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 王朝解读

《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 王朝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标题叫做《壸(kun)政》,有点拗口,还挺令人困惑,到底是啥意思?看看副标题:“清代宫廷女性研究”。这是一本讲真实宫斗的书吗?很接近了,但还不对。这本书讲的是真实的清朝没有宫斗。清朝后宫真正的斗争不是妃子之间,而是发生在皇权与后权之间,是皇帝们为了自己的权力,设法限制、禁锢后宫的女人们。

标题的这个“壸”,上半部分和壶一样,下半部分是“亚”,不过“壶”下面是“业”,比亚少一横。壸,指的是宫中道路,也引申为内宫事务的意思。“壸政”就是指内宫事务的管理。壸比壶多的那一横,就像是一个盖子,把壶盖上了,不见天日。壶再精致、再华美,终究是个约束人的容器,更何况是盖上盖子的。有清一代,后宫的女人们生活在深宫之中,就像是一个被盖上盖子的壶里。即便是皇后、太后,也只是徒有“母仪天下”之名。清朝所谓的“壸化肃雍”,就是说后宫管理得很好,看似是纪律严明的后宫、妃子贤良淑德,都是为了皇帝能高枕无忧。

这种非常严密的控制,使清代不仅没有宫斗的记载,就连当朝大臣都很少有渠道了解后宫事务,有些妃嫔的家世甚至会记载“无凭可查”,很少能有后宫内幕传世,让研究格外难做。本书作者毛立平老师是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从博士开始就深耕清代女性、特别是宫廷女性领域,另一位沈欣老师是故宫博物院科研处研究馆员,都是清朝后宫研究专家,整理了大量此前没有公开的清宫史料,特别是内务府的档案,将纸上的制度规定,和档案中记载的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展示了从入宫选秀到晚年生活,下到宫女、上到太后的后宫全景。

那么接下来,我会在第一部分先顺着一个后妃从选秀到入宫后的生活轨迹,看看人们很熟悉的宫斗剧情节,在真实清宫中有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又有哪些不太可能。在第二部分中,我会再从皇后和太后所受到的限制作为案例,讲解清朝后宫管理到底为什么那么严。

假设现在有一位真的清朝女性,名字叫钮祜禄·小美,目标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我们先回忆一下,清朝宫斗剧里,第一集一般讲的是什么?没错,选秀。

我们看过的很多综艺节目都会说“选秀”,这个词出处就是清朝的这个选秀制度。所谓选秀,其实不只是像剧里一样,挑选给皇上的未来妃子。真正的选秀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八旗选秀,选的是妃子,还有另外一种叫“内务府选秀”,选的是在宫里侍奉的宫女。八旗选秀要三年才会有一次,而内务府选秀则是一年一次。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我们还得先讲一下到底什么是八旗。和大家熟悉的不同,八旗内部也有身份区别。

你可能听说过“正黄旗”,还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之类的,这些都属于八旗,是满洲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里面有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还有其他亲王统领的下五旗。不过,后来八旗实权都归了皇帝,各旗统领只保留下五旗包衣的控制权。这个包衣就是家仆的意思,这些人虽然是旗人中的下层,但也能入朝为仕。而上三旗包衣被编为内务府,和宦官一同负责皇宫内的大小杂役。入关后八旗也受到优待,和其他人有所区别。

注意了,我们不是清朝人,没必要背名词,但这些名词能够帮助你理解清朝社会的等级森严,用不同名字区分群体,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边界感”,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你就更好理解,宫廷女性看起来养尊处优,其实受到的限制非常大。

那么我们就回到选秀这件事。我们的小美是一个八旗女子,现在已经十四岁了,就要参加入宫第一关,八旗选秀,这一关主要是能被皇帝选入宫。从顺治年间开始,朝廷要求每三年办一次选秀,户部负责对八旗各部合格女子进行清查,一般在十二到十七岁之间,每次会按实际情况有一些变化。这一届有什么原因没法参加,三年之后的下一届再继续参加,总之是不允许无故不参与选秀,没参与的一概不许自行婚配。

