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汗之怒》 朱步冲解读

《大汗之怒》|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的《大汗之怒》,副标题是“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从13世纪初开始,就以烈火燎原之势,在欧亚大陆上四面扩张,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国无数。多少兵强马壮的大帝国,都在蒙古铁骑面前折戟沉沙。然而,疆域只有弹丸之地,人口不多的日本,却奇迹般地挡住了蒙古帝国的两次雷霆之击,全身而退。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是不是?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古代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是不敢恭维的,战术水平低,装备不行,人数又少。但为什么表面上占尽优势的蒙古大军,反而会输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对手手里?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蒙古帝国统治的疆域已经横跨欧亚两洲,疆域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劳师动众,跨越大海去讨伐一个遥远的小国?主持征伐日本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被公认为雄才大略,他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才萌生了征服日本的念头?

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 因此忽必烈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遣军队征伐日本的行动,其历史真相和动机,始终显得扑朔迷离。

这些问题,周思成通过自己对各国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在这本《大汗之怒》里,都作出了回答。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从而得出结论——这两次看似偶然,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其实上拥有被低估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决定了元帝国之后的统治策略走向,也极大影响了日本随后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可谓一叶知秋。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为你讲述,为什么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的分裂,促使忽必烈下定决心,要远征日本。接下来,我再来为你解释下,为什么南宋的覆灭,反而成了1281年忽必烈发动第二次远征的导火线?面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又是如何做到绝地翻盘,以弱胜强的?

最后,我们再来回首总结一下,这两次看似偶然的军事冲突,如何深远影响了元帝国和日本随后的命运。

首先,我们来把目光,聚焦到故事的第一主角,第五任蒙古大汗,兼元帝国开国皇帝忽必烈身上。

忽必烈能够登上大汗之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事出偶然。1259年7月9日,忽必烈的哥哥,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殒命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蒙哥之死,再次让蒙古帝国陷入了内乱:由于缺乏明确制度化的继承原则,围绕蒙古帝国的大汗继承权,成吉思汗家族的王公贵族们,分裂成了不同派系。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被选为大汗,从而成为内战的导火索。随后,虽然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但也无法维持蒙古帝国表面上的统一,巨大的蒙古帝国被成吉思汗的不同后裔所分割,并形成了几个独立的汗国。按照蒙古历史研究专家梅天穆在《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里的说法,忽必烈,也逐渐从一位常驻草原的蒙古大汗,变成了传统意义上中原王朝的皇帝。

为了更好地治理归附的中原之地,从忽必烈至元元年,也就是1264年开始,他就着手在金朝首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营建新的首都——大都,作为同时控制漠北和中原的政治中心。

自登基以来,忽必烈一直沿用前代蒙古大汗的国号“大蒙古国”,但是到了1271年,宣布改国号为元。这个名字来自《易经》中的“乾元”,意思是来自乾卦,养育万物的元气。这充分说明了忽必烈的野心:元朝,将是一个囊括欧亚大陆不同文明,合之为一的融合性大帝国。

当然,即使采取了许多中原王朝的制度和治国理念,元帝国依旧是一个横跨草原和东亚农耕地区的二元制帝国。忽必烈要想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赢得自己的基本盘,也就是蒙古部落贵族武士的尊重爱戴,就必须延续草原民族的传统方式——持续对外征服扩张。

同样,自称正统中原王朝皇帝的忽必烈,也发现,按照华夏文明的传统,营造一个万国来朝,四海归顺的局面,是构成自己统治合法性必不可少的因素。用美国著名蒙古学家罗沙比的话说,就是“汉人的思想观念认为,一个好君主的贤德以及其国度的荣耀,会吸引外国人来朝,并臣服于华夏文明。”

所以说,无论从蒙古传统还是中原传统来说,忽必烈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继续开疆拓土。

但是,忽必烈估计看了一眼手边的地图,蒙古帝国的扩张,从成吉思汗开始,已经持续了三代,西面的俄罗斯草原、中亚、东欧、巴尔干半岛、中东两河流域与部分阿拉伯世界,已经成了蒙古四大汗国的囊中之物。留给忽必烈的,只有南宋、东南亚,以及孤悬海外的日本。

另外,作者周思成还考证了,在忽必烈等蒙古贵族得到的零星情报里,据说这岛国日本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宝石和又大又圆,色泽如同蔷薇的珍珠。 这些天花乱坠的描写,无疑也是促使忽必烈下定决心征服日本的诱因之一。

