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刘怡解读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美国历史作家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是一部厚厚两大本、1400多页的大书,要一口气读下来可不容易。它讲述的主题,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就是:在“二战”初期的1940年,欧洲第一大陆军强国法国,为什么短短6个星期就被德国打败了,还主动投降了?要知道,我们中国,“二战”时的国力可比法国弱得多,但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却坚持了14年啊!

战争,是一个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的话题。但许多人都会对历史上的战争,尤其是以弱胜强的战例感兴趣。反过来,强国为什么会战败,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展示的就是一个强国怎样打输了一场关键的决战。它所提供的启示,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家企业,甚至一段人生要怎样去面对困境。

如果你是一位世界史爱好者,可能会知道一本书,叫《第三帝国的兴亡》。我今天要讲的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是《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从书名你就可以看出,这两本书讲述的主题,是互为映照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讲的是德国怎样走出“一战”战败的困境,通过发动新的战争,报复了曾经的胜利者英国和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呢,刚好相反。它讲的是“一战”中的战胜国法国,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分裂之后,是怎样被德国的复仇摧毁的。如果你喜欢《第三帝国的兴亡》,那你也一定不能错过《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说回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本书的主题。要知道,虽然在两次大战之间,法国和德国的国力出现了一消一长的变化,但在1940年,法国还是坐拥着一支整整117个师,总数超过200万人的庞大陆军。法军的大炮数量是德军的两倍,坦克是1.5倍,飞机则是1:1。 可以说,以逸待劳的法国军队,在纸面实力上是完全胜过对手的。另外,法军的许多高级将领,比如甘末林和魏刚,就是上一次大战期间挡住德国最后一波攻势的英雄。按理说,他们在第二次面对入侵的德军时,是有很大的心理优势的。但法国的溃败,居然就在6个星期里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情况呢?为什么法国没有像我们中国一样,在经历战争初期的失败之后,继续顽强地抵抗下去呢?为了回答这些疑问,作者夏伊勒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历史。他从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建时写起,一直写到1940年战败,用详尽的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积重难返的战前法国社会。在《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部大书的36个章节里,有24章是回顾战前法国已经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另外12章则是关于军事失败本身。通过这样细致的梳理,夏伊勒尖锐地指出:1940年法国在军事上的失败,其实是此前70年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战场上的失败,是由战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通过学习这本书,你不仅能增加许多军事历史知识,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战”爆发之前的法国这个国家。

本书作者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新闻记者和战地记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欧洲工作了15年,不仅亲历了德国纳粹政权的崛起、“二战”爆发等重大事件,还和许多历史人物有过直接来往。在他的采访对象里,有德国将军、法国总理、英国外交官。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为夏伊勒后来的写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现场感。就拿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来说,夏伊勒在1940年,以中立国记者的身份,跟随德国军队,全程报道了他们对西欧的入侵。法国签署停战协定时,夏伊勒就在50米外做记录,当时他甚至清楚地看到了法国代表悲伤的表情。 正是凭借这些亲临现场的经验,加上后来对档案资料的刻苦钻研,夏伊勒在转型为历史作家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光是他的代表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卖出了200多万本。而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在1969年第一次出版英文版之后,同样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它的中文版,目前已经出到第四个版本了,价值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贬值。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它提出的核心观点。首先,我来为你梳理一下,在作者夏伊勒眼中,“二战”爆发前的法国出现了哪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怎样影响到了法军的备战工作。而在第二部分中,我会带你了解,法国在1940年的军事行动中,犯下了哪些错误,错误的责任人是谁。最后,我再为你总结一下,夏伊勒的这本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1940年的战败,对后来的法国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来为你介绍,在作者夏伊勒眼中,“二战”前夕的法国社会存在哪些弊端。关于这个问题,必须先交代一下,本书标题里的“第三共和国”是什么意思。整个19世纪,法国曾经两次出现过君主政体。一次是在拿破仑时代,另一次则是在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的时代。1870年,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宣告终结,共和政体在法国重新建立了起来。这个新的共和制政权,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注意了,第三共和国的出现,可不是因为革命或者选举。君主制度在法国的结束,其实是受了外力的影响。1870年,拿破仑三世离开巴黎,到前线去指挥对普鲁士的战争,却在那里战败被俘。皇帝失去了联络,皇太子又不在国内,留在首都的法国政治家们只能成立临时政府,来主持对普鲁士的外交交涉。这个临时政府,就是第三共和国的前身。然而,正因为君主制度的终结来得很偶然,所以第三共和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严重的内部威胁。从1870年到1940年,一直有人想在法国恢复君主制度。不光是拿破仑家族的追随者在四处活动,就连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民间也有许多同情者。 可以说,第三共和国一直没能获得全体法国人的信任。

