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权力》 朱步冲解读
《海洋与权利》| 朱步冲解读
关于作者
安德鲁·兰伯特:伦敦国王学院劳顿教席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名海军历史专家,著有《纳尔逊:不列颠战神》,《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挑战:1812年战争中的英美海战》等著作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安德鲁·兰伯特于2018年11月出版的著作,以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英国五个海权国家的兴衰历史为着眼点,将海权上升到国家的文化基因与发展路径角度加以诠释,突破了以往将海权单纯定义为发展海军力量,追求海洋控制的狭隘角度。
核心内容
本次解读突破了原书以时间线为主轴,逐个盘点单个海权国家兴衰史的结构,以提纲挈领的模式为你分析以下问题:
1.海权国家诞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2.海权国家发展的驱动力
3.海权国家的衰落原因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海洋与权力:一部新文明史》。曾经有一种说法“掌握了海洋,就掌握了贸易和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国,都是通过专注于海洋贸易和扩张而强大。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知名海军史研究专家安德鲁·兰伯特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宏观的研究视角。
兰伯特通过充分研究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以及英国这五个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海洋强国,从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多角度剖析了它们兴起和衰亡的原因。
在兰伯特看来,海权不仅意味着国家出于安全和经济利益对海洋实施控制,更是指,海洋在一个国家经济,战略,文化和政治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虽然传统海权强国在今天的多极世界中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文化的“海权思想”依旧存在,并影响深远。
接下来,我就根据兰伯特的讲述,分三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会为你介绍海权思想与海权国家是如何诞生的。在第二部分,我会以威尼斯为例,为你介绍海权国家如何走向繁荣。在第三部分,我们再详细分析,历史上海权国家衰落的原因。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兰伯特的海权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海权国家是怎么诞生的?它们有哪些特点?
按照作者兰伯特的说法,海权国家,就是通过控制海洋,给自己带来独特的经济战略优势的国家。
地中海,被欧亚非三大洲所环抱。如果说,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那么地中海就是海权国家的摇篮。地中海面积有限,气候宜人,岛屿遍布,比起广阔无边,气候变化莫测,惊涛骇浪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对人类来说,地中海就显得格外和蔼可亲。在这里人类可以获取各种生活所需的产品,也能以海洋为渠道进行往来。
兰伯特强调,海权国家的诞生,首先是与海上贸易密不可分的。 贸易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需要彼此进行产品交换,用手头有的东西换来自己必需,而无法生产的商品。而地中海沿岸地区呢,是个物产丰富多样,但地区之间差异极大的地方,这就让地中海周边的不同人类民族,群落,从一开始,就有了强烈的航海和贸易需求。
举例来说,希腊半岛盛产鱼类,葡萄,橄榄油,但因为土地贫瘠,缺乏粮食。埃及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但缺木材和金属。
早期人类用来制造工具的金属,是青铜,但在地中海,冶炼青铜需要的原料,散落在沿岸的不同地区:比如铜,几乎只产于塞浦路斯岛。而锡,要跑到更遥远的伊比利亚半岛,就是今天的西班牙才有。
在兰伯特看来,海权国家诞生的第二个条件,是航海科技的进步。在前工业革命时代,比起陆地运输,航运的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便宜,所需要的劳动量也更少。在这种前提下,通过海洋来进行商品交换,就显得势在必行。公元前2000年左右,帆船诞生了,强大的风帆动力代替了人力划桨,让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不断变大。
在帆船被发明的时代,地中海上出现了一个早期国家,称为米诺斯。 地点就在希腊附近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兰伯特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权国家的雏形。克里特岛面积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了东部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和中转站。另外,米诺斯是地中海上最早拥有海军的国家之一,海军被用来运送自己的武士征服其他岛屿,或者防范海盗。
