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发明》 裴鹏程解读
《中国龙的发明》|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施爱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民俗学研究专家。
关于本书
作者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研究提出,“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多种角色。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不可能自然生长出“中国龙”的概念。“中国龙”这个符号,以及“中国”这个词汇的现代含义,是近代时期在中外交流碰撞中一点点诞生的。
核心内容
“中国龙”的概念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近现代历史上西方人和东方人分别怎样看待“中国龙”?
“中国龙”如何一步步获得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龙”的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常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图腾”这个词使“龙”显得颇有历史厚重感。不过,“龙”的起源虽然早,但在“龙”的前面冠以“中国”二字,时间却并不长,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正如今天这本《中国龙的发明》的题目所言,“中国龙”这个概念其实是被发明出来的。
本书作者施爱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民俗学研究专家。作者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研究提出,“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四种角色:最初,龙是部落族群的象征。随后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龙是帝王的象征,作者将这个时期的龙称为“帝王龙”。到近代,象征皇权的“帝王龙”转型为象征国家的“中国龙”,这是龙的第三种角色。而到今天,“龙的传人”甚至成为中国人的自称,龙和每个具体的中国人直接联系起来,这是龙扮演的第四种角色。
在龙的历次转型中,龙从皇帝专属的“帝王龙”转型为象征整个国家的“中国龙”尤为重要。中国古人非常讲究礼法等级,对他们来说,用象征最高统治者的“龙”,指代包含自己在内的整个国家,这是不可思议的。作者就直白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不可能自然生长出“中国龙”。“中国龙”这个符号,甚至“中国”这个词汇的现代含义,都是在中外交流碰撞中一点点诞生的。
另外,用“龙”来指代中国,严格说是西方人发明的。本书的副标题是“16-20世纪的龙政治”,在作者看来,早在16世纪,也就是明朝中后期,西方人已经把“龙”这个符号和中国这个国家联系起来,到现在有500多年的历史。反倒是中国人把“龙”作为自己的象征,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这个过程充满反复和波折。
咱们了解发明“中国龙”的过程,不只是在重新认识“龙”这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在深入了解“中国”这个词汇,它的现代含义是怎么产生的,更是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西方人看中国,以及中国人看自己的心态是怎么变化的。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的主要观点,第一部分,我们沿着时间线索回溯一下,“中国龙”的概念最初是怎么产生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看一下近现代历史上西方人和东方人分别怎样看待“中国龙”,“中国龙”如何一步步获得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龙”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提到了,“龙”在中国文化中先后扮演过四种角色。象征民族国家的“中国龙”是“龙”的第三种角色,它由象征古代皇帝的“帝王龙”转型而成。在介绍这次角色转化之前,我们先简要说明一下“帝王龙”是怎么出现的,换句话说,龙最初是部落族群的象征,为什么后来成了古代的皇帝专属?
提到作为部落族群象征的“龙”,我们习惯上会理解为,“龙”这个符号最初或许是某个部落的图腾。但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上古的“龙”是个集合名词。 “龙”并不特指某种形象,而是一类形象的统称。通过考察文字和图像史料,作者总结出两个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就有可能被称作“龙”:第一是很有威力、有神性;第二是外形蜿蜒或呈条状。所以,上古时期的“龙”并不是我们脑海中那个确切的样子。蛇、巨蟒、蜥蜴、鳄鱼、老虎,甚至是空中的闪电、星座、彩虹,地上的山脉,都有可能被古人称作“龙”。
关于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样,或许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上古传说中的神兽有很多,为什么皇帝唯独垄断了龙这种形象呢?
