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宋案重审》 邓一丁解读

《宋案重审》| 邓一丁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尚小明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著名学者,专长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曾获首届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著有《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等作品。

关于本书

本书是考证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悬案的一部专业的学术作品,凝聚了作者尚小明多年的心血。在经过周密的考证后,尚小明就宋案的幕后主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论,认为袁世凯和赵秉钧并未策划刺杀宋教仁的阴谋。本书在史料运用方面极为扎实,穷尽了如今可见的所有与宋案相关的史料,其中绝大多数为以往学者不曾利用。如想了解宋案,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论著。

核心内容

本期解读从原书纷繁、缜密的史料考据中为你提炼了最主要的叙事脉络,为你清楚地讲述了宋案发生的始末,详细刻画了涉案各方的人生经历及利害关系。通过解读,你将全面了解宋案这场民国第一悬案,并透过宋案了解民国初年诡谲的政坛,理解民国如何从最初万象更新的共和景象逐渐落入军阀割据的乱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宋案重审》。

这里说的“宋案”指的是民国初年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遇刺身亡的案子。这个案子剧烈地震动了民国初年的政坛;关于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一百多年来,人们也一直争论不休。因此,这个案子有“民国第一悬案”之称。

是谁要来重审这桩“民国第一悬案”呢?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著名学者尚小明。尚小明老师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专家。我在北大历史系读本科的那几年里,我们的《中国近代史》课一直是尚小明老师教的。《宋案重审》这本书凝聚了尚老师多年的心血。在宋案研究中,这本书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为扎实的一部专业学术作品。用尚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本书“约有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要想了解民国初年的这桩大案,《宋案重审》是最值得你参考的一部作品。

那宋案为什么值得你了解呢?因为这桩案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宋教仁遇刺,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和袁世凯独裁政府的形成。这个案子击碎了民国初年昙花一现的共和景象,让中国陷入到帝制复辟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可以说,宋案是奠定民国初年政治基调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宋案重审》这本书不但能帮你揭开宋案的真相,更能帮你理解民初政坛复杂的权力逻辑,理解随后几十年的民国历史如何开启。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带你跟着尚小明老师的思路,一起重审宋案。在第一部分,我先为你介绍一下宋教仁遇刺的大致经过,以及关于案件主谋的一种最主流的猜测;在第二部分,我为你介绍尚小明老师的研究成果,我们来看看案件的两位主谋是怎么勾结在一起的;在第三部分,我们回到案件的核心,看看宋教仁遇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好,接下来,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现场。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0分,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几位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沪宁火车站,正准备登上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突然遭到枪手伏击。枪手连放三枪后逃走。宋教仁腰腹部中弹,被同志送往附近的医院急救。两天后,宋教仁不治身亡,年仅31岁。

案发后,警方迅速掌握了两条关键的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一个名叫王阿发的人提供的。他说在宋教仁遇刺前不久,有个名叫应夔丞的人曾经出钱请他杀一个人,还给他看过那个人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正是宋教仁。只不过,这个王阿发胆子小,没有答应。第二条线索来自一家旅店的住客。他说在他住的那家旅店里,前不久还住着一个人,名叫武士英。这人是个矮个子,长相很凶恶。他手头没什么钱,总是向其他的住客借债。但是就在宋教仁遇刺两天前,武士英突然发了一笔横财。他买了新衣服穿,还向其他的住客炫耀说,他要办一件大事,事成之后还能拿到千元赏金,第二天一早他就结账走了。

根据这两条线索,警方基本推定,是应夔丞花钱请武士英杀了宋教仁。武士英是个小人物,但应夔丞可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大财主,要找到他,并不困难。警方迅速出动,抓捕了应夔丞。在应夔丞家里,警方发现了一个穿着新衣服的人。这人身材短小,面目凶狠,经人辨认,果然就是武士英。武士英很快招供,说宋教仁就是他杀的。警方还从应夔丞家里搜出了一把手枪,枪里的子弹放了三发,还剩两发,看来就是刺杀宋教仁的那一把。如此一来,在宋教仁遇刺后不到四天的时间里,雇凶杀人的嫌犯应夔丞和杀手武士英相继落网,而且人赃俱获。这个案子到这里就算是破了吧?

