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小云解读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小云解读

关于作者

大贯惠美子,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人类学教授,曾获古根海姆学术奖。早年研究底特律华人、北海道阿依努人,后集中研究稻米、樱花等意象在历史过程中与日本人身份认同、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象征关联,并继续研究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关联。

关于本书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打响、美军参战。日本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潭,内外交困,大势已去。为了挽救战败的局面,日本军部孤注一掷,建立了 “神风特攻队”,进行自杀式攻击。神风特攻队队员常被看成狂热甚至残暴的极端分子,但实际上,这些特攻队员很多都毕业于名校,是一群知识精英。本书通过美学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扭曲并利用了“樱花”这个美学符号,将这些知识精英送上自杀式袭击的不归路,探讨了“樱花”在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化过程中的角色和政治意义。

核心内容

“樱花”这一美学符号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对日本人的民族和身份认同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分析“樱花”文化的象征意义和发展历程,从美学的角度解释了日本军国主义是如何利用和操纵了“樱花”这一美学符号,灌输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将青年精英们送上自杀式袭击的悲剧之路。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神风特工队、樱花与民族主义》。这本书中文版大约40 万字,我会用大约 27 分钟的时间,带你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是如何利用和操纵了樱花这一美学符号,灌输极端民族主义,将青年精英们送上自杀式袭击的悲剧之路。

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有所了解,可能对“神风特攻队”并不陌生。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打响、美军参战后,日本深陷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潭,内外交困,大势已去。面对美国军队强大的优势,为了挽救战败的局面,日本军部提出建立一个 “神风特别攻击队”。为什么叫“神风”呢?历史上,忽必烈曾经两次东征日本,都因为海上突如其来的飓风而告吹。日本人认为这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了“神风”,击退了元朝军队。所以在二战后期这个日本又一次必败的战争局势中,军部打算孤注一掷,希望能通过组建这个“神风特攻队”,再现“神风”的神话。

“神风特攻队”的作战方法,是在飞机上安装大量的烈性炸药,放在飞行员座舱之前。一旦发现敌军的目标,就连人带机一起撞过去,引发剧烈爆炸,同归于尽。可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自杀式”攻击方法。这些飞机上只配备有限的动力和燃料,无法返航。同时,飞机上不配备降落伞,并且驾驶飞机的特攻队员会被绑在飞机上,这样来完全断绝特攻队员求生的希望。神风特攻队要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队、登陆部队和其他目标进行自杀式的袭击。

历史上,到了紧要关头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情况并不少见。但通常都是在情势紧迫,或者局势确实发展到了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但是,像“神风特攻队”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同归于尽,让战士送死,发起自杀式袭击的情况可以说屈指可数。历史上,除了“神风特攻队”之外,也就只有后来斯里兰卡的反政府武装“猛虎部队”、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ISIS”这样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了。

而“神风”作为自杀式攻击队的前辈,也成为了“胆大”、“鲁莽”、“头脑发热”代名词。烈酒被称为“神风饮料”,鲁莽驾驶的出租车被称为“神风的士”。提起当年日本的这些神风特攻队队员,人们也自然认为他们是一群头脑发热、胆大妄为、狂热甚至残暴的极端分子。

但实际上,这些特攻队员很多都毕业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样的名校。通过他们留下的手稿和书信,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饱读经典著作、受过很好的教育的青年才俊。可为什么这样一群社会顶尖的知识精英,会自愿参加送死的“神风特攻队”呢?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很多关于神风特攻队的研究都只有一般性的介绍,并且也只是简单地将这些年轻人作为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来对待。而本书的作者大贯惠美子,则从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美学”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些青年才俊参加“神风特攻队”自愿去送死和樱花是脱不开干系的。

大贯惠美子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人类学教授。她对于美学符号的象征意义对人类的行为影响有深入研究。在研究日本的三大美学符号,也就是富士山、米和樱花时,她注意到了这些热爱樱花的神风特攻队队员们,并且认为“樱花”是影响他们命运进程的关键词,于是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这本书中,她着重分析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扭曲并利用了“樱花”这个美学符号。这本书出版后,她又进一步研究了在世界范围内,比如樱花之与日本,玫瑰之与欧洲,各种“花”作为美学符号,在将人类引入暴力、破坏甚至战争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政治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就汇集在她之后出版另外一本专著中,叫做《致命的花》。而我们本期要说这本书,主要探讨樱花是如何被军国主义利用,成为了“致命的花”。

说到这你大概也听出来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些青年才俊参加“神风特攻队”自愿去送死和樱花是脱不开干系的。接下来,我就着重跟你说说,参加“神风特攻队”的青年才俊们究竟是些什么人?以及“樱花”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希望之花”变成了“致命之花”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青年才俊,这些自愿去送死的年轻人,到底是怎样一群人。

