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 卞恒沁解读
《汴京之围》|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等作品。
关于本书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核心内容
第一,开封城是怎样陷入金兵的包围的?
第二,为什么说金兵本来并没想灭掉北宋?
第三,金兵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决定攻陷开封,灭掉北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卞恒沁。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汴京之围》,汴京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开封城里有一条河叫汴河,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那条河,所以开封又被称为“汴京”。汴京之围,说的就是开封城被包围的故事。被谁包围呢?被北方南下的金兵。所以这本书说的其实就是那场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变”。
说起靖康之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今天这本书难道还能谈出什么新观点吗?不瞒你说,我从这本书里,还真的读出了新意。
在作者笔下,靖康之变充满了戏剧性。金兵南下,包围了开封,本来没想灭掉北宋。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却使得金兵改变了目标,决定灭掉北宋王朝,还把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抓起来,带回北方。
那问题就来了,金兵为什么会改变目标呢?在金兵包围开封城的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呢?
今天这本书的作者郭建龙,就抓住了这个历史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靖康之变背后的复杂故事。说起郭建龙,他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历史写作者。代表作包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等,出版以后都迅速成为畅销书。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展现郭建龙笔下的靖康之变:第一,开封城是怎样陷入金兵的包围的?第二,为什么说金兵本来并没想灭掉北宋?第三,金兵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决定攻陷开封,灭掉北宋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开封城是怎样陷入金兵的包围的?在我们的想象中,靖康之变发生前夕,北宋应该已经风雨飘摇了,因为这时离亡国已经不远了。作者却在这本书的开头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也就是说,从靖康之变往回推三年,那时北宋正处于盛世的顶峰。怎么只用了三年时间,开封城就给包围了呢?
我们回到靖康之变发生的三年前,看看那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当时的北宋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似乎都处于顶点。文治方面,北宋歌舞升平,经济繁荣。开封城的朱雀门外一到夜晚,就张灯结彩。大相国寺外的市场,每天都车水马龙。皇宫外面不远处,就是妓女扎堆的花街柳巷,达官贵人经常在此流连忘返。
位于北宋权力顶端的宋徽宗,当然更不忘享受太平盛世。当时他刚在开封城东北部建造了规模巨大的皇家园林,还从江南地区运来了奇花异石,用作装饰。其中有一块来自太湖的巨石,因为实在太大,动用了上千民工,在岸上拉纤,才一路运到了开封。为了通行顺畅,一路上甚至还拆了好几座桥梁。
这些是文治,我们再来看武功。就在这一年,宋徽宗完成了北宋历代君王的夙愿,他收复了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附近和河北省北部一带。这一带早在五代时期,就被后晋王朝的开国君主石敬瑭割让给了北方的契丹。你如果打开一幅中国地形图,就会发现,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山脉,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的唯一屏障。幽州割让给了契丹,中原王朝从此无险可守,游牧民族一个俯冲,就可以冲进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所以,北宋王朝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一直梦想着收回幽州。
