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张铂镭解读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张铂镭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埃里克·杰·多林是畅销书作家,出版过14本书。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专业是环境政策与规划。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美国捕鲸史方面的权威著作,获得过伯恩·沃特曼奖,是美国亚马逊历史类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了《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以及《普罗维登斯日报》的非虚构类年度之选。
核心内容
美国捕鲸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它塑造了美国的文化、经济和精神。
第一,在起步阶段,美国的捕鲸事业是如何兴起的?它又是怎样影响美国的国民精神的?
第二,美国捕鲸业为何可以承受独立战争造成的打击,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美国捕鲸业有什么特点?
第三,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捕鲸业是如何没落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铂镭。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利维坦是《圣经·旧约·约伯记》中记载的一种海怪,体型巨大。你可能听过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名著《利维坦》,在那本书中,霍布斯用利维坦这个意象指代国家,系统论证了现代国家应当从契约中产生,帮助人们终结互相为敌的自然状态。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中,作者埃里克·杰·多林用利维坦这个意象指代海里生活的鲸鱼,为我们梳理了美国200多年的捕鲸史。透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鲸鱼是如何改变美国的。
说起鲸鱼,其实已经和我们比较遥远了。对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鲸鱼没什么存在感。无非是在水族馆里看到虎鲸的表演;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它们悠闲的身影;在读到捕鲸的相关报道的时候,表达一下对鲸鱼的心疼,对人类野蛮行径的反思。
但是在几百年前,鲸鱼和人类文明的关系要紧密得多。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鲸鱼的经济价值上,鲸油被用来生产肥皂、纺织品、皮革、颜料和清漆;鲸鱼的鲸须可以做成女性长裙的裙撑,做成束紧腰身的胸衣;鲸脑中的物质可以做成当时世界上最为明亮的蜡烛;抹香鲸排出的龙涎香可以延长香水的香气。鲸鱼极高的经济价值滋养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同时还鼓励人类去探索世界上更加遥远的海域。我们在教科书中读到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人类不断推动的全球化进程。这背后,就有鲸鱼的推动。
而受鲸鱼恩惠最深的国家,恐怕要数美国了。
捕鲸曾经在美国红火过一阵,这事儿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比如美国著名小说《白鲸》,讲的就是一个船长追捕一头巨型抹香鲸莫比迪克的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鲸鱼曾经作为一个如此关键的变量,深度参与到美国的国家演变当中。
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很多历史社科类书籍都会提到,美国精神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来自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而这本书补充到,当这群清教徒走上美国的土地时,发现海滩上有两头搁浅而死的领航鲸。清教徒们认为这是上帝给他们的礼物。鲸鱼极高的经济价值让这里的人们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比如,美国独立有一个关键事件,叫做波士顿倾茶事件。它象征着美国对英国反抗的开始。但实际上,在倾茶事件之前,美国的捕鲸人已经多次和英国派来的殖民地总督发生摩擦,而倾茶事件背后最关键的茶党,很多人都有捕鲸的背景。再比如,我国进入近代的关键事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英国打开了国门。而我们的邻居日本是在1853年被美国打开国门,进入近代的。而当时美国提出的核心诉求,就是要日本为美国的捕鲸船提供补给援助。由此可见,美国的历史背后,常常能看到鲸鱼的影子。
这本书的作者甚至宣称,“美国的文化、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捕鲸其实是一个我们观察美国的关键视角。以鲸鱼为窗口去重新梳理美国历史,可以补全我们的一些理解空白,加深我们对美国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是美国捕鲸史方面的权威著作,获得过伯恩·沃特曼奖,是美国亚马逊历史类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了《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以及《普罗维登斯日报》的非虚构类年度之选。作者埃里克·杰·多林是畅销书作家,出版过14本书。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专业是环境政策与规划。
按照这本书的划分,美国捕鲸史可以被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独立战争之前的起步阶段、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的黄金时代,以及南北战争之后的衰落阶段。接下来,我也会按照这个时间划分,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讲述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部分,我们来关注一下美国捕鲸业的起步,看看美国的捕鲸事业是如何兴起的?以及在起步阶段,捕鲸业是怎样影响美国的国民精神的?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美国捕鲸业的黄金时代,看看美国捕鲸业在独立战争期间受到了哪些打击,独立战争之后的黄金时代它又有什么特点?最后第三个部分,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捕鲸业是如何没落的?
