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王阿提拉》 裴鹏程解读
《匈人王阿提拉》|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克劳斯·罗森(Klaus Rosen),1937年出生于曼海姆,德国历史学家,专攻古代晚期历史方向,曾在艾希斯特-因戈尔施塔特天主教大学和波恩大学的古代历史系任教。著有《帝国时代罗马城的权力与文化》《奥古斯丁:天才与圣人》等。
关于本书
本书介绍了匈人王阿提拉这个谜一般的人物,同时也分析解读了匈人这个神秘古代民族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这个仿佛野火一般从东方匆匆而来的部族,四处劫掠屠杀,散布恐慌,最后却迅速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迷雾中。
核心内容
匈人王阿提拉战绩卓著,但也恶名昭彰。他一手建立了威名远扬的庞大帝国,却没有能够建起合理的长效统治机制,导致这个帝国连同匈人民族一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裴鹏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人物传记,叫《匈人王阿提拉:席卷欧洲的东方游牧领袖》。这本书讲的是,公元5世纪欧亚世界最具争议的传奇人物之一,匈人王阿提拉。请注意,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牙利人,而是匈人。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是,这个民族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如果提到古代世界最强悍的游牧民族,你可能会想到蒙古人,以及他们的领袖成吉思汗。其实早在成吉思汗的七百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东晋和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游牧民族横扫了欧洲大陆,这就是匈人。在匈人王阿提拉的带领下,欧亚大草原的各个部落俯首称臣,东罗马帝国都城两次被围,西罗马帝国皇帝逃离首都。短短十多年,匈人就建立起一个东至黑海,西至今天法国北部的大帝国。匈人王阿提拉也获得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号,“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按理说,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应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奇怪的是,这个匈人帝国,却像彗星划破夜空一样,耀眼而匆忙。匆忙到什么程度?就连匈人王本人的死因,都没有留下一个确凿的记录。只是传说,他在新婚之夜离奇死去。随后,整个帝国瓦解,没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连帝国的都城在哪,都不为人所知。
说到这,就引出一系列的疑问。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匈人帝国为何突然横空出世,又为何在横扫欧亚大陆后销声匿迹?所有问题的答案,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本书的主角,带领匈人帝国崛起的匈人王阿提拉。
这本《匈人王阿提拉》是难得一见的关于匈人和阿提拉的权威著作。作者克劳斯·罗森(Klaus Rosen)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罗马帝国晚期历史的研究方面享有盛名。由于有关匈人王阿提拉的正式记载很少,因此他需要在各种散落正史以外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抽丝剥茧、甄别判断,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心血的凝结。
作者认为,匈人王阿提拉战绩卓著,但也恶名昭彰。他一手建立了威名远扬的庞大帝国,却没有能够建起合理的长效统治机制,导致这个帝国连同匈人民族一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
下面,我就以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的盛衰为线索,和你一起回顾那段传奇故事。
第一,阿提拉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他是如何结束双王共治实现个人集权的。
第二,阿提拉如何同时压制东西罗马帝国和周边部族,在十多年内缔造了一个庞大帝国。
第三,阿提拉离奇暴毙与匈人帝国瓦解的故事,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第一部分,我将和你一起回顾阿提拉走向个人权力巅峰的成长历史。