龙能够获得格外的重视,或许正因为龙的模糊性和神秘性。由于龙最初的形象是不确定的,这便给古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古人看来,龙与别的动物不同,它可以往返天地之间,而且龙的身形像马,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龙便成为古人心中沟通天地的神兽。司马迁曾在《史记·平准书》里说:“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说白了,龙就是天上的马。
谁可以把龙当马来骑呢?自然是那些需要往返天地的人。作者提到,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本质上都是部落的大巫师,他们声称具有沟通天、地、人的能力,而龙就是他们专属的交通工具。你看,龙事实上已经成为身份高贵的标志。
到周代,周天子和龙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记载先秦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礼记》就多次提到“天子驾龙”。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确立,最高统治者开始不断约束龙的使用范围,但这个过程很漫长。在隋唐时期,虽然下层民众已经不能穿着绘有龙纹的服装,但位列“三公”的高级官员仍然可以穿龙袍。直到元代忽必烈在位的1270年,朝廷的刑部才正式下发通告:民间不许织造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布匹,如果有之前织好的,一律加盖官印。之后这条规则被明清两代延续下来。可以看到,“龙”逐渐被皇帝独享的过程,背后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的不断加强。
既然这样,“中国龙”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者用作者的话说,“中国龙”是怎么被“发明”的呢?
“帝王龙”和“中国龙”,从字面上看,不同之处便是“帝王”和“中国”这两个词。要想理解“中国龙”是如何发明的,关键要理解“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明朝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1549年,一位葡萄牙航海家来到中国厦门附近,他因为走私被明朝官方查获逮捕,在中国监狱里待了三年。期间他与中国囚犯有过交往。他曾询问中国狱友:你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呢?对方并没有听懂。于是,这个葡萄牙航海家换了个问法:如果有远方来的外族人问你们是哪国人,你们怎么回答呢?对方照样答不上来。这两个问题在今天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明朝的中国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空间维度上的国家观念只出现在宋代南北对峙时期。北宋人知道,大宋国土的北方有个政权叫“辽”,西北有个政权自称“夏”,宋和这两个政权之间有过战争、有过和谈、签订过契约、实现过和平。但在中国古代其余的历史阶段,或者是王朝保持长期统一,或者是处于混战厮杀状态,很少有像宋、辽、西夏这样外交互动频繁,而且局面维持长久的状况。所以,在古代,普通中国人的观念里基本没有空间维度上的国家观,只有时间上的朝代观,在空间上是混沌的天下观。古人会自称大明人或大清人,一方面,强调自己不是大宋人或大唐人,另一方面,区别自己不是隔壁的日本人或朝鲜人。在他们看来,日本、朝鲜和明朝、清朝的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并列关系,只是中心和边缘的从属关系。
古人也会用到“中国”这个词,只不过最初的“中国”,“中”和“国”需要拆开解释,所谓“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中国”跟“四夷”相对的,一个在中央,一个在边缘。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整体词汇,我们不会拆开解释“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央”。同样,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对应的英文是China,而不是Central Kingdom“中央王国”。
那“中国”这一现代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提到,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概念,是清朝中国反复遭受外族凌辱,帝国没落之后兴起的。面对强大的列强,晚清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高高在上的“天下之中”的心态,但“中国”这个词又具有浓烈的心理优越感,于是,一些知识分子便继续沿用“中国”这个古老的词汇,并赋予了它现代意义。后人对清代的外交文献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一般会自称“天朝”,极少自称“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天朝”使用频率急剧衰减,“中国”或“大清国”的使用频率迅速上升。 “中国”的现代含义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中国龙”这个词中的“中国”二字解释完了,那“龙”为什么会跟“中国”结合在一起呢?
第一个原因是明清皇帝的巨大权力给西方传教士留下深刻印象。明清时期,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皇帝高高在上,朝臣在殿下三叩九拜,而西方的国王们还在苦苦思索,如何摆脱贵族的约束。这是当时中西方最突出的差别之一,深深震撼了初次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这也构成了他们对古老东方国家的第一印象。而前面说过,“龙”的使用权被元明清皇帝所垄断。因此,代表皇帝的“龙”便成为西方传教士眼中,中国的代名词。
“龙”之所以跟“中国”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因素,这就是,龙足够独特。在16世纪以前,一些欧洲传教士和冒险家来到中国接触到了龙的图案,这种形象是中国特有的,在欧洲找不到对应物。最初,由于龙的外形看起来很像“蛇”,传教士便用蛇来指代中国的“龙”。16世纪西班牙的历史学家门多萨把中国龙称作“盘绕成一团的蛇”。直到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才把中国人的龙观念介绍给欧洲,并用西方语言中的dragon对应中国的“龙”。或许,在西方人眼里,龙与中国的关系,就像是鹰与罗马、狮子与英国、雄鸡与法国的关系。
你看,“中国龙”并不是在书斋里凭空发明的,它出现在中外文明碰撞的过程中,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国”的现代含义是这样产生的,“中国龙”的概念同样如此。不过,到这时,“中国龙”只是少数西方人区别东方清朝人的标签。
为什么这个标签的使用范围能扩大到整个世界,甚至回头来被中国人接受使用呢?