可没这么简单。在应夔丞家里,警方还发现了大量电报。这些电报显示,在买凶刺杀宋教仁之前,应夔丞和一个名叫洪述祖的人有过密切的交往。这个洪述祖又是谁呢?他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里的一个秘书。这个身份就不简单了。看来,政府高层里有人参与了刺杀宋教仁的阴谋。顺着洪述祖这条线索再往上查,还会牵扯出一个大人物来,谁呢?洪述祖的顶头上司,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正巧,在应夔丞家里,警方还搜出了一件说不清楚的东西:一个密码电本。密码电本是当时的人用来收发密码电报的。在密码电本里,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对照同一套密码电本,发电报的人把汉字加密成数字,收电报的人再把数字解密成汉字,不用担心中间经手的人看到电报里的内容。应夔丞家里的这个密码电本是谁给的呢?正是赵秉钧。看来,买凶杀人的嫌犯应夔丞和国务总理赵秉钧之间还有一条秘密的信息通道。这样一来,赵秉钧的嫌疑就大大增加了。那赵秉钧背后还有什么人呢?只有一个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赵秉钧和袁世凯可不只是一般的上下级,这两个人有十几年的老交情了。早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赵秉钧就追随袁世凯学习军务;在袁世凯手底下,赵秉钧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警察系统;后来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赵秉钧也进了内阁。人人都看得出来,赵秉钧是袁世凯的心腹。那刺杀宋教仁这么大的事,赵秉钧敢不经过袁世凯就擅作主张吗?看来,袁世凯跟这个案子也脱不了干系。

照这么一分析,刺杀宋教仁的幕后主使似乎已经浮出水面了。国民党的机关报《民立报》在案发一个月后就下了定论:“宋先生之死,袁、赵死之,非洪、应与武死之也。”洪述祖和应夔丞仅仅是杀人的工具,而武士英更是工具的工具,真正的主谋是袁世凯和赵秉钧。

那袁世凯和赵秉钧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呢?这也不难解释,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出任大总统。但是这个临时政府里主要是一些松散的会党,军事和财政实力都比较薄弱。再看北方的袁世凯,手握强大的北洋新军,又取得了中外各方势力的支持,实力在革命党之上。在这种局面下,革命党人不得不做出妥协,把民国总统之位拱手让给袁世凯。不过,革命党人还是担心袁世凯独裁。他们制定了一部《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的命令需要由内阁署名才能生效。他们想用内阁来牵制袁世凯的权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接受《临时约法》,从革命党人的手里接过了政权,就任临时大总统。此时的袁世凯和革命党人虽然在军事上达成了和平,但在政治上依然有很多分歧。不过,孙中山和黄兴这两位革命党人的主要领袖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对政治的态度比较松懈,只想专心搞实业,修铁路。革命党内,袁世凯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这就是宋教仁。

宋教仁在革命党人中间的影响力不亚于孙中山和黄兴。在袁世凯政府的第一届内阁里,宋教仁作为革命党人的代表出任农林总长。在这届内阁的任期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担忧应验了。在一项人事任免上,袁世凯越过内阁,直接发布了命令。这是对《临时约法》的公然践踏。宋教仁愤然辞职。从这以后,宋教仁痛定思痛,构想出了一套“政党内阁理论”。他相信,只有背靠强大的政党,内阁才能和总统的权力抗衡。根据这套理论,宋教仁以同盟会成员为基础,联合许多小党派,组建了一个全新的政党,称为“国民党”。短短几个月后,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这可就对袁世凯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要知道,在当时,袁世凯作为临时大总统的任期即将结束,而按照《临时约法》,下一任大总统是要由国会选举产生的。现在宋教仁的国民党掌握了国会,在即将到来的正式大总统的选举中,袁世凯还能有多少胜算呢?在这个紧要关头,最希望国民党垮台的人,恐怕就是袁世凯了。

这样看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动机是很充分的。至于国务总理赵秉钧,一方面,他是袁世凯的心腹,当然要配合袁世凯行动;另一方面,既然国民党成了国会的第一大党,那宋教仁极有可能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国务总理,那可就要接替他赵秉钧的位子了。这样看来,袁世凯和赵秉钧合谋刺杀宋教仁,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一百多年来,主流的意见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历史学家尚小明是怎么重审宋案的。

首先,我们来捋一下案子的基本事实。第一,枪手武士英对刺杀宋教仁供认不讳,而且,人赃俱在。第二,在案发前,应夔丞向人透露过刺杀宋教仁的计划,而且杀手和凶器都是从他家里搜出来的。根据这两点事实,应夔丞雇用武士英刺杀宋教仁,这部分案情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但是从应夔丞牵扯出来的洪述祖、赵秉钧和袁世凯,别管前面的分析怎么头头是道,这三个人和案子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说明。在《宋案重审》这本书里,尚小明有一个核心观点,他说,宋案不等于刺宋案,在刺杀宋教仁之前,还有一连串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叫做“宋案”;而刺杀宋教仁仅仅是这条环环相扣的历史链条上最后的一环。要想搞清楚刺杀宋教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得往前看。

