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时间地图》 柴知道解读

《时间地图》|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学科的提出人,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主张历史应当跳出政治史的范畴,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历史。2008年,比尔·盖茨看到了克里斯蒂安讲解大历史的讲座视频,随后出资帮助克里斯蒂安创建了“大历史项目”,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大学和中学里进行大历史学科的推广。

关于本书

本书是“大历史”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写起,讲到了恒星的诞生、地球的出现、生命的起源,随后详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这一宏大的视角下,历史的细节变得模糊不清,但却能够看到人类乃至宇宙历史的总体趋势和走向,相当于一张描绘历史的“时间地图”。

核心内容

克里斯蒂安综合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后提出,人类之所以能从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集体知识”。无论是在农业社会还是近现代,知识的交换所带来的创新,都是推动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它的中文版大约60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知识是如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

你以前看过的历史书,大多都是在讲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涵盖范围比较广的书,也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讲到近现代,同样比较注重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讲述,比如唐朝有多发达啦,法国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啦,这些。

但今天的这本《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就是一本不按套路出牌的历史书。它把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一下子拉得很远很远,有多远呢?它从13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讲了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秒内发生的种种变化,然后讲到恒星的诞生、地球的出现、生命的起源,之后才讲到人类的出现,怎么从大猩猩变成智人,再怎么建立文明,形成国家,进行工业革命,一直讲到20世纪末。

从这么长的时间段上来对历史进行考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大历史”。那从大历史的角度,到底能看到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作者说,这就像你从飞机的窗户上向下看一样,那些细节的东西,你是看不清了,比如法国大革命,在这么长的历史维度下,就是一瞬间的事。但虽然看不清细节,我们却能够看到整个陆地和海洋,能看见我们平常没有机会看到的整个江河山川的形状和走势。这本书叫“时间地图”,是因为大历史就像一张世界地图一样,能让我们把整个的人类历史,乃至宇宙史,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本书的作者叫大卫·克里斯蒂安,他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也是国际大历史协会的主席。“大历史”这个词,就是他首先提出的,他可以说是“大历史”学科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安自己说,他的学术思想,其实受到了法国的一个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的影响。他认为,历史应该跳出政治史的范畴,不能光去讲军事和政治,而是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起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整体上来解释历史。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虽然看不见太多的具体历史事件,但却能看见克里斯蒂安用大量的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从总体上描绘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阐释各种历史现象背后的整体逻辑和规律。

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非常让人着迷。2008年的时候,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跑步机上锻炼的时候,看到了克里斯蒂安讲大历史的讲座视频,非常感兴趣,觉得这种把所有事物汇集到一个框架下来解释的方法非常有趣,绝无仅有。之后比尔·盖茨个人出资给克里斯蒂安,让他建立了“大历史项目”,一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美国还有澳大利亚的大学和高中里进行推广。

按照克里斯蒂安的说法,他写这本《时间地图》,就好像是在写一篇创世神话,要去解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还有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古代的人们可能认为,这一切都是天上的神决定的。那站在21世纪,这样一个人类科技大爆炸的时间点上,这本书到底是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呢?纵观这本书对人类历史的描绘,我们能看见一个非常清晰的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那就是知识和创新。

接下来,我从书中挑出了三个最为精彩的问题,来为你讲述知识和创新,是如何推动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类能从那么多的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宰?第二个问题是,古代农业社会为什么没能像近现代这样,产生爆炸式的人口增长?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欧洲能发生工业革命,成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