选秀有多难呢?乾隆时期的档案显示,选秀一般分为4天,一天只看两旗,总共好几千人。我们的小美,像《甄嬛传》里一样,跟着按满、蒙、汉分好组的秀女,坐朝廷派的车进宫,天不亮就到神武门等着,然后等引入宫内后,几个人一排,站着等皇帝。书中讲乾隆有一天要看两千多人。早上八点半开始,乾隆九点半就看完了,平均每排就看十来秒,每个人只有一秒多一点。剧里选秀有太后参与,还出难题为难秀女,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这一关里面还分两小关。如果第一轮能从两旗里被选上就叫“记名”,等八旗都看完,被记名的还有第二关,皇帝再来复选,要么进入皇帝后宫,要么被指婚许配给皇族子孙,这些留下来的才能叫“留牌子”,而其他没有被选上的秀女,就叫“撂牌子”,和那些没有进入复选的一样可以回家自行婚配。这个牌子,就是秀女进宫要佩戴的头牌,上面不写自己的名字,只写姓氏、年龄、三代等等背景信息,可见家世是入选的重要标准,也更说明皇室婚姻的政治性。当然,样貌也是重要标准。当时有生病的秀女来不了,有专人去核实是不是装病。检查完觉得长得都不咋样,直接就落选了。

这几千秀女,最后能留下来的又有多少呢?以刚才说的那次选秀为例,总共7767名秀女,进入皇帝览选阶段的有13个被记名的秀女,最后被留牌子的只有8个,留牌率就比千分之一高一点。不过,就算是没被选上,能进到紫禁城里见到皇上,也是很大荣耀了。

然而,到了清后期的光绪年间,秀女已经大幅减少,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1897年,甚至只有一个秀女。秀女变少,原因我们以后讲。总而言之,八旗选秀的目的就是给皇帝挑选皇族的婚配对象,像在穿越剧《步步惊心》当中,女主角被撂了牌子,结果成了宫女,又或者是《如懿传》中皇帝选完后再给其他皇族子弟挑选,都不会发生。

那宫女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前面说的内务府选秀了。内务府由上三旗包衣组成,也就是世代为皇帝家仆,由他们的家族中举行一年一度的选秀来产生宫女。《甄嬛传》有个飞扬跋扈的秀女夏冬春,选秀的时候在吹嘘自己家世地位时,说自己家是包衣佐领,这就不对劲了。按照清朝规定,夏冬春其实根本没有资格和八旗出身的秀女一起参加选秀。不过,内务府秀女和八旗秀女一样,都要选秀之后才能安排婚嫁,甚至也看出身。内务府选秀看出身,和八旗要求相反,身世高,家里世代为官,更容易被撂牌子,免于在宫中当下人。 宫女选秀的大致流程和八旗选秀基本一样,除了没有复选,而且一次入选可能有几百人。入宫之后,还要继续接受考察和培训,如果表现不好,特别是针线活学不会,只能当干粗活的下等宫女,甚至档案里还记载有“因笨交出”,因为太笨了被开除。那些出身不差、样貌周正,且心灵手巧的宫女才能伺候后妃,里面又能分出几等宫女。有宫女回忆说,给慈禧太后收拾屋子、擦地的算是上等,能更衣、洗脚、侍寝的,那就是特特等了。

那么宫女是不是就只能一辈子给人洗脚?也并不是。宫女有服役年限,而且还不断缩短。康熙年间规定三十岁就能出宫,后来雍正又把上限降到了二十五岁,还限定最长服役五年。虽然后来的皇帝没有怎么遵守五年上限,有宫女服役将近十年的记载,但至少都有服役时限的概念,不必终身为仆。 不仅如此,如果宫女被皇帝看中,的确有机会被提升地位成为宫中的妃嫔。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康熙十四年从内务府选秀入宫,三年后生下了未来的雍正,后来一路晋升,到雍正登基后荣登皇太后宝座,是母凭子贵的最好案例;还有后来被改编成《延禧攻略》的乾隆朝令皇贵妃,也是包衣出身。

总之,出身还行,样貌不差,小美第一关选秀有惊无险地过了,看看第二关,升位分。是不是就要开始宫斗了?还是没有。

如果留了牌子,没有被指婚给皇室王公,而是给皇帝做后妃,这就要开始初封位分了。我们的小美和乾隆以后的多数秀女一样,初封了一个常在。这个常在是什么水平呢?清史稿是这么说的:“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一听就明白了,清朝后宫的次序就是皇后最大,往下依次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些有定额,再往下贵人、常在、答应等级,就没有限额了。这一套体系基本上在康熙年间才成型,之后各代皇帝初封最多的就是常在和贵人两级,初封为妃和贵妃的每朝最多一两个,最低级的答应反而基本没有记录。

