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类文明史》 钱言解读

《人类文明史》|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人类文明史》。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价值,我会说:它能帮我们建立多元的历史视角,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呢?我们就从一个糟糕的现象说起。你大概知道“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吧?它说的是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喜欢能让自己愉快的信息,而对那些挑战自己价值观或知识体系的现象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单一,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把自己包裹在茧房里,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并且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对不喜欢的事选择性地失明,限制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发展机会。

那么怎么破除信息茧房呢?当然不能靠零敲碎打的提醒,而要靠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本书提倡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能给人很大的帮助。用作者的话说,“我写历史是为了提醒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也是不同的。”它的具体内容和分析方法咱们后面再讲。这里先要介绍的是,这本书作为历史叙事的展开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本多元视角的人类文明史。

这本书的作者叫塔米姆·安萨利,是在阿富汗出生长大又移居美国的知名历史作家。他长期研究跨文化的社会、历史问题,出版过《中断的天命》《无规则游戏》等知名著作。他的作品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几年前,他在阅读不同主题的历史著作时突然意识到,世界上很多看似分隔的事件之间其实有某种联系。比如在古代中国、罗马之间的亚欧大陆上,分布着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一旦中国有大的举措,比如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就会对游牧民族产生影响,从而波及罗马帝国。这就是所谓的“涟漪效应”。类似现象还有伊斯兰教的教规帮助欧洲人掌握了罗盘技术,蒙古帝国的崛起改善了英国农民的生活,伊斯兰帝国的复兴推动了哥伦布的远航,等等。咱们后面会详细介绍。

总之,按照这样的启发,作者将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互动作为研究对象,从石器时代到数字社会,探究那些看似独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将不同的文明进程编织起来,讲述人类互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绘制了一部多元视角的人类文明史。

在书中,作者运用了某些概念和框架来讲述历史,我把它总结为三个问题:第一,人是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世界并创造历史的;第二,为什么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片面的;第三,我们怎么通过思维的转换和提升来获得全面的世界观。接下来,我会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你解读这本书。希望听完之后,它能帮你建立一种多元开放的世界观,打破让我们产生信息茧房的思想根源。

首先我们来看,人是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世界,并创造历史的?

咱们就从一段历史说起吧。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受国王派遣,率领上百人的使团,带着大量礼物到访中国。一方面是给当时的乾隆皇帝祝寿,另一方面是希望与清王朝开展贸易。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双方会面时,清政府要求马戛尔尼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宫廷大礼,而马戛尔尼不愿意,他只肯行单膝跪地的英式见面礼。这让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同时乾隆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跟外国贸易,因此拒绝了英国通商贸易的请求。马戛尔尼的访华任务失败了。清朝也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对外开放机会。

这跟今天要讲的书有什么关系呢?它印证了这本书的观点:古往今来,大部分人看到的世界并不全面,都是通过自己主观视角看到的世界;大部分人认知的历史,也只是以自我观念为中心构建的历史,比如“欧洲中心观”“中国中心观”“伊斯兰中心观”之类的历史。否则就不会出现乾隆皇帝自以为清朝什么都有,拒绝与外国贸易这样的事情。甚至直到今天,如果我们去考察各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会发现它们大多是以自己国家为主角、以别的国家为配角的主体叙事。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本书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什么东西,人是怎么通过观念认识世界的。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围坐在山洞的篝火旁,给儿孙们讲先辈的故事。他们有时会回忆某次改变命运的历险,有时会争论到底是谁杀了那只可怕的狗熊,有时会仰望星空推测未来的命运。他们抬头望去,发现满天的星星中有些星星组成了图案,于是会说,“狗熊就像那个样子”,“那是个勇敢的猎户”,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星座。而身边的人如果看到星空中的狗熊和猎户,就会点点头,这种共同的感受让大家成为团结的集体。

请注意,这就是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世间的万事万物本来是零散的,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但是人类通过抽象和总结,提炼出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图景。这就是观念。如果没有观念,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是繁琐、凌乱的,而有了观念,世界才变得清晰、有序起来。要知道,像社会、国家、民族这些抽象事物,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的,因为有人创造了关于社会、国家、民族的观念,我们才能“看到”它们。再比如说,我们把人类活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类型,就是因为有了政治、经济、文化这样的观念。否则,我们看到的人类活动,就像外星人看地球上的蚂蚁一样杂乱无章。

因此可以说,观念就是思想的星座,它让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有序起来。但观念之间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太复杂了。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在不同的方位会看到不同的星空;即便看同一片星空,在庞杂的星系里,也会看到不同的图案。就像在社会发展中,有人看到的是“自由创造奇迹”,有人看到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在市场关系中,有人看到的是资本创造就业,有人看到的是劳动遭受压迫;在科技进步上,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有人欢呼技术进步将解放人类,等等。这些观念,不管差异如何,都是具有不同立场和经验的人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交流、辨析、定位工具,因此必然带着主观视角,并且是以当事人自我为中心的。

