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卞恒沁解读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加藤阳子,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1989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山梨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专攻日本近代史。曾出版《日本近代战争史》《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昭和天皇与战争的世纪》《滑向战争》等多部历史著作。

关于本书

在这本被称为“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作者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核心内容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形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的博弈不断激化,最终使日本人做出了侵华战争的集体选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卞恒沁。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书名就已经表达了这本书的内容:它讲的是日本人是怎样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过去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有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比如说,日本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开始法西斯化。为了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还有人说,日本对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日本高层早就制订了所谓的大陆政策,计划先征服朝鲜,再夺取中国东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进军亚洲,征服世界。

类似这样的说法,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这场战争是日本高层一小撮法西斯分子挑起来的,日本民众并不愿意走上战场,只是被政府强迫,不得不去打仗罢了。

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所以,这本书的书名不是“日本为何选择了战争”,而是“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作者其实是想说,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形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的博弈不断激化,最终使日本人做出了侵华战争的集体选择。

作者能够提出这种突破性的观点,是因为作者是一位日本学者。她不是以战争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从日本自身的视角出发,去反思日本的战争责任,以及日本民众对于战争的推动作用。作者名叫加藤阳子,她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我在东京大学留学期间,就曾经听过她的课。加藤阳子还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多年以来,坚持面向日本民众举办讲座,引导民众反思日本的战争罪行,避免再次犯错。

今天这本书,是作者讲座内容的合集,也是作者毕生研究心血的结晶。我将从明治维新开始,来为你展现,日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二战的。

我们知道,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作者却指出,明治维新也造成了新的问题,这推动日本政府了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场战争,也就是针对清朝的甲午战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明治维新以后成立的新政府,被历史学家称为“藩阀政府”,藩就是藩镇的那个藩,阀就是门阀的阀。明治维新以前的江户幕府时代,实行的是“幕藩体制”,中央有一个德川幕府,统领着各地的封建领主,这些领主被称为“藩”。后来起兵推翻德川幕府的,就是日本西南部的两个强大的藩,叫作长州藩和萨摩藩。长州藩,在今天的日本被称为山口县。萨摩藩,在今天被称为鹿儿岛县。长州藩和萨摩藩拥立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了新政府。这两大强藩中有不少人都出任新政府的高官,这种以两大强藩为核心的门阀政治,就被称作“藩阀政治”。

藩阀垄断了政治权力,但当时日本社会还有很多人,也想参与政治。请注意,明治维新在政治上的一大建树,就是废除了封建等级,在法律上肯定了所有国民的平等地位。理论上,所有国民都可以参与政治。那些被藩阀政治排除在外的势力,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大多是原来的中下级武士,就纷纷组织政党,参加议会选举。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五年前,也就是1889年,日本就已经效仿西方,成立了所谓的“帝国议会”。在议会选举的新规则下,那些在野势力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比如当时的自由党和改进党,就是由这些势力组建的。

不过,日本虽然有了议会,但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政府的职位都被长州藩和萨摩藩把持,新兴势力就算在议会占据了优势,还是很难出头。近代日本的大思想家福泽谕吉就说,虽然自由党和改进党在议会里占了八成的席位,但也只能否决政府的立法和预算,这两个党的议员根本没法在政府里占据重要职位。那种情况很像我们的东晋门阀政治,你再有本事,只要出身寒门,当官就没你的份。

那新兴势力是不是只能认命呢?倒也不是。前面提到的福泽谕吉就说,如果朝鲜等地被纳入日本的统治,日本在当地建立殖民统治机构,那瞬间就会多出几千个政府职位。新兴势力在日本本土找不到希望,可以曲线救国,去这些地方当官。只要进入官僚系统,过上几年,说不定还有机会能调回日本呢?

福泽谕吉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异想天开,而是当时日本社会的共识。日本当时有一股很重要的思潮,叫作“征韩论”,韩指的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征韩论就是一套鼓吹日本应该对外扩张,吞并朝鲜半岛的理论。

后来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印证了福泽谕吉的说法。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逼迫清朝割让了台湾,并在台湾建立了所谓的“总督府”。到了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在台湾的“总督府”一共有43870名官员。朝鲜半岛的面积和人口都超过台湾,日本在朝鲜的总督府当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位。你看,日本的海外扩张,为国内这些急于出头的新兴势力提供了机会。

