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徐长安解读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徐长安解读

关于作者

帕特里克·贝尔福,英国历史学家、作家、记者。1925年,贝尔福从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开始了记者和专栏作者生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贝尔福作为贵族子弟,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情报部门工作。1944年到1947年,贝尔福赴英国驻开罗使馆任职,总管宣传部门,从此开启了他与中东、土耳其的不解之缘。

关于本书

这本《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作者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本,也是他毕生功力的集大成。完整讲述了一个伊斯兰教大帝国——土耳其的兴起、转折、衰败和灭亡。

核心内容

第一,历史层面:奥斯曼帝国的六百年都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伟大的统治者支撑了帝国的命运?

第二,矛盾层面:奥斯曼帝国最集中的三个矛盾冲突,包括:旧传统与新国家的制度冲突,近卫军的目标冲突,以及改革的冲突。

第三,奥斯曼帝国留下的两个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怎么影响了中东乃至欧洲的局势?又给今天的土耳其留下了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和你分享的书是《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副标题叫“土耳其帝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奥斯曼帝国通史。这本书完整讲述了一个伊斯兰教大帝国的兴起、转折、衰败和灭亡。

我们很多人对奥斯曼帝国没感觉。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奥斯曼帝国离中国太远了。第二,奥斯曼帝国不存在了。一个遥远的、已经消失了的帝国,总会让人感到陌生。

但是,奥斯曼帝国却是和中国非常相似的国家。有多像?这么说吧,如果把中国的大清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这两个帝国简直就像是一对儿孪生兄弟。怎么说呢?他们的发家史几乎一样:祖上都是来自草原的部落,能征善战,都以武力打天下;他们都曾经面临类似的统治难题,那就是要从过去游牧部落的“牧羊人”,变成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大帝国的管理人;而到了后期,他们也都被来自欧洲的列强蹂躏,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割地求和,丧权辱国。“孪生兄弟”就这样变成了“难兄难弟”。

那么奥斯曼帝国从兴起到灭亡,到底经历了哪些关键时刻呢?一个曾经所向披靡的大帝国,为什么会最终灭亡?还有,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和今天中东的乱局,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整个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与被挑战”的历史。前二百多年是奥斯曼帝国挑战欧洲的国际秩序。它们的军队所向披靡,把帝国的版图扩张到了极致。之后的三百多年,奥斯曼帝国陷入了扩张的困境,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了衰落。这三百多年间,曾经被奥斯曼帝国打得节节败退的欧洲国家,经历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洗礼,他们回过身来,挑战奥斯曼的权威,蚕食它的领土,威胁它的安全,最终将这个雄霸地中海六百多年的大帝国,彻底瓦解。

这本《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欧洲人写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书。欧洲历史学界对奥斯曼帝国的研究,最早,也最深刻。原因也好理解,欧洲人和奥斯曼帝国缠斗了几百年,他们对奥斯曼帝国往日的威胁不能忘怀,对它近代的崩溃不能视而不见。史学界有句话说,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史,也是半部欧洲国际关系史。而这本书是欧洲关于奥斯曼帝国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帕特里克·贝尔福(Patrick Balfour)。这个人出身于英国的名门望族,家族中出过英国首相、外交部长。他本人曾经在英国驻开罗使馆工作,从此与中东结缘。贝尔福一生著作很多,大部分都和中东有关。这本《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他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本,也是他毕生功力的集大成。

好了,这本书的总体情况,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从历史、矛盾、现实三个层面,为你解读这本书。

首先,历史层面,我们看看奥斯曼帝国的六百年都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伟大的统治者支撑了帝国的命运?

其次,矛盾层面,我们看看奥斯曼帝国最集中的三个矛盾冲突,包括:旧传统与新国家的制度冲突,近卫军的目标冲突,以及改革的冲突。

最后,我们回到现在,一起看看,奥斯曼帝国留下的两个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怎么影响了中东乃至欧洲的局势?又给今天的土耳其留下了什么?

好,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奥斯曼帝国的六百年,都经历了什么?

