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7:水门事件后续》 张凯解读
《光荣与梦想7:水门事件后续》|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曼彻斯特,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记者。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美国从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共40年之间的历史,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个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景。
核心内容
水门事件后续产生影响的四个阶段:一、东窗事发,尼克松和这件事扯上了关系;二、录音风波,尼克松的录音带把自己彻底搞垮;三、尼克松想要洗白,用自己的权力和司法机构较量;四、弹劾总统,尼克松下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咱们继续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这套《光荣与梦想》。这套书讲述了美国1932年到1972年的断代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战争、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套书一共有大概150万字,我会分七集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
上一集中我们讲了水门事件的背景,在当时来看,一方面尼克松政府受到了周围一些政治势力的排挤,另一方面,尼克松的手下有一些极不靠谱的人,有些人求功心切,自己做主跑到民主党总部的办公大楼水门大厦想要安装窃听器,最后因为手段极差,被抓了个正着,而且还留下了一大堆的犯罪证据。不过虽然有证据,但是对白宫的人还是没有什么直接的伤害,美国大选如期举行,尼克松也顺利连任了总统。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水门事件后续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一共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东窗事发,尼克松和这件事扯上了关系;第二个阶段,录音风波,尼克松自己的录音带把他彻底搞垮了;第三个阶段,尼克松想要洗白,用自己的权力和司法机构较量;第四个阶段,弹劾总统,尼克松下台。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四个阶段。
先说第一阶段,这件事是怎么东窗事发的呢?前面不是说已经没啥事了吗?其实暗中有两股力量一直在推着这件事不断前进。
第一股力量是新闻媒体。水门事件刚开始并不是很受媒体关注,当时的《纽约时报》只是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小角落刊登了这么一条消息,因为当时尼克松的支持率很高,大家也不相信尼克松会搞这样的小动作,完全没必要。但是有一家媒体就是揪着这个事情不放,它就是《华盛顿邮报》。要说《华盛顿邮报》和白宫有什么深仇大恨吗?也没有,当时《华盛顿邮报》有两位记者,一位叫鲍勃·伍德沃德,另一位叫卡尔·伯恩斯坦。伍德沃德是耶鲁大学毕业生,当过海军军官,这个人一门心思要当个新闻记者。
可是,在《华盛顿邮报》无薪试用了两周后,因为文笔太一般被扫地出门,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死缠烂打、不依不饶,他的这份工作就是这么得来的,是缠得主管受不了,才勉强接受了这么一个人。你看,死缠烂打也是竞争力。伯恩斯坦倒是很有才华,但是他是个漫无纪律、吊儿郎当的人。他接这个案子的时候,报社正在考虑解雇他呢。
你看,就是这么两个很不靠谱的人,后来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当时主管就派他们两人查这个案子。他俩就跑到法院旁听法官怎么审那些犯人的,这一听可好,发现这件事可能和白宫有关系,虽然并不知道有啥关系,但是有这么一条线索,这两人就来劲儿了。开始频繁地给白宫打电话确认这个事。接着,一篇又一篇的揭秘文章,像一颗又一颗炸弹在美国政坛不断爆炸。
当然,在这中间他们还得到了白宫里面一位神秘人士的暗中帮助,为了保护消息来源,这个人被称为“深喉”。深喉是个特别重要的告密者,他提供的信息非常准确而且致命,明摆着就是要搞垮尼克松政府。这个人是谁呢?后来被证实是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他和尼克松有啥仇呢?这个就不清楚了,可能是私人恩怨,也可能尼克松无意间影响了他的仕途,这个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华盛顿邮报》的小记者硬是把这个事搞得让大家开始关注。
