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李筠工作室解读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李筠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弗朗索瓦·基佐。他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25岁被委任为巴黎大学历史学系的终身教授,并曾担任法国政府的内政大臣、教育部长、首相等职。

关于本书

本书对欧洲代议制政治的特征做出深刻总结:代议制政府建立在“理性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它的原则是不把国家的统治权交给任何固定的人。选举、议会和公开性,这三者是代议制政府的核心要素。能够把分散在社会中的理性看法,不断提取出来,这就是代议制政府的最大优势。

核心内容

代议制政府有什么独特之处?

为什么只有英国才能发展出成熟的代议制政府?

为什么代议制政府一再遇到危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书是《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代议制政府”这个词,你可能觉得陌生,其实当你浏览国际新闻的时候,经常跟它打交道。比如你会听到某个国家刚刚进行了一场议会选举,某个国家的领导人被议会弹劾了。有的国家可能不叫议会,叫国会,还会分成上院、下院,或者参议院、众议院。其实,无论议会、国会还是两院,本质上讲的都是代议制。什么是代议制呢?一句话,人民选举出代表,再由这些代表通过议会或国会等政治机构来进行统治的模式,就叫代议制。所以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属于代议制政府。

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分析代议制政府的本质与它历史发展的作品,就是这本《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它是现代政治制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弗朗索瓦·基佐。基佐这个人,在学术和政治上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他25岁就被委任为巴黎大学历史学系的终身教授。在政治上,他曾担任法国政府的内政大臣、教育部长等,最终在1847年登上法国首相之位。

当时,也就是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大革命余波未平,又发生了多次复辟与革命。基佐亲眼见证,并且亲身参与其中。当时的法国人尝试了帝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多种政治方案,而基佐就是代议制政府忠诚的拥护者和积极的实践者。所以,对于基佐来说,代议制政府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研究对象,还是他终身追求与捍卫的政治事业。而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让他对代议制政府的理解,远远超过那些纯粹书斋里的学者,处处闪烁着穿透本质的洞见。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基佐的一系列演讲,其中既有对代议制政府本质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其发展历程的详尽梳理,可以说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深的哲学分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些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全面了解代议制政府的本质,把握现代政治制度的精髓:

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基佐所理解的代议制政府,具有什么真正的独特之处?为什么他认为代议制政府是一种最佳选择?

第二部分,基佐把英国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论述。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中只有英国发展出了成熟的代议制政府。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三部分,我们需要跳出这本书,来看基佐去世之后,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验证了他的判断,又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代议制政府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

好,下面就进入第一部分,来看看在基佐眼里,代议制政府的本质和独特之处是什么。

在基佐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代议制政府对这时的法国来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无论是想要重建君主专制的保皇派,还是想要建立直接民主制的激进派,都对新生的代议制政府充满了敌视。至于拥护代议制政府的人们,很多也对代议制本身认识得不太清楚。当时比较流行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代议制政府不过是民主制的一种子类型,是因为国家领土和人口规模太大,无法让所有公民都直接参与政治统治,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专门的代表,让他们来代替大众管理国家。也就是说,代议制政府的本质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制。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代议制政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非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古老的贵族制的延续。贵族制的基本预设是,人们的政治能力是不平等的,大部分人并不适合参与政治,只有少数优秀的人具备政治能力,把管理国家的事情交给他们就可以了。所谓的代议制政府,无非就是用选举的方式来发掘适合统治的贵族,所以也有人干脆把它叫作“选举贵族制”。

那么基佐是怎么看待这些说法的呢?他认为,这两种说法其实都误解了代议制政府,他有力地批判了这两种流行看法,进而揭示了代议制政府的真正本质。我可以把结论先告诉你,基佐认为代议制根本不是什么间接民主制,也不是选举贵族制,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任何民主制与贵族制的全新政府。它建立在“理性主权”观念的基础上,“理性主权”是基佐的代议制思想中最为精华的内容,这里的主权,也就是统治权的意思。

请你注意,“理性主权”是理解今天内容的关键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

要想理解“理性主权”是什么,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对立面,“人的主权”。“人的主权”是什么意思呢?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一般按照统治者的人数多少,把政府划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一个人统治就是君主制,少数人统治就是贵族制,全体人统治就是民主制。不管统治权究竟掌握在一个人、一群人还是全体人手中,这些制度都不自觉地预设了一点,就是认为统治权必须属于固定的人;他们所争论的,无非是这些固定的人是谁。基佐认为,跟这些传统的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不同,代议制政府的原则是,统治权永远不应该固定在某些人的身上,哪怕是民主派所说的全体人也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理性都是不完美的,容易受到各种欲望与偏见的误导。所以,把统治权天然地交到固定的人手里,都是有风险的。现实的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时候真理会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但有时候真理就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一个好的政府,不是把统治权托付给“人”,而是要托付给真正的“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代议制政府的本质就是,不把统治权天然地授予任何人。

