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徐唯解读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徐唯解读
关于作者
茅盾,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同时,他也是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研究者,在这个领域的贡献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
关于本书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完成于1928年茅盾客居东京期间,是中国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为后世研究者勾勒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蓝图,也提出了一些有待后辈学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从那以后中国的任何一个神话学分支,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和启迪。
核心内容
神话是上古时代流行的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宇宙观。我们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如同《神谱》《荷马史诗》一样的系统荟萃之作,是因为中国神话在保存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被文学化、哲学化、历史化。想要复原中国的神话世系,就要在史籍中找到那些被文学化、哲学化、历史化的神话内容,剥落它们绮丽的外衣,找到其中的神话原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茅盾先生的《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小书大约10万字,我会用大约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这本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书,对于很多人来讲是相当陌生的,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不为人熟知的薄薄的小册子,却是中国神话研究领域无法绕开的经典。为什么这么说呢?
神话这个词,并非中国自古就有。神话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是从日本引入的。1903年,蒋观云在梁启超先生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第一次将神话一词引入中国学界。此后,一批有着浓浓爱国情怀和深厚国学功底,并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学者,投身到了神话研究领域,其中不乏王国维、鲁迅、周作人等大师、大家。
但他们的研究,是本着启发民智、思想启蒙、唤醒民族自信心等目的,而且多半是零星的,还谈不上专门的神话研究。茅盾先生这本《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横空出世。在大师辈出的时代,茅盾先生为后世研究者勾勒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蓝图,可以说,从那以后中国的任何一个神话学分支,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和启迪。
同时,这本小书所体现的学术功底,也一改大众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的认知。《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书,完成于1928年,当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神话研究ABC》。在1978年,出版《茅盾评论文集》的时候,书名才被改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学术著作。
完成这本书时,正是茅盾先生客居东京期间,可参考查阅的史料相当有限。但这本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中国古籍中所涉及的神话内容的考证。在参考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做出细致精微的考证,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文献功力和学术素养,更需要强大的人脑进行检索,各种信息才能信手拈来的。
茅盾先生正是以这种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内力深厚的研究,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开天辟地。他以一个成就卓著的神话学研究者身份,颠覆了我们对他作为一个现代著名作家的人设。他在中国神话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他对中国神话学发展的贡献,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
那么茅盾先生究竟是怎样奠定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的基石的呢?我们看看全书的四个重要环节:到底什么叫做神话?咱们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神话?如果有,那为什么中国的神话没有被系统地保存,仅存断片呢?我们又如何重拾这些断片,复原咱们四海八荒诸神的神话谱系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叫做神话?你会不会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但讲述的却是天宫太子夜华和青丘白浅的爱情故事,青丘是《山海经》中都提到过的地方,这是不是神话呢?不是。明代的吴承恩为我们讲述的《西游记》的故事呢?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可谓是妇孺皆知,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是神话呢?也不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呢?这讲的是商周之际人神混战的神魔故事,姜子牙、李靖、哪吒、雷震子等等是家喻户晓,最后姜子牙一榜封神,这总是神话了吧?还不是。那究竟什么是神话呢?
茅盾先生认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者原始时代生活和思想的产物。它们是上古时代流行的民间故事,讲的是超越于人自身能力之外的神的种种事迹,人们口耳相传,虽然显得有些荒诞,但当时的人们却信以为真,而这些都是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的。
如果你以为很多流传的民间故事、神魔仙话就是神话,那还真是错了。
首先,从时间上讲,神话是反映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它兴起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销歇了。就是说,秦汉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神话存在了。神话体现的是上古时代的宇宙观。按照茅盾先生的说法,仅就时间,就把很大一部分我们所认为的神话排除在外了。
其次,神话是原始时代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客观的,是装上了想象的翅膀的曲折的、幻想的反映。而在原始人看来,这些曲折、幻想的反映,就是事实本身。你别看原始人的思想简单,却喜欢思考很多巨大的问题。比如,天地为何开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又有何物呢?当然,这也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终极问题。
当人类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好奇心指引着他们去探索关于这世界的一切。对于辽远的自然,无垠的天地,他们想给每个惊奇的发现一个完美的解释。但山川江海的阻隔,使他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少之又少,大自然和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更不能满足他们的心中的这个小梦想。怎么办呢?还好,有想象,阔大的想象。就像广告词说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是真正的身未动,心已远。于是,神话诞生了。神话就是他们以想象,对这个世界一切未知的解答。原始人相信,这些神奇的答案,就是真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好笑,但茅盾先生认为,原始人这些神奇的想法,是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的。那什么是原始人的宇宙观呢?
