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 金燕西解读
撒马尔罕的金桃 |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旧译爱德华•谢弗),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1938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学士学位,攻读人类学;1947年获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任教于柏克莱加州大学,直至1984年退休。曾出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并长期主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AOS)。
他深受传统欧洲汉学影响,重视历史语言文献的研究(精通十几种古今语言),加之他在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丰厚学养,使他的中国中古研究呈现出开阔的视野与多视角融合的特点。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中外史学界均享有盛誉,如:唐代的社会文化史,尤其是物质文化(名物)研究、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原汉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融合、道教与文学的关系,尤其是唐诗与道教在唐代文化中的作用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三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为什么说唐代是胡风盛行的朝代第二,唐代日常生活中的舶来品是怎样的?用一场模拟宴会来展示。第三,唐传奇中关于舶来品的叙述其实是表达了对盛唐的怀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唐代舶来品研究”,通俗地说,就是有关唐代外来事物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唐代,尤其是盛唐,是一个包容开放、万国来朝的时代,看过《妖猫传》《刺客聂隐娘》或《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影视作品的可能都知道,在长安大街上,如果看到异域风情的商队,或是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人,是不用感到惊讶的。在盛唐时,曾有上千名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其中就包括日本人晁衡,或称他的原名阿倍仲麻吕,波斯人李元谅、高丽人高仙芝等等。虽然我们都知道唐朝很开放、很国际化,但它到底开放到什么程度呢?这些外来的文化到底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便是这本书将要探讨的内容。
本书作者薛爱华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任教。他精通十几种古今语言,一生致力于汉学研究,主要领域是唐代的社会与文化史,在中外史学界皆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就是他公认的代表作。从音乐、食物、香料再到纺织品,薛爱华用翔实的史料考证和研究介绍了18个大类,共170余种舶来品,涉及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舶来品不仅是唐朝开放文化的一个个具体表现,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而这本书最大的学术贡献则是创新地从博物学的角度对唐代历史进行重新研究,并受到多学科的影响,比如考古学、西域学和文学。这开创了一种研究唐史的新型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如今的史学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了。
我们再说回书名《撒马尔罕的金桃》,作者曾解释为何取这么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这与人们想象中的神秘、迷人的舶来品有关。作者说,“金桃”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不管是想到西方传说中的金苹果,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记载的,生长在遥远西方、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桃。另外,为什么是撒马尔罕呢?这座城市位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是连接波斯、印度和唐朝的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它曾向唐朝的朝廷献上一种珍稀的、灿烂若金的黄桃,也被称作“金桃”。
但正如作者说的,这种“金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水果,而它的滋味又如何,我们都已无从知晓了。种种奇妙的传说,让这种水果笼罩上一层耀眼迷人的光环,成了唐朝人民心中遥远的未知事物的象征。因此,这本书看似是研究唐代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通过物品,探索唐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而这个探索的过程,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是一场精神和文化寻根的旅程。
接下来,我们便进入以“舶来品”为向导的大唐“精神之旅”,了解唐代人的生活与思想。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第一,为什么我们说唐朝是崇尚胡风的时代?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舶来品是如何渗透进唐代人民的生活的?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模拟一个唐代的宴会,尝试从各个方面一一介绍作者笔下的外来之物。第三,唐代文学中的舶来品是什么样的?体现的又是唐代人民怎样的思想与情感?
好,我们先从大环境说起。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崇尚胡风的时代呢?