我们的小美能不能在这关一步到位呢?可能性非常小,这一关还是得熬。能初封到皇后,要么以前就是正宫嫡福晋,要么是皇上继位后才结婚,直接册立的,而皇贵妃这个级别基本上是皇后预备役,只在皇后不能正常行使责任时,才封皇贵妃代管后宫事务,比如《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原型,乾隆朝令贵妃魏氏,在皇后实质被废后升为皇贵妃,又或者在贵妃病重时冲喜,比如《甄嬛传》中华妃的原型,雍正朝的贵妃年氏,病重时被封为皇贵妃,几天后去世。总之,皇贵妃不是一个常设位置,《甄嬛传》中皇后健在却让端妃晋升皇贵妃,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往上爬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大家理解的受皇帝喜欢,更要紧的其实还是待遇差别。比如说每年不同位分可以拿的“年例”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年包”,皇后能拿一千两银子,几十种高级绸缎、棉丝、貂皮等等,而小美作为常在,就能拿五十两银子,几匹丝绸,还有三斤木棉。此外吃穿用度规格也不同,比如皇后宫内器具是金银铜铁应有尽有,而贵人以下最高只有铜器。还有平时各类肉品供应、冬天炭火供暖、晚上蜡烛照明、配备侍奉仆人等等,也都逐级减少。 不过就像自己的头牌上却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更重要的是能为家族带来好处。清朝习惯给嫡母、生母、皇后、太后家族的男性加封爵位,后来还追封祖上三代。不仅如此,后妃家族还可能从下五旗升到上三旗,或是从内务府三旗改编入满洲八旗,这叫“抬旗”,而有一些原本没有旗籍的民女会被特批编进八旗或者内务府,叫“入旗”。有时也是给一些破例入宫的汉人民女装成旗人打掩护。同朝为官的娘家亲戚,当然也免不了更受重用,比如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除了家族中本就有伯父是大学士、父亲是察哈尔总管,她的弟弟傅恒、侄子福康安都受到重用。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小美还是得再努力努力,离皇后还有五级呢。可是,小美如果想和剧里一样争宠,培养宫女、太监给自己当眼线,恐怕不太简单。

先说宫女,之前讲过宫女有服役期限,看似对宫女有所优待,其实不然。乾隆朝有一位惇妃,她在一次惩罚宫女时直接把她打死了,引起乾隆震怒,将她降级为嫔。惇妃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给皇帝生了最小的女儿,老来得女的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女儿,所以母女二人都颇为受宠。也正因此,乾隆格外看重此事,特地公开圣谕。他的话总结下来就是,虽然常有脾气不好的后妃“痛殴婢女”,有些婢女一气之下就自杀了,但朕从来没有溺爱的事情,自己决不允许任何人对家奴违法打死。别人可能觉得罚得重了,其实朕是看在小女儿的份上对惇妃从轻发落,各位臣子都要引以为戒。从妃降为惇嫔,看似严厉,但宫女家人其实只拿到一百两银子的赔偿,而且两年后惇妃就恢复了妃位,乾隆居然还怕别人觉得自己处罚重了。换句话说,他计较的是朝野内外不能滥用私刑,忍痛抓反面典型,你们家女儿只是被打死了,可朕的爱妃可是被降级了啊!作者查阅内务府的档案也发现,清朝有不少宫女因受责打而自尽或企图自尽的记载,甚至先进宫的大宫女都会对后辈下狠手,虽然内务府会按规定调查事情原委,但因此受罚或被贬的妃嫔却很少,可见宫女与主子关系有很残忍的一面。 此外,宫女有服役年限的限制,所以隔几年就要换一批,乾隆还下令出宫的宫女不能再回宫,让妃嫔和宫女很难维持长期关系。

宫女不太靠谱,那太监行不行?更危险了。后妃被贬常见理由之一,就是和太监亲近。咸丰朝有一位常在,与太监“任意谈笑”,直接降到了比答应还低的官女子。咸丰为此专门对太监提出警告,没事不准在宫内站太久,更别说和后妃聊了。

