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纸上谈兵》 裴鹏程解读

《纸上谈兵》|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纸上谈兵》,副标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军事的书。

提到古代的战争,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张飞手持丈八蛇矛与敌方将领单挑三百回合?还是杨延昭凭借穆桂英支援的“降龙木”大破辽国天门阵?古代编史书的士大夫、写故事的小说家,常常把复杂琐碎的战争细节降低到寓言和传奇的层次,猛将单挑、计谋阵法,尽管叙事变得流畅了,情节变得生动了,却也鼓励了民间“纸上谈兵”的风潮,让我们与战场的真实情况越来越远。

古代军事的实践与发展,靠的并不是藏在古墓里、封在刀剑中的神奇兵书,也不是某位天才将领的霎时顿悟。孟子有句名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说得很直白,生存压力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军事同样如此,任何时期军事的进步,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原因,这就是“生存压力”。

《纸上谈兵》正是一部介绍处于“生存压力”下的中国古代军事进化史的专业书籍。作者张明扬是一位近年来颇受读者关注的新锐历史作家。在这本书中,作者搜集许多一手史料和专家著作,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清朝的十多场大战,并从中梳理出中国古代武器、装备、战术的竞争和演变过程。

作者发现,中国古代军事革新可能是物质性的,比如诸葛连弩、马镫、神臂弓、火铳等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军事革新也可能是知识性的,比如卫青和霍去病的骑兵冲击、刘裕的“却月阵”等新战术的使用 。武器技术革新与战术革新,两者互相激荡、互相启发。

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中国古代的军事革新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草原骑兵的长期威胁。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更迭,两千多年始终没变。中国古代军事革新还有第二个特点,从本质上说,武器是一种商品、战术是一种知识,因此,军事革新存在东西方共振的情况,中国古代军事革新常常与世界的另一端有密切关系。

纵然古代战场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依然可以跟随作者串联两千年历史,复盘经典战例,来一次有理有据的“纸上谈兵”。除了破除刻板的战争想象、了解古人为求生存的真实困境外,我们还会进一步思考军事变革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了解本书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重点看面对草原骑兵的军事压力,中原王朝在武器和战术方面如何变革。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扩大到整个亚欧大陆,简要看看在军事革新这个重大命题上,东西方世界如何共振。

首先,我们走入中国古代的军事进化史。

中国古代的兵器、战法纷繁复杂,如果归归类你会看到,中国古代军事革新的绝大部分动力和压力都来自北方骑兵。

面对草原骑兵上千年如一日的军事压力,中原王朝应该如何应对呢?

作者把中原王朝应对草原骑兵的军事变革分为三类,分别是:以骑兵对抗骑兵、以步兵对抗骑兵,以及以火器对抗骑兵 。这几样方式交织出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我们熟悉的著名历史事件,其实都可以串联进这个线索里。

先看“以骑制骑”,即以骑兵对抗骑兵。

最著名的便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施的“胡服骑射”改革。过去,战场上的主角长期由战车主导。赵国抛弃了千年传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独立作战的骑兵军团,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政权。本书作者甚至将赵武灵王称为“中国骑兵之父” ,并将“胡服骑射”看作中原王朝“以骑制骑”的一个里程碑。

但奇怪的是,在不到半个世纪后 的“长平之战”中,我们并没看到赵国骑兵有什么亮眼的表现。那群骁勇的赵国骑兵怎么隐身了?

作者提到了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当时还没有马镫,骑兵在马背上不能解放双手作战,因此无法在大规模战争中正面对抗步兵军阵,只能承担侦察、骚扰、追击败退敌军和破袭粮道这些非核心任务 。所以,各国军队中骑兵的占比并不高,甚至可能低至1%左右 。即使是赵国军队,也仍以步兵和战车兵为主。

其次,作者提到长平之战时赵国骑兵主力并不在战场,而是在北方边境。当初赵国发展骑兵是为了“以夷制夷”,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况且长平之战的战场位于山西东南部,以山地地形为主,习惯在旷野作战的骑兵无法驰援战场 。

试着对比秦国。秦国也在变革,除了发展骑兵,还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改传统的战车作战为步兵作战,通过高强度训练、严明的纪律、诱人的奖赏,充分激发了秦军步兵军团的作战积极性。这个方向的改革卓有成效,例证就是打败了赵国。而且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无强敌,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情。

