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 裴鹏程解读
《海权》|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家,还是一位资深海军将领,曾在美国海军服役超过35年,指挥过多艘驱逐舰和一个航母战斗群,并担任了4年的北约欧洲盟军司令。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敏锐洞察,还能了解到作者担任美国海军上将时的亲身经历。
关于本书
对于海权问题,作者提出七大海域理论,也就是在四大洋的基础上加了三个附属海域。作者认为,近代海权产生于“殖民主义的摇篮”大西洋,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遍及全球。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就是曾经将影响力扩展到作为“万海之母”的太平洋。
核心内容
所谓的“七大海域”到底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聚焦在美国这个个体,作者作为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他是怎么看待美国掌握海权、称霸世界的过程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海权:海洋帝国与今日世界》。
海权,简单讲就是对海洋的控制权、利用权。早在几千年前,一些靠海生活的民族,比如希腊人、腓尼基人,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就已经开始向海洋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是局部的。全球意义的海权时代的到来,是19世纪的事情。当时英法两国在争夺霸权,法国是欧洲陆上霸主,但由于陆上邻国众多,法国需要同时发展海军和陆军。而英国作为岛国,便可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最终在欧洲本土和全球各殖民地击败了法国,夺得世界霸主地位,这宣告着海权时代的到来。此后,海权成为决定世界权力格局的关键因素。
有关海权的论著,两百年来出现过很多,作者们大多是国际关系学者、历史学者,依据的材料是各类文献,研究的范围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主。
今天这本《海权》很不一样。作者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家,担任过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他还是一位资深海军将领,曾在美国海军服役超过35年,指挥过多艘驱逐舰和一个航母战斗群,航行足迹遍布世界。另外,他还担任了4年的北约欧洲盟军司令,是唯一一位担任过这个职务的美国海军军官。正因为这些经历,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敏锐洞察,还能了解到作者担任美国海军上将时的亲身经历。
对于海权问题,作者的视角没有局限于大西洋和太平洋,而是提出七大海域理论,也就是在四大洋的基础上加了三个面积虽然不大但意义重大的海域——地中海、加勒比海,以及中国南海。作者认为,近代海权产生于“殖民主义的摇篮”大西洋,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遍及全球。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就是曾经将影响力扩展到作为“万海之母”的太平洋。由于地缘的原因,一些附属于大洋的小型海域,发挥着关键影响力,需要被我们格外重视。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部分,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一下,所谓的“七大海域”到底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第二部分,我们聚焦在美国这个个体,作者作为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他是怎么看待美国掌握海权、称霸世界的过程的。
特别说明,由于这本书是由一位退役美国海军将领写的,部分观点难免会有偏颇,建议你找来相关主题的其他书籍比较阅读。
第一部分,我们看一下,地球的各个海域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
长期以来,生活在陆地的人们,习惯于把海洋看作是阻隔陆地的障碍,但如果从海洋角度看,正是海洋,将一块块大陆连接在一起。
大西洋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将欧洲、美洲、非洲联系起来。早在6世纪,就有爱尔兰航海家从大西洋的西北角出发,闯入神秘的海洋;在9到11世纪,维京人航行到大西洋深处,他们在冰岛建立了定居点,随后又到达了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岛。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就像一条海上高速路,欧洲人从美洲获得原料、金银,从非洲掠夺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意识到,掌握海上通道的控制权至关重要。为了争夺海权,远洋商船、海上战舰纷纷出现,一次次海战不断发生。世界逐渐融为一体,这个过程正是从大西洋开始的。
不过,只是局限在大西洋,欧洲人并不满足。作者发现,近代西方大国是否真正崛起,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把势力扩展到太平洋。因为,太平洋没有与欧洲直接相连,而且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它沟通了北冰洋和南极洲,以及亚洲、美洲、大洋洲,地缘问题非常复杂,以至于作者把它称作“万海之母”。如果哪个西方国家能够将自己的触角伸进遥远浩瀚的太平洋,说明它已经具备全球的影响力。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只要是在世界曾经称霸一时的国家,都曾在太平洋地区留下自己的身影。
由于太平洋过于辽阔,人类对它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作者就认为,21世纪是一个属于太平洋的时代,尤其是把太平洋和印度洋放在一起来看,这个趋势更明显。作者特别把印度洋称作是“未来之海”。近代以前,人们对于印度洋的关注并不多,但二战后,随着全球航运的兴起和海湾地区石油的出口,以及印度的崛起,印度洋的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上升。
四大洋中有个例外,这就是位于极地的北冰洋,寒冷的环境限制了人们的进入和了解。作者甚至说,我们对于北冰洋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我们对月球和火星的了解;对北冰洋的测绘也不如对这两个星球的测绘那样精细和全面。不过,如果我们从北极上空俯瞰北冰洋就会发现,这个水域就像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过渡带。遗憾的是,北极寒冷,冰雪覆盖难以通航。不过作者提到,随着极地气候变暖,永久冰层正在逐渐消融,预计到2040年,通往北极的航道将全年保持畅通。
以往关于海洋的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是作者认为,辽阔的海洋并不是铁板一块,一些海洋的附属海产生的影响并不比大洋弱,最典型的有三个,分别是:大西洋的附属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太平洋的附属海中国南海。
我们先看地中海和加勒比海。这两个海域虽然一个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另一个位于南北美洲之间,但从大西洋的角度看,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就像是大西洋的左右手,分别嵌入欧亚非“旧大陆”,和美洲“新大陆”之间。
讲海权,地中海绝对绕不开,这里是人类海上地缘政治之争的肇始之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击败波斯人,雅典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海上帝国。从那时起,海权就成为决定世界权力格局的关键因素。
世界上有众多海域,为什么地中海早早地成了海上战场呢?