米诺斯文明衰落之后,继起的就是腓尼基人。这个航海民族起源于地中海东岸,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他们善于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会制造染料。紫红色染料,是腓尼基人的主要出口产品,腓尼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希腊文中的“紫红色”。
在贸易活动中,聪明的腓尼基人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比如统一性文字,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能够顺利沟通交流。今天我们熟悉的26个英文字母,源头就是22个腓尼基字母,后来也演化成为希腊和拉丁字母。
腓尼基人的贸易越做越大之后,他们也开始向外扩张。从西到东,在地中海沿岸和岛屿建立了许多殖民港口城市,当做贸易中转站和航海补给站。以这些城市和港口为节点,腓尼基人建立了疆域横跨北非,南欧,统治地中海东部的迦太基帝国。
同时,在希腊半岛,一支同样活跃,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北部南下,逐渐统治了整个半岛,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他们被称为“阿该亚人”或者“希腊人”。阿该亚人从周边的中欧,腓尼基人,埃及和巴比伦那里分别学会了使用铁器,航海造船技术、金属制造,以及数学和天文知识。天文学原本只用于占星等宗教活动,但到了希腊半岛,就被用于夜间航海时的导航,对于航海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兰伯特发现,海洋贸易带来了繁荣和人口增长,不同的文明或国家之间开始接壤。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模式导致的财富不均衡,军事冲突越来越频繁。
比如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的特洛伊战争,肯定并不像荷马史诗中描述的那样,源于美女海伦被拐,它很可能是一场争夺贸易线路控制权的战争。特洛伊的遗址在今天的土耳其的西北海滨,是黑海到爱琴海贸易路线的中转站。希腊半岛上的阿该亚人城邦,由于垂涎特洛伊的财富和贸易霸权,最终组织了一支联军,攻陷了特洛伊,并将它夷为平地。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和意识形态,兰伯特认为,随着海洋贸易和早期战争冲突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农业陆地国家的“海洋意识”,或者“海权意识”也就诞生了。如果拿书里出现的最早两个海权国家,雅典和迦太基为例,“海权意识”就意味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海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行为和决策中,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兰伯特总结说,雅典和迦太基,奠定了之后兴起的海权国家的四个特点,仿佛遗传基因一样。那么,这些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海权国家以海洋贸易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利用商品本身的高附加值或者价格波动来赚取利润。
雅典和迦太基都不追求粮食自给自足,而是靠进口,买来的粮食不仅自用,还囤积居奇,贱买贵卖,利用周边地区粮食价格波动赚差价。
反过来,雅典和迦太基的农业,更倾向于种植那些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比如橄榄,水果,葡萄等等。手工业也集中在那些当时的“高精尖”产业,比如金属工具,武器,珠宝贵金属加工等等。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和传统陆地大帝国,比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和中国,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其次,海权国家通常是濒临大海,人口不多的小国,对领土扩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它看上了一块海外领土,那肯定是它能保护或者繁荣自己的海洋贸易。比如,西西里岛是迦太基重要的粮食进口产地,也是整个地中海贸易的一个关键中转港口,但迦太基对于征服西西里岛这样一个大岛并没有兴趣,它只是占据了西西里岛西面的一个小海岛,莫奇亚岛,面积还不到1平方公里。
第三,海权国家在军事力量上,重视海军,尤其不惜重金代价,要保持海军技术的领先和舰队的规模。因为海军,是用来威胁自己的敌对国家,保护自己海上贸易的核心力量。
第四,兰伯特认为,海权国家的外交,是商业利益导向: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海权国家,在外交中热衷于见缝插针,搞形形色色的政治外交联盟,保障自己的利益,分化瓦解对手——尤其是那些热衷扩张领土,对自己财富虎视眈眈的大陆霸主国家。
在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海权国家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大致特点。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拆解下,领土不大,人口有限的海权国家是如何利用这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优势,以小搏大,成为一方霸主的。
