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滋味》 苗炜工作室解读
《战争的滋味》|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丽兹·格林汉姆,她曾于英国著名的沃里克大学教授历史,后担任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研究员,现为独立学者、作家。
关于本书
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英文原书出版于2012年。这是一部以粮食及食品供应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历史著作,全书包括注解部分一共有600页。作者丽兹·克林汉姆用饥饿来审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与走向,她认为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其实都与粮食供应有关。
核心内容
粮食供应,在战争时期是一件关乎胜败的大事。本书主要有四个重点内容:一、战前的欧洲食品供应状况;二、各国争夺粮食的战争进程;三、各国的粮食政策;四、也就是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讨论的是战后的粮食问题。本期音频从德国、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二战中的粮食对策,来看二战对当时整个世界的影响,以及给我们今天留下的遗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战争的滋味》,副标题叫“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粮食的争夺”。有一句古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还有一句古话,我们听评书的时候经常听到,叫“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两句话的确是真理。而这本书的主题就可以用我们的这两句古话来概括。人吃不饱,就要找饭辙,要找能耕种的土地,要更多的资源,希特勒的话是这样说的——要用条顿人的剑,给条顿人的犁获取土地。条顿人,就是指日耳曼人。反过来讲,一旦开战,你能不能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能不能让士兵填饱肚子,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欧洲也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决定军队行进速度的是士兵的肚子。吃不饱饭,是没法儿打仗的。
2012年出版的这本《战争的滋味》,是英国历史学家丽兹•克林汉姆的作品。这是一部以粮食及食品供应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历史著作,全书包括注解部分一共有600页。不过,这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我们今天就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先听为快。
本书主要讲了以下内容:二战期间,粮食与食品供应对战争有着什么样的重大影响,以及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比如副食本、食堂甚至食品工业,跟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也许有些年轻的听众都没听过副食本这个名词,但是老一辈的人一定不陌生,这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城市居民用来购买肉类、蔬菜、鸡蛋、食用油之类的副食品的凭证,而能购买的副食品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副食本其实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从饥饿的角度审视二战,是本书独特的视角。二战当中,一共有1900万人在战场上死亡,同时有2000万人因为饥饿与营养不良死去。作者丽兹•克林汉姆用饥饿来审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与走向,纳粹德国为什么入侵苏联?为什么将乌克兰的粮食视为和高加索石油同等重要的目标?为什么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其实都与粮食供应有关。而从个体角度讲,在七十年前,一名从事中等体力劳动的男性,每天需要2800卡路里左右的热量,一名士兵需要至少3400卡,在东线战场的苏联寒冷地带作战则需要4200卡以上。美国军方在二战期间给一个士兵定下的伙食标准是多少呢?每天4300卡路里,基本上能满足在极端条件下作战的能量需求,日本兵的伙食标准大概是美国兵的一半,为什么美国能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败日本?这个伙食标准啊,有一定的说服力。