这种不信任感,很快就反映在了法国政府的构成上。和英美两国不同,法国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两党制。君主派、共和派、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会,在政坛都有自己的势力。他们时而联合,时而分裂,导致政权极不稳定。光是从1930年到1936年,法国就更换了16届政府,每届政府的任期还不到5个月。就连内阁总理,也经常“跳槽”,从一个政党改投到另一个政党。作者夏伊勒认为,这种频繁的党派斗争,使得当时的法国政治家统统变成了机会主义者。他们把个人地位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维持自己在政坛的影响,不惜玩弄权术。 这就为第三共和国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当然,第三共和国的历史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前面提到,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吃了败仗。洗刷这次战争的耻辱,可以说是全体法国人的夙愿。经过四年血腥的世界大战,这个目标终于在1918年实现了。但法国为了赢得胜利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光是在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军人和平民的总数,就超过了200万,工业产值也下降到战前的57%。 而法国在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补偿。虽然和约要求德国向法国支付巨额赔款,但因为德国经济很快就陷入崩溃,他们从1922年到1932年,只向法国支付了全部赔款的7.8%。法国政府希望用强硬的外交手段逼迫德国增加赔款,但没能得到盟友英国的支持。这就导致法国的经济状况,在“一战”胜利后反而出现了恶化。

法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对军事实力的影响是最显著的。我从人口、预算和技术三个角度,来为你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法国的人口本身就少于德国。1918年“一战”结束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对比是3900万对6400万,差距非常大。而在男性人口里,最适合征召入伍的20岁到34岁这个年龄段,法国的总人数只有德国的58%。换句话说,虽然德国因为战败,暂时被限制了现役军人的数量,但它的军事动员潜力是远远胜过法国的。更糟糕的是,因为在“一战”中损失了大量青壮年男性,经济复苏又太慢,法国的人口增长陷入了20年的停滞。到“二战”爆发的1939年,整个法国20岁到34岁男性的数量已经减少到了400万,而德国是整整900万。 打长期战争,法国是要吃亏的。

经济状况的恶化,还影响到了法国军队的预算。其实,在“一战”结束后的第一个10年,法国的国民经济是略有回升的。它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到全球的6.6%,也制定了一系列军事现代化方案。 但这种趋势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发生了变化。为了稳定法郎汇率,法国政府决定牺牲出口,这导致大量制造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因为缺少订单而破产。钢铁工业一出问题,就没有原材料去建造大炮和坦克了。 更糟糕的是,当时法国的财政预算,有将近一半要用来支付上一次大战中欠下的外债和阵亡抚恤金。情急之下,法国政府决定压缩国防预算。这样一来,在德国走向扩军备战的1933年到1938年,法国的军事现代化反而开起了倒车。它在这五年里的军费总开支,还不到德国的1/3。 可以说,双方的差距在战前就已经拉开了。

关于当时的法国军事,你一定听说过“马奇诺防线”这个词。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眼里,马奇诺防线是法国采取消极战略的象征,也是1940年战败的罪魁祸首。但你可能不知道,建造这条防线,其实是种无奈之举。“一战”结束以后,法国本来是希望建设一支强大的进攻型陆军,用主动出击的战略来防范德国的潜在入侵的。但在人力和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庞大的现役军队对法国来说已经太昂贵了。于是,在“一战”英雄贝当元帅和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倡导下,法国政府最终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他们花费9年时间,沿着法国东北部边境建造了一道永久性工事网,称为“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上分布着300多座炮台、5000多个碉堡以及大量铁丝网。 在和平时期,只需要少量现役部队,就可以守住马奇诺防线。至于它的缺陷,当时的法国政府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