那我们要从哪儿说起呢?我们从应夔丞这个人说起。应夔丞生于1865年,是上海、江浙一带有名的帮会首领。应夔丞的父亲在上海靠贩卖地皮发家,应家的家底相当殷实。三十岁上,应夔丞在上海开过烟馆和戏园子。他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还接济过不少亡命之徒,俨然一副江湖大佬的做派。他也因此惹上过不少官司。从1898年起,仅仅《申报》一家报纸就刊登过十多起应夔丞被告的案子。1905年,应夔丞被卷进了一场大案。他跑到苏州避风头,又攀上了巡抚,谋到了一个肥差。没想到,因为他名声实在太差,上海、江浙一带的绅商联名上书,揭露应夔丞此前犯下的种种罪行,请求巡抚收回成命。结果,应夔丞肥差没捞到,还被到处通缉。他跑回老家躲起来,又因为横行乡里,强占别人的田产被告了一状。总之,应夔丞是个不安分的人,走到哪儿都能惹上一身的官司。但他有钱,在江湖上也有相当的号召力。

应夔丞的人生还有另外一面。民国以后,他逢人就说自己是革命先驱,这话倒也有几分符合事实。应夔丞接济过的人里确实有一些革命党人。当初上海的革命党搞地下活动,就借住在应夔丞家里。后来,可能是因为他消息灵通,应夔丞在革命党人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里担任过谍报科长。1911年底,孙中山要从上海前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陈其美让应夔丞组织卫队护送孙中山。这一路上,应夔丞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到南京后,孙中山继续让应夔丞担任自己的卫队司令,还让他管后勤。不过,应夔丞的这份工作也没有做多久。应夔丞负责孙中山等人的一日三餐,一桌菜要花五块银元。后来一桌菜的预算降低到了一块钱,菜却还是那些菜,和花五块钱的时候没什么变化。孙中山这才知道,应夔丞之前办一桌菜至少私吞了四块钱,一气之下把他开除了。

被孙中山开除后,应夔丞回到了上海。他联络从前在江湖上结交的朋友,主要是青红帮的人,在1912年6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共进会”,他自己当上了会长。这个组织名义上支持民国政府,提倡社会改良,实际上到处扰乱社会治安,无恶不作。共进会成立两个多月,已经从上海蔓延到全国各省,据说有三十多万会众,所到之处,就连地方官员和警察都不敢过问。1912年9月24日,共进会里有人搞了一场武装暴动,被当时的民国副总统黎元洪镇压了。黎元洪查这个案子,发现主谋就是应夔丞,当即对应夔丞下了通缉令。这时候民国的总统已经换成了袁世凯,他也下令查禁共进会这类组织,江浙一带的地方官员纷纷响应。这时候的共进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共进会内部都等着会长应夔丞拿出个主意。应夔丞也很苦恼,他知道手底下的这帮人都不是善茬儿,总得给他们个交代。可是他能怎么办呢?他身上还背着通缉令呢!

就在这个时候,从北京来了一个专门负责整顿治安的官员。谁呢?中华民国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洪述祖生于1859年,比应夔丞大六岁。这个人一生都在追求升官发财。洪述祖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台湾巡抚刘铭传做过幕僚。他29岁就因为私吞公款被刘铭传革职下狱,在台湾淡水县的监狱里关了五年。在这以后,洪述祖的职业经历非常丰富。他走南闯北,在朝鲜办过电报,在上海办过报纸、当过律师,在安徽筹建过铁路,在汉口办过警察局,在河北管理过矿务局。公正地说,在这些事情上,洪述祖也做出过一些成绩,但他始终改不掉贪污的毛病,也因此屡次丢掉了官位。民国建立后,洪述祖经人推荐,在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里当上了秘书。正当袁世凯下定决心整治共进会的时候,洪述祖再次因为徇私舞弊惹上了麻烦。有人举报他假传上级命令,干涉人事任免。洪述祖的顶头上司赵秉钧知道了这件事,对他非常不满,部里的同事们也都看不惯他。洪述祖眼看在北京的内务部里待不下去了,这才主动请缨去上海处理共进会的问题。