我们前面也提到,“神风”是在日本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组建的。当时,没有一个军校毕业的正规军官自愿充当特攻队员,他们都清醒地知道参加“神风”是毫无意义的送死行为。“神风”招募来的队员主要都是青少年,其中有一千多人是为了入伍而提前毕业的公费大学生。

这些“学生兵”都是顶尖的知识精英,在日本打开国门,加入到全球化浪潮的年代,他们阅读了大量哲学、社会学、文学巨匠的作品,渴望从书中找立国兴邦的道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尼采、卢梭,还有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均有涉猎。有些特攻队员的个人书单已经达到500本、600本,并且常常还是阅读的外文原版。他们当中有大户人家的少爷,有出身书香门第的高材生,有基督徒也有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博览群书,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并不是脑子里简单地充斥着极端思想的狂热分子,而是一群主动思考,积极感受那个年代的各种思潮的有志青年。

为了搞清楚这些队员到底为何选择了成为“神风”队员这条路,作者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个“学生兵”,对他们的留下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大量的手稿、日记和书信记录着他们的内心独白。这些文字中看不出什么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想,相反他们厌恶极权,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作者在分析中发现,这些年轻人的情感和困惑的主题和其他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主要集中在两件的事上:一个是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一个是生存和死亡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其实说来也简单。其实就是哈姆雷特那个著名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无非就是年轻人在思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觉得个体更重要,那生活的意义就更多在于处理好职业、家庭和朋友等等题目。而如果认为社会更重要,那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有毫不吝惜地为国捐躯的觉悟。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青年人作为知识精英,往往都具有强烈的的责任感。在个体和社会的天平上,他们往往会坚定地相信“匹夫有责”,不能只顾小我,一定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点在日本也不例外。

只不过,“神风特攻队”就成了青年精英寄托这种理想主义情怀的载体。在这些青年精英的精神世界里,“神风特攻队”的送死的行为变成了“像樱花飘落一样”浪漫的“为国捐躯”。作者发现,这些队员在手稿中都反复提到“樱花”。觉得自己要向樱花一样“正直、自然、纯洁”,“随风飘落,美丽地死去,芳香永存”。他们把飘落的樱花看作是为了理想而死去之人的“灵魂”,那么真那么美,让他们无比向往。觉得就应该这样,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奉献自己。”。

事实上“神风特工队”的运作也利用和强化了这种“死亡美学”,用樱花相关的名字,像是“山樱”啊,“初樱”啊之类的,给特攻队编队命名,在飞机的侧面画上盛开的樱花图案。小型的滑翔机被称为“樱机”,炮弹也被称为“樱弹”。神风队员出发之前也常常在军装上插着樱花枝,这些都让这些年轻人们更加相信这本来极端和疯狂的“自杀式袭击”是一场浪漫的战斗。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让这些年轻人自愿赴死的不是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而是被美化了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读过无数经典的年轻人思想上厌恶军国主义政府反对资本主义,并不认同军国主义分子那一套极端的思想。但是行为上却仍然被一种浪漫的、理想化的信念驱使,含笑赴死。军国主义分子利用了“樱花”这一美学符号,美化和掩盖了他们的极端民族主义内核,利用了年轻学生的天真和理想,把这些青年才俊送上了不归路。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樱花”具有这样强大到致命的感染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樱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致命之花”的。

我们都知道,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但实际上,樱花一开始并不是日本的国粹。日本这个国家,国土狭小,远离大陆。自古以来,都处于文明的边缘。古代日本可以说是全面处于对中华文明的膜拜和模仿之中。在中国的文化中,梅花代表着孤独、清高和高贵。所以日本古代的贵族也流行咏梅,虽然日本本土并没有梅花。只有在民间,才有樱花的赏花活动。这是因为樱花一开,就进入了春耕时节。这个时候樱花的象征意义也是代表着春天,代表着希望,代表着青春,爱情和生命力。

后来,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渐渐在文化上产生了一种独创的需求。日本精英开始不甘于总是活在中国文化的阴影之中,想要有意识地发展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吟咏梅花这种本土没有的花朵这种盲目崇拜渐渐减少了。贵族开始转而为樱花写诗,为樱花作画。因为他们相信樱花只在日本生长,是日本独有的花。吟诵日本独有的樱花,就是吟诵日本,是吟诵自己,是一种文化自强。近代第一个统一了日本,号称“天下人”的丰臣秀吉,曾经开创性地搞过两次大型的赏樱花活动,让“樱花”登堂入室,从下级社会全面走入上流社会。可以说到了这个时期,樱花才成为日本上上下下全体国民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文化具有十分细腻和敏感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物哀”的美学精神。但是,这里面的“哀”并不是哀伤的意思,而是“感动”的意思。“物哀”,就是一种对面对万物的真情感动,对自然、人生的情感体验。有点类似于中国说的“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是一种对“无常”,对美丽转瞬即逝的敏锐意识。樱花的花期不长,短暂盛开之后就是纷纷落下“化作春泥”。因为这个缘故,在《源氏物语》这部代表了日本“物哀美学”开山鼻祖的作品中,樱花就常常用来形容短暂而华丽的美好。它让人感叹生命的伟大,赞赏生命的美好,又让人唏嘘生命的短暂。当樱花逐渐被上层阶级接受之后,樱花又衍生出了新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纯真、正直,代表财富,权力和生命的美好,可贵,因为短暂而更应该加倍珍惜。

