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汉字书法之美》 刘晓东解读

《汉字书法之美》| 刘晓东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他本人多才多艺,出版过很多介绍东西方美学的作品。

关于本书

这本《汉字书法之美》根据时间顺序,为你讲述汉字书法如何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美学,教会你如何欣赏书法之美。让你看到一幅作品,不仅能看到表面特点,还能读懂它背后的美学特色。作者蒋勋说,这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

核心内容

在世界文明中,汉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汉字书法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美学。在本书中,蒋勋依据时间顺序,带领我们欣赏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的书法之美。在各种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在不断变化,并且越来越多元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大概十五万字,我会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中的精髓:在各种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在发生变化,而且越来越多元化。

在世界各国的文明中,汉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我们今天熟悉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拼音文字,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只有汉字历经几千年之后依然在使用,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依然能看懂。而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文字都成了历史,需要专家仔细考证才能读懂一部分。

说起汉字的书法艺术,更是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西方虽然也有书法,但那只是抄写书籍时的一种美术字,并不算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我们现在讲西方艺术,几乎不会提到书法。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书不再需要手抄了,西方书法甚至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中国,书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艺术,每个时代书法的特点甚至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学。直到今天,我们在海报、幻灯片、商店牌匾上还经常使用书法字体。但现代人不再用毛笔,甚至连写字都越来越少。所以对于书法越来越陌生了,很多时候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只觉得好看但并不会欣赏。面对灿烂的书法文化,你可能会问,究竟怎么欣赏书法作品?各个时代的书法都又具有怎样的审美特色?别着急,今天这本书将给你答案。

本书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他本人多才多艺,出版过很多介绍东西方美学的作品。这本《汉字书法之美》,蒋勋用自己特有的美学情怀,解读汉字书法之美。他说,这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

这本《汉字书法之美》为你讲述汉字书法如何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美学,教会你如何欣赏书法之美。让你看到一幅作品,除了表面特点,还能读懂它背后的美学特色。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是什么?第二个重点,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审美特质?第三个重点,各种书体成熟之后,随着书法之外其他因素的引入,书法产生了哪些审美变化?第四个重点,书法艺术在今天有哪些传承与创新?

我们先来看看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是什么。

蒋勋认为汉字早期的审美特质可以用“破圆为方”来形容。这里的圆和方分别指的是字形比较圆润的篆书和字形比较方正的隶书。

汉字是谁发明的呢?在中国古代传说里,发明汉字的是一个叫仓颉的人。这个仓颉据说是黄帝的时代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所以在视觉上拥有超能力。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造出了文字。据说他成功的那天,“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说天上撒下了小米,鬼在夜里哭泣。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高诱的解释,他认为有了文字之后,人的内心开始萌发出狡诈和虚伪,开始弃农经商,追求经济利益。上天担心他们不种地没饭吃,所以撒下了小米。而鬼害怕有了文字之后,可以写出控诉他们的文章,所以害怕地哭了起来。在这本书里面,蒋勋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他的理解是:上天为了庆贺,给人们撒下了小米让他们吃。那鬼为什么要哭呢?因为人类有了文字,开了智慧,鬼就不能轻易糊弄他们,所以痛苦地哭了起来。

黄帝的时代太过久远,我们无法看到这种“天雨粟,鬼夜哭”的文字是什么样子。教科书上普遍认为,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之一是商代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大多是刻在牛骨或者龟甲上,所以叫甲骨文。古人相信动物是有灵性的,就用它们的骨头来占卜。他们把卜辞,也就是想要占卜的内容写在牛骨或者龟甲上,然后刻下来,在上面钻了细孔,再放到火上烤,根据裂纹判断吉凶。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一直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也就是说文字和绘画有共同的起源,早期的这些符号既像字又像画。比如我们看甲骨文的“象”字,就像是大象的简笔画,有耳朵,有尾巴,有鼻子。“马”字有长长的鬃毛,“牛”字有大大的牛角。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头上的,字的大小、粗细、疏密都不太一样,有一种粗犷豪放之美。甲骨文里,蕴含着先民向上天的祷告,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跟甲骨文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叫金文的字体。这种字体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古时候人们把青铜叫做金,所以这种字体就叫金文。因为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所以它们风格差别很大。青铜器在上古时代是礼器,比较庄重,所以写在上面的金文也相对来说比较正式。具体来说,甲骨文比较细,金文比较粗;甲骨文用笔方折,金文比较圆润。金文比甲骨文更庄重、复杂,有一种装饰性的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说金文是印刷体美术字,甲骨文是手写体简化字。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文字形式多样,风格也各不相同。比较有影响力的书法有秦国的石鼓文,这种文字被刻在一些石墩上,这种石墩的造型很像鼓,因此后人把这种文字叫做石鼓文。当时诸侯争霸,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比如“羊”字就有20多种写法,这样对于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十分不方便。