当然,理性又不会自己说话、自己进行统治,任何统治最终都是要由活生生的人来实施的。所以,代议制政府的功效就发出来了,它就是通过选举的方式,把那些可能代表了理性的人拣选出来,让他们来进行统治。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谁来保证这些人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即使他们刚开始是正确的,也不能保证后来不会陷入错误与偏见啊。没错,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一直正确下去。

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代议制政府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这些人在议会之中,自由地争执、辩论,不断改进自己的看法,吸收不同的意见,从而发现正确的观点。而且,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人们发现代表们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履职,或者人们又发现了其他更适合的人选时,就毫不留情地把原来的代表们选下去,把新的代表选进来。就这样,不断重复新老交替。

你看,代议制政府本身,并不能告诉你,应该由谁统治、谁更适合统治。但是,代议制政府可以发现,谁不适合统治。只有那些不断在议会活动与政治选举中证明了自己的人,才能够获得统治权。

所以,代议制政府要想真正建立起来,就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选举、议会和公开性。第一,要有选举,只有通过选举不断地产生新的代表,才能确保国家的统治权不被任何固定的人所垄断。第二,要有议会,只有建立议会,让代表们在议会中进行充分地协商与辩论,才能迫使这些人始终用理性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说服别人。第三,要确保公开性,议会中的辩论必须允许公众去旁听,而且,议员们的发言和投票立场,都要记录下来并随时公布。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电视频道,每天在直播议会的各项活动。因为代表们能够成为代表,能够获得统治权的正当性,就在于他们有理性上的优势,能够发现真理与正义。他们必须不断地向公众们来证明自己的这种正当性。

说到这里,你也就很清楚地看出代议制政府与民主制、贵族制之间的区别了。为了加深你的理解,我们再简要对比一下。首先,民主制和贵族制都坚持一种“人的主权”的观念,而代议制政府坚持的是“理性主权”。其次,代议制也不是直接民主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替代方案。即使人类未来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同时集会和投票,同样也无法保证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绝对正确的。而且就算多数人可以同时集会,也不可能做到充分商讨与辩论,总不能让几千万、几亿人都来发言吧。最后,代议制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举贵族制。选举贵族制只要求把适合统治的人选举出来就可以了,并不规定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进行统治,他们完全可以把大众扔在一边,专断地推行自己认为是好的政策。相反,代议制政府,不但要选举出代表,还要让这些代表公开地进行协商与论辩。而且这些代表必须不断向公众来证明自己,不然就被下一次选举无情地抛弃了。也就是说,他们永远不能脱离大众,永远要倾听大众的声音。

所以,基佐精辟地总结说,代议制政府本质上是一种发挥提取功能的机器。它把分散和埋藏在社会深处中的一个个理性看法,从各方面收集起来,让它们相互论战、相互检验,最终形成一种真正的、公共的理性,让这种理性来管理国家。这台机器必须不停地运转,不停地更新所提取的内容,不停地生产出新的共识,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就是代议制政府的真正本质,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

好,小结一下,基佐认为,代议制政府建立在“理性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它的原则是不把国家的统治权交给任何固定的人。选举、议会和公开性,这三者是代议制政府的核心要素。能够把分散在社会中的理性看法,不断提取出来,这就是代议制政府的最大优势。

基佐论述了代议制政府的独特本质是什么,但他并不满足于理论的阐释,还要通过历史研究,来考察代议制政府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并且后人可以从它的产生与发展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西方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认为代议制政府起源于那些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比如孟德斯鸠就曾经说过:“代议制是从日耳曼人的森林里诞生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因为欧洲各地的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比如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法兰克王国以及西哥特王国中,都有一种“民众大会制度”。理论上说,所有自由人都有权参加这个大会,王国的军事开支、税收、教会事务等重大问题都要在大会上进行讨论,有时候大会还接受民众对国王的各种抗议和请愿,扮演某种法庭的角色。