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社会万象中看到了不同的星座,或者说因为有不同的观念,人们结成了不同的“社会星群”(星座的星,群体的群)——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类社会中对世界的看法相近,因此具有某些共同行为特征的群体。它既包括家庭、企业、社团等小规模群体,也包括国家、民族、宗派等大规模群体;一个人可能有多种身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群体;而群体和群体之间既可能交融,又可能碰撞,就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那么社会星群是如何交融又碰撞的呢?书中提到了很多现象,包括从二战结束到1990年代初的“冷战”,它是由于双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观念不同,而形成的两大势力对峙——一边是美国、西欧、日本,另一边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它们虽然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是通过政治渗透、支持代理组织等方式,在世界各地制造了许多冲突和动乱;所以大部分人都希望,这样的对抗不要再上演。

不仅如此,按这本书的观点,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包括思想争鸣、政治博弈、战争冲突、科技进步等等,都是由社会星群之间的互动产生的。人类历史正是由于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不断流变,伴随着宗教传播、文化繁荣和知识进步,社会星群不断浮现、交汇、碰撞而产生的故事。从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到古罗马时期的奴隶起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成吉思汗征服世界,从十字军东征到文艺复兴运动,从美国独立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无外乎就是这样交融、碰撞和演变的过程。

总之,这本书认为,人所认知的万事万物就像星座,人们通过抽象看到许多清晰有序的图景,形成许多观念,并置身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一个人在星空中看到什么,反映了他在大地上属于哪个群体。这种由观念形成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选择,而每个人的选择又构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这就是人类看待世界并创造历史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要讲,这种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作者在旧金山一家酒吧跟一群陌生人看电视,放的是一位体育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位橄榄球运动员。运动员一直戴着帽子,有个观众厌恶地说:“他就不能把帽子摘了吗?太不尊重人了。”作者非常不解地问:“戴帽子就是不尊重别人吗?”对方说:“当然,人人都知道这个礼节。”这让作者非常惊讶,因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伊斯兰社会里,尽人皆知的礼节是跟陌生人在一起时要把帽子戴好。而到了美国,戴着帽子跟别人谈话就变成了不尊重。可想而知,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按照自己的习俗去理解别人的行为,会造成多少误解。

当然,这只是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看待世界可能造成误会的一件小事。比这严重的情况还很多,历史上很多暴力冲突都源于观念差异,但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下面要说的重点,是因为涟漪效应的存在,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的思维无法准确、全面地理解世界。

要注意“涟漪效应”这个概念。前面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王朝修建长城,会把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阻挡在外,使他们向西扩散,影响到罗马帝国的安危。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掉下一块石头,会产生一圈一圈的涟漪,向四周扩散一样。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伊斯兰教的教规帮助欧洲人掌握了罗盘技术,蒙古帝国的崛起改善了英国农民的生活,伊斯兰帝国的复兴推动了哥伦布的远航,等等。

这些事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在中国发明了指南针之后,先是被印度和穆斯林的商人学会使用;穆斯林商人特别关注方向识别,因为教义要求他们必须每天五次朝麦加方向祷告;因为他们的大量使用,指南针由他们传到了欧洲。

蒙古帝国的崛起和英国农民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产生了密切的交通运输和人员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杀伤力极强的鼠疫被传到欧洲,也就是所谓的“黑死病”。它让欧洲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因此改善了英国农民的生活。这就是涟漪效应。

再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包括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大部分地区,阻断了西方与东方的贸易通道。当时西欧国家非常渴望得到东方的黄金、香料和各种商品,于是派遣哥伦布率领船队向西远航,希望绕开奥斯曼帝国,开辟一条跨越地球抵达亚洲的新航路。结果歪打正着,发现了美洲大陆。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产生了更大的涟漪效应。先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让美洲本土文明遭受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他们从美洲大陆发现的庄稼作物和矿产品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比如当时中国的明朝,因为引进了美洲的红薯、瓜类、玉米等易于生长的农作物,人口迅速增长;并且从对外贸易中获取大量产自美洲的白银,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的人类群体,包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非洲、美洲等国家地区都产生了联系,任何地方的事件都可能在其他地方产生影响,涟漪效应开始在全球范围发生作用。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到了18~19世纪,中国清朝时期,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而中国却很少从英国进口商品。为此英国出现了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政府很担心,但又不能禁止茶叶贸易,因为茶叶关税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于是英国政府将茶叶的进口关税提高了一倍,希望减少茶叶进口,也不影响政府收入。当时以茶叶贸易立足的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不甘心利益受损,通过游说促使英国政府颁布法律,命令在美洲的英国殖民者必须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不能买走私的便宜茶叶。这项法令让美洲殖民者怨声载道,终于有一天,一群激进的反抗分子潜入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将大量茶叶倾倒进海港,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它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更严厉的惩戒性法律,进一步激起了当地殖民者的愤怒,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从这个角度看,清朝的外贸政策竟然推动了美国的诞生,又是一次非比寻常的涟漪效应。

在这本书里,作者反复强调“涟漪效应”这个概念。他表示,写这本书的创意就起源于他在加州大学一次名叫“涟漪效应”的演讲。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在物质世界里人们可以用物理学明确分析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但在社会领域,没有单一直接的因果关系。社会本质上是各类社会星群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整体,万事万物都在互相影响,一切矛盾、创新和偏差都在为社会发展推波助澜,很难判断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因此要想解释历史,先不用纠结因果,而是从“涟漪效应”的角度去分析考虑。这构成了这本书的研究主线。

而在我看来,涟漪效应的存在不仅说明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并且也说明以自我为中心的历史观必然是片面的、偏颇的。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种种涟漪效应,一个国家的重大变化可能引起其他的国家连锁反应;一种文明的巨大进步也可能来自其他文明的伟大创新;各个国家与文明的发展是互相促动、互相影响的。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难免有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的时候,不可能对世界得出客观而全面的看法。我们应该走出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模式。

那么怎么才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呢?