在正式开始说这位匈人王之前,咱们先简单说说,匈人到底指的是谁?匈人,听起来有点像匈牙利人,又有点像匈奴人。其实,在一些学者看来,这三者之间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人的后代,而匈人就是中国北方的匈奴人西迁后的名称。他们举出很多证据,比如,匈奴、匈人、匈牙利,这几个词的读起来很像。另外,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序在欧洲独树一帜,竟然姓在前,名在后,显然是受到东方的影响。
那为什么匈奴人会出现在欧洲呢?学者们猜想,匈奴人被西汉军队打败后分裂,南方的匈奴人归顺了汉朝,北方的匈奴人则被迫西迁,他们在欧洲被称作匈人。而这次西迁,也是匈人横扫欧亚大陆的开始。
在4世纪,也就是中国东晋时期,匈人迁徙至西亚和东欧地区。跟据当时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记载,匈人日夜生活在马背上,他们不需要马鞍就能在马背上行军、议事、作战,甚至是吃饭和睡觉。作战的时候,匈人首领率领部众跨马全速前进,在距目标两百多米远的地方张弓射杀敌人。抢掠屠杀之后,转眼又能消失得无影无踪。匈人不仅在草原上没有对手,连原本雄踞于此的罗马帝国也不敢硬碰硬。
不过,刚刚起步的匈人,也不想因为和罗马帝国干仗而削弱自己。怎么办呢?当时通常的做法是交换人质。
那谁来当人质呢?西罗马帝国选派的人质是贵族埃提乌斯。而匈人这边的人质,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未来的匈人领袖,当时只有12岁的匈人王阿提拉。
你可能会说,把未来的领袖送出去当人质,匈人这么做是不是太冒险了,其实并不是。据记载,当时匈人采用的是双王共治制度,也就是两个军事首领一起统治。这其实是一个保险机制,因为首领带头冲锋,死伤概率比较高,为了防止群龙无首,匈人在对外作战时,两位首领一位领兵作战,一位守卫营地,下次作战时轮换。这样,既可以保证军事行动的持续进行,又可以避免一位首领独裁会影响各部落的相对平等。而当时,跟阿提拉一同作为统治者培养的,就是他的哥哥,布列达。
背景说完,咱们书归正传。
阿提拉12岁时被送去当人质,28岁的时候,阿提拉和哥哥布列达正式继任,成为新一代联合统治者。请注意,这时匈人和罗马帝国双方的实力,也发生着改变。一边是不断赶超的匈人部落,一边是日渐衰落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已主宰欧洲与西亚四个世纪,但庞大的版图给帝国财力和后勤保障都带来严峻挑战。负责维持统治秩序的军队和官僚机构,日渐腐化低效。在一个世纪前,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变成了相互独立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帝国北部的多瑙河成为了罗马帝国和匈人的分界线。不过,阿提拉的野心可不是一条河能阻拦的。
再看匈人这边,各部落已经在阿提拉父辈手中实现统一。而且阿提拉又曾在罗马宫廷做人质的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了解罗马习俗和政治传统,知己知彼。此时,阿提拉等待的就是一个出手的时机。
这时,机会来了。数千公里外的北非发生动乱,东罗马帝国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转移到北非。阿提拉和哥哥布列达抓住机会,锁定了河对岸一座叫马尔古斯的繁荣城市。由于军力不足,迫于匈人的威胁,东罗马帝国皇帝派来使者和谈。熟悉罗马帝国内情,而且心思缜密的阿提拉负责了整个谈判过程,他借这个机会不断提高赔款价码,并要求将逃匿在帝国境内的叛徒和逃兵全部交还。作为回报,匈人承诺会帮着罗马帝国守卫边境口岸城市,不被其他游牧部族袭击。面对着来势汹汹的野蛮力量,东罗马帝国只能暂且答应下来。
但仔细想一下,这就有点像是喊来强盗看房子。东罗马帝国的恐惧暴露无遗,这次和谈成为它不幸命运的开始。而对于阿提拉来说,试探东罗马帝国底线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非凡的谈判能力,在匈人部落以及各个同盟中斩获名声。
不过,阿提拉的雄心可不止于此,他在等待下一个时机。
一天晚上,对岸马尔古斯城的一位主教渡河来到匈人这边。他带着两个帮手鬼鬼祟祟地刨翻着河岸附近的墓穴。因为这位主教听说,匈人下葬的时候会陪葬有很多的财宝,他打算冒险发笔横财。可是没想到,被刨的墓穴正是阿提拉先辈的墓穴。
布列达和阿提拉得知消息后非常愤怒,他们要求罗马人交出主教。但罗马帝国皇帝认为这件事情证据不足,堂堂一位主教怎么可能会去刨别人家的坟呢?而且不久前,帝国和匈人刚刚签约,帝国皇帝坚信匈人不至于会为这点事毁约。不过,他忘记了北非的军队还没有撤回,多瑙河沿岸的防守力量仍然非常脆弱。
盗墓之事给了匈人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他们宣部条约作废,随即带兵越过多瑙河。帝国皇帝见大事不妙,一方面调集力量对抗匈人军队,另一方面派出使团与匈人首领和谈。
不过,匈人帝国也不是顺风顺水,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阿提拉和哥哥布列达,发生了严重的争执,这次争执,也给阿提拉的命运,翻开了新的一页。
阿提拉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争取更多利益。而布列达认为应该见好就收。