地球上那么多动物,为什么人类能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地球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人类完全超越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彻底地改变了地球的外貌,真正主宰了地球。有科学家计算了一下,人类这一物种消耗的能量,占到了所有陆地物种消耗总能量的25%,这还是一个保守数字,还有的计算结果说是40%。所以因为人类消耗能量太大,好多其他的物种都灭绝了,而且灭绝的速度至今还在加快,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地球上有那么多生物,凭什么人类能脱颖而出,掌控地球呢?有人说是基因,但如果把人类的基因和大猩猩做对比,那两者之间有98.4%都是完全一样的,只有1.6%有区别,所以基因的差别没有那么的大。有人说是人的大脑容量比较大,比较聪明。的确,人类的脑容量是很大,但光靠这个也不够。比如我们现代人类有一位亲戚,叫“尼安德特人”,他们的脑容量,跟我们是一样的。在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跟尼安德特人都生活在中东,但后来尼安德特人没留下来,只有我们这一支留下来了。

所以,如果我们单独地拿一个人的大脑,和一个大猩猩或者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来进行对比的话,那我们其实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如果我们从整个物种的角度看,人类的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因为人类的大脑,可以相互共享信息,交换知识,所以我们拥有了一项极其宝贵的财富,叫做“集体知识”。

什么是集体知识呢?举个例子。很多动物,也能掌握一些比较高级的知识。比如有一位动物学家就观察过一群狒狒,这也是猴科动物的一种,智商挺高。这群狒狒里面,有一位领头的雄狒狒,特别聪明,非常善于狩猎。只要有它领头,那这群狒狒每天都能吃到肉,过得特别滋润。但问题是,一旦这位天才领导死掉了,剩下的狒狒就会群龙无首,也抓不到猎物了。所以这群狒狒面临的问题就是,它们虽然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天才领导,但是它们没办法把这位天才的能力和知识保存下来,那些狩猎知识只能在这位天才一个人的脑袋里存着,一旦它死了,这些知识就失传了。

但人类不一样。我们人类非常幸运地掌握了一件工具,这个工具,叫做“符号语言”,你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口头语和书面文字。这个符号语言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它,你就能把大脑里的信息精确地传递出去。如果你掌握了一项知识,比如学会了怎么又快又好地耕地,那你就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者文字,把这个知识共享给所有人,而且可以长期地保存下来,留给后代看。所以人类的知识,可以在一代人内部,以及几代人之间,通过符号语言进行共享。

符号语言这个东西,就好像是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有了它,一切都不一样了。采集果实的人,可以跟打猎的人,进行知识交换。不同的部落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交流,新的技术可以快速传播。每一个个体之间、每一个小团体之间,一下子就联系起来了,集体知识开始在这些小团体之间扩散。而且,集体知识还有累加效应。有科学家做了一个比喻,我们人类的知识,就好比是存在银行里的一笔财富,可以一直利滚利,小雪球滚成大雪球。时间越长,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知识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由于有了集体知识,只要一个个体找到了一种利用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能为整个人类所用。这些办法扩散传播,不断积累,人类由此掌握了其他生物难以想象的海量资源,成为了地球的霸主。所以有考古学家提出,人类历史的真正起源,大概就是在5万年前,由于符号语言的产生,导致我们这个物种掌握了集体知识,所以突然之间,整个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一下子就繁荣了起来。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知识大爆炸中诞生的。

所以克里斯蒂安就说,自然界里每次出现一个新的复杂事物,都是因为产生了一种新的结构。我们人类的诞生也是这样,人类真正的特别之处,不在于我们每个个体,去跟其他动物的个体相比,有多大的优势,而是说,我们这个物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方式,跟其他物种完全不同。因为我们很幸运地掌握了符号语言,人类社会的结构一下子发生了突变,有了一个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大脑。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就跟倒霉的尼安德特人一样,虽然脑袋大,但由于没能掌握符号语言,小团体之间相互隔绝,所以只能悄无声息地消亡了。

刚才讲的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能从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霸主?就是因为集体知识的推动。人类很幸运地掌握了一项工具,叫做符号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精准地传播和保存知识,并且它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体系,形成了集体知识,所以能比其他物种更好地获得和利用资源。

