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理性乐观派》 怀沙解读

《理性乐观派》| 怀沙解读

关于作者

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rational optimist。还有个副标题: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看上去这像是一部讲历史的书,但实际上它是一本改变你世界观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理性乐观派》这本书,英文名是 The Rational Optimist ,副标题是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作者马特·里德利,是著名的英国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

为什么要看《理性乐观派》这本书,我给你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如果说要用一本书,概括罗辑思维的世界观或者说对世界和未来的态度,我觉得就是这一本。罗胖也好几次表示,他就是一个理性乐观派。所以这本书,对于罗辑思维和“得到”用户来说,是一本有宣言意的书;第二个理由,从小到大,如果你曾经被什么关于未来的悲观的论点吓到过,比如:2012年世界毁灭,中国经济就要崩溃了……总之,如果你在某个时刻,对这个世界感到过担忧或者暗暗的恐慌,那《理性乐观派》这本书,你得看。相信从今以后,这本书会一直在你耳边坚定地和你说:别担心,乐观点!

《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呢,虽然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但其实它的主体是在说历史。这本书把人类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的几天,整个捋了一遍。在整个说历史的过程里,这本书是带着一个非常明确的世界观的。

我们知道,世界观这东西,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副眼镜的话,那它一定是副有色眼镜。使用不同的世界观看相同的历史,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其实至少是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把整个世界捋过了一遍的。但我们注意到,我们身边一些高人们的普遍情况是,除了这一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他往往自己后来主动找到别的世界观,多次梳理,甚至是修理过自己的历史。然后,他再结合自己的观察,选择了一条自己最信服的世界观,来规划自己的生活,来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一切。这样的人,他的整体行为就会显得更得体而自洽。

而《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就用一套你之前可能不了解的世界观,把整个人类历史梳理了一遍。这个角度就是“交易”两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交易”二字为我们梳理世界的大进程的。

先给大家报道一个坏消息,就是这是一个充满了坏消息的世界,而且这些坏消息继续增加数量,并且一直持续,最后淹没我们。书里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坏消息就没停地折磨我们:先是60年代的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的各种恐慌,70年代是资源枯竭,80年代是酸雨,90年代是瘟疫,21世纪初是全球变暖。你看,每隔10年,人类就要换一个大的主题来恐慌一下,而且在这中间,各种小的坏消息也没断过啊。你想想看,比如沙漠化、动物灭绝、资源短缺、男人精子数量下降、臭氧层变薄、雨水酸化、小行星撞击、道德沦丧、雾霾、儿童买卖、食品安全,等等等等。

那,这些坏消息的冲刷有个头吗?这本书明确告诉你,没有,这种坏消息会持续冒出来,因为这就是一个悲观是主流的世界。但是,转折来了。就算是这样,作者还是建议我们,要做一个坚定的乐观派。而且这种乐观,不是因为作者天生的气质和本能,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个傻乐呵的人,而是他认真地仔细地想过之后,他冷静而清晰地觉得,我们应该乐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制胜法宝,就是两个字——交易。有了它,这些困难,最后都能迎刃而解。下面我们用6个段落给你梳理一下这本书的6个核心观点。

自给自足就是贫困这句话有点反我们的常识,因为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另一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其实已经几乎没人过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了。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找这种人,也能找到。

在世界一些特别偏僻的角落里,还生活着一些原始部落。他们就像一个非常宝贵的超时空小窗口,可以让我们来窥探一下祖先的生活。人类学家也这么做了,在经过简单围观后,我们发现,祖先过的日子就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自己出海捉鱼,自己挖井打水,自己做兽皮衣服,这些事就用光了他们几乎每天的所有时间。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喜欢做这些,而是因为不这么做,就会饿死、渴死、冻死。那如果你问,那为什么现代人不用这么生活呢?书里的答案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找到了可以交易商品的对象,一旦有了商品交易,我们就可以摆脱自给自足而走出贫困。这是因为交易,这个最开始不明确是好是坏的行为,可以推导出一个天大的好的推论,这就是“社会分工”。

怎么从交易推导出“社会分工”,让我们简单说一下。如果一个原始部落发现,附近有别的部落可以自由地公平地交易。过不了多久,这个部落就发现,只要把捞鱼的技术练好,多捉到的鱼就可以拿到其他部落,去换那些部落的水果和兽皮。而自己就不用辛苦地又捕鱼又打水又做兽皮了,而可以专心研究打鱼,这么一来,一个个原来自给自足的部落,就会变成渔人部落、采集部落和猎人部落了。这个劳动项目再分配的过程,就是一次社会分工。随着这个过程的加深,各种好事都会发生,一个部落也会从自给自足的贫困里走出来。我们进入下一个段落,看看社会分工为什么好?

