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 陈章鱼解读
《应许之地》| 陈章鱼解读
关于作者
贝拉克·奥巴马,从2009年至2017年期间担任第44任美国总统,他是首位拥有非裔血统的美国总统。
关于本书
本书是奥巴马第一本关于白宫生涯的回忆录,用超过800页的篇幅,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竞选历程,以及第一个任期内经历的重大时刻。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将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二部分,奥巴马在接任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三部分,奥巴马在担任总统的时候,他用哪些方法来纾解压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应许之地》,这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 2020 年底新出版的回忆录。
卸任的美国总统出版回忆录,这已经成了惯例。从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到里根、尼克松,再到老布什、小布什还有克林顿,每一任美国总统卸任之后都会写回忆录。
一方面的原因是,回忆录能满足公众对于总统生活的好奇心,所以必然畅销,前总统们靠一本回忆录就能拿到不菲的版税,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回忆录是前总统们的政治遗产。他们在回忆录中对某件事情的表态,通常会作为官方说法被广泛引用。
总而言之,一本回忆录,确实能让前总统们再收获一波名和利。而奥巴马的这本回忆录得到的关注是惊人的,上架之后仅仅24小时,这本书光在美国和加拿大就卖出了将近 90 万册。你要知道,当年克林顿的回忆录上市首日卖出了 40 万册,而小布什的回忆录第一天只卖出了 22 万册。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家甚至写道:「有点同情本周发行新书的可怜作家们」,言下之意,出版业所有的风头,都被奥巴马的这本书抢走了。
全球最大的在线读书社区Goodreads,收集了570万读者的投票,评选2020年度最佳图书,《应许之地》仅仅发售了一个月,就被评为2020年度的最佳自传。
这本书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奥巴马的这本自传,写得极其详细。奥巴马在自序中说,当他结束总统任期,和太太米歇尔最后一次乘坐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时,他就开始写这本书了。四年之后,他出版了这本800页的传记,而这还只是上半部,也就是回忆从他2007年宣布竞选总统开始,到2011年宣布谋求连任的这四年。描写另一个四年的下半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版。
接下来,我将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二部分,奥巴马在接任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三部分,奥巴马在担任总统的时候,他用哪些方法来纾解压力?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今天我们回头看奥巴马的人生,会觉得他成为政治家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的简直就是美国梦的励志代言人。
奥巴马小的时候家境贫穷,母亲经历过两次离婚,小奥巴马也跟着母亲四处漂泊。长大了一点之后,奥巴马又成了一名叛逆少年,翘课、泡妞甚至还当过一阵瘾君子。
好在奥巴马浪子回头,一转身成了一名上进的优等生,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而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在校期间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成为著名的《哈佛法律评论》第一任黑人主编。毕业之后,奥巴马进了芝加哥的大律所,顺便还追到了他的老婆米歇尔。
少年时的放荡不羁,青年时的顺风顺水,天然就是一个励志故事,这为他将来走向政坛,提供了不少帮助。
不过,奥巴马第一次涉足政治,却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
他生活的芝加哥,位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1996年,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一位联邦众议员因为一场丑闻即将被罢免,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爱丽丝·帕尔默想要争取去填补这个位置,那么她就需要找一个人,去接手自己目前的州参议员议席。帕尔默一直在为当地的黑人争取权益,所以她自然希望找到一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接班人,左挑右选之后,她挑中了奥巴马。
在帕尔默的支持下,名不见经传的奥巴马得到了当地选民的认可,成功当选为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正式进入政坛的奥巴马当然希望获得更大的舞台,所以在2000 年他也尝试竞选联邦众议员,可惜作为菜鸟,他最终失败了,只获得30%的选票。
2004 年,奥巴马准备再冲击一次,去竞选联邦参议员。这时,连他的老婆米歇尔都不支持他了。米歇尔的反对理由非常实在,竞选需要一大笔经费,奥巴马之前的两次竞选,就让他们背上了一大笔债,到这会儿还没有还完,竞选联邦参议员的花费更多,如果竞选失败,欠的债就得跟山一样压得他们翻不过身来。
而且,就算奥巴马竞选成功了,他们还是会面对经济危机。为了全职投身政治,奥巴马必须放弃律师的职业,只拿参议员的那一点补贴。他的收入会大幅缩减,并且还要生活在华盛顿,和芝加哥的老婆孩子长期分开。
米歇尔就问奥巴马,华盛顿一个家 ,芝加哥一个家,咱们现在养一个家就够费劲了,到时候怎么养这两个家呢?
