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裴鹏程解读
《刘邦》|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日本著名史学家佐竹靖彦,他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还有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完成了这本《刘邦》,讲述了秦末汉初的精彩历史以及刘邦崛起的经历。
关于本书
本书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秦末任侠社会的基本概况,并分析了“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在秦末历史中的关键作用。本书还提出很多新的历史观点,比如:任侠集团是主导秦末历史的核心力量;吕雉和吕公是吕不韦的后人,他们是刘邦最重要、最神秘的同盟;鸿门宴是刘邦的投降仪式;粗俗的刘邦其实是个最善于用“礼”的人。
核心内容
1.为什么“月牙形地带”能孕育“任侠集团”并颠覆秦朝?
2.为什么本钱不足的刘邦能在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刘邦》。
说到刘邦,你应该不陌生,他不仅开创了大汉王朝,被写入史书;而且他的形象一直活跃在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作品里。刘邦的艺术形象很鲜明,老谋深算,带领一帮游手好闲的人建立了汉朝。刘邦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汉朝的建立真这样偶然吗?
就这个问题,日本著名史学家佐竹靖彦查阅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写出了这本《刘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作者提出,虽然反秦斗争看起来是全国遍地开花,但主要人物、重要事件,都跟一个区域紧密相关,作者把这个区域称作“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这里涌现出一个“任侠集团”,刘邦就是其中一员,最终这个集团中的英雄豪杰颠覆了秦帝国的统治。
接下来,我们分两部分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看一下,作者所说的“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在什么地方?“任侠集团”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它能颠覆秦帝国的统治?
第二部分,我们聚焦在刘邦个人。既然“任侠集团”内部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什么刘邦最后脱颖而出,建立汉朝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所说的“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在什么地方?
请允许我卖个关子。中国地形复杂,很多省份的边界犬牙交错,甚至不乏三省交界的要地。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中国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四省交界处。打开地图,安徽省最北部有个县,叫砀山。这个砀山县的位置太特别了,它属于安徽省,但它同时被另外三个省包围,北部是山东,东部是江苏,西部是河南。
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里萧何有一句唱词:“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听得出来,刘邦当初就是这个地方起兵反秦的。另外,刘邦手下有一位战力值很高的猛将叫灌婴,后来项羽兵败逃到垓下自刎,追击他的正是灌婴。这位灌婴就是砀山人。
接下来,我们从砀山县出发,来个自驾一日游。从砀山县县城开车向东北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江苏省丰县县城。刘邦就是丰县人。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很多人,像萧何、卢绾、王陵也是丰县人。丰县的西边是山东省的单县,刘邦的岳父吕公原本是单县人。丰县的东边是沛县,刘邦集团的樊哙、曹参、周勃都是沛县人。你可能会说,刘邦搞事业,拉着乡亲入伙很正常啊。
那我们继续赶路,从丰县县城向东南出发,一个半小时车程就会到达江苏省徐州市的市区。在刘邦的时代,这里叫彭城,项羽建立西楚,都城就是彭城。很奇怪,为什么项羽的都城离刘邦家这么近呢?
继续向东南开一个半小时车,会到达今天的宿迁市市区,刘邦的时代,这里叫下相,这里是项羽的故乡。你看,连项羽家距离刘邦家好像都不是很远。
我们现在不朝南走了,从项羽的家乡向西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会到达安徽省灵璧县,“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踩着油门朝西北走,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来到安徽省宿州市。在刘邦的时代,这里沼泽遍地,名叫大泽乡。没错,陈涉吴广起义,就发生在这里。
如果把上面我们经过的几个点连起来的话,会出现一个月牙形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有一条河叫泗水。没错,刘邦当年担任的就是“泗水亭长”,负责接待过往使者以及维护当地治安。而泗水在当时是一条很大的河流,这一带水网密布,人们往来主要靠小船,农业作物主要是水稻。 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我们下面把它简称为“月牙形地带”。
这个月牙形地带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话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下令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名为“弛道”。但弛道修到月牙形地带,就修不下去了。因为,与秦国的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水网密布,有大片沼泽,往往很难分清哪里是平原,哪里是湖泊。而这种朝廷无法有效管理的水乡山泽地带,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藏身之处。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联想到一个类似的地方。没错,《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就是这种情况。
但你可能没有想到,所谓的梁山泊,其实就位于这个月牙形地带的最北部。刘邦时代,这里叫钜野泽,也叫大野泽。听这个名字,你就能感受到这里的三个特点:水多、荒凉、面积大。刘邦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彭越,他就是大野泽人。
那宋代的梁山泊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学者考证,在刘邦时代之后的一千年里,大野泽不断缩小并且位移,到五代的时候,大野泽变成了梁山泊。
回到刘邦的时代,在月牙形地带内,有很多像大野泽这样的地方,当然也就少不了像梁山好汉那样造反起义的故事。
在开头我们提过一个问题,在这里可以顺便回答一下。陈涉吴广起义为什么发生在大泽乡呢?陈涉吴广真的是因为被官兵折腾惨了,所以路过大泽乡的时候率领民众揭竿而起吗?