社会分工的三大好处——多、快、好。社会分工为什么好?从书里总结三大理由给你:

第一,社会分工,提高效能。先来看看什么是低效能。中国历史大多数时间的农业生产就是低效能。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儿叫口粮,就是自己留下吃的粮食。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分工程度不高。就在作者写这本书的2008年,世界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整个世界人口里,只有1%的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有24%的人从事工业制造,剩下75%的人都是在干别的,有写ppt的、开各种餐馆的、拍电影的、做美甲的,等等。

那1%的人能养活我们吗?没问题。现在农业的效能,根本不是原来的农业方式能比的,完全不是每家每户的生产,而是飞机播种、机械收割,这个效能的提升,让我们真的不用有那么多农民了。一旦有了繁荣的交易和市场,只要耕作的效能提高了,我们就真心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农民了。这是社会分工的第一个好处,极大地提升效能。

第二,社会分工提升产品的丰富程度。书里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号称“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是19世纪地位最高的人。他吃饭的时候,一个人面前有40个菜品,背后有498个人给他服务,但是整个法国能这么吃饭的人,也就只有一个路易十四。但现在,就举个身边的例子,北京稍微上点档次的自助餐厅,菜品都超过40种啊,而且,你吃完饭还可以随便叫专车服务啊,路上你还可以到咱们“得到”里,听最专业的音乐家说交响乐。总之,你在今天能选择的服务门类,是随随便便就能超过路易十四的。这是专业分工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极大地丰富种类。

第三,专业分工产生高精尖知识。为什么说专业分工容易产生高精尖知识,其实是因为,一个繁荣的商业社会能给那些生产高精尖知识的人提供足够的商业回报。其实在人类历史里,总是有一些人要比其他人爱琢磨问题的。但过去呢,一个人是没法凭借自己在一个方面走得足够深,就让自己在商业回报上得到的回报足够好的。所以,这些人只能放弃自己的单点突破能力而追求一些其他收益。但在一个商业交易繁盛的世界里,一个人可以联系到足够多的买家,来出售自己的那些高精尖的认知和技能的,这么一来呢,他就更有动力在某一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了。这是专业分工带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促进高精尖知识的生产。

提高效能,增加服务种类,产生高精尖知识。有了社会分工的这三个好处,才支持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普遍繁荣。

你看,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让我们每个人只做很精而专的一件事情,然后把大量的需求外包给别人啊。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的这个趋势依然还在继续,而且这种社会分工细化,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新的领域不断被开发出来。我们纵观整个世界,格局就是世界的精英分得更零散,而且各自在往各自的精细的分工里猛扎。这里顺便说一句,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什么是顺应趋势,如果你的工作是促进社会分工的,你就在顺应趋势。

说到这,作者在书里就总结道: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服务。这个时候,有了各种繁盛的服务,另外一个东西,一个好东西就起作用了,这就是人类的集体大脑。集体大脑,是交易先推导出社会分工这个必然结果之后,再推导出来的第二个好东西。

集体大脑就是人类的外挂。打个比方,“集体大脑”其实就像人类给自己开的一个外挂。那谁没有开外挂呢?答案是除了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都没开外挂。因为动物们只能用自身的身体来承载和传递信息。什么意思?比如说一只鹰是猛禽,鹰的所有厉害的武器,如鹰眼、羽毛、锋利的鹰爪,也只保存在自己的基因里。换句话说,只能通过鹰妈妈生小鹰的方式保存性状。请注意,这是保存。但如果鹰要提高这些技能,比如说,要把视力再提高3倍,速度再提高3倍,那就只能通过交配和变异来实现。但是,这个速度会非常慢,动辄就是上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猛禽,大概在5000万年就进化出来了,几乎没怎么变过。

但人类不一样,我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可以用自己身体基因之外的载体来保存信息的生物。这个外挂,就是人类的“集体大脑”。集体大脑,就是通过人类的书本、电脑、文化、社会,包括每个人类的个体记忆等等这些方式,共同保存起来的集体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的数量巨大,而且是跨空间和时间的。

书里有个比方,今天你吃一个普通的早餐,其实就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大量人类集体大脑里的信息。你的面包,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交叉育种,烘焙方法来自石器时代某个狩猎采集者的发明;你掏出手机,这里面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有爱迪生的电池技术,有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所有这些过往的英雄人物、旷世奇才,他们创造的知识都在超时空为你服务,而且你根本不用一一学会,甚至都不用知道这些知识是什么,因为人类的集体大脑已经帮你存储下来了。