奥巴马倒是挺乐观,他说,如果我要是竞选成功了,那我就是参议院里边唯一一位黑人议员,这会引起全国的关注,有了这个知名度,我就能写本回忆录当畅销书卖,就能挣钱还债了。
米歇尔让奥巴马给气乐了,一本没动笔的书算哪门子财务规划啊?她直接怼了奥巴马:「换句话说,你现在告诉我,你的口袋里有一些魔豆,你只要把它们种在土里,就能顺着根茎爬到天上去,杀死云端上巨人,偷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是这样吗?」
「魔豆」来自一个英国童话,那个「会下金蛋的鹅」有点像咱们中国人说的「聚宝盆」或者「摇钱树」,米歇尔是在拿这个童话故事讽刺奥巴马的想法不切实际,奥巴马自己也没有话说了,只能说「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
但是这一次奥巴马准备充足,获得了更多选民的认可,也争取到了民主党的更多支持,打赢了选战。竞选成功之后,奥巴马成为美国参议院历史上的第二位黑人参议员,可以说创造了历史,还真的有一家出版社找上门来,愿意支付高额的定金,让奥巴马出一本回忆录。连米歇尔都不禁感慨「真不敢相信你办到了」,奥巴马笑着打趣说「魔豆啊,宝贝儿,魔豆」。
但是,踌躇满志的奥巴马来到华盛顿之后,发现自己在政坛上的存在感还是很低。因为参议院是一个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按照从政时间的长短,奥巴马在 100 名参议员中,只能排到第 99 名,是个十足的菜鸟。
我在书中看到一张照片,是奥巴马当参议员的时候,在自己办公室里拍的照片,从照片里就能看出来,他那个办公室真的是小得可怜,一张办公桌就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别处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你要知道,参议员的办公室,就是按资历分配的,从办公室的大小,就能看出来奥巴马在参议院到底有多不受重视。
奥巴马自己在参议院也是两眼一抹黑,用他在书里边的话说,大到自己的政治策略是什么,小到卫生间在哪,他一概都不知道。
好在奥巴马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这位高人是奥巴马新聘任的幕僚长彼得·鲁斯,彼得·鲁斯在国会工作了30多年,经验极其丰富,他甚至有一个外号,叫「第101位参议员」。
彼得·鲁斯帮助奥巴马招募了更多有经验的顾问,他们一起和奥巴马确定了在参议院的战略:靠做事去赢得选民的口碑。
奥巴马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做了两件引人瞩目的事情。一个是亲身去到美军在伊拉克的前线调查,去了解派驻美军的生活状态,他和一些资深参议员一起,努力提升海外美军和他们国内军属的待遇。
另一件事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侵袭了美国墨西哥湾的沿岸,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奥巴马发现,在救灾过程中,当地的很多黑人遭受了很不公平的对待,作为联邦参议院唯一一位黑人议员,他在各个场合呼吁给受灾的黑人更平等的待遇。
这两件事让奥巴马获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他成为华盛顿政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新星,连前总统老布什和克林顿搞政治活动,都邀请奥巴马来为自己站台。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甚至在电视上公开表态,希望奥巴马可以当自己的总统。
这时,彼得·鲁斯劝奥巴马说,他可以考虑去竞争最高的那个位置了。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站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的议会大厦旧址前,正式宣布他将竞选美国总统。
这个地点是他的团队精心选择的,因为在150年前,亚伯拉罕·林肯也是在这里发表过一番著名的演讲,之后就任联邦参议员,并且在四年之后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大家能把他看作林肯的继承者。
可是真的站到比赛场上,奥巴马发现自己其实是强邻环伺。且不说共和党那边,就算是想要获得民主党内部的认可,他就必须战胜一批强劲的对手。比如当过20多年参议员,在民主党内德高望重的约瑟夫·拜登;四年之前就成为副总统候选人的约翰·爱德华兹;更不用说还有前总统克林顿的太太,备受瞩目的希拉里·克林顿。
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竞选总统,首先是个拼体力的苦差事。奥巴马在刚刚开始竞选时,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争取每一位选民的支持。他在书中回忆,自己一天的行程是这样的:晚上到达一座城市,有时只能找当地的快捷酒店或汽车旅馆,睡五六个小时,起来收拾衣服,随便吃个早饭,然后前往当地的市政厅和选民会面,路上还要打募款电话;在市政厅和选民会面后,去接受当地报纸和电视台的采访,路上打更多的募款电话;晚上还要再去另一个地方和选民见面,然后连夜赶路,大概晚上九点多到达下一个城市,第二天开始同样的行程。