洪述祖身上还有一点和应夔丞很像,那就是他也认为自己为民国立下了莫大的功劳。他常说自己是“革命元勋”。他又凭什么敢这样自夸呢?这是因为他参与过一件大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太后代表末代皇帝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清朝自此灭亡。这封退位诏书就是洪述祖亲手草拟的。洪述祖又是怎么参与到这件事里来的呢?这是因为他和袁世凯的关系非比寻常。早在十几年前,洪述祖在朝鲜办理电报事务的时候就见过袁世凯。袁世凯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这两个人一直有来往。1911年,袁世凯安排几个儿子去天津读书,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他担心儿子们荒废学业,好在天津有几个至交好友可以托付,这几个人里就有洪述祖。1911年秋天,袁世凯一边帮朝廷镇压革命党人,一边眼看着清朝气数已尽,也在犹豫要不要和革命党人议和。就在袁世凯左右为难的时候,洪述祖看准时机,草拟了那封退位诏书,托人送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政治投机。袁世凯对洪述祖写的诏书大加赞赏,后来,他果然逼隆裕太后发布了这封诏书,终结了清朝。洪述祖对这件事极为自豪。他把自己写诏书时用过的那方砚台叫做“共和砚”,还专门请人在上面刻了字,落款是“中华男子洪述祖”。不过,尽管洪述祖自称有“手创共和”之功,还和大总统袁世凯有多年的交情,在民国建立后,他却只拿到了一个内务部秘书的职位。洪述祖自认为受到了亏待,他不用心工作,只想着借职务之便,多捞点好处。

应夔丞和洪述祖,这两个自认为有功于民国的人,此时一个是政府要整治的帮会头领,一个是政府里的边缘人。你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也好,是臭味相投也罢,反正洪述祖到上海后不久,这两个人就开始以兄弟相称了。应夔丞此时背着民国政府的通缉令,手下的人还等着他拿出主意来应对政府的镇压,他迫切地需要有人在政府高层里替他说说话,缓和共进会与政府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洪述祖自然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从洪述祖这边来看,他的任务是解决共进会造成的治安问题,只要能招安应夔丞,他就能回去交差了。这两个人一拍即合。接下来,洪述祖让应夔丞表面上配合政府的审查工作,他去替应夔丞打通政府上下的关系。一个月的时间里,洪述祖帮应夔丞解除了通缉令,还给他谋了一个“江苏驻沪巡查长”的头衔,每个月可以领到两千块钱薪水。应夔丞从一个被通缉的黑社会头目,摇身一变,成了政府警察系统里的官员。洪述祖还向袁世凯申请了一笔五万块钱的经费,用于在解散共进会的时候安抚会众。这笔钱当然没这么花,全都被洪述祖和应夔丞在私底下瓜分了。洪述祖怎么能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办妥这么多事情呢?这当然是因为各级官员都清楚,洪述祖的背后有袁世凯撑腰,所以都对洪述祖大开方便之门。

在洪述祖招安应夔丞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应夔丞当上了江苏驻沪巡查长,负责在上海解散、安抚共进会,他得向北京的内务部汇报工作进度。这就需要在他和内务部之间建立一条保密的信息通道。为此,应夔丞向国务总理赵秉钧申请了一个密码电本。宋教仁遇刺后,从应夔丞家里搜出来的那个密码电本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密码电本的来历和宋教仁的案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此一来,赵秉钧的嫌疑也就大大下降了。

经过收抚共进会这件事,宋案中最核心的两个嫌疑人,应夔丞和洪述祖,就勾结到了一起。他们发现,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由头,借着洪述祖和袁世凯的关系,从中央政府里捞到好处,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接下来还有什么事能让他们借机中饱私囊呢?洪述祖整天待在袁世凯身边,他很清楚,袁世凯这时候最发愁的事情就是国民党的崛起。只要能为袁世凯分忧,他们就有拿钱的机会。洪述祖找应夔丞一商量,两个人决定,合伙对付国民党。

那他们具体能做什么呢?1913年2月2日,就在宋教仁遇刺不到两个月前,应夔丞从上海给北京的内务部发了一封密电,密电里说,他正准备从日本购买一批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这三个人的黑料。应夔丞说得有板有眼,他说这批黑料里有黄兴出入声色场所的照片,宋教仁诈骗的案底,还说孙中山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着急,赶紧派人去日本,出高价买断这批黑料,黑料的价钱已经炒到了三十万元。

应夔丞的这封密电果然大大吊起了袁世凯的胃口。按照应夔丞的说法,这批黑料确实能对国民党领导人的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问题是应夔丞能买到这批黑料吗?他买不到。事实上,这批黑料压根就不存在。密电里的事情,都是应夔丞编出来的。他之所以说黑料的价钱炒到了三十万元,就是想跟政府骗三十万元的拨款。应夔丞为什么敢这么干呢?唯一的解释是,共进会的事情让他以为袁世凯的钱太好骗了。经过洪述祖的上下走动,应夔丞当上了巡查长,负责解散共进会,正事还没办呢,五万块钱经费就已经到手了。经费批下来,又过去了一个多月,也没人过问解散共进会的进度。在应夔丞看来,他这次提出的购买黑料和解散共进会一样,只要先把经费申请下来,事后再敷衍过去,应该也就不会有什么人追究。

