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刺杀孙策》 朱步冲解读

《刺杀孙策》|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历史学家,小说家史杰鹏的《刺杀孙策》。

三国人物故事,一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经久不衰的大IP。而提到孙策,熟悉《三国演义》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东吴政权的开国君主孙权的哥哥,文武双全,胆略过人,人送外号“小霸王”,凭借一己之力,打下了所谓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奠定了东吴日后的基业,但不幸英年早逝,遇刺身亡。本书,就是以孙策遇刺的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创作的虚构小说。

然而,在本书中,孙策仅仅是一个露面次数不多的配角,更不是什么光彩照人的正面人物,而是一个恣意残忍、盛气凌人,给江东人民带来了苦难和灾祸的反派,最终成为一场隐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遇刺身亡。而书中真正的主角,则是一位虚构的小人物,尹昭。他的善良和卑微,与孙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恰恰是尹昭最终出于义愤的反戈一击,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孙策,拉入了覆灭的命运。

本书作者史杰鹏,笔名梁惠王,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是研究古文字学和先秦两汉文献的专家,同时创作历史题材小说,以笔法简洁、凝练著称,先后创作了《亭长小武》《赌徒陈汤》《赤壁》等作品,而这本《刺杀孙策》,是史杰鹏创作于2017年的三国题材中篇历史小说。

由于作者史杰鹏深厚的历史学研究功底,尤其是古典文献研究学养,因此在本书中,他为我们精确地还原了汉末三国时代的各种社会生活细节,使得这个原本就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几条紧张曲折、草蛇灰线的线索,又引导读者追随着叙述的节奏,一步步去探究幕后的真相。最终,结局降临时,我们会发现,真相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残酷。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和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首先,我来为你简单叙述下,本书的大致情节梗概。而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孙策在历史上的真实生平与事迹。最后,我再为你解释下,孙策之死,反映了孙吴政权本身一个致命的矛盾与缺陷。而这个矛盾与缺陷,如同血咒一样,自始至终缠绕着孙吴政权,不断将它的统治精英,送进死亡的深渊。

在小说一开头,作者史杰鹏写了三个情节短小的楔子,看似互不相连,但却给作者留下了三条破解情节玄机的重大线索。其中和主线故事关系最大的一幕,是刚刚占据了江东六郡的小霸王孙策,在一场盛大的酒宴上,当众处决了曾经起兵对抗自己的前吴郡太守许贡。

随后,故事的画面一转,来到了会稽郡丹阳县附近的一个偏僻小城里,这里叫刺狼邑。和楔子中腥风血雨的一幕截然相反,虽然适逢乱世,但这里百姓的生活还算平静安稳。主人公尹昭,年过三十,原本是个老实的农夫,因为粗通文墨,而被丹阳县官府提拔为县廷的一名编外仓吏。县廷,是汉魏时期最基层的朝廷执法司法机构,而编外仓吏,说白了,就是一名管理仓库的外聘临时工,薪资微薄,工作繁重。

从一出场,作者史杰鹏就赋予了主人公尹昭一种小人物独有的善良和温暖,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很重。在家里,尹昭同时是孝子、慈父和尽职的丈夫;在衙门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同事里,尹昭有个好朋友燕崇,刚刚十七岁,两人之间可以说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说,而且燕崇和尹昭十一岁的女儿尹织,也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尹昭已经和妻子商量好了,等待女儿成年,就撮合两人之间的好事。

然而,这种平淡而宁静的生活注定会被打破:一天晚上,尹昭收到了一封来自县廷的加急公文,征调他和燕崇,到缉捕盗贼的部门“贼曹”效力。 原来,丹阳县内出了一件大案,县廷里的三个吏员,居然离奇失踪。更严重的是,其中有一个,叫韩立。韩立是孙策麾下名将韩当的侄子,所以县廷不得不临时增派人手,紧急搜寻。

