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生意》 海琳娜解读
《启蒙运动的生意》| 海琳娜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达恩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有《启蒙运动的生意》《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屠猫记》等十余部学术著作,翻译成十二种以上的语言,是书籍史和文化史方面的专家。曾经的记者生涯让罗伯特·达恩顿关注公众舆论和媒体,对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情有独钟。
关于本书
《启蒙运动的生意》是罗伯特·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考察了有启蒙运动圣经之称的《百科全书》的出版史,揭示其广泛传播的复杂过程。该书帮助作者获得了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 Leo Gershory 奖,被誉为18世纪出版史研究领域的转折点。
核心内容
《百科全书》的出版和畅销,不仅是启蒙运动思想对民众的巨大吸引力,更是书商对出版业巨额利润的追求。《百科全书》在开本上的每一次缩小,都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的市场。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书商,他们都未曾以传播启蒙运动为己任,但他们在《百科全书》出版上的激烈竞争,事实上推动着启蒙运动在欧洲的传播。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概47万字,我会用大概25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其中的精髓:我们都知道18世纪的法国处在教会和王权的高压统治下,《百科全书》这样一部反抗旧制度旧权威、对启蒙运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书籍是如何得到出版的机会,并成为那个时代欧洲最畅销书籍的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1745年,狄德罗开始编纂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书籍《百科全书》,1751年,第一版第一卷出版,直到二十一年后最后一卷面世,整部书才算第一次完整出版。这套书价值980里弗,里弗是当时的货币单位,以当时的物价计算,这笔钱相当于一个工人家庭四年的食品预算。即使对于一名外省的法官,他们的收入在外省资产阶级中算是最高的了,想要买下一套对开本的《百科全书》,也需要三分之一的年收入。这哪里是书,简直就是奢侈品。
那么,一件奢侈品怎么就成为一部畅销书了呢?这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对知识有着无与伦比的渴求,大家都恨不得砸锅卖铁买下它,还是……有别的因素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最终把它推上了畅销书的神坛。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就像我们回顾中国历史时,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学者们讨论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转变,我们知道一个帝皇的生平,也熟悉那些改变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传统的历史学者研究《百科全书》时,更关注的是它的编纂者们和旧制度之间对抗,通过对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背景因素分析,来阐述这部书在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意义。但很少有人去问,它为什么能出版,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读者的手中,这个过程和那个时代是怎样密切关联的,又是怎样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但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研究的资料。在正式的档案里,我们找不到这段历史。但在1963年,有一个人无意中接触到这段历史的线索。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达恩顿。
1963年,达恩顿当时正在牛津大学做博士论文。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在瑞士某座小城的图书馆里,保存着一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信件原稿,这些信件原稿有一百多封。我们都知道,18世纪,既没有电话也没有互联网,书信是当时的人互相联系最主要的手段。他们会在信里谈到婚姻、家庭和个人的烦恼,也会讨论政治、生意和各种社会上的八卦新闻。当我们翻开这些信时,就好像走进那个时代,跟着信的主人,看着他身边发生的事。对于历史学者来说,这种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时间机器可以带我们回到过去。
