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男性特质论》 听书团队解读

《男性特质论》| 听书团队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男性特质论》,副标题是“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是著名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雷金庆的研究著作。

一听这本书的名字,你大概就能猜到,这本书是在讲什么。没错,这本书研究的就是中国的男性。说起中国男性特质,你会想到哪些?你脑海里可能会冒出一些关键词,比如坚韧、谦和、正直、上进、阳刚……这些都是我们能想到的中国男性特质,但少有人从学术的角度,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而这本书,就是中国男性研究的开创性专著。在书中,作者分析的文本和角色广袤且有趣,从《三国演义》到《莺莺传》,从孔子、关羽到李小龙、周润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反映出男性形象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流变。

不同于过去对亚洲人性别讨论中的“阴”“阳”两分,本书从“文”“武”特质,从多元文化和两性关系的维度,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见解。听完这本书,你不仅能够了解中国男性形象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渊源,说不定也能对身边的男性或你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

《男性特质论》这本书于2002年首次出版,距今恰好二十年整。这本书的作者雷金庆教授是澳大利亚的著名华裔学者,他是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先后任教于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有着很高的学术声望。他的一生一直试图向外国人解释“中国”,并向中国人解释“西方”。随着近代中国的崛起,中国男性进入了西方国家视野,但却一度成为被异化、被排斥的对象。1959年,作者儿时移民澳洲,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男性的排斥。后来,随着女权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兴起,种族和性别研究成为火热的研究领域,有不少女性研究著作诞生,但对于男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对于中国男性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这本书在当时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后来,它也成为中国性别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接下来,我将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希望能为你理解中国男性特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第一部分,我们来聊聊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男性的不同特质,理解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男性形象;在第二部分,我们让历史的车轮走近一些,谈一谈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大众传媒中的中国男性形象又如何发展变化。最后,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女性作家笔下的男性,来看看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是什么样子的。

好,在第一部分,我们先厘清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理解“文”和“武”。“文”即“文化修养”,比如那些吟诗作对、追求风雅的古典文人,或有治国之才、博古通今的有识之士;“武”则是“勇武之气”,比如那些身材健壮、拥有武术或军事实力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文”“武”男性,或许就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孔子,主攻语言技能,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游说者、圣人、先师;关羽,主攻武力技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挥舞着“青龙偃月刀”,拥有两米多高的魁梧身材。这两位,就是“文”“武”领域的典型人物。作者认为,“文”“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虽不相同,但都是理想的男子气概。与当代西方的“硬汉”追求不同,中国传统上“粗旷”“豪迈”的“武”的男子气概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由“才子”“文人”所代表的温和而理性的男性气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英雄好汉”代表的英雄传统,而这种抵消在西方男性概念中是很少见的。

“文”“武”这套分类不仅适用于精英阶层的男性,也广泛地适用于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文”不仅有孔子,也有《儒林外史》中农民出身的文人典范王冕;“武”不仅有关羽,也有《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但若要在“文”“武”二者间分个高低,作者认为“文”是胜于“武”的。虽然在儒家思想下的社会统治中,“文”“武”各据其位,但人们普遍认为,“文”要比“武”优越。比如,学者黄宽重指出,东晋时,士兵与奴隶同类;晚唐时期,文臣们就爱讥笑武将们空有蛮力,但大字不识一个;宋代则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这时,“武”已经更多地与缺乏社会权力的非精英男性联系在了一起,而“文”则是更为精英的男性形式,智慧型男性也总是拥有对力量型男性的主宰权,“文”“武”二者之间是有阶级之分的。与“文”相比,大多数“武”的英雄都是出身中下阶层的农民,比如《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是亡命之徒,个个都能“为兄弟两肋插刀”,也个个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除了山寨领袖宋江想要被朝廷招安,为皇帝效力,其他好汉对入仕做官都不抱什么期望。在传统小说中,具有着大量“武”特质的中下层英雄人物,与为官的“文”的人物相比,少有权力。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施行暴力和自律来控制他们的道德世界。