那再铤而走险,找大臣、去外界找帮手行不行?还是不行。清朝明确内外有别,顺治皇帝就开始切断后宫与外界的往来,宫外男女都不能随意进出,家人都不行。像是《红楼梦》里元春出宫省亲,整个清朝没有任何正史档案记载后妃回家省亲,虽然宫中规定允许后妃怀孕或者父母年老时可以入宫,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执行过,只有几次皇帝格外开恩允许后妃家人入宫。野史记载,很多后妃是趁随驾出入宫时,在宫门或者外出的地方在车上匆匆与等候的家人见面,说上几句话、收下一些礼物,还没哭完,车就已经走远了。而且间接的传递也不允许,比如后妃派太监出宫给家人拜访行礼时,决不允许提及宫中内外发生的事情,更不允许送礼。 清朝内外隔离非常严格,除为了防止外界扰乱内宫,还有一大考量是为了限制后宫对外界的影响,这一部分我们后面还会再讲。

既然不好争宠,小美离皇后又有好几关,怎么办呢?其实不用那么费心思,清朝的后宫晋封制度很明确,可以说和官场升迁差不多,就是得熬一熬资历。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两个主要晋封形式,逐级晋封和集体晋封。

逐级晋封,就是说要从下往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整个清朝只有四个人有越级晋封的特殊待遇,但都并非因为受宠。比如和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她咸丰二年参加选秀,四月进宫为嫔,五月跳级到贵妃,六月直接当了皇后,堪称清朝升职最快的后妃。这是因为咸丰帝原配早逝,急需皇后主掌后宫。还有同治的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十一年被封为慧妃,受到慈禧太后宠爱,以妃级享受贵妃级待遇,两年后在皇后健在的情况下晋为皇贵妃,破坏了之前讲的皇贵妃规矩,是慈禧干政的产品。

而集体晋封,就是说妃子们一般不单独晋升,比如册立皇后、皇帝或者太后大寿之类的大庆上一般会集体升一次,或者是和其他人一起打包晋升。皇帝一般都有意识地去控制集体晋封和连续晋封的频次,像乾隆朝令皇贵妃可以说是非常受宠,十年生了七个孩子,但也足足经历二十年才从嫔到皇贵妃,而且最后一次单独晋升皇贵妃,实际上是因为一个偶然突发事件,也就是著名的“皇后断发”。乾隆三十年时,皇后那拉氏突然断发,坏了满人不剪头的规矩,不久后被没收载有待遇的册宝,实质被废。包衣出身的令妃就是在这桩悬案后,才能单独晋升。除了晋升皇贵妃填补后宫真空,妃嫔重病也可能有单独晋升的临终关怀。至于生孩子、特别受宠的单独晋升,反而少见,只有皇帝子嗣很少,或是老来得子的情况才行。

注意,并不是说有了逐级晋升和集体晋升,清朝皇帝就会在后宫平均分宠,而是这两个规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妃嫔之间攀比和争宠的烈度。影响后妃晋升高度的因素,除了宠爱以外,可能受自己的年龄和规矩程度影响更大,这样能多赶上几次集体晋封。即便是那些不受宠、几十年没有晋升的妃嫔,晚年依然可能被酌情晋封。

总结一下,第一关是选秀,选秀又分八旗选秀和内务府选秀,分别选皇族的妻妾和侍奉宫女,要看家世和样貌。第二关是升位分,但是明确的位分制度、限定晋封方式消除了宫斗剧中的恶性争宠,严格限制后妃和宫中下人的交往,隔绝后宫与外界的交往,实现了后宫的“肃清”。 所以对于我们的小美来说,老实本分是成本最低的晋升策略,如果运气好能给皇帝生几个孩子,日后说不定母凭子贵。至于能不能最终闯到皇后最后一关,还是省省心吧。

你肯定在想,那我们的小美真的像宫斗剧女主一样走到最后,熬成皇后,甚至太后,登顶六宫之主、母仪天下,就可以大展拳脚、垂帘听政?实际上,清朝两百余年,只有清初和清末体制不稳定,又恰好碰上顺治和同治两个幼帝继位,才出现了孝庄和慈禧这仅有的两个强势太后,更别提皇后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说,明朝后宫女性有很多记载,明朝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但后宫女性十分活跃,甚至可以说是过分活跃,有皇后、太后辅政,有后宫专宠一人、贵妃和皇后争宠等等,甚至有妃嫔和宫女合谋差点绞死明世宗的“壬寅宫变”。相比之下,清朝后宫就很平淡,简直是“无情”的、刻板的。这是怎么做到的?清朝为了加强皇帝集权的程度,不仅是文臣权力被削弱,连后宫权力都在压制范围内。后宫在清朝为什么管得那么严,核心就是皇权至高无上。