正在漫无头绪之际,尹昭和燕崇却因为主角光环,交了好运:在丹阳县城的市集上,两人遇到了农夫百里君。尹昭当年曾仗义执言,让百里君免于牢狱之灾,所以百里君特地透露了一条重要线索,说自己可能是知道韩立等人最后踪迹的目击证人。三天前,他在山上砍柴时,偶遇过韩立,当时三人正在以弓箭打猎。于是,尹昭和燕崇紧急前往现场,但发现的却是韩立等人支离破碎的尸体。

韩立等三人到底死于谁手?作者史杰鹏灵活地运用了悬疑推理小说的经典写作手法,并没有立刻揭晓,但是为了节省时间,我就在这里直接剧透了:正是小说一开头,被孙策在酒宴上处死的会稽太守许贡的三个家客。这三个家客得到了情报,孙策近日可能来到丹阳,为了给主人报仇,他们分别在丹阳县的闹市,以及丹阳县附近的山中设立了两个据点,准备见机行事,却不巧在山里遭遇了前来打猎的韩立一行;为了防止踪迹暴露,只能痛下杀手。然而,在打斗中,家客随身携带的许贡印信,却遗落在了现场,并被尹昭捡到。所以,尹昭固然发现了一条破案的重大线索,但也把自己迅速牵扯进了一个无比凶险的阴谋陷阱。

当然,尹昭可能觉得自己时来运转了,在面见韩当,汇报案情之后,县令亲口委派他临时担任贼曹的曹史,等于今天的派出所副所长 ,并且承诺如果能顺利破案,抓到凶手,就给尹昭正式转正。

回家之后,尹昭还迎来了第二个好消息,由于自己一直没有儿子,受到父亲的责怪,所以妻子李氏给自己买来了一个妾。然而,尹昭不知道的是,这个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的姑娘阿蘅,之所以被打断了一条腿,卖为奴隶,是因为她其实是韩当府中的丫鬟,韩当的夫人剽悍妒忌,看到韩当对阿蘅有意,就下此狠手,而阿蘅真正的身份,是许贡的女儿。

很快,尹昭发现,更多奇怪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一夜,他在和阿蘅同床共枕时,家里居然出现了武功高强的黑衣人,劫走了阿蘅,并让尹昭身负重伤。读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大概可以猜出,这也是许贡家客所做,目的就是要救出主人的女儿以报恩。 当然,尹昭也推断出,袭击自己的神秘人,和杀死韩立的凶手,有密切联系,而且与被孙策处死的前吴郡太守许贡有关,很可能要对付的真正目标,是孙策。

由于自己养伤在床,且人微言轻,尹昭把这条线索,连同作为证物的许贡铜印,交给了自己的堂兄尹赏。因为尹赏在丹阳太守府里做官,而刚刚到任的新任太守,就是孙策的弟弟,未来孙吴政权的开国君主孙权。但是尹赏,却是个自私小人,直接把功劳算到了自己头上,不过所谓善恶终有报,一心以为自己能飞黄腾达的尹赏,却在丹阳行宫觐见孙策时,因言语之失,被喜怒无常的孙策用铜镇纸打碎了头颅,当场领了便当。

接下来,尹昭的生活如同一只受伤的飞鸟,急剧向下,坠入低谷。由于杀死韩立的凶手迟迟不能归案,县令干脆抓了百里君等几个农民充数。尹昭由于功劳被尹赏冒领,又没有钱贿赂上级,说好的贼曹曹史也没当上,被打回了原部门,继续当他的临时工。而就在此时,尹昭疼爱的女儿尹织,又被身份不明的狂徒玷污,生不如死。这一系列的打击,都让尹昭陷于崩溃。

同时,三个许贡家客的复仇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他们得知,孙策喜欢狩猎,尤其是格杀猛兽,以彰显自己武艺高强,于是,特地在丹阳附近的山野中,豢养了一只老虎。消息传出后,孙策果然中计,只带了两个随从,就前往山中猎虎,而尹昭和燕崇,也被县廷委派到附近清场,暗中保护主公。