总之就是一个又一个电话,一次又一次见面,一座又一座小城。他要每天花16个小时跑行程,每周至少跑六天半。
在总统选举中,假如没有资源去执行,那再好的竞选策略也没法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总统竞选也是一场关于人气和金钱的战役。奥巴马在竞选的过程中,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往的竞选人,往往都是获得一些富豪的支持,拿到大笔的政治捐献,才能解决竞选资金的大部分。而奥巴马的竞选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普通人几十美元、一百美元的小额捐款。
奥巴马获得捐款的速度十分惊人,竞选开始仅仅一个月,他就募到了3200万美元的竞选经费,第二个月更是募到了5500万美元,甚至打破历史记录,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月内募捐最多的候选人,这其中超过90%都是来自小额捐款。
可以说,跑行程时用的「笨功夫」,给奥巴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他有了足够的竞选经费,也积累了相当的人气。到了民主党初选大会上,他获得了38%的支持率,成为民主党候选人中的领跑者。
其他的几位候选人渐渐退出战斗,民主党内的总统候选人,只留下了希拉里和奥巴马。
希拉里如果当选,将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总统,而奥巴马如果当选,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场对决让美国民众都非常兴奋。
奥巴马制定了自己独特的竞选策略,和希拉里相比,他在政坛是个新人,于是他反而强化自己新人的形象,打破传统,拒绝政客官僚的那种风气,谋求改革。这种锐意进取的风格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支持,他的竞选口号 「Yes we can」也深入人心。他最终打败了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提名人,接下来又以大比分击败共和党总统提名人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
第二部分,奥巴马在接任总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挑战?
奥巴马在书里边说,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一个瞬间感到极其慌张,他发现自己最深的恐惧,不是输掉大选,而是他发现自己真的有可能会成为美国总统。
乍一听这是一句特别矫情的话,但是如果你看到奥巴马在接任总统时遇到的挑战,就会发现他的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
虽然已经成功当选,但是想要在白宫带领着整个国家机器顺畅运转,奥巴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接任总统之后,奥巴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弥补竞选过程中造成的隔阂。
为了让自己获得更高的人气,每位候选人都会批评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挖黑料、泼脏水的事儿也时有发生。等到大选尘埃落定,虽然胜负已分,但是大家心中的这点怨气,还没有完全消解掉。民主党内部的候选人之间都已经产生了隔阂,更不要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积攒了多少的矛盾。
两党之间的矛盾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小例子就能看出来,据说小布什接任总统时,前任总统克林顿的办公人员在离开白宫之前,把电脑键盘上边的W键都给抠坏了,就因为小布什的全名叫乔治·W·布什。
奥巴马发现,如果不能尽快弥补党与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没法领导这个国家向前走。
那从哪里开始弥补呢?他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那就是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挑选政府要员的时候。
一般来说,候选人在竞选时为了拉拢更多人的支持,难免会封官许愿,当选总统之后,就算是为了将来方便指挥,也肯定会选择自己更熟悉和亲近的人来担任政府要员,但是奥巴马在挑选各部部长时,尽力传达出一个态度,不看这个人的党派,只看这个人是不是最适合。
