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名》 卞恒沁解读
《吾国与吾名》|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胡阿祥,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曾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历史、中国人文地理等等。
关于本书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语言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历代名号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积淀的集大之作。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核心内容
古代中国的国号可以来源于地名或封号,来源于对先前王朝的模仿,来源于对谶语的呼应,还可以来源于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从古代中国的国号,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王朝塑造正当性的不同方式。从国号和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名叫《吾国与吾名》。不要误会,这不是林语堂先生的名著《吾国与吾民》,那本书的“民”是人民的“民”,今天这本书的“名”是名字的“名”。顾名思义,这本书讲的是中国的名字,也就是国号。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历代国号的来源和功能。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胡阿祥教授,他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把国号背后的故事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你可能会说,国号不就是个名字吗?有什么好讲的呢?其实,古代中国的国号对今天仍然有影响。比如中国的主体族群被称为“汉人”,这来自汉朝;海外华人被称为“唐人”,这来自唐朝。而且我们想想看,给孩子起名字,父母都要把字典翻上好几遍。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是两三百年,开国之君在确定国号的时候,难免要挖空心思。某些国号取得不好,还会被人笑话。比如隋朝的国号本来写作随便的“随”,隋文帝杨坚觉得这个“随”字里有个走之底,意思是走走停停,不太吉利,于是改成了后来这个“隋”字。但隋朝还是很快就灭亡了。宋代一本文人笔记里嘲笑杨坚不学无术,因为他采用的这个“隋”字本意是祭祀神灵的肉,其实更不吉利。
所以,国号怎么起,这是一门学问。国号绝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的主要功能是塑造王朝的正当性,也就是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国号,就觉得这个新王朝的建立是正当的,自己以后就是这个王朝的子民了。
举个例子,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为了国号的问题,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说《周易》里面有四个字叫“大哉乾元”,以后我们的国号就叫“大元”了。忽必烈这么做,是因为他作为蒙古人,要在汉人的土地上建立新王朝,就必然要利用汉人的儒家文化。《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用《周易》来起国号,就等于宣告蒙古人认同了汉人的儒家文化,这有利于树立新王朝的正当性。
其实,国号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它还暗含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是怎样变迁的。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讲书中的主要观点。第一,国号的来源有哪些?第二,开国之君们是怎样用国号来塑造王朝正当性的?第三,通过历代王朝的国号,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方面,古代中国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我们从最常见的说起,很多国号都来自地名。比如关于商朝的国号,王国维先生就说,“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经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后来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商”作为国号。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周原”,所以在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周”作为国号。
不过,很多王朝的国号看似来源于地名,这个地名可不简单,它其实是开国之君从前朝那里获得的封号。比如隋朝的创立者杨坚,在称帝以前就继承了父亲杨忠的“随国公”爵位,所以称帝以后就把国号改为“隋”。当然,这个“隋”字是经过改动的,改动的原因我在开头已经说过了。再比如唐朝的国号也来自封号,李渊在称帝以前,就曾经被隋朝封为“唐国公”。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他曾经在宋州这个地方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宋”,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算作这一类。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个特例,那就是汉朝。汉朝的国号看上去来自封号,刘邦曾经被项羽封为“汉王”,但刘邦其实曾经对这个封号很不满,因为这个封号来自汉中。汉中在当时比较偏僻,他觉得自己这是被流放了。张良就安慰他,说“汉”这个封号不错啊,你看天上的银河,被称为“天汉”,我们在地上的这个“汉”,和天上那个汉是彼此呼应的,我们打出“汉”这个旗号,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汉朝的这个“汉”,表面上来自封号,其实也和含义有关。
用封号做国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主流。你可能还注意过一类现象,有一些政权的国号和之前的王朝是相同的,这一般是因为后面这个王朝想要抬高自己的身价。举个例子,汉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好几个国号叫“汉”的政权,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刘。光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三个:五代中的后汉,建立者叫刘知远;十国中的北汉,建立者叫刘旻;十国中还有个南汉,建立者叫刘䶮。这些姓刘的都把国号定为汉,主要就是跟刘邦建立的汉朝套近乎,显得自己的政权比较有背景。再比如唐朝灭亡以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两个叫“唐”的政权,而且建立者都姓李:一个是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李昇建立的南唐。不用说你也知道,这两个政权打出的都是复兴唐朝的旗号。