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时终于收回了幽州,尽管过程并不光彩。当时在中国的东北部,女真族逐渐兴起,建立了金国。金国为了消灭契丹的辽国,和北宋约定,双方夹击辽国,胜利之后,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划归北宋。所谓幽云十六州,除了刚才说的幽州,还包括中原北部边境的其他地区,主要是山西北部的云州一带。这个约定就是所谓的“海上之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北宋和金国并不接壤,双方使者要坐船经过渤海才能联系上。
宋徽宗和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满打满算以为这下可以光宗耀祖了,没想到事情一开始并没有那么顺利。北宋的军队很不给力,去进攻已经走下坡路的辽国,居然还被辽军打得大败。后来,幽云十六州还是被金国打下来的。宋徽宗很无奈,就派人去和金国再三交涉,最后付了一大笔钱,金国才勉强同意把幽州移交给宋朝。虽然战略目标没能完成,打了折扣,只收回幽州一个州,宋徽宗还是欣喜若狂,下令把幽州改名为“燕山府”,还派了官员去接管。北宋朝廷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然而仅仅三个月以后,北宋的都城开封就被金兵包围了,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早在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国一些高级将领就已经看出北宋在军事上的软弱,产生了侵略宋朝的念头。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正好给了金国一个借口。当时有一个叫张觉的将领,他本来在辽国做官,金兵攻打辽国的时候,他就投降了金国。金国对他也还不错,让他镇守平州这个地方,平州大致位于今天河北省东部。不过,金国内部有谣言,说张觉有异心,早晚要反叛。张觉对此很不安,加上他本来就是汉人,于是决定带着平州的土地一起投降北宋。宋徽宗一看,还有这么好的事,白拿一块地,于是就接受了张觉的投降,这下可就闯下了大祸。
金国一批将领早就有侵略宋朝的心思,现在好了,宋朝自己送上门了。于是在公元1125年8月,金兵分成东西两路,南下大举攻宋。北宋当年连垂死挣扎的辽国都打不过,又怎么打得过朝气蓬勃的金国呢?到了第二年正月,金兵就渡过黄河,包围了黄河边上的开封城。
宋徽宗看到兵临城下,吓得魂飞魄散,只好派人出城和金兵议和。金兵认为宋徽宗反复无常,对他非常不信任,根本不愿和他谈判。加上这时北宋许多大臣又认为金兵南下是因为宋徽宗领导无方,对他施加了很大压力。于是,宋徽宗只好“引咎辞职”,让位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即位以后,把年号改为靖康。这时距离北宋灭亡,已经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了。
总之,北宋从盛世的顶峰跌落到亡国的边缘,前后不过三年。这一来是因为北宋本身军事实力的软弱,二来是因为宋徽宗连续做出了错误的外交决策,先是联金灭辽,结果壮大了金国,刺激了金国的野心,后来又贪图土地,接纳张觉的投靠,给了金国南下侵宋的借口。不过,金兵虽然一口气打到开封城外,却并没有灭掉宋朝的想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带你一探其中的究竟。
话说金兵包围了开封城,北宋朝廷就派了使节去金国的兵营,想和金兵统帅接触一下,打探一下消息。巧的是,金兵这时也派出了使团,想和宋朝谈谈条件。双方使团刚好在城外遇上了,于是双方就地谈了起来。
金国使团首先安慰了一下对手,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们听说罪魁祸首宋徽宗已经退位了,就已经不想打仗了。这次过来,是想跟你们宋朝做一场买卖。做完买卖,我们也就回去了。
北宋使团听了很高兴,就问:你们打算做什么买卖呢?
金国使团说,这样你看行不行,你们宋朝把河北和山西这两块地方割让给我们,以后我们就以黄河为界。同时你们再给我们一点赔款,这事就算了了。
北宋使团吓了一跳,说这哪叫买卖啊?他们还很耐心地给金国使团普及了一下商业常识,说比如有人想卖一匹布,要价三贯铜钱。现在买家愿意出两贯零五百文,卖家说,那您好歹再加一百文吧?最后双方以两贯零六百文成交,这个才叫买卖。你们那个哪叫买卖?简直就是抢劫。