为了文化上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下令“书同文”,令丞相李斯负责,整理出一种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跟之前的大篆相比,小篆的线条更加精巧秀丽,它的特点是长方形字体,线条粗细一致,笔画圆转。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命李斯书写刻石记载秦始皇的功绩,这就是“泰山刻石”。蒋勋认为李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和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都统称为大篆。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我们现在说的篆刻,就是书法或者国画上常见的印章,它的字体就是篆书。但是小篆太过于规整,日常生活中快速书写并不方便,所以下层民众逐渐发明了一种用毛笔直接书写的字体——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破圆为方,这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大事。篆书线条以圆形为主,比如金文的“日”字,就是外面一个圆圈里面一个点,这是象形的太阳。隶书把外面的圆断开,形成水平和垂直线条组成的方形写法,这就叫破圆为方。蒋勋认为,这一次文字定型经过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改变。汉字方块字的形态,到此基本成型。

好了,刚才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那就是破圆为方。接下来我们看看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审美特质?

从东汉开始,经过魏晋,一直到南北朝,随着毛笔的普遍使用,行书、草书、隶书和楷书成熟定型。汉字字体的发展基本完成,各种字体呈现出多元纷呈的特色。以后的书法只是在字形、结构等有些小变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毛笔在这个时期开始普遍使用,毛笔是一种软笔,写出来的字富有变化,这使得中国的书法,演化出了形态各异的多种字体。我们今天说的书法的五大书体“行草楷隶篆”,也就是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篆书。其中篆书在汉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发展期就已经成熟,而其余的四种书体都是在这个成熟期定型的。

在这四种里面成型最早的要算是隶书了,我们刚才说过隶书在秦朝末年已经出现了,不过到了汉朝,隶书才实现真正的成熟发展。隶书的第一个特点是破圆为方。咱们刚才解释过了,就是横平竖直,造型方正,抛弃了圆笔。除了破圆为方,隶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波磔”。波磔是书法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也就是横或者捺的飞扬律动。具体来说就是“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写横的时候,起笔圆润,像蚕宝宝的头;收笔扬起,像大雁的尾巴。这一笔就有一种一波三折的律动感。这种风格,就叫波磔。

虽然这种风格在后来的楷书中消失不见,但蒋勋认为波磔作为一个时代总结性的审美符号,仍然留存在建筑物上。汉代之后的建筑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飞檐”。飞檐指的是古代建筑的屋檐,总是拉长而且翘起的,像飞鸟展翅一样,轻盈活泼。这个形态,跟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隶书非常像。以后几千年里,中国的建筑没有像西方那样盖得更高、更尖,而是把房檐不断在水平上拉长,足以看出这种美学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到了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之前,汉字的历史主要是由书吏,也就是抄写员主导的,以实用为主。这个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涌现出来,汉字对他们来说就不仅仅是抄写的工具,还多了一种审美意义。蒋勋认为,在这个历史转换过程里,王羲之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王羲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他被誉为书圣,算得上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蒋勋认为,王羲之对于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汉字从实用的功能里提升出审美的价值,他书圣的地位也应该由此奠定。

两晋时期书法的繁荣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叫《兰亭集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王羲之和众多文艺青年一起在兰亭旁边开 party 。一群文人墨客,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饮酒唱歌,最后决定把这一天的即兴作品收录成一本合集《兰亭集》。

他们请王羲之写一篇序来记叙当天的情景,当时王羲之已经有点醉了,提起笔来即兴创作了这一篇《兰亭序》。因为是一篇草稿,所以有涂改、有修正,不过蒋勋认为,恰恰是因为如此,这篇作品才保留了行书美学的本质,那就是追求即兴之美,保留作者最饱满,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后人评价《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就是用来形容他这种潇洒自如之美。《兰亭序》的原作,据说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被埋在地下。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是后人临摹的版本。