达恩顿知道这些信后,非常吃惊,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去看看。等到他回到纽约当记者后,哈佛大学给了他一个研究职位,这个职位非常诱人,它允许达恩顿在三年时间里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认真做研究就好。也就是说,这三年里,哈佛大学给他开工资,没有每年必须发表几篇学术文章、上多少节课的指标,他只需要干自己想干的事就可以了。这样的要求,达恩顿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他收拾好东西,就去了瑞士的那座小城,那座城市叫纳沙泰尔,这个名字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达恩顿在纳沙泰尔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五万封信。这些信属于18世纪的“纳沙泰尔印刷公司”,我们简称它为 STN 。这家公司是当时一家相当出名的法文图书印刷公司,并且,它们曾经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印制。从这里开始,达恩顿打开了通向《百科全书》畅销之路的大门,他像一个侦探一样在这些信件中寻找线索,最终写成了这本《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这本书帮助他赢得了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 Leo Gershory 奖,这个奖项专门颁发给当年度17世纪至18世纪西欧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最佳图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奖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百科全书》是怎样从奢侈品走向畅销书的。
首先,这部书是以一种“合法的非法书”的面貌走向畅销开端的,我们为什么称它是“合法的非法书”呢?基于这部书的内容而言,它是非法的。我们都知道《百科全书》可以说是18世纪最重要的一部书,它贯穿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知识来自于理性,而不是教会和王权。这是对旧制度的否定,所以肯定会被当权者看作“异端邪说”。很有意思的是,它居然出版了。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名词:特许权。18世纪的法国,想要出版一本书,首先必须拿到出版这本书的特许权。这个权力是由国王授予的,不归教会,也不归最高法院。但是,国王肯定不会每出版一部书就先去看一遍,这种事情交给大臣就好了。当然,大臣也很忙,顾不上这些小事,于是,就有了书报总监。这是一个官僚体系,层层分工。我们可以想象,《百科全书》申请特许权时,上面的大人物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书里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
除了特许权,在18世纪的法国,图书出版前还需要审核。正像我们前面说的,国王和大臣不可能亲自来审核,这件事归书报总监负责。所以,只要书商说服书报总监,他们可以通过保护人拿到出版特许权。比如说,这位书报总监是一位亲近启蒙运动的人士,或者,最通常的做法,用金钱收买。总之,那个时候的书商通常都在官僚系统中拥有自己的保护人。
那么,有了特许权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很显然不是。虽然《百科全书》是一部传播启蒙运动的重要书籍,但如果在书里白底黑字地写上“反教会”、“反国王”这样的话,那谁也不敢出版。所以,为了保证顺利出版,编纂者们把那些激进的、反对旧制度和宗教的东西拆开成一个个碎片,藏到书里去。比如,书中有一个条目讲的是吃人。怎么生火,怎么烧水,怎么把人煮来吃了,很详细,看起来就像很正常地介绍某件事。但是,在这个条目结尾相互参照的文字中,写了一句:参见“圣餐”。“圣餐”是基督教的一种主要仪式。这个仪式中有两种材料,面饼和酒,分别象征着耶稣的身躯和血液。领圣餐的意思是,耶稣和他的信徒们因这个仪式在一起。《百科全书》把宗教和吃人放在一起,就有了强烈的反宗教的暗示。《百科全书》的编纂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掩盖起来。1751年,第一卷《百科全书》顺利出版。
但是,正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百科全书》第一部非常昂贵,能买得起它的人都是很有钱的大贵族和社会上层人士。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部书充满了异端邪说,太危险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当局对《百科全书》公开的抨击和批评声就没有停止过,让人相信这部书马上就要完蛋了。