今天热爱潮流的年轻人购买一套外国时装,其实和唐朝人穿戴胡服胡帽,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作者看来,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唐朝人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只是一个花纹出现在家具上,听上去可能没什么。但我要提醒你的是,这其实和唐代政府的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一个层面是,政府的进出口贸易让人们得以使用外来的商品;另一个层面则是,政府允许异域的花纹在唐朝境内广泛流通。
但是,当时也有人对这种崇尚外来事物的风气感到痛心疾首,作者举了个例子,大诗人元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一首诗中,他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大意就是:自从胡风盛行,来自异域的兽毛兽皮的腥味填满了长安与洛阳。女人都愿意嫁给胡人为妻而去学习胡人的装束打扮,歌舞伎也都愿意学习胡人的音乐来给大家演奏。 更有意思的是,元稹本人就是鲜卑人的后代,其实也算是胡人,但他却对汉人崇尚胡风的现象提出批评。现代学者于赓哲指出,显然在唐朝时,胡风与胡人是两码事,而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文化属性比血统要重要多了。 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主要是长安、洛阳这两个都城最为崇尚胡风,其他的藩镇、城市可能并没有那么疯狂。从另一个角度看,胡风盛行也是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和集中的体现。
那说了这么多的胡风,我们知道“胡风盛行”这个词对唐朝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吗?作者在本书的开头给的例子,主要体现在语言、穿着、食物和生活方式上。而这里的“胡”主要是用来称呼西方人,特别是波斯人,有时这个词也用来称呼天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 还有一个,就是漠北地区以游牧为生的突厥人。
首先是语言。作者认为,唐朝的汉人中有一些是懂得突厥语的,当时还有一部供学者使用的突厥语-汉语互译的词典,就像现在的英汉大词典一样。并且还有许多虔诚的佛教徒学习了梵文。
其次是服饰,这也是汉人崇尚胡风的一个更为显著的方面。唐朝两京长安、洛阳的衣着潮流很喜欢效仿突厥人和东伊朗人的服饰。作者说,在唐代这两个地方出行,特别是骑马时,男男女女都戴着“胡帽”。
“胡帽”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说来,就是一种不遮挡面部的帽子。 在贞观之治的时候,贵族妇女还喜欢穿着一种将帽子和面纱连接起来的衣服,但到了开元初年,长面纱已经被一种宽边帽所取代了。这种帽子可以将整个脸露出来,无论男女都很喜欢佩戴。而这种“胡帽”的流行,尤其是妇女戴胡帽,在当时的社会上曾引起轩然大波。公元671年,唐朝发布了一条诏令,企图杜绝这类“有失体统”的女骑手上街,并要求她们乘坐体面一些的马车。但作者说,人们对于这条诏令根本就不在乎,到了八世纪上半叶,妇女们头戴胡帽,甚至靓妆露面、穿着男人的衣服在街市上到处策马驰骋,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自由了。
除了胡帽以外,中唐时期还流行一些别的外来样式。比如作者说,男人流行戴毛豹皮帽,而妇女流行穿伊朗风格的窄袖紧身服,配以百褶裙和一种绕着颈部披下来的长披巾。在发型上,宫女也喜欢梳一种异域特色的“回鹘髻”,将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类似于高级版的丸子头。这种发髻就源于回鹘族女子的造型,而回鹘就是我们今天的维吾尔族。在敦煌壁画中,也留下了对这种发髻的描绘。
在生活习俗方面,唐代也有很多人效仿突厥的生活方式。作者说,甚至有人在城市里搭起了帐篷。举个有名的例子。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在自己的庭院里搭起了两个天蓝色的帐篷,并且还在里面款待宾客,这种毡帐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居室。 而另一位有名的城市中的毡帐居住者是唐太宗的儿子,不幸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作者说,李承乾在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都模仿突厥人,他平时喜欢说突厥语而不是汉语,并且也和白居易一样,在皇宫的空地上搭建了一顶地地道道的突厥帐篷,而他本人则穿得像突厥可汗,坐在帐篷前的狼头大旗下,将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下来大吃特吃。另外呢,伺候他的奴仆们也得穿着突厥人的服饰。 简直就是突厥习俗的忠实践行者。就连太子都这样,王公贵族和平头老百姓都争相效仿也就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但作者也承认,有这种粗野爱好的人毕竟也不是大多数。并且有经济实力在家里搭起突厥帐篷的人肯定也不多。因此,还有一个更加普遍的例子,那就是外国传来的食物,这些食物在唐朝社会上受到广泛喜爱,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各种类型的小“胡饼”。而在这些“胡饼”中,最受人们青睐的还是那些带有芝麻子的蒸饼和油煎饼。
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在校门口、上班前买一两个酱香四溢的煎饼充饥的经历,唐朝的人们也是这样。作者转述了唐传奇《任氏传》中描写的一个故事,这则故事在唐代颇为流行,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一个姓郑的年轻人在黎明前从他的情人家里回来,这时他所在的里坊大门还没有开,他只好在一家亮着灯的胡饼店里休息,静静等候着晨鼓声响起。虽然故事里没有说明,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饥肠辘辘的他,在凌晨里闻见了胡人起炉灶、烙胡饼的香味,是不是也忍不住买了几个,一边啃着饼,一边等待着清晨的来临呢?