大家对书圣王羲之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卫夫人名叫卫铄,她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也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卫夫人的启蒙教育,也就没有将来的书圣王羲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王羲之受到的书法启蒙教育是什么样的?幸好卫夫人有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传世,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到她当年怎么教导王羲之进入书法殿堂。翻开《笔阵图》,我们惊讶地发现,卫夫人并没有手把手地教王羲之横怎么写,竖怎么写,而是把他带到高山大海旁边,让他从自然风景中领悟一笔一画。比如卫夫人用“高峰坠石”来形容“点”这一笔画,你可以从山上坠落的石头感受这一“点”的速度和力量。她用“千里阵云”来形容“横”,你可以从遥远地平线上连绵的白云来感受“横”的伸展,同时也学会开阔的胸怀。通过书法,你可以学会感知到一切自然现象的能力。这种教育方法叫做感知教育,蒋勋认为,这就是书法的美学意义。

刚才给你讲的就是汉字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重点,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特质,那就是各种字体多元纷呈。接下来我为您说说各种书体完备之后,随着书法之外其他因素的引入而产生的审美变化。

隋唐之后一直到清代,字体已经发展成熟,书法向字体多样性方向发展,书法家开始追求个性化表达,同一字体中通过笔画、结构等细节的不同,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面貌。唐代国力强盛,文化也达到了古代的顶峰,书法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楷书和草书,在唐代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唐代楷书之美,美在法度严谨。所以说“唐人尚法”,尚在这里是尊崇的意思。楷书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字体,“楷”这个字本身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

蒋勋认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字更是楷模中的楷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欧阳询的字,无论是笔画还是结构都非常严谨,有严格的中轴线,严格的起笔与收笔,严格的横平竖直,是一种绝对理性的字体。

欧阳询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九成宫》的影响力非常大,从它问世之后的一千多年,直到清朝,家家户户幼儿学习写字,大多从《九成宫》入手,学习结构的规矩,学习横平竖直的严谨。到了今天,练习楷书的人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在学欧阳询。除了欧阳询之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楷书大家要数颜真卿了。颜真卿的字横细竖粗,非常大气宽阔,有种厚重包容之美。到今天不管在中国各地,还是东南亚、唐人街,招牌广告和牌匾的字体大多是颜真卿的颜体字。

蒋勋认为,唐代的楷书,跟唐代流行的律诗很像。楷书在笔画和字形上很严格,律诗,也就是格律诗,在韵律和格式上很严格,这两种都是严谨之美的代表,都成为后世不朽的典范。

唐代的书法在建立严格的规矩的同时,也潜伏着一种对规矩的叛逆,那就是草书。草书挥洒自如,狂放不羁,更容易抒发个性。草书的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这两个人不仅草书写得洒脱,为人也非常癫狂,合称“癫张狂素”。就拿张旭来举例吧,他能有多癫狂呢?《新唐书》里说张旭这个人非常爱喝酒,一喝醉了就耍酒疯,大喊大叫跑来跑去。这时他提笔创作,挥毫泼墨,写到起劲的时候甚至用头发蘸着墨水写,酒醒了之后,惊叹这幅作品是神来之笔,想再写一份却也写不出来了。唐代严谨的楷书与自由的草书相映成趣,是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唐到宋,美学发生了质变。就拿绘画来说,唐代以人物画为主,宋代以山水画为主。唐代喜欢大红、青绿这样鲜艳的颜色,宋代以水墨为主,几乎不用色彩,这也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绘画的风格走向。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的集中体现,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的时代特色,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素净的意境之美。“宋人尚意”是宋代书法最好的概括。这里的宋人尚意就是指宋朝的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

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苏黄米蔡”,也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合称“宋四家”。其中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他非常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苏轼的字比较宽扁,柔和温暖,黄庭坚就开玩笑说他的字是“石压蛤蟆”,像被石头压死的蛤蟆;黄庭坚的字比较瘦长,有曲有直,苏轼就打趣他的字是“树梢挂蛇”,像树梢上挂的蛇。这个玩笑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书法的特点。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写的《寒食帖》是他的代表作,后来黄庭坚又在上面题词。蒋勋认为这部《寒食帖》上面两大书法家并列,诠释了宋人尚意的最高典范。

从元代到清代,文人画成为主流艺术,书法和绘画的结合更为紧密。文人画是一种绘画的风格流派,他强调画家全面的文化修养,必须诗词书画,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元代的赵孟頫是诗书画集大成的第一人。在他看来,书法的笔法也能用来画画,也就是所谓的“以书入画”。比如他画的枯木使用了篆书的笔法,画的竹子都是楷书撇捺的笔法。他经常跟朋友出去游山玩水,画的也大多是风景秀丽的山水画,画完之后就在画面的空白部分写下感想,就好像现在出去旅游拍照发朋友圈,拍了照片然后加几句话。蒋勋认为赵孟頫之后,元明清三代,绘画、文学和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赵孟頫的书法功底很深厚,每一笔怎么写,每个字的结构怎么排布,他都经过千锤百炼。所以他的字有一种形式美,也就是说在形态上非常准确。但蒋勋认为这种形式美太刻意,反而失去了《兰亭序》的那种率性潇洒。