奥斯曼帝国是在草原上兴起的部落国家,它从公元1299年兴起,到1918年灭亡,前后持续了62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的元明清时期。

整个奥斯曼帝国的600多年,先后有35位苏丹执政。苏丹是奥斯曼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这35位苏丹中,有的英明盖世,有的能征善战,但也有酒鬼、色鬼甚至精神病患者。

因为这段历史太错综复杂,牵扯的人物太多,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所以咱们换个讲法,说说这600年里,影响帝国命运的5个关键人物。从他们的经历中,咱们就能大致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关键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开国之君奥斯曼。他是个勇士,足智多谋。他狂热信仰伊斯兰教,也是他把伊斯兰教带给了这个部落国家,开始了政教合一,也就是政治和宗教合而为一的国家传统。

第二位是帝国政府架构的“总设计师”穆拉德一世。他设计的政策,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人,融合在了一起。

第三位是穆罕默德二世,人称“征服者”。他执政30年,御驾亲征了26次。他是欧洲中世纪的终结者。1453年,他带兵攻克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中世纪到此结束。那时他才21岁。

第四位是苏丹塞利姆,人送外号“冷酷者”。这个人是个暴君。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命令是派人用弓弦勒死了他的两个兄长,还杀了五个侄子。不过,奥斯曼帝国在这位苏丹的统治下,极大地拓展了疆域。他将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第五位是苏莱曼大帝。他是奥斯曼人心目中的“立法者”。他为帝国确定的法律、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制度,构成了国家的“四梁八柱”,后世几百年都在这个基础上运行。在他执政46年间,奥斯曼帝国盛极一时。有多兴盛?据说,苏莱曼白天午睡后,会从欧洲一侧坐船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亚洲一侧的花园里活动活动筋骨。亚欧大陆都在他的脚下。

好,到这里,奥斯曼帝国历史上5位杰出的苏丹,我就讲完了。从这5个人的经历中,你大概能看出,奥斯曼帝国先是用宗教,也就是伊斯兰教,把不同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帝国。然后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一面占领土地,一面将不同民族、信仰的人,吸纳进自己的国家。当然,你可能也听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奥斯曼帝国也在积极的开展制度改革。

但是,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故事,除了这些角色以外,还有情节、有矛盾、有斗争。而历史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矛盾里,以及为解决矛盾而进行的探索中。那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存在着哪些矛盾呢?这些矛盾如何影响了帝国的运行?这就到了我要讲述的第二部分,矛盾层面。我们看看奥斯曼历史上最集中的三个矛盾冲突,包括旧传统与新国家的制度冲突,近卫军的目标冲突,以及改革的冲突。

先说奥斯曼帝国的制度冲突。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在前面多次提到,奥斯曼帝国是来自草原的游牧国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奥斯曼国家的主体民族,但随着帝国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加入其中。帝国的这些新朋友不但人多,而且很多还都不是穆斯林。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如何统治越来越多的非穆斯林人口?

这就是早期奥斯曼帝国崛起时的制度冲突。怎么办?

实际上,奥斯曼人最后不但解决了这些统治难题,而且他们还是怀柔政策的高手。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先怀柔同化,然后再“奥斯曼化”。

首先,怎么怀柔同化?理解这个问题,要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前面说的那个21岁的青年,年轻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这个人,个性冷酷内敛。他领兵打仗时,据说经常在午夜时分微服私访。如果有人认出他,向他敬礼,他会立刻刺死这个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杀人像剁菜一样的君王,在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以后,却展现了极度的开明和包容。

君士坦丁堡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奥斯曼人征服了这里以后,把它改成了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这里希腊族裔人数众多,他们很富裕,有文化,他们在手工业、商业和航海方面都比土耳其人更有天赋。但这些人不是穆斯林,他们大部分人都信仰东正教。在奥斯曼人打进来之前,东正教的牧首,也就是领袖的意思。这个牧首的位置已经空缺了好几年。本来,穆罕默德二世是有机会废除这个宗教职位的,但那样做就意味着城中所有的东正教信徒会一盘散沙。那你会说,请求教皇再派一个新的牧首来呢?这也不可能,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和天主教廷斗得不可开交。那怎么办?