第一部分,我们来关注一下,美国捕鲸业的兴起。
说起捕鲸业兴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美洲是一片新大陆,没有被捕捞的鲸鱼很多,所以捕鲸业兴起了。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鲸鱼会被大量捕捞,除了要有人去捕,更要有人去买。所以捕鲸业之所以会在当时还是殖民地的美国兴起,其实背后的关键是宗主国英国对鲸鱼的需求。
鲸鱼可以用来干什么呢?用途很多。比如女士束缚腰身用的胸衣和撑开裙子的裙撑,最主要的材料是鲸鱼的鲸须,再比如用鲸脑中的物质做出来的鲸油蜡烛,比别的蜡烛更加明亮,不会冒黑烟,也不会有残留,是当时非常抢手的奢侈品。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作路灯照明的燃料。
18世纪的伦敦已然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当时的伦敦,夜晚犯罪率高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于是1736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尝试在全市范围内安装路灯,打击夜间犯罪。几年之内,伦敦市内安装了15000盏路灯,而城市里点灯的时间也很快从全年750小时提升到了5000小时。这些路灯的主要燃料,就是鲸鱼油。这样巨大的需求,推动了捕鲸业的繁荣。
虽然英国对鲸鱼有巨大的需求,但是英国本土的捕鲸业却发展得跌跌撞撞。在此之前,英国的捕鲸业败给了荷兰,基本退出了相关的领域,等到需要发展捕鲸业的时候,英国已经有近50年没有什么捕鲸活动了,相关人才严重匮乏,只能政府高价补贴,同时大量聘请外国船员。结果捕捞成果不足,连年亏损,最后负责相关业务的南海公司不得不卖掉船只和库存及时止损。投入了26万英镑,只收回来8万4千英镑,可以说损失惨重。
既然自己下海走不通,那就只能靠进口了。当时英国主要是从荷兰和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手里买鲸鱼油,而对于殖民地,英国给出了更加优惠的关税政策。英国一般民众也更加倾向于从殖民地同胞手里用更低的价格购买鲸鱼油。这庞大的需求,成为美国捕鲸业崛起的重要背景。
而除了英国的巨大缺口,成就美国捕鲸业的,当然还有本地得天独厚的鲸鱼资源。有多优厚呢?就以1620年到达美洲大陆的五月花号为例,船在岸边停下来,鲸鱼群就围了上来。数量之多,让很多船员感到挫败。而就在他们定居不远处的海岸,会不定时的有鲸鱼搁浅而死。也就是说,开始的定居者们甚至不需要拥有设备和技术,就会不定期地收到来自上天的馈赠。
不难想象,之后美国的捕鲸业会以多么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这个迅速崛起的过程为当时还是殖民地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呢?书中记载了许多细节。我读下来不由得惊叹,很多之后美国发展中的关键要素都被鲸鱼这条线索穿在了一起。
比如很多历史社科类的书都会提到,基督教是美国历史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时的牧师会尝试把捕获的鲸鱼和上帝的恩典联系在一起,比如有一位叫做科顿·马瑟的公理会牧师就提出,捕鲸人应当感谢上帝创造了鲸鱼,表达感谢的方式就是成为更好的基督徒,并与教会分享自己的利益。
再比如,美国的普通法体系相比于顶层设计的大陆法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适应当地的风俗和传统,作出灵活的变通。殖民地早期就有大量关于如何处理漂上岸鲸鱼的相关规定。作者说,如果忽略法律的细枝末节,就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当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确定谁有资格从鲸鱼身上获利。
举一个例子,1644年,美国南安普敦普通法院颁布法令,将整个镇子分成四个区,每个区里有11个人,每次发现漂上岸的鲸鱼,每个区都要抽签选出两个人去参与切割鲸鱼的工作。参与切割的人可以得到双份的鲸鱼脂肪,作为劳动的报酬,剩下的利益则由其他居民平分。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多人开始尝试出海猎杀鲸鱼。但这样一来,就很难判定漂到岸边的鲸鱼是自己游到岸边搁浅死的,还是被猎杀而死,以及是被谁猎杀而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捕鲸人抱团成立了不同的捕鲸公司,在鱼叉上印上自家公司的logo,方便根据鲸鱼身上的鱼叉来判断鲸鱼归谁所有。
鲸鱼的经济效益极高,因此围绕鲸鱼甚至出现了商战。因为对鲸鱼的需求很强势,但是供给有限,所以就出现了多家捕鲸公司联合起来成为寡头组织,共同决定鲸鱼的收购价格,对破坏规矩的玩家施以惩罚。而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一些捕鲸的家族企业则尝试打通上游和下游,完成一个从捕鲸到销售的闭环。
除此以外,美国人民反抗强权的传统,也在这段早期捕鲸的历史中得以体现。