不过,别忘了,书商们在政府中都有自己的保护人。当出版遇到困难时,就轮到他们出手了。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一个叫马尔泽尔布的人。他是当时的书报总监,也是《百科全书》出版者的保护人,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百科全书》在批评声中继续出版到了第七卷。到了1759年,《百科全书》终于被当局禁止出版。但负责这件事的人是谁呢?又是马尔泽尔布。很幸运,马尔泽尔布虽然没收了这些书,不过,他没有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藏了起来。紧接着,官方收回了《百科全书》出版特许权,随即,又在马尔泽尔布的操作下,把特许权授予这部书的“图版汇编”本。实际上,《百科全书》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出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一部反抗旧制度旧权威的书籍,会在那样一个专制的年代出版?难道马尔泽尔布可以手眼通天,就连教会和国王都拿他没办法?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百科全书》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著作,比如伏尔泰和卢梭的文集,有着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优点——赚钱。
第一版《百科全书》的出版总收益高达二百五十万里弗,这是一笔巨款。为了它,书商们愿意铤而走险。而对于当局来说,出版业能够带动印刷、造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肯定不能轻易放给国外的书商去做。于是,当局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你可以出版,但我不保护你对这些书的财产权。我不仅不支持它的出版,我还会没收它,不过,话虽这样说,真是要没收前,当局还是会先通知书商,赶紧把自家的书运走。只不过,书籍被没收的风险始终存在。于是,《百科全书》就成了“非法状态”下的合法书。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百科全书》的出版,不是一厢情愿的举措,而是书商和当局的共谋。
说完了《百科全书》是怎样出版的,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从高端的奢侈品成为18世纪欧洲最畅销的书籍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到一个叫庞库克的人。这个人可以说是18世纪法国的媒体大亨,他投资过16种报纸,传闻他花了八百万里弗控制了法国出版业,当然,他否认了这个说法。不过,他确实有非常强力的保护人,这些人中包括了当时的巴黎警察总监、书报总监和外交大臣。1768年,庞库克和他的合伙人从第一批出版者手里买下《百科全书》的出版特许权。但因为他们的前任已经卖出了很多部《百科全书》,所以,如果他们想要再卖一次,最好就是做改编版或修订版,这样才能吸引读者重新购买这么贵重的书。
庞库克找到了一个合作方,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达恩顿在瑞士发现的那50000封信的主人:纳沙泰尔出版公司,简称 STN 。
18世纪的法国周边,尤其是瑞士,有很多像 STN 这样的出版公司。这些公司有一项业务就是为法国书商印刷“非法状态”下的合法图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说过,《百科全书》是法国当局和书商的共谋,书可以出版,但不受保护,说不定哪一天,书商们存在库房里的书就会被当局没收,损失惨重。1770年,巴黎警方就查封了庞库克6000本《百科全书》这些书一直被放在巴士底狱里,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才重见天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法国书商们选择在瑞士印刷图书,再通过走私渠道,将书运入法国。庞库克和 STN 合作,一是需要出版图书的资金,另一方面,就是想利用境外印刷的安全性。
庞库克和 STN 合作的是第三版对开本《百科全书》。不过,庞库克很快就改主意了,他要做一部终极的《百科全书》,把原来的《百科全书》分拆为26部“辞典”,每一部辞典里涉及一种知识,读者可以通过字母顺序来查阅相关的知识。不仅如此,他还聘请作者在每一部辞典前附上一份“分析表”,说明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以及检索方式。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庞库克相信这部书能让他名留青史。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来自里昂的书商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个人叫做杜普兰。
在这里,我们先要弄清楚庞库克和杜普兰在当时法国出版业中的位置。庞库克是巴黎出版业公会的成员,这个公会实际上垄断了18世纪法国的图书出版特许权。公会之外的人基本拿不到出版特许权。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巴黎之外,几乎所有的外省书商,本质上都是盗版书商。因为他们没有特许权。他们会甘心吗?很显然不会。他们是书商,他们也想赚钱。杜普兰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决定盗版印刷《百科全书》。
