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也有一个梦想》 東西堂主解读

《我也有一个梦想》|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的笔名,丈夫叫丁鸿富,妻子叫李晓琳。他们是介绍美国人文历史的知名作者,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其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极广,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作品通俗易懂,呈现出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关于本书

这是一套四册的系列丛书,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心得和感悟,行销数十万册,引起很大反响。本书以一种书信体写作的独特方式,打破时空局限,深入观察和剖析美国社会体系,远近结合地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完整图景,兼顾历史大方面和生活小细节,为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提供了一把放大镜和一架望远镜。

核心内容

深入美国历史,追溯美国黑奴问题的思想根源,探索经济利益争端与南北战争之间的联系,分析种族的隔离如何导致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产生,让你对美国黑奴问题的形成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套四册的系列丛书《近距离看美国》,它的中文版总计104万字,我将分四期为你解读。今天是这套丛书的第三册《我也有一个梦想》,我将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美国黑奴问题的终结。

上一期我们讲到,完整的美国政治体系包括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分,这就是常说的“三权分立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某某总统的政府”只是整个美国政府当中负责执行的分支机构,要接受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的监督和制约。这种监督和制约的逻辑起点,就在于对人的“不信任”和对独裁的防备。它不仅横向划分了权力,在联邦和中央的关系上也体现了“分权”。在常规的制衡之外,由于总统代表的行政权,本质是个人领导体制,所以在任期的限制和立法、司法权的制约之外,还有“弹劾”的威慑。美国历史上,弹劾程序启动的频率不高,但威慑力很大,曾经导致了总统尼克松的辞职。

这期音频,我们来讲讲美国的黑奴问题,我们会从黑人奴隶制度的思想根源、经济原因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观点:美国黑奴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平等观念”上的认知分歧。

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像一句响亮的口号,深入到每个美国人心里。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这份《独立宣言》中,除了这句具有标志意义的话,还有一段文字,后来被删去了。这段被删去的文字是什么,它又为什么被删掉呢?故事恐怕还要从美国建国前说起。

前两期我们在讲美国《宪法》的时候,曾经说过:美国所在的地方,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摆脱英国国王的控制,他们发表了《独立宣言》,建立了美国。这好像给你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英国人很早就到达了美洲,他们是美洲最初的殖民者。不过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说:英国人到的一点都不早。

我们今天说的美国,其实只是北美的一部分。而美洲,是个更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美国,还包括加拿大、墨西哥、秘鲁、阿根廷这些国家。总体看,整个美洲大陆分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我们所说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件事,其实哥伦布代表着一个国家,是当时的西班牙。他到达美洲的1492年,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朝中早期的成化年间。

在这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了对美洲的大规模“开发”。什么叫开发呢?所谓的开发,不过是疯狂攫取美洲的矿产。今天看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领土面积并不大,人口也不多,因此,他们在开发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短板,那就是劳动力的问题。这么大一块地方,没有人手肯定是没法干活的,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并不光彩的手段,那就是从非洲抓走当地的原著居民,然后运到美洲作为奴隶。

需要注意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到达和开发的地区,集中在南美洲和一部分中美洲,也就是大概在今天墨西哥以南,而北美洲他们没怎么动。至于北美,一直到了17世纪初才有一批新的欧洲人到达,这就是英国人。英国人到达北美的时候,他们南边的奴隶贩运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贸易产业链。

那么,这批后来的英国人和之前的西班牙、葡萄牙人有什么区别呢?应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动机不一样。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追求的是为本国攫取利益,而这批英国人恰恰是要“逃离本国”,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的改革派中有一派,要求彻底取消教会的权威,一切以《圣经》为依据,因为他们认为纯正的基督教,应该清除所有保守势力,教徒要洁身自好,所以他们也被称作清教徒。

这批清教徒,由于改革的主张太过激进,遭到当时保守势力的迫害,只能远渡重洋来到北美,所以他们来到北美洲的目的,和西班牙以及葡萄牙人完全不同。清教徒们希望寻找的,是一种精神需求和一块上帝祝福的土地。比如他们在刚到北美,还没解决温饱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在当地建立起了一所大学,叫做哈佛大学。这一年是1636年,比刚才说的《独立宣言》的发表还要早140年。所以在民间,也流传着“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

对于他们之前已经进行了很久的奴隶贸易,这批清教徒内部的分歧是很明显的。其中靠近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人,比较能够接受事实,他们甚至用黑奴来给他们开垦荒地、种植棉花。越往北的清教徒越排斥奴隶贸易,因为他们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从欧洲逃过来,就是为了对抗不公正的待遇,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如果自己说反对压榨,却用另一种方式来压榨黑人,显然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北方清教徒内心,也存在于南北方之间。

矛盾发展到最后,就演变成对立的态度,它造成了美国早期一些州的分裂,比如在处于南、北方分界线,相对保守的弗吉尼亚州。那些坚决反对奴隶贸易的人,最后干脆就单独成立了西弗吉尼亚州,加入了北方阵营。而在这些分裂和冲突过程中,英国政府也出于本国的利益站在了支持奴隶贸易这一方。