茅盾先生在书中,接受了英国人类学家安德留·兰的观点,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就是原始人的宇宙观。因此我们在神话中常常可以见到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人兽可互相转化的故事。
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一方面为原始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神话具有丰富的想象,而这些丰富的想象正是由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和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决定的;另一方面,原始人宇宙观的演变也导致了神话的演变。
我们前面提到了,神话是上古时代原始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在秦汉之后,几乎就没有神话了。这正是由于秦汉之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与原始人的宇宙观渐行渐远。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就是相信万物本来就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但是汉代以后出现的变形观念,和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汉代以后出现的那些动物变成人、人变成仙的故事,主要是修炼之功,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仙话。比如《列仙传》《神仙传》和《海内十洲记》一类的记载,都是汉以后出现的方士之徒为迎合当时求仙的君主的意志而杜撰的神仙传说,都不是神话。至于历史上存在的那些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的传说和具有劝诫教训目的的寓言,也都不是原始人宇宙观的反映,不属于神话的范畴。
因此,按照茅盾先生对神话的看法,姑父夜华和姑姑白浅、长留山上师父和小骨的美丽爱情,嫦娥和八戒的啼笑姻缘,悟空和师父的鸡毛蒜皮,在时间上很难说属于上古时代,在内容上与我们祖先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相去甚远,它们的现实基础是故事发生时的尘世,只是小说家们的杜撰,离神话有十万八千里。
虽然,如今对神话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拓展,茅盾先生对神话的定义,按照今天的看法,属于狭义的范畴,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茅盾先生提出这一定义,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茅盾先生对神话的定义,受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进化论人类学家安德留·兰的神话理论的影响,但他对原始人宇宙观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见解,已经超越了人类学家神话学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神话是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我们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神话呢?
其实,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什么这个问题,是“五四”那一代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美学?中国有没有自己的伦理学?等等。那时的中国学人,一方面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思想,以图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唤醒民众;另一方面,又试图拿中国已有的学术与西方思想对应、比较,以唤起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大学里的学科体系,全部都照搬西方,像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这些学科分类,都是西方的学术体系,与我们传统学术的经济之学、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这些分类,是根本不搭界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科是搬过来了,那别人家有的,咱家有吗?西方有神话,咱们中国有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字,有。中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怎么可能没有神话?用脚趾头想都有。
通过一系列考证与推断,茅盾先生指出,现存的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通过对《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天文训》以及《列子·汤问》、补《史记》的《三皇本纪》的考证,并通过与北欧神话的比较与印证,茅盾先生认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愚公移山的神话以及蚩尤的神话应当是属于中国北方民族的神话;通过对《楚辞》中《天问》《九歌》和《山鬼》的考证,茅盾先生认为,《楚辞》中言及昆仑、言及鳌戴山抃、言及羲和、言及禹化熊、涂山女化石的神话,以及山鬼的神话,都应为中部民族特有的神话;通过对三国时期徐整的《五运历年纪》和《三五历纪》的考证,茅盾先生认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属于南部民族的神话。