由此看来,樱花在日本的确具有很深的意义。可是樱花代表的这些寓意,都和死亡没有什么关系啊?代表着希望、纯真和生命力的樱花,怎么就成了“死亡美学”的代言,变成让青年精英们赴死的“致命之花“了呢?

这就又要说到日本树立自己文化身份的曲折过程了。我们刚才说到,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文化弱势的地位。在古代,日本可以说是长期处在被强大的中华文化压制之下。到了近代,中华文化相对式微,西方文明崛起后,日本又把膜拜和模仿的对象换成了西方。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是日元万元大钞票上的那个人,就提出了“脱亚入欧”。意思是日本不要做亚洲的国家了,要全面学习欧洲,“全盘西化”。

可以说从古至今,日本一直没有什么支撑自身文化自信、民族自强的资本。而政权的稳定,又离不开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民族自尊。所以,面对强大的文化,日本只能在在夹缝中艰难地树立和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民族自尊,努力寻找和强调能自身的独特性。

作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努力之一,就是思想上将天皇神化、树立“天皇崇拜”。在古代日本,为了对抗从中国传入的佛教,统治者要推广和建立本土宗教“神道教”。如果你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可能听说过这个在日本最重要的宗教体系。这个神道教的核心宗旨就是把天皇作为神来崇拜,天皇就是神的后代,是“万古一系”传下来的。到了近代,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日本也想尽办法保持这种代表日本人民族身份的“天皇崇拜”。他们效法欧洲进行君主立宪制,同时也希望宪法“具有日本特色”,将自古以来的天皇崇拜写入宪法,继续强化天皇的“神性”,强化天皇的绝对尊严。如果你去东京旅行,一定知道一个大型的神社叫做“明治神宫”。里面就供奉着明治天皇和皇后,他们活着作为神一样具有绝对权力,死了也作为神一样被供奉。日本的国歌《君之代》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写出来的。歌词只有四句:吾皇统治,千秋万代,直到砂子变巨石,直到巨石长青苔。

用神权统治进行政治宣传是日本强化自己民族身份重要手段。明治宪法规定天皇就是万世一系的天照大神的传人,绝对崇高,具有绝对权力。国家启动了“一村一神社”计划,建立了 17 万座神社,通过这种方式,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将全体日本人都网罗进了一个政治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在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倾向于选择“忠”。因为他们忠于的不是一个国君,一个政权,而是一种信仰。

也就是这个时期,军国主义开始在日本扎根。什么是军国主义呢?就是“军事立国”。军队弱小,国家往往难以强大这没错。军国主义却是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认为“军队强大了,国家就一定强大”,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扩张军队的前提下,简而言之就是“穷兵黩武”。

军国主义事日本在寻求自己民族独特性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一种极端思想。在古代,日本面对强大的中国始终无力还手,只能祈求“神风”相助;到了近代,又要为西方列强马首是瞻。当日本建立军队,尤其是取得了“日俄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两战的胜利之后,忽然发现可以和其他大国站在一起谈判了,让日本获得了树立国威的存在感。这时候,军国主义的治国纲领就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日本追求自我民族特色的思想也就进一步滑向了一种“大和民族是优等民族,比其他民族都优秀”的极端民族主义。

“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都是日本树立自身民族身份的结果,两者也互相作用,互相强化。明治宪法规定,军队听命于最高权力者天皇,是天皇领导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军人总说自己是“皇军”。天皇不必受制于国会和政府,可以直接领导军队。一方面强化了军国主义,一方面也是宣扬了天皇的绝对权威。军队是神领导的军队,为了天皇死去就是为神献身。为了强化宣传这种信念,在日本皇宫附近,建造了著名的“东京招魂社”,也就是现在的“靖国神社”。