所以,日本的新兴势力就利用舆论,拼命鼓吹战争。日本自由党办了一份名叫《自由灯》的报纸。当时这份报纸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说朝鲜关乎日本的安全,万一朝鲜被俄罗斯占领,日本就危险了。日本为了生存,必须尽快把朝鲜据为己有。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以朝鲜问题为导火索。那一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清朝受朝鲜请求,出兵帮助镇压叛乱。日本新兴势力也在议会大肆活动,通过了出兵朝鲜的议案。日本在朝鲜不断制造事端,蓄意挑起了甲午战争。总之,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国内新兴势力寻求参政机会的结果。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刚结束不久,却马上遭遇了挫折。这次挫折促使日本国内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为国内的博弈升级埋下了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带你看看其中的前因后果。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和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本来规定,清朝要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不许日本染指。于是,俄国就联合法国和德国,逼迫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主权要求。刚刚崛起的日本,经不住三个西方列强联合起来的压力,被迫把快要吞下肚的辽东半岛又给吐了出来。这件事在世界史上被称作“三国干涉还辽”。

这件事在日本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日本民众的民族主义意识刚刚觉醒,纷纷指责政府的软弱。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把这件事和普遍选举权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日本民众认为,现在国家一转手,就把将士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土地让了出去,这都是因为民众不能普遍参加选举,无法影响国家政策。

这批人当中,新兴的工商业者是主力。其实,早在188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宪法,公布了选举的程序。但是请注意,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年满25周岁,并且向国家缴纳地租或所得税15日元以上的成年男子,才拥有选举权。按照这种标准,当时拥有选举权的只有45万人,只占到全体日本国民的1.1%,这实在是太少了点。

甲午战争以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民众的参政要求。于是,到了1900年,日本政府被迫修改了法律。这次修改把选举资格的门槛从15日元降到了10日元,还对选区进行了调整,给了新兴工业区更多选票,工商业者开始拥有了投票权。

这看上去没什么,但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奇妙,总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埋下重要伏笔,推动后来的历史。到了1904年,日本政府又准备和俄罗斯开战,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这就是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前夕,日本政府为了筹备军费,通过了加税的法案,上调地税和所得税。根据这条法案,地税增加到了原来的两倍多。原本地税只占地价的2.5%,在法案颁布以后,地税占到了地价的5.5%,市区的地税更是占到了地价的20%。至于所得税,一概调整到原来的1.7倍。

你想,先是下调选民资格标准,然后是加税,这两件事加起来,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经过加税,缴税超过10日元的人数增加了不少。在拥有选举权的选民中,工商业者和工薪阶层中的高收入者不断增加,逐渐成为选民的主力。某些企业家甚至还组成了自己的政党。比如在1908年,日本就出现了一个叫“戊申俱乐部”的新政党,这个政党是由45名企业家组成的。

在这一系列改革之前,日本国内选民的主力本来是地主。因为当时,日本的工商业才刚刚起步,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才是最富裕的阶层。经过改革,工商业者和高收入的工薪阶层取代地主,成为新的主力。

按道理,这种状况本来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日本政府加税是为了打仗,等仗打完了,就可能恢复原来的税制,那么选民的人员结构就又可能发生变化。日本政府的增税法案里本来也是规定:“只在战争期间增税”。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等仗打完了,找对手要一笔赔款,这钱就回来了,用不着一直收那么高的税。当初在甲午战争打完以后,日本就狮子大开口,向清朝索要了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这换算过来大概是3亿多日元,相当于同年日本财政预算的四倍。正是靠着这笔赔款,日本才大大加速了军备扩张和经济建设,成为亚洲强国。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了胜利。在战后签订条约的时候,日本故伎重演,狮子大开口,向俄罗斯索要30亿美元的赔款,相当于甲午战争中清朝赔款的十倍。但日本这次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沙皇尼古拉二世很强硬,打了败仗也不肯赔款,说要钱没有,你坚持要,咱就接着打。当时日本在战争中已经透支了国力,不敢再打下去了,于是就忍痛放弃了赔款。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赤字,日本就把加税的法案给永久化了。

这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民众看到高税率会长期持续,就上街抗议,指责政府软弱,要求政府继续和俄罗斯作战,直到获得赔款为止。抗议很快就被平息下去,日本政府制定的新税率被固定了下来。同时被固定化的还有地主逐渐边缘化,工商业者占据主流的政治结构。这和日本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联系。下面我就带你看看,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二战的。

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是在1904年,这距离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还有27年,距离日本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还有33年。在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越来越疯狂,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呢?