先看位置。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做生意的时候,地中海是一个绕不开的海上十字路口。许多族群都在这里生活,各群体彼此之间难免有摩擦。从地形来说,地中海就是一个天然的海战战场。这里相对封闭,内部散布着许多极具战略价值的半岛、岛屿和港口,像意大利半岛、希腊半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热那亚港、马赛港。一旦战争打响,这些港口和岛屿就给交战各方创造了丰富的发挥空间,速战速决变得相对困难,极端情况下,这里会演变成一个进行零和博弈的竞技场,只要开战就只能有一方能活着离开。如此频繁、高烈度的海战,是世界其他地区少有的。这导致人们格外重视控制海洋,海权思想也就产生了。
怎么才能让地中海内部不发生战争呢?有一种办法,就是把整个地中海据为己有,这个事情罗马帝国做到过。但罗马帝国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地中海总是被多个势力掌控,战争也成了家常便饭。直到20世纪80年代,冷战期间的地中海仍然战云密布。地中海的西部被美国和西欧控制,美国在这里留了一个航母战斗群。而苏联在地中海东部的埃及和叙利亚有很大影响力。如果继续向东,就会进入黑海,那更是苏联的地盘。那个时候,作者斯塔夫里迪斯所在的舰队常常与苏联舰队擦肩而过。他总是担心,稍有不测,就会有去无回。
地中海是大西洋伸向欧亚非“旧大陆”的那只手,大西洋的另一只手伸向美洲“新大陆”,这就是加勒比海。
我们对电影《加勒比海盗》都不陌生,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7、18世纪。那时,许多商船在欧洲与美洲之间来来往往,大西洋的海上贸易非常繁荣。很多人看到了机会,于是出海抢劫,想发笔横财。而加勒比海就像一个犯罪天堂,海盗在各个岛屿、海域之间神出鬼没,欧洲各国对他们根本没办法。于是,像英国,就选择姑息养奸,发放私掠许可证,让海盗合法化。作为交换,这些海盗船只能抢劫其他国家的船,抢完后还要向英国“缴税”。这样做相当于免费增强了英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其他国家见英国这么干,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久而久之,海盗变成了一种大家默许的合法职业。加勒比海盗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不过,真实的加勒比海地区,少了许多浪漫,多了许多混乱和无奈。
新航路开辟不久后,欧洲人在这里发现了巨大的商机,这里的糖、烟草、巧克力、生姜、盐、靛蓝等物品,都可以带回欧洲换钱。所以,早在18世纪,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状况就已经基本定型,并持续了两百年。这是一个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体,欧洲人将非洲劳动力带到加勒比地区生产糖和其他农产品,产品被送往欧洲,为欧洲人“收购”更多奴隶换取资本。所以,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丹麦人、西班牙人都在这里留下“艰苦创业”的身影,却并没有把这个地区带上发展的快车道。
在今天加勒比海南部,也就是南美洲的北部沿海地区,自西向东有三个国家,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其实苏里南也曾拥有“圭亚那”这个名字。
17世纪,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做了个交易,荷兰人把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让给英国,以此换取南美重要的产糖地苏里南,荷兰人随后给苏里南改了名字,叫荷属圭亚那。其实,那个被荷兰人放弃的新阿姆斯特丹就是后来的美国纽约。纽约这座城市在2018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上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墨西哥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可以排到16名以前。而苏里南的首都帕拉马里博却是美洲最贫困的城市之一,人口不到50万。
21世纪初,作者斯塔夫里迪斯被任命为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他打算在几个月内访问这个地区的30多个国家。当时,他的下属提醒他,不要去三个圭亚那,因为那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不过,作者在访问完其他国家后,最后还是抵达了圭亚那。当地领导人与他会面,那位领导人带他走进满是灰尘的办公室里,作者开口询问,当前圭亚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贫困?毒品?还是犯罪?