所以说,粮食供应,在战争时期是一件关乎胜败的大事。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战前的欧洲食品供应状况;第二,各国争夺粮食的战争进程;第三,各国的粮食政策;第四,也就是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讨论的是战后的粮食问题。我们删繁就简,讲一讲德国、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二战中是怎样应对粮食问题的。
我们先来说说德国。德国元首希特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年军队的伙食就很糟糕,据说希特勒当兵的时候一大乐趣就是趴在床上,看小耗子吃他头天晚上掉到地上的面包屑。一战之后,他经历了一次爱情创伤,此后不再吃肉,还服药来控制大肠蠕动,减少放屁次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希特勒和纳粹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解决粮食的自给自足,他们不愿意将有限的外汇全用来进口粮食。德国农庄必须在保证牲畜存栏数量的同时,提高谷物生产效率,让人民有粮食吃,牲畜有谷物吃,人民能吃上肉。
到了1939年,德国在谷类、食糖、土豆和肉类等几个关键生产部门中的自给程度达到了83%。但是,食品短缺、物价上涨的阴影还是会时常降临,希特勒说,要想让德国人过上美国人一样的好日子,就需要更多的耕地,就像美国有一个美国西部才行。农业部门做出统计,德国至少需要700万到800万公顷适宜耕种的农地才能完全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希特勒知道,要打仗,就要尽早把德国人民的肠胃调适到战时状态,1939年,在德国国防军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之前的一个月,严格的配给制就开始实施。德国劳工生理健康研究所负责精确统计军工企业重劳动力、农业普通劳动力、儿童、青年、孕期妇女等各种人群每日所需的卡路里数量。
1939年年底,德国劳工阵线公布的一份报告,宣布42%的德国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较之前一年有了显著提高。德国希望通过对于欧洲的征服,解决供应上的困境,然而,直到1941年春天,第三帝国新近占领的国家都没有能够为纳粹进行预想中的“输血”。从1940年8月开始,丘吉尔宣布对德国进行全面封锁与禁运,整个德国立刻陷入了对油料、稀有金属、橡胶、化肥、饲料等各种物资的短缺。1942年年初,纳粹当局发布命令,禁止犹太人购买肉类、奶制品、水果和罐头食品。
战事一开,工人们其实吃得更多了。为了保障生产,军工企业的工人实际上每天要多吃500卡到1000卡的食物。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到1940年年中,帝国大元帅戈林就宣布,军工企业与采矿业工人可以享受与现役军人一样的食物配给标准,然而这一要求并没能得到满足,加班工人可以得到一顿额外的热餐,但实际上就是一块黑面包,里面有一点可怜的人造黄油与肥肉,鲁尔工业区的工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戈林三明治”。
1941年,德国本土民众的食物消耗量比1938年下降了大约20%。许多德国青年入伍,就是为了国防军和党卫军的诱人伙食。有一位新兵在日记中写道:肉排、沙拉、浇了肉汁的土豆泥、香肠还有巧克力,能吃到这些在家乡久违的食物,真是不可思议。几个月前,这位19岁的士兵还在钢铁厂上班,每天只能领到171克的肉制品。这对一个高大健硕的日耳曼青年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1941年年初,纳粹国防经济与军备署长乔治·托马斯将军,呈送给希特勒一份巴巴罗萨计划的经济形势影响报告,特别提出作为“粮仓”的乌克兰与高加索油田同样重要,应当被列为“高优先目标”。乌克兰广袅的农田一旦被掌握,纳粹德国本土的人民和庞大的战争机器就可以获得充足的补给,希特勒对整个欧洲的统治,将因其对粮食资源的掌控而成功。