郭璞注释的《山海经》、屈原等著的《楚辞》、郭璞注释的《穆天子传》、传说列御寇所著《列子》、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旧传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以及旧传梁代任昉所著的《述异记》等,这些典籍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中国神话的重要材料。
但是,当我们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却有一个让人费解的事情,为什么在如此多的典籍中,我们没有找到像西方《荷马史诗》《神谱》那样系统的荟萃之作,我们对神话的保存,仅仅是零星的、断片的呢?茅盾先生认为的北中南三部分或许原本都存在着很多美丽伟大并自成系统的神话,但如今即使这三者结合起来的中国神话也还是个不成系统的断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神话仅存零星断片这件事,是这么看的。他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初民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这一片儿地方相对来说有点贫瘠,老天给的恩赐也比较少,所以这里的人们不得不时时与天斗、与地斗,奋发图强,勤劳善良。因此这里的人特别重视实际而不喜欢天马行空地瞎琢磨,也不可能把上古流传的那些荒谬之谈结集成文。
第二个原因,是这片土地上出了个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叫孔子。孔子老人家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鬼神之事是敬而远之的,所以后代的儒家也都对鬼神之言、荒唐之说采取与孔子同样的态度,神话不能被发扬光大是自然的事情。胡适先生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中对鲁迅先生讲的第一个原因,也是十分赞同的。
茅盾先生却对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所讲的这两个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他细致地比较了北欧神话与南部非洲部族的神话以后认为,气候条件的不同,只会使神话各具特色,并不能掩盖一个民族在神话时代的创作冲动。北欧自然条件艰苦,他们的神话却大放异彩;而南部非洲的某些部落,虽然不用时时与自然抗争,可以天天躺在棕榈树下白昼见鬼、白日做梦,可他们的神话却依然粗陋。
至于鲁迅先生提出的第二个原因,茅盾先生认为,孔子的“实用为教”在战国时代只是百家争鸣的一部分,也并不是权威之谈,不能成为北方神话的致命伤。
那第三个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神话如今仅存断片了而没有被系统保存呢?
在这里呢,茅盾先生借鉴西方人类学的理论,他认为神话的保存是有阶段性的。神话在创作之初,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是通过原始宗教的仪式得以保存下来的,当时祭祀神灵的巫祝成为了传承神话的关键人物。由于口耳相传,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所修改和增饰。在大巫师之后,弦歌诗人也同样承担了保存神话的重任,他们将神话写进诗歌,到处传唱。
同样,神庙或皇帝陵墓的建筑家或雕刻家也曾担此大任,他们将神话铭刻和绘画到这些建筑上,流传至今。古希腊的神话大部分是由弦歌诗人保存下来的,而古埃及和北欧的神话大多因庙堂的雕刻而得以留存至今。最后是历史学家,他们把神话里的神都看成是古代的帝王,把神话当作历史抄录下来,当然这些“秉笔”的“太史公”会将那些荒诞的神话加以增删,将它们变成符合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历史。
但是这种神话的历史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神话在历史中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是在消灭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对神话来讲是一个厄运。
中国神话在创制之初,经过何人之手,在历史学家之前,有没有巫祝和弦歌诗人的参与,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能考证清楚的是,直到离神话时代至少三千年的战国时代,才有两种人把当时仍然活在民间口头上的神话采集了去。这两种人一是哲学家,二是文学家。在哲学家里《庄子》和《韩非子》这两本书都有神话的断片。
《列子》虽是伪书,但对中国神话研究上的价值却不容忽视。而文学家对神话的保存,不得不首推屈原。在《离骚》《九歌》和《天问》中都保存了大量有意思的神话。在《淮南子》中也保存了有关女娲补天、嫦娥和羿的神话。而在稍后的历史学家的著述中,能大致保存神话本来面目的,则是一些野史。比如三国时期徐整的著述等。《山海经》无疑是保存神话最多的一本书,但是经过大量考证,这些精微的考证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茅盾先生作为学者超级牛的地方,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山海经》,也是在历史沿革过程中,陆续有人修改增删而得到的。它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材料,同时也修改了神话的本来面貌。