好,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唐代流行胡风的背景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舶来品”是如何渗透进唐朝人民的生活的。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作者将唐代的舶来品分为了18个大类,共170余件,但时间有限,我无法带你们一一探索,所以我想出个办法,那就是为你们模拟出一个盛唐的宴会。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赴宴有可能会接触到多少种舶来品呢?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接下来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凡是涉及器物的描述,通通都源自作者细心、专业的研究。
好,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大唐之旅马上启程。
假设你是长安城中一介默默无闻的贵族子弟,你的家族里出了好几个朝廷命官,但遗憾的是,你不太争气,只是一个混迹于京城各大酒楼、整天吃吃喝喝的普通有钱人。现在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你接受了朋友的邀请,今晚要去他府上赴宴。据说席上有胡姬的歌舞表演,你有些期待。
天色将晚,留给你准备的时间不多了。你沐浴焚香,穿上一件深红色的棉织袍衫,并在腰间系上香囊。别急,你还别觉得熏香有失男儿本色,作者告诉我们,在唐朝时,熏香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连皇帝也要佩戴香囊,王公贵族还喜欢在车辇、衣服,甚至是建筑物上留下香味,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作者还提到一个例子,那就是唐朝有位王子喜欢口中含香,除非是口中含有沉香和麝香,不然他是不会对人开口讲话的。 另外,就像现代的太太们聚会时会攀比包包、衣服一样,唐朝的男子也会攀比他们的香料。中宗时代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会携带自己的香料,比试优劣,这种文化活动名曰“斗香”。
我们再说回来。当你沐浴熏香时,你使用的香烛或香炉,可能焚烧的是一种混合香料:主要成分是沉香,再配以乳香、檀香、丁香、麝香和甲香,这些香料大多来自于异国他乡,出产于世界各地,通过海船从中国南海运到大陆上。
虽然华夏本土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香料和焚香,例如肉桂、龙脑、木槿、香茅等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来的香料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还记得你穿上的这件深红色棉袍吗?你们公子哥儿之间最近很流行这种料子的衣服,今晚赴宴你特意穿上了。这种红色的染料被称作“龙血”,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一种麒麟血藤的果实。 并且,织造棉布的棉花也有讲究,是来自西域高昌和东南亚的棉花,这可是京城能买到质量最好的棉花了。高昌是哪呢?其实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市。
我们继续。在黄昏时分,你终于乘车来到了友人的府邸。三五好友相见,兴致很高,席间觥筹交错,你们忍不住多饮了几杯。席间喝的除了本地酿制的粮食酒,来自西域的葡萄酒似乎更受欢迎。自从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种子引入华夏内地,这种水果便开始被小规模种植。但到了唐代,被用于酿酒的“马乳”葡萄和葡萄酒制作工艺才被引入了内地。作者说,葡萄酒相当于我们宴会上的香槟,通常是有庆祝作用的,是一种能够唤起迷人异域联想的珍贵饮料。
另外,下酒菜的种类也很可观。除了那些土生土长的蔬菜肉类,还有从尼泊尔来的菠菜、苦菜、胡芹,从河西走廊运到唐朝的欧洲甘蓝,南诏国的蔓胡桃,苏门答腊的莳萝,这是欧洲传来的类似于茴香的植物,还有从朝鲜进口的一种籽实硕大、香甜可口的“海松子”。席上还有烧驼肉 、炙烤黄牛肉 、清炖驴肉 ,还有一种据说从拂林,也就是当时的拜占庭帝国运来的羚羊肉 。这些珍馐美味,每一道菜都让你食指大动。
饭菜又以胡椒调味,颇有风味。这胡椒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这种植物最早长在缅甸和阿萨姆,经过印度、东南亚,传入波斯,再从波斯传到亚洲各地,包括大唐。胡椒这种香料是非常昂贵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公元777年,唐朝宰相元载被贬赐死,罚没他的家产时,除了大量的财产,还有一百担胡椒。据说,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显然,这意味着胡椒在唐朝时不光是调味的佳品,也是财富的象征,可能与我们现在持有多少现金、多少股票是一样的道理。