不过,基佐说,这种民众大会与代议制政府完全是两回事。因为那里没有任何关于代表的观念,也没有任何选举代表的做法。无论是谁去参加大会,他都是以自己个人的身份去的,不是代表别的什么人。后来,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贫富差距的加深,民众大会的地位不断下降,召开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国王更多的是直接召集大贵族和大主教等少数重要人物,组成所谓的“要人会议”,商讨国家大事。显然,这和后来的代议制政府不是一回事。总之,通过对这些日耳曼王国的考察,基佐的结论是,在5-10世纪的欧洲各处,根本没有代议制政府的痕迹,代议制的起源要到11世纪以后的英国历史中去寻找。

那代议制在英国历史上怎么形成的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中也经历了许多反复,基佐在这本书里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考证。但我觉得你没必要了解这些细节,把握一个大概的线索就可以了。我们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国家,其实英国现代国家的建设史,也就是英国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史。

我给你简单说说: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国王召集大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到了13世纪以后,议会的代表不再局限于大贵族,骑士阶层和市民阶层也参与了进来,议会的召开也越来越频繁。议会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司法方面的,后来逐渐拓展到政治方面,最关键的就是掌握了对征税的批准权。14、15世纪,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张,与国王一起决定是否与别国开战,参与制定法律,还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但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前期,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推行专制统治,议会的权力受到压制。特别是在1629年,英国议会制发展遭受了重大挫败,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进行了长达11年没有议会的统治。但查理一世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不但引发了内战,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最后到了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议会的统治权得到再次确认,任何人都无权挑战议会权威,英国的代议制政府可以说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这就是英国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历史,也是英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步骤,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听我的《西方文明史纲》,里面有更加详细的解释。

我们知道了英国建立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过程,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英国最早建立起代议制政府呢?基佐告诉我们,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英国的国王与大贵族之间就存在一种相对平衡的政治均势,谁也没能彻底压倒另一方,这种均势深刻影响了后来议会的发展。不管是国王还是大贵族,都不能抛开对方,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统治。他们必须借助一个双方都能参与进来的制度平台,来商讨和协调各自的利益。这个制度平台就是“贵族议事会”,也就是英国议会的前身。这种议事会里面没有什么选举,也没有什么代表性,看起来距离现代的议会还很远。但是它能稳定召开,就意味着王权受到了某种制约。这种制约一开始还比较柔弱,但它给英国人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国王不能专断独行,必须依靠议事会来进行统治。这个观念后来被发扬光大,就逐步形成了那个著名的政治逻辑——“王在议会”。

除此之外,由于国王和大贵族们之间是一种相对均势关系,导致他们想要压倒对方,就必须引入第三方的力量,这样才能打破现有的平衡。这种第三方力量主要来自小地主、骑士、自耕农和市民阶层。这些新力量的加入,不仅改变了贵族议事会的成分,把它变成了一个更加多元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这就是“代表”。

为什么说“代表”这个观念很重要呢?以往的大贵族们能够出席议事会,凭借的是自己的贵族地位与身份,所以,他们参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不代表任何别的人。但是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召集议会时,除了49个重要的大贵族之外,还要求每个郡选出2个骑士,每个自治市也要选出2个代表来参加会议。要知道,当时的自治市大概有120多个,这样,自治市的代表就有240个,人数远远超过大贵族。这些来自郡和自治市的议员与贵族们不同,他们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自己的地区。所以,只有出现了“代表”这个观念,才能谈得上代议制。

如果说国王和大贵族之间的政治均势力是英国能够发展出代议制政府的第一个原因,那么第二个原因就在于英国非常发达的地方自治传统。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惑,代议制政府主要指的是国家在中央层面的权力安排,它和地方自治看起来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啊。没错,地方自治本身与代议制政府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代议制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时,地方自治就与它起了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

这个关键阶段,就是上面刚刚讲的,来自郡和自治市的代表们开始进入到议会当中。理论上讲,他们的加入极大地改变了议会的阶层成分,可以反映王国更多阶层的利益诉求。但是,要让理论变成现实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些代表很可能会沦为国王的附庸,或者是在议会中只追求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个时候,英国强大的地方自治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确保这些代表能够忠实地为各自的地区谋利。

长期以来的地方自治,让郡里的普通民众以及自治市的市民,也有机会与地方的精英阶层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比如,百户法庭、郡法庭都不只是一个司法机构,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地方精英与普遍民众经常坐在一起,讨论各种事务。这些地方自治活动,让他们之间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长时间的地方自治实践,锻炼了英国人的政治能力,确保他们可以选出合格的代表。并且持续地关注这些代表们在议会中的表现,一旦发现他们偏离了地区的整体利益,就在下次选举中把他们选下去。这样,参加议会的代表,就真的是在代表地区的利益了。