推动这个事的还有一股势力,就是当时的民主党。不管怎么说,水门事件都是个要偷听民主党内幕的不光彩行为,那他们能善罢甘休吗?加上尼克松在1972年上台之后,其实当时的政局情况出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就是他的对头民主党开始控制了两院,民主党上来总得给总统找点事吧,找来找去发现没什么大事儿,正好最近这个事引起了一些关注,要不这样,就深入调查一下,走正常程序,于是就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开始着手调查这个案子。尼克松觉得自己很清白呀,你查就查呗,配合你就好了,看你能查出个什么东西。
负责这个事的大法官叫做西瑞卡,他也是个保守派,按理说和尼克松的政治观点基本一致,但是他一上法庭就六亲不认开始审那些犯人了。为啥呢?因为水门案当时已成为万人瞩目的大案,如果就此草草收场,他作为联邦法官的声誉有可能大打折扣。在美国的司法体制中,法官的党派色彩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司法判决,但是,由于有新闻监督,没有任何一位法官愿意因为偏袒而在司法界遗臭万年。所以西瑞卡开始拿出浑身解数审这个案子。一开始犯人都招了,说就是我干的,没人指挥,但是西瑞卡不是吃素的,就你们这帮虾兵蟹将能想出这个事,那才见鬼了,于是就用刑期恐吓他们,说老实交代,处罚就轻,要是不老实交代,20年以上刑期。这帮人说白了就是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选手,这么一恐吓,全招了。慢慢牵扯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牵扯出了一个尼克松幕僚团队里的人,叫做迪安。
迪安和尼克松走得很近,迪安被扯出来后,一恐吓,也全部招了。他爆出尼克松怎么在私下密谋、怎么找钱去当封口费等等,这种行政干预司法的大罪就开始大白于天下。
你可能觉得奇怪,尼克松是清白的呀,他为啥要封口呢?其实他虽然和这件事没关系,但是毕竟作案的有他以前组织的管子工的成员,这些人如果再把管子工干的事说出去,那对他来说就是直接的打击。为了避免这个事发生,就想用钱封住那些人的嘴,这个事过去就完了。结果万没想到,迪安把这些事全都给招了。西瑞卡吓一跳,一看这个事不小,就开始上报,美国参议院开始设立一个独立检查部门,开始全力调查这件事。
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1973年6月中旬,在向全国电视直播的国会水门案听证会上,迪安开始爆料,他交代了白宫幕僚刻意销毁证据,向联邦调查局施压,还说出了管子工干的事,比如密谋绑架政敌,打算在布鲁金斯学会、也就是美国的著名智库放火,企图利用妓女勾引对手等行为。还说尼克松列了一份黑名单,上面多数都是民主党议员、新闻记者还有政治漫画工作者,白宫还建立了一个秘密特工组织,利用联邦税务局的情报资料以偷税漏税等罪名打击政敌。总之,一系列的爆料让尼克松的政府看起来就是个黑手党组织。这些证词把美国民众惊得目瞪口呆。
更为致命的是,迪安供出尼克松亲自参与了掩盖案情真相的犯罪活动。他说尼克松派他去找给别人的封口费,要知道,光这一项就已经构成了妨碍司法的重罪。如果说水门窃听案起初只是一个荒唐可笑、微不足道的三流政治案的话,那么现在有迪安的供词,它已经演变为总统和白宫幕僚滥用权力、掩盖罪证、妨碍司法的重大刑事案件了。
尼克松这时候已经坐不住了,他也开始慌神。真是没想到迪安能爆料到这种程度。不过,迪安的招供虽然对尼克松伤害极大,但还没有构成弹劾总统的致命危险。为啥呢?因为毕竟迪安空口无凭,仅凭他的一面之词就想弹劾堂堂美国总统,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另外,说到底也就这一个人招了,其他人还都在那死扛呢,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现任何其他的证据。这样,在找到直接的证据之前,特别调查委员会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这个事太大了。万一搞错,谁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这时候,迪安又供出了一个关键信息,他说有一次他和尼克松聊天,尼克松说话的语气很古怪,他怀疑自己的那段谈话有被录音。其实迪安根本不知道白宫一直都在录音,他是瞎猜的。
不过这个线索又被抓住了,于是检察院就传唤白宫的高级助理,律师问这个助理有没有录音这个事,其实这位助理就是专门搞录音系统的,他以为检察院已经知道录音的事了,就说有这个事,而且尼克松不但把他和迪安的谈话录下来了,他还把所有白宫发生的对话全都录下来了。因为尼克松在白宫弄了一套自动录音系统,只要有人说话就自动录音,他当政期间,总共录了将近5000个小时的音频。
这个消息一出,所有人都傻眼了,那就好办了呀,最直接的证据就在那了,还是你尼克松亲手搞的,行吧,把录音带交出来吧。
尼克松这时候真是要哭了,他万没想到录音这个事能被捅出来,要知道,这可是高度机密,知道这个事的加上他也没几个人。更气人的是,由于磁带用完了,偏偏他和迪安的那段录音没有录下来。你看,就是这么倒霉,就是这么阴差阳错。
那尼克松能交吗?当然不能交啊,我们知道,一个人平时说话和他在公众场合说话是完全不一样的,遇到困难了,在熟悉的人面前大骂几句,或是在想一个方案的时候先天马行空地胡说八道一气搞搞气氛,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总统随意说的话要是被公之于世,那还得了?比如尼克松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骂其他国家的总统几句,要是联系上下文很可能他就是当时心情不好,随意骂几句就完了。但是你想这个要是被其他国家的总统听到,那是要引发国际震荡的,搞不好就会有战争。所以为大局着想,尼克松死活就是不肯交。那在检察院看来,你不交就是干预司法呀,两边就一直这么僵持着。