所以,忽必烈一上台,就在1266年向岛国日本派遣了携带自己诏书的使臣,诏书的口气也如同历代蒙古大汗,毫不客气,要求日本立刻派遣使臣前来朝贡,确认自己的属国地位,否则就大军压境,兵戎相见。

作者分析说,这并不是因为忽必烈生性骄傲或者好大喜功,急于挑起战争,而是因为蒙古人的天性。著名美籍奥地利历史学家埃里克·沃格林分析说,蒙古人,作为崇尚武力的草原民族,对于其他民族和政权,是没有平等意识的,后者要么选择臣服,成为蒙古人的附庸,要么变成蒙古人的敌人,只能接受被消灭的命运。

那么,摆在忽必烈远征军面前的,是一群什么样的敌人呢?此时,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幕府,这个词来自中国,本意是大将出征时,以帐幕,也就是帐篷作为临时的办公场所。到了日本,就是指名义上拥戴天皇,但实际由武士集团掌握实权的武士政权。幕府的最高统治者,叫征夷大将军,名义上是天皇麾下的最高级武将,但实际上架空了天皇,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武士,是职业化的军人,按照封建从属关系形成一个个的小集团。武士首领赐给下级武士官职、封地,反过来,下级武士要严格效忠于自己的首领,跟随首领出征作战。

和东亚大陆上的蒙古武士,或者宋朝士兵相比,日本武士单兵的武艺,兵器盔甲装备丝毫不差,甚至还略占上风。随着日本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我们今天熟悉的那种刀身修长弯曲、锋利的武士刀,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武士的铠甲也从之前简单的短甲,变成了防护严密,富丽堂皇的大铠,就是我们今天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日本武士那种夸张的盔甲。一副完整的大铠,据说重量接近三十公斤,以竹木、铁等复合材料制成。被称为“兜”的头盔是由几十片长弧形甲片用铆钉铆接而成,头盔后面发展出了巨大的护颈甲。为了彰显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在头盔前、后部或者两侧,还有巨大的装饰物,叫“前立”。 这些因素加起来,让日本武士有底气,能够在自己熟悉的战场上,和入侵的蒙古军队抗衡。

武士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因为他们基本脱离了日常生产,以磨炼自己的武艺和勇气为主要工作,所以即使人数不占优,但战斗力非常强劲。武士平时要刻苦练习马上射箭、徒步射箭、武士刀格斗等战斗技术,还结合了禅宗苦修的精神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绝食斋戒,冬天在雪地上光脚徒步行军等等。 忽必烈派到日本的使臣就报告说,这个日本人的民风,就是“狠勇嗜杀”。

当时日本武士打起仗来是什么样呢?首先,在两军对阵时,武士骑马出阵,高声喊出自己的姓名与家世,期待有身份相同者出马应敌。如果没有,双方军队里的弓箭手和高级武士,就开始向对手射出密集的箭雨。然后,首领武士带着自己麾下的武士向前冲,然后和敌人开始捉对厮杀:先用弓箭互射,接近后就抽出武士刀互砍,试图将对方击落下马,最后用随身携带的短刀割下对方的首级。

简单来说,从1266年到1271年,忽必烈几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要求幕府对大元称臣,但都没有下文。有几次是因为居中的朝鲜高丽王朝政权怕惹祸上身,把这个元朝使臣哄回去了。毕竟,蒙古和日本这两个邻国,朝鲜都得罪不起,万一打不赢,日本武士直接渡海来报复,第一个倒霉的是自己。

于是,失去了耐心的忽必烈,终于在1274年10月,派出了庞大的远征军,在朝鲜合浦港集结,然后渡海远征日本。根据日本学者竹内荣喜等人的考证,这支大军兵力达到32300人,是一支蒙古人、汉人和朝鲜高丽王朝将士混编的部队,大小舰船有900多艘。虽然表面上阵容很强大,但是它的内部战斗力却参差不齐。这是因为元朝当时还在和南宋交战,前线兵力吃紧,所以派来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蒙古武士,并不多。而汉人部队的主力,是原本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手下的降兵,士气肯定也不高,而且这支远征军,也没有什么名将统帅。

而日本这边呢?镰仓幕府却是战意高涨,要一决雌雄。按照日本近现代部分史学家的话说,抗元战争变成了民族神话,一场国难,彰显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和镰仓幕府武士的忠勇。但实际上呢,镰仓幕府上下之所以要誓死抵抗,是有强烈利益导向的。作者说了,镰仓幕府怕什么?怕元军打过来,把自己灭掉,重新扶植天皇,作为统治日本的代理人,所以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要打。那下级武士呢?也渴望上战场立战功:有了战功,就可以领到土地、财物等赏赐,毕竟下级武士光靠平时那点俸禄,生活得非常拮据,所以一旦听说开战,也是群情激昂。

