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机关枪的社会史》 金燕西解读

《机关枪的社会史》|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埃利斯(Joseph Ellis ,1943年7月18日-),曾在西点军校和马萨诸塞州大学执教,精通军事技术史、战争史,著作颇丰:《一线直击:二战中的士兵》、《骑兵:马背上的战争史》、《卡西诺战役:有名无实的胜利》、《二战数据手册》、《一战数据手册》、《漫长战争中的一天》等。

关于本书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清晰地梳理了机枪如何产生、为何被采用以及产生了何种广泛的影响。这不是第一本从社会角度剖析军事技术的书,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却可以引发读者对机械化与工业化屠杀的深刻反思;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想呈现机关枪的进化史,更是想通过机关枪,探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两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机关枪是如何被发明的?有哪些必要的条件和背景?机关枪如何塑造现代战争?第二,人类对机关枪的回应是怎样的?为何英国军方不愿接受机枪?为此他们又付出了哪些代价?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机关枪的社会史》。更通俗地说,这本书讲的就是人与机关枪的历史。

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枪”这种东西只会出现在新闻、影视或是游戏里,虽不陌生,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很远。“枪”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也许是死亡、杀戮、战争,甚至,如果你看过很多美国电影,你可能会想到美国牛仔、黑帮一类的词。那“机关枪”呢?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画面出现在你脑海里:扣下扳机后,枪支持续不断地发射出子弹,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枪下的人倒成一片,迎接死亡。

这样看来,机关枪下,九死一生;所以机枪代表的是更高效的杀戮和死亡。

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人与机关枪的历史呢?那就得重点说到这本书的题目了,叫《机关枪的社会史》,“社会史”也就是人。把“机关枪”作为一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的人类是如何应对和利用新兴技术的,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获得什么启发,并将这些启发运用到我们身处的时代中。例如AI、核技术、新能源、无人驾驶等等,都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技术革新。我们如何能在新的技术革新中,规避此前犯过的错误,是我们今天应该思考的问题。

机关枪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因为我们还有更高级的武器,比如坦克、导弹、火箭炮等。但在100年前,机关枪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从根本上塑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在机关枪出现时,有许多人对这种新兴技术的回应是非常不理智的,他们要么完全无视它,要么就是对它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反应都导致了这些人在工业化战争到来时,不知该如何应对,从而造成了很多无谓的流血与伤亡。

本书作者是约瑟夫·埃利斯,他是一位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学者,曾在西点军校和马萨诸塞州大学执教,其著作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历史奖。在这本书中,埃利斯不仅仅想呈现机关枪的进化史,更是想通过机关枪,探讨人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分为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我将沿着机关枪发明的脉络,为你讲述作者笔下机关枪的发展史。为什么机枪诞生在美国,而不是传统的工业大国英国呢?第二,我想和你聊聊人们对机关枪的回应。既然机关枪这么好用,那为什么英国军方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它呢?为此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机关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作者告诉我们,机枪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也就是1861年-1865年的美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时候的大清帝国才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想象一下,假如那时候的中国人也拥有机枪,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现在,就让我们回到19世纪的美国,看看机枪刚刚出现的那一段历史。

首先,为什么机关枪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呢?比如英国。当时的大英帝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国力正处于巅峰,拥有世界陆地版图的四分之一,还发明出了蒸汽机、轮船这些复杂的机械装置。那么,为什么不是英国发明了机关枪,而是只有短短几十年工业发展历史的美国呢?作者认为,正是美国特殊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机关枪发明和制造。

