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 裴鹏程解读
《天下英雄谁敌手》|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天下英雄谁敌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原本是辛弃疾写孙权的词,称赞他是英雄,只有曹操、刘备可以匹敌。但今天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孙权,而是曹操、刘备。
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曹操和刘备吸引了太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如果按照严格的历史分期,东汉亡于公元220年,之后才是三国历史,而曹操恰恰是在220年过世的 ,刘备也在三年后过世 。但《三国演义》非常偏爱这两位英雄,全书一百二十回,曹操去世在七十八回,刘备去世在八十五回 ,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历史,只占全书后三分之一,而且,相比于这三分之一,我们更喜欢看前面的内容。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了,一直以来,解读它的作品非常多。但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似乎都有个固定套路,就是通过所谓的史料来给《三国演义》纠错,告诉你,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并不是那个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今天《天下英雄谁敌手》,非常不一样。本书作者是知名人文历史作家刘勃,著有《战国歧途》《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小话西游》等作品。在这本书《天下英雄谁敌手》中,作者没有把关注重点放在考证揭秘上,而是关注我们熟悉的曹操和刘备的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的双重撕扯中,被塑造成型的。
大众审美是一位化妆师,文人趣味是另一位化妆师,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看一下,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人物,是如何被一步步化妆、卸妆、重新化妆,甚至整容的。第一部分,看曹操;第二部分,看刘备。最后,我们聊聊“历史小说”这种体裁,《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呢?
首先看曹操。
问你个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呢?正如民间戏曲中,曹操一定是“水白脸”扮相,《三国演义》高举“尊刘贬曹”旗帜,通过强化曹操的奸诈,衬托刘备蜀汉政权的正面性。所以答案似乎是确定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角色。
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人读完《三国演义》后,反倒喜欢上曹操了呢?这么看来,《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不是失算了?作者掌握着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至高权力,但他竟然没能成功引导读者的情绪和价值观。
我们前面说过,历史人物形象,常常受到文人趣味和大众审美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同样如此。
我们先看,最初在正史中,曹操是什么形象。
有关曹操的正史记载,最重要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不过要注意,正史并不等于真实历史,甚至与真实历史相差很远,《三国志》就是一部这样的正史。
这就要说到《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独特身世。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蜀汉人。公元263年,魏灭蜀,31岁的陈寿成了魏国人。265年,魏晋禅代,33岁的陈寿所属政权又变成司马家族的晋。后来,他负责编修《三国志》,麻烦事来了。
倒不是说陈寿是蜀国人,所以会偏袒蜀国,主要是陈寿所处的时代太微妙了。他以晋朝史官身份编修《三国志》,问题是晋继承自魏,所以曹魏的正统地位不容挑战,但如果曹魏不够坏,晋取代魏的合法性从哪儿来呢?所以曹魏必须要有重大污点。
于是,你会发现,陈寿每当写到曹魏的历史,就会变得阴阳怪气,用作者刘勃的话说,就是“宏观肯定,具体否定”,场面话,说好的,实际上,拐弯抹角损两句。
比如《三国志》记载,曹操平定邺城之后到袁绍墓前哭祭。陈寿写了这么一句话:“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慰劳袁绍的妻子,同时把财物还回去。为什么用了“还”这个字呢?潜台词就是,之前曹操抢劫了袁绍家的财物。
再比如,陈寿写完曹操的传记《武帝纪》后,留了一段评语:“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乍听,像是赞美;细琢磨,总觉得不对劲。“运筹演谋”暗含精通权术的意思,“鞭挞宇内”好像在指责曹操滥用暴力。讲述曹操才能的时候,陈寿拉了申不害、商鞅、韩信、白起四个人来衬托。但申不害、商鞅是谋臣,每天琢磨着怎么强化皇权压榨群臣百姓;韩信、白起倒是能打,但下场悲惨。况且,曹操是王,怎么拿谋臣武将类比呢?
这还没完,陈寿最后的总结句是:“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注意“惟其”这两个字,陈寿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成就帝王基业,只是因为曹操策略高明。在古代,总结强调帝王的成功经验,一定要说“顺天意,得民心”,陈寿只字不提,只强调曹操有策略。
如果说,陈寿身处特殊的时代,因此无法秉笔直书,那么其他时代的史书,能否更客观地评价曹操呢?