对方摇摇头并叹了口气,他承认上述每个难题都是挑战,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移民。“人们一旦获得高中学位就会尽快离开,他们大部分都想往北去美国,只要能摆脱圭亚那,他们愿意去任何地方”。直到今天,加勒比海地区仍然在历史的阴影下裹足不前。
前面提到的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的附属海域,大西洋是曾经的殖民主义摇篮,但在今天,它的热度已经逐渐降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东半球。这就要说到作者所谓“七大海域”的最后一个——太平洋的附属海域,中国南海。
唐宋时期的中国控制着南海的大部分地区,并主导着利润丰厚的海上商贸活动。明朝建立时,贸易、商业和航海的基因已经深深嵌入南海。尽管明朝的统治者更加重视陆地,但海上贸易仍是南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之旅就是一个例证。
为什么这个远离大西洋的地区会被作者看作“七大海域”之一呢?
前面提到过,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大国的真正崛起有一个标准,是否把势力扩展到太平洋。16世纪的南海地区曾经流通着一个重要商品,这就是白银。长期扎根美洲的西班牙人发现了机会,他们把菲律宾马尼拉作为据点,向当时的中国人提供白银。中国沿海地区因此通过南海融入了全球经济。很快,欧洲各国纷纷涌入这片海域。荷兰占领了印度尼西亚。英国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法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在中南半岛和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也被随之带过来,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演变成了严重的冲突。
有一个角色出现得相对晚一些,这就是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更像是欧洲各国的小跟班,但经历了两次大战,欧洲各国变得筋疲力尽,美国借机在中国南海填补了空白。尤其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选择站在越南共和国一边,越南共和国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南越”。当时,美国派到当地的地面作战部队在最高峰时期超过50万人,其中既有陆军也有海军陆战队。在南海的海上行动方面,美国海军更是主导力量。有将近200万水手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越南战争。美国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越南共和国的海军。作者提到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到1972年美国撤离时,越南共和国海军总共拥有800多艘船和4万多名士兵。面积还不及我国贵州省大的越南共和国,那时竟然拥有规模排名世界第五的海军,仅次于美苏英法。
对于这个海域,作者直白地讲到,南海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密集的人口,直到今天,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海上贸易、一半的液化天然气运输以及大约1/3的原油运输都要经过南海。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心怀世界”的美国必须要在这里努力维持存在感。
那回到美国本身,它是如何凭借海权实现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呢?
本书的作者斯塔夫里迪斯是美国退役海军上将。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他,看看美国在这一百多年来,是如何掌握海权、称霸世界的。
上一部分我们提到,大西洋是殖民主义的摇篮,海权思维诞生在这里。而西方国家要想成长为世界性的强国,还需要把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万海之母”太平洋。美国的海权发展史,也经历了这两个阶段。
故事要从美国独立战争讲起。对于独立战争,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华盛顿带领大陆军节节胜利的情节。其实海洋战场更具有决定性。那时的英国已经击败了宿敌法国,国力蒸蒸日上。英国便凭借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封锁了大西洋沿岸地区。而北美殖民地缺乏足够的海军力量,损失惨重,别说取胜,如果长期无法对外贸易,维持生存也很困难。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之前被英国打败的法国人来帮忙了,不仅协助袭击英国人,而且送来了很多舰船,美国的海上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1779年,一位叫约翰·琼斯的军官率领舰队袭击了英国的一个护卫队,这是美国海军在独立战争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战斗中,琼斯的战舰不幸中弹,在船快要沉没时,英国人劝他投降。琼斯却高喊:“我还没开打呢!”。
如果故事在这里截止,琼斯将被定格为一个脸谱式的英雄人物。但实际上,琼斯并没有牺牲,而且他其实是一名苏格兰人,早年因为打架斗殴犯了谋杀罪逃到北美,当起了雇佣兵。他不仅为美国打过仗,还为俄国打过仗,并被俄国海军授予少将军衔。由于他对在美国革命战争期间享有的待遇不满意,后来又返回欧洲寻找更好的出路,但最终在宫廷政治中落败。1792年,他潦倒地死在巴黎,被葬在一个公墓里。
故事进行到这儿,琼斯的形象好像变成一位结局不好的投机者。我们接着往下看。
琼斯去世后,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对他产生了兴趣,当时的美国开始在美洲地区塑造自己的影响力,亟须在军队中塑造一个标杆性人物。琼斯就这样被老罗斯福看中了。1905年,琼斯的遗体被美国军舰运到美国,美国为他举行了极高规格的葬礼。此后,他的形象从四处寻找机会的雇佣兵,变成了足迹遍布大西洋的勇者。琼斯甚至被称为“美国海军之父”。那句“我还没开打呢。”原本是逞强的话,后来成为不畏死亡的豪言壮语,被美国海军学院一代又一代的学员铭记在心。
这是有关美国海军最初的故事。不过,刚刚建国的美国连自卫都成问题,它的扩张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
约翰·琼斯去世大约半个世纪后,一位名为阿尔弗雷德·马汉的人出生了,他出生在1840年,这一年英国与清朝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把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东亚,东方帝国清朝被卷入了近代世界。