比如国防部长,他就选择了共和党人而且是强硬主战派的罗伯特·盖茨。虽然盖茨和奥巴马分属两个党派,并且在伊拉克驻军的问题上更是意见大不相同,但是盖茨的资历老道、经验丰富,并且在小布什的政府就担任过国防部长,于是奥巴马在组建新政府时,力邀盖茨继续担任国防部长。
奥巴马也邀请自己曾经的竞选对手进入政府,他邀请拜登担任自己的副总统。要知道,很多人在竞选总统时,只是为了获得更多选票,所以邀请竞争对手来当自己的副总统,而一旦当选,副总统就成了白宫里的摆设。可是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拜登一直是他重要的政治顾问和合作伙伴,两个人甚至互相称呼彼此为「好兄弟」。后来,拜登竞选美国总统时,奥巴马也是全力为这位好兄弟站台。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决定,是邀请希拉里来担任国务卿。奥巴马的理由十分简单,他在竞选的过程中,看到了希拉里的实力,他相信这样一位具有明星魅力和充沛人脉的政治家,如果能代表美国站在国际舞台上,那只会给美国加分,所以他认为希拉里就是国务卿的最佳人选。
奥巴马在组建执政团队时,这种任人唯贤的态度,也影响了其他人。于是大家迅速把大家关注的焦点,从竞选时的互相揭伤疤,转向了如何在接下来的四年带领美国向前走,他成功完成了这一次转换。
奥巴马在接任总统时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这件事情甚至于比弥合两党之间的隔阂更难。
就在奥巴马刚刚接任总统的时候,他曾经邀请一位朋友担任白宫幕僚长,也就是自己最大的助手。这位朋友给他的回答就是:「我很荣幸你邀请我,但是我对我的现状很满意,我的老婆孩子也很开心。而且我太清楚,在白宫要兼顾家庭根本是屁话。所以,请你另请高明吧。」
朋友可以拒绝邀约,但是奥巴马自己没法撂挑子不干。他也知道在白宫要兼顾家庭是屁话,但是他也必须尽力而为。
奥巴马和米歇尔有两个女儿,奥巴马当选总统时,大女儿玛利亚只有十岁,小女儿萨沙只有七岁,正是需要奥巴马和米歇尔陪伴的时候。
于是,奥巴马尽量在工作之余,找更多时间陪伴女儿们。因为总统官邸就紧挨着总统办公室,所以他会时常在家办公,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才会去往椭圆形办公室。除非遇上出差,不然他一定会陪着家人一起吃晚饭,借着晚餐的时间和她们一起交流这一天都是如何度过的。
除此之外,奥巴马也会尽可能地和女儿们沟通,让她们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还会在出访外国时带上自己的女儿。他也会请自己的一些老朋友来白宫工作,比如邀请竞选团队的厨师来白宫担任大厨,请自己的运动教练来白宫继续指导自己和女儿,请自己的岳母来白宫陪伴米歇尔。总而言之,他希望让太太和女儿能在陌生的华盛顿看见更多的熟面孔,这样可以缓解刚刚搬家带来的紧张。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奥巴马在担任总统的时候,他用哪些方法来纾解压力?
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奥巴马听取了一个关于美国当前经济的简报,他的幕僚听完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这应该是1932年罗斯福总统当选以来最糟糕的经济简报了。结果奥巴马说,这甚至不是我这个礼拜听过最糟糕的经济简报。
白宫生活显然不轻松,作为总统,奥巴马顶着巨大的压力。他自己在书里爆料,从叛逆的青春期开始,他就一直是个烟鬼,而在白宫期间,他更是因为压力,一度每天要抽掉半包烟,后来在女儿的监督下才终于下定决心戒烟。
好在,奥巴马找到了一些更健康的方式,来帮自己舒缓压力,其中一个就是打篮球。
一位华盛顿的政治记者还专门写过一篇专稿,就是写他是怎么和总统一起打篮球的。他在文章里写到,最让他惊讶的一点,就是没想到奥巴马组织的篮球赛是这么激烈。
他见到奥巴马的时候,奥巴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忘带我的护齿器了」。戴护齿器是专业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给自己的保护措施,奥巴马在之前打篮球时,真的被打掉过一颗牙。你要知道,这时的奥巴马已经是50岁的人了。记者这才知道,奥巴马的篮球赛,那可不是随便玩玩。
等到了球场,看到那些陪着奥巴马打球的球员,记者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20多岁,一米九以上的小伙子,几乎所有人都打过职业篮球赛,除了奥巴马以外,场上唯一一位40岁以上的人是教育部长,但是这位教育部长当年是哈佛大学校篮球队的队长,还在澳大利亚打过职业联赛。
比赛真的打起来的时候,记者发现这帮职业篮球选手真的是一点都不给总统留情面,他就亲眼看见一个比奥巴马重90斤的大块头,在奥巴马带球上篮的时候,猛盖了他一个帽,把球拦了下来。
事后记者问参加比赛的球员,为什么和总统打球还这么不留情面?球员们告诉他,这才是奥巴马喜欢的方式,如果有谁让着奥巴马,下次就不会被邀请来打球了。有一次,一位球员因为过于投入,在投篮时直接撞破了奥巴马的嘴,奥巴马整整缝了16针。