从1941年绵延至1944年的列宁格勒围困,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制造“饥饿攻势”的集中体现。纳粹的政策很简单,掠夺资源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而劣等民族将在饥饿中灭绝。在纳粹统治下,波兰犹太人的每日卡路里摄入量被严格控制在184卡。1943年,德国从占领的苏联领土上掠夺了900万吨谷物、200万吨饲料、300万吨土豆、66万吨肉类。整个占领期间,德国从苏联运走900万头牛、1200万口猪,以及1300万只羊。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德国人在战争中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采取了两个手段,第一,大力提高本国的粮食和牲畜产量,希望实现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土地有限,仍然无法完全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在本国实行严格的配给制。第二,对外掠夺,希望通过征服欧洲,给德国“输血”。德国把夺取乌克兰广袤的农田提升到了跟夺取高加索油田同等的战略高度,并通过围困和占领,从苏联领土上掠夺了大量粮食和牲畜资源。通过种种手段,德国人基本保证了战争机器的运转,但由于丘吉尔的封锁政策,德国国内军工、采矿业的工人的食物供给严重匮乏。
说完了德国,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状况。英国首相丘吉尔从年轻时就喜欢喝酒,希特勒有一句话骂丘吉尔,是“犹太人豢养的醉醺醺的蠢货”。据说1899年他去南非报道布尔战争时,行李箱中有40瓶红酒、18瓶威士忌和12瓶调酒用的酸橙汁。他还喜欢抽雪茄,爱吃熏制牛肉。英国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从这些地方,英国可以获取足够的粮食,足够的肉。英国也享受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
二战前,英国唯一不依赖进口、完全自给自足的食品是牛奶。他们向美国出口的最重要的一种东西是威士忌。1940年,英国向美国出口的威士忌达到700万加仑。1941年,由于德国U形潜艇的攻击,横跨大西洋的航线受到威胁,威士忌的出口量降到了500万加仑。当然,打起仗来,喝酒这事就变得奢侈了,1941年,英国政府限制酿酒,把粮食都储备起来,苏格兰威士忌酒厂都陷入停产。有些酒厂老板干脆就上前线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抽血”现象,战争开始,农业机械厂要变成军工厂,农村劳力要从军,生产化肥的企业要开始生产化工产品,农业应该怎么办?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乡村的大部分土地是用来供养牲畜的,这说明英国人的日子过得还很不错。当时的统计,10公顷草地喂养的家畜家禽能养活12个人,这12个人基本上是以肉食为主。同样面积的土地用来种谷物,可以养活200个人,用来种土豆,可以养活400个人。
战事一开,英国农业部门就限制家禽家畜的存栏量,释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谷物、甜菜和土豆,限制肉类及饲料的进口,要求养牛户在自己的土地上解决饲料来源。农业部门还鼓励农户使用拖拉机来提高生产效率。1939年,英国只有六分之一的农户拥有拖拉机,到1946年,英国拖拉机的数量增长了四倍。这些拖拉机大多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在英国的工厂。现在看起来,拖拉机是老古董了,可这东西是革命性的农业机械,妇女能驾驭拖拉机来犁地,在农业劳动中就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拖拉机之外,加拿大和美国还向英国提供了充足的化肥,提供了优质种子和种牛。
二战前,英国吃的面包,完全依赖于进口谷物,到1943年,英国本土出产的谷物能满足英国面包供应量的一半。英国的土豆产量增长了83%,农业部门鼓励土豆生产,本来是应对粮食危机的,想着是没有面包吃的时候,英国人能以土豆为主食。但情况没那么糟糕,很多土豆最后都用来喂猪了。
那么,农村劳力短缺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二战期间,有八万英国妇女组成一支农村志愿者队伍,她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而学生、邮递员及公务员,也会在农忙时帮着干活。战俘也会送到农村干活。英国人发现,意大利战俘懒散惯了,不给他们烟抽,不给他们一块巧克力,他们就磨洋工,相比之下,德国战俘并不抗拒劳动。让战俘干农活,在二战期间是个普遍现象,德国人也用战俘,他们也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你用3000卡的热量养活两个劳力,平均每人每天吃1500卡,他们的劳动效率远不如用3000卡的热量养活一个劳力。一个吃饱的人,比两个饿着肚子的人干活效率要高。
可以这样说,英国人在二战中只经历了短缺,并没有出现饥荒。他们能吃饱,但肯定不像战前那样能吃好。来自荷兰的乳酪没了,来自西班牙和法国的新鲜蔬菜供应也被切断,咖啡、砂糖这些奢侈品的进口配额被取消了。从1939年到1944年年初,英国每年进口食物的总量从2200万吨降低到1100万吨。配给制实行,每个英国公民,每周能买到4盎司熏肉、4盎司黄油、3盎司人造黄油、1盎司奶酪、12盎司砂糖、15盎司左右的鲜肉或冻肉、2品脱的牛奶以及2盎司的茶叶。这就是类似于我们的副食本,基本口粮之外能吃到的副食还是凑合的。