1274年10月20日,浩浩荡荡的元朝远征军,兵分两路在今天的日本九州博多湾登陆,一路由远征军总司令,蒙古人忽敦率领;一路由忽敦的副将,汉人将领刘复亨统帅。在潮湿的雾气中,两军在海边对峙。日本这边,是来自九州十几个武士家族,临时拼凑的军队,人数不详。由于双方战斗的习惯不一样,还闹出了一个乌龙事件:日本这边,一名身份高贵的年轻武士,日军最高统帅少弍景资的儿子少弍资时,按照习惯,身穿华丽的大铠,策马出阵,放出一支响箭,示意战斗开始,还想找对方身份相符的大将单挑,远征军这边是哄堂大笑。只见主帅蒙古人忽敦一声令下,锣鼓喧天,远征军的方阵开始向日军缓缓移动,后排弓箭手射出了遮天蔽日的弓箭,作为进攻的前奏。习惯了单挑和小规模作战的日本武士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被搞得晕头转向,少数纵马突击,靠近元军的日本武士,就被密集的弓箭纷纷射中。

即使有少数武士幸运地冲进元军阵型里,也立刻被团团围住,被前后左右刺来的长枪扎成了刺猬。

另外,元军接近之后,还使用了原始的火药兵器“砲”,说白了就是原始的黑火药手榴弹,外壳有纸的、有铁的,也有陶瓷的,炸得日本武士头昏眼花。在日本方面的文献《蒙古袭来绘词》里,有一张著名的绘画,就是一个叫竹崎季长的日本武士,急于立功,于是策马向元军冲去,结果元军的手榴弹在他四周纷纷炸响,他的坐骑也被射中好几箭,把竹崎季长掀下马来。

日军眼看就要落败,但此时,日军增援的几百骑兵,也就是骑马武士赶到,冲进了元军的方阵。然后,在近身肉搏战中,日本武士高超的单人武艺开始起效。血战,从凌晨时分一直打到了夜里,双方是不分胜负。而且,另一路元朝远征军这边,指挥官刘复亨轻敌大意,在短兵相接中,胸口挨了少弍景资一箭,是身负重伤。于是,双方都无心恋战,日本武士,退到了一道被称为水城的岸边防御工事里;元军这边,干脆都上了船,各自休整。

当夜,在战船上,远征军这边的最高指挥官开始了军事会议,接下来该怎么办,朝鲜人副统帅金方庆,说,要不咱们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明天继续再战,但是总司令忽敦并不那么想,觉得这个仗按照今天的势头打下去,胜负不可知,于是下令撤军,返航朝鲜合浦港。但撤军途中,又不幸遇到了风暴,损失了一批船只和军队,一直折腾到11月27日,才抵达合浦,包括战死的、淹死的,兵力损失了大概一半。

日军这一边,本来在大风雨中警戒了一夜,等着元军第二天整兵再战,没想到大清早派出去的探子说,一夜之间敌人都撤走了,所有人大喜过望,连忙用快马向上报捷。当时的日本天皇也感动得先去各个神社还愿,幕府这边,也下令颁发赏赐,奖赏了大约120名在博多湾之战中立下战功的九州武士。

有趣的是,在大都,忽必烈听了忽敦等人的汇报,也不认为自己就输了,因为忽敦等人搜罗了一批战利品,说日本人损失也很严重。忽必烈于是一边对远征军的将帅发布赏赐,一边盘算着,何时再次发动远征。

一转眼,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来到了1281年。在这段时间里,忽必烈的蒙元王朝,灭掉了偏安东南的南宋小朝廷,他终于成为所谓“中国之主”,然而,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位66岁的元朝皇帝面前。一方面,远方的日本,还是桀骜不驯,在6年前,也就是1275年,镰仓幕府居然把忽必烈派出的5名使臣,全部斩首,表示绝不臣服。另外新近征服的南宋领土,也就是所谓的江南之地,刚刚平定。对前朝的怀念,对蒙古征服者的反抗,依旧深植于民间,尤其是总数高达六七十万,新近投降的南宋军队,更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作者分析说,忽必烈想出了一个他自己感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动用江南地区的人力物力,再发动一次远征日本行动,远征的主力,就是这支新近投降的南宋归附军队。所以,在1275年,范文虎等一批归降的南宋将领朝见忽必烈时,忽必烈就直接问他们“日本可伐否?”意思是,让你们去打日本,有把握吗?刚刚归附元朝,心惊胆战的范文虎等人,为了表忠心,自然一个个拍胸脯保证,这事儿不在话下,反过来又增强了忽必烈的必胜决心。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远征筹备工作,就此展开。军队,是现成的。战船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元朝灭了南宋,自然接收了南宋庞大的水师。根据统计,共有超过3500艘战船,参加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是俘获的南宋战船。