1776年,杜普兰发布了一份说明书,说他要出版一种价格便宜的四开本《百科全书》。在这里,我们先熟悉一个术语:“开本”。一张纸制作出来时是比较大的,想要把它做成书页,就得裁切成很多小张,如果整张纸裁切成16个小张,那这本书的开本就是16开,裁成32个小张,开本就是32开。可以看得出来,一张完整的纸,裁切的小张越多,制成的书就越小。我们在书店里买到的小说,通常都是32开。那么对开本呢?当然就是把一张纸裁切成两个小张,作为一本书的两张内页。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18世纪法国的造纸业远不如现代发达,那时候制造出的纸张肯定比现在小,否则的话,对开本的大小就太夸张了。
在杜普兰之前,《百科全书》都是对开本,豪华、大气、昂贵。其实,杜普兰自己也没有真的以为这个四开本能赚大钱,但他想试试,看看这里面的市场究竟有多大。而且,这也花不了他几个钱。他只需要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份出版说明书,告诉大家,你们看,我这有部书要出版,书的内容是什么,开本有多大,我打算印多少卷,想收你多少钱。如果预订的人多,好,开工;人少,那就放弃。这份说明书真是太有冲击力了。那个时候,第一版对开本《百科全书》价格已经从980里弗涨到了1400里弗。而杜普兰推出的价格只要344里弗,比对开本的价格便宜了1000多里弗。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买得起《百科全书》,而且,这些人一旦买了便宜的《百科全书》,肯定不会再购买庞库克策划的新《百科全书》。
杜普兰的四开本征订非常成功,可以说风靡法国全境。得知这个消息,本来还想威胁杜普兰放弃出版计划的庞库克立刻改了主意。他要求和杜普兰合作,一起赚这笔钱。经过四轮谈判,1777年,庞库克、杜普兰、 STN 达成协议,共同出版四开本《百科全书》。达恩顿称他们为“四开本同盟”,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几个月后,又出现了“八开本集团”。听到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有人想出版八开本的《百科全书》了。八开本比四开本小,价格更低,竞争力也更强。提出这个计划的人是来自瑞士洛桑和伯尔尼的印刷公司。他们有二十年盗版法国图书的经历,在欧洲范围内,尤其是德国,低价抛售盗版图书。
现在,我们知道,四开本《百科全书》的销售市场是法国全境,而八开本出版商的传统市场是欧洲,尤其是德国。但是,双方都想把图书销售到对方的市场。这是“四开本同盟”和“八开本集团”可以谈判的基础。庞库克想要说服“八开本集团”推迟两年出版八开本《百科全书》,但“八开本集团”一步也不想退。双方谈判破裂,“四开本同盟”与“八开本集团”正式开战。庞库克和杜普兰的保护人没收了走私进入法国的八开本《百科全书》,把八开本赶出了法国。《百科全书》欧洲市场就被一分为二,一边是四开本销售的法国,一边是八开本畅销的欧洲其他地区。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18世纪《百科全书》的盗版问题。杜普兰不是第一个想要盗版《百科全书》的人,八开本也不是第一部盗版的《百科全书》。早在《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时,英国和意大利等地就已经开始盗版了。那时有一个版本被称为“伊韦尔东版”,是在瑞士的伊韦尔东市印刷的,卖往欧洲北部的德国和荷兰,销量相当不错。
不过,还有另一种盗版。这种盗版的目的并不是想要销售盗版书,而是把盗版作为一种威胁的手段,用来索取保护费。比如,杜普兰的两位里昂同行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没有盗印整部四开本《百科全书》,而是只将其中的48页印制了2000份,然后,他们拿着这部分盗版货去见杜普兰,告诉他,只要给他们一笔钱,他们就放弃盗版。这是赤裸裸地敲诈,为了避免冲突,“四开本同盟”支付了27000里弗的赎金。
现在,让我们回到“四开本同盟”和“八开本集团”的战斗中去。1780年,想要进军法国市场的“八开本集团”向庞库克提出讲和。他们达成了协议,互相可以进入对方的市场,但是,“八开本集团”想得太简单了,就在他们投入资金准备生产专门针对法国市场的第二版八开本《百科全书》时,庞库克推出了更便宜的八开本。这一手段彻底把“八开本集团”赶出了法国。
实际上,《百科全书》的版本,从正版到盗版,从最初的“巴黎对开本”到后来的八开本,种类之多,超出人们的想象。书商们要么开发新产品来抢占市场,比如,比对开本便宜的四开本,比四开本还便宜的八开本,要么,就用更低的价格更大的数量来倾销旧的产品。在18世纪的法国,出版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书商们有着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贪婪。但是,正是这种贪婪,这种对利益的角逐,促使四开本和八开本的出现,推动着象征着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从法国走向整个欧洲,成为那个时代欧洲最畅销的书。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百科全书》是怎样从奢侈品走向畅销书的过程。这些资料来自于 STN 留下的那50000封信件。这些信件不仅揭示了四开本同盟和竞争对手间的冲突,而且,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同盟内部的勾心斗角。
首先是庞库克,他把《百科全书》的特许权同时卖给几家, STN 的股份不断缩水,从原有的百分之五十(音频中缺少这一句),最终缩减到了百分之二十,而且,他还很容易改变主意,什么有利可图就做什么,这就让 STN 非常难办了。它们为了准备印刷《百科全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印刷设备、油墨、纸张,雇佣印刷工人,却只能从庞库克和杜普兰手里拿到少量的印刷任务。尤其是杜普兰,最让 STN 头疼。