到这里,基佐对代议制历史起源的追溯就完成了。11世纪以后,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出代议制政府的萌芽,这让英国在政治制度的实践上大大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为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基佐看来,国王与大贵族之间的相对均势,以及英国强大的地方自治传统,是代议制政府能够最终在英国建立起来的两个重要原因。

追溯了英国代议制的起源和发展,那近现代其他国家的代议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在基佐看来,以后各国的政治实践,其实都是在分别效仿英国,建立起自己的代议制政府。

基佐曾经乐观地预言,代议制政府将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共同方向。那历史是否按照基佐的预测前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基佐离世之后,代议制政府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上面说过,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代议制政府基本确立了下来。此后,英国的各项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实力日益强大。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把英国强大的原因归结于英国的政治实践,于是争相效仿。这股浪潮的顶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时,代议制政府领导下的英国和法国,战胜了政治上落后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代议制似乎没有任何对手了,就连战败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也相继模仿英、法建立了代议制政府。截止到此时,历史的发展似乎验证了基佐的预言。

不过没过多久,这些新、老代议制政府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德国,人们以合法的选举程序,将希特勒送上了总理之位,这位政治狂人现在要掉过头来推翻代议制;而法国人的问题是政府更迭太快,好几届政府连一年的时间都坚持不下去,于是政策的延续性荡然无存;就连作为代议制范本的英国政府,也面临着工党和法西斯主义两方的激烈攻击。那应该怎么看待这时代议制政府出现的危机呢?代议制政府还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吗?当时德国的政治思想家卡尔·施米特就提出,要真正理解这场危机,就必须回到代议制政府最伟大的辩护者基佐那里。施米特认为代议制政府出现危机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我简单说两点。

首先,是选举行为的变化。选举是代议制政府的生命线,代议制政府必须通过不断的选举,将潜藏在社会深处的精英发掘出来,把能力不符的统治者淘汰出去。这就要求,选举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判断能力,不然他们投出的选票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基佐认为选举权应该与一定的政治能力挂钩,不能盲目地实行普选制。他在当时就坚持纳税在200法郎以上的人,才具有选举资格。然而,随着人民主权观念和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普选权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法等国相继取消了对选举权的财产限制,成年男子基本上都获得了选举权。这就出现了一个客观问题,许多人的政治能力还没有通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他们要么是在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就盲目投票,要么只是投给那些给自己许诺了某种短期利益的政客。选举行为的品质大大下降了,代议制政府的品质也就难以有保证了。

其次,议会中原有的公开协商与论辩变得越来越少,丧失了它发现真理、形成共识的重要功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政党政治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议会中的绝大多数代表,不再是独立的政治行为体,而是归属于某个政党,议员们的观点与主张必须同所属政党的纲领保持一致。用施米特的话说,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政党的办公室里,都是在党员私下的讨论里做出来的。人们不会天真地以为,代表们在走进议会之前,每个人心里还没有主意,非要等到公开的讨论之后才能达成一致。西方的政党制度,让议会里的协商与论辩更多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议会本身沦为了一种纯粹让代表们进行投票的场所。民众不相信议会还有真正的协商和论辩,这样,代议制的优势也就很难维系了。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当选举行为以及议会中公开协商和论辩都受到挑战时,代议制政府本身就不可能稳定地运转下去了。换句话说,基佐对代议制政府的理解并没有错,只是这种代议制政府的成立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前提条件。当历史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变化,动摇了这些前提条件时,代议制政府自然就会遭遇危机。在施米特看来,代议制政府想要克服危机,就必须适应新的历史形式,重建人们对它的信念,并设计出新的机制。当然,这些就不是我们今天的解读要讨论的问题了。

到这里,这本《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就为你解读完了,最后,我想分享我的一点收获。基佐的研究让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前面我们说过,代议制政府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权力,所以理论上,应该是先有代表,才有议会。而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是先有议会,才有代表制,从英国的实践中就能看出这一点。这可能说明了,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常常是相反的。所以说,真正的智慧就是要把握理论与历史的综合。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李筠工作室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基佐认为:代议制政府本质上是一种发挥提取功能的机器。它把分散和埋藏在社会深处中的一个个理性看法,从各方面收集起来,让它们相互论战、相互检验,最终形成一种真正的、公共的理性,让这种理性来管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