话说回来,你可能觉得奇怪,尼克松为啥要搞个录音自己给自己挖坑呢?其实他的用处不是这个,尼克松的野心特别大,他崇拜的人是林肯,经常把自己比作林肯,想要做一些能深深影响后世的事情,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尼克松是高材生呀,文笔特别好,他退休后的生活都想好了,就是当个作家。以前英国首相丘吉尔退休后不是写了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嘛,那本书还拿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说实话,从历史的完整性和珍贵性来看,那本书很一般。尼克松就想,他以后写的书肯定要比丘吉尔厉害多了,所以就录一些音来为以后写书做准备。而且他觉得这些录音是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的,当然那是剪辑过的。
关于录音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在得知尼克松有录音之后,虽然检察院的人觉得喜出望外,但是他们没有立刻发传票让尼克松交出录音,而是拖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尼克松为啥不毁了这些录音呢?
虽然销毁证据这一招很臭,但是至少能避免最坏的事情发生,因为从严格的法律角度而言,他并未犯下销毁证据的罪行。因为还没有接到传票嘛,这样,由于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总统妨碍司法,即使国会启动弹劾程序,尼克松仍然有极大的获胜机会,别人也极有可能拿他没办法。但是尼克松这时候鬼迷心窍了,他就是没有销毁。你看,不作就不会死,他为啥不销毁呢?
首先他觉得总统的行政权力是不容侵犯的,总统和自己亲信之间的谈话有很多国家机密,如果司法部门随意审听这种高度机密的非正式谈话录音,并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起诉总统和幕僚,那简直是荒唐之极。在美国宪政史上,杰斐逊、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等十几位总统都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理由,坚决拒绝国会调查白宫决策内幕。你看,有先辈们的榜样在。
其次,尼克松觉得法院有他自己的人,他觉得检察院保守派居多,很多都是站在他这一边的,稍微识大体一点的人都不会提出太过分的要求。但是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中,大法官虽然经总统提名任命,但由于司法公开和新闻监督的制约,没有哪一位大法官愿意在宪政史上留下“总统的走狗”这样的名声。杜鲁门总统就曾深有感触地说:“无论何时,你把一个人放到最高法院,他就不再是你的朋友了。”所以其实尼克松的这个有自己人的愿望,注定是落空的。
最后,他觉得这些录音某种程度上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比如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迪安为求自保胡编乱造的,所以尼克松觉得到关键时刻,这些录音能还他清白。
总之,最后尼克松就做出了一个不销毁录音的决定,然后他与特别检察官、国会和联邦法院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司法大战。
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尼克松和检察院之间开始较劲。一开始,特别检察官和国会水门委员会同时发出传票,要求总统交出录音带,在美国宪政史上,这是总统首次接到这种要求出示证据的强制性命令。尼克松给了一个反击,他启用总统行政特权,声称谈话录音中有外交和军事机密,拒绝交出磁带。同年8月29日,西瑞卡法官判定,特别检察官索取磁带的要求合法,下令总统交出录音带。但尼克松当没听到。检察院没办法,将此案上诉到联邦上诉法院。
后来,联邦上诉法院也做出裁定,要求尼克松交出录音带,尼克松这时候拗不过了,答应交出一部分,而且是经过剪辑的。但是,这个妥协条件遭到特别检察官严辞拒绝。就是要他全部交出来,而且将调查扩大到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时的经济问题,这就让尼克松恼羞成怒了。
其实当时尼克松也是真难,因为外面中东要地是战火连天,美苏两国又是剑拔弩张,国内石油危机又空前严重,一堆事情都搞不定的情况下,自己家后院又起火,碰上了这么一个不识大局的检察官。你说他怎么办?一气之下,尼克松命令司法部长理查森立刻解雇当时的检察官考克斯。但理查森不愿从命,请求辞职。尼克松就劝呀,现在不能辞职呀,基辛格还在外面和苏联人谈判,不能让苏联人看笑话,理查森才不管那些,坚决辞职。
尼克松是火冒三丈,他转而命令司法部副部长洛克肖斯解雇考克斯,可是,这位副部长同样不肯干,同样要求辞职。尼克松气急败坏,又下令司法部第三号人物博克解雇考克斯。博克犹豫再三,最后勉强同意。白宫以保密为由,迅速查封特别检察官办公室,扣押全部调查文件。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看起来尼克松是赢了。但真是这样吗?