果然,无论是凶悍的猛虎,还是埋伏在此的许贡家客,都不是孙策的对手,被孙策轻松解决。在搏杀中,暗中潜伏的尹昭却发现,孙策胸口,有三道鲜明的伤痕,以及八个篆字文身,而这正是尹织描述中,玷污自己的狂徒的特征!刹那间,狂怒的尹昭也变成了刺客,用弩箭射伤了孙策,两人陷入了近乎野兽的肉搏。就在孙策即将了结尹昭性命的一刻,令人想象不到的突变发生了:孙权手下的心腹重臣,张昭出现在了现场,轻松杀死了负伤的孙策,同时也将燕崇灭口,只有尹昭一个人,侥幸逃脱了性命。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无论是尹昭、燕崇,还是许贡三家客,甚至孙策,都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一场深不可测的政治阴谋中的一枚棋子。 当然,在正史文献中,孙策遇刺后并没有立刻死亡,还有时间安排身后大事。但是在小说中,作者史杰鹏则暗示,是急于夺位的孙权,暗中操纵了这场针对自己兄长的暗杀行动。

最终,尹昭过上了稳定而安宁的生活,但是这场剧变带给这个小人物的损失,却无可弥补:首先是许贡三家客在行刺行动前,给尹昭留了一封书信,把阿蘅托付给了他,但是当尹昭找到阿蘅的时候,她已经平静地死去了。我想,也许这个聪明通透的女孩,经过历番劫难,感觉乱世为人,始终逃不过“受苦”两个字,所以选择了自行了断。其次,作者又写尹昭乘车路过刺狼邑城门口的空地,那里曾经住着一个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残疾乞丐。昔日尹昭和燕崇相约,两人轮流施舍,让乞丐有口饭吃。而今,挚友已逝,乞丐也不见踪影,尹超忍不住匍匐于地,号啕痛哭,一场三国乱世中小人物的悲剧,就此落下帷幕。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小说《刺杀孙策》的主要内容,当然,大部分情节,都是作者史杰鹏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虚构。接下来,我就结合这本小说提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你讲一讲,真实历史上的孙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提到孙吴政权,大家就可能想起《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与尚未出山的诸葛亮进行“隆中对”的时候,对江东孙氏的评价,叫做“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所谓三世,就是孙氏集团头三代的领袖,孙坚、孙策,以及孙策之弟孙权。

孙坚,本来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县的一方豪强。富春县,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富阳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就响应朝廷号召,率领部众北上征讨黄巾军,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长沙太守,后来参加袁绍组织的讨伐董卓联军。在正史中,董卓麾下的猛将华雄,也被孙坚斩杀。孙氏集团虽然崭露头角,但由于实力不足以割据一方,只能依附袁术。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不幸在襄阳战死。

孙坚战死沙场后,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孙策就成为孙氏集团事实上的第二代领袖,继位之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护送父亲孙坚的灵柩回乡安葬,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孙坚的灵柩并没有回到富春,而是被匆忙安葬在半路的曲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丹阳市。军事历史学家宋杰分析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变故,可能就是吴郡太守许贡从中作梗,不许孙策一行途经吴郡归乡。鉴于许贡一向与孙氏家族不和,而这个举动,可谓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

由于孙坚死后,部众大多数被袁术收回,所以孙策也不得不和父亲一样,暂时依附袁术,以求发展,为父亲孙坚报仇。此时的孙策虽然兵微将寡,但已经有了完备而宏大的构想,那就是夺取江东,割据一方。如果北方形势有变,再趁机进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所谓江东,也就是丹阳、吴、会稽三郡,囊括今天的苏南、皖南、浙江全省与福建北部,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临大海,西北有长江天险,西南又有丘陵山地为屏障,可谓自成一体。这个战略构想,背后的主要贡献者,是江都名士张紘,可以说,张紘之于孙氏家族的作用,堪比诸葛亮之于刘备。