当时运输线虽然受到德国的封锁,但美国和阿根廷还能运来冷冻肉、熏肉还有罐头,冰岛还能运来腌制的海产品。当然,这里也有非常残酷的一面,二战期间,缅甸被日本占领,这是南亚最为富裕的粮食出产地。缅甸粮食运不来了,英国就向孟加拉征粮,孟加拉的粮食给了宗主国,自己却迎来一场大饥荒,饿死了350万人。这就是战争和殖民主义非常残酷的地方。
粮食短缺总会带来苦涩的记忆,许多英国人都有一份菜谱,叫《怎么用胡萝卜做出二十五道佳肴》,他们还吃过蛋粉和香蕉粉,这都是用屠宰场的边角料做的一些替代性食品,补充蛋白质的。
除了一开始我们提到的副食本,还有一样东西我们更为熟悉——食堂。英国人的口粮是敞开供应的,面包和土豆并不实行配给制,但他们很快发现,体力劳动者每天需要4000卡的热量,光吃主食是不行的。
194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重体力劳动者43%营养不良,中等体力劳动者42%营养不良,这个比例大大高于中产阶级。煤矿工人、钢铁工人、码头工人要吃肉!英国政府的应对方式是办食堂,让工人阶级用比较少的钱吃到肉。到1943年,所有雇员超过250人的企业都办上了食堂,全英国一万多个工厂食堂都能得到额外的肉类供应,一日两餐,工人们能用一先令或者更少的钱买到一个热乎乎的肉菜。工人们喜欢横菜,有一位酒店的主厨到伯明翰一家工厂主理食堂,他给工人吃鱼,浇上白汁,配上沙拉。工人们抗议,不要吃这玩意,要吃炸鱼薯条、奶油蛋糕、面包黄油,什么东西都浇上褐色的肉汁。这位主厨说,伯明翰人根本不懂美食。
而英国军队吃得怎么样呢?1942年6月21日,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攻陷了英军庇护埃及的重要屏障托布鲁克,德国人发现,英军的仓库里储存着白面粉、香烟、烟草、果酱和咸牛肉罐头,还有慕尼黑的瓶装啤酒。而德军从踏上非洲土地以来,伙食只有单调的黑面包、罐头蔬菜和沙丁鱼罐头。他们觉得,英国军队吃得太好了。这个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英国虽然经历了粮食短缺,但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个英国人还能维持一天摄入3000卡的热量。他们未曾挨饿。
到这里,我们讲完了英国的情况。总的来说,英国人不论是军队还是国内的老百姓,战时虽然粮食短缺,但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匮乏。英国人采用了三个办法应对战争带来的粮食危机:第一,补充农村劳动力和使用农业机械。战争机器从农村抽走了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妇女和战俘成了劳动力的重要补充,同时大量使用拖拉机来节省劳动力。第二,英国在全世界有广阔的殖民地。凭借殖民地的物资供给,英国虽然也实行了配给制,但英国人好歹还有副食本,能分配到一些副食品。但是从殖民地抽血,也造成了当地的大饥荒,饿殍遍野。第三,通过开食堂,保证了国内产业工人的肉食需要。
那么,美国又是什么状况呢?有一张美国的宣传画,叫“免于匮乏的自由”,一家人团聚在餐桌前,主妇端着一只巨大的火鸡摆上桌。什么叫“免于匮乏的自由”?简单说,就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时发表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四大自由”,说美国人打仗,就是为了捍卫四大自由,言论和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四大自由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美国画家诺曼·罗克韦尔画出了四大自由的宣传画,免于匮乏的自由,就是一张餐桌,一家人享受烤火鸡。
1943年,英国皇家海军少尉巴克尔在一艘英国驱逐舰上服役,他和战友们一起去参观美国军舰,在军舰的食堂里享受了一顿正餐,吃的是什么呢?烤T骨牛排配洋葱汁、法式烤土豆与酸奶酱、新鲜的蔬菜沙拉,最后上来的是大杯现磨咖啡还有一大块儿苹果派。美国海军的条件看来相当不错。那么陆军和陆战队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美国士兵远离拥有大型综合厨房的兵营,他们带上的是野战伙食,包括米饭、通心粉、燕麦片、果酱、糖浆、酸菜、番茄酱以及肉罐头和蔬菜罐头,这种丰沛的后勤保障简直让盟友妒忌。
太平洋战争期间,驻扎在新几内亚的澳新军团的一位空军地勤军官在日记中抱怨说,驻扎在机场另一头的美国大兵什么都有,新帐篷、蚊帐、除虫剂、热带雨衣和军靴,每天早晨都飘来咖啡、煎蛋和培根的香味。这种后勤保障是美军在艰难的太平洋战争中获胜的条件,联邦食品与营养委员会为美国大兵定下的摄入标准是每天4300到4785卡路里,足足超过基本需求的20%,超过德国士兵实际摄入量的50%,是日本士兵摄入量的两倍多。其实,《战争的滋味》这本书里也写到日本战时的粮食供应问题,战争后期,在太平洋孤岛上守卫的日军,很多都陷入粮食危机之中,他们在岛上过着类似野人的生活,抓着什么动物就吃什么。