这件事情疑点重重。首先,陈涉、吴广俩人是屯长,是有编制的,负责协助官员带领九百多人朝今天北京一带出发。既然俩人吃着公家饭,怎么还砸公家的锅呢?其次,也没哪条秦国法令说服徭役迟到就要砍头。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简》有一条相关内容:“耽搁一次徭役的人,处罚赔偿两副铠甲。迟到3到5天,口头警告;迟到6到10天,罚赔偿一面盾牌;迟到10天以上,罚赔偿一副铠甲。”
作者推测,陈涉、吴广可能早就预谋反秦了。但是造反这种事儿得凑齐“天时、地利、人和”。“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烦透秦朝了这算是“人和”。赶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下雨耽搁赶路,反正赶到目的地也要受罚,还不如就地起义呢,这算是“天时”。那什么是“地利”呢?
“大泽乡”,光听名字就知道那里遍布泥泞的沼泽。当陈涉一帮人赶到这里,恰好赶上大雨。陈涉吴广觉得时机成熟了,一方面向服徭役的人渲染:这鬼天气、鬼地方,别说赶路,稍不留神就被哪滩污泥吸进去,小命就没了。另一方面,继续哄骗他们:耽误了日期可是要砍头的,皇帝真是坏透了。然后,派人学狐狸叫,再把字条塞到鱼肚子里,说这是老天让我们反秦。这么一来,大伙儿就上陈涉、吴广的当了。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会有疑问。由于地理原因,朝廷不好管的地方多得是,比如巴蜀之地和长江一带。巴蜀之地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里易守难攻,而且就在秦国大本营的南部,是个起兵闹事的好地方。而长江中下游的水系显然要比刘邦、项羽他们家乡更加发达,天高皇帝远,别说躲两个逃犯,就算当起土皇帝,朝廷得知消息可能已经是半个月以后的事了。
为什么并不突出的月牙形地带能成为反秦大本营呢?
如果我们把秦王统一六国,看作是把七块碎布片缝成一张完整的大布,那月牙形地带就是整张布最难缝的地方。什么意思呢?
这个月牙形地带恰好是楚国、韩国、魏国、齐国交界地带,同时距离赵国也很近。从刘邦的家乡沛县出发,朝东北走可以到达原来齐国的都城,朝西北走可以到达原来赵国的都城,南方是楚国的都城,西南方是韩国旧都,向西出发还很快可以赶到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对月牙形地带意味着什么呢?一旦秦国军队打过来了,不同文化类型的人都会逃到这里。尤其是距离最近的魏国。
魏国虽然不是七国中面积最大的,兵力最强的,但却是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它的都城大梁就是后来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秦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的时候,使了个阴招,把黄河水灌进城区,侥幸活下来的人们纷纷逃向附近的月牙形地区。
来到月牙形地带的会有两种人,最多的是逃难的普通人。月牙形地区原本是四国边境的交界处,没有获得足够的开发。但秦灭六国,导致很多人躲进来,为这里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干一点的地方就种地,湖泊多的地方就打鱼。原本不被重视的各国交界地带被很好地开发起来。
除了逃难的普通人,来到这里的第二类人,是原来的各国贵族。他们的数量肯定没法跟普通民众比。但他们的到来,在此汇聚成一股最终摧毁秦国的力量,“任侠集团”。
“任侠”的意思是“以侠义自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见义勇为的人,当然在那个时代,“任侠”的含义要丰富得多。
张良就是典型代表。我们知道,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臣。其实,张良的血统可比刘邦高贵多了。远的不说,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韩国的宰相,祖父辅佐过韩国三任国君,父亲辅佐过韩国两任国君。