1710年,纽约总督要求殖民地内所有捕鲸活动必须要有总督颁发的许可书,并且所有的鲸鱼产品必须经由纽约贩卖至英国。这一系列的举措相当于增强了殖民地政府的中间商角色,增加了捕鲸的成本。1714年,一个叫做马尔福的捕鲸人先是在议会慷慨激昂地演讲抗议,之后把自己演讲的内容制作成小册子分发出去,多次努力未果后,他直接跑到英格兰,向议会状告这位总督行为不当。作者评论说,“从他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未来会促进独立战争爆发的那种精神,我们仿佛听到了后来人团结一致的呐喊声:‘无代表,不纳税’。”
为什么从捕鲸这件活动中可以体现这么多美国的核心品质呢?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获取鲸鱼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这有助于人们对上帝心怀敬畏。猎捕鲸鱼需要多人合作,且经济收益极大,这倒逼着社会去形成更加健全而细致的法律,确定所有权,减少纷争。鲸鱼的买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给商业模式留出了发展空间;最后由于捕鲸人是自己直面风险,获得利润,殖民政府的税收对他们而言更多是一种多余的负担,很容易激起反感的情绪。因此,作者认为,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从象征意义来讲,美国的文化、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
不过正如开头所说,捕鲸业可以获利依靠的是国际贸易。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捕鲸业的蓬勃发展背后依靠的是宗主国英国对于鲸鱼产品的庞大需求。因此,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的捕鲸业造成了极其沉痛的打击。
当时美国捕鲸的大本营是美国东北部一座叫做楠塔基特岛的小岛,岛上基本上全民捕鲸。战争开始后,和英国的贸易基本上就陷入停滞,鲸鱼产品卖不出去。与此同时,英国方面开始抓捕捕鲸船,搜刮船上的鲸鱼油和鲸须。不仅如此,英国方面开始意识到如果英国想要发展自己的捕鲸业,需要大量有捕鲸经验的水手,所以他们洗劫美国的捕鲸船的时候,不仅会抢东西,而且会抓人。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甚至会开船到岛上直接洗劫财物。至于美国方面,大陆地区的战争自顾不暇,没法分兵去保护楠塔基特岛,只是承诺会给予物资方面的支持。但是杯水车薪,偶尔运来的物资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温饱。不少岛民表示自己既不想站英国,也不想站美国,只想安心捕鲸。于是岛民代表联合起来给英国方面写信,表示自己跟英国混,希望英国方面可以给予保护。但是英国方面反应冷淡,反而是被美国大陆方面发现了之后,认为楠塔基特岛上全是卖国贼,于是岛上的生活雪上加霜。
楠塔基特岛受到了多大影响呢?书里给了一组数字,到战争结束,岛上的捕鲸船数量从150艘降至30艘,超过1000名水手丧生或被俘。岛上只有800户人家,却有202名寡妇,342名孤儿。当时美国人均日工资是67美分,而岛上的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万美元。
但是随着战争结束,一切都开始好转。不仅和英国的贸易逐渐恢复,法国和美国国内,对于鲸鱼油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增大。借着这股东风,美国的捕鲸业不但恢复了战前水平,更是进一步地走向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美国捕鲸业是毫无疑问的全球霸主。书里提到,1846年,美国的捕鲸船数目达到了735艘,而当时放眼整个世界,全世界的捕鲸船加在一起也只有大概900艘。在19世纪中期,捕鲸业成为美国第五大产业。而在捕鲸船聚集的马萨诸塞州,它可以排到第三,仅次于制鞋业与棉花制造。以1853年为例,捕鲸船队共捕杀了8000头鲸鱼,产出103000桶抹香鲸油,26万桶普通鲸鱼油和570万磅的鲸须,总价值1100万美元。
蓬勃发展的捕鲸业为美国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是大量的工作机会。捕鲸船上需要大量吃苦耐劳的水手,而对他们的语言要求并不高。所以对于很多来美国追逐美国梦的移民来说,捕鲸业成了他们梦想的实际载体:只要他们吃苦耐劳,就一定可以变得富裕,变得成功。
伴随而来的,就是平等的实现。当时的美国奴隶制并没有废除,还有无数黑人在南方的棉花地里劳作。而在捕鲸业,大家并不排斥和反感黑人的加入。有不少黑人将登上捕鲸船作为摆脱奴隶身份的手段。其中不少黑人成为高级船员,甚至是船长。比如有一个叫做阿布萨隆·波士顿的黑人,他是勤奋号捕鲸船的船长,而他的船员,全都是黑人。波士顿在1830年退休,成为一名富有的商人和地产主,而美国一直等到31年之后的南北战争,才开始宣布解放黑人奴隶。
除了实现平等,捕鲸还带来了一个关键的变化,那就是推动了人类探索大海。前面说到美国本土的鲸鱼资源非常发达,最开始来的人在海边就能遇到搁浅而死的鲸鱼。而随着捕鲸事业的扩大,人们从岸边等鲸鱼,变成在浅海捕杀鲸鱼,再到去更远的海里捕杀。美国人就在追逐鲸鱼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探索更遥远的大海。