海洋贸易和海军,是驱动海权国家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简单来说,贸易让海权国家有钱养活昂贵的海军,而海军,又能有效保护海权国家的领土和贸易。
在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和英国这五个书中出现的海权国家里,作者兰伯特在著名的意大利城邦威尼斯身上,费了不少笔墨,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解说。
根据野史传说,威尼斯最早的一批居民,是西罗马帝国崩溃时,逃到这里的4000难民。 威尼斯的地理环境,简直可以用恶劣来形容,这里是一片沿海沼泽地,土地贫瘠,特产无非是海鱼和盐。但因为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亚平宁半岛的东北部,就是地图上那只“靴子”的靴筒最上端的后面,是西欧和东方世界的交汇处。
威尼斯崛起的标志,就是1092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这一场绵延将近300年的宗教战争,虽然引发了野蛮和血腥的征服,但也客观上打通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十字军东征,首先带来了从西方到东方的大量人口流动。作为从西欧到中东行程的中转站,人口流动代表了旺盛的商业需求。
同时,威尼斯又是地中海优质木材的产地,所以它的造船工业蓬勃发展,让威尼斯变成了地中海上的航运巨头:威尼斯从欧洲其他地方输入羊毛,纺织成呢绒出口,又做粮食买卖。然后,威尼斯依靠地利,又成了地中海奴隶贸易的中转站,生意越做越大。
随着财富的聚集,威尼斯变成了发达的手工业城市,招徕了欧洲各地的能工巧匠,善于制造玻璃、金属器皿和兵器等高端产品。
这还不算,随着东西方交流的繁荣,香料,带给了威尼斯更多的财富。地中海,是胡椒,丁香,豆蔻等香料从东南亚沿海抵达欧洲的最后一站,威尼斯海军的舰队,就在这里为自己和其他国家的香料商船提供护航,收取高额保护费。香料抵达威尼斯后,就会面向来自欧洲各国的商人进行拍卖,价格比起原产地已经翻了20到30倍。
威尼斯历史上最值得夸耀的一件事,发生在1204年。当时参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欧洲骑士,和威尼斯政府商量好,出资8万4千银马克,由威尼斯提供船只和后勤,准备去收复耶路撒冷。但是骑士们囊中羞涩,交了首付凑不出尾款,于是狡猾的威尼斯总督丹多洛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钱的事儿好说,干脆你们也别去耶路撒冷了,帮我去打击我们在生意上的死对头,拜占庭帝国吧,欠的债就一笔勾销。
这次改弦更张的十字军东征,帮助威尼斯挤垮了拜占庭帝国,让威尼斯成了地中海商业的霸主。
发达的贸易,背后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制度来支持。你可能想不到,现代商业金融制度里的很多要素,都是在威尼斯这样的意大利沿海商业城市诞生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英文里银行bank这个单词,来源是意大利语中的banco,就是意大利城市里,犹太人钱庄里高高的柜台。
早在十字军东征中,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军人和商人,拿着各国不同的货币,在威尼斯采购补给物资,前往东方。打完仗,做完买卖的军人和商人,从耶路撒冷带着战利品和利润又回来了。大批贵金属和货币带在身上又累赘,又危险。于是存款,鉴定,汇兑,借贷这些业务,应运而生。另外,风险奇高的海上贸易,又促使商人们合伙经营,平摊风险,由此诞生了股份制与保险业的雏形。
另外,现代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复式簿记,也是威尼斯商人的发明。有经济学家高度评价说,没有复式簿记,就没有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它和我们平时的个人记账不同,同时把每一笔资金流动同时在借方,贷方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能让企业经营者精确掌握,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用到哪里去了?
有历史学家说,发展到后来,威尼斯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家公司:它的政府就是管理层和借贷方,全体公民就是董事会和债主。这是因为,威尼斯诞生了另一项天才的发明:公债——由政府发行,让全体市民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投资者购买。
那么威尼斯通过这些买卖赚了多少钱呢?15世纪初,人口仅有10万多人的威尼斯共和国,它的年度总收入,为150万杜卡特金币。 大约等于今天的8500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和当时的大明帝国相差不多。顺便说一句,当时大明帝国人口约1亿,是威尼斯的1000倍,海洋贸易与金融业的利润丰厚,可见一斑。
这样一笔巨款中,大约有50万金币,被用于威尼斯的军事开支。威尼斯城里最恢宏的建筑之一,就叫“大军械库”:就是威尼斯兵工厂和造船厂的集合。根据记载,在威尼斯最强盛的15世纪,兵工厂里随时有25艘划桨风帆军舰待命,仓库里还有更多的船只部件。 这里熟练的船厂工人,一两个小时就能组装好1条船。
15世纪末,威尼斯海军的力量达到了顶峰,它的海军舰队包括52艘划桨帆船,28艘纯风帆帆船,数量碾压英法等欧洲大国。到了16世纪,威尼斯还发明了一种重型桨帆动力军舰,加里塞战船,能够容纳600人,装备50门大炮,在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中,威尼斯海军的6艘加里塞战船,成了欧洲盟军战胜土耳其海军的撒手锏。