顺带说一句,力主修建马奇诺防线的贝当元帅,在1940年法国战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他出头组建了要求法国投降的政治集团,后来又建立了跟德国人合作的傀儡政权。但作者夏伊勒却发现,在战前的法国民众心目中,贝当的形象比大多数政治家要好得多。贝当生活简朴,没有党派背景。他每天挂在嘴边的,都是“国家、家庭、宗教”这样冠冕堂皇的字眼。 面对德国人的入侵,已经对第三共和国政权失望透顶的法国民众,宁可把希望寄托在贝当身上。这种微妙的社会心理,也是法国在1940年战败的重要背景。

就这样,在“一战”胜利整整20年后,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都变得越来越糟糕。政坛一直在勾心斗角,经济长期萎靡不振,军队看似强大,战斗力却十分可疑。尽管如此,法国陆军还是提前起草了应对德国入侵的方案,称为“D计划”。这个计划打算主动出击,把法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部署到邻国比利时,和另一个盟友英国派出的远征军一起攻击德国本土。 但在1939年秋天“二战”爆发时,“D计划”依赖的两项前提都落空了。首先,德国第一个入侵的是东欧国家波兰,它没有进攻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出于自保心理,拒绝法军开进本国领土,这导致法国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另外,英国也没有按照预定计划,派遣足够多的援军进入欧洲大陆。于是,在战争爆发的前8个月,法国军队几乎一直处于静坐观望的状态。 粉碎德国侵略的良机,就这样被白白错失了。

好了,以上就是1940年法国和德国的正面决战开始前,法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出现的一系列不祥之兆。不过,虽说麻烦不断,但是法国毕竟还是拥有一支那么庞大的陆军。即使主动出击的计划没能实现,自保看上去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法国的崩溃,却在短短6个星期里发生了。这场悲剧,震惊了整个世界。

1940年夏天,导致法国沦陷的这场战役,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兰西之战”。在作者夏伊勒笔下,有三位重要人物要对这场战役的失利负直接责任,他们是: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以及法国陆军的前后两任总司令甘末林和魏刚。

雷诺总理个子不高,擅长辩论。作者夏伊勒和他有过长期接触,认为雷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在战前的法国政治家里,雷诺是极少数预判到德国侵略行为的人,也是一位强硬的抵抗分子。 但他在政坛的处境,却相当尴尬。作者夏伊勒分析说,雷诺长期在法国的左右两派势力间游走,看上去是左右逢源,实际上却得不到任何一个政党的绝对信任。当他在1940年3月成为总理时,居然遭到了自己所在党派的抵制,仅仅以1票优势当选。 为了拉拢人心,雷诺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些政敌留在内阁里,这让新政府的决策变得极为不顺畅。更糟糕的是,雷诺还有一位野心勃勃的情妇,他的情绪起伏受到这个女人的严重影响。 而雷诺的情妇,恰恰和他的政敌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主动与议会当中鼓吹对德妥协的势力建立了同盟。这就为雷诺后来的倒台创造了条件。

法国战败的第二个责任人,是年事已高、爱好哲学的甘末林将军。他也是1940年时法国权力最大的军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甘末林曾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因此受到法国民众的景仰。但作者夏伊勒发现,甘末林的缺点,比他的优势更加突出。首先,甘末林是一位迷信个人经验的保守派军人。他很看重自己在“一战”中的辉煌历史,但对坦克、飞机等新的军事科技却所知甚少。 而这些新科技,恰恰是德国在全力发展的。整个战争期间,法军总指挥部里连无线电台和电传打字机都没有。甘末林的命令,是通过摩托车手、电话甚至亲临前线的指示传递到部队的。从法军总司令下达命令,到部队开始行动,中间要耗费整整48个小时。 这和德国军队的直接、高效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军也因此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另外,甘末林还是一位跟政治纠缠得很深的军人。他和许多法国政客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当政府陷入财政困难时,甘末林会主动要求压缩军费开支,牺牲军队的需要来维持自己的个人友谊。为了表达对甘末林的谢意,法国政府的部长们主动为他的保守、颟顸做辩护,甚至要求雷诺不要撤换这位不称职的总司令。雷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勉强就范。 政治家和军人之间的嫌隙,成为法军出师不利的另一项原因。