下面,我们站在西方人的角度看一下“中国龙”。为什么这个标签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
前面提到,传教士利玛窦率先用dragon来翻译中国的龙。我们知道,dragon在欧洲文化中是邪恶的。利玛窦这样做是在带着偏见看中国吗?对于利玛窦本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为了传播天主教,利玛窦深入学习了许多儒家经典,他自称要“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力很深入。只是,中国文化的中的“龙”实在太特殊了,找来找去,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或许是最接近的了。为了交流,只能在准确性上让步。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在欧洲基督教传统中,偶像崇拜都是受魔鬼的诱惑。当欧洲人加了这样一层滤镜去看“中国龙”,感受就变得复杂了。中国人很喜欢龙、虎、凤凰、麒麟,我们把这些叫祥瑞,但欧洲人会认为这跟魔鬼脱不了干系。即使17世纪初的利玛窦用dragon翻译“龙”的时候并没有恶意,但后世的欧洲人并没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对中国文化缺乏理解。所以,当他们用dragon来指代中国“龙”的时候,不免产生一系列的负面联想。这种负面联想,不只是对龙这个形象,也包括对中国这个国家。
在18世纪以前,也就是清朝中期以前的东西方交流中,耶稣会传教士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国,不少欧洲知识分子还提出把中国作为模板来改造欧洲政治。所以最初“中国龙”的形象是秩序和威严的象征,是积极正面的。但18世纪以后,欧洲在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庞大的大清帝国却仍然停滞不前。这个时候,“中国龙”的负面色彩开始发酵。
1792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一支几百人的使团访华,提出开放港口和租用岛屿的要求,结果被乾隆皇帝给打发回去了。那时的英国的海外事业蒸蒸日上,已经占领了美洲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开始在亚洲拓展势力。结果,马戛尔尼却在中国碰了一鼻子灰,这件事在英国引发了剧烈震动。震动的结果之一,便是英国乃至欧洲的文化界开始格外关注那个神秘、保守的东方古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当时,一位叫叶名琛的官员主政广东,他对待外国人总是傲慢无理,有一次,特地选择在河边的仓库里接待英国公使,以示羞辱。但中英开战后,他不仅打不过,甚至当了俘虏。被俘后,叶名琛的态度十分奇怪,有人用六个“不”字形容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样的形象后来传回欧洲,伦敦漫画杂志就把他丑化成一条恶龙,看起来严厉强横,实际上懦弱木讷。从此以后,在英国的漫画中,中国龙的形象开始游离于皇帝这个特定对象,代表整个中国或者是清朝中国官员。
欧洲人甚至在当时流行的漫画里创造了一个叫“满大人”的形象。“满大人”对应的英文是mandarin,它既可以表示汉语普通话,后来还可以指代清朝政府官吏。在19世纪欧洲人眼中,“满大人”穿着清朝官员的衣服,拖着长辫子,留着八字须,抽着鸦片烟,肥头大耳、鼻孔朝天。他的神态或是自高自大,或是奸诈狡猾,或是惊慌失措。要知道,中国地位下滑的19世纪,正是西方漫画迅速升温的时代。而每一条来自古老中国的新闻,都给漫画界提供了新鲜素材。19世纪许多西方人正是通过漫画来了解中国的。
很快,在漫画界“恶龙”的形象开始跟“满大人”的形象融合,出现了“辫子龙”。 清朝官员头上的大辫子,和龙的条状外形类似,在西方人看来这都是落后野蛮的象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辫子龙”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欧洲画报上:臃肿的中国龙身体上长着满大人的头,肥头大耳,拖着大辫子。你看,原本尊贵的龙,不再是明清皇帝的高贵符号,而成为异域文化、野蛮社会的代表。
通过丑化“龙”来丑化中国,不只发生在欧洲,还发生在美国。欧洲人丑化清朝中国,是强对弱的鄙视,而美国丑化清朝中国,更多的是源自社会现实。近代,有很多中国人跨洋渡海前往美国,成为那个年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人吃苦耐劳是出了名的,但这也给美国人造成很大压力。由于中国工人价格低廉,大批美国工人丧失就业竞争力。19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排华”“反华”,华工被看作最不道德、最肮脏的异教徒,看作垄断资本的帮凶。1876年,一本名为《黄蜂》的杂志创刊,从一开始这本刊物就把种族歧视的矛头指向了华人。最初,刊物选取猪、蝗虫、老鼠、青蛙、蝙蝠、吸血鬼来丑化华人。但很快,他们还是选择了“辫子龙”这个最知名的形象。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中国的形象更是跌落到最低谷,相应地,漫画对中国龙的丑化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贪婪愚昧的辫子龙,黑化为“必须被屠杀的恶魔”形象。