其实,见好就收的确可以坐享丰厚的战利品,同时避免罗马帝国绝地反击。不过,布列达没有意识到,匈人这样的游牧部族之所以能动员起欧亚大草原那么多的力量,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可以瓜分,你自己懂得知足,但是同盟军只知道越多越好。况且,错过了对方边境守军不足的机会,以后就再难从东罗马帝国身上揩油了。而这些,正是阿提拉所看到的。
不过布列达倚仗兄长的地位,在阿提拉不在场时单独应许了罗马帝国的谈判请求。阿提拉被彻底激怒了。
在庆功宴上,布列达被暗杀。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弟弟阿提拉所为,但这件事显然与阿提拉脱不了干系。因为,很快布列达的儿子就都消失了,甚至在后世的史料中,都找不到有关他们的任何信息。而阿提拉的三个儿子却被委以重任,担当起核心作战队伍的统帅。
阿提拉选择将权力全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由此终结了部族的双王共治制度。不过,双王共治制度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权力不统一自然就会导致矛盾产生,随之引发暴力冲突,进而带来统治分裂,古代世界很多的游牧部族都是在分家之后而衰落的。
如果阿提拉和布列达的双王共治一直保持下去,匈人可能只会是古代世界的一般强者。但这一次,阿提拉开启了不一样的历史。
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结束双王统治的匈人部落,将在阿提拉的带领下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虽然大权在握,但阿提拉可不是高枕无忧。一方面,兄长离奇过世,给他带来了指责和猜忌。同盟军担心他会偏袒族人,独占财富。而另一方面,匈人已经同意与罗马帝国的和谈。政治的动荡和财富的损失迫使他赶快作出抉择,破解困局。
阿提拉想到的办法是重启战争机器。他认为,战争意味着掠夺,意味着财富。只有源源不断的财富才能强化自己的影响力,稳定军事同盟关系。
稍作休整,匈人重新将矛头对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被迫组织抵抗。阿提拉声称“凡是我所经过之处,都将寸草不生”。他率领军队,突破了沿线设防据点。往日繁华的边境口岸城市,如今成为匈人的餐中肉。这些城市不仅被洗劫,还惨遭屠城,甚至成为废墟,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常常会有大批散落的骸骨被不断挖出。
阿提拉带领军队掠夺大量财富,把帝国边境向南推移。他的目标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就在阿提拉大兵压境的时候,东罗马帝国祸不单行,都城内瘟疫和饥荒流行,随即又遭遇了大地震,都城外墙的堡垒因此遭到破坏,这都严重削弱了帝国首都防御外敌的能力。
阿提拉迅速击败了城外的罗马士兵。不过,拿下君士坦丁堡可是个大工程。为了避免强行攻城带来的无谓损失,阿提拉果断下达命令放弃攻城,让士兵在都城外围不停劫掠,在断绝资源供应的同时,给城内制造恐慌。最终,帝国皇帝提出投降,请求谈判签约。
谈判在都城里进行,十年前,阿提拉以停战作为交换条件,让罗马帝国付出了高昂代价。但现在,帝国的首都就在他的掌控下,谈判已经变成阿提拉的单方要价。为了尽快脱离虎口,皇帝答应每年向匈人上缴1000千克黄金,这是可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个报酬直接让阿提拉成为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并走向权力的巅峰。
前面提到,匈人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正是来自于对掠夺的渴望,而其他游牧民族臣服于阿提拉也是出于对稳定财富的想象。而现在,源源不断的黄金使阿提拉手下各个部落都能得到持续补给,更多的部落汇入到匈人王的旗下并肩作战。阿提拉帝国的版图不断膨胀,匈人王阿提拉成为了欧亚草原之王。
不过,东罗马帝国却被逼入绝境。国库被掏空,税赋不断翻番,帝国皇帝甚至直接要求各地贵族凑份子钱。被压榨的贵族不得不纷纷典当掉妻女的珠宝来完成任务。帝国皇帝也知道,这样下去,整个帝国都会被拖垮。别无选择下,他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暗杀阿提拉。
阿提拉收获财富和权力后返回匈人帝国的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匈牙利大平原。东罗马帝国皇帝认为匈人此刻骄兵必败,于是策反了匈人军队的一名高级将领。皇帝答应杀死阿提拉之后,这位将领可以在君士坦丁堡享受荣华富贵。而这位将领具体要做的,就是带领一名假扮为使节的刺客,在阿提拉防备不足的时候接近并杀掉他。
事情如东罗马帝国皇帝所料,阿提拉大摆庆功宴款待各路将领。在阿提拉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这位将领以帝国皇帝向阿提拉献祝酒词为由,带着刺客来到阿提拉身旁。
刺客拔出了短剑,不过这把剑却并没有刺向阿提拉,而是刺向了这位将领。其实,这名刺客是个双面间谍,阿提拉自始至终都很清楚这个计划。阿提拉下令将叛将的头颅砍下插在棍子上,他命令士兵拿着这颗血淋淋的人头在军中游行示众。那阿提拉接下来要选择复仇吗?