威尼斯一手握着鼓鼓的钱袋子,一手是强大的舰队,通过在强大的西班牙,法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左右逢源,作调停者和掮客,变成了地中海周边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海洋,给这些海权国家带来了财富,荣耀和权力,但也埋下了它们日后衰落的祸根。毕竟,选择了一种发展模式,就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路径。即使后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也很难推翻之前的架构,改弦更张。 兰伯特在本书中总结出了那么几条海权国家衰落的原因。
首先,是海洋贸易线路的变更和技术进步。海洋贸易线路的变更,对于把海上贸易当做经济命脉的海权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威尼斯的衰落。
刚才我们讲过,威尼斯依靠香料贸易发了横财。这当然引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眼红和嫉妒,凭什么我们不能和东方香料的原产地直接做交易,挤掉你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始探索途径非洲,绕过好望角,直达远东的新航线。通过迪亚士,达伽马等航海家的努力,这条航线逐渐成形。
另外,比起地中海,其他欧洲国家面对的大西洋,更加浩瀚,风浪更大。所以西班牙,葡萄牙这些欧洲沿海国家,就有动力开发吨位更大,吃水更深,风帆数量更多的大帆船。玩过电子游戏《大航海时代》的朋友可能都熟悉这两个名字,克拉克帆船和盖伦船。
克拉克帆船和盖伦船省掉了划桨的水手,所以能装更多的补给,货物,远程航行,不需要沿途有太多补给站,所以把货运成本有效地降了下来。这些新式帆船一出现,威尼斯的划桨风帆商船队,顿时就被降维打击了。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还是欧洲香料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但是仅仅过了10年,交易量就锐减了几乎90%。到了16世纪中期,威尼斯商人居然要从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些欧洲新港口城市进口香料了。
海权国家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根据兰伯特的总结,就是海权国家和某个陆地上的超级大国决裂,在长期战争中耗尽了财富和实力。雅典就是因为这一步走错,而葬送了自己的繁荣。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雅典凭借它在希波战争中,带领其他城邦打败波斯的丰功伟绩,成了地中海的霸主。战后,它挑头组织了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提洛同盟。加盟的其他城邦,不得不向雅典定期交钱,用来维持雅典强大的海军舰队开支。不仅如此,雅典还通过一系列法令对不服从自己的希腊城邦和殖民地进行“长臂管辖”。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雅典的跋扈,使得希腊城邦里的陆地霸主斯巴达,打着反对雅典霸权的旗号揭竿而起,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爆发,雅典落败。
雅典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一些是人为的决策失误:比如,雅典没有陆地强国盟友,还错误地派出了自己陆军的精华远征西西里,结果全军覆没。老对手波斯帝国,趁机联合斯巴达共同来对付自己,诸如此类。除了人祸,雅典还遇到了天灾:在战争期间遭遇了一次大瘟疫,丧失了许多人口,包括它英明的政治领袖伯利克里,也在这次瘟疫中丧生。
兰伯特总结说,雅典海权的失败,是雅典城邦的统治者和人民骄傲自大,从标榜自由的领头羊,变成了帝国主义霸权,最终扩张过度,导致了自身的衰落。
兰伯特总结出的第三个海权国家衰落的原因,就是它不幸在崛起过程中,遭遇了另一个海权大国的挑战,最终落败。荷兰,就被兰伯特拉出来,重点分析。
确实,荷兰太不幸了,它的对手,就是和自己隔海相望的海权大国——英国。
英国在15世纪末的崛起,要归功于国王亨利八世。兰伯特总结说,亨利八世和他手下的一批贵族意识到,英国,作为一个被海洋彻底环绕的岛屿,比起其他海权国家来更占便宜,因为可以单纯借助海军,来阻止敌人入侵。
在亨利八世执政时期,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变成了一支常备军。另外, 英国也开始用高薪重金作诱饵,从荷兰和威尼斯,把不少航海造船工业的能工巧匠挖过来,让自己也迅速变成了一个造船工业大国。
英国海军,从一开始就装备了更先进的全风帆动力帆船,更轻快,装的大炮也更多。英国海军的指挥官,很多人都是被招安的海盗,作风大胆,天不怕地不怕,如同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
英国海军从诞生开始,在保护自己商船队的同时,开始不断抢劫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这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经费,军饷和维修都靠抢来的战利品维持,另外,国王贵族和商人以股份制入伙,争相资助这种利润丰厚的没本买卖。
所以,这样一支看起来乱七八糟,野蛮生长的皇家海军,居然在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里,发展壮大,成为全欧洲战斗力数一数二的海上霸王。依靠它,英国在16世纪先是挫败了法国入侵英格兰的企图,然后又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到了这个时候,英吉利海峡对面,已经依靠贸易赚到盘满钵满的荷兰,自然就成了英国的头号敌人。