正如本书中的一个标题:“史家从来不尊曹”。 很可惜,曹操在各史书中的形象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能力强,但人很坏。
比如,陈寿一百多年后,南朝刘宋范晔 在写《后汉书》时评价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意思很直白,曹操能力过人,但是不安分。清平岁月,社会规则不会给他折腾的空间,曹操就会极力破坏,成为奸贼。但乱世就不同了,人人都在作乱,曹操的英雄才气反倒发挥出来了。
再比如,陈寿八百年后,北宋司马光 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开篇就强调,一定要把德和才分开看:“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司马光认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那些“小人”高智商却缺德,如虎添翼,真正的大坏事都是他们干的。 显然,曹操就属于司马光批评的这种“小人”。
为什么古代史书,总是肯定曹操能力,却态度鲜明地批评曹操的德行呢?
曹操能力很强,这一点大家有共识不用说。所谓的曹操德行差,或许是因为曹魏政权的“原罪”,毕竟曹魏取代汉朝自立,这在重视君臣关系的古代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原谅的。
曹操不受古代官方史书喜欢,但古代文人,却非常喜欢他。
下面,我们看“文人趣味”这位“化妆师”,怎么给曹操的形象涂脂抹粉。
最早公开称赞曹操的著名文人是西晋的陆机。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按理说,出身于东吴的陆机应该痛恨曹魏政权,但陆机竟然写了一篇《吊魏武帝文》,追思曹操,一通好夸。
这里翻译其中几句:曹操生在汉末乱世,就像是潜藏在深渊中的一条龙,慢慢孕育着自己的鳞片,只待庆云蒸腾,就高飞远去。他运用神道,承载德性,乘着灵明之风,声威滚滚传播。曹操摧毁群雄,就如同雷轰电击,歼灭强敌,仿佛拾起丢在地上的东西一样轻松。
可以听得出来,这跟今天粉丝夸赞偶像是一个劲头。
陆机之后八百年,有一位更著名的文人接棒怀念曹操,这就是苏轼。他被贬黄州时写了一篇《赤壁赋》。苏轼这样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借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几句,映衬自己所处环境的孤寂凄清。
苏轼甚至在《赤壁赋》里,塑造了一个著名的意象,“横槊赋诗”。在他笔下,曹操横着长矛慷慨赋诗。能文能武的形象,饱含苏轼的赞美。这个意象有极强的穿透力,后来《三国演义》就接受了这样的说法,甚至今天的我们也愿意相信“横槊赋诗”是历史事实。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总把曹操挂在嘴边呢?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曹操身上有种特别能打动文人的特质。鲁迅谈曹操的文章,格外强调一个特点,就是“通脱”,意思是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想写的便写出来”,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需要的不是胆量,而是超凡脱俗的思想。只是敢说敢写,或许就是“键盘侠”了。但曹操是有思想的,他总能用古朴的文字把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一语道破:很多人都看到了战争残酷,但曹操能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人都有野心逐鹿天下,但曹操能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的诗文,格调高古而雄劲悲凉,这与那个时代流行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刘勃觉得,鲁迅评价曹操的“通脱”二字,也可以拆开来解释:通是通透明白,脱是洒脱随便。中国古代,有的文人是“通而不脱”,官场混得很好,事业有成,但劳碌一生,被各种规则束缚;还有的人“脱而不通”,那些失意文人倒是摆脱官场是非地,但一辈子絮絮叨叨,“我被聪明误一生”“众人皆浊我独清”,说白了还是渴望回归官场,还是不够洒脱。
反观曹操,汉末乱世,曹操既是最凶残的屠夫,又是最悲凉慷慨的吟游诗人。这两个形象让后世文人感到无法兼容,但在曹操这里却一切自然而然,十分地“通脱”。怎能不让文人羡慕呢?