不过,狡猾的袁术看出,孙策虽然年轻,但已经英名在外,胸怀大志,不会长期居于人下,所以只从孙坚旧部中拨出千余人交给他统帅,但好在曾跟随孙坚征战的程普、韩当、黄盖等猛将也回归孙策麾下,构成了日后孙吴政权在军事上的中坚力量。

袁术委派给孙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攻打和自己有矛盾的庐江太守陆康。孙策用兵神速,大获全胜,生擒陆康。随后,在公元195年,孙策又奉袁术之命,渡过长江,挥师东进,征讨朝廷委派的扬州刺史刘繇。孙策一去,如同蛟龙入海,经过五年的征战,先后击败刘繇、王朗和许贡等原本东汉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员,夺取了丹阳、吴、会稽三郡,并着手平定江东境内的山越民族部落势力和地方豪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公元197年,孙策更趁袁术称帝,四面受敌之机,和袁术决裂,再次夺取庐江、江夏、豫章三个郡,同时宣布归顺朝廷,为自己长期合法占据江东,打下了基础。

然而,孙策势力的急剧膨胀,看似势不可挡,但却种下了日后困扰孙吴政权的一大隐忧:也就是和江东本土地方势力、各门阀大族的矛盾。

首先,孙策大军进入江东时,他的身份是袁术部将,部下的武将和士兵,不是来自淮南,就是来自北方,这就让江东世家大族认定,孙氏集团是来自北方的侵略者。

当时,江东地区的本土门阀家族,为首的是顾、陆、朱、张四家,称为“吴郡四姓”,他们通过联姻,互通声气,彼此支撑。但是,孙策初战庐江,打击的敌人陆康,就是“吴郡四姓”里陆家的领袖人物,而陆氏家族居住在庐江的,就有百人之多,其中超过半数死于这场战乱。随后,被孙策所击败的王朗、刘繇、许贡等人,要么本身是江东本土的名门,要么是来自北方,出身相同的门阀,对江东本土精英抱有一个友善合作的态度,很多江东世家弟子都在他们手下做官。这样一来,孙策当然也被视为江东地方势力的敌人。

更糟糕的是,孙策为了稳定孙氏集团在江东的统治,采取了铁腕政策,对拒不合作的江东本土精英人物,实行毫不留情的杀戮。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诛其英豪”。

那么,死在孙策手上的江东精英有哪些呢?首先我们就来看看许贡,他的死,是小说里引发孙策遇刺的主要导火线。早在孙策率军渡江之时,许贡就上奏朝廷,说孙策是一方枭雄,留在江东必然成为独立于朝廷的割据势力,要求朝廷征召孙策前往中央做官,相当于调虎离山计。在被孙策击败后,许贡又投靠严白虎,继续和孙氏集团对抗,直到大势已去,才不得不投降。此时,许贡送给朝廷的奏章又被截获,于是,愤怒的孙策下令处死了许贡。

另外,还有会稽郡名士周昕,曾经聚集自己的部众,帮助王朗抵抗孙策,最后兵败身死,全家也被孙策诛杀。还有一位会稽名士,孔融的好朋友盛宪。孙策一直忌惮他的名声和才华,想处之而后快,但未曾动手,自己就被许贡的家客刺杀。孙权继位后,孔融曾经想搭救盛宪,求曹操以朝廷名义下旨,征召盛宪去许昌做官,但诏书未到,孙权就已经处死了盛宪,并把他的妻女家人罚没为奴隶。这一系列残酷的杀戮,几乎把周家和盛家,这两个会稽当地的门阀大族连根铲除。作为旁证,自三国之后,曾经煊赫一时的周、盛两家在各类历史典籍中就已经湮没无闻,再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了。

当然,还有一些江东精英人物,虽然侥幸活命,但下场却非常凄惨,可以说生不如死,比如王晟。王晟是吴郡嘉兴人,还和孙氏家族有交情,但是并不赞成孙氏集团占据江东,于是起兵反抗。战败后,王晟自己因为孙策母亲吴太夫人的求情,捡了一条命,但全家却被孙策处决。