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不欢而散。北宋使团回去向皇帝宋钦宗报告了这事,宋钦宗对这件事的理解是,金人既然提出了条件,那就还有谈判的空间。赶紧的,再派人去谈。于是,北宋再次派出了使团,和金国使团进行了好几轮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谈好了条件。北宋不必割让整个河北和山西,只需割让这一带的三个军镇。同时,北宋一次性赔偿金国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只要北宋做到这几点,金国马上退兵。
双方条件一谈好,宋钦宗马上开始履行合约。对他来说,割地赔款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国赶紧撤兵。他发出了割让三镇的诏书,派使者带给负责驻守三镇的将领。为了凑齐赔款,宋钦宗还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当时谁要是肯捐钱给朝廷,帮朝廷渡过难关,就能换来一官半职。宋钦宗甚至派人去妓院,命令老鸨们把积攒多年的金银统统交出来。
北宋朝廷上上下下奋战了十几天,总共收到黄金三十多万两,白银一千两百多万两。请注意,刚才我说到,北宋朝廷承诺的是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也就是说,经过多日以来的奋战,北宋大大小小的官员总共完成了黄金任务的6%,白银任务的24%。距离目标的完成,看上去遥遥无期。到后来,宋钦宗甚至派人去跟金兵商量,我皇宫里还有一点宝物,能不能折算成金银?你看,这也是够窝囊了。
既然根本完不成,北宋朝廷为什么要许下这种承诺呢?这是因为北宋缺乏经济统计,朝廷对于开封城里到底有多少金银珠宝,根本就没有概念。更有意思的是,金兵也不知道宋朝到底有多少钱,狮子大开口,开得都快没边了。
作者指出,抢劫和勒索钱财,本来就是金国这次起兵的主要目的。金国本来没想灭掉北宋,他们知道,想要打下开封城,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主要的目标,是抢夺北宋的财富。这里需要给你补充一个背景知识:金国军队,是一支没有军饷的部队,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抢劫。所以,抢劫和勒索财富,是金兵打仗的主要动力。
不过,金兵这次抢劫也没有那么顺利。金兵驻扎在开封城下,北宋全国的军队也在不断赶往开封,支援前线,每天能来上万人。一个叫马忠的人率领的军队,甚至还在开封城外打败了一支金兵。在援军到来之前,金兵到处抢劫,肆无忌惮。自从在马忠手下吃了的败仗,他们就收敛了很多。这件事之后又过了五天,最重要的援军赶到了。他们来自西北边境,被称为“西军”,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之所以说是精锐,是因为他们长期负责和西夏作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多次打败西夏的大军。
不断赶来的援军,让金兵感受到了压力。这时,他们就更不会想着灭掉北宋之类的事情,只想赶紧勒索钱财,然后跑路。所以,虽然宋朝交上来的赔偿还是不够数,金兵也没计较,带上这些金银细软,就撤军了。
总之,金兵的这一次入侵,目标主要是抢劫财富。这是由金国的军事制度决定的,金兵没有军饷,只有靠抢劫获得收入。所以他们驻军开封城下,给城里施加压力,勒索钱财。等到宋朝的援军纷纷赶来,他们觉得压力正在转到自己这边,还不如见好就收,于是就果断撤军了。
不过,事情到这儿还没完。不久以后,金兵就开始了第二次入侵。所谓的靖康之变,就是这次入侵的结果。你可能会觉得,金兵这次卷土重来,目标大概就变成灭掉宋朝了吧?其实,这次入侵最初的动机仍然是抢夺钱财。但在入侵的过程中,这个目标逐渐升级,最后升级成占领开封,灭掉北宋王朝。下面我就带你看看,这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话说金兵刚刚退走,为什么会卷土重来呢?我在前面说过,金兵是不发军饷的,收入全靠抢。我在前面还说过,金兵上次入侵,是分成东西两路大军。不过,最后打到开封城下的,其实只有东路大军。西路大军在山西太原一带被当地守军挡住了,最后没能过来。东路大军和宋朝和谈,捞到了一笔巨款,西路大军没能捞着,心里当然很不爽。于是,西路大军的统帅就开始煽动,再跟北宋干上一仗。
要打仗,你得有借口吧?正好这个时候,宋朝又主动送上了借口。我在前面说过,金兵撤退的条件之一,是宋朝割让山西和河北一带的三个军镇。宋钦宗当时被金兵吓破了胆,满口答应了下来。不过事后一看,他才发现,坏了,这三个军镇都是战略要地,要是割让给金国,整个山西和河北就都守不住了。要是山西和河北守不住了,都城开封就更难防守了。那怎么办?宋钦宗顿时起了反悔的心思。
有意思的是,不仅是皇帝想反悔,这三个军镇的将士们也根本不想执行皇帝的命令。金兵在撤退的途中,路过这三个镇,和宋钦宗派出的特使一起来到城下。特使向城里宣读皇帝的诏书,说皇上已经说了,把你们这个镇割让给金国。你们要服从皇帝的命令啊!金兵将领也站在旁边,满怀期待,以为城里的军队会乖乖出城投降。没想到过了一会,只看见弓箭和石块从城头上飞了下来,这意思很明显了:让你们快滚。