你看,这种信息存储方式,和一只自然界里的鹰相比,可是强大太多了。好,这只是集体大脑对信息的保存功能。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就是集体大脑的信息升级能力,完全碾压动物的有性繁殖。人类集体大脑的信息繁殖速度,不仅快,而且可以跨时空、跨种间。跨种间繁殖是什么意思?动物是不能跨种繁殖的,马和驴就是动物界能接受的跨种间繁殖的极限,因为到骡子就出问题了,骡子是不育的。但是人类集体大脑保存的各种信息,可以随便跨,随便交合,现在我们可以把一个核反应堆安装到一艘航空母舰里,未来我们也可以把它装到一台洗衣机里,可以把老子的治国理念拿到委内瑞拉去试试,也可以把最新的数学理论成果拿给一位物理学家去解一个理论物理的方程。这么一来,信息之间的繁殖升级模式,就彻底被打破。

这里为了帮助你理解作者的意思,多解释一句。就是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生物就是生物,航母就是航母,文化是文化,这三者没有可比性吧?其实,真不好说。现在很多学者越来越觉得,这三种东西的本质,无非就是信息团。而信息的本质,无非就是原子的排列顺序嘛。所以从这个层面看,整个地球的演化历程,无非就是信息团之间的碰撞、融合、试错的一个过程。动物、机器、文化都一样。

有了人类的集体大脑之后,我们人类的信息交流就完全开挂了。其实,回望人类集体大脑里的信息,完全就是最近几百年填进去的,过去填入信息的速度实在太慢了。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种叫做阿舍利手斧的石器,就是一个鼠标那么大的石器,可以拿来割肉。这个手斧啊,在各地的考古遗迹里都发现了,100万年,它的样子几乎没有迭代,100万年啊,1万个世纪,从信息的角度,这效率太低了。

但人类最近几百年填充的速度太快了,第一次猛填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知识就像井喷一样出现,先是填充了一大堆实用性知识,比如怎么修运河、修隧道,怎么改造蒸汽机、造火车头、造火箭,每一个就是一个专业领域。然后,请注意,刚才说的知识的杂交和升级就出现了,没过几十年,大量基础知识的挤压和碰撞,一些超高端的知识就生出来了。像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这些人,开始给人类大脑填充抽象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的产出和应用,都是一定要建立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的。像爱因斯坦的名言,“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本质就是在向人类的集体大脑致敬。这就是人类的集体大脑,快速填充信息,促进信息的交融升级。集体大脑给人类开挂了,甚至可以说,是给地球开挂了。

无限制的政府就是交易最大的敌人。刚才我们说了,交易这么好,带来各种繁荣和各种知识。那交易有没有敌人呢?有,作者说交易最大的敌人,就是无限制的政府。作者认为,商业的繁荣,是一个由下而上的结果,不用领袖,不用管控,就能自然产生繁荣。但繁荣,就像是凝结的蜂蜜,有了打包好的繁荣,就一定会招来捕食者。

在人类历史大概公元前1000的时候,全世界的不同地方,政府、王权、酋长、祭祀,这些所谓的顶层建筑都出现了。从这一刻开始,为以后的几千年定了一个基调,就是商人创造财富,领袖们收之国有。书里引用了另外一位科学家兼历史学家的话,就说得更直白了,他说:“过去的一万年的人类大战,一直是反垄断之战。”这个观点,稍微有点反我们中国人的直觉。政府在我们心目中,应该是好东西。请注意,作者不是说政府一定是坏的,而是无限制扩张的政府是交易的最大敌人,但遗憾的是,政府似乎永远不会主动节制扩张。

政府有的呢,就是直接以各种高大上的名义,直接对商贸进行收割,说白了,就是直接拿走了。有的不是直接拿走,而是认为市场是可以通过从上而下的操控、调整,让商业和交易变得更好,更有效率。但人类的历史证明,这种观念就从来没有对过。凡是被政府过度调控、把持的商业全都失去了活力,不是变成没有活力的大锅饭,就是变成被涸泽而渔之后的荒地。而这个时候,我们中国的一个时期,不幸被作者当成反面教材了。

首先,书里列举了一个我们有点震惊的数字:1950年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公元1000年的国家,就是比宋代还低。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那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给出的解释是问题的根源出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是明朝一些阻断商贸和交易的政策,扼杀了中国的繁荣。作者说,纵观中国历史,强权政权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的,像一个跷跷板的两头,政权这头越强势,经济那头就越低迷,政权越弱势经济那头就越繁荣。明代政府的强势和管控,这段历史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较熟悉。在海上,施行严格的海禁,大陆内部,施行重农抑商。而后来接替了明朝的清朝,基本上沿用了相同的政府体制,一边是抑制商业,一边是官僚集团的进一步膨胀,此消彼长,整个中国经济就陷入了一片困苦。