后来韩国被秦国灭了,张良作为韩国的高级贵族就要想办法报仇,但是他暗杀秦始皇没成功,被朝廷通缉。没办法,张良只能逃进这个月牙形地带。具体来说,他藏身的地方叫下邳。这个下邳就在项羽的都城彭城和项羽的故乡下相之间。
其实,项羽的情况也类似。刚才提到项羽的故乡是下相。其实项羽他们家本来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叫项邑的地方。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在秦灭楚的战争中兵败自杀,楚国面对秦国的攻势难以招架,后来项家就迁到下相这个地方。
除了项羽一家和张良,当秦国去攻打赵、魏、韩、楚、齐,各国贵族们为了避免被秦兵杀害,也得赶快找个距离比较近的避难所躲起来。那么,像月牙形地带这样遍布沼泽的地方就成了大家的首选。
贵族们保住性命,事情就结束了吗?他们可都是有国仇家恨的,所以这些人凑在一起必然会寻思着怎么推翻秦朝统治。
还是拿我们前面提到的张良和项羽来说,虽然他们分别是韩国贵族和楚国贵族,但在月牙形地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秦始皇报仇。所以,他们之间会彼此有照应。
鸿门宴里有个情节,不知道你有没有记得。项羽的堂弟项庄假装在宴会上舞剑,寻找机会刺杀刘邦。这时,项羽的叔叔项伯竟然胳膊肘往外拐,拔剑起舞帮刘邦挡剑。
项伯不只帮过刘邦一次。楚汉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打算把他用锅煮了,这时项伯出面劝阻了项羽,又帮了刘邦一次。
你有没有觉得疑惑,项伯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帮刘邦呢?
原因之一或许是看在了张良的面子上。项伯是楚国贵族,但他早先杀过人,被朝廷通缉。这时,他逃到下邳,也就是张良藏身的地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张良出面庇护了他好一阵子。正因为这样,项伯一直欠着张良的人情。后来刘邦遇到麻烦,而张良是他的谋士,项伯当然也会找机会还这个人情。
你看,在任侠集团内部,大家彼此之间不仅认识,而且保持联系,甚至互相帮扶。这样的话,虽然秦国看起来是个无坚不摧的斗士,但月牙形地带就是秦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时月牙形地带确实集聚着强大的反秦力量。但任侠中的豪杰那么多,更有像张良、项羽这样的贵族,为什么最后偏偏是刘邦夺取了天下呢?
接下来这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刘邦能在任侠群体中脱颖而出。
我可以先把答案告诉你,这是因为刘邦进行了一次破坏式创新,把任侠群体和反秦民众聚拢在一起。
前面反复提到“任侠”这个词,到底什么是任侠呢?
作者提到,任侠精神包含三个要素:礼、义、利,也就是以礼相待、讲求义气、给够好处。刘邦满足礼、义、利这三条吗?
我们知道刘邦是个豁达的人,义和利这两条他是基本符合的。但“礼”好像跟他不怎么沾边。如果我们把《史记》里的人物搞个排名,比颜值、武力、文学水平、家庭背景,刘邦都排不到前面。但有一项排名,他绝对是冠军,这就是“骂人”。比如刘邦有句口头禅是“乃公”,翻译成白话就是“你爸爸我”。
刘邦不仅言语粗俗,举止也很粗野。比如,项羽手下有一员猛将叫黥布,后来投靠了刘邦。正常情况下,刘邦遇上这等好事,不得满脸热泪出门迎接吗?但黥布看到的场景是什么呢?刘邦坐在凳子上张开腿,让人替他洗脚。这个场面特别失礼,甚至是极具侮辱性的。汉代以前,人们是不穿底裤的。可以想象一下,当时黥布看到这个场面是什么心情。《史记》记载,黥布又恼怒,又后悔。
但奇怪的是,黥布不仅没有撂挑子走人,反而跟着刘邦死心塌地干事业去了。不仅是黥布,还有很多能人也聚拢在这个不懂礼数的刘邦身边。刘邦是怎么做到的呢?