为什么古代农业社会没能像近现代这样,产生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呢?我们刚才讲到,集体知识就好像是存在银行里的一笔财富,可以利滚利,滚雪球。懂一点数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利滚利的增长速度是指数级的,非常迅猛。所以按理说,人类应该在短时间内就快速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但如果我们把农业社会的人口数量画成一张曲线图的话,你会发现,这条曲线既不是迅速增长,也不是缓慢增长,而是一条波浪线:就是先增长,然后下跌,然后再增长,然后再下跌……一直这么循环了几千年,直到最近这一两百年,才出现指数型的爆炸增长。最早提出这个现象的人口学家叫马尔萨斯,所以农业社会这种人口数量一上一下、波浪起伏的现象,就叫做“马尔萨斯循环”。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循环呢?先带你来看看这条曲线的增长部分。其实,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就跟集体知识和创新有关。

现在我们一提到农业,你可能心里就会觉得这东西很落后,但实际上,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创新之一。因为如果光靠打猎或者采集果实,那只能说是靠运气吃饭,但一旦掌握了农业技术,就可以稳定地获取食物,利用资源的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同一块土地上,获取更多的资源。

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能够养活的人也就多了。所以,农业一发展,人口规模就会增长,大家逐渐聚集到一起生活,形成了村庄、城镇。而人口规模增长、密度增加,集体知识的累积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就能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每一次技术创新,不管是耕地技术、灌溉技术,还是驯化了新的动物,或者发现了新的粮食品种,带来的都是资源的增加。资源一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听出来了:在农业社会,集体知识的积累和人口的增长,是一个互相刺激的过程:集体知识越多,能利用的资源就越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反过来人越多,又能促进集体知识的积累,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当然不光是农业创新,交通、建筑、养殖等等各个方面集体知识的积累所带来的创新,都能推动这个正向循环的过程。这就是农业社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原因:集体知识的积累,各个领域的创新,提高了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

增长讲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人口为什么还会下跌。其实这也跟集体知识和创新有关,简单来讲,就是知识积累的速度,还有创新的速度,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

这么说有点抽象,来看个例子。南美洲有个非常著名的古文明,叫玛雅文明,他们掌握了农业技术之后,人口持续增长,而且在天文、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建造起了城镇。但到公元8世纪的时候,玛雅文明突然就消失了。有考古学家发现,玛雅文明在后期,为了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砍伐了大量的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整个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得很严重了。所以玛雅文明的消亡,必然跟这种生态退化有关系。

其实不光玛雅文明有这种情况,像中东那边的苏美尔文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由于过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人口在300年内锐减了近一半。玛雅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农业、建筑这些新技术,的确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由于技术上的积累还不够,知识上有局限,所以一旦这种增长超过了现有资源能够承载的水平之后,就获取不到更多的新资源了。等于是人口数量超过了上限,因此发生崩溃,不能实现无限的增长。

生态环境的崩溃,是知识积累不足和创新不够快的一种表现。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比如医学上的知识不足,也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举个例子,丝绸之路。不管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都有大量的商人还有货物的流动,但与此同时,很多致病细菌也跟着这些商人一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前当地人根本没接触过这些细菌,体内没有相关的抗体,所以这些外来的商人不光会带来货物,还会带来瘟疫和死亡。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比如公元14世纪的时候,欧洲人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就是著名的“黑死病”。黑死病其实是一种鼠疫,直接杀死了2500万欧洲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当时欧洲人一下子死掉了1/3啊!对比一下的话,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只不过损失了5%的人口而已。所以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么惨烈。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枪炮、病菌与钢铁》,里面也提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美洲的印度安人数量锐减,其实主要不是被欧洲人用刀用枪杀掉了,而是被欧洲人身上的那些病毒、细菌所导致的疾病给杀掉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农业社会没能像近现代一样,产生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呢?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的各种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虽然能够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水平,增加人口规模,但是由于知识积累还不够多,创新还不够快,所以一旦人口增加,就会超过现有资源的承载量,同时呢,人类相应的医学技术等储备也不足,因此导致了生态退化、瘟疫等等问题,让人口数量下降。所以在农业社会,我们就会看见人口一会儿增长,一会儿下降,一直处于“马尔萨斯循环”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也是本书中最精彩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生爆炸式的创新?