1652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这是一个直接针对竞争对手荷兰的贸易保护主义规定,它限制荷兰商船运载英国商品,还拒绝荷兰商船途径英吉利海峡,默许英国海军对其进行抢劫。
以此为导火线,1652到1674年,荷兰和英国打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海军和荷兰海军发生了好几次海上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上百艘风帆木质军舰,带着6000门以上的大炮,参战的水兵多达数万。但打来打去,只能说打了一个平手,各有损伤,不分胜负。
但是,荷兰光顾着死磕英国,忘记自己身处欧洲大陆,身边还有一群想找自己麻烦的仇人。结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率领法军长驱直入。荷兰和迦太基,威尼斯一样,缺乏足够的陆军来抵抗这种全面入侵,只能挖开运河堤坝,让洪水来阻挡法国军队。同时,由于海军忙着和英国开战,荷兰商船队缺乏护航,被法国,丹麦,瑞典海军轮流洗劫,毫无还手之力。这一切灾难,让荷兰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城市同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到了18世纪初,元气大伤的荷兰,就变成了欧洲的二流国家,背负巨额债务,海外殖民地相继被夺走,外交上变成了英法两个大国的附庸,欧洲的金融中心,也从阿姆斯特丹变成了伦敦。
有趣的是,英国随后居然从荷兰给自己请回了一位国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三世。
威廉到了英国,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荷兰经验,帮助英国建立了先进的金融银行体制,还把荷兰那一套行之有效的结盟外交战略,在英国复制,并发扬光大。在他的主持下,英格兰,西班牙,瑞典等国联合起来,组成了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大联盟”,挫败了法国称霸欧洲的野心。
这一次胜利,奠定了之后两个多世纪,英国外交策略的主线:那就是,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当整个欧洲的“离岸仲裁员”,绝对不允许欧洲出现一个想称霸的大国。一旦出现这样的野心家,英国就会联合其他欧洲国家通过外交,经济,乃至军事的手段,逼迫它放弃野心。纵观近现代欧洲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剧情一再上演,那些试图称霸欧洲的陆地国家霸主,从拿破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德皇威廉二世到希特勒,都在英国的海权战略面前,败下阵来。
好,一部世界历史上海权国家的兴衰史,我就为你说到这里。总结以上兰伯特的海权思想,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呢?我想,首先第一点,正如兰伯特叙述的,强调面向海洋的国家战略,有很多关键因素,包括地理和社会环境,主体的行为特点,以及周边合作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了解了这些,知己知彼,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展。
另外,正如兰伯特一直强调的,任何海洋发展路径本身,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不能教条主义地去看待,一时一地,条件变化,应该跳出舒适区,灵活调整。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在本书结尾,兰伯特在回顾完海权的历史之后,对读者们表示,二战后,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在今天的多极化世界中,海洋的自由度,与全球经济的繁荣与活力相关,依靠任何一个霸权国家来维护海洋自由,都是不可取的。海洋的开放,应由现有国际政治体系中多国磋商来保障。兰伯特同时也劝告西方国家:“虽然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对海洋的兴趣,更多来自它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需求,中国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海洋霸权。”
海权国家虽然已经消逝,但它给今天的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没有海洋带来的交流和文化多样性,人类会失去创造力,日益狭隘,停滞不前。海洋的宽广和未知性,始终在激发人类不断追求自由和进步。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海权国家的诞生,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自主的发展道路选择。
2.海权与陆权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有直接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也是一种文明基因上的冲突。
3.海权国家依靠贸易和海军作为自身发展的两大支柱,但两者的维系也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与政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