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制造国,并在机械化生产上达到世界第一。为什么美国的工业化和机械化达到如此领先的水平呢?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19世纪早期的美国,劳动力稀缺,所以工厂为了更高的效率和利润,引入了大量工业化机器。虽然这些机器大多都是欧洲设计,或是盗版的欧洲生产,但美国人比欧洲人更早地在生产中普及机械化。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因为美国与欧洲不同,它并没有一个传统的手工业者阶层。 在工业革命中,手工业者往往是机械化生产最大的阻力之一。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期,有一些手工纺织者担心机器会抢走他们的饭碗,便闯进工厂、打碎纺织机,抗议机械化对他们的威胁。后来这场运动蔓延至英格兰全境,直到政府调动了军队才镇压下去。这些抗议的人称自己为卢德分子,直到现在,卢德分子依然被用来指代那些反对新技术的人。 作者认为,没有传统手工业的障碍,美国比其他国家更早地开始依赖机械化,并产生了重要的机床行业,为标准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所以说,在19世纪初期,美国就出现了机床生产的枪支。实际上,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与枪的制造也是有关系的。根据作者的描述,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还无法自己生产枪支,只能依靠法国或欧洲制造。当时,欧洲生产的枪都是手工锻造的,但美国并没有手工业的基础,想要自己批量生产规格相同的枪支,便只能依靠机床;所以,美国成为了第一个把机械化用于枪械生产上的国家。作者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还给了美国人一种信念,那就是依赖机械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只要发挥聪明才智,任何生产过程都可以实现自动化。 当然,枪支也不例外,这就是机关枪诞生在美国必备的技术和文化土壤。

另外,只有工业化的影响还不够,美国人发明机关枪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南北战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南北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让战争更加血腥,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人员被卷入战斗。就拿北方阵营来说,据作者统计,1861年4月,林肯招募了7.5万民兵,到了7月份,北方就组织了25万人,到了战争打响之后,北方军队就有了50万人之多。但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现代战争的杀伤力。 

举个例子,美国南北战争打响的第一场仗叫做奔牛河战役。那是1861年的7月,还是一个周六,北方的军队开始向南方进军。这个时候我们得说,当时南北方的人都以为,这场战争打不了太久,顶多持续几个月,然后分出个胜负,最后还是得和谈,咱们罗辑思维100期《武器的进化》那集就提到过,这是因为美国建国以来,双方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 

所以说,战争开打前,南北方几乎所有的上层精英,乃至是一些底层的市民,都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假如你看过费雯丽演的《乱世佳人》,可能会记得故事开头那些南方的绅士们都非常热衷于开战,这是因为他们远远还没意识到现代战争的残酷,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是一个展现勇气和追求荣誉的机会。

我们再说回奔牛河战役。《武器的进化》那一期是这样说的:这一天,很多市民、议员,包括一些外国的观察家,就跟着北方部队出发,都要去看热闹。甚至有的人挎上了篮子,带上了野餐布,准备去郊游,宛如一个双休日的盛大典礼。

结果,第一场仗打下来,所有人都傻眼了。因为这场仗的血腥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我们之前说的,美国工业化制造的武器、弹药和装备都上场了。就这一场仗,北方伤亡三千多人,南方伤亡两千多人。这还不算什么,第二场奔牛河战役伤亡就达到了两万多人。

即便是这样,第二场奔牛河战役的伤亡人数,在南北战争中连前十名都排不进。最惨的一次是葛底斯堡战役,也就是林肯发表著名演说的那场战役,双方伤亡五万多人。 而美国南北战争打了足足四年,据学者估计,总体伤亡人数据估计达75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给你举个美国自己的例子吧。据历史学家统计,1775年到1783年,在长达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一方的死亡人数约为2.5万人,其中只有6800人死于战斗,剩下17000则死于疾病、严寒等非战斗情况。 所以说,这个伤亡差距是很悬殊的,美国在短短几十年的工业化之中,已经酝酿出了规模巨大、伤亡惨重的现代战争,这都要归因于新兴的技术与武器的发明。