黥布的故事,我们接着讲完。虽然黥布面见刘邦的时候,感到被羞辱。但接下来的情节就反转了。见过刘邦后,黥布被安顿在一个房间休息。但是他发现,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饮食规格,包括配备的扈从竟然和自己未来的领导刘邦处在同一个等级上。
对这类情况,一般的解释是刘邦草根出身,性格豁达,跟兄弟们有福同享,不分你我。
其实,刘邦并不是真的不懂礼数,而是他进行了一次破坏式创新,打破了繁琐的传统礼仪,建立了一套以自己中心的任侠礼仪体系。
比如,一边洗脚一边接待客人的事情,刘邦可不只干过一次。刘邦还有一位谋臣叫郦食其,他与刘邦见面的场景,跟前面说过的黥布差不多。
刘邦其实是来了个欲扬先抑,先自降身份,展示粗俗,把缺点暴露给别人,借这个机会拉近彼此关系,展示自己豪爽、不见外。紧接着,再给予对方很高礼遇,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服从自己的领导。
你看,刘邦其实是把任侠精神中的“义”和“利”揉在了他创立的礼法规则中。正因为这样,刘邦身边聚拢了很多能人,甚至一些比他官位更高、年龄更长的人,也愿意跟他干。
这种破坏式创新还带来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能破圈。要想推翻秦朝统治,只靠任侠群体还不够。况且,任侠中还有一大部分人想单干,或者加盟项羽等团队。刘邦要想壮大势力,就得想办法把其他群体也拉入自己的团队。怎么办呢?每个地方习俗不一样,释放善意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不见外”和“给好处”这两点,是每个群体都听得懂的语言。这种新的礼仪规范就像刘邦编织出的一张大网,将更多人拉入阵营。
刘邦集团中有一帮人原本是贩夫走卒,比如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贩卖绢丝的,周勃一边编草席,一边在丧礼上干点打杂的活儿来维持生计。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用劳动力,一下子搞得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流民。很多人就来到了月牙形地带,加入了刘邦集团。
你看,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进行破坏式创新,巧妙地把礼、义、利综合起来,再用这种任侠精神将任侠群体和底层群体统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反秦集团。
我们再简单看一下项羽,项羽也生活在月牙形地带内部,很多任侠最初选择跟他干事业,比如我们前面说的黥布,还有名将韩信、谋臣陈平、儒家学者叔孙通,最初都追随项羽。但为什么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呢?
作者提到,项羽在“礼”和“义”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利”这一点做得并不到位。比如,当初约好谁先进入秦朝核心区咸阳,谁就能当“关中王”,但刘邦先入咸阳后,项羽反悔了。韩信曾说:“项羽待人和蔼可亲,言语温和……但是等到有将士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他却犹豫了,把刻好的爵位大印放在手里反复摩挲,甚至大印被磨得失去了棱角,他还是舍不得给人。”这就像是公司在分红的时候,大股东一再挤压其他股东的份额,人们当然不乐意了。所以,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集团是越打越壮大,而项羽在和刘邦中分天下后,竟然短短一年就兵败自刎了。
到这里,我们从刘邦个人的角度了解了刘邦集团的崛起原因。接下来,我们再试着从其他集团成员的角度来回看一下刘邦。
刘邦集团中有很多年龄长、资历深、资源多的人,比如萧何,原来是沛县的主吏,刘邦是他的下属。还有张良,他是韩国贵族,掌握的资源不比刘邦少。
为什么他们会甘为人臣,在刘邦手下做事呢?
接下来,我要跟你聊两位刘邦集团的成员,既不是萧何、曹参,也不是张良、韩信。这两位成员很重要,但常常被人忽视,这就是刘邦的岳父吕公,以及刘邦的妻子吕雉。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在刘邦早年的故事里,有一个情节很奇怪。刘邦最初就像个混混,而吕家可是大户人家,两者差距太大了。吕家换新房,款待宾客的时候立下规矩,拿不出一千铜钱的客人只能坐在堂外。但吕公看到刘邦后,却一个劲儿地夸他好,紧接着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他。这事情做得未免太草率了吧?