当然,甘末林并没有糊涂到家。1940年5月10号,当德国正式发动对西欧的全面入侵之后,甘末林还是按照前面提到的“D计划”,把法军最有战斗力的30个师派去了比利时前线,和英国军队一道发动攻击。 但他的动作过于迟缓,又没有留下足够的预备队,反而被德国人的坦克抄了后路。5月16号,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开始面临被德军包围的危险。这个时候,忍无可忍的雷诺总理终于决定换帅,用另一位“一战”英雄魏刚将军代替甘末林出任法军总司令。 但雷诺的命令同样耽搁了48个小时才发出,这就带来了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新任总司令魏刚,是法国战败的第三个责任人。他的气质和甘末林完全不同。魏刚远离政治,反对削减国防开支,在法国陆军里属于强硬派。但作者夏伊勒同样发现了魏刚身上的致命弱点。首先,魏刚的整个军事生涯都是在参谋岗位上度过的,他没有指挥过任何一支大部队。这使得魏刚在做出决策时,比甘末林更加缺少当机立断的决心。另外,魏刚的英语不好,对英国政府的看法也很负面,这显然不利于英法两支盟军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魏刚在政治上属于前面提到的君主派,他不仅不喜欢雷诺总理,甚至还敌视整个第三共和国。 要让魏刚尽心尽力地去保卫这个政权,根本就是做不到的。

事实证明,魏刚在战场指挥方面的能力,也不比甘末林高明多少。5月19号他正式接过指挥权时,德国军队在比利时境内的包围圈已经合龙了,整整16个师的精锐法军就落在这个包围圈里。魏刚花了三天时间去部署突围行动,但刚刚开始就被德国人打退了。 之后的几个星期里,魏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以及指责英国“背信弃义”上。而留在比利时的法军主力,最终在英国的支援下,经海路成功逃脱,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但是,光是救出十几万人,其实于事无补。因为逃离敦刻尔克的英法盟军,把大部分坦克、大炮和枪支都丢在了包围圈里,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从1940年5月10号战事全面爆发,到6月第一周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结束,法国陆军的117个师在比利时和其他战线的交火中损失了1/3。除去没有准备好作战的二线部队外,魏刚还剩下66个师来应付德国人的下一步行动。但因为马奇诺防线也需要配备守备队,还要留出足够的预备队,在德军新的主攻方向上,法国人只剩下了43个师,对手却有95个师。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马奇诺防线,到底有没有用呢?很遗憾,这条防线在法国和比利时的交界处,是没有设置防御的。德国既然占领了比利时,就可以迂回到马奇诺防线后方,长驱直入法国了。

面对这种困境,魏刚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他居然告诉自己的老部下戴高乐将军:“一切都完啦。只要我这里一打败,等不了八天英国人就会和德国谈判。” 到了6月12号,魏刚更是直接对雷诺摊牌了。他通知法国总理:与其让军队继续承受无谓的牺牲,不如直接跟德国人讲和,用投降来换取和平。

更糟糕的是,在雷诺总理身边,这时已经出现了一个鼓吹和谈的集团。他们的领袖,就是前面提到的贝当元帅。贝当现在当上了法国副总理,而他在正式上任之前,已经和投降派勾结到了一起。贝当宣称:法国的抵抗派受到了英国人的操纵,是在牺牲法国军人的生命去为英国捞取好处。反过来,投降才是为了法国好,才是爱国心的表现。 这种颠倒黑白的说辞,给雷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支持法国继续战斗下去,尽管丘吉尔每个星期都会乘飞机赶到巴黎,给雷诺打气鼓劲,但失败主义对法国人造成的影响,已经变得不可挽回了。