欧洲基督教有个经典故事叫“圣乔治屠龙”。主要的故事情节是,欧洲有一座城堡,堡主的女儿美丽善良。恶龙得知后便威逼堡主将女儿献给它,上帝的骑士圣乔治以主之名挺身而出,一番激烈搏斗后将凶残的恶龙铲除。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欧美漫画家竟然模拟“圣乔治屠龙”的经典场景,创作了许多远征军手刃中国巨龙的漫画作品。当时有一幅美国漫画题为《第一要务》,画面内容是一条身上写着“义和团”的辫子龙,正在恶狠狠地扑向“文明女神”。女神手持长矛对着中国皇帝说:“你必须杀死这条龙。如果你不干,那就由我们来。”
明明就是倚强凌弱。不过,由于清朝中国落后,欧洲人嫌弃清朝中国可以理解,为什么欧洲人对当时的中国人还充满仇恨呢?
作者认为,这得提到当时一些欧洲人鼓吹的“黄祸论”。所谓的“黄祸”,是指发生在七百多年前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的事件。那件事给欧洲人的心理留下阴影。七百多年后竟然被欧洲种族主义者找来当作侵略中国的理由。所以,一些西方媒体竟然把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描绘成文明西方对愚昧东方的正义战争。但事实上,19世纪所有的国际争端,没有一起是中国挑起的,反倒是鼓吹“黄祸论”的部分欧洲人在四处撒野。
你看,从“外强中干的恶龙”,到“愚昧贪婪的辫子龙”,再到“被正义骑士斩杀的恶魔”,“中国龙”的形象遭到一再丑化,而这背后是清朝日渐衰落的无奈。
既然近代“中国龙”的形象是被西方人发明的,又被西方人变本加厉地丑化,为什么后来“中国龙”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呢?
接下来,我们再从当时中国人的角度看看,为什么要接受“中国龙”这个符号,他们又是如何改造这个符号的?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中国龙在近现代的地位,我们可以试着用“两次下降”和“三次上升”来概括。
近代西方人对中国龙的丑化,可以看作是“龙”的地位的第一次下降。
虽然西方人早已习惯把龙看作清朝中国的标志,但在中国,龙的使用权依然牢牢控制在大清王室的手里,普通百姓不得染指。不过,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传统固有的东西被一点点打破。比如,中国和列强之间有外交往来和商贸往来,如何标识自己的国家呢?这个时候,清朝中国就需要用到一样标识物,国旗。
你可能没有想到,清朝最早在外事场合使用的中国国旗,是美国人设计的。1876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世界博览会,各个国家的展馆都插有本国国旗。所谓入乡随俗,于是美国机构就替清朝中国使团设计了标识国家的旗帜。中国展馆门口有一座木质大牌楼,上面写着“大清国”三个字,两旁就插着青龙旗。
不过到这个时候,龙旗还没有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尤其是没有被清朝官方认可。龙旗成为清朝中国的国旗,跟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当时,义和团凭借“扶清灭洋”的口号获得大清王朝暗中支持。义和团成员制作了一批做工粗糙的龙旗,打着它们四处招摇。毕竟是特殊时期,大清王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龙旗被流民僭越使用。我们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是输的一方。第二年,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被派往德国赔礼道歉,途经上海的时候,上海各商会相约高挂龙旗欢送醇亲王。商会高挂龙旗当然是不合礼法的,但醇亲王看着大家一番热情,只得再度默许。不过,龙旗自此一挂,就没有哪家商铺愿意再把它降下来了。
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威逼下,中国从天朝降格为大清国,龙旗从帝王专用旗变为民众共有的国旗,龙也一步步走出皇家的深宫大院,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这是“中国龙”地位的第一次上升。
看起来“龙”的符号已经走入大众,成为国家的象征。可就在这个时候,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帝制覆灭了,龙作为两千年来封建帝制的象征,也遭到“株连”。所以,他们扯落龙旗,砸碎龙椅,赶跑真龙天子。在这个时候,龙被当作愚昧落后的象征物,是要被打倒的对象。“中国龙”地位第二次下降。
既然这样,为什么被打倒抛弃的“龙”,后来能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象征呢?