文人自古青睐曹操。但在古代,有时间、有能力思考人生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
于是,在“大众审美”这位“化妆师”的忙活下,曹操变成另一副模样。
古代文人可以通过文字留下自己的思想,而普通人的好恶,只能反映在民间艺术中。咱们说说元代以来戏曲和曲艺中曹操的形象。
作者统计,元杂剧中,现存完整的三国戏有21种,其中有3种是类似《周公瑾得志娶小乔》这样脑洞大开的原创戏,剩下18种都以刘备集团为主,什么《刘玄德独赴襄阳会》《虎牢关三战吕布》,曹操出场只是作为陪衬或反面人物。
明清的三国戏曲仍然如此,基本不会以曹操为中心,只有讲“文姬归汉”的故事时,曹操才会以稍微正面一点的形象出现,而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却又只是无关紧要的一笔。
其实直到当代,一定程度也仍然如此。江苏评话艺术家张国良先生说三国,从千里走单骑开始,到水淹七军结束,就是跳过了“袁绍曹操决战官渡”“曹操潼关大战马超”。
这些戏曲曲艺里,曹操奸诈愚蠢的形象,就像曹操的戏曲脸谱一样,色彩鲜明而且十分稳定。
因为,普通民众需要便于识记的人物形象,古代官方也需要一个个道德符号来教化民众。于是民间的曹操成了永恒的“白脸”。
经过“文人趣味”和“大众审美”的反复撕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国演义》取材自历史故事、民间话本,成书于文人手中,因此它结合了历史记载、文人趣味和大众审美,对曹操的美化和丑化杂糅在一起。
作者刘勃认为,《三国演义》里曹操的黑料,可以分为四大类:霸凌皇帝、杀戮名士、翦除小人、屠灭平民 。人们对他的厌恶,主要源自这四方面。
先说第一类,霸凌皇帝,也就是欺负汉献帝。因为《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刘备之所以被尊重,天然因素是他“姓刘”,或许有正统性,而曹操,则是乱臣贼子。《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延续了过去的价值观,不仅引用了史书中曹操的黑料,而且补充细节加以强化,比如描写曹操逼死汉献帝已有身孕的董妃,皇帝皇后和董妃都大哭,曹操竟然嫌吵闹,叫人拖董妃到宫门外勒死。
《三国演义》批评曹操的第二类内容是杀戮名士。所谓的“名士”,都出身于大家族,所受教育好,有了当官的机会,这些人优先,是社会的栋梁。《三国演义》着墨最多的曹操杀害名士的对象,是那些不守规矩,不懂分寸,善于耍小聪明还特别嘴贱的“名士范儿”的名士。比如著名的“曹操与杨修”的故事,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是名士。他确实有才学,但每天在曹操面前臭显摆,曹操后来把他杀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第三类暴行是翦除小人,这既是为了凸显曹操爱杀人的形象,也是为了满足读者看到小人遭报应的快感。于是,《三国演义》的曹操经常承担一项工作,把那些好人不方便杀的小坏蛋给杀掉。比如,曹操征张鲁的时候,张鲁手下一个叫杨松的谋士,收了曹操贿赂,帮助曹操成功。而曹操大获全胜之后,对杨松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处置方式是斩首示众。
曹操的最后一类暴行是屠杀平民。曹操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屠城,比如193年攻打陶谦的时候,在徐州搞大屠杀;195年攻打雍丘的时候,围城数月,破城后屠城;198年与吕布作战时,屠戮彭城;200年官渡之战,更是坑杀七八万袁绍降军。但奇怪的是,《三国演义》几乎不怎么提这些事情,即使提也是轻描淡写。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的受众是普通民众,这种缺少具体人物对话、打斗情节的内容,不能吸引用户,所以被压缩,甚至删去了。
到这儿,我们可以做个小结。
在文人趣味和民间审美的撕扯下,《三国演义》既有美化曹操的地方,也有丑化曹操的地方。但《三国演义》丑化曹操的地方,多是欺君罔上,迫害名士,但现代很多人并不在意这些,而且,除掉个别趾高气扬的既得利益者,反倒让人解气。而《三国演义》美化曹操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掩盖了他大量屠杀平民的暴行,这恰恰是现代人眼中极其重要的问题。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最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大概是比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还要好一些。也许是这个原因,有些人只看过《三国演义》,便成了曹操的粉丝。
详细介绍完曹操,我们再说他的敌手,刘备。同样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呢?