除此以外,有一些国号表现得特立独行,它们来自谶语。所谓谶语,就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预言,意思都比较模糊,只能靠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国号就和一句谶语有关,这句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取代汉朝的是当涂高,但这个“当涂高”是什么呢?东汉末年有人就猜,当涂高就是挡在路上的那个高大建筑物,这不就是“魏”吗?古代皇宫大门上都有一座高耸的城楼,那个叫“魏阙”,“魏”就是高大的,“阙”就是门。“魏阙”有时也简称“魏”,所以曹操曾经要求汉献帝封他为“魏公”,也可能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语,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后来“魏”这个字就从曹操的封号,变成了曹魏政权的国号。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表面上来自封号也就是“晋国公”。但有历史学家指出,其实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当年要求封为晋国公,也是为了去呼应“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当时汉朝还留了一个尾巴也就是蜀汉政权,司马昭认为魏国并没有真正地取代汉朝,这个任务将来要由司马家族来完成。晋国公的这个“晋”字,就有“高升”的意思,所以会有“晋升”这个词,这也可以跟“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呼应起来。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其中齐朝的国号也来自谶语。齐朝的建立者是南朝宋的大将萧道成,他是通过篡位当上的皇帝。在他篡位以前,有一句谶语很流行,叫作“金刀利刃齐刈之”,“刈”就是割断。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金刀和利刃都一齐割断,背后其实大有玄机。南朝宋的皇帝姓“刘”,所以南朝宋又叫“刘宋”。繁体的“刘”字里面就含有“金”字和立刀旁,萧道成就把“金刀利刃齐刈之”里的“金刀”解释成刘宋政权,把一齐的“齐”字解释成未来的国号,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断送刘宋政权的新王朝是齐朝”。萧道成就根据这句谶语,把国号定为了“齐”。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离我们最近的那三个王朝,也就是元、明、清三朝,怎么现在还没登场呢?这三个王朝的国号都可以划入一类,那就是根据含义来选择国号。
元朝的国号我在开头讲过了,它来自周易里的四个字“大哉乾元”。乾元就是万物之始,入主中原的蒙古人选择“大元”作为国号,目的就是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明朝的国号可能和当时的白莲教信仰有关,白莲教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核心教义是“明王”即将出世,救民于水火。“明王”就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白莲教徒日常诵读的经典《大阿弥陀经》当中就把阿弥陀佛称为“诸佛光明之王”。所以,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后来被称为“小明王”。朱元璋曾经参加过红巾军,他把国号定为“大明”,也就顺理成章了。
清朝国号的来历有点不清不楚,美国历史学家欧力德认为,“大清”这两个字原本是对满语的音译,满语的原意是“勇士”,大清国就是“勇士之国”。不过,清朝选择用“大清”这两个字来翻译满语,看中的也是这两个字背后的美好含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清”是三点水旁,代表水,而“明”代表火,水能克火,所以把国号定为“大清”,将来一定能战胜大明。
好的,到这里我已经为你讲完了古代中国国号的几种主要来源:有的来自地名或封号,有的故意使用和以前某个王朝相同的国号,有的来自谶语,还有的来自含义。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们在国号的问题上煞费苦心,无非是为了给新王朝树立正当性。下面我就再为你讲讲,国号和正当性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有的皇帝在制定国号的时候,其实是在利用传统来塑造正当性。比如有的王朝在刻意模仿以前某个著名王朝的国号,这很明显就是在利用传统,用今天的话说,这甚至是一种山寨行为。如果国号来自地名或者封号,这背后也体现了对传统的利用,这里说的传统主要来自西周的分封秩序。
西周的分封秩序造成了这样的传统:每个诸侯国都拥有一个封号,这个封号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诸侯国内部的认同。同时,分封秩序还塑造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这种观念到了战国时期又发展成,如果某个国君在道德上更加优越,受到天下人的拥戴,那他就可以代替原来的天子,取得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观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由新的势力来完成统一,这已经成为时代大势。有一本著名的兵书叫《六韬》,就是六种韬略的意思,托名是姜子牙写的,其实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某个无名氏。这本书里就有一句名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居之。”这可以代表战国时期的主流观念,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有意思的是,分封秩序留下的传统在后来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分封秩序固化在儒家文化当中,所以后世虽然不再沿用周朝的分封制度,但仍然模拟了周朝的分封秩序,对一些元老重臣授予封号,这就为一些大臣的篡位行为提供了便利。这些大臣在篡位之前,一般都会要求皇帝给自己不断加封爵位。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时在公爵之上还会加一个等级叫作“王爵”。这些想要篡位的大臣一旦被封了王爵,就可以在穿着和排场上模仿天子的气派。比如他们的王冠前面可以挂着十二串珠子,这本来是皇帝的特权。他们还可以“建天子旌旗”,也就是出行的时候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到了这一步,最后篡位称帝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比如曹魏政权的国号虽然和谶语有关,但也利用了分封秩序的传统。曹操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要求汉献帝把自己封为“魏公”,后来又加封为“魏王”,他的魏王国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在这个过程中,他建立了祭祀曹氏祖先的宗庙,还设立了自己的小朝廷,朝廷上也有文武百官。换句话说,他在汉朝内部建立了一个小王国,这个小王国里的大臣们效忠的对象都是曹氏家族,而不是汉朝的刘氏家族。曹操还利用这个过程去检验官员对他的忠诚度,如果有官员表示效忠汉朝,而不是效忠曹家,就会遭到他的打击。甚至曾经跟随曹操多年的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朝廷封曹操为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后不得善终。