十多年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想要一点点肢解、吞掉中国。为了避免国家分裂,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要把民众力量聚集起来。
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这就是“图腾”。什么是“图腾”呢?中国当代民俗学者岑家梧先生在《图腾艺术史》中提到:原始民族的社会集团,采取某种动植物为名称,把它当作祖先。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是一个完整的群体,他们以图腾为共同信仰。
你看,图腾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通过精神力量来聚合出一个群体。于是,许多知识分子翻阅上古文献,他们考究了龙、凤、狮、虎、熊、象,甚至植物,想要找到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龙”备受关注,地位第二次上升。
龙的名气是最大的,它是不是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呢?你已经听过前面的内容,可以想到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龙的形象备受争议,首先龙与帝制时代紧密联系,被看成是落后的。其次,中国龙被西方人反复丑化,形象并不好。第三,与狮、虎、熊这些真实的动物相比,龙是想象出来的,即使到今天,学者们也搞不清楚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因此,研究图腾的学者们展开了拉锯战,还没有来得及达成共识,抗日战争结束了,确定图腾这个事情,也就顺势搁下了。
真正让龙的命运得以逆转的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是“中国龙”地位的第三次提升。
中国改革开放后,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批励志故事、励志歌曲来振奋人心。“中国龙”在这个时候完成了最后一次转型,从民族国家的整体象征,转变为每个中国人的具体象征。中国人会强调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身上曾经背负的种种屈辱被暂时放下,伟大的精神和无穷的力量被格外强调。同时,“龙的传人”这个短语也把中国土地的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联系在一起,呼应着中华崛起、巨龙腾飞的时代主题。你看,到这个时候,“龙”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地位。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咱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中国龙”是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产物,西方传教士为了标识出东方的中国发明了“中国龙”这个概念。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龙”几经浮沉,最终成为国家的象征。作者认为,16-19世纪“帝王龙”向“中国龙”的转换,其实是龙的“阶级属性”向“国家民族属性”的转换。
“中国龙”之所以能成为图腾,不仅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孕育,西方传教士的发明,更得益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再发明”。比如,“巨龙再次腾飞”这个意向,就吸收了“拿破仑睡狮论”中的“沉睡”与“唤醒”的元素。一度被讹传的那句“中国是睡着的狮子”,其实拿破仑并没有说过。第一次将中国和“沉睡”勾连在一起的人,其实是1899年的梁启超。在那个危亡时代,有许多像梁启超那样的人,试图用符号来凝聚人心,睡狮是这样的符号,中国龙也是这样的符号。而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龙”,并将其他符号的有益成分汇聚于“中国龙”。
如今“中国龙”已经沉淀为新的传统,无论是舞台上以龙为主题的歌曲,还是节日里热闹的舞龙活动,“中国龙”无疑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他《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所说:一种新发明的“传统”,不仅需要与遥远的过去相关联,还得不断形式化和仪式化。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中国龙”之所以能成为图腾,不仅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孕育、西方传教士的发明,更得益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再发明”。
-
一种新发明的“传统”,不仅需要与遥远的过去相关联,还得不断形式化和仪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