酒足饭饱后,这场宴会的重头戏就要登场了。那就是主人花大价钱请的西域舞伎和胡人乐队。这些异域风情的音乐和舞姿将把宾客们的兴致推上顶点。不仅如此,你还十分惊喜地发现这次演出中有“胡旋舞”,这可是目前在长安最时髦、也最受欢迎的舞蹈。嘘,舞者上场了。这位被称为“胡旋女”的粟特女子穿着锦缎做成的绯红袍、绿色锦裤、红鹿皮靴,美艳极了。她在舞台上放了一个大球,随着球的滚动,她站在球的顶端跳跃、旋转,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曼妙舞姿。这让你想到那个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虽然杨贵妃的仪容神秘不可窥测,但据《唐会要》记载,这首曲子的曲调也是源于西域的“婆罗门曲”,如果有机会,你也想听听这首曲子到底是什么样。
一曲终了,你与其他嘉宾还意犹未尽。别急,下一个节目更精彩。来自龟兹国的乐工和歌姬上场了,他们将演奏最时兴的“鼓舞曲”。你突然来了精神,你可不想错过当朝皇帝,也就是唐玄宗都喜欢的演出。乐工们手持四弦曲项琵琶和筚篥、横笛两种吹奏乐器,以及一种形状很小、漆上异域花纹的羯鼓。这种小鼓敲击出的音乐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有很多达官贵人都会演奏这种鼓,包括当朝皇帝本人都是演奏羯鼓的行家。外国歌姬的歌声响起,据说唱的是一首著名的梵文歌曲,颇有异域情调。
虽然你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你已经深深地被这种异国迷人的气氛吸引了。你看着手中的葡萄美酒,醉眼惺忪,摇摇晃晃地沉醉在了大唐梦华里。
好,宴会在这里就结束了。这还只是唐朝生活的冰山一角,也只是本书涉及的外来事物的一个微小缩影。你看,唐朝人民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外来事物的影响。当然,就跟今天一样,物质基础更好的家庭也许可以享受更多的进口物品,但也有诸如“胡饼”“胡帽”一类的货品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所以说,充满异域风情的外来事物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而这种对进口货品的渴望,也已经成为大唐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正如作者所说,探索唐代的物质生活,实际上是通过物品,进入唐朝人民的精神世界;而最能体现人们精神与思想的介质之一就是文学了。唐朝是一个文学、诗歌皆繁荣的时代,而人们对异域风貌的兴趣也体现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这一部分,我想跟你聊聊书中提到的文学中的外来事物。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我们熟悉的唐诗《凉州词》中的诗句,而其中就提到了三样西域生产的东西: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 但作者认为,最能充分反映外来事物的文学形式并不是诗歌,而是唐代传奇。事实上,有关外来事物的故事通常不是写实的描述,而是充斥着新奇的奇妙想象;这类故事则构成了唐传奇的一个重要流派。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一则故事,讲到由交趾国上供的一枚犀牛角,交趾大概就是现在的越南。这枚犀牛角“色黄如金”、自带温度,甚至还有驱寒的功能。再比如,有一个来自龟兹国的酷似玛瑙般光滑的枕头,据说睡在上面的人,就可以在梦中漫游到世界各地,甚至到仙境里去。 显然,这些神奇的外来物件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由富有创造力的唐代作家虚构出来的。
除了唐传奇以外,还有一本唐代笔记小说几乎全部都是与外来物件有关的故事,这本书就是《杜阳杂编》。我们来看看里面所记载的物件:“可鉴人五脏六腑”的石头、吃了就能御风飞行的小麦、可使人返老还童的紫色稻米,还有携带着就可以在水中自由行走的“履水珠”,以及永不熄灭的“常燃鼎”和永不融化的“常坚冰”。诸此种种,其中大部分的外来珍宝都来自于创作者的美好想象,而即便是那些真正存在过的外来物品,也已经在想象中裹上了一层奇幻的外衣。
为什么外来的事物总是引起无穷的奇妙想象呢?有学者认为,古人相信国外的旅途充满着自然界的险阻和精灵鬼怪的危害,在华夏以外的任何地方,随时随地都会有可能遭遇不测。这种看法加深了有关外国的神奇传说的魅力,因为古人总是觉得,精灵鬼怪等候在山间小径的每一处拐角,潜伏在每一次热带风浪的后面。所以,来自外国的人和物都自然而然地带有了某种危险而又令人心醉的魅力。作者说,这不光是在唐代,在每个时代可能都是这样:只要一件事与某个遥远的地方有关,人们就倾向于去相信有关那个地方的离奇古怪的传说。
另外,作者提到这类传说故事并不是整个唐代都流行的,而其兴盛的时间大概只是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也就是中唐和晚唐的时期,而大部分有关异域珍宝的唐传奇都创作于中晚唐的九世纪。为何这些传奇故事不是出现于国力昌盛、万国来朝的盛唐时期,而是写作于日薄西山的中晚唐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