穆罕默德二世最后是另起炉灶,他自己找了一个有名望的学者来当这个新牧首。这个学者在战争中当了俘虏,变成了奴隶。穆罕默德二世为他赎身,对他礼遇有加,劝说他接受牧首的职位,还和他讨论怎么管理城中的东正教族群。

在这个新牧首的加冕仪式上,穆罕默德二世亲自将牧首的象征物——长袍和牧杖,授予他。还送他一匹白马,安排他骑马游街。新牧首不但被授予宗教权力,他还在城中的希腊人社区拥有自己的民事法庭和监狱。新牧首的权力和声望超过了东罗马帝国晚期的任何一位牧首,他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甚至成了好朋友。

穆罕默德二世通过这样的方法,安抚了城内的东正教派。这位年轻的苏丹后来规定,各个教会都可以在伊斯坦布尔城内共存。这些教会可以继续享有信仰自由,并且保留他们的仪式和生活传统。只要他们接受国家的管理,向国家交税。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特殊的宗教管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给每一个宗教团体充分授权,实行自我管理。

但你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这么宽容,归顺的人会越来越多,那穆斯林会不会变成这个国家的少数派呢?

实际上,宽容只是一个方面,统治者还一套办法来壮大穆斯林群体。这套办法可以概括为“奥斯曼化”。什么意思?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政治和经济手段,引导非穆斯林改信伊斯兰教。

比如,随着战争中被帝国抓住的基督徒俘虏越来越多。国家立法规定,除非俘虏宣布自己改信伊斯兰教,否则他们就要成为士兵的奴隶。士兵可以让俘虏干活,也可以像卖奴隶一样把他们卖掉。

对基督徒俘虏来说,这可受不了。因为他们原本已经有了人身自由。因此,很多基督徒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改变信仰,也不要再变回奴隶。

相反,如果一个俘虏愿意改信伊斯兰教,那他既可以成为奥斯曼人,也可以减免赋税,还有权拥有土地,有机会获得晋升。比如有些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徒俘虏,后来还当上了奥斯曼帝国的宰相。

就这样一打一拉之间,奥斯曼人很快达到了同化的效果。很多异教徒愿意投身到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口从三四万增加到了50万人。

就这样,通过这种“奥斯曼化”,奥斯曼帝国解决了他们崛起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而奥斯曼人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来自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近卫军。

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曾经让欧洲国家闻风丧胆。这个军队可以说当时战斗力最强、最专业的军队之一。你看,当时的欧洲十字军,基本上都还是散兵游勇、临时拼凑。而奥斯曼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军事素养高,而且守纪律。据说,一万名奥斯曼战士行进时发出的声响,比一百名基督徒士兵的声响还要小。而基督徒军队三天才能走完的路,奥斯曼人一晚上就能走完。你看,这就是近卫军,是不是让人感觉很可靠?

但是,“成也近卫军,败也近卫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卫军最后变成了帝国的敌人。

作者贝尔福说,奥斯曼帝国本质是一种军事贵族集团的统治。战争是帝国发展的驱动力。但扩张总有极限,战争总会停歇。奥斯曼的统治者曾经为了激发近卫军的斗志,允许他们在战场上抢劫。但是想也知道,这种激励方式肯定长不了。因为一旦国家进入和平时期,士兵们就没法继续打家劫舍,也就失去了生财之道。

比如,1522年,在苏莱曼大帝征服了地中海罗德岛以后,国家修养生息,三年无战事。虽然只有三年,但近卫军忍不住了。到了第三年,他们突然洗劫了伊斯坦布尔的海关和犹太人居住区。注意,是没有任何征兆,一支专业军队,就这么洗劫了平民区。你可以想象,这件事当时的影响有多恶劣?苏莱曼紧急赶来处理此事。结果,有一群近卫军士兵,根本不买国王的面子,竟然手持利刃冲到了苏莱曼面前。最终,这次近卫军哗变虽然被镇压,但是,苏莱曼也作出了妥协。他出了一大笔钱安抚这些近卫军,并很快放出消息说,明年就有一场仗可以打。