所以,在江东精英,世家大族看来,孙策和他代表的孙氏集团,是对自己欠下了累累血债,不共戴天的仇人。孙吴政权与江东本土势力的早期关系,更是势如水火。 我们今天再看这段历史,也可以感知到,正史中那个高大上的孙策,和史杰鹏这本小说中的孙策,共同展示的是历史人物身上复杂但共存的两面:一方面,孙策是雄姿英发,才高志大,文武双全的“孙郎”;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傲慢自大,凶狠嗜杀,野心勃勃,无法控制自己残忍性格的枭雄。我个人觉得,这种残忍很可能来自童年创伤,也就是父亲孙坚过早亡故所带来的极度不安全感,或者天生的“暗黑三角人格”。实际上,这种人格特征出现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这种人格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特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极度自负和自恋,以及追求刺激,缺乏共情能力。在小说中,作者史杰鹏通过简洁有力、近乎白描一样的叙述,成功地把孙策身上的“暗黑三角人格”描绘得淋漓尽致。

不过,打江山是一回事,坐江山又是一回事。孙策在经略江东时,也逐渐发现,要想在江东立足,没有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以孙策对愿意和自己合作的江东精英,也采取了礼贤下士,重用信任的态度。在这个阶段,前来投靠孙氏集团的江东精英,包括出身丹阳的名将朱治、出身会稽名门虞氏的名士虞翻、来自钱塘名门全氏的全柔,以及董袭、凌操等人。

另外,孙策在临终时在继承人上的选择,也体现了这种从思考如何“打天下”到如何“治天下”的心态转变:孙策之所以选择弟弟孙权,就是因为看中孙权相对仁厚的性格,以及出色的人才任用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些特质能够继续贯彻自己驾驭江东世家大族,把他们变成孙氏集团支持力量的基本政策。

在孙权上台后,随着他逐渐推行怀柔政策,以及孙吴政权的日渐巩固,尤其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江东境内的本地精英,对孙吴政权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抵制与旁观,变成了接纳与拥护。到了公元223年,也就是黄武二年,出身吴郡名门的名将陆逊,就率领群臣上表孙权,请他称帝。这标志着,江东大族彻底承认了孙吴政权的统治合法性,把这个曾经的外来户尊奉为“正统”。顺便说一句,这位陆逊,就是陆康的侄孙。

随后,江东本土门阀士族,和孙吴政权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蜜月期,数以千计的江东门阀子弟积极投奔孙吴政权,入朝为官 ,不少人凭借自己的才干位极人臣:比如出身江东“四大名门”顾姓的顾雍,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九年。而刚才提到的陆逊,则因为临危受命,在公元228年的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挽救了东吴,被孙权封为“上大将军”。丞相和上大将军,这两个东吴政权中的最高文武官衔,长期被江东本土精英把持,不仅说明了他们对孙吴政权的拥戴,同时也说明,在东吴政权的权力结构中,江东本土势力已经占据了上风。

不过,与此同时,孙权对江东本土精英的猜忌和怀疑却与日俱增:本来,孙吴政权的稳固发展,是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曾经跟随孙坚、孙策来到江东的老部下,由于出身籍贯多在淮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北、皖北至豫东地区,这批文臣武将被后世历史学家们称为“淮泗集团”。《三国演义》里,大家熟悉的许多东吴英雄,比如周瑜、鲁肃、程普、黄盖、韩当,都属于这个集团。而另一条,就是后来居上的江东精英集团。到了孙权统治的中后期,淮泗集团由于远离故土,逐渐凋零,后继乏人,而江东集团则依托本土主场之利,不断发展壮大。