有意思的是,书中还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文”“武”男性的特质。继续拿孔子和关羽来看,巧合的是,孔子和关羽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出了同一种特质,那就是不近女色。孔子有一句名言,正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在告诫他的学生远离小人的同时,还教导他们要和女人这种会带来麻烦的生物保持距离。在《论语》的描述中,孔子所有的弟子和朋友都是男性,而孔子生活中的一次极大的挑战,就是会见艳名远播的南子夫人。当他的弟子子路对此表示不满时,孔子一再对天发誓以证清白。而关羽,则是一位对美女和宝藏都无动于衷的人。他不仅从不背叛、坚持正道,还能够完美地抵御女色的诱惑。史书、小说和民间戏曲,都对关羽这一人物有诸多记录或想象,他无疑是所有中国历史和文学人物中极受崇拜的一个,至今仍“端坐”在各类关帝庙中,以及餐馆的小神龛里。那接下来,我们就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展开说说这位“武”的英雄,关羽。

关羽领着嫂子们去投奔她们的丈夫刘备时,他从不进入她们的住处,每晚在门外守夜,秉烛夜读;民间的一出昆剧《斩貂》中,貂蝉的丈夫吕布死后,她被张飞献给了关羽,而关羽因为担心自己被美色诱惑,所以挥刀杀了她。“关羽斩貂蝉”这一情节,并未出现在史书《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一情节其实是在民间的大众媒介,也就是戏曲和评书中创造和流传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出了当时的大众对英雄和女性关系的理解。用作者的话说,“超阳刚的象征和对女性的性反感,二者的联系在大众文化形式中得到了最直接的表达”。真英雄不仅要有极强的战斗力,要对兄弟肝胆相照,还要有能力抵挡女性的魅力。因为只有能够自我控制,才能证明自己具有控制他人的能力。与关羽相比,无论吕布和董卓掌握了多少权势,身材有多么魁梧,都从未被视为真正的英雄,反而被认为是道德品质低下的男人,或多或少是因为他们都拜倒在了美色的诱惑下。在三国的故事里,或者说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中,男人之间的情谊才是至高无上的。真男人要敢于“为兄弟两肋插刀”,要懂得“男人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三国故事中的男性情谊极其排“她”,注意,这里的“她”是女字旁的“她”。英雄们对感情的忠诚只适用于兄弟之间,如果对女人太过认真,还会破坏兄弟情谊。

以关羽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英雄,也就是“武”的代表男性,是没有儿女私情的,是无性化的,而这与西方的传统截然相反。在西方骑士的浪漫故事中,爱情往往是他们行事的主要动力,王子总要杀死恶龙、拯救公主。而在中国古代的侠义故事中,英雄救美的故事少之又少。作者认为,中国的古代英雄不仅没有个人的爱恋,还要对女性无动于衷,甚至要用极端手段排除掉这种所谓的“干扰因素”。对此,学者夏志清曾这样评价:“这些英雄在潜意识中隐藏着对女人的仇恨。他们把女人当作自己最大的敌人,他们如英雄般成就自我,女人却总是嘲讽地提醒他们做作的一面。”以武松为例,潘金莲爱慕武松,认为武松是“男子汉”,但只有当武松拒绝了潘金莲,反衬了他的道德力量之后,武松在故事中才真正地成为“男子汉”。