熟悉唐史的都知道,发生于八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而在那之前,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盛唐,是唐玄宗统治的那一段和平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富足开放、物价低廉,因而崇尚胡风的倾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不再,人们能见到的外来珍奇物品越来越少,而再经历了晚唐的黄巢之乱,广州的外国商人遭到大肆屠杀,原本习以为常的进口商品都变得罕见了。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不管是佛教手稿还是医书,也不管是昂贵的锦缎还是珍奇的美酒,甚至哪怕是想要一睹来自突厥的杂耍艺人的风采——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所以说,在很多唐传奇的创作年代,真实的外来物件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而在贸易上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已经被文学中的夸张和幻想所取代。作者引用一位现代学者的总结道:“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已置身于梦境之中,灵魂像蜡烛之光,在梦境中微微闪烁……世界淹没在了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的海洋之中,留下来的只有‘一缕香魂’。” 我想,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后来人们心中辉煌而又短暂的大唐盛世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传奇中的很多故事都设定在唐玄宗统治的时代,因为在唐朝历史上,玄宗是一位近似于神话般的君主,是唐代处于国际主义顶端的皇帝,并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外来物品的狂热追求者和鉴赏家。作者说,甚至在他去世之前,唐玄宗就成了一切具有浪漫色彩的事物的象征。还记得之前我们模拟的那场宴会吗?在玄宗时代,人们随处都可以听见龟兹国的琵琶声,而遗憾的是,到了中晚唐,这一切都已经成了梦想。
你看,正是人们处在大唐的薄暮、日落时分,才开始缅怀曾经的美好。而进口物品的丰富也在人们心中与盛世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笼罩上一层迷人的怀旧光环,最终在人们的想象中,升华为那颗象征着大唐盛世的“撒马尔罕的金桃”。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总结一下。
盛唐时期的物质繁荣与贸易开放是胡风盛行的基础;人们对外来物品的追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舶来品”也彻底地改变了唐朝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中晚唐时期国力日渐衰落,因此“舶来品”也变得越来越罕见,最终进入唐传奇与小说中,造就了一曲旧日盛世的挽歌。
正如作者说的,尽管这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唐代进口的物品,但这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人的著作。他引用了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作者的解释,存在于盛唐的外来物件早已在时光中陨灭了,但这些物品的生命在文字描述中得到了重生与延续,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形象,最终进入我们的视野。
当我们再看到史料或传奇故事中对“舶来品”的描述,就知道,我们窥见的不仅仅是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物品,还是唐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些充满异域想象的文字构成了盛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味香料,让盛唐的美酒愈加香醇。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盛唐时期,人们崇尚胡风,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胡帽”和“胡服”。
2. 外来事物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而这种对进口货品的渴望,也已经成为大唐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 存在于盛唐的外来物件在时光中陨灭了,但这些物品的生命在文字描述中得到了重生与延续,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形象,最终进入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