就在这段时间,机关枪首次登上历史舞台。1861年10月,林肯用1300美元每挺的高价,向联邦连发枪公司买下了当时世界仅有的10挺机关枪;同年,麦克莱林少将又订购了50挺。作者认为,当时机关枪的性能还非常不可靠,在战场上老出故障,所以还没有被大规模地投入战斗,但不管怎样,机关枪的雏形已经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场上诞生了。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隆重介绍了三位改变机关枪历史的发明者。这三位美国人,分别是加特林、马克沁和汤普森。这些发明家改善了机关枪的性能,让机关枪真正成为既可靠,又威力巨大的武器。

1862年,也就是南北战争打响的第二年,理查德·加特林发明了第一款性能可靠的机枪,就是我们熟知的加特林机枪。这种机枪由多个围绕中心轴旋转的枪管组成,能够快速射击。 这也是第一挺利用机械自动加工技术、由凸轮法制造的机枪;作者认为,这种加工法可以充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并解决安全问题。  

使用加特林机枪的方法,就是一个人持枪向前瞄准射击,另一个人在旁边用手转动轮盘,把子弹一颗颗地压到枪膛里去。这种机枪威力非常大,一分钟可以打两百发到一千发子弹,据当时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晚报》报道:“要发挥这种机枪的全部威力需要3-5个人共同操作,据估计,只需要两挺机枪就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 

虽然加特林机枪几乎是全自动的,但还是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那么,真正的全自动机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作者告诉我们,在1884年,马克沁爵士发明出了第一把全自动机枪。这位发明者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机械学天才之一,他出生在美国,后来移居英国,并于1901年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爵士。他发明的全自动机枪依靠后坐力完成抛壳、装弹和击发动作,只需要扣动板机,就能持续不断地射击。后来,马克沁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了致命的威力。一战时,几乎所有的主要参战国都装备了马克沁机枪。 

1920年,美国的约翰·汤普森将军发明了一种轻型的机枪,只有4.5kg重,成年人可以轻松拿起来。 作者表示,汤普森冲锋枪本来是为一战而设计,被称作“战壕扫帚”,用于应对一战中著名的壕沟战。但由于战争已经结束,美国军方对它失去了兴趣。那么,这种枪后来被用在什么地方了呢?假如你看过电影《教父》或《美国往事》,你就会发现汤普森冲锋枪的出镜频率实在是太高了。1920年,美国颁布禁酒令,这项法令催生了大批走私酒水的黑帮,这种枪就成了美国禁酒令时期,也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帮的最爱,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为“汤米枪”。 二战打响后,“汤米枪”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它的稳固性和超强的火力受到盟军的青睐,在1938至1944年之间,就有138万多挺“汤米枪”被生产出来。 

好,这三种现象级的机关枪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在这里,我想与你分享作者对于机关枪的感悟。他认为,后来机关枪已经不只是一种武器,而成了某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在黑帮电影中,人们用机枪疯狂扫射,实际上是将灵魂屈服于手里的枪,把自己的无助隐藏在机枪的暴力与杀戮下。这展示了现代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对世事感到无能为力,只好用机枪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企图通过机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好,我们讲完了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机关枪”;接下来,我想和你重点讲讲这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社会史”,也就是人与机关枪之间的关系。在你看来,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机枪的呢?特别是军方,他们在面对机枪这种高效的工业化杀戮武器时,是否会感到很兴奋,恨不得马上将它投入使用呢?

实际上,作者告诉我们,大多数军方对这种新型武器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大写的“冷漠”。 因为机关枪在当时也是一种高新技术,而很多人对这样的技术是不信任的,特别是军官阶层。

作者提到,当时欧洲的军官大多都是由贵族和绅士组成,他们的思维保守,仍保留着几百年前传统的战术,甚至还笃信骑兵的力量。所以他们无视机枪,完全不是出于对新技术或财政的理性反应,而是因为他们还信奉“决斗式”的荣誉感和勇气,还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坚信人是战场中的唯一主角,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所以说,这些军官绝不愿相信,一挺机枪就能取代他们走上战场。特别是英国人,假如不是一战爆发,他们可能还会沉浸在旧日的美梦中。作者写道,一战前夕,也就是机枪被发明出来的五十年后,英军都完全没有意识到机枪的重要性。结果就是,在1914年英国远征军抵达法国时,每个步兵营只装备了两挺机枪,其中还只有一挺可以正常使用,并且因为英军军校中的机枪课程也少得可怜,所以根本没几个人懂得怎样使用机枪。 

