的选择标准变成了任人唯亲。
他这个儿子名叫康茂德。在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角斗士》,就是以他为原型,其中,电影当中还有一位老皇帝,就是马可·奥略留。回到现实当中,康茂德五岁就被列为凯撒。本来凯撒只是人名,但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职位的名字,基本上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的位置。接下来,康茂德十六岁时再次受封统帅,十七岁就得到了和父亲相同的称号:奥古斯都,这极大地助长了这位未来皇帝心中的傲气。尽管如此,奥略留还是极力栽培自己的儿子,并带着他一起参加战争以增加威望。公元180年,在奥略留战死沙场以后,20岁的康茂德很自然就登位成为帝国下一任皇帝。
不过,康茂德不是像之前皇帝一样,经过历练成为贤才,然后,被上一任皇帝收为养子,再考虑是不是可以继任皇帝,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内定为皇帝,所以缺乏政治经验。再加上他少年成名,也遭到家族中其他人的嫉妒,所以担任皇帝不久,就差点遭到刺杀。
在这次刺杀风波之后,康茂德对治理国家,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他经常怀疑帝国内部有人要害他,所以,开始任用离他最近的近卫军,而对不了解的国家将领滥杀无辜。甚至,他还敌视元老院,动不动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人,不经过审判就处死。整个帝国上上下下,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至于这位皇帝本人却乐得清闲,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近卫军长官去处理,自己却沉溺在狩猎和角斗当中。这样一来,宫廷内臣大权独揽,权钱交易横行,百姓怨声载道。而当矛盾激化的时候,他的处理方式也不是首先反省自己,而是把近卫军长官交出去顶罪。这样一来,连他身边的近卫军也开始对他产生怨恨。终于有一天,在他从竞技场回宫洗浴的时候,被情妇和近卫军合谋杀死。
康茂德死后,罗马帝国又开始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内乱,并且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曾经黄金时代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五贤帝的体系最终也没有酝酿出第六位贤帝。你可能会问:这一切难道只是因为马可·奥略留选择了自己的亲儿子,作为皇帝继任?在中国古代的“家天下”不也都是血缘继承,怎么就能延续下来这么久呢?
这话说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传统。所谓传统,它代表了一整套体系。中国古代的血缘继承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久,可不仅是皇帝一个人的事,还包括整个社会观念、官僚体系等等。就拿人们最熟悉的“君权神授”这件事来说,这是中国在秦汉时代很早就确立的。这就保证了在实行血统传承的时候,整个社会心理的平稳过渡。
但罗马不存在这个传统,并且它一会是元老院推举,一会是养子继承,一会又是血缘继承,整个继承系统非常混乱。就算五贤帝时代确定了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但这种制度非常脆弱,很容易因为某一个皇帝的不坚持,整个链条就断了。而“君权神授”的观念是直到罗马帝国末期,另外一位皇帝戴克里先登位才渐渐发展出来。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这一点我在第三期讲到“四帝共治”和东西罗马分立的时候,还会提到。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二个观点:皇位传承的任人唯亲,终结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马可·奥略留,把儿子康茂德扶上皇位,破坏了之前沿袭的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康茂德缺乏政治经验,在遭到刺杀后对治国失去兴趣,而任用近卫军,在引发矛盾后,也被近卫军杀死。从此罗马帝国再次陷入内乱,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讲过的内容:
首先,作为全部六期的开篇,我们介绍了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整体情况。这部书写在启蒙运动时期,是欧洲人对罗马帝国的反思。也正是想通过这种反思,对当时社会有所借鉴。书的作者爱德华·吉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创了对“通史”的全新写法。在写这部书过程中,他严谨治学、注意考据,最终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传世经典。
随后,我们讲了这本书当中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让罗马帝国迎来了五贤帝的黄金时代。由于罗马500年的共和传统深厚,在它转变为帝国之后,仍然保持着共和的形式,在皇位的传承上不遵循血统继承,但这也带来了混乱。直到五贤帝时代,开始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方式,继承制度才稳定下来。贤明的君主密集出现,让罗马迎来了黄金时代。第二,皇位传承的任人唯亲,终结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马可·奥略留,把儿子康茂德扶上皇位,破坏了之前沿袭的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康茂德缺乏政治经验,在遭到刺杀后对治国失去兴趣,而任用近卫军。在引发矛盾后,也被近卫军杀死。从此罗马帝国再次陷入内乱,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撰稿:東西堂主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
划重点
1.《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罗马帝国的反思。它开创了对“通史”的全新写法。
2.任人唯贤的养子继承制度,终结了帝国初期的混乱,让罗马帝国迎来了五贤帝的黄金时代。
3.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可·奥略留,把儿子康茂德扶上皇位。皇位传承的任人唯亲,终结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