时间到了1776年前后。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冲突,以及整个殖民地和英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就摆在了人们面前。美国建国的国父之一托马斯·杰弗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经有一大段话,就是在谴责南方和英国政府对奴隶贸易的支持,但出于团结各殖民地、共同抵抗英国政府的形势所迫,他不得不把这段话删掉,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独立宣言》的文本。而对于奴隶问题的解决,是在美国建国以后,又经过了将近一百年,到了南北战争时期才告一段落。这一点我将在下面给你做更详细的讲解。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观点:美国黑奴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平等观念上的认知分歧。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对南美洲进行开发和掠夺,为了缓解劳动力的问题,他们开展了黑奴贸易。一百多年以后,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对于黑奴贸易,清教徒之间产生了分歧,其中,南方支持奴隶贸易,北方反对奴隶贸易。这为后来南、北方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下面我们看今天第二个观点:经济利益争端,导致南北战争爆发。

如果把独立之初的美国南、北双方,比作一对夫妻的话,那他们就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不是先恋爱后结婚,这两种模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情况下,先恋爱后结婚,情侣之间会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进行磨合,最后才决定以后生活在一起。但美国独立之初,刚好面对英国的殖民者对他们的压榨。为了共同抵抗英国政府,他们决定:即便观念不统一,但先走到一起组建成美国这个“家庭”,然后,再思考以后的问题。

这以后的问题都有哪些呢?1787年,最初的十三个州的代表再次坐在一起制定《宪法》,这就是著名的“制宪会议”。关于制宪会议和《宪法》中关于美国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我们在前两期已经讲过。下面就说说,这次会议关于之前一直存在分歧的黑奴问题是怎么处理的?

这部《宪法》规定:不管对黑奴问题持有怎样的立场,但从1787年以后,禁止再进口新的奴隶,也就是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从非洲抓人,或者从大西洋上的贩奴船上买奴隶了。对于已经存在的奴隶怎样解决?南方因为坚持使用奴隶为种植园服务,可以暂时留20年的缓冲期,也就是,放在1808年以后再谈。同时,对于有关黑奴的历史遗留问题,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没有权利对各州强制性裁定,而是要由各州立法自己解决。

那么《宪法》的这些原则起没起作用呢?应该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至少到了1808年,这个二十年期限之前,几乎所有州都开始自己立法禁止奴隶进口了。我们前面也讲过,美国的每个州都是有自己的立法权的,法律一旦制定,对本州就有约束力。而那些“觉悟”比较高的,比如很多北方的州,它们甚至在《独立宣言》发表之前,就已经废止奴隶贸易了。既然新的奴隶没有了,现在就剩以前买来的奴隶要怎么处理的问题了。他们像一个蓄水池一样,在很多南方的州,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所以这些州也叫做“蓄奴州”。北方由于多数州都反对奴隶贸易,他们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所以,这些州也叫做“自由州”。

那么自由州和蓄奴州大概实力对比是怎样呢?至少在美国刚刚成立之初,这个对比是非常悬殊的,也就是说,当时美国只有13个州,除了在南方的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比较顽固,剩下的11个州基本上都是自由州。如果按照这个对比态势,事情应该是很好解决的,可偏偏就在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美国成立以后,由于打败了之前强大的英国政府,自然就有了强大的号召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又有很多地区决定加入这个新成立的美国。应该说,加入的动机是好的,至少是向往一个强大的联合体,但就像人的性格有很多面,州的情况也各有不同。这些新加入的州里,就有很多是蓄奴州,这样,原本北方占绝对优势的平衡被打破了,它变成了一种南北势均力敌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南、北方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虽然被打败,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却也深深影响了美国。尤其是北部的自由州,到了19世纪60年代左右,大多数已经发展起来成型的工业体系,而南部却还一直坚持着古老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客观来看,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人,所不同的是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需要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北方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进工厂的自由人。就这样,当美国的领土从东海岸慢慢向西海岸扩张的过程中,这个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北方要求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工厂,让人们自由地从事雇佣劳动,南方则要求把新开发的土地变成种植园,在这里蓄养更多的黑奴。

最终,在不断的互相指责和声讨中,矛盾升级,南方的很多州宣布退出联邦,重新组建一个叫做“美利坚诸州联盟”的国家。以当时的视角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关于奴隶的争端了,而是一种分裂行为。今天这几个州退出来成立一个国家,明天就会有另外几个州再退出来成立国家,在这种相互交织又不断升级的矛盾中,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历时四年,最终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它至少造成了75万士兵死亡,40万士兵伤残,创下了美国有史以来战争伤亡总数的纪录。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观点:经济利益的争端,导致南北战争爆发。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禁止新的奴隶贸易。但对于之前“已经存在的奴隶”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各州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到19世纪60年代,北方的自由州完成工业革命,南方的蓄奴州仍然坚持种植园经济。在进行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经济上的矛盾达到顶点,导致战争爆发。最终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观点:种族隔离,催生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南北战争对维护美国在刚刚建立时候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让在北美持续了几百年的奴隶制度暂时画上句号,但是武力上的战争,并不能彻底清除种族之间的隔阂。最明显的,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的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经主导推行废除奴隶制度,但在南方军队投降仅仅第五天,他就被之前坚持奴隶制的保守势力刺杀了。