我在前面说到,日本地主逐渐在选民中不占主流,工商业者和工薪阶层成为选举的主力。这表面上似乎有进步性,其实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的问题在政治中得不到反映。在日本,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地主才能获得反映。地主虽然依靠剥削农民过活,但他们和农民也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都不希望地税过高,因为过高的地税无论对地主还是对农民都是负担。

所以,日本地主失去了在选举中的主流地位,这导致农村和农民在日本逐渐被忽视。尤其在日本的工商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之后,日本农民就更加被边缘化了。虽然在1928年,日本开始实行普遍选举制度,取消了选举的财产限制,但日本农民长期没有选举权,根本不知道选举是怎么回事,不明白怎样通过投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农民更不知道怎样组建自己的政党,去参加选举。议会里的议员们大多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往往对农民的利益视而不见。

比如当时很多日本农民都盼望国家能够颁布保护佃农权利的《小作法》,“小作”是日文,意思是佃农,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土地,靠耕作地主的土地为生的农民。《小作法》的宗旨是保护佃农的利益,避免地主对佃农的过分剥削。这部法律一度在议会中提出,但很快就被否决了。日本农民因此对政府感到非常失望。

问题是,日本农民的人数又很多。在1930年,日本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46.8%,将近一半。长期贫困而又受到忽视的日本农民,就如同地底翻滚的岩浆,成为日本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心怀不满的日本农民,后来找到了一个同盟,那就是日本军部。日本军部有一个特点,它直接归天皇管,只听天皇的命令,不受政府的管辖。这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的军事制度学的是普鲁士,普鲁士军队由国王统领,不服从政府的命令。军部因为具有这样的独立性,所以他们经常自行其是,不把政府放在眼里。这种政治结构,就已经埋下了军部干政的种子。

军部和农民是怎样结盟的呢?在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波及到了日本,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脆弱的日本农村。当时日本农民主要靠大米和蚕丝换取收入,而蚕丝最大的出口对象就是美国。经济危机中的美国,减少了对日本蚕丝的进口,日本农民失去经济支柱,纷纷破产。农民破产了,如果能获得低息贷款,农民还有可能渡过难关,如果向高利贷伸手借钱,恐怕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当时并没有提出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农民贷款的政策,对农民的疾苦不闻不问。当时只有军部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眼下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拯救农村的萧条”。军部还制定了救济农民的详细计划,包括化肥贩卖的国营化、稳定农产品价格等等。日本农民觉得自己这下算是找到救星了,于是坚决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结成了同盟。

日本军部为什么对农民的生活这么关心呢?不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而是因为他们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的教训。日本军部认为,德国输掉一战,不是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是因为长期的战争导致国民陷入营养不良的状态,失去了艰苦抗战的勇气,最后导致德国从内部崩溃了。日本要想赢得将来的战争,就必须把国民有效组织起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在日本军部看来,日本国内最大的隐患,就是贫困的农民。所以,军部提出了不少改善农民生活的政策。

除了这些,军部和农民还有另一层特殊关系,日本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农民。当时的日本法律规定,在工厂做工的熟练工人,以及在校学生,都可以不用当兵。而那些农民的子弟,他们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如果不能找到工厂做工,或者顺利升学,就会被征召入伍。所以,军部和农民简直就是天然的同盟。

军部和农民结成同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是日本的议会选举被废除,政党被解散,军部的法西斯头目直接出任内阁首相,这样一来,日本的议会政治也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军部主导下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早在1919年,日本国内的法西斯主义就开始抬头。当时有一位名叫北一辉的思想家,他积极鼓吹,要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扩充军队,对外扩张。

你看,北一辉主张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其实就要颠覆原有的政治秩序。这正中日本军队里那些少壮派军人的下怀,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农民,而原有的政治秩序根本不关心农民,也没给农民留位置。这些军人把北一辉视为精神导师,在他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发动政变。

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一批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刺杀了好几位政府高官,其中也包括首相犬养毅,这被称为“五一五事变”。1936年2月26日,陆军一批青年军官再次发动政变,参加政变的军队达到了1400多人。日本财政大臣、内大臣和教育大臣都在这次政变中身亡,首相也仓皇逃离官邸。政变部队占领了议会、陆军省和首相官邸,要求实行国家改造,实现日本的法西斯化。这次事件被称为“二二六事变”。