如果我们把目光拉远的话,就会发现,在产生创新的地方,也同时会发生另一件事情,就是集体知识的交换。所以克里斯蒂安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地方,知识交换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就越容易产生创新。来看个例子,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是周杰伦歌词里唱的那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之一,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创新源泉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克里斯蒂安说,如果你翻一下世界地图就能发现,这个地方,四周都是非常庞大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这个地方,东边连着中国和印度,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也极其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南边连着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边连着欧洲。所以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亚洲、欧洲、非洲的交换中心,各种交换非常活跃。其中既有商品的交换,也有集体知识和信息的交换,不同的产品和观念在这里频繁地发生碰撞,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创新。

不光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只要是交换频繁的地方,都能产生创新。比如在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交接的地方,不同的知识、生活方式就频繁地进行交换,所以无论是骑马、冶金、战争装备这些技术,还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是在这些区域里产生或者扩散的。公元5世纪的雅典、13世纪的蒙古,都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样,有大量的交换和创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按照这本书里的说法,是一个“交换枢纽”。这个枢纽旁边,像中国、印度这些地方,叫“引力中心”。这些引力中心的人口很多,资源也集中,但是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没有“交换枢纽”这么高,所以不同产品和观念的碰撞也少一些,所以在创新的速度上,以及出现重大创新的概率上,也比“交换枢纽”要低一些。所以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块地方,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

明白了美索不达米亚辉煌的原因之后,现在来带你看看欧洲。克里斯蒂安认为,欧洲的崛起,原因跟美索不达米亚在古代的崛起,是一个道理:在16世纪以前,交换最频繁的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到了16世纪,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全球交换体系出现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那就是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建立起了交换关系,一个人类从来没有见过的、真正的全球交换网络出现了,而欧洲,非常幸运的,正好处于这个全球交换网络的中心。

所以欧洲的崛起,在克里斯蒂安看来,就是因为这次“全球交换网络的地质学变迁”。什么意思呢?在16世纪以前,地球上最主要的交换,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换体系,处于这个体系之中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是创新中心,这个时候的欧洲,因为刚好在大西洋边上,是处于一个边缘位置的。但16世纪之后,大西洋两岸,也就是美洲和欧洲之间的交换被打通了,这下好了,非洲、欧亚大陆和美洲之间的所有交换,都要从西欧这片地方过啊,欧洲一下子从边缘变成了中心。而且,这次的交换网络,是一个真正的全球交换网络,人类之前任何的交换体系,都达不到这个规模。所以说,欧洲能够发生工业革命,成为近现代的创新中心,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你可能会说,看来欧洲纯粹就是运气好,地理位置好嘛,它刚好就处在那个地方,能有什么办法呢?其实也不尽然。你想一下,大西洋两岸能被打通,太平洋两岸怎么没被打通呢?如果当初是中国率先打通了和美洲之间的联系,那全球交换的中心就在中国了啊!因为中国和美洲刚好是在太平洋的两侧嘛。而且古代的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实力也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还要早。所以克里斯蒂安都在惋惜,说如果中国当时成了全球交换的中心,那就意味着交换枢纽和引力中心重合在了一起,那这场现代革命,肯定会更迅速、更混乱、更爆炸。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欧洲之所以能成为创新中心,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外,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是一套鼓励商业交换的制度,所以能够有效地推动知识的交换和创新。