消息公布之时恰好是10月20日星期六晚上,新闻媒体毫不客气,立刻抢发新闻,并使用了“星期六之夜大屠杀”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题。
这已经到第四阶段了,全国人民开始弹劾总统。尼克松政府这时候在大众的心目中已经彻底变成了独裁者。首先新闻媒体开始对尼克松口诛笔伐,全美民众群情激愤。据粗略统计,总数多达300万左右的电报、电话和信件如洪水般涌到白宫和国会,强烈谴责尼克松的胡作非为,要求国会立即启动宪法程序,弹劾无法无天的“帝王总统”。这样,水门事件从最初看起来的一桩“小事”,终于演变为一场震撼全国的宪政危机。
这场危机使尼克松政府在内政和外交领域都处于半瘫痪状态,很多重要的外交谈判和承诺被迫无限期推迟。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最高法院打破常规,同意直接审理特别检察官的上诉。这个案子史称“美国诉尼克松案”。在美国宪政史上,这种越过联邦上诉法院由联邦最高法院直接审理的案件,在“尼克松案”之前只有6例。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检察院的压力之下,尼克松被迫交出了剩下的录音带。你看,尼克松在这样强大的民意和制度攻势下也不得不服软。大家拿到录音自然很高兴,就听呀,这一听,所有人都傻眼了,你想,录音是自动触发的,很多都是没有上下文的,是单独录出来的一段话,也就是说很多都是断章取义的,加上尼克松平时说话总爱带脏字,人民万没想到尼克松在私下是这样一个人。比如说尼克松私下跟幕僚商量怎么凑钱去堵那些罪犯的嘴,再比如说尼克松亲自指示一个人,说上了法庭你就说你全忘了,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就跟法庭死扛。这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下叫“伪证罪”,总统亲自做这样的教唆犯,你想想这个震撼有多大。
不过即使这样,尼克松还是打算抗争到底,他还准备最后派军队保护白宫,后来被基辛格给劝住,说哪有总统在刺刀的包围中行使行政权的呢?这时候尼克松其实已经不是下不下台的事情了,而是该以什么姿势下台的问题了。1974年8月9日,在众议院表决弹劾案前夕,尼克松正式宣布辞职。水门案件就此告一段落。
我们可以给水门事件复个盘。其实尼克松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有很大的优势,他有很多方法来摆平这件小事,比如当白宫录音系统真相暴露之后,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尼克松当时可以有上、中、下三种应对策略。
上策是,利用外交领域的空前成功和连任总统后民意支持率极高的良机,将水门事件的真相全盘托出,请求大家的支持和原谅。美国人的特点是吃软不吃硬,比较注重实际利益。只要国外的烂仗体面结束,国内经济保持增长,普通民众一般比较宽宏大量,容易原谅“主动认错”的总统。
中策是,在联邦上诉法院发出传票之前迅速毁掉录音带。这个损招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由于没有确凿证据,尼克松极有可能逃过此劫,避免辞职下台的悲剧。这一招由于尼克松想得太多,又错过了。
最差的下策就是和检察院、和国会、和所有人对抗到底,启用自己的总统特权让自己脱身。这一招他偏偏用了。尼克松晚年谈到水门事件时说道:“水门事件中让我后悔的事太多了。首先是我起初处理这个该死事件的方式。我跟它毫不相干,不应大动干戈。我应直接面对美国人民,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这一招尼克松就是没有用,你看,很多时候其实坦白和真诚就是最好的对策。
特别有意思的是,副总统福特就任总统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所有刑事责任。当福特总统赦免尼克松后,原来那些对尼克松千夫所指,恨不得把尼克松千刀万剐的人一看特赦令就散了,没有人再说要追查到底,从此风平浪静,全当这事儿没有发生过,尼克松获得了一个时间非常长的退休生涯,而且过得很平静。他退休后也当上了作家,出了好多书,后来也积极充当总统的高级顾问,一直在服务美国政府,获得了很多好评。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尼克松说:“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人生的征途中既无胜利,也无失败。”