接下来,我们慢慢聊。
《三国演义》既然是要“尊刘贬曹”,创作者的主观目的当然是要让刘备的形象更高大。毕竟刘备在战斗力方面没法跟关羽、张辽、吕布比,文学素养方面没法跟曹操、曹丕父子比。创作者可以做文章的,主要是刘备的道德方面。于是,《三国演义》极力要把刘备塑造为一位道德完人。
但道德,不是我夸自己高尚就完了,得听其言观其行。我们看,刘备对皇帝、对领导和盟友、对下属、对百姓,分别是什么态度。
首先是对皇帝,也就是汉献帝。
《三国演义》写汉献帝一见刘备,就查了宗谱,确认刘备的皇叔身份,还把刘备“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从此刘备就人称刘皇叔了。作者刘勃提到,这是采纳的民间传说,历史上是没有的。
曹丕当皇帝后,废汉献帝为山阳公,结果刘备非说汉献帝被杀了。作者刘勃综合各种史料记录推定,这是刘备得知汉帝被废后,刻意炮制的假消息,目的是为自己称帝找借口。
《三国演义》当然不会如实写,而是说“传言汉帝已遇害”,刘备误信传言,于是勉为其难扛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
再看,刘备对领导及合作者的态度。
历史上,刘备出身不高,曾被人骂作“老革”,也就是老兵的意思,他跟随过很多人,除了我们熟悉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外,还有邹靖、毌(Guàn)丘毅、焦和、田楷等不少并不出名的人。
刘备对其他领导及合作者的态度不好说,但有两位一定是恩将仇报。第一个是曹操。刘备从徐州退出,一直到官渡之战前,曹操待刘备很好。但后来刘备出于自我发展的考虑,与曹操划清界限。
关于曹操对刘备很好这件事情,你可能印象不深。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淡化了这部分内容,而且《三国演义》的创作者刻意安排了两个情节,荀彧设计“二虎竞食”的计策,挑拨刘备和吕布的关系,又设计“驱虎吞狼”的计策,挑拨刘备和袁术的关系,以此表明曹操不安好心,刘备离开他是正义使然。
刘备恩将仇报的第二个人是刘璋,这没什么争议的,刘备就是鸠占鹊巢,夺了人家刘璋的地盘。这个巨大污点,实在是不好遮掩。但《三国演义》还是生硬地安排了两段戏,一段是魏延舞剑要杀刘璋的时候,刘备出面制止;一段是刘备夺取成都后边哭边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三国演义》的创作者真是尽力了。
接下来,看刘备对自己臣属的态度。
刘备入主蜀地后,根基不稳,于是敲打了一批本土派,比如处死了出身蜀地的张裕,理由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贤能的人生性耿直,但常常把握不住“度”,有的时候竟然忤逆圣上,这个时候,圣上是不能容忍的,一定要除掉他。这解释听起来实在是牵强。
如果说,这是对待新臣子的个别情况,那我们就看看他对自己结义的兄弟是什么态度。
历史记载,东吴杀掉关羽夺取荆州一年半之后,刘备出兵东吴。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刘备这么做单纯是为了二弟、三弟报仇,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伐吴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诸葛亮拦都拦不住,以此强化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的兄弟情。
作者刘勃认为,从动机上说,这次军事行动有为关羽报仇的因素,但并不是主要的。出兵东吴,不见得不理性,毕竟荆州是战略要地,蜀汉政权要成长,荆州必须得夺回来。
无法判断,那时在刘备心里,兄弟和政治哪个更重要。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总会感叹刘备,为了成全桃园结义的伟大誓言,不惜赔上自己颠沛流离一生才终于取得的全部政治资源。
这可能是《三国演义》中最感人的瞬间,很多人读到此处,都落泪了。
最后看,刘备对民众的态度。
提到刘备与民众,你一定会想起那个极其著名的历史场景: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刘备想赶往江陵,一路上追随者越来越多,到当阳时,已经“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这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地方。
作者刘勃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推想,这“十余万人”,应该不是一盘散沙的个人,而是归属于几百个中小型宗族。这些宗族的头面人物,才是归附刘备的“豪杰”的主体。其中,就包括诸葛亮。
不过,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三国演义》没有强调。历史上,刘备刚入蜀之时,面临财政困境,于是新发行一套叫“直百钱”的货币,面额标得很高,但实际重量不足,然后要求民众使用新货币,刘备得以空手套白狼。 这是描写刘备的坏,《三国演义》的创作者自然不会多写。
以今天的标准看,刘备对民众当然不够好。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刘备是所有的政治强人当中,对百姓最好的。而且我们知道,一个虚弱的政权在三国乱世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为了百姓而遭受外力冲击,结果得不偿失。正因如此,刘备变得独一无二。刘备当时能拥有美好的名声,并且后世被当作仁德之君的代表,这是最重要原因。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比较了历史上与文学中,刘备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分别如何。可以看到,刘备德行虽好,但《三国演义》的确拔高了不少,能遮掩的尽可能遮掩,可夸大的极力夸大。于是,刘备成了《三国演义》里的道德楷模。