马汉的父亲是西点军校的教授,后来他入读美国海军学院,并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联邦海军服役。作为一名士兵,他并不出色,经常造成撞船或撞浮标的事故。好在马汉有写书的习惯,他在之后日子里,详细论述了海权理论,奠定了21世纪美国海权的基础。
作者17岁刚进美国海军学院那年,需要学习一门叫“海权”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创造者正是马汉。马汉认为,海权对一个国家意义非常重大。控制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这有助于国家积累财富。另外,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可能比陆军更大,因为海洋可以把战争阻隔在本土之外,这有助于国家安全。
那怎么才能掌握强大的海权呢?这需要依托三个东西:第一是生产。要生产必要的、用于交易的产品,这样才能开展国际商贸,获取利润。为了保证贸易稳定进行,就需要第二项支撑,航运。这既包括商业船只,还包括发挥保障功能的海军舰艇。可是,贸易和国家安全,只靠自己还不够,为了生产有序进行,还需要第三点,把殖民地、盟友联合起来,编织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出去。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马汉为美国规划的这张蓝图。二战期间,美国努力阻止日本南下,因此澳大利亚人对美国人怀有强烈的感激之情。那时,穿着美国海军制服登上澳大利亚土地将会受到优待。直到今天,澳大利亚人与美国人的关系依然非常亲近。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澳大利亚人始终是美国人最重要的盟友。作者曾说,他在阿富汗见到的澳大利亚战士,是他遇到过的最优秀的战士。
前面提到,任何一个获得世界性影响力的国家,都要在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万海之母”太平洋。美国人进入太平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是从大西洋沿岸起家的,直到获得加利福尼亚之后,美国人才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永久据点,这已经是美国建国半个多世纪后的事情了。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和沿岸的捕鲸业,以及与中国的贸易,把太平洋世界带入了美国人的脑海中。
但是太平洋太大了,只靠帆船,从太平洋西岸赶到中国,至少得一个多月。但19世纪60年代煤动力船的出现改变了美国与太平洋地区的互动方式。与帆船相比,煤动力船速度更快、更可靠,这就需要在船上储存大量的煤。但搭载过量的煤,会降低行船速度,甚至造成沉船事故。应该怎么办呢?
幸运的是,太平洋虽然辽阔,但岛屿很多,这些岛屿上都可以建设煤炭补给站。当然,这些岛屿,绝不只会被当作能源补给站,更是对外输出影响力的跳板。1898年,美国吞并了夏威夷,将风景秀丽的珍珠港开发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个据点,它既是美国通向太平洋的门户,也是美国海军的心脏。
如果只是占据据点,美国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在整个太平洋铺展开。另一个契机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军舰队,好在美国舰队的核心战斗力量,当时恰巧不在港口,而幸免于难。这次偷袭引发的太平洋战争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把实力在太平洋铺开。
二战期间军事行动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太平洋,这种规模的战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著名历史作家威廉· 曼彻斯特在他的作品《美国的恺撒大帝:麦克阿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跨度“相当于从英吉利海峡到波斯湾的距离——这是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最远征程的两倍”。要横穿辽阔的太平洋,乘独木舟需要数十年,乘蒸汽船需要数月,乘现代舰船只需几周。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船只的性能,也为战争增加了新的维度。在水面上,飞机和雷达改变了距离的计算方式。在水面下,潜艇可以在屏蔽几乎一切侦察技术的情况下威胁军用和民用船只。从这时起,海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许多大国的崛起都是从经略海洋、掌握海权开始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年表,它记录了海权与国家崛起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击败迦太基人,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罗马自此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变得空前强大。1588年,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夺取了大西洋的制海权,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的垄断局面,这场胜利为英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奠定了基础。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晚期,英国与荷兰之间爆发了4次战争,英国最终击败荷兰,获得了海上贸易的主导权,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1805年,英国海军击败由法国领导的联合舰队,法国海军从此一蹶不振,这迫使拿破仑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英国则借此巩固了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末,新成立的美国正在保守的孤立主义和积极进行海外开拓之间举棋不定,马汉的《海权论》应运而生,促使美国致力于实现海军现代化。一战和二战更是见证了海上强国为了争夺海权而展开的无数次殊死搏斗。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近代海权产生于“殖民主义的摇篮”大西洋,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遍及全球。
2.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将影响力扩展到作为“万海之母”的太平洋。
3.由于地缘的原因,一些附属于大洋的小型海域,发挥着关键影响力,需要被我们格外重视。最典型的有三个:大西洋的附属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太平洋的附属海中国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