赵国“胡服骑射”改革成效有限,什么时候中原的骑兵才有真正亮眼的表现呢?这就要说到,“以骑制骑”的第二个里程碑事件,项羽对刘邦的彭城之战。

彭城是今天江苏徐州的古称,在楚汉战争时代,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过去提到项羽和刘邦,很多人会认为项羽小心眼儿,无论是分封天下,还是鸿门宴总要苛待刘邦。事实上,楚汉战争开始后不久,刘邦的综合实力就超过项羽了,刘邦才是强者。尽管他的军事实力最初不如西楚,但根据地在关中,也就是秦国故地,后劲更足。当初秦国就是凭借富庶的关中平原,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东方六国 。而现在,刘邦不仅坐拥关中,还拉拢了天下诸侯,作者算了一下,里里外外总兵力约60万人,是楚军的几倍,凭借如此压倒性的优势,刘邦的联军没用一个月就拿下了西楚国都彭城 。

不过,处于劣势的项羽,却带领骑兵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亲率三万骑兵从齐国战场出发,长途向南奔袭至国都彭城。途中,他先在薛郡,也就是今天山东西南的枣庄一带击溃樊哙的堵截,然后乘夜迂回,拿下了彭城以西的萧县,堵住了刘邦联军西去的归路。而此时的汉军却沉浸在即将一统天下的大梦中,甚至连张良、陈平这两位向来冷静的谋臣也沉溺在欢乐中。

清晨,三万楚军突然全线出击,到中午便大破刘邦联军。汉军一路溃逃,刘邦虽逃得一劫,但父亲刘太公与妻子吕雉全部被俘。据说刘邦乘车逃跑时,为了减轻车身重量逃得快一点,差点把儿女们踹下车去,可见刘邦之狼狈。据统计,刘邦联军仅战死的就高达二三十万人,相当于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

项羽的彭城之战,算得上古代骑兵史上的里程碑。从军种配比来说,项羽率领的是一支纯粹的骑兵军团,要知道,当初赵国胡服骑射后安置在对抗匈奴前线的军队是步骑兵混合军团,骑兵占比只有8% 。从作战策略来说,项羽的骑兵是正面作战,而且从齐国长途奔袭徐州、迂回包抄彭城、闪电式撕裂步兵,充分发挥出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骑兵首次大规模歼灭步兵集团的纪录 。

提到项羽的军事奇迹,很多人首推巨鹿之战,十万楚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败二十万秦军。或许,彭城之战才是项羽的人生高光,三万骑兵打败刘邦六十万联军,不仅刷新了个人纪录,也改写了军事历史。

只可惜项羽的一次军事奇迹并没有改变刘邦的整体优势,靠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外交联盟,刘邦最后还是当了赢家。

事实上,刘邦的胜利同样离不开骑兵。彭城之战后,刘邦痛定思痛,以原来秦军骑兵为班底组建汉军骑兵。后来在垓下之战中穷追不舍,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的就是这支骑兵。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项羽乌江自刎后,有五个人把他分尸,回去领赏,这五个人都是骑兵 。

尽管中原的骑兵还无法取代步兵,不过骑兵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不可否认的。

北方匈奴长期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刘邦统一天下后,就想带着骑兵在匈奴面前亮个相、叫个板,结果被围困在了白登,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这一次,刘邦真切感受到了匈奴骑兵的强大,看来,匈奴不是中原王朝一代人能解决的问题。

前面说了,打仗不只较量军事,长期来看是国力的比拼。汉朝骑兵比匈奴弱,但家大业大,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已经有足够的家底发展骑兵,再配合各种分化瓦解手段,匈奴分裂了,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再到东汉初年,窦宪彻底击溃北匈奴,匈奴问题算是告一段落了。

欧洲中世纪英法两国曾爆发了持续一百多年的“百年战争”。作者认为,汉朝和匈奴的对抗或许算得上中国的“百年战争”。从公元前200年刘邦白登之围算起,到公元91年东汉窦宪彻底击溃北匈奴,双方时断时续打了291年,甚至超过了持续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 。

中原王朝在与草原骑兵的对抗中,总算获得了胜利。但代价是巨大的经济消耗、士兵伤亡、外交奔忙。毕竟游牧者是“马背上的民族”,人人都是天生的骑手。对他们来说,打猎作战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习惯定居的中原王朝即使投入再大精力发展骑兵,也很难跟专业级选手对抗。

面对北方游牧骑兵,中原王朝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吗?