讲完了“武”的英雄,我们再来说说“文”的男性。在古代文学与艺术中,“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很常见。才子在古代总能赢得佳人的欢心,比如唐传奇中的崔莺莺、霍小玉、任氏,都是“佳人”爱上“才子”的典型故事。但事实上,“文”的男性同样需要证明自己面对女性诱惑的控制力,只不过与英雄们“禁欲”的方法不同,“文”的男性既能轻松赢得佳人,又要在和佳人的交往中实现自控。如果佳人在文人获得成就,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路上“妨碍”了他,文人也应该能够像“武”的英雄一样抵挡女色的诱惑,唐传奇《莺莺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莺莺传》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和政治家元稹,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故事大概率源自元稹的亲身经历。故事的男主角张生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结识了美丽动人的莺莺,二人成为恋人。张生入京赶考时,二人依然浓情蜜意,但张生就是不肯和莺莺结婚。二人离别时,莺莺态度恭敬、声音柔和地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没错,“始乱终弃”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在张生决定抛弃莺莺时,他给出的理由是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爱情故事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绝代佳人一定会惑乱人心,而我没有能与“妖孽”对抗的德行,所以还是克制我的感情吧。作为文人的张生,用压抑自己对女性的感情,来显示作为读书人的他自我控制的成功。有人认为,元稹笔下张生的负心汉行径,可能是一种讽刺和自嘲。但本书作者认为,《莺莺传》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在唐代,这是只有精英群体才能阅读的语言,张生的道德观可能确实代表着《莺莺传》作者及其他文人读者真正的道德立场。

以上,我们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文”“武”男性的特点、地位与两性观点。不过,单纯的“文”“武”都不是男性追求的最高点,最理想的男性形象其实是文武兼备的,这一点从像“文武双全”这样的成语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清代的康熙帝为争取汉族精英人士的支持,也在刻意展现自己的文武兼备,史景迁的《曹寅与康熙皇帝》一书中,就探讨过康熙皇帝为能够确保“文武”之名而作的努力。他在征服了吴三桂、葛尔丹之后,就发起了令大清名垂青史的宏大典籍整理工作,目的在于在赢得“武”名之后,也确保自己的“文”名。而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或故事中,也总有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处于“文”“武”二者之上。比如《三国演义》里的统治阶级中,代表“文”的诸葛亮和代表“武”的关羽之上,是主公刘备;在《水浒传》里,代表“武”的武松和代表“文”的“智多星”吴用之上,是领袖宋江。古代皇帝,也要在文武两群臣子之间的上位就座。可见,“文武双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最理想的男性特质。

好,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男性的“文”“武”特质,接下来,我们让历史的车轮走近一些,聊一聊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男性形象,如何被中西方的大众传媒,被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观众不断地塑造和阐释。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人开始被西方审视和塑造,西方的小说和电影中,开始出现华人角色。其实,近代以来中国男性在世界范围内虚构形象的构建,一直是和中国的国运、国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邪恶的傅满洲,到软弱的陈查理,再到强悍的李小龙,中国男性形象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三位角色,以及他们所诞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着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的殖民侵略,国人意志消沉,“东亚病夫”的称号也困扰了中国男性数年之久。在当时,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就出现过很多伪造的中国男性形象。比如,“傅满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傅满洲”这个邪恶的中国男人形象最初是由英国作家洛莫尔创作的,他“瘦高,耸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撒旦的面孔、秃脑壳、细长眼,闪着绿光”。这一角色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一度成为中国男人的象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以傅满洲为主角的连续剧和电影,但饰演傅满洲的演员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傅满洲们阴险狡诈,在电影中对白人女性垂涎三尺。可见,早期好莱坞电影刻画的中国男性形象,被丑化,被恐惧,被厌恶,还被强加了一种变态的性幻想。

继邪恶的傅满洲之后,西方传媒里又塑造了一位软弱的中国男人形象——陈查理。“陈查理”这一人物出现于美国,是一位华人侦探。这个角色的形象也非常典型,他张嘴就是“孔夫子曰过”。但是,即使陈查理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傅满洲那样的邪恶形象,他也被塑造成了一种缺乏自信的样子,并且总是在道歉,最喜欢说的话是:“太对不起了。我犯了愚蠢的错误。队长,你会不会原谅我?”陈查理的形象性格,也折射出了美国人在当时对待中国人时高人一等的姿态。一个中国人在当时的“正面”形象,不过是一个好脾气的、平平无奇的华人男子。而陈查理这个形象,也从来没被真正的中国人扮演过。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反越战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对种族和性别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西方对中国男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同时,日本经济实力上升,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柔道作为一个奥运会项目得到了承认,亚洲武术随之越来越普及,亚洲男性也开始能够被塑造成孔武有力的样子。这时,一位华人武术男星开始冉冉升起,那就是李小龙。