克里斯蒂安是这么分析的:他说在农业社会,土地都掌握在农民手里,大部分国家的收入,都是依靠“贡赋”,其实就是榨取劳动者的生产成果。其中主要是农业税,就是让农民上交自己生产的各种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最关心的不是提高生产力,或者发展经济,因为这个过程太慢了。最有效的挣钱办法,就是用各种强制手段,包括暴力,去掠夺农民的生产成果。所以统治者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不关心商业、经济发展。统治者最关心的,就是怎么通过强制军事手段和税收手段来榨取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交换不受重视,商人的地位很低。农民自己也没有创新的动力,因为生产的东西再多也没什么用,都被掠夺走了。所以克里斯蒂安说,“贡赋”这种制度,从本质上就会限制商业交换,阻碍创新。

但欧洲这个地方有些特别。自从罗马帝国衰落以后,欧洲就没有出现过大型的贡赋国家。我们现在看地图也能发现,欧洲的国家普遍都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你想通过贡赋来获得财富,不太可能,毕竟就那么大点地方,你再怎么压榨也弄不来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挣钱,就必须依靠商业交换,而且西欧的一些小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到了15世纪,欧洲的贸易交换体系已经非常繁荣了,许多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依赖于商业交换的。比如西班牙王室,在最鼎盛的时期,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收,还有商业贷款。17世纪的法国,主要收入也是消费税和商业税。

所以欧洲的那些国家,非常注重保护商业利益,恨不得把他们都供起来,因为他们的财政命脉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命脉,都掌握在商人手里。克里斯蒂安就说,像威尼斯和荷兰这种,完全靠做生意发家致富的国家,商人就是国家的主人。在英国这种地方还算大点的国家里,许多商人也都被加官进爵,成了贵族。很多国家就算是打仗,都要依靠商人来出钱雇人,谁钱多谁就能打赢。

你看,欧洲的整个制度,非常注重推动商业发展。商业交换一繁荣,各种知识的交换和创新的爆发,就都跟着来了。所以纺织术、印刷术、航海术这些技术,都极其发达,到16世纪的时候,欧洲的船只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交换网络也就建立起来了。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的话,16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明朝那时候在干吗?在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反正就是自给自足的情况。所以欧洲能成为全球交换的中心,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外,也有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原因。欧洲的制度,的确是更适应交换行为,更有利于创新的一套制度。

总结一下,为什么欧洲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知识和创新的中心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到了16世纪,欧洲和美洲之间的隔绝被打破了,新的全球交换体系建立起来了,而欧洲恰好处在这个交换体系的中心。另一方面,欧洲本身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也有利于商业交换,因此可以积累更多的集体知识,产生更多的知识交换,爆发出最强有力的创新。

讲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得差不多了,内容有点多,我再来为你回顾一下。

首先讲到的是,为什么人类能从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霸主?那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符号语言,所以能够掌握集体知识。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虽然比其他动物聪明不了太多,但一旦把我们的知识积累起来,就能立刻产生质变,把其他动物远远抛在身后。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农业社会没能像近现代这样,产生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呢?原因是在农业社会时期,知识和创新的积累还不够快,所以每当人口快速增长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因为知识积累不足,从而在环境、健康上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导致人口锐减。

最后一个问题是,欧洲为什么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生爆炸式的创新?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欧洲和美洲的交通被打通之后,欧洲突然出现在了世界交换体系的中心,交换越多,创新就越多,所以欧洲在地理上占到了便宜。另一方面,欧洲的社会制度和结构,恰好又鼓励交换和创新的发展。在这两个条件的综合作用之下,欧洲一下子爆发了,成了推动世界进步的发动机。

《时间地图》这本书,洋洋洒洒600多页,的确难读,但读完之后也的确觉得值。我简单地说一个自己的小感悟。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抓住更多的创新机会呢?按照《时间地图》里的分析结果,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到一个“交换枢纽”当中,在今天的中国,那可能就是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在这些“交换枢纽”当中,我们有机会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在参与这些碰撞的过程之中,我们就有更高的概率完成创新。即使不在大城市,我们也应该多接触不同行业的人,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思想,不要怕争吵,也不要怕碰撞,信息交换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撰稿:柴知道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