这就要说到,中原王朝“以骑制骑”的第三个里程碑,马镫与重骑兵的出现。

游牧民族骑乘技艺有两个优势,第一是稳,第二是快。不少中原人就琢磨,有没有办法能提高中原骑兵的平衡性和速度呢?

马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军事史学界有个基本的共识,魏晋南北朝时,马镫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 。

有了马镫,稳定性提高了。速度问题怎么解决呢?中原人很清楚,比快,训练一辈子也不是游牧民族的对手,但我们可以迂回一下,比比骑兵的冲击力。

中原王朝经济发达,铁的产量和铸造水平高,再加上马镫解决了稳定性问题,重骑兵发展起来了 。所谓重骑兵,就是给骑手和战马都披护铠甲,虽然速度进一步降低了,但优点是防护性好,而且重量大杀伤力就强,可以正面冲击敌人。

你看,面对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中原王朝另辟蹊径,发挥经济和工艺优势,以防御性和冲击力来巧妙化解对手的速度优势。

不过,重骑兵战法并没有持续多久。不难理解,骑兵作战就讲一个“快”字,来去如风。而重骑兵为了安全性和杀伤力牺牲了机动性,变为跟战车一样臃肿的作战形态,到这个时候它还算骑兵吗?

这就要说到中原王朝“以骑制骑”的第四个里程碑,唐初的轻骑兵军团。

在应对游牧骑兵的问题上,中原王朝常提到“北拒”这个词,也就是赶跑北方游牧民族。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游牧民族的战斗方式是劫掠,当我抢完财物,我自己走和你赶跑我没区别,我下次还是这套,你就是拿我没办法。所以,尽管中原王朝一次次赶跑了敌人,但没过多久敌人还会热情地奔来。

唐朝的对手是突厥人。突厥骑兵继续发挥着草原骑兵的速度优势。唐朝的应对方案很简单,发展轻骑兵。 唐朝皇族是有游牧民族血统的,所以他们没有像之前中原王朝一样,发展重骑兵以出奇制胜;他们不走捷径,就学习突厥人,扎扎实实训练轻骑兵。

唐朝很快组建起一支优秀的轻骑兵,不仅将隋朝末年分裂的中原版图拼合起来,而且调转枪头,对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部至少进行了五次不间断打击。每当突厥人想逃跑,唐朝轻骑兵就会发挥速度优势穷追猛打,不留喘息时机,因此有效避免了过去草原民族大败后卷土重来的戏码。

严格来讲,唐朝才是在真正的“以骑制骑”,在同样的赛道,以同样的赛制,实实在在地打服了游牧民族。正因如此,草原民族才认唐朝皇帝李世民为草原共主,“天可汗”就是这么来的。可以说,大唐帝国兴盛于轻骑兵的马背上。

但话说回来,唐朝疆域非常辽阔,可以比较方便地从北方草原和西域获得战马,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不及唐朝家大业大,中原人本就不善骑射,如果缺少战马资源,还能对抗游牧骑兵吗?

这就要说到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第二条路线,“以步制骑”,以中原擅长的步兵对抗草原骑兵。

前面提到,汉武帝凭借父辈们积攒的钱粮,组建起强大的骑兵,最终卫青、霍去病把匈奴人赶到漠北。

历史学者李硕老师在《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中提到,卫青、霍去病统领的骑兵之所以得胜,原因之一是吸收了步兵作战方式。

匈奴骑兵擅长远距离骑射,打完就跑;中原步兵擅长近身肉搏,拼死战斗到双方中一方身亡。汉朝骑兵便学习了步兵作战思路,尽可能与匈奴骑兵打近身肉搏战。为了提高胜率,他们把适合远距离作战的弓箭换为便于近战的环首刀 ,这种刀的刀柄头部有一个圆环,故名“环首”。士兵遇到匈奴骑兵就手持环首刀一通狂砍,让匈奴人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这只能看作是骑兵借鉴了步兵的战法,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以步兵对抗骑兵。

在中原王朝“以步制骑”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许是弩的改良。

弓和弩都是把箭射出去的装置。不同的是,弓是直接由手臂拉开放箭的,弩的设计要复杂一些,它有一个扳机,上弦后可以等到要发射的时候,再扣动扳机放箭。有的弩做得更大,使用的时候,要用脚蹬或用腰部的力量上弦。弓使用起来比较灵便,骑兵必备。弩的使用虽然繁复,但准确度高、杀伤力大,基本上箭无虚发且一击致命,很适合步兵以静制动,迎击汹涌而来的游牧骑兵。