注意了,很多人会归结为两朝文化不同,但其实满族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讲究男尊女卑,实际上是随着入关后的政治发展,皇帝权力不断强化,后宫才管得愈发严格。后金时期大汗妻子,也就相当于皇后,还是有很大的仪式权力的,比如重要节日里汗妻率众贵族的老婆们向大贝勒行礼、一起迎接凯旋的将士等等,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较量”,才逐步确立了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帝后格局。 我们可以这么说,后权被打压的同时,后宫与外界的隔绝也更森严,清朝皇帝的权力越膨胀,越腐蚀宫中女性作为人的自由。

好,那么我们来看看皇后是如何逐渐变成吉祥物的。按照现代理解,皇后是“第一夫人”,在古代应该是母仪天下的,其实清朝当时也有这样的时期。康熙时期册立皇后的诏书就说“宜昭女教于六宫……应正母仪于万国”,意思是既要给后宫的妃子做女性的榜样,又要给天下做母亲的榜样。在清朝前期,不仅册立皇后是天下大事,大臣和大臣的妻子还能与皇后产生联系。清朝有三大节,除了元旦和冬至,还有皇帝、皇后或者太后的生日。每到三大节,大臣要向皇帝和皇后写贺信,太后宫还会摆宴席,王公、大臣、公主、福晋等等都要来参加。皇后或太后生日时,大臣的妻子还要进宫向她们行礼。看过《延禧攻略》的可能还知道有个皇后主持的“亲蚕礼”,用来象征男耕女织的社会秩序,大臣妻子,也叫“命妇”,要一同参与,体现皇后是宫廷内外女性的最高领导。碰上皇后去世,外地大臣往往会请求进京奔丧,以示忠诚。比如乾隆十三年,也就是1746年,孝贤皇后富察氏去世,各地官员都奏请到北京奔丧。不过,乾隆他老人家觉得有些人是真心,其他人则是跟风。他认为文官太忙、汉官情分比较轻,可不必来,但是旗人来奔丧是本分,发现谁不想来还要让人查查,是不是有问题。可以看出,这时皇后还是忠君精神的一部分,乾隆还借机整顿了吏治。

然而正是在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转而开始遏制后权,下了三板斧:先是乾隆二十八年宣布,清朝后宫肃穆,不仅从不打听政事,平常小事都毫无干涉,所以科举的录取记录以后不再进呈皇后和太后。第二板斧晚了几十年,乾隆六十年,他宣布三大节与外庭没有什么关系,给皇后的贺信也终止了。第三板斧最狠,把册立皇后从普天同庆转为内廷典礼。乾隆禅位给嘉庆后,说“我朝家法,宫壸肃清,从不干与外事”,皇后应该专注“内职”,因此其他人以后也不用写信了。这把皇后的地位降到了历朝历代最低水平。

不仅如此,乾隆还砍了外戚的待遇。前面说过,后妃的亲戚会有封赏,特别是皇后的亲戚能够追封三代以上,还是一等公。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说外戚待遇过好,减为三等公。嘉庆朝还有一个案件,说兵部为了讨好皇后,试图把皇后弟弟的一个姻亲保送当官,结果被嘉庆帝发现之后阻止。连皇后家的姻亲想沾点好处都会被抓,可见清朝对外戚因皇后地位得利有多忌讳。

至于节日庆典中摆宴席、命妇进宫向皇后行礼,从雍正开始就被皇帝无故阻止,皇后自然无法在百官和女性心中建立起威信,更无法通过这种正式接触的方式施加影响。像亲蚕礼这样重要的标志仪式也被干扰,让妃子或者官员代替,很少有皇后能连续主持的。作者统计,在乾隆九年第一次举行亲蚕礼到宣统三年清朝覆灭的168年里,其中有据可查皇后亲自主持的也就六十几次,后来想参与的大臣和妻子都没有几个。

前面也提到宫廷内外相隔,实际上皇后是这个制度当中被提防最多的。道光十九年,也是鸦片战争前一年,道光帝宣布“天无二日”,“家无二主”,今后要给皇后报告任何事情,除了与她的直系子女相关的,其他都要先报给皇帝,还有皇后交代办什么事情,也得先告诉皇帝,等他批准,不然就要从重治罪。皇后就连后宫的权力也被道光剥夺,微妙的是,半年后皇后就因病去世了。