神话的保存与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神话发展演化、不断被解释的过程。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神话都是经过保存修改与不断的演化解释,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内容。各民族的神话都是如此。茅盾先生认为,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他们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生活,使得神话中,经常会存在一些后来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的内容。而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先人们,就对原始的神话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剔除在当时看来不合理的、荒诞的内容,保留了当时人们认为的难以割舍的内容。
这样,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也一代一代地被修改。每一次保存都会加进属于那个时代的内容。于是,那些本来质朴简短的故事,渐渐变得美丽曲折,甚至有些多了很多道德教训的内容和肤浅的哲理。茅盾先生更将神话的这一演化过程,看成民族文学的最早的源泉。当然神话在这样的进程中,渐渐被历史化、文学化、哲学化,尤其是历史化,这也是中国神话至今不能系统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历史化、哲学化、文学化,使得中国的神话如今仅存断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些典籍中,剥落那些哲学、文学、历史的因素,还原属于神话的部分,复原属于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呢?这是我们要讲的第四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更是茅盾先生整本书、毕生,都在为之努力的问题。
在茅盾先生的心中,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祖国,有着同古希腊一样美丽的神话。中国四海八荒诸神,也有着自己的谱系。复原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就是要找到中国自己的诸神世系。什么是诸神世系呢?
在希腊人的想象中,神人和凡人一样,他们都是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着的。赫西俄德的《神谱》就为希腊的这些神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谱系。这些神仙的头儿是谁,这个头儿的父母兄弟、妻儿老小都是谁、情人是谁、仇人是谁等等,这就是诸神谱系。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诸神,就是在希腊奥林匹斯山上住着的一个神圣家族:众神之王宙斯和他媳妇儿——天后赫拉,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海神波塞冬、谷物女神德墨忒耳是宙斯的兄弟姐妹;还有宙斯的一众儿女,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信使赫尔墨斯、爱神阿佛洛狄忒、酒神狄奥尼索斯等等。那咱们中国四海八荒诸神,有没有这样的谱系呢?
二十世纪初,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以禹为核心,考证了中国神话的古史化,得出了禹是神,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王的结论。茅盾先生对顾颉刚先生的观点显然是赞同的。茅盾先生认为,要复原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首先要找到中国神话谱系之中的主神。茅盾先生这里说的主神,就相当于咱们前面提到的,希腊神话中宙斯这样的众神之王。
他挑出了三个具有主神资格的主要人物:伏羲、黄帝和帝俊,并通过对《山海经》的考证,认为在这三个主要人物中,最具有主神资格的是帝俊。为什么这么说呢?
伏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也是中国“可靠的”古籍上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这也是假定伏羲为中国神话主神的一个理由。但关于伏羲的神话,除了他与神话中的重要女神女娲有所关联外,他自身的神话就少得可怜。女娲与伏羲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女娲是伏羲的继任者,是伏羲之后的皇帝;一种说法是说,女娲是伏羲他妹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女娲是伏羲他媳妇儿。如果假定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那么女娲就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拉了。可是中国神话中,关于伏羲的记载太少了,如果承认伏羲为中国的主神,那伏羲也将是一个光杆和绝后的主神。所以茅盾先生在选择主神上首先pass了伏羲。
关于黄帝的神话虽有不少,比如黄帝和蚩尤的故事、黄帝乘龙上升的故事、与素女试房中术的故事等等。《史记》中也有很多关于黄帝的记载,比如黄帝时始造文字、造舟车、造乐器、育蚕、制衣裳等等,但在《山海经》中对黄帝的记载却相对来说不多。由此黄帝也被pass了。茅盾先生认为,从《山海经》来看,有主神资格的,反而是在别的史籍中名不见经传的帝俊。