秦代就有弩,汉代优化了弩的射程、强度、精度 ,到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诸葛连弩”出现了。

曹魏的军队中有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名为“虎豹骑”,给西南的蜀国带来很大威胁。为此,诸葛亮继续改进弩,制造出可以一次性发射十支箭的“诸葛连弩”。据说,曹魏大将张郃就有可能死于“诸葛连弩” 。

诸葛连弩是军事武器方面的改进。军事战术常常配合军事武器共同进步。这就要说到以步兵对抗骑兵的第二个里程碑,阵法的使用。

提到阵法,你不要以为接下来咱们要聊什么诛仙阵、天门阵、一字长蛇、二龙出水这些评书里的段子。阵法在古代是有实用功能的,它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以静制动,以步兵对抗骑兵。

诸葛亮编练了一套叫“八阵图”的阵法,据考证可能是以密集的步兵方阵来应对骑兵快速冲击 。但想一下,如果重骑兵轰隆隆冲过来,步兵方阵能抵挡得住吗?

东晋末期的大将刘裕,也就是后来建立南朝刘宋的那位“刘寄奴”,发明了一种名为“却月阵”的阵法,退却的“却”,月亮的“月”。他曾以两千步兵组成的却月阵,大败三万北魏重骑兵,这不仅是他的封神之战 ,更成为步兵对抗骑兵的经典战法。

却月阵阵形如同弯月,队列两端临河,中间距河百步,有效防止了骑兵从背后的迂回冲击,而且万一不支,队列还可以快速撤到接应的战船上。作战时,百辆大车沿队列摆开,每车士兵二十多人,配强弩一张,巨型盾牌一面,既可进攻,又可防守。重骑兵如果冲过来,藏在盾牌后的士兵就用三四尺的槊,也就是长矛,先直直地抵在敌人身上,然后大锤猛击后端,敌人密集的时候,长矛甚至能穿透三四个人的身体。 这样的作战方式一度成为骑兵克星。

听起来很厉害,不过听我的介绍你也能感受到,摆列“却月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调动很多资源,还要进行长期训练,作战时有赖于精准的调度。如果哪次队形还没摆好,骑兵就冲过来了,那就糟糕了。

于是,中原王朝发展出更省力的办法。下面看以步兵对抗骑兵第三个阶段,防御性战术。

咱们不得不承认,中原王朝立足农耕,打仗确实不太擅长。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王朝防守。

宋代的情况更极端,几乎丢掉了全部的北方缓冲带,以及优良的北方马场,这意味着主动出击的风险会很高。因此,强化自身的防御能力当好“守门员”成为宋代将领的要务。

史学家曾瑞龙教授在《经略幽燕》一书中提到,宋军放弃了五代时崇尚野战和速决战的进攻主义取向,逐渐发展出了“弹性防御”战术,以攻为守。

在防御骑兵方面,宋代确实很专业,至少有两大创新:当骑兵在远处,宋军有“神臂弓”,射程很远 ;骑兵来到近旁,不急,宋军有斩马刀,近身肉搏时骑兵移动速度降低,宋军便找机会斩断马腿,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就很擅长这一手 ,郾城大捷就是以砍马腿战术,大破金军最精锐“铁浮屠”重装骑兵。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中原王朝在对抗草原骑兵的命题上,虽然摸到一些门道,但始终疲于应付,很是吃力。当蒙古骑兵崛起,他们将骑射战术和正面冲击战术结合得无懈可击,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实力的绝对强大,中原王朝还有“取巧”的机会吗?

这就要说到,中原王朝军事革新的第三条路线,“以火制骑”,即以火器对抗骑兵。

最初使用火器的,是汉化程度已经很高的金朝。1232年,蒙军围攻开封,这时的开封是金朝的南京。守卫开封城的金军使用了当时新式火器震天雷和飞火枪。有人目睹了战况:“北兵攻城益急,炮飞如雨……莫能当。城中大炮号‘震天雷’,应之,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说得比较直白,金朝的火器展示出巨大的杀伤力,有效抵御了蒙古人。

但很遗憾,横空出世的震天雷等火器还不成熟,而且这些火器也没有在金军中广泛使用。金朝终究还是被灭国了。而且,当初对付蒙古人的火器,反被蒙古骑兵学会,强者愈强,成了日后蒙古军第二次西征时的秘密武器。

到这里,我们介绍了从先秦到宋元时期,中原王朝的军事进化过程,你会发现,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生存压力,一直是推动中原王朝军事进化的关键动力。