他并没有这样做。既然定期付款已经在路上,就没有必要动武。送钱的罗马人反而还受到款待,他们把刺杀的事情带回帝国后,皇帝自然是被吓傻了,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东方世界已经被阿提拉摆平,阿提拉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西欧。他的对手变成了西罗马帝国,以及一些建国不久的蛮族国家。
西罗马帝国的核心是意大利半岛,罗马人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今非昔比,两个世纪以来,蛮族不断入侵,罗马城被多次洗劫破烂不堪,帝国皇帝不得不迁都到罗马城东北部的拉文纳。
匈人军队攻打隔壁东罗马帝国的事情,西罗马帝国肯定一清二楚。因此,西罗马帝国主动表示愿意与匈人交好,互为盟友。而对于阿提拉来说,作为残阳落日的西罗马帝国倒不是要害,当务之急是那些新兴的蛮族国家,它们也恰好是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
在这里,前面提到的第三位主角埃提乌斯要出场了。他在幼年,曾经作为西罗马帝国的人质被送养在匈人当中,而现在他已经成为西罗马帝国的护国公。
共同利益之下,阿提拉和埃提乌斯联起手来对蛮族国家发起攻势,当然主要还是靠阿提拉的匈人军队出力。很快,西欧也成为阿提拉的天下,或是臣服,或是结盟,阿提拉甚至获得了“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的称号,匈人帝国的势力达到巅峰。
不过,帝国越大负担就越重,内部矛盾也就越多。而且匈人帝国的生存,依靠的是不断征服带来的财富,但是可供劫掠的土地是有限的。盛极而衰似乎成为匈人帝国必然宿命。
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发展到巅峰的匈人帝国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失去阿提拉的匈人帝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匈人王阿提拉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就在阿提拉迎来最辉煌的时刻,东边传来消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坠马而死,新皇帝即位后拒绝向匈人继续纳贡。这既是一种反抗,也说明,东罗马帝国的财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被阿提拉抽干了。阿提拉必须要找到新的财源。
阿提拉选择继续向西,他率军渡过莱茵河,横扫至法兰西北部,此时的欧洲大陆早已被恐惧笼罩,对于岌岌可危的西罗马帝国来说,更是如此。阿提拉没有了强敌,接下来就该宰割西罗马帝国这头羔羊了。
阿提拉首先瞄准的是西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法国一带。他仍然信心满满地准备着迎接下一次胜利,毕竟在他的人生当中,还没有出现过失败这两个字。不过,这一次,他遇到了对手。
上一部分提到,埃提乌斯曾和阿提拉并肩对抗蛮族,不过现在阿提拉的刀刃要砍向自己了。但埃提乌斯手中只有五万兵力,一直以来罗马士兵都疲于应付北方的各路蛮族,如今面对所向披靡的匈人军队,自然更没有底气。如果埃提乌斯失败,高卢失守,那就意味着西罗马帝国将被蛮族完全包围,困守在半岛上,形同灭国。
但是,只靠罗马的军队是无法对抗匈人的,毕竟如今的天下已经是阿提拉的天下。但这恰恰这也是阿提拉的弱点。有越多的部族臣服于阿提拉,就有越强烈的敌意等待释放。
这一次,埃提乌斯联合了那些被阿提拉征服或奴役的游牧部落。埃提乌斯说服当初的敌人加入自己的军队,一起抵抗匈人。数千名各个部落的骑兵加入队伍,他们虽然语言不同,作战方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在匈人的铁蹄下活下去。他们组成了联军,在今天法国中部的沙隆与匈人军队交锋。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阿提拉没能延续一如既往的成功。匈人军队损失惨重,阿提拉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无比沮丧的他下令给自己垒砌一个火葬堆,以死来向族人谢罪。
但罗马人与同盟刚刚取得了胜利,就陷入内部矛盾,对于是否继续进军把匈人赶尽杀绝的问题,大家产生了分歧,有人是不敢,有人则不乐意。犹豫之下,阿提拉以及部下获得了撤退的机会。他们回到了大本营等待复仇。
第二年夏天,阿提拉再次发起了进攻。他率军翻过了东阿尔卑斯山,从意大利的东北部俯冲向半岛深处。匈人军队一路上还是坚持一贯的烧杀抢掠,半岛北部平原的城市悉数被毁,幸存者们向西逃跑到外围岛屿避难,到后来,这里兴起一座水上城市,叫做威尼斯。