不仅如此,南宋沿海地区遍布的造船厂,也被元朝政府接收,然后全力开工,打造新船用于远征行动。为了赶工,元朝政府的官吏们开始了规模浩大的伐木工程,并且四处搜刮劳动力,参与砍伐和造船工程,搞得江南地区是民怨沸腾。

忽必烈这第二次远征日本涉及的兵力和行动规模,大大高于7年前的初次远征。此次远征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蒙古统帅忻都率领,由蒙古、朝鲜高丽部队组成,大约4万,称东路军,再次从朝鲜合浦港出发。另一路则是由范文虎率领的南宋投降军队,称为江南军,为数十万,从今天的宁波港出发,两军决定在先是在朝鲜的金州会合。

忻都这一路,急于抢头功,所以压根没有在金州等待范文虎,5月初启航之后,就一头扎进了7年前的登陆地点,日本九州博多湾。不过,这次登陆地点选在了一个小岛,志贺岛。因为这里和日本大陆,有一条狭窄的沙洲相连,退潮时,可以徒步涉水而过,并且还能绕过日本武士苦心在岸边设置的防御工事。

再看日本这边,这七年来,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唯恐元朝再派大军入侵,所以武士们是秣马厉兵,不敢松懈。首先,九州的武士领主,在幕府的责成下沿着博多湾修了一道20多公里长的石墙,作为防御主体。当然了,由于元军二次远征,改变了登陆地点,这道海边长城变成了没用的马其诺防线。然后,掌握幕府实权的统治者北条时宗,借口加强防御,把九州沿海地区的守护,也就是地方武士行政长官,呼啦啦换了一批,都换上自己的心腹,加强指挥。为了祈祷战胜,北条时宗还在佛前发下宏愿,刺血写经。据说北条时宗一口气抄了万儿八千字,这手下看了,感动得不得了。

从6月6日开始,元朝东路军和防守的日本武士,在海面上和陆地上,进行了多次零零星星的小规模遭遇战。由于战场狭窄,个人武艺高强,又熟悉地形的日本武士挡住了元军的进攻,元军因为粮食和淡水即将用尽,军中又有传染病流行开来,更加士气低落。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九州武士这边士气高涨,比如那个在第一次抗元战争中仓促上阵的竹崎季长,虽然没有砍下敌人首级,但凭着一鼓作气向前冲这股狠劲儿,也被幕府赐予了一小块领地和一匹骏马。所以这一次他倍受鼓舞,曾经自告奋勇充当敢死队,对元军的战舰进行夜袭,终于砍下了两颗敌人首级,可以拿来请赏。

直到6月24日,范文虎率领的江南军才慢腾腾地赶过来,双方合兵一处,在6月29日和7月2日,和主动来袭的日军交战,总算打了两个小胜仗,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忻都和范文虎等合计了一下,决心全军移师到附近的鹰岛,然后再全军在长崎附近的港口深江登陆,那里港口吃水深,比较适合大船停靠,又是一个避风港,是个良好的登陆地点。然而8月1日深夜,一场超级台风,突如其来地横扫了九州,这是因为7月到9月,九州地区本来就是台风高发季节,而元朝远征军的战船,大部分是从南宋缴获来的战利品,质量不佳,抗风暴能力差。于是,庞大的元朝远征军舰队,瞬间就被风暴吞没,要么倾覆,要么互相碰撞四分五裂,或者被巨浪冲到岸边,撞击在礁石之上。三天之后,惊魂未定的忻都、范文虎等将领只能率领残存的军舰和部队,仓皇撤退。这次突如其来的台风,也被日本后世神化为天神降下的护国“神风”。日本二战末期,穷途末路搞出的自杀性航空部队“神风特攻队”,名字就来源于此。根据日后日本历史学家的统计,第二次远征日本的元军,在这次台风中损失的人数可能达到10万人左右。