作者认为,英国军官忽视机枪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部分军官都毕业于像伊顿、哈罗公学这样的高级私立学校。这样的学校给他们灌输的是“公平竞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来源于板球或足球一类的团体运动。作者认为,英国的军官把上学时学到的运动精神也带到了战争中,他援引1903年出版的《现代战争或士兵如何战斗》一书中的话:

“军队为祖国利益而战,正如球队为学校荣誉而战。” 你看,在他们心中,运动精神与战争精神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让这些军官使用机枪,制造毫无公平可言的杀戮,他们可能会感到荣誉感的丧失与自我价值的幻灭。

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英国人却在殖民战争中广泛地使用机枪。为什么呢?作者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殖民战争是建立在种族主义之上的,而种族主义的内核就是“白人天生优越于黑人”;而白人有更优良的武器,例如机枪,更加证实了他们是“优秀的种族”。这个道理听起来很强词夺理,但实际上,当时很多欧洲人真的是这样想的。

在殖民的战场上,不管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聪明”地装备上了马克沁机枪。作者告诉我们,机关枪最血腥的一次杀戮是发生在中国西藏。1904年,英国侵略者出动的军队中仅配备了2挺马克沁,而在这场战役的决战中,有600多中国藏民惨遭屠杀,只有几个英国人死亡。不仅如此,在几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中,多国联军也凭借少数几把机枪,完成了战局的逆转。 

另外,对于英国军官来说,“公平竞争”的理念在殖民战争中也不成立了。作者认为,当他们使用机枪对付只拿了大刀和长矛的敌人时,英国人不可能联想到公平竞争,而只会想到“人种优势”的碾压,甚至觉得对方根本就不算人,从而获得道德上的安慰。 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人绝不会把对待非洲土著的理念带到欧洲战场上,所以说,他们不情愿把对付非洲人的机枪拿来对准欧洲人,因为他们自己认为这是“文明人与文明人之间的对抗”,为此他们会感到道德感的崩坏。

相比之下,德国人更早意识到机枪在未来战场上的重要性。1899年,每一个德国轻步兵营都有一个机枪连,每个机枪连配备4挺马克沁机枪。到了1908年,每个步兵团都配备了马克沁机枪。除此之外,德军还为机枪实验预留了1400万马克,并开展团与团之间的机枪比赛,获胜者可以得到一块以德国皇帝名义授予的表,可见德军对机枪的重视。所以,到了一战打响的时候,德军已经发展出了欧洲最强的机枪武装力量。 

你可能会觉得,难道德国就没有顽固的贵族军官阶层吗?当然不是。据作者统计,1913年,德国53%的上校以上军官都有贵族血统。那么,为什么德国在机枪普及方面,比别的欧洲国家都迅速?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原因。这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并不轻视技术,反而很重视机关枪的威力。据说1902年,他曾断言一个配备了足够机枪的旅可以和一个军匹敌。并且,作者认为德国皇帝有推动改革的能力,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就很青睐马克沁机枪,却没能让它在军队中普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军对日俄战争的观察和经验总结。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俄国的每个师都有自己的机枪连,每个机枪连都有8挺马克沁机枪。刚开始日本兵的装备很不好,但他们学得很快。几个月后,每个日本的步兵师都配备了24挺机枪。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发现了机枪的必要性。当时,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派出了观察员,德国也不例外。作者引用了《德国官方史》中对日俄战争的总结:“机枪特别成功。尤其是在战壕防御的攻击时刻,它们能对攻击者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 德国在日俄战争中汲取经验,明白了机枪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开始大力生产机枪。然而,英国人却没能从日俄战争中学到什么,继续固守传统,在机枪的发展上日渐趋于落后。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什么俄国的机枪装备这么领先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在19世纪下半叶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从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到1873年的希瓦战役,再到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俄国提升军备的需求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在对抗土耳其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军队就配置上了加特林机枪。 