当然,奥巴马自己也知道,一个50岁的人是肯定玩不过这帮20多岁的职业球员,但是他就是喜欢这样的高难度。结果当然是他肯定成不了全场的最佳球员,没有闪光点,但是他打得非常投入。
记者的评价是,他擅长找进攻的机会,传球很好,还有其他一些小动作也做得不错,只是投篮的命中率非常一般,好在他很少投篮,投的时候也非常小心。
打比赛的时候,奥巴马会和这些球员称兄道弟,有的时候会兴奋得像个小孩儿。
记者评论说,奥巴马习惯于关注他个人的成就,但是在球场上,他个人无法取得这么多成就时,他变成努力让自己的球队赢球。这种从主帅到助攻的变化,也许就是篮球能让奥巴马放松的原因。
除了打篮球,听音乐和看电影也是奥巴马放松的一种方式。他甚至会每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推荐的片单和歌单。为了配合这本回忆录的发售,奥巴马还分享了一个就叫《应许之地》的音乐播放列表,其中都是他在总统任内陪伴他的音乐。歌单里边有爵士乐,有摇滚乐,甚至还有说唱,我把这张歌单放在了文稿最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把这些歌找来听一听。
如果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奥巴马会从自己的精神偶像,也就是林肯总统那里,去寻求精神力量。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旁边,就是林肯总统曾经的卧室,在林肯卧室里保存着那份272个单词的《葛底斯堡演说》全文,上边还有林肯的亲笔签名。林肯在这场演讲中悼念了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更自由的国家,不让英雄白白牺牲。这是林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演讲,也是美国历史上被人引用最多的演说。奥巴马自己说,在这份讲稿给他带来过不少决策的灵感,很多次艰难的抉择,都是林肯帮助他去下最后的决心。
到这里,这本《应许之地》其中精华的部分,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我还想分享一个自己的感受。
以往我们谈政治,说起「政治家」。我们会先入为主,首先想到他们接受过专业的政治训练,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仿佛政治家天然就是为政治而生的,是一款定制型的机器人一样。
但是在读了奥巴马的传记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政治家还有另一个面,他还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自己的喜乐愁苦,甚至有自己的恐惧和犹豫。只有我们把政治家还原成具体的人,看到他们具体的难题、具体的喜悦,而不是把他们想象成一台精密计算的仪器时,我们才能更加理解政治家和政治。
奥巴马的推荐歌单
•Aretha Franklin《The weight》
•B·B·King《The Thrill Is Gone》
•Beyonce《Halo》
•Beyonce《At Last》
•Bob Dylan《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Brooks & Dunn《Only in America》
•Bruce Springsteen《The Rising》
•Eminem《Lose Yourself》
•Frank Sinatra《Luck Be a Lady》
•Gloria Esrefan《Always Tomorrow》
•Fleetwood Mac《Rhiannon》
•Jay-Z《My 1st Song》
•John Coltrane《My Favorite Things》
•Miles Davis《Freddie Freeloader》
•Phillip Phillips《Home》
•The Beatles《Michelle》
•Sade《Cherish the Day》
•Stevie Wonder《Signed,Sealed,Delivered I'm Yours》
•Stevie Wonder《Sir Duke》
•U2《Beautiful Day》
撰稿、讲述:陈章鱼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过程中,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月内募捐最多的候选人,而且其中超过90%都是来自小额捐款。
-
奥巴马在入主白宫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弥补竞选给两党之间带来的隔阂,他通过组建内阁时任人唯贤的态度成功完成了转变。
-
奥巴马在白宫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也找到了给自己纾解压力的方式:打篮球、听音乐,还有向林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