林肯总统最为人所知的,是那部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它明确提出了黑人应该拥有人身自由,不能再被人当作奴隶,这成为南北战争期间一篇著名的战斗檄文。不过在战争结束以后,这种“解放”却没有落到实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人长期在白人的压迫下进行体力劳动,没有机会受教育,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除了依靠白人再度雇佣,他们也没有其他别的出路。所以,在战后重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南部各州黑人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各种利用雇佣的名义,压迫、压榨黑人的现象屡禁不绝。

在联邦层面,似乎也失去了主导的方向,因为现在形式上奴隶制没有了,怎样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并没有统一答案。作为替代性选择,他们推行了一种叫做“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什么是隔离但平等呢?就是说: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被划分为黑人版和白人版,两者保持形式上的平等,不互相越界。

表面上听起来,这似乎还挺公平,但如果再往深了看,可就不一定了。要知道,当时像公路、铁路、城市建筑等等,大量的基础设施都是靠黑人修起来的,可以说每寸土地都有黑人的血汗,但现在却规定相当一部分公共服务,黑人是不能碰的,一旦越界,就可能遭到严厉的处罚。这种打着“平等”旗号的种族隔离,是对黑人世世代代劳动成果的掠夺,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它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这个社会是我们白人的,你们黑人就是低人一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892年,一个叫做普莱西的人因为坐了一列专门为白人服务的火车被拘捕。事实上普莱西只有八分之一的黑人血统,长得很像白人,但他依然在火车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就被所谓的“执法人员”蛮横地带走了。事后,普莱西提起了诉讼,一直告到联邦最高法院,但都以败诉告终,因为,当时的“种族隔离”是法律规定的,也就是说哪怕你长得像白人,只要有黑人的血统,坐了白人的火车,你就是违法的。

现在听起来,这好像是有点荒谬,但在当年的美国就是这么做的,并且这个做法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又持续了将近一百年。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公共交通、商店购物,到看病就医,甚至不同种族的孩子也被分隔开。白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明显要优于黑人学校,这无疑造成了种族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整个美国社会俨然被分裂成了黑白两个世界。在种族隔离最严重的时候,哪怕黑人进过白人用的游泳池,都会有人往里边洒消毒水。可以说,这已经把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推到了极致。

作为应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南部的州开始陆续发起了抵制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不同,但都是采取“非暴力”的形式。提到非暴力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印度的圣雄甘地,他当年为了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就曾经发起非暴力的抵制活动。比如说:英国不是向印度国内倾销那些低价的布匹吗?那我就号召所有的印度人自己纺线、织布;英国不是垄断食盐的专卖权吗?那我们就自己到海边煮盐、晒盐,最终从经济上拖垮你。

同样,美国黑人的非暴力抗争也是这样开始的,他们从抵制公交车的隔离开始。你不是在公交车上,设置了栅栏分成了白人区和黑人区吗?那黑人连整个公交车都不坐了;你不是把社会服务隔离成黑白两部分吗?那黑人从此拒绝为白人提供任何服务。除此以外,他们争取和白人平等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也都是采取这种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的。这些非暴力抗争被统称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在黑人民权运动中有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叫做马丁·路德·金,它曾经发表过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做《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演讲在1963年的华盛顿林肯纪念广场举行,当时有25万人聚集,这也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虽然马丁·路德·金最后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了,但黑人争取平等的成果,却一步步地巩固了下来。在六十年代以后,之前“隔离但平等”的原则被废止,黑人获得了选举权、平等就业权等等一系列权力。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美国的黑人中不仅诞生了像乔丹这样的体育巨星,甚至选出了像前总统奥巴马这样的政府首脑,这在美国的发展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观点:种族隔离,催生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黑人取得自由,但并没有实现平等。联邦通过法律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变相对黑人构成种族歧视。在这种歧视下,黑人开展了非暴力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逐步实现了选举权、工作权上的平等。这是美国社会的一次巨大进步。

好,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第一,美国黑奴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平等观念”上的认知分歧。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对南美洲进行开发和掠夺。为了缓解劳动力的问题,他们开展了黑奴贸易。一百多年以后,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对于黑奴贸易,清教徒之间产生了分歧。其中,南方支持奴隶贸易,北方反对奴隶贸易。这为后来南、北方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第二,经济利益的争端,导致南北战争爆发。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禁止新的奴隶贸易。但对于之前“已经存在的奴隶”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各州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到19世纪60年代,北方的自由州完成工业革命,南方的蓄奴州仍然坚持种植园经济。在进行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经济上的矛盾达到顶点,导致战争爆发。最终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

第三,种族隔离,催生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黑人取得自由,但并没有实现平等。联邦通过法律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变相对黑人构成种族歧视。在这种歧视下,黑人开展了非暴力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逐步实现了选举权、工作权上的平等。这是美国社会的一次巨大进步。

撰稿:東西堂主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