二二六事变中的主谋都被逮捕并处死了,但日本的法西斯化进程仍然继续了下去。因为逮捕这批主谋的军官也是法西斯分子,只是他们不主张通过政变,而是通过和平手段对政府进行改造,实现日本的法西斯化。二二六事变被镇压以后,这批人完全掌握了日本军部的大权。同年3月,在军部的支持下,支持对外扩张的广田弘毅出任首相,这标志着日本军部的法西斯统治正式确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的法西斯体制进一步强化。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宣布国内的经济生产完全为战争服务。1940年,日本政府又发起“新体制运动”,宣布解散一切政党。到了这一步,日本的法西斯化就正式完成了。

你看,日本的法西斯化,本质上是推翻原有的政治秩序,建立以军部为核心的独裁体制。日本军人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因为他们大多是农民出身,本来就对不关心农民的旧秩序十分不满。随着日本国家的法西斯化,和军部权力的膨胀,不断扩大的对外侵略也就在所难免了。

除了国家的法西斯化,日本军部和农民的同盟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日本的对外扩张被包装出了正面意义,吸引无数日本民众为之献身。今天这本书的作者指出,二战期间的日本民众根本没把这场战争看成是对外侵略,而看成是日本在亚洲发动的一场革命,革谁的命呢?革西方资本主义的命。

日本军部在一批学者的协助下,创造了这么一套说辞:日本原先的旧体制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污染的结果,所以才会只照顾资产者的利益,完全不顾底层农民的死活。日本现在的制度体现了东方的道德精神,应当用这种道德精神去战胜西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把西方殖民者赶出东亚,促进东亚国家的共存共荣。这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由来。

这套说辞在当时的日本很有影响力,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当时的一些文献,会有很新奇的发现。1938年,也就是“七七事变”发生一年以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布了一个重要声明,里面说日本并不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对手。这就奇怪了,你都开始全面入侵中国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那你以谁为对手?这份声明还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欧美资本主义,和中国一起在东亚建立新秩序,希望国民政府能够体察日本的苦心。

我们今天说起这份声明,一般都说这些不过是外交辞令,日本无非是想劝说蒋介石投降。不过,这份声明其实集中体现了日本国内对这场战争的认识,那就是没把这场战争当成侵略,而是当成革命。今天日本有不少右翼分子不肯承认日本的战争责任,其实就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你可不要觉得,这套说辞是日本人编出来哄骗对手的,他们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比如我们来看这个故事。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天皇下令让海陆军军官们制定一份对外战略草案,主题是怎样终结这场战争。当时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又因为偷袭珍珠港和进攻东南亚,把英国和美国都惹翻了。而且,日本的盟友德国当时还在和苏联大打出手。天皇看到这一团乱麻的局势,也有点坐不住了,就让这些军官们提一点建议。结果这些军官们居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说我们日本可以出面调停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然后让德国集中力量进攻英国。只要英国投降,美国继续作战的决心就会削弱,战争就有可能结束了。

这个建议的关键在于,日本凭什么出面调停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呢?这些军官们的脑回路很清奇,他们说这场战争本来就是要打倒邪恶的英美资本主义,而苏联和他们不一样,苏联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反对英美资本主义这一点上,苏联和日本、德国都是一致的,只要坐下来,没什么不好谈的。

这份荒谬的建议说明,日本军方自己也信了他们编出来的那套鬼话。无数日本民众就是被这套话语蒙骗,才投身到这场看不见尽头的战争中去了。

好的,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日本发动针对清朝的甲午战争,是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出现了藩阀政治,政府职位被长州藩和萨摩藩把持。一些日本人认为,只有日本拥有了海外殖民地,才会出现更多的政府职位。于是,他们坚决支持日本入侵朝鲜,这促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第二,甲午战争之后,因为日本迫于外国压力,归还了辽东半岛,日本国内掀起了要求普遍选举权的热潮。日本政府被迫下调了选民资格标准,同时为了筹集日俄战争的军费,日本政府又在国内加税,这导致满足标准的选民人数激增,新增选民又以工商业者为主,原先占据选民主力的地主逐渐被边缘化,这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日本农民的诉求无法在政治中获得反映。

第三,日本农民长期贫困,又无法表达诉求,成为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当中,日本农民纷纷破产,又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他们转而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的结盟最终促成了国家的法西斯化,同时又创造出打倒英美资本主义,建设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这共同导致日本全面投入疯狂的对外战争。

撰稿、讲述: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明治维新后,日本政界新势力被打压,积极促成日本的海外扩张,期待从殖民地政府谋求职位。

2.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选民人数激增,新增选民又以工商业者为主,使日本农民的诉求无法在政治中获得反映。

3.农民转向支持军部,促成国家法西斯化,同时又创造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导致日本全面投入疯狂的对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