阿提拉率军一路向南,皇帝逃离了临时首都拉文纳,试图躲到罗马的围墙后寻求庇护。而阻挡阿提拉的重任,再次落到了埃提乌斯的身上。不过,这次埃提乌斯却没有主动反攻,而是选择防守。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同时他也看到了阿提拉的军队也早已是强弩之末。
阿提拉的军队在进攻罗马前停下了脚步,他同意与皇帝派出的使节见面。担任使节的是罗马教皇,他请求阿提拉放过罗马以及帝国仅存的部分。作为交换,西罗马帝国会提供一笔巨额财富。
这一次,阿提拉并没有加价就带兵返回了。后世基督教会宣扬,这是因为阿提拉在教皇的谆谆教导下开悟而悔改。但更可信的原因是,匈人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而且意大利北部饥荒和疟疾流行,如果继续滞留在意大利,必然会遭受到更大的威胁。
47岁的阿提拉返回匈牙利平原,他安排了一场婚事来纪念自己凯旋。虽然他有位备受宠爱的妻子,这位妻子还育有三位儿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但据说,阿提拉至少还结过50次婚。通常是和来自不同部落的女性,以此来巩固匈人和各个部落之间的政治联盟。
这一次的新娘来自一个日耳曼部落,阿提拉置办了豪华奢侈的盛宴。但这个夜晚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据说,第二天早上,护卫闯入卧室,发现新娘躺在阿提拉的尸体旁。对于阿提拉的死状,有一个自相矛盾,疑点重重的描述,说他的尸体满是鲜血,却没有明显伤口。阿提拉突如其来的死,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有人说他是被日耳曼部落的新娘杀死的。但也有人说,他是在喝醉后被鼻血呛死的。
阿提拉的婚礼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葬礼。据说,他的尸体被装封在两层或三层嵌套的棺椁内。最外层是铁棺,代表了他戎马一生的辉煌战绩。金银制成的内棺,象征着他毕生获得的无尽财富。国葬进行时,各部落的首领扯掉自己的头发,在脸上抓出深深的伤痕,以表达自己撕心裂肺的哀恸。
但由于阿提拉一直都没有选定自己的继承人,这颗定时炸弹爆炸了。在他尸骨未寒时,部落混战和继任之争已经打响。新娘子的父亲,也就是阿提拉的岳父率先反抗。他联合了阿提拉的次子反抗阿提拉的长子,并亲手将后者斩于马下。
阿提拉的次子选择重新攻入东罗马帝国,但这一次,匈人失败了。阿提拉次子的头颅被砍下放在君士坦丁堡显眼位置示众。而阿提拉深爱的幼子,获得了皇帝的许可,在多瑙河沿岸了却余生。相传,阿提拉曾经听一位巫师说过,他的幼子会在帝国衰败时带来复兴的曙光。不过,到这一刻,匈人帝国却不可逆转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陈迹中。
在今天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中心广场,有一座著名的阿尔帕德大公的雕像。他在9世纪建立了匈牙利。无数匈牙利人会笃定地告诉你,阿尔帕德只是夺回了他原有的家园。450年前匈人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而阿尔帕德正是阿提拉幼子的后人。这是否算是阿提拉的幼子所带来的曙光呢?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总结一下本书的精华内容。
阿提拉从小生长在战士氛围中,他和哥哥布列达继任后积极开疆拓土,从东罗马帝国攫取了大量财富。但是,由于统治理念不同,阿提拉最终杀死布列达,结束双王共治制度,开启了个人的集权时代。
阿提拉率军围困了东罗马帝国都城,迫使帝国皇帝签约求和。后又破败了对方刺杀的阴谋,稳定了来自东方的巨大财源。随后他将矛头对准西方,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匈人王阿提拉的事业走向巅峰。
在东部财源无法为继,内部矛盾激化下,匈人军队在沙隆之战中败于埃提乌斯组织的联军。强弩之末的匈人在第二年洗劫了意大利半岛。但阿提拉的突然死亡,直接引发了匈人帝国的内部分裂。“上帝之鞭”阿提拉这位5世纪最伟大的军事领袖,由此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生涯,成为历史的记忆,活跃在民间的传说当中。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匈人王阿提拉战绩卓著,但也恶名昭彰。他一手建立了威名远扬的庞大帝国,却没有能够建起合理的长效统治机制,导致这个帝国连同匈人民族一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
2.双王共治制度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权力不统一自然就会导致矛盾产生,随之引发暴力冲突,进而带来统治分裂,古代世界很多的游牧部族都是在分家之后而衰落的。
3.匈人帝国的生存,依靠的是不断征服带来的财富,盛极而衰似是匈人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