回顾历史,水门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美国立宪建国之初,国会一直在联邦政府的三个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可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50年代美苏冷战以来,行政部门权力急剧膨胀,总统和白宫幕僚逐渐成为联邦政府权力中心,国会被党派利益分化,无力对总统形成有力制衡。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甚至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总统”。
尼克松执政时期,“帝王总统”权力由外交和军事领域日益扩展到国内政治。白宫幕僚大权独揽,专横跋扈,甚至发展到建立秘密警察“管子工”的程度。最初只是“小事”一桩的水门窃听案,实际上只是白宫幕僚一系列非法行为的冰山一角。通过水门事件,美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发展趋势。
回顾一下,在这一集中我们讲了水门事件的下半段,从事发到最后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东窗事发,尼克松和这件本来跟他没有关系的事扯上了关系;第二个阶段,录音风波,尼克松在白宫的录音成了证明他有罪的直接证据;第三个阶段,尼克松想要洗白,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权力的较量;第四个阶段,弹劾总统,尼克松宣布辞职,水门事件告一段落。
在这说一点我自己的感想,前面第五集里我们讲了麦克阿瑟的故事,麦克阿瑟的特点是只顾自己的小道理,而不顾大道理,他只顾自己在战场上的一时输赢,就贸然扩大战争,这种不顾全大局的行为给各方都带来了损害。而今天我们讲的那些坚守自己职责的检察官,他们也是不顾全大局,为啥他们反而受到了尊重呢?比如前面被尼克松撤职的那位考克斯大法官,后来就被重新起用,而前面替尼克松办事的那位博克法官,他后来就被撤职了,还留了一个骂名。那到底什么是大道理,什么是小道理呢?麦克阿瑟看起来好像在操纵战争,是大道理,其实他是小道理,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战斗的。而这些大法官呢,看起来都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其实他们在共同守护一个大道理,就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果没有这个,就谈不上民主。所以他们守护的才是大道理。
美国有一位学者就说:“千百年之后,如果美利坚合众国还存在,当有人要求拥护司法审查的人举出实例证明法官们的裁决时常会有利于民主时,他们最先举出的案例就将是美国诉尼克松案。”
这套书就讲到这里,回顾一下我们讲的这7集内容,其中涉及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像柯立芝、胡佛、罗斯福、杜鲁门、尼克松、麦克阿瑟等,我们还讲了很多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像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太平洋战争、印度支那进驻事件、珍珠港事件、原子弹轰炸日本、水门事件等等。这其中还有很多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我们从这些故事中能看出,1932-1972,仅仅40年,美国经历了萧条、战争、繁荣并再次陷入内耗。从各项决议中的两党纷争到政府和民众发生的冲突,这都是那个大时代独一无二的部分。我们发现,不断的外部危机与内部消耗反而成了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力量。任何的伟大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得经历苦难才能成熟。希望这套书能对你有所启发。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划重点
1.水门事件事发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东窗事发,尼克松和这件本来跟他没有关系的事扯上了关系。
2.第二个阶段,录音风波,尼克松在白宫的录音成了证明他有罪的直接证据。
3.第三个阶段,尼克松想要洗白,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权力的较量。
4.第四个阶段,弹劾总统,尼克松宣布辞职,水门事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