《山海经》中,不仅记载了帝俊、帝俊的妻子,还记载了他的子孙。《山海经》中说,帝俊的媳妇儿義和生十日,常義生十二月。这不就跟希腊神话中宙斯和小情人生了日月之神,是一样的吗?作为日月神之父的帝俊,在《山海经》中大荒诸国的来源也是与他有关的。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季厘之国、西周之国,都是帝俊的子孙。
那么帝俊是否曾经被历史化,而成为中国古史中的一个人物呢?根据茅盾先生的考证,古史上是没有帝俊这个人物的,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帝俊的诸多后人,我们在古史之中却可以找到。郭璞说,郭璞,就是注释《山海经》那个大神,帝俊就是帝舜,俊为舜的假借音。而且从帝俊有一个妻子叫做娥皇这一点来看,俊也许就是舜。
到底帝俊是否是帝舜,虽然至今仍是一个悬案,但是如果要在中国神话中选择一个重要人物作为主神,茅盾先生认为,大概帝俊是当之无愧的。但如果要在帝俊之外,再确立诸神的世系,在目前阶段,还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这也是留待我们后世研究者去探究的一个谜。
除了对中国神话中主神进行考辨,茅盾先生还通过与希腊、北欧神话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神话之中也有着与希腊、北欧神话中相当的巨人族。同时,我们中国自然界的神话也是很丰富的,在希腊神话中存在的众多自然之神,我们的神话中也是存在的。
茅盾先生研究了中国关于太阳、月亮以及风云雷雨、海河湖泊的神话,并在中国神话中寻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日神羲和、月神常義、风云雷雨之神丰隆和飞廉、河神河伯、湖泊女神湘夫人等一系列美丽的神话形象。同时,茅盾先生指出,大司命为中国神话中的运命之神、少司命则似为恋爱女神,而《九歌》中的山鬼则相当于希腊神话中山林水泉的小女神。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书开启了茅盾先生对中国神话“集大成”的最初探索,是一本中国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是亟待后来者解决的:第一个是,如果说中国的神话是在历史化的进程中销歇成了断片,那么我们能不能将一部分古史还原成神话呢?第二个是,关于多民族神话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这些民族的神话,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加入到我们神话的大家族中,这些还有待后来学者的搜集、整理、研究。第三个问题是,那些加入了灾异迷信之说、变形之说的内容与神话淆杂不清,如何谨慎处理,分辨剥离呢?基石已经奠定,这些神话的许多未解的难题,也为我们后辈的神话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为您简单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这本书是中国神话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而茅盾先生除了是我们常识中的现代著名作家,更是一位建树不凡的神话学大家。这本书大致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神话?茅盾先生接受了西方人类学的观点,从时间上来看,神话是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反映,秦汉后,就几乎没有神话存在了;从内容上看,神话一方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却加入了想象的成分,是曲折的、幻象的反映,是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神话呢?有,当然有。但是这些神话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却没有得到系统化的保存,仅存断片了。
第三个问题,中国神话仅存断片的原因在于神话保存的阶段性,在保存过程中,神话被不断地修改,被历史化、哲学化、文学化了,以至于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销歇了。
第四个问题,那中国神话体系是否能够复原呢?茅盾先生认为,中国神话的复原需要找到我们自己的主神,这位主神,非帝俊莫属。当然同样中国也有同西方一样的巨人族和自然之神。
可以说茅盾先生的这本《中国神话研究初探》颠覆了我们对茅盾先生本人以及对神话本身的一些常识性认知。茅盾先生的考证功夫和他作为学者的不凡建树以及学术地对神话的分辨与研究,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茅盾先生,对怪力乱神之事的研究却成就卓著,或许和他的名字一样,有些“矛盾”。但这或许就是神话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个世界的神奇所在。
撰稿:徐唯 脑图:刘艳 转述:宝木
划重点
1.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者原始时代生活和思想的产物。它们是上古时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讲的是超越于人自身能力之外的神的种种事迹,与原始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
2.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修改。每一次保存都会加进属于那个时代的内容。茅盾先生将这一演化过程,看成民族文学的最早的源泉。
3.茅盾先生认为,复原中国自己的神话系统,就是要找到中国自己的诸神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