不过,随着火器西传,我们的视角要有所变化了,下面将不再沿着时间线,而是要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亚欧大陆。

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特征,作者还有一个洞见,这就是军事革新的中西共振。

从本质上,武器是一种商品,战术是一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商贸往来或文化交流传播的。比如,马镫很可能就是从中国传播至中亚和西方的。

魏晋南北朝时,马镫在中国出现并广泛使用,查阅史料会发现,不久后,马镫出现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历史。

公元378年,哥特重骑兵大败罗马帝国重步兵,不仅四万大军全军覆灭,就连帝国皇帝也当场阵亡。一些学者猜测,哥特骑兵此时很可能装备了由东方传入的马镫。这场仗也标志着欧洲战争进入新时代 。

除了马镫以外,火器的传播或许更能体现东西方军事革新的共振。

前面提到,蒙古人学会了火器使用方法,在西征中引入中亚和欧洲。不过,那时的火器,杀伤力并不大,也无法在作战中承担主要功能,并没有立刻产生多大影响力。

直到明朝初年,火器的实战能力才获得大幅提高。

明朝初年,蒙古骑兵尽管退回蒙古高原,但仍然威胁中原王朝统治。为此,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想彻底解决这个威胁。

出征前,朱棣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专用的火器部队,部队里配备了各类“火铳”,也就是火枪。明朝军队因此从冷兵器时代逐步迈向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这是15世纪初期的事。根据研究,法国直到16世纪中期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国更是在16世纪末才正式将火枪作为步兵武器。 可以说,明朝初年的火器使用水平引领着世界。

你可能在纪录片或影视剧中见过一排排火枪手轮番射击的场景。一些学者认为,“轮射战术”很可能也是明朝初年开创的。由于火枪需要装弹、瞄准,发射程序复杂,面对快速冲击的蒙古骑兵,明朝军队制定了“叠阵”战术,将火器部队叠为三行,一行一行依次射击。

明朝初年的火器水平领先世界,不过领先并没有持续下去。后来西方火器反超中国,甚至两次反哺中国,人们称之为“西炮东传”,例如明朝中期传入的“佛郎机”大炮。据考证,戚继光的军队是拥有佛郎机大炮最多的明朝军队 。

明朝末期,西方又传入“红夷大炮”,所谓“红夷”,是明朝对荷兰人的称呼,因为他们觉得荷兰人的毛发是红棕色的。不过,红夷大炮原产地并不在荷兰,而是在英国 。

在对付东北的满族骑兵时,红夷大炮发挥了不小的功能。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第一次亮相,就击败了努尔哈赤亲率的后金大军。这是明军与满族骑兵开战八年来的首次大胜。

不过,后金也不会被动挨打。就像当初中原王朝“以骑制骑”一样,后金开始“以炮制炮”,仿制红夷大炮,提升军队战斗力。另外他们把大炮的名字给改了。因为红夷的“夷”字是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蔑称,后金不能自己骂自己,就把“红夷”的“夷”改为衣服的“衣” 。

“以炮制炮”后的满族骑兵,既掌握冷兵器时代的高超骑射,又学习了新鲜的热兵器技术,因此迅速冲垮了明朝。学者黄一农曾感叹:“徐光启等天主教人士原本希冀能利用红夷大炮帮助明朝救亡图存,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新型火器最后却转成为清朝得以吞并大明的利器。”

火器从中国传到西方,又从西方传回中国,由此可见东西方军事革新的共振。

关于《纸上谈兵》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自赵武灵王时代开始到清朝,迫于北方骑兵的压力,中国的军事科技与战术革新事实上从未真正停止过。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的军事革新不止,为什么近代中国却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局面呢?

作者提出一个猜想,或许正是因为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生存压力消失了。满族骑兵本就是那个时代东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后来他们又掌握火炮技术,在平定噶尔丹后,清帝国周边便再找不出能危及其政权生存的强力竞争对手了。

没有强大的敌人,便没有了倒逼军事创新的压力。中国火器发展在此之后彻底走向停滞,甚至有所倒退。作者提到,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炮在作战效能上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康熙时代。

中国古代军事的下次进步,还要等到历史翻开近代篇章。清末列强环伺,新的生存压力出现了,因此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中国古代军事革新可能是物质性的,如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也可能是知识性的,如新理念、新战术的使用。武器技术革新与战术革新,互相激荡、互相启发。

  2. 中国古代的军事革新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草原骑兵的威胁是推动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二,军事革新存在东西方共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