李小龙电影的一大核心主题就是反抗种族压迫。在电影中,李小龙逼着日本人吃掉写着“东亚病夫”四个字的匾额,击败俄罗斯空手道冠军,与两米多高的黑人对打。他总能够征服各种肤色、各种体型的对手。好莱坞著名影评家阿历克斯·布洛克提出,李小龙尤其吸引那些年纪轻轻、一无所有的男性观众。“李小龙不只对亚洲人来说是个英雄,对年轻的非洲裔美国人或其他少数族裔,甚至来自较贫困经济背景的白种人,也是一样。他似乎能够打破一切社会束缚和所有阻碍我们成功的东西。”当时,也就是1970年代,海外华人和香港人长期觉得自己被视为二等公民。但他们无法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发挥“文”的功能,因此在当时,以“武”来打败“洋人”的功夫片大受欢迎。在作者看来,通常在中国文化里,“文”是高于“武”的,只有在人们担心出现危机时,“武”会反过来高于“文”。

在李小龙扮演主角的电影中,《龙争虎斗》为李小龙赢得了国际声誉。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受到了傅满洲系列小说的启发,但区别在于,中国男人不再是反派,而成为电影里的英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个英雄角色是由一个真正的中国演员扮演的。

在电影中,李小龙也吸引着诸多女性角色的欢心,但李小龙扮演的角色不会致力于和美女们谈情说爱,而总是先做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他对师父极度忠诚,为家人和朋友报仇雪恨,以及在道德和性上保持洁白无瑕,这些特质与中国传统故事中“武”的英雄一样。但他起码不会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一些英雄那样,直接除掉对他们有想法的女人。作者认为,李小龙之后,继承了李小龙衣钵的人,非成龙莫属。与李小龙不同,成龙给自己的形象和电影增添了喜剧元素,不再是不苟言笑的硬汉形象,也淡化了传统“武”的男性的拘谨和严肃。在李小龙和成龙之外,另外一位在国际声誉上可以与他俩比肩的香港男演员,是周润发。不过,周润发不是李小龙、成龙那样纯粹以“武”取胜的类型,而是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展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男性魅力。由周润发和杨紫琼出演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西方得到了热烈欢迎,获得了四项奥斯卡金像奖,也推动了中国“文武”男性特质的国际化。周润发同时征服了东方和西方,在1999年的美国《时人》杂志上,他被西方人选为“最性感的动作明星”。作者认为,中国当代男性特质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西方人关于男子气概的观念。

从傅满洲、陈查理,到李小龙、成龙、周润发,大众传媒文化中的中国男性形象总是与国家民族境遇相勾连,不断演变;中国的男性,也在被中西方的大众传媒,以及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观众不断地塑造和阐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男性特质是一个难以被定性的问题,因为它不断地处在动态演变之中。我们只能追溯古今,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男性特质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那接下来,让我们转换视角,来聊一聊,在现当代女作家笔下,中国女性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男性是什么样的。

本书认为,在古代中国,女性未能被正式允许进入到“文”或“武”的领域;二十世纪后二三十年,“女作家产业”出现,女性的声音也开始被更多人听见。用作者的话说,在一本关于男性特质的书中,了解女性如何理解并建构男子气概至关重要。因为她们所塑造的各种男性理想形象能够告诉我们“女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当女性开始幻想和写作,男性传统的“文”“武”特质还适用吗?