其实读完这本书,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在它看来,任何人认知的世界,都是从自己所在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世界历史,也不过是从某个中心视角组织起来的历史,比如欧洲中心史观、伊斯兰中心史观、中国中心史观等等。不同史观下有多少种历史,取决于世界上有多少个自认为“我们”与“他者”不同的社会星群。任何两个社会星群的历史叙事,都会基于同样的事件讲出不一样的结构和重点。这就是本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主体叙事。

在主体叙事中,每种文明都视自己为历史的中心;虽然知道别的文明存在,却认为自己之外的文明都只是历史的配角。换句话说,主体叙事是经过主体筛选过的事件和思想的集合,是人们看待世界、理解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要想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就要转换我们头脑中的主体叙事。说白了,不能光把别人作为配角放进自己的世界图景中,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和处境看待问题。甚至要构建一个包括全人类在内的主体叙事,才能在世界上增进沟通,减少冲突。

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总结了几条原则,跟你分享。

首先,要消除对单一真理的迷恋,尊重不同的观点。正像前面提到,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抽象,但因为抽象的重点不同,用不同观念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就像在同一片星空中,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星座一样。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念看作唯一绝对的真理。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更别说践行了。特别是在历史上,因为观念差异或信仰不同导致的冲突实在太多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冷战、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教会对科学家的迫害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教训。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冲突没有那么惨烈,而是以网络暴力、人身攻击、信息茧房之类的形式存在,但是究其根源,依然是对单一真理的迷恋。

其次是换位思考,既往不咎。关于这一点,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能理解,并且会努力践行。但是在看待世界或历史解读中缺乏这种意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的视角是有局限的,那么很自然,要想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就要经常切换到他人的视角,学会站在他人的处境去考虑问题。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应该意识到,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我们希望别人能原谅自己的过错,那么对他人的错误也要既往不咎。否则可能导致冤冤相报、两败俱伤。比如在一战之后,战胜国要求严惩以德国为代表的战败国,对德国施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和限制军备的压力,导致德国民族主义反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火种;所以在二战之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没有实施严厉惩罚,而是走积极扶持、共同发展的道路,避免了重蹈覆辙。

三是提高格局,求同存异。要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是对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带着某种期望。一方面,他希望全世界的国家团结协作,和平相处;另一方面,他对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非常担忧。

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之所以有分歧,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甚至产生隔阂与冲突,就是因为观念不同,有不同的主体叙事,产生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要打破这种界限,就得改变主体叙事,让更多的人融入到一个更大的观念和社会星群中。也就是提高格局,求同存异。

从历史潮流来看,人类发展似乎有万宗归一的趋势,但趋势并不代表真正的归宿。在现实中可以看到,人类还不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甚至说是一个整体都显得有点牵强。这正是让作者感到担忧的原因,他说:“如果这时候无善者可从,就可能从恶如崩,酿下祸患。”

未来的人类能否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作者不能肯定;但他相信,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创造,就肯定不会有。而要塑造和平共处的世界,就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世界,要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其他人的社会星群;不能光把别人当作配角放进自己的世界图景里,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对彼此的处境感同身受,逐渐走向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历史,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发展机会,也是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咱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按这本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星群,讲述了人类是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世界并创造历史的。按这本书的观点,人们是通过观念来看待世界的,就像通过抽象和联想将星星看成不同的星座一样。因为有不同的观念,人们结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或者叫社会星群)。这些群体之间的交汇、碰撞、融合,就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人类看待世界并创造历史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以某个社会群体的观念去看待世界,结论是片面和不准确的。因为在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国家或文明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时这种影响会跨越整个地球,这就是所谓的“涟漪效应”。因为“涟漪效应”的存在,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的视角不可能对世界得出客观全面的看法。我们应该走出这样的视角。

最后咱们探讨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原则,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我结合作者提出的“主体叙事”的概念,总结了三条原则。一是放弃对单一真理的迷恋,尊重不同的意见;二是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悟;三是提升思考格局,与更多的人达成交融。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转换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主体叙事,来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知,与社会形成更广泛的联结。这样不仅能打破信息茧房,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发展机会,也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甚至是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人是通过观念来看待世界的,因为有不同的观念,人们结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的交汇、碰撞、融合,就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2. 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看待世界,难免有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的时候,不可能对世界得出客观而全面的看法。

  3. 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历史,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发展机会,也是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