皇后如此,太后如何呢?一方面,太后无论是前朝皇后还是本朝皇帝的生母,都是孝道伦理的孝敬对象,历代皇帝因此都表现得非常尽孝。太后会和其他前朝妃嫔一起搬到新的宫殿区域,有时不够用了,皇帝就会趁机修葺新宫。当然,太后过生日,那也少不了盛大庆祝,全国各地都要进献珍宝,举办庆典。还是拿乾隆举例,他作为著名大孝子,继位就尊封了太后。乾隆十六年,他给太后祝六旬圣寿,召集全国戏班子,在宫里十余里的路上几十步一个戏台表演给太后看,奢华至极。他还经常带着太后一同下江南,在全国臣民面前彰显自己的孝敬。

但我们要说的是另一方面,太后是过得很舒服,但受到的限制比皇后好不了多少。前面讲的庆典虽大,官员却只能在规定时间按规定形式来祝贺,京城官员只能在午门外,外地官员禁止来祝寿,而且也不准擅自送生日礼物。乾隆还限制太后宫中活动区域,不准守卫擅自开门。外界人员、消息更是被严禁入宫,想提什么要求也常被拒绝。乾隆元年,太后说宫外有个寺应该修一下,乾隆非常警觉,马上反驳说以后被人知道您说话有用,那以后谁都来求情了,所以绝对不行。孝表演给天下人看可以,但皇权绝不可因为孝而被侵蚀。

乾隆以后,道光皇帝将太后有关的庆典规模都有所缩减,福晋、命妇之类的女性进见也常常被取消,太后和皇后一样受到严格限制,逐渐也变成了吉祥物。《甄嬛传》中那种为了争夺后宫权力丧失一切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因为就没有什么权力可以争。

我们总结一下,削弱后权主要有:制度、礼仪、空间三个维度。制度上切断臣子和命妇与皇后、太后的关系,礼仪上降低皇后、太后的参与规格,空间上隔绝后宫,严加看管。 这样,清朝地位最高的女性也丧失了权力,唯皇权最大。

说到最后,清朝后宫再严,也还是出了慈禧太后。我们可以说,清末垂帘听政是一种反噬。就是因为后宫女性被压制太久,所以咸丰末年大臣政变时才会选择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手,他们根本不担心两个女人会有什么威胁。

整个清朝后宫制度,是围绕女性去建立一套服从皇帝和限制自由的制度。作者也说,正是这套类似“囚禁”的制度,才让宫廷秩序如此严明。 的确,皇帝会爱后妃,顺治对董鄂氏、乾隆对孝贤皇后,都很深情,但爱不会比权更大。

从选秀之前,旗人女性就已经被皇权所控制。虽然绝大多数秀女都不会进宫,但选秀体现了清朝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能够深入到家庭之中。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据说旗人姑娘在家里能主事,能受到兄嫂辈的尊敬,是由于每个姑娘都有机会选到宫里当上嫔妃。”她们不需要对长辈行大礼,还可以去茶楼、戏园、酒馆之类的地方。反而等她们被留了牌子,比三十岁退休的宫女还惨,只能一辈子幽闭在四面宫墙之中。

秀女在被筛选时,皇帝还会提出有没有遵守满洲习俗的要求。这些是为了强化旗人的满人认同,皇帝要强化旗人的独特地位。先前说的选秀人数变少,是因为范围不断剔除外地旗人、底层旗人、汉军旗等等,最后光绪朝只剩下京城较高级的官员,直接原因是没法支撑规模庞大的活动,核心还是皇权衰落以后,选秀丧失了意义。

进了宫,她们虽然有贵族待遇,可却并不会有任何的权力,只能在后宫里等着皇上宠幸,稍有逾矩还会被贬。有野史记载,太平天国之乱期间有一次选秀,秀女在宫门前等入宫时哭泣,太监威胁要鞭打她们,有一位秀女挺身而出,说如果入选了和家人就是生离死别,怎么能不哭?而且皇帝不想着找平叛的人才,却来强取满足私欲的秀女,死都不怕,鞭又怎么样?

用某剧台词来说,这样的福分,给你,你要不要?我想,还是不要了。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整个清朝后宫制度,是围绕女性去建立一套服从皇帝和限制自由的制度。

  2. 削弱后权主要有:制度、礼仪、空间三个维度。制度上切断臣子和命妇与皇后、太后的关系,礼仪上降低皇后、太后的参与规格,空间上隔绝后宫,严加看管。 这样,清朝地位最高的女性也丧失了权力,唯皇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