原本,探险是一个风险巨大而回报不确定的过程,但是由于鲸鱼的存在,很多人就愿意去尝试,而当这种探索和美国国家利益同步时,美国政府就会下场帮忙,让捕鲸船走向更远的地方。1828年,楠塔基特岛上的捕鲸人就向美国国会发出申请,希望政府可以组织队伍去探索和勘测太平洋海岸和岛屿的情况。虽然美国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应,但是在之后由政府组织的探险活动中,为捕鲸人找到更安全的航线成为首要任务。
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帮助捕鲸人也不仅仅是促进捕鲸业那么简单,这也是美国构建国家霸权的手段。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打开日本的国门。
当时日本还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而当时美国捕鲸船的活动范围已经到了太平洋西部,时不时就会有水手因为船难等原因流落日本。双方的接触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比较和平友好的互动。但是可以想象,一旦有个别水手无视日本方面的规劝,或者没有领会对方表达的意思,擅自轻举妄动,牵动日本统治者的敏感神经,那么接触很容易上升成为冲突。
1848年,美国拉戈达号上有15名船员受不了船长暴虐,驾小船逃到日本。他们很快被日本士兵发现,并且无视士兵的警告,选择逃跑,结果被捕。在接下来的十个月里,他们多次尝试逃跑,但是不断被日本士兵抓回来,并且受到严厉惩罚。其间有人选择自杀,还有人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船员认为是日本人下毒。
当这些船员被虐待的消息传回美国,引起美国国内的轩然大波。美国民众敦促美国政府打开日本国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江户,第二年,美国和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标志着日本打开国门,步入近代。
在这次的事件中,美国政府除了为捕鲸人提供方便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核心诉求,那就是美国政府想要与欧洲列强竞争,因此它希望打开日本国门,获得日本当地的煤炭资源来为自己的蒸汽动力船队提供补给。在这个时刻,美国的国家争霸与捕鲸业的扩张是同步向前的。
推动人权平等,促进地理发现和美国国家扩张,这些都是捕鲸的黄金时代带来的变化,作者提醒我们注意它带来的诸多问题。
比如当时捕鲸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收入不平等。一趟捕鲸走下来,船主拿走绝对的大头,船长和高级船员拿走剩下份额中的大部分,剩下的普通船员的收入其实并没有他们预计得那么光鲜。
此外,因为捕鲸业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出现了很多坑蒙拐骗的团伙,他们负责给不谙世事的新人画大饼,说得头头是道,把对方骗上船,从船长那里获得一笔介绍费。有一些船员就是这样上了捕鲸船。
其次,捕鲸业极大地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以夏威夷为例,捕鲸人将这里作为补给据点,不久之后,当地沿岸出现了大量的旅馆、赌场、台球厅与妓院。一些当地的男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租借出去换钱。作者评论说,性病、烈酒和来自外国的其他影响迅速地摧毁了当地的文化。
因此,作者提醒我们,从宏观上来看,美国的捕鲸业在这段时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美国主导了世界捕鲸业;美国的捕鲸船开始穿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美国生产的鲸鱼油照亮了全世界。捕鲸业也让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许多变化。但是当我们把镜头拉得更近一些,我们会意识到黄金时代下的真实图景远比表面上要阴沉晦暗得多。
而美国的黄金时代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为它画上句号的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捕鲸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打击。比如北方军队征召了不少捕鲸船,在船上装满石头,开到南方军的码头,再把船只凿沉,以此来阻碍对方船只的航行。而南方军也派遣军舰去攻击忠诚于北方的捕鲸船,以此来削弱北方的经济基础。可以想象,这样互相拆台对捕鲸业的打击有多么沉重。在这场战争之后,美国的捕鲸业迅速下滑,并且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但为什么美国的捕鲸业在独立战争之后实现了强势逆袭,而在南北战争之后却再也没有恢复呢?