杜普兰既是“四开本同盟”的合伙人,又是《百科全书》的批发商和印刷商。 STN 手里也有一部分《百科全书》的订单,但是,杜普兰收走了这部分订单的钱,却找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属于 STN 的那部分,这个里昂书商找了很多办法从合伙人手里捞钱。比如,他故意增加排版的行距,让印刷一部书需要更多的纸张,按照他和“四开本同盟”的协议,他会从每张纸上收取额外的补贴,这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还使四开本《百科全书》的卷数从原本的29卷,拉长到36卷。订购者不得不为多出来的卷数付款,这让他们非常愤怒,而杜普兰却能从增加的纸张赚取更多的钱。
随着四开本《百科全书》的出版接近尾声,庞库克和 STN 对杜普兰的不信任感越发强烈。他们一直怀疑杜普兰在销量上作假,并且企图侵吞他们的收益。 STN 派出了产业间谍负责调查这件事,整个过程都通过书信最终保存了下来。他们找到了证据,但是他们不能让杜普兰知道他们掌握了证据。 STN 和庞库克联合起来,准备在最后结算的时刻,亮出他们的证据。这个时刻就是杜普兰提交四开本销售最终账目的时刻。只要将账目和他们的证据相互对照,就能证明杜普兰欺诈。1780年1月28日,杜普兰提交了账目。 STN 和庞库克赢得胜利。最终,杜普兰支付了176000里弗的赔偿。
那么,杜普兰到底从他的合伙人手上捞了多少钱?我们可以从他后来的生活发现一些眉目。在结束四开本出版结束后,杜普兰退休了,他买了一个贵族头衔,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过上了奢侈的生活。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出版了四开本《百科全书》。这部反抗旧制度的书籍,将一位资产阶级的书商,转变为一个旧制度的贵族。这也再次告诉我们,书商们出版《百科全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启蒙运动的思想,而是为了巨额的利润。
到了这个时候,“四开本同盟”也就走到了终点。不过,庞库克还在继续出版《百科全书》。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吗,庞库克想出一部新《百科全书》,他把这部书称为《方法百科全书》。
《方法百科全书》是庞库克心中《百科全书》的终极形态,他想把以前版本中所有他认为糟糕的部分剔除掉,再把所有好的东西收纳进来,让它成为“一座包含人类所有知识的完整的图书馆”,而他也将因为这部书,名留青史。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庞库克选择了18世纪法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来作为这部书的撰稿人。可是,这些作者拖稿严重,有些作者九年时间一个字也没写,再加上庞库克本人缺乏有效的规划,《方法百科全书》的卷数不断增加,最后远远超出了预计。
我们前面讲过,一本书出版前都要发出版说明书,讲清楚自己打算印多少卷,收多少钱。卷数增加,意味着订购者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订购者非常不满,指责庞库克欺诈。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暴发,情况就更糟了,印刷业转向政治小册子和报纸的印制,影响了《方法百科全书》的出版,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庞库克赖以维生的特权,建立了新的出版秩序,庞库克不可能再通过特权来维持《百科全书》的出版。
时代改变了,《百科全书》辉煌的畅销史也在此告一段落。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从它出版那天开始,就被视为毁灭宗教、侵蚀国家的阴谋。但就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却是在它抨击的旧制度的支持下出版并传播的。这看似一个悖论,却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真实面貌。在那个时代,书籍的出版没有“合法”与“非法”的清晰界线。
其次,在18世纪,出版是一桩残酷的生意,充满着尔虞我诈和赌博式的高风险投入。但正是书商们疯狂追逐利益的商业行为,将启蒙运动的观念渗入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他们传递启蒙运动,不是他们认为自己肩负这样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因为这是一门生意:启蒙运动的生意。
最后,庞库克是《百科全书》出版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从四开本的畅销到《方法百科全书》的终结,代表了从旧制度到法国大革命后的新时代的转化。
关于《启蒙运动的生意》,还有另一层超越书籍本身的意义。历史并不只是王权霸业、才俊风流,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在历史之中,我们以为平凡无奇的事,都有可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撰稿:海琳娜 脑图:刘艳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