作者综合其他史学家的研究提出这么一个设想,吕雉的父亲吕公很可能就是吕不韦的儿子。你如果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原书的相关内容,我们现在来谈谈这件事对刘邦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邦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吕不韦比他早半个世纪。吕不韦原本是韩国的一个大商人。请注意,商人的思维影响了吕不韦,也影响了他的后人。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吕不韦的经历。吕不韦生活的时代,秦王还没有统一全国。各国王室之间有个习惯,互派王室贵族去别国作人质,如果对方胆敢发动战争,就把人质杀死。乱世之中,吕不韦豪赌了一把。他帮助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回到秦国登上王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嬴政。因此,吕不韦当上了秦国宰相。不幸的是,吕不韦后来被卷入一次宫廷政变而遭到罢免,后来他服毒自尽了。
这事并没有完,吕不韦的死引发了吕氏宗族的不满。在族人看来,嬴政有今天,全都仰仗吕不韦。如果当初没有吕不韦,嬴政的父亲子楚就很难活着回到秦国,这就更别提嬴政继位的事情了。所以,吕不韦的亲族发誓要报仇,于是积极参加各类反秦斗争。比如陈涉、吴广的军队,项梁、项羽的军队中都有吕氏家族的人。
作者猜测,吕雉和刘邦的婚姻,正是吕氏家族复仇战略的重要一环。前面提到过,吕不韦是大商人,他们家族一直都在搞投资。做买卖是商业投资,吕不韦当初把宝押在嬴政的父亲子楚身上,这是一种政治投资。到后来,吕公把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其实也是类似的风险投资。
那你说吕公真的就能预料到刘邦之后一定会胜利吗?并不能。但在吕氏家族的政治投资中,刘邦算得上一支蓝筹股,吕公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盟友。后来,随着刘邦的胜算越来越大,其他阵营的吕家人也都转投到刘邦旗下。
吕公和吕雉父女加入刘邦集团,会带来哪些利好呢?
如果吕公真是吕不韦之子的话,那他是见过大世面的。吕雉和吕公扮演的角色可不只是妻子和老丈人,而是重要的谋臣。父女俩会向刘邦灌输“帝王之学”。当然这不光是打打鸡血,提醒刘邦“你要努力推翻秦朝”那么简单。要想成为帝王,需要对秦朝宫廷、国都、官僚队伍等事情有足够的了解,这些信息吕公掌握的一定不少。
另外,吕家还忙着给刘邦造势,做舆论宣传工作。《史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有帝王之相,上空总有天子之气。嬴政在咸阳远远地看到后,决定在巡行途中镇住这股气。得知消息的刘邦急忙躲藏到附近的芒砀山泽地带。但奇怪的是,吕雉总能找到他的去向。刘邦很不解,吕雉解释:“你所到之处,总漂浮着一团云气,只要到了那里,我就能见到你。”这事儿,一听就知道是虚构的,但还算是个不错的宣传手段。
吕家还可以给刘邦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吕公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两个大舅哥也都加入了刘邦集团。另外,吕公出身贵族,吕氏家族的人遍及全国,这些人脉也可以被刘邦所用。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史记》对吕后的功劳没花太多笔墨呢?熟悉汉初历史你就知道,吕后在刘邦死后大肆扩张家族势力,后来汉朝官方把这段历史认定为叛乱。作者推测,或许因为这个事情,司马迁就把吕后她们家的功劳给划掉了。
到现在,也就不难理解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一些资源多、资历老的人要甘为人臣,在刘邦手下干事了。他们跟吕氏家族一样,或许跟秦王室有仇,或许有别的打算,只靠自己挑事风险有点大,张良就有过亲身经历。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刘邦这支蓝筹股。
到这儿,今天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完了。最后,我们来聊个你很熟悉的成语故事,这就是“约法三章”。
当初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刘邦做了一件事情,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以死刑,伤人者和盗窃者要受到与其罪行相应的处罚。”
你看,刘邦其实又一次进行了破坏式创新。秦朝法令繁杂严苛、名目繁多,压得百姓喘不上气来。所以,刘邦删繁就简,只要求民众遵守最基础的三条。
其实这并不是刘邦的首创。之前墨家就有类似的主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作者提到,这个主张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共识。后来的农民起义军内部也常常用到。
但也正因为简单、朴素,底层人才听得懂,刘邦才能获得广泛支持。当刘邦跟民众约法三章,再加上刘邦集团已经获取了秦帝国的各项档案数据,其实在这个时候,刘邦集团已经具备统御天下的能力了。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
月牙形地带特殊的水乡山泽自然状况,使这个地方在动乱时期成为绝佳的避难所。普通民众为这里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各国贵族在这里汇聚成最终摧毁秦国的“任侠集团”。
-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进行破坏式创新,巧妙地把礼、义、利综合起来,再用这种任侠精神将任侠群体和底层群体统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反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