首先,我们直接来看结论。结论是,女作家笔下的理想的男性特质与传统的“文武”毫无关系,男主角们有着青春无邪、单纯、温柔体贴等特质,而这些特质都与女性特质有关,男性形象变得更加中性化。接下来,我们以三本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代表作为例,展开分析一下,女性小说中的男主角都是什么样的。这三本作品分别是1928年出版的,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1958年,茹志鹃的《百合花》,以及1987年,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三本书分别相隔30年,代表了中国三代女性的观念态度,探讨了在不同年代年轻女性的思想和感情。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一个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作品都有着浪漫主义倾向,对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模仿。“浪漫一代”的作家大多数在海外学习过现代的思想观念,但对自己以及中国的未来都没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往往沉湎于一种感伤和自怜的情绪中,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男主角常常无法或不愿意照顾自己和家人。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海外华人,女主角疯狂地迷恋着他,在日记中记录着自己的感伤与幻想,并且坦率地探讨了两个男性角色在她的情感生活中的意义。但在故事的最后,女主角主动离开了这两个男人,她觉得这些男人既可怜又可悲。

第二个故事《百合花》中,男主角是位年轻的战士,也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男主角去一户老百姓家里给伤员借被子,恰好借到了一位新媳妇的新婚被子。故事最后,小战士为了救战友扑在了一枚手榴弹上,光荣牺牲。新媳妇用她绣满了百合花的新婚被子裹住死去的战士,当作给他下葬的寿衣。茹志鹃笔下的战士是非常可爱的,身上也没有过去“武”的英雄具有的厌女症。可以说,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柔和的美感,他背的武器“步枪筒里插着几枝野菊花和树枝作装饰点缀”。比起“武”的英雄,他更像个男孩,他第一次和小说中的“我”讲话时就涨红了脸,到死时,他的枪都还没开过火。书中的女性角色们喜欢捉弄他,也想要保护他。

第三个故事《锦绣谷之恋》中的女主角已婚,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而男主角是个作家,与女主角发生了一段婚外恋。女主角的丈夫沉默寡言,婚姻生活单调乏味;当她遇到温柔、博学、迷人的男主角后,就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短暂的婚外情结束后,女主人公又回到了她的丈夫身边。作为编辑的女主角,她拥有改写男主人公稿件的权力。正如现实世界中握着笔杆的女性作家们,拥有了塑造男性、重新定义男子气概的权力。

以上,就是三位女性作家三部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当写作的笔杆交到女性手中,我们得以了解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幻想,以及她们心目中理想的男性是什么样子的。传统“文”“武”的男性特质对她们来说并不重要,她们在重新定义“男子气概”。此外,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传统鬼怪故事中,迷人的狐狸精和鬼怪几乎都是女性,比如小唯、聂小倩、白素贞。她们都迷恋于男主角,并甘愿为了男主角飞蛾扑火、牺牲自己。这恰好对应了过去的作家们以男性为中心的观点习惯,那就是漂亮女人是供他们观赏的,男性不会是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精灵或鬼怪。而只有当女性开始成为故事的书写者,我们才会有鬼怪丈夫,有适合女性来消费的幻想文学。理想的男性特质,并非囿于单一、狭小的标准范围内,而应该有着多种诠释的可能。

《男性特质论》这本书,到这里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地做个总结:

作者以“文”“武”划分,以关羽和孔子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男性形象;西方视角下,中国男性备受“阴柔”质疑,而中国通过功夫电影的风靡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反击,也微妙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男性观念;当代女性作家们,也在通过笔杆勾勒她们理想中的男性特质。中国男性特质的内涵,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演变,也在被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人不断地丰富与诠释。

纵观中国男性形象变迁,书中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位,虽无法阐明中国庞大的男性形象集群,但能让我们窥见中国男性形象的历史流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男性特质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今天,这本书出版的二十年后,随着全球化和性别平等化的发展,“文”“武”这个传统的分类标准也可能不再适用。中国男性特质,还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两性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继续演变和发展。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作者分析的文本和角色广袤且有趣,从《三国演义》到《莺莺传》,从孔子、关羽到李小龙、周润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反映出男性形象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流变。

  2. 中国男性特质,还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两性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继续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