作者认为,美国捕鲸业的衰落在根本上,是因为需求发生了萎缩。前面提到,美国捕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城市的照明主要依靠鲸鱼油。而在美国捕鲸业的黄金时代后期,美国开始普及煤气。煤气的照明效果比鲸鱼油更好,而且更加廉价易得。而到了南北战争爆发的1860年左右,煤气管道系统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同一时间,美国本地发现了石油。石油在各种方面都比鲸鱼油更有优势,很多捕鲸人家里也都开始使用煤油灯,鲸鱼油的需求剧烈萎缩。
而另一方面,鲸鱼的再生速度根本跟不上这么高强度的捕捞。很多地方的鲸鱼被捕捞殆尽,捕鲸船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碰运气。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碰到极端情况,很容易出现重大损失。19世纪70年代,美国捕鲸船在北极地区遭遇重大损失。1871年,气候异常,冬天特别寒冷,将近30艘捕鲸船被冻在了北极的冰面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876年,类似的事故再次上演,12艘船在北极地区因为极端气候失事。接连的打击加速了捕鲸业的衰亡。
但仅仅是能源结构变化和极端事件的打击就可以解释美国捕鲸业的消亡吗?其实还不够。在美国之后,捕鲸在挪威、日本、俄国等一系列国家崛起。他们使用更加工业化的捕鲸方式,一年内捕鲸的数目就约等于美国黄金时代连续10年的捕捞量。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在美国之后崛起,还可以攫取庞大的利润,但是美国本地的捕鲸业却走向了衰亡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去关注美国捕鲸业的模式。其实早在南北战争之前,还在黄金时代末尾的美国捕鲸业就已经体现出了相当的颓势。当时美国的投资人对于捕鲸的收益都非常乐观。因此他们都希望捕鲸船可以满载而归。而船长们为了证明自己是可以带领船队获得足够收益的领袖,会不断延长在海上捕鲸的时间。有时候明明无法捕到鲸鱼,但是想到自己空手而归的话,就再也没有投资人愿意找自己出海了,因此他们会咬牙在海上干耗着。加上前面也提到过的收入分配不平均,普通船员本来就只能收获很少的薪水,现在在海上漂的时间越来越长。一些船员开始入不敷出,一次航行并不能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仅仅是勉强不亏本。收支的平衡逐渐倾斜,有一些船员无法忍受船上航行的痛苦,选择逃跑。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改行。为了填补水手的劳动力空缺,船长不得不降低标准,招募更差的水手,这进一步降低了捕鲸的成功率。这样一来很多捕鲸船在这个模式下被锁死,进入了恶性循环。
由此看来,美国捕鲸业的衰落不是某一个简单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能源需求的宏观层面上来看,美国捕鲸业的衰落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组织层面,我们也能找到它衰落的系统性原因,加上突发的极端性天气,美国捕鲸业的消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总结一下,美国捕鲸业曾经一度是美国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捕鲸产业这个视角,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当中的许多重要侧面。美国的捕鲸业是在独立战争前的殖民时代发展起来的,它的起步离不开本土丰富的鲸鱼资源和英国对于鲸鱼产品的庞大需求。捕鲸直接推动了美国一系列关键品质的形成。在独立战争后,美国捕鲸业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捕鲸业为美国的种族平等、充分就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美国捕鲸业也和美国的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携手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收入不平等、破坏其他地方的生态与文化等恶果。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捕鲸业逐渐衰落,淡出人们的视野。
最后,我想跟你聊聊我自己的一点感受。说真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挺复杂的,在这些轻描淡写的历史进程背后,是鲸鱼这个种群被不断屠戮殆尽的过程。而鲸鱼带来的巨大利益,又似乎是美国发展历史中难以避免的罪恶。可以说没有鲸鱼,就没有之后的美国。我给我的同事们讲了这个故事。我的同事金燕西说,她看到的是野蛮与杀戮,看到的是文明的残忍,所有身处文明世界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与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灵更好地共存,这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我的另一位同事裴鹏程说,他想到了鲸落。在鲸鱼死后,它的尸骨会缓缓落入海中,它的血肉会成为海中鱼儿的美食,而在海底,它庞大的尸骨上会生长出各种微生物。鲸落就是以鲸鱼尸骨供养起的巨大生态系统。所谓一鲸落,万物生。从这个角度看去,美国社会其实也是一个庞大的鲸落,它是在鲸鱼的尸骨上生长出来的文明。如今鲸鱼隐藏进了历史,鲸鱼的尸骨消失无踪,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美国文化里,找到鲸鱼的影子。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电子版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美国捕鲸业曾经一度是美国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捕鲸产业这个视角,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当中的许多重要侧面。
-
美国社会其实也是一个庞大的鲸落,它是在鲸鱼的尸骨上生长出来的文明。如今鲸鱼隐藏进了历史,鲸鱼的尸骨消失无踪,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美国文化里,找到鲸鱼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