对于美国农场主来讲,二战还带来了一些好处。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国,挽救了因为生产能力过剩而挣扎在破产边缘的美国农场主们。从1939年至1942年,美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提高了156%,他们也不存在劳动力匮乏问题,因为他们从墨西哥找来了大量的农民。工人的收入也受到战争的刺激而上涨。比如波音工厂的工人,月薪从战前的32美元上涨到了90美元,由于美国农业的庞大生产力,上涨的工资并没有被物价抵消,工人们发现,他们能吃上更好的食物了。1943年,美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是1929年的两倍。罗斯福政府也实行消费配给制,但明确提出,配给制不能破坏和改变美国民众传统的饮食消费偏好。
美国食品与营养协会为战时民众开出的食谱大体包括每天一杯8盎司的牛奶、15盎司的新鲜蔬菜、超过20盎司的肉类或鱼类。一位造船工人回忆,他的工友们因为伙食抱怨过几次——午餐三明治里的肉不是货真价实的肉饼,而是罐头午餐肉,咖啡有点淡,蔬菜有点蔫,而且是用纸盘子端上来——这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美国在二战时实行配给制,其中一条是每个士兵每年可以享用234磅红肉。这条规定实际上影响了后来的食品工业的发展。因为大量牛羊肉都送到前线,美国民众在后方,就要吃更多的鸡。到二战结束时,鸡的消费量是战前的三倍。那时候的养鸡技术和古罗马时代没什么不同,大多数养鸡户也就养200只鸡。但一位家禽科学家霍华德·皮尔斯,他的目标是培育出更棒的肉鸡,让鸡像火鸡一样有发达的胸部、粗壮的大腿。于是,养鸡业在战后的美国迎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再也没有“走地鸡”了,鸡都搬到了鸡笼中生活,打针吃药,肉长得快,价格又便宜。
没几年的工夫,一般的养鸡场都能养10万只鸡,这才算是上了规模。20世纪50年代的十年间,每磅鸡肉的价格从65美分降到了29美分。如果没有食品工业,全世界人民都想吃“走地鸡”,结果又会怎样呢?那恐怕就是另一场战争了。
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美国的状况。首先,美国凭借着广袤的农耕土地,在战争时期的粮食物资可谓是相当充足。还因为产量过剩而支援盟国;其次,战争也给美国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就是促进了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比如因为牛羊肉大量供给前线,让大后方发展出了强大的养鸡业。
以上,我们通过德国、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的状况,了解了粮食供应和二战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粮食政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的一些影响。
其一,战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资源、科技力量、军事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粮食供应问题是审视二战的一个新角度,二战中的许多战争决策是出于粮食考虑的。二战,以食物紧缺开始,以一场普遍的饥荒告终。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字来看到战事的残酷——每天摄入4000大卡热量的美国兵在太平洋打败了每天摄入2000卡的日本兵。到第三帝国崩溃前夕,重体力劳动者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跌破了1000,成群的德国士兵手持美军散发的食品兑换券宣布投降。
其二,我们熟悉的一些东西,比如副食本,与战争时期的配给制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食堂,本来是为了战争期间让体力劳动者吃到便宜的肉菜。尽管现在副食本已经成了老黄历,但有些日常消耗的东西,我们还能从二战中找到源头,比如可口可乐,二战期间一直有充足的糖和苏打,可口可乐一直作为军需品生产,甚至跟着美军的步伐把罐装厂开到了全世界,成为全球最知名的饮料。再比如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鸡胸肉、鸡大腿,很可能来自一家叫泰森的美国企业,这家公司全年的销售额超过330亿美元,每周在全球60家工厂里出产4100万只鸡。这家工厂就是在战后的美国起步的。
《战争的滋味》这本书的结尾处,并没有简单地欢呼盟国的胜利,而是提出警示,食物丰腴的时代一旦终结,粮食供应危机依旧会引来冲突。战争的滋味,归根结底是贫瘠、单调、绝望的滋味。
撰稿:苗炜工作室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