曹操当上了魏王,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排场,取代汉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曹操可能是想保全自己的名声,所以把最后一步留给儿子曹丕去完成。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王位,立刻逼迫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了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
你看,曹家取代汉朝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两代人的接力赛。曹家在取代刘家之前,模拟了周朝的分封秩序,先是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然后以诸侯国国君的身份,接受刘家的所谓“禅让”,成为天子。禅让的理由,当然是曹家比刘家在道德上更优越。曹丕为了表示谦虚,甚至还假惺惺拒绝了三次,才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这样,血淋淋的篡位行为就披上了一层道德的外衣,曹丕当皇帝也就有了正当性,这时把“魏”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一来这个“魏”字原本是汉朝给曹家的封号,直接沿用可以证明禅让的正当性;二来曹操之前建立的小王国就叫魏国,手下的大臣们对这个“魏”字已经产生了认同,也就没必要再改了。曹家的这些手段后来又被司马家族学了去,司马家也依样画葫芦,先是被封为晋公,然后是晋王,最后逼迫曹家禅位,建立了晋朝。后来的隋朝、唐朝也都是学的这一套,他们的正当性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和周朝的分封秩序有关。
除了传统,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比如前面提到,有的国号是从谶语里面来的。我们今天看谶语,只会觉得那是一些荒诞不经的字谜,但在当时的中国,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普遍迷信,谶语可是很有地位的。人们相信谶语,是因为他们相信谶语代表了天意。比如前面说到的“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语曾经长期阴魂不散。东汉末年的袁术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相信“当涂高”说的是自己,他的字叫“公路”,“路”和“当涂高”的“涂”是一个意思。甚至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北魏,之所以定国号为“魏”,也是受到了“代汉者当涂高”的影响。
除了谶语,其他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进而影响到国号的制定。比如元朝的国号利用了儒家的信仰,明朝的国号利用了白莲教信仰。其实清朝的国号也和信仰有关。前面曾经提到,“大清”这个国号有可能是想水克火,战胜明朝,这背后是古代中国一种古老的信仰,叫作“五德终始说”,就是每个朝代都对应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中的一种,朝代更替对应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明朝对应的是火德,甚至连皇帝都姓“朱”,也就是红色,火的颜色。清朝就应该对应水德,这样才能取代明朝。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王朝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是当时的普遍信仰。所以清朝国号的背后,也是一种借用信仰来确立正当性的努力。
你看,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里面其实还包含了历代王朝塑造正当性的各种方式。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样是用国号来塑造正当性,为什么有的国号背后是传统,有的国号背后是信仰呢?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变迁。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变化。而且在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个阶段,逐渐从汉人占据主导的“小中国”,开始向多民族的“大中国”过渡。你可能要问了,这么复杂的东西,怎么能从国号看出来呢?还真的能,且听我慢慢讲来。
我们都有一种印象,中国只要换一个家族来统治,就要更改一下国号,这个在古代叫作“易姓革命”。“易姓”就是给江山改个姓,从姓刘变成姓曹,或者从姓朱变成姓爱新觉罗。“革命”的意思跟今天说的革命可不一样,在这里是“变革天命”的意思,说的是君王承受新的天命,改朝换代。易姓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发生,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但我们来看一个反例:战国初期,齐国内部有一位叫田和的贵族,自立为齐国的国君,并把原来的国君放逐到海岛上,这件事被称为“田氏代齐”。齐国原来的君主姓姜,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人,自从田氏代齐以后,齐国君主开始姓田。所以齐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一段叫“姜氏齐国”,一段叫“田氏齐国”。你看,田和自立为国君,但齐国还叫齐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分封社会之下,所有的诸侯国在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大多数国家的国号都是周天子赐予的。如果擅自更改了国号,就等于背叛了周天子,背叛了周朝的分封秩序。其他诸侯国就可能以此为由,对这个国家进行讨伐。所以,田和虽然自立为国君,但他不敢擅自改变齐国的国号,同时,他还必须要去请求周天子加封他为齐侯,这样他的篡位行为才具有正当性。
这种现象在欧洲历史上很常见。法兰克王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丕平的权臣,他在法兰克王国篡位,也不敢改变法兰克王国的国号,而且要去找罗马教皇来为他加冕,承认他的地位。这类似于田和自立为国君,还要去请求周天子为他加封。不过,丕平虽然没有更改国号,但他在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叫作“加洛林王朝”,因为加洛林是丕平的姓。他以前的那个时代称为“墨洛温王朝”,因为原来的法兰克国王姓墨洛温。你看,这和前面说的“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是不是非常相似?