消息传回朝廷,宋钦宗又有了信心。正好这时,一群主张对金国强硬的鹰派也在他身边鼓捣,说这笔账很容易算啊,要是执行条约,把三个镇割让出去,那大宋朝就是一个死啊。要是反悔不执行,金国杀回来,跟他们拼一拼,那说不定还有活路。
宋钦宗觉得有道理,所以金兵还没撤走多久,他就又派特使追上金兵,提出了新的方案,说希望能把这三个镇保留下来,作为补偿,我们每年多给你们一点钱不就完了?金兵的统帅一看就愣了,两国外交谈判,还带这么出尔反尔的?一时没想好怎么回复。
宋钦宗半天等不到金兵的回复,急了,以为金兵不肯答应。于是他又向三镇传达新的诏书,说你们千万不要投降,都给我就地抵抗!宋钦宗还派出大将,率军支援三镇。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忘掉了金兵包围开封的恐怖景象,喊出了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叫“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老祖宗留下来的地,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让!你看,跟打了鸡血似的,早干什么去了。
金兵一看,你们宋朝这也太不地道了。正好当时西路大军的统帅本来就心怀不满,看到机会送上门了,当然不肯放过。于是,他马上联系了东路大军的统帅,仍然是兵分两路,再次南下,进攻宋朝。
请注意,金兵上一次入侵宋朝,是1126年正月的事情。这一次入侵又是什么时候呢?1126年八月。两次入侵之间只隔了半年多,北宋朝廷实在无力重新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于是,金兵长驱直入,就连上次被挡在山西的西路大军,也顺利攻下了太原。三个月后,金兵两路大军再次渡过黄河,来到开封城下。
宋钦宗看到这幅景象,反应非常有意思。他再次派出特使,去跟金兵谈判,说之前是我不对,我不该反悔。山西和河北的那三座军镇可以割让给你们,没问题,马上就割。
不过金兵可不是那么好糊弄。他们提出了新的条件,这次可不是割让三个镇那么简单了,你们得把整个河北和山西都划给我们金国,以后咱们就以黄河为界。另外,你们还得再赔我们一笔钱。
请注意,金兵固然是漫天要价,但这至少说明,他们这次的目标仍然和上次差不多,就是要宋朝割地赔款,而不是彻底灭掉宋朝。金兵驻扎在开封城下,和宋朝边打边谈,最后谈出了一个天文数字:宋朝要赔偿金国一千万两黄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和上次相比,黄金增长了两倍,白银增长了五倍。即便是上一次,宋朝最后也没凑够数。这次就更像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请注意,对宋朝来说,这次的局势比上次更不利。上次金兵只有东路大军一路打到了开封城下,这次却是东西两路。更重要的是,西路大军还封锁了潼关。潼关是什么地方?那是连接陕西和河南的通道。前面提到,宋朝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军,西军长期驻扎在陕西北部,防御西夏。潼关一旦被封锁,西军也就出不来了。于是,开封也就失去最有力的援军。
西军来不了,其他地方的援军又缺乏战斗力,开封城很快就陷落了。你可能以为,开封城陷落了,那北宋就算是亡了,宋朝皇帝就被俘虏了吧?其实并没有,即使到了这一步,金兵对宋朝皇帝也还是客客气气的。正月初一那天,他们甚至还派了几个使者,来给宋朝皇帝贺岁。当然,在赔款的问题上,金兵倒是一点不含糊。他们派了代表,长住在开封城里,专门负责监督北宋政府,催着他们赶紧把赔款凑齐。当时北宋政府还制定了筹款指标,下发给各级官员,不同级别对应不同数目的金银,官员要是完不成指标,就会被抓起来。
一时之间,开封城里热火朝天,金兵看上去只要拿到了钱,就会撤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事情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正月初八这天,金人提出让宋钦宗出城一趟,理由是和宋钦宗商量一下,给金国的皇帝上一个尊号。宋钦宗有点不安,但还是去了,不敢不去。没想到去了就被扣住了,好几天都没回来。
金兵这样做,是因为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原以为,开封城都被我们打下来了,只要我们一声令下,赔款还能有什么问题吗?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宋朝政府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老百姓的负担已经到了极限,于是城里开始出现了暴动,居然有老百姓放了一把火,把尚书省给烧了。
金兵看到这幅景象,开始慌了。要是开封陷入无政府状态,那宋朝承诺的赔款可就泡汤了。更重要的是,宋朝还承诺割让河北和山西的土地,要是中央政府都瘫痪了,这土地还怎么交接?