还有更夸张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次,有一位苏丹想要消灭近卫军,但计划暴露。近卫军攻进了皇宫,抓捕、羞辱,并勒死了这位苏丹,割下了他的一只耳朵。这是奥斯曼历史上的第一次弑君行为。

奥斯曼帝国后来的几次改革,也都因为近卫军的反对而搁置。那么,难道就没人管得了近卫军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要讲的奥斯曼帝国的第三个核心矛盾,帝国的改革中。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奥斯曼人为了应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挑战,同样有一批仁人志士,推动变法改革。其中有两场改革很精彩,但结果很凄惨。

第一场改革的名字叫“新秩序”。领导这场改革的是一位年轻的苏丹塞利姆三世。他继承苏丹大位的那一年,刚好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年。

塞利姆三世为国家设计了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外交、教育、税收,以及地方管理。其中,军事改革是这场改革的重心。但问题恰恰就出在军事改革上。保守派想要回归古老的奥斯曼军事传统,认为那样才能重振帝国的雄风;中间派主张学习西欧的军事训练方法,进行改良;但塞利姆三世则支持第三种观点,那就是,彻底改革。他认为旧军队已经没有改革的价值,应当另起炉灶。

这位苏丹当时还没意识到,他正在把自己推上火山口。改革威胁了旧军队,也就是近卫军的利益。近卫军联合另外两派保守势力,包括宗教和行政上的保守派,发动了政变,废黜了这位苏丹。在随后的宫廷政变中,这位苏丹被勒死,抛尸在外。

作者贝尔福说,从根本上说,塞利姆三世失败的根源,是他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位苏丹空有一腔热情,但他没有可以独断专行、压制保守派的权力。在奥斯曼帝国的这个历史阶段,帝国的旧体系依然完整而且坚韧,不太容易撼动。

当然,虽然改革很艰难,但这件事最后,还是有人做成了。这就是晚期奥斯曼帝国的第二位改革者,叫马哈茂德二世。这个人头脑清晰,冷静而且有耐心。他吸取前人改革失败的教训,用17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培育、巩固和扩大权力,直到任何人都挑战不了他。在隐忍了17年之后,他迈出了消灭近卫军的第一步。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在动手之前,他提前部署了三支力量,第一,准备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第二,扩充炮兵的人数;第三,安排自己的亲信把持了帝国的行政中枢。在万事俱备之后,这些亲信根据苏丹的意志发布了组建新军的命令,近卫军必须服从。所有人都静静等待即将发生的叛乱。

不出所料,这份命令被近卫军拒绝。他们又一次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军营里吃饭的锅倒扣,以示造反。像之前造反的流程一样,近卫军涌进了伊斯坦布尔的大竞技场,然后杀气腾腾地冲向皇宫。

但是这一次,马哈茂德二世是有备而来。他的部队和火炮蓄势待发。他展开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神圣旗帜,呼吁所有的信徒聚集在大旗周围。就在成群的近卫军逼近皇宫的时候,枪炮大作,近卫军被炮火赶回了大竞技场,又退回到了兵营。于是,炮兵重炮齐发,将兵营化成了一片火海。半个小时内,这支有着500多年历史、曾经威震欧洲的武装力量,被消灭殆尽。

作者贝尔福说,马哈茂德二世用无情的行动夺回了奥斯曼家族祖先们曾经拥有的专断大权。这位苏丹后来制定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对外,他要重塑国家的凝聚力,以应对外部威胁;对内,他希望缔造一个全新的世俗君权体系,逐渐实现政教分离。在他死后,他的这些改革主张被后世之君所继承。