但他没想到,袁世凯这回多了个心眼儿。他让应夔丞先把宋教仁在日本犯案的证据寄来,再给他拨款。这下应夔丞可就傻眼了。他根本拿不出来证据。更尴尬的是,这时候不仅是袁世凯,就连身在北京的洪述祖也以为应夔丞真能搞到这批黑料。他在袁世凯面前直夸应夔丞能干,还三天两头给应夔丞发电报,催他赶紧把黑料买到手,寄到北京来。就这么催了一个月,应夔丞始终没有给出像样的答复。袁世凯对应夔丞的态度从期待逐渐转向了失望和嘲讽。这时候,着急的可不只是应夔丞一个人。洪述祖混迹官场多年,劣迹斑斑,他之所以还能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靠的就是他和袁世凯的关系。可是这一次,应夔丞向袁世凯夸下了海口却无法兑现,害得洪述祖在袁世凯面前很没有面子。假如洪述祖因此失去了袁世凯的信任,那他就丢掉了他最重要的一张政治底牌。这是洪述祖承受不起的损失。在洪述祖看来,这时候,他只有做成一件更大的事,才能挽回袁世凯对他的信任。什么事呢?刺杀宋教仁。

宋案最终的走向自此成为定局。3月6日,应夔丞收到洪述祖发来的一封密电,里面隐晦地提道: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黑料,无论原件还是复印件,都没有弄到手,实在不好意思向中央开口要钱。要想领到钱,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趁宋教仁有激烈举动的时候,下手除掉宋教仁。应夔丞领会了洪述祖的意思,一边物色合适的杀手,一边密切关注宋教仁的动向。3月9日,宋教仁在南京发表演讲,激烈地批评袁世凯政府在内政、外交中的种种失策。应夔丞判断,刺杀宋教仁的时机已经成熟。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两天后身亡。

在洪述祖和应夔丞阴谋刺杀宋教仁的过程中,袁世凯是否知情呢?恐怕并不知情。就在洪述祖刚刚生出刺杀宋教仁的念头的时候,他曾经去找袁世凯探过口风。他问袁世凯,既然总统在行政中处处受限,都是因为反对党的政见不同,那我们为什么不收拾一两个人,杀鸡儆猴呢?袁世凯被问得莫名其妙,他回答洪述祖,既然反对者是一个党,那就不是收拾一两个人的问题。从这个回答来看,袁世凯的政治头脑是相当清醒的。刚刚得知宋教仁遇刺身亡的消息时,袁世凯大吃一惊,他喃喃地说了一句话,原话是:“确矣,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宋遯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

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袁世凯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失去了宋教仁的国民党,果然变得极难沟通。国民党中央一口咬定,袁世凯和赵秉钧是刺杀宋教仁的主谋。孙中山等人不顾与北洋军实力相差悬殊,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三个月后,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人再度流亡海外。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刺杀宋教仁不仅让民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青年政治领袖,更在国民党和北洋之间造成了重大的误解和敌意。应夔丞和洪述祖这两个号称有功于共和的人,不仅杀害了一位真正的革命元勋、共和功臣,更亲手毁掉了民国初年脆弱的共和的根基。

结语

刺杀宋教仁这桩百年悬案的谜底,到这里就完全揭开了。尚小明老师运用翔实的史料,帮我们梳理了案件发生前后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在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资料间,呈现出微妙的因果关联。了解了宋案的前因后果,我们也就了解了革命党和北洋这两支民初政坛上最重要的力量如何从和平的博弈走向决裂。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体验到推理的乐趣,更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看到前人可敬的奋斗,可悲的欲望和可怜的挣扎。

《宋案重审》这本书里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比方说,应夔丞和洪述祖这两位案件的主谋,他们的下场如何呢?限于本期音频的时长,我不能为你详细讲述了,我只能跟你透个底:正所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这两个人最后都因为各自人性上最大的弱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果你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来得到电子书读一读原书。

好,《宋案重审》这本书,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历史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邓一丁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 宋案不等于刺宋案,刺杀宋教仁只是宋案这条环环相扣的历史链条上最后的一环。

  2. 在民国初年的政坛上,虽然宋教仁与袁世凯针锋相对,但袁世凯并未策划刺杀宋教仁的阴谋。刺杀宋教仁是袁世凯下属揣测上意的结果。

  3. 宋教仁之死在国民党和北洋之间造成了重大的误解和敌意,破坏了民国初年脆弱的共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