但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得益于商贸和自由经济的政策,并且作者预计,中国的情况会越来越好。作者预测,说到2050年,中国经济将会是美国经济总量的两倍。我们拭目以待。而且,纵观全球,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能让世界的主流放弃自由经济,换句话说,商贸和交易不会停止,社会分工会继续,人类的知识大脑会被塞进更多更好的知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整个人类的知识会像旋风一样旋转,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幸福。

至于未来会多好,我们放到最后一部分说。我们先进入倒数第二部分。既然你说这个世界这么好,为什么悲观的声音在我们耳边从来没有断过?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一下。

为什么我们偏爱悲观?在讨论人们为什么悲观的问题之前呢,其实,需要先把悲观的定义清扫一下。其实,你平时听到的许多悲观,不算是真正的有质量的悲观,只能算是一些心理的上问题。比如说,有很多人对世界悲观的原因是:现代生活让我们更孤独,更茫然,更无聊。这是相当多人的一种集体心态,其实主要是他们内心的问题。对于这类人,就问他们两个问题好了:你是在一个又冷又饿,身边全是跳蚤和老鼠,还随时有危险的环境里更孤独呢,还是在一个温暖安全,可以上网的电脑前更孤独呢?

如果一定要孤独、冷漠、无聊,是不是还是温暖、安全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更好呢?如果他们想了想,觉得世界确实是变得更温暖、安全了,并且觉得这样更好,那他们其实不算悲观者啦,只能算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的人。真的悲观者,其实是世界主流的一些学者所持的悲观论点。比如咱们一开篇说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作者认为,这些悲观其实都不存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市场,主要有下面3个原因:

第一,我们对坏消息更敏感,更倾向于记住坏消息。这个本质上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还太原始。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能让我们遭殃的事情太多了,洪水、野兽、饥饿、战争,哪一个我们都受不了。所以那些大脑特别善于记住坏消息,特别喜欢提高警惕的人容易存活下来,而我们都是这些警惕者的后代。所以,一说坏消息,绝大多数人都特别在意。这是第一。

第二,公布坏消息的人,对世界悲观,会显得更智慧,更有深度;而对世界乐观的人,会显得考虑问题不周到,显得很肤浅。

第三,公布坏消息,能带来益处。如果你给人们带来了坏消息,那么人们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抵御坏消息,所以,这里就可能暗含收益。但如果你公布的是好消息,那人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所以,这不就明摆着了吗?坏消息,一说出来就有人信,显得有深度,还有好处。好消息,说出来没人听,显得特傻,还没好处。那人们是优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这是作者对这个悲观世界的解释。那未来,频繁交易和繁荣经济又会怎么改变我们的未来呢?我们一起进入最后一个段落:未来有多好?

未来有多好?这个段落我们就用作者在书里写的两个例子来说事。作者在2008年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他感到忧虑的问题。他认为,第一是气候问题,也就是全球变暖,第二是非洲的贫困。这两个问题,作者认为不是盲目恐慌,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那好,作者最后问,说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认为,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也就是像我们过去一直做的一样,还是老办法,更开放的政策,更频繁的商贸,更细化分工,更好的知识,问题一定会解决。可能你会觉得这说得还是太虚,那作者2008年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在变好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这本书之外的新消息。

2016年2月份,当年呼吁气候变化的美国副总统,忧心忡忡的戈尔在 TED 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他说,10过去了,事情比他当年想象得好得多,我们能战胜环境问题,这是戈尔在 TED 里的原话!而解决的方案,非常主要的一点就是新能源商业,说白了,还是通过自由经济解决的。第二个世界的贫困问题,这个确实是被一个过去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戈尔说,过去我们认为亚洲和非洲摆脱贫穷会很慢,现在看起来,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而我们要补充的是,这个解决方案正是人类的集体大脑用科学知识提供的。

所以说,只要世界的商贸环境没有倒退的趋势,人类的社会分工一定更会细致,人类的集体大脑会存储更多的知识,科技会用各种我们今天都难以想象的方法,帮我们解决问题。未来一定会变好,而且还是用惊喜的方式,降临到我们身边。

最后用书里的一句诗来结束吧:

我聆听婴儿啼哭,我凝视孩童成长。  他们所学必将远超我所知。  我想:好个美妙世界。

撰稿:怀沙 讲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