明清时期文人画进一步发展,书法之美也更具有个性化。艺术家们把书法当做自己个人性情的表现,开始寻求突破和创新。比如明代的徐渭,他同样是一个文人,精通诗、书、画、戏曲,但他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而且精神狂乱,自杀过很多次,甚至曾经因为杀妻被判入狱七年。他的生平跟画家凡·高特别像。他们都不平和理性,但对生命、对艺术有激烈的热情,所以会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创造力。以往传统文人都是以书入画,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笔法,但徐渭反其道而行之,以画入书,他的书法杂乱洒脱,完全像一幅抽象画。在明清两代,有许多像徐渭这种个性十足的书法家。

以上为你讲述的是本书第三个重点,各种书体成熟之后,随着书法之外其他因素的引入而产生的审美变化。接下来咱们再来看一下最后一个要点,书法艺术在现代有哪些传承与创新。

首先,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获得了突破。在古代毛笔是人们日常书写工具,书法跟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到了今天,毛笔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艺术用品。书写工具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书法艺术将何去何从呢?蒋勋认为,跟现代艺术相结合是一个好选项。

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十年里,书法跟西方抽象艺术相互结合,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方面西方抽象的画,深受汉字书法影响。一些画家比如克莱因、马瑟韦尔等,他们用颜料在白色画布上,随意地泼洒出极具律动感的线条。他们都不懂汉字,画的当然也不是汉字,但你能明显感觉出来,这些作品跟书法的行书或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方面,书法作品也受到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比如一位叫徐冰的华人艺术家,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天书》。这是一本按照古代字体印刷的线装书,远远看上去好像一本普通的古书,但仔细看你就会发现,上面的字你一个也不认识。原来徐冰把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形成一系列无人能懂的字。这种字看似可以读但实际上不可读。

后来徐冰还创造了“方块英文书法”,把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改造成类似于汉字的偏旁部首,然后把英文单词组合成类似于汉字的方块字,并用毛笔写出来。这种文字看似不可读但实际上可以读。徐冰的创作给汉字书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书法跟舞蹈也摩擦出了新的火花。书法跟舞蹈的相互影响在古代就已经产生,比如唐代公孙大娘特别善于舞剑,杜甫看了之后特地给她作诗一首,书法家张旭的草书也极大地受到了她的启发。我国台湾省有一个叫云门的舞蹈团队,编了一系列以书法为主题的舞蹈。舞者用身体模仿书法的笔法,用舞蹈的动与静诠释书法,同时在舞台背景上也大量投影出书法作品,两者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好了,刚才为你讲述的是汉字在现代的新发展。汉字和现代艺术,尤其是西方抽象艺术相互结合,西方艺术受汉字影响有了新的发展,汉字书法也受抽象艺术影响,产生《天书》、方块英文书法等作品,同时书法跟舞蹈也摩擦出了新的火花。

今天的内容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咱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谈到了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破圆为方,也就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包括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还有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等。秦统一全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将小篆定为规范字体。跟大篆相比,小篆写起来更简单,风格更质朴有力量。秦代民间出现的隶书,破圆为方,奠定了未来几千年方块字的汉字形态。

然后,我们了解了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特质,那就是各种字体,多元纷呈。毛笔的普遍使用让汉字书法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也使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先后成熟定型。隶书一波三折,草书潇洒自如,楷书法度严谨,行书行云流水。以后的书法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小变化,字体上再也没有大的创新。文人阶层在汉字的使用价值之外,又挖掘出了审美价值。这一点,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这个过程中,书圣王羲之是领军人物。

唐朝以后,各种书体发展成熟之后,随着书法之外其他因素的引入,书法又产生了新的审美变化。唐代国力的强盛带来文化的繁荣,严谨的楷书和自由的草书相映成趣。宋代开始追求意境,追求书法家个人情趣的表达。元代以后,文人画开始兴起,艺术家往往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们的作品也更有个性化。

最后,我们谈到了书法艺术在今天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汉字和西方抽象艺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西方艺术受汉字影响有了新的发展,汉字书法也受抽象艺术影响,产生《天书》、方块英文书法等作品,同时书法跟舞蹈也摩擦出了新的火花。

撰稿:刘晓东 脑图:摩西 转述: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