德国人的进军,则成为压倒法国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40年6月5号,希特勒的下一阶段进攻开始了,目标正是法国首都巴黎。6月10号凌晨,德军逼近巴黎市郊。手忙脚乱的雷诺总理被迫接受魏刚的意见,放弃了首都,向法国南部撤退。 如果说在这之前,法国遭遇的主要是军事失败,那么在撤出巴黎之后,法国政府也开始崩溃了。正在观望形势的投降派政客,很快把持了整个撤退行动。他们把主张抵抗的官员,比如雷诺,安置在位置偏僻、通信不畅的城堡里,隔绝他们和外部的联络。贝当却频频露面,会见地方政府要员,甚至和军事指挥官串联,一起向雷诺施压。 雷诺的意志就这样走向了崩溃。

其实,当时法国还有另一条出路。战争爆发以来,强大的法国海军还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他们的实力比德国海军强得多。法国在中东和非洲还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只要雷诺总理愿意,他可以乘军舰前往非洲,在那里领导一场长期抗战。但法国海军总司令却加入了贝当的投降派集团,坚持要求立即停战。 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下,1940年6月15号,雷诺内阁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身为君主派的魏刚公开质疑起了政府的合法性。他居然宣称:雷诺没有资格代表法国,没有资格领导长期抵抗。后来,魏刚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总理又不是君主。第三共和国历史上有一百多位总理,他们凭什么代表法国?” 面对这种胡搅蛮缠的反对意见,雷诺最终放弃了挣扎。他同意派代表去和德国接洽停战,随后就辞职了。 继任总理的正是贝当,法国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决定了。

1940年6月17号凌晨,新任总理贝当举行了第一次内阁会议,所有参会者一致同意立即放弃抵抗,向德国求和。 也是在这一天,戴高乐将军辞去了法国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他乘坐飞机前往英国,准备在那里另起炉灶,领导法国的抵抗事业。但贝当政府派出的代表,已经去向德国人乞伏了。6月21号,在本书作者夏伊勒的注视下,法国代表在屈辱的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7月10号,贝当建立了新的傀儡政权,第三共和国70年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

好了,关于夏伊勒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主要内容,以及书中归纳的法国战败的原因,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长期以来,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历史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个主题,形形色色的专著已经出版了100多本。和那些着重讨论军事细节的作品相比,夏伊勒的这本大书,把目光投向了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心理领域。他尖锐地指出:法国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军事技术和作战意志不如对手德国,还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先天不足有关。这个在普法战争中仓促诞生的政权,一直没能在民众心目中建立稳固的认同感,后来又被一小批野心勃勃的政客所操纵。像贝当和魏刚这样的大人物,明明已经从第三共和国那里获得了罕见的荣誉和威望,却在战争来袭时抛弃了自己的国家。这种心灵上的腐化和堕落,比军事上一时的失利更加可怕。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连你自己对挺过困难都丧失了信心,那么事情的结局多半是不理想的。

所幸,当时的法国还有一个戴高乐,还有这样一位对抵抗和复兴抱有坚定决心的领导人。当贝当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建立傀儡政权之后,身在伦敦的戴高乐公开竖起了继续战斗的旗帜,创建了“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贝当的傀儡政权最终被法国人抛弃,巴黎热情欢迎了戴高乐的归来。 在戴高乐的努力下,法国不是作为永劫不复的战败者被留在“二战”的历史上,而是分享了战胜国的荣耀,并在“二战”结束之后的世界秩序中继续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样的命运转折,显然是1940年夏天,贝当之类的失败主义者没有料到的。而由戴高乐开创的法兰西第四、第五共和国政权,一直铭记着第三共和国悲惨的崩溃过程,一直很注重对民众的爱国教育。这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补救。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展示的就是一个强国怎样打输了一场关键的决战。它所提供的启示,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家企业,甚至一段人生要怎样去面对困境。

  2. 法国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军事技术和作战意志不如对手德国,还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先天不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