到这里,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三个矛盾冲突,包括帝国的制度冲突,近卫军的目标冲突,以及帝国的改革冲突,就为你讲完了。总结这一部分:奥斯曼人在崛起的过程中,成功应对了现实的挑战,他们一边怀柔同化,一边实行“奥斯曼化”,让众多的异教徒接受了奥斯曼的统治。而在帝国崛起的过程中,近卫军反过来阻碍国家的发展。两位改革者前赴后继,为延续这个帝国的命运,作出了巨大牺牲。

到这里,奥斯曼六百年的主要人物和核心矛盾,就为你讲完了。但是,你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改革了,那怎么还是灭亡了呢?奥斯曼帝国灭亡以后,给今天的土耳其和今天的中东留下了哪些后遗症呢?这就到了我要讲述的第三部分。

在以往的大多数历史研究中,人们都认为,奥斯曼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错误地选边站队,加入了同盟国,战败而亡。

但是作者认为,在这个行为背后,还有两个更深层的原因,我把它们称为两个“估计不足”。首先,奥斯曼人对改革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冲击估计不足。其次,欧洲对奥斯曼帝国退场以后的中东乱局估计不足。

先说第一个估计不足,是奥斯曼人对改革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冲击估计不足。

马哈茂德二世,也就是剿灭近卫军的那个苏丹,他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法国,还有荷兰,先后签订了贸易协定,取消了许多贸易限制。从此以后,欧洲的工业品很快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市场。奥斯曼帝国的民族手工业经受不住这个冲击,古老村镇中的传统手工业加速衰落,工匠和农民开始生计艰难。涌到城市中的农民,在商业方面又竞争不过来自欧洲的商人,他们既离开了土地,又在城市里丢了饭碗。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金融领域。19世纪后半叶,随着奥斯曼人的门户开放政策,欧洲的贸易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等,涌进了奥斯曼帝国。但现实问题是,奥斯曼人并不擅长金融管理。他们过去管理本国财政,都常常是一塌糊涂。比如他们的政府在遇到财政赤字的时候,几乎无计可施。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货币贬值,甚至直接换发一种新货币。但这是对人民赤裸裸的掠夺。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他们甚至把向外国借债度日当成一种常态。19世纪的下半叶,帝国的债务在20年间增加了50倍,而且越滚越大。政府年收入的一半都被债务利息吞噬掉了。到了1876年,奥斯曼政府更是公开宣布债务违约,这让它国际信誉扫地。欧洲列强以帮助奥斯曼帝国解决债务危机为名,又深度侵犯了帝国的经济主权。列强们私底下各种合纵连横,想瓜分奥斯曼帝国。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人倒向了德国,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同盟国。

这就是奥斯曼的统治者对资本主义冲击的“估计不足”。

第二个估计不足,是欧洲对奥斯曼帝国之后中东乱局的估计不足,怎么理解呢?这就要说说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矛盾的心情。

对欧洲国家来说,奥斯曼帝国的扩张称霸是威胁,而奥斯曼帝国的突然崩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给中东留下了一个大国退场的权力真空。那些曾经在奥斯曼控制之下的中东地区,比如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埃及、利比亚等等,一下子群龙无首,它们散作满天星。在这个乱局中,恐怖主义开始滋生壮大。而今天没有哪个大国有机会重演历史,再像奥斯曼帝国那样,积沙成塔,制衡这么多中东国家。从这一点上说,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是今天中东乱局的根源之一。而这个结果,相信也超出了许多欧洲政治家的预期。

到这里,这本《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就为你讲述完了。总结全部的内容。

首先,奥斯曼帝国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一个中东伊斯兰教大帝国。

其次,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包含了三个核心冲突。在帝国的崛起阶段,奥斯曼人用高超的怀柔手段,统治并且同化了新征服的领地,支撑了帝国的崛起。近卫军是帝国的重要力量,但在国家扩张到极限以后,近卫军失去了目标,反而成了帝国改革的主要阻力。18、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改革,风起云涌,代价也很惨烈。

最后,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给中东留下了一个大国退场的权力真空。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撰稿:徐长安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