可惜,《三国演义》的创作者还是失手了。
为了塑造刘备的道德形象,《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不惜大加弱化刘备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能力。
比如,“张飞鞭督邮”这一出,历史上,督邮原本是刘备自己打的。作者刘勃查阅史料记载,督邮并不是索要贿赂不得才刁难刘备,而是迫于朝廷的政策,当时朝廷下令,要把刘备这样靠军功当上县一级官员的人撤职,空出一些位置给世家大族。刘备当然非常生气,怎么能过河拆桥呢?这种情形下,刘备能豁出去鞭督邮,可以引起很大一批军人出身的官吏共鸣叫好。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移花接木给张飞,是为了美化刘备的道德,但删去他性格中暴烈果决的一面,实际上也是弱化了刘备。
再比如,“关羽斩蔡阳”这一出,历史上,蔡阳也是刘备自己斩的。但《三国演义》创作者觉得砍头这样粗暴的事情,可能也不符合刘备谦谦君子的身份,于是安排在了关羽身上。顺便说一下,历史上蔡阳的“阳”字,应该是飞扬的“扬”,而不是太阳的“阳” 。
说回刘备。抢他功劳这事情,关羽、张飞与诸葛亮比起来,差远了。作者刘勃提到,诸葛亮比较擅长的其实是搞后勤,囤积兵粮。这在三国时代是很重要的,但《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倒设定诸葛亮军事才能出众,一出山就火烧博望,而这原本是刘备的功劳。事实上,刘备活着的时候,很多领域诸葛亮都还没有介入,毕竟没有谁敢让27岁的年轻人一上来就包打一切。
到这里,我们可以对刘备的形象做个总结了。《三国演义》到底是在美化刘备,还是在丑化刘备呢?
《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形象,道德高尚到不切实际,能力又平庸到乏善可陈,作者刘勃用了“悬浮化”来形容刘备的形象,也就是完全不像一个真人。
不只今天的人们,不太喜欢刘备,古代的文人也不愿意为这样一个空泛的道德形象花费笔墨。反倒是“大众审美”这位“化妆师”在不遗余力地为刘备美容。毕竟《三国演义》是经过时间打磨累积的作品,是最典型的迎合着读者口味来的。刘备的定妆照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说明这个妆容在过去是有群众基础的。或许古人心目中的“好皇帝”,就应该是《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个样子。遗憾的是,刘备被美容过度了。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已经讨论完了。
由于受到文人趣味和大众审美的双重撕扯,曹操和刘备的形象在不断变化。体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原本是被黑化的对象,但创作者们顾此失彼,反倒帮曹操隐藏了黑历史,强调了好品质,在今天收获了很多粉丝。而刘备,原本是被美化的对象,创作者们一味地强化他的道德形象,弱化他其余特征,导致这个人不太真实,甚至有点虚伪,难怪今天不少人讨厌刘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后我们说说,这部作品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呢?
作者刘勃认为,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在成书过程中不断向上层靠拢,比如,其他章回小说多用白话写,但《三国演义》却坚持用文言文;比如,民间三国故事中有不少转世投胎的说法,但《三国演义》舍弃了民间迷信。
《三国演义》是一部努力排斥低俗的民间趣味的书,但是它没有因此失去群众基础,恰恰相反,这种努力使它在部分群众那里,获得了一种高级感。很多时候,普通人对自己认同度并不高,他们向往的是更高阶层的生活状态。虽然《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很多,但至少能提供给人们一种“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的感觉,满足了不少人提升自我的需求。看起来更俗气的《水浒传》或《西游记》,就没有这个功能。正因如此,《三国演义》吸引了那么多的关注,坐上了中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的第一把交椅,而当之无愧。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三国演义》中,曹操原本是被“黑化”的对象,但创作者们顾此失彼反倒帮曹操隐藏了黑历史,强调了好品质。
2.《三国演义》中,刘备原本是被“美化”的对象,但创作者们一味地强化他的道德形象,弱化他其余特征,导致刘备“悬浮化”,不太真实,甚至有点虚伪。
3.《三国演义》中不少历史是失真的,但它满足了普通读者追求“高级感”的需求,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长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