那么,重点来了,英国人无视机枪的后果是怎样的呢?无疑是非常惨烈的。战术的落后直接导致大量的无谓伤亡和流血。作者认为,一战时英军的战术已经非常落后了,当德军已经开发出适应机枪的新战术时,英军还坚守着传统步兵的战法,重视冲锋、骑兵,甚至还有刺刀战。

也许这在我们如今看来非常荒唐。在机枪的火力下,仅仅凭靠冲锋和拼刺刀怎么可能有胜算呢?但这确实在一战的战场上发生了。作者举了个例子,在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曾下达一个命令,要求士兵离开相对安全的战壕,转而在开阔的地带上直面机枪的射击,徒步进攻。这个场景甚至把一名德军机枪手都惊到了,据这位士兵的描述:“他们的军官走在队伍前面。我注意到他们其中一个走得特别冷静,还拿着一根手杖。当我们开始射击时,我们只管不停地装弹,再装弹。他们数以百计地被击倒。我们都不用瞄准,直接朝人群中开火就是了。”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的场景。在短短的3分钟内,英军的两个营就都被“绞肉机”般的机枪歼灭了。 

你看,人类在战争理念和战术上对机枪的毫无准备,结果就是纯粹的屠杀和死亡。

实际上,机关枪代表的工业化杀戮让一战中的士兵也陷入了迷茫。战争结束时,人们意识到个人的勇猛在机械化武器面前是多么不值一提。一位批评家认为,科技化的现代战争扼杀了人类的勇气、希望和进取心,以及任何英雄主义情怀。 这些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幻灭与战场的残酷更是催生了一战后以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用作者的话来说,在机枪的威力面前,人仅仅被当作一个个单位,而已经丢失了人格。 

好,这本《机关枪的社会史》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总结一下。

作者在书中写道,机关枪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工业化的现代战争的产物。但机关枪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保守的欧洲贵族所忽略,特别是英国的军官阶层,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时,英国对机枪产生的新的战斗方式毫不知情,仍使用落后的步兵冲锋战术,造成大量无谓的牺牲。传统的战争思想让英国军官坚守着“决斗式”勇气和个人荣誉的幻想,这是造成他们不愿接受机枪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种族主义的影响,他们在殖民的战场上大举使用机枪,却误认为这就是“种族优势”的象征。

罗辑思维100期《武器的进化》那集说到过:“枪”这种热武器的进化历程,让我们看到技术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会如何改变历史的面貌。如果只是一味地排斥新事物,就会在历史当中犯下错误。

但我还想跟你分享一下这本书中19世纪武器发明者们对先进武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机枪之父”加特林认为,由于机枪的射击速度可以完成100个士兵的战斗,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战场上士兵的必要性,从而避免大量的伤亡。 另一个发明者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新型工业化武器的杀伤力这么强,开辟了全新的工业化杀戮的篇章,所以这些武器会有效地阻止未来人类再挑起战争,并制造永恒的和平。 后来的结果怎样,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武器不但没有制造和平,反而将杀戮升级,让战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19世纪发明家对先进技术发展的后果盲目乐观,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预判还远远不够。

你看,人类应当在观念上和认知上,同技术革新与时俱进,主动去了解和调整对新事物的认知;同时还要警惕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科技、新事物过度自信的心态,用更加谨慎和认真的态度、更加长远科学的眼光去考量新的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避免为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机关枪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工业化的现代战争的产物。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军官忽视机关枪,导致战术落后和不必要的牺牲。

  3. 在新兴技术面前,我们应该用更长远的、更理性的眼光去考量其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