不过,在战国时期,周天子软弱无力,战国七雄才是主角,而且周天子和罗马教皇不一样,他并没有获得宗教力量的加持。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开始流行“天下惟有道者居之”的思想,也就是谁能够平定这个乱世,谁就能名正言顺地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的主人。再加上中国文化中早就存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思想,也就是商汤取代夏桀,周武王取代商纣王,都更改了国号,但这是顺应天命的行为,甚至更改国号这件事本身就是“革命”的一个步骤。所以,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顺便还消灭了已经只剩个空架子的周天子,秦国也就理所应当地把“秦”作为整个天下的国号。这种行为又被后来的汉朝所模仿,古代中国每逢改朝换代,必然更换国号的传统也就固定下来了。
不过在东汉后期,士族的势力开始崛起。所谓“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本质上是学者、官员和地主的三合一。比如东晋的宰相谢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都是士族的成员。从东汉后期到隋唐初期,士族一直是权力游戏的主要玩家,正是他们模拟了周朝的分封秩序,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自己的政治势力,甚至篡夺皇位。曹氏家族就是一步步从魏公到魏王,最后成为皇帝的,司马氏家族也是如此。隋文帝杨坚原本也做过“随国公”,唐高祖李渊也做过“唐国公”。他们当上皇帝的历程,都是在复制曹氏家族走过的道路,这也是士族登上皇位的规定动作。所以,在这一时期,国号的主流来源就是前朝赐予的封号。
唐宋之间的战乱彻底消灭了士族,宋朝以后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平民社会”,再没有什么世代为官的士族,大家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出来做官。北宋很多著名的大臣,比如欧阳修、范仲淹、包拯、苏轼、王安石这些人,都是平民出身。所以在宋朝以后,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用封号来做国号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与明朝国号相关的白莲教在当时也是底层平民的信仰,所以明朝的国号其实是平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在宋朝以后,少数民族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辽朝和金朝都曾对宋朝造成重大威胁,蒙古人甚至统一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元朝。少数民族制定国号的根据,一般都是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这些美好含义中往往包含了信仰的因素,这成为少数民族王朝树立自身正当性的重要手段。这种做法并不符合汉人王朝制定国号的习惯,所以“大元”和“大清”这样的国号,其实折射出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宋代以后的中国,逐渐从一个汉人占据主导的“小中国”,开始向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过渡。甚至今天的我们,都仍然生活在这个大中国的延长线上。
所以,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它还是一个政治符号和一种时代象征。国号就像是一块精美的琥珀,里面封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仔细去反复观察和玩味。
好的,《吾国与吾名》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号主要有四种来源,它可以来源于地名或者封号,来源于对先前王朝国号的模仿,来源于对谶语的呼应,还可以来源于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
第二,从古代中国的国号,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王朝塑造正当性的不同方式。如果国号来源于封号,或是来源于对先前王朝国号的模仿,那这个王朝的正当性主要来源于传统;如果国号来源于对谶语的呼应,或是来源于国号本身的含义,那这个王朝很可能是在试图调动某种信仰,来为自身的正当性服务。
第三,从国号和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周朝,国号不能擅自更改,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汉朝以后,封号成为国号最重要的来源,这反映了士族势力的崛起。宋朝以后,国号不再来源于封号,反而是底层平民的信仰,开始成为国号的来源,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平民社会。同时,“大元”和“大清”这样的国号依据的是国号本身的含义,这并不符合传统汉人王朝国号的命名规则,这反映出宋朝以后的中国正逐渐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国号里面其实凝聚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
撰稿: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李璐
划重点
1.古代中国的国号主要有四种来源:地名或者封号,对先前王朝国号的模仿,对谶语的呼应,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
2.不同的国号来源,可以看到历代王朝塑造正当性的不同方式。
3.宋朝以后,国号不再来源于封号,而是底层平民的信仰,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平民社会。大元”和“大清”这样的国号依据的是国号本身的含义,反映出宋朝以后的中国正逐渐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