而古已有之,代表日本文化独特性的“樱花”,这时也就成为了绝佳的政治宣传素材,不知不觉中,和天皇崇拜、军国主义连接起来。因此作者认为在将樱花和军国主义连接起来的过程中,靖国神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靖国神社种植着象征“纯洁、正直”和日本的独特性的樱花,用来渲染神社的氛围,寓意神社供奉着忠于天皇的灵魂。死去的军人如果被认定为“忠魂”就会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接受参拜和祭祀。渐渐地,盛开的樱花本身也成了死去军人“忠魂”的代名词。一个军人,如果忠于天皇,为天皇而死,死后就会化作靖国神社的樱花,就会被祭祀被参拜。靖国神社的祭祀编撰《靖国神社忠魂史》来记录为天皇死去的军人,每本的封面上都画着樱花。这样,在靖国神社里,樱花和“忠于天皇、忠于信仰”结合起来了。为了天皇献身也变得具有了美学意味。可以说,靖国神社在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美化“为天皇献身”、“为理想而死”观念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就这样,樱花的本来的积极意义被扭曲,樱花所象征的“生命力”和“珍惜短暂的声明”也被渐渐偷换、扭曲,变成了“死亡像飘落的樱花”一样美丽和“忠于信仰的灵魂会幻化成樱花”这样的死亡美学。樱花也成为日本军队政治宣传的重要要素。军人制服的纽扣、肩章、领徽、帽徽还有军刀上都是各种纹样的樱花。海陆空三军的军歌也以樱花为歌词。

后来,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力度的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在军队,还扩大到全体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民众的日常意识之中。让普通民众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灌输,“像樱花一样去死”是美的,浪漫的,理想化的。

军国主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对古已有之,深入人心的樱花加以利用。先是将樱花的意义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再造,再将军国主义结合樱花这个符号浪漫化、美学化,最终让民众对樱花的意义产生了误识,军国主义和爱国情怀傻傻分不清楚,思想被意识形态灌输给扭曲了。

青年们本来就属于富于热情、理想和抱负的人群,因此这种思想灌输,对青少年人群的的影响就尤为严重。樱花的传统的积极意义中,关于对纯洁、对青春、对爱的部分很容易打动年轻人,在他们被这些积极意义打动的同时,夹杂了军国主义邪恶目的的“死亡美学”也打包被灌输进了这些年轻人的脑海之中。教科书里,日常生活里,诗歌、散文、歌曲、电影,到处都充斥着对樱花“死亡美学”的赞美。而越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精英,这种“像樱花一样死去”的浪漫主义思想倾向就越严重。虽然他们读过很多书,具有全球视野,信奉基督教,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都仍然不能抵挡这种浪漫化对思想的影响,对价值观的渗透。军国主义通过扭曲樱花这一“国民之花”的象征意义,利用了青年的梦想和理想主义,把这些年轻人送上了“神风特攻队“,送上了死亡之路。

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讲到了 “神风特工队员”实际上是一群知识精英,并不是一般印象中激进的军国主义者。他们走上不归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以“樱花”为象征的死亡美学的影响。之后我们分析了“樱花”象征意义的内涵和在历史上的形成,发现并没有“死亡美学”这个意项,是日本的军国主义通过利用和扭曲“樱花”的象征意义,向民众灌输极端的意识形态,以达到他们的统治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打上“极端”、“狂热”标签的神风特工队员们,其实也是军国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受害者。而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提醒世人警惕军国主义将罪恶进行政治美化的警示录。

我们平时可能并不在意美学符号的意义,觉得虚无缥缈。岂不知美学符号的影响就好像空气,无色无形却又无所不在,贯穿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一蔬一饭之中。人们总是需要有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美学符号正是建立这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桥梁。人们需要美学符号作为精神图腾,来象征自己的民族,象征数据自己民族的土地、人民、精神和理想。中国人吟咏三山五岳、梅兰竹菊,从来也不是在说明这些事物的本身,而是借此咏物言志。歌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歌颂的也不自然景观,而是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

樱花作为日本的重要美学符号,也是日本文化自尊、民族自尊的重要载体,樱花象征的意义,也是日本人的文化基因。这些美学符号的影响潜移默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如果这些美学符号被邪恶的政治力量扭曲利用,就会产生强大的破坏性。我们可以看到,樱花的象征意义不知不觉就从生滑向了死,这种转换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实际上,是国家有意识地把早期樱花的象征意义,扩展成为阵亡军人之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作家、音乐家和政治家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这场扭曲樱花象征意义的共谋,完成了樱花这个美学符号的军国主义化转变。

美学符号的影响,可以说一种对人类思想“源代码”级别的影响。它“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又无处不在,更挥之不去,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就如同学者色川大吉所说,“我们有能力打败军国主义和军政府,但我们无力打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我们批判那些利用美学符号行邪恶目的的政治力量,可面对美学符号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却无能为力。无论这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无论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这种影响都会必然某程度刻印在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的行为。作为个体的我们,无法拒绝,无处藏身。没有人可以活在文化的真空中,每一个人都必然被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裹挟在历史的洪流里。在这种历史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脆弱的,谁也无法摆脱历史进程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撰稿:小云 脑图:摩西  转述: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