金兵统帅面临这个严峻局势,开始思考对策。当务之急是尽快稳定秩序。宋朝皇帝不仅不讲信用,还很无能,连自家都城里的事都管不好。让他们凑点钱缴纳赔款,结果他们就把开封城搅得乱七八糟,连基本的秩序都没了。
好的,金兵统帅想到这里,得出了一个结论:宋朝的皇帝靠不住,应该废掉姓赵的皇帝,重新立一个新的皇帝。换句话说,在宋朝领土上扶植一个金国的代理人,保证他既能维护秩序,又能乖乖听话。你看,金兵统帅的思路和后来的美国总统差不多,派兵在海外颠覆一个政权,再扶植一个代理人。
于是,金兵最后的做法是,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北宋皇室全部俘虏,押回金国。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靖康之变”。同时,金兵还在北宋领土上选了一个代理人,立他做了皇帝。这个人是谁呢?他名叫张邦昌。为什么是张邦昌?因为张邦昌的级别很高,当过宰相。更重要的是,在宋朝的大臣当中,张邦昌一贯对金国很友好。当初宋钦宗答应割让河北和山西的三个军镇,陪着金兵去这三个军镇转达皇帝旨意的,就是张邦昌。所以,金兵统帅就立张邦昌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大楚”。这个政权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伪楚”,因为后世都认为这个政权是汉奸卖国政权,不具备合法性。张邦昌也因为这段经历,在各种民间的演义小说里被黑得一塌糊涂。比如在描写岳家军故事的《说岳通俗演义》里面,张邦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阴险狡诈,陷害忠良。
到这里,靖康之变的前因后果也就说完了。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事变中,金兵的目标是逐渐升级的。他们本来只想让宋朝割地赔款,这个诉求最后却变成了俘虏宋朝皇室,另立新君。是因为他们觉得宋朝皇帝不讲信用,出尔反尔,而且又很无能,稳定不了局势。
我们再切回宋朝的视角,来回顾整件事,就会看到宋朝最大的弱点还不在军事上,在于最高统治者在外交决策上左右摇摆,出尔反尔,贪小便宜,缺乏战略思维。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和儒家文化对宋朝皇帝的长期规训有关。北宋的皇帝们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甚至寸步不离京城,对外界缺乏了解。这样的皇帝,要他学会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战略思维真的很重要,它事关国家兴衰,天下兴亡。
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北宋从盛世顶峰到亡国边缘,只用了三年时间。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北宋在军事上的软弱,二是宋徽宗贪小便宜,接纳了金国叛将张觉的投降,给了金国侵略宋朝的理由。于是,金兵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包围了开封。
第二,金兵原本没想灭掉宋朝,只想让宋朝割地赔款。这一来是因为金兵没有军饷,收入全靠抢,所以他们对金银钱财更有兴趣;二来是因为金兵面临宋朝各地不断到来的援军,感觉到了压力,于是选择拿了赔款,就赶紧撤军。
第三,金兵因为宋钦宗的出尔反尔,发动了对宋朝的第二次战争。这次战争一开始,金兵的目标也只是让宋朝割地赔款。但由于他们觉得宋朝皇帝不讲信用,而且无力稳定局势,于是最后选择废掉并俘虏宋朝皇室,同时扶植代理人。所谓的“靖康之变”就这么发生了。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北宋从盛世顶峰到亡国边缘,只用了三年时间,一是因为北宋在军事上的软弱,二是因为宋徽宗贪小便宜。
2.靖康之变的发生充满了戏剧性,一开始金兵的目标只是让宋朝割地赔款,但他们发现宋朝皇帝不讲信用,无力稳定局势,于是选择废掉并俘虏宋朝皇室,扶植代理人。所谓的“靖康之变”就这么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