孙权对江东集团的不满,具体有两个理由:一来,是因为江东集团势力的壮大,让孙权感觉,孙氏家族可能最终会失去对孙吴政权的控制。二来,三国鼎立形势确定之后,孙吴政权遭受外来军事入侵压力也逐渐减轻,孙氏家族和江东集团之间的凝聚力大不如前,权力斗争开始激化。所以,孙权就开始有意识地,对江东集团进行系统压制与打击:比如,孙权设置了专门的特务监察官职“校事官”,对朝廷重臣,尤其是江东大族进行暗中监视,抓到把柄后就罗织罪名,下狱严刑拷打,务必办成大案、铁案。公元238年,在孙权的支持和授意下,校事官吕壹诬陷出身江东的重臣名将朱据收取重金贿赂,其矛头直指丞相顾雍,一时间风声鹤唳,其他江东本土重臣如陆逊等,人人自危。

随后,由于太子孙和受到江东本土势力的支持和拥戴,孙权敏感的神经又被触动:会不会在自己死后,江东集团通过操控太子孙和,彻底控制孙吴政权,甚至取而代之?于是,孙权通过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来试图制衡太子势力,形成了动荡的“两宫争霸”局面。

很快,两宫之争,就超出了孙权的掌握,最终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大清洗,史称“两宫案”。最后,孙权不得不先废太子孙和,再强令鲁王孙霸自杀,同时重点打击那些在两宫之争中犯下过失,站错队的大臣。不用说,江东本土文武官员是重点打击对象,“太子党”的领袖,丞相兼上大将军陆逊忧愤而死,骠骑将军朱据被迫自杀,丞相顾雍的两个儿子顾潭、顾承兄弟被流放,客死异乡,江东本土精英势力几乎被一网打尽。感觉大局已定的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选择出身淮泗集团的重臣诸葛恪担任顾命大臣。

然而,江东精英毕竟根基深厚,人才济济,孙权自以为高明的安排并没有达到目的。孙权死后不久,“两宫相争”的余波,导致江东本土势力和孙氏集团之间的斗争再次激化,大批孙吴政权精英死于内讧:包括诸葛恪、孙权时代重臣张昭的孙子张承、出身孙氏家族的重臣孙綝五兄弟,以及朱据的两个儿子,名将朱熊朱损兄弟等等。孙权重臣全琮的侄子,统兵大将全端害怕内乱殃及自己,干脆率部投降了曹魏。可以说,这个由孙策进占江东,诛杀许贡等江东精英引发的政治矛盾,宛如一道吸附在孙吴政权身上的血咒,直到孙吴政权彻底灭亡,才宣告解除。

好了,到这里,史杰鹏这本《刺杀孙策》的故事梗概,以及相关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动荡的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被命运裹挟,或奋起抗争的故事,始终是文艺创作绝好的主题。

从整体上看,《刺杀孙策》是一部以悬疑为表皮,历史真实事件和虚构补白为骨架的反英雄小说。作者史杰鹏在接受采访时,曾经坦然表示:“我的历史观和很多人不一样,孙氏家族在江东,巧取豪夺,非常残暴,以不讲信用著称。基本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家族。” 确实,以历史研究为主业的史杰鹏,更容易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感知到历史的侧面与黑暗面,在传统正史记载的那些帝王英雄史诗的背后,是千百万无名百姓的牺牲和血泪。反过来说,在黑暗的现实中,还能保持良知与正义感,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侥幸在史书上留下只鳞片爪的小人物,才是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英雄,他们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始终存在。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放宽一下观察历史的视野:孙策与许贡之间结下的血仇,实质上,反映了东汉末年乱世中,孙吴、蜀汉、曹魏政权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那就是,身为外来征服统治集团,如何压制疆域内的本土精英门阀,最终为己所用。不要说以严刑峻法著称的孙吴和曹魏,就是在以东汉正统和仁爱宽厚为自我标榜的蜀汉,历史记载间,我们也能感知到刀光剑影的权力暗战。最终,这场漫长的权力斗争,随着西晋的统一,而暂时告一段落。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在黑暗的现实中,还能保持良知与正义感,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侥幸在史书上留下只鳞片爪的小人物,才是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英雄,他们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始终存在。

  2. 动荡的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被命运裹挟,或奋起抗争的故事,始终是文艺创作绝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