同年8月底,在上都避暑的忽必烈,才接到了元军铩羽而归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怒,决定立刻筹备再度讨伐日本。他命令,从蒙古军队中选拔有船只驾驶和水战经验的军士,再从沿海各地招募海盗准备组织水师。另外,忽必烈还下令制造来自中亚的先进投石机“西域砲”,准备在攻击日本时使用,并且继续在江淮地区大肆征集搜刮粮食,准备先运往朝鲜合浦港,作为远征日本的后勤物资储备基地。

然而,到了1286年,忽必烈突然大手一挥,宣布一切征讨日本的筹备行动,立刻停止。这是因为,忽必烈已经隐隐感到,元朝再疆域辽阔、地大物博,人力物力资源也是有限的。在东南亚,元朝已经分别和越南、缅甸打了好几场战争。在江南地区,元朝为了讨伐日本所进行的搜刮,已经让百姓民怨沸腾。忽必烈身边一个得宠的术士,叫张康,也在1283年借助占卜的机会,劝告忽必烈说,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不想打仗,天意也不在元朝这一边,讨伐日本这件事,越早停止越好。

为什么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无法征服一个小小的岛国?作者周思成总结说,有那么几个原因:

  1. 蒙古军队必须跨海远征。日本疆域狭小,地势复杂,这让习惯于在欧亚大平原上作战的蒙古骑兵很不习惯,他们纵横驰骋,迂回包抄的得意战术无法发挥。

2.路途遥远,情报工作难以展开。忽必烈对镰仓幕府的兵力,日本武士的作战方式和抵抗意志都所知甚少,大大低估了作战的难度。

  1. 士气低落,将帅不和。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第一次是为了彰显自己继位蒙古大汗的合法性,第二次是为了消耗江南地区的人力物力,转移内在矛盾。忽必烈不顾元帝国境内民众和军队疲惫,亟须休养生息的现实,强行出兵,从而使军队普遍战斗意志不强,初次与日军接战不力后,就开始讨论撤军。

再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讲,整个蒙古帝国,此时已经达到了扩张的极限,迎来了所谓的“奥古斯都门槛”。所谓奥古斯都门槛,是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多伊尔提出的概念,就是指帝国扩张到一定阶段,军事征服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就会迅速接近,最终导致得不偿失。所以帝国必须停止扩张,进入内部巩固,消化征服地区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帝国统治者必须尽量消解中心和边远地区的政治经济差异,通过制度和意识形态建设,降低统治的成本,提升自己在整个帝国境内的统治合法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帝国的寿命。

对于忽必烈来说,到了1286年,他终于意识到,草原帝国无法逾越浩瀚的大洋进行领土扩张,也就是历史学者说的碰到了“奥古斯都门槛”。如果再一意孤行,非但不能获取新的荣耀,元帝国本身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被过度榨取民力的江南地区,已经是烽烟遍地,盗贼群起。在西北、辽东,曾经的蒙古宗亲纷纷和自己反目相向,举兵开战。在这种情况下,舍弃征服日本的念头,无疑是丢卒保车的明智之举。所以说,那种日本就是依靠两场台风挽救了自己,否则就无法避免被元朝征服,沦为附属国命运的说法,仔细一分析,是以偏概全。即使没有所谓的“神风”,元朝也很难持续获得军事胜利,从而征服日本本土。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一海之隔的日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次抗元的胜利,非但没有让镰仓幕府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让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首先,幕府不像一海之隔的大元帝国那样财力雄厚,光是在海边修石墙,组织军队准备增援九州,就耗费了大量的收入。其次,由于两次战胜,需要打赏的人太多了。直接参战的武士不说,就连那些在神社寺庙里天天求神拜佛的祭祀官、和尚也都跳出来说,神风降临,元军战败,是我们日夜祷告作法的结果,我们也要一份赏赐。这波声势浩大的讨赏运动,一直闹了将近20年,直到1300年还没有平息。手头拮据的镰仓幕府最后只能耍无赖,说所有的欠账一笔勾销,不再处理任何关于抗元之战中关于赏赐的申请。

这下,各地封建武士对幕府,可以说是离心离德,怨恨有加。部分大胆的地方武士,干脆强占原本属于幕府或者朝廷的土地,当作对幕府有功不赏的报复,幕府统治的基础进一步被削弱。终于,在1333年,后醍醐天皇联合对幕府不满的地方武士,发动了正中之变与元弘之变,镰仓幕府宣告灭亡。所以说,历史的发展进程,如同一串方向不明的多米诺骨牌,在第一块倒下之时,很少有人能预见,最终的结局,会隐藏在哪个方向。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

  2. 历史的发展进程,如同一串方向不明的多米诺骨牌,在第一块倒下之时,很少有人能预见,最终的结局,会隐藏在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