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相伴》 阿吉解读
《与艺术相伴》| 阿吉解读
关于作者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书作者马克·盖特雷恩所参与编写的文学与艺术类教材就一直在美国各大艺术院校里得到广泛使用。他是钢琴家、画家,同时在艺术和学者圈子里交游广泛,这让他的论述更为准确鲜活、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关于本书
本书的初版发行于1985年,在初版时就奠定了自己在视觉艺术概论领域的经典地位。从那之后,本书经历了极为频繁的修订和重版,几乎每两年都会翻新一次版本,加入最新的现代艺术动向。比如现在为你介绍的这本译成中文的第8版,就新辟出一个章节,特意讲述了计算机艺术的重要性。这样细致的修订使得它长盛不衰,至今仍然是美国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们喜爱的基础教材。对于艺术门外汉来说,它也足够深入浅出。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视觉艺术历史的梳理,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几个主要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与艺术相伴》,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91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艺术并不一定就是阳春白雪,更不该是只供少数人享用的专利。本书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视觉艺术历史的梳理,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几个主要问题。
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这年头,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即使你从不去美术馆,对这些事情压根就不怎么感兴趣,你仍然很难忽视无处不在的艺术:绿化带里放置着雕塑,饭馆墙上挂着油画,街头广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连路边大楼的造型也都浓缩着视觉艺术的精华。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不但能帮助你在聊天时显得更有范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擦亮你的眼睛和心,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多少你未曾注意到的美与想象力,发现自己内心一些沉睡已久的情感与思绪。
可是,艺术离我们这么近,却又显得那样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要随口谈论艺术,依旧显得相当困难。漫长曲折的艺术史、复杂拗口的专用名词、东边一榔头西边一斧子的艺术革命,乃至那些奇形怪状又高深莫测的艺术作品本身……这些似乎都像一层厚厚的隔膜,阻挡我们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那么,要真正地享受艺术,感受到艺术为我们打开的精神新天地,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又从什么地方着手开始学习呢?答案很简单:你需要一本基础而又全面的教科书来指引你做这一切。而《与艺术相伴》,正是这样一本近乎完美的教科书。
在书写艺术史与艺术概论方面,本书的作者马克·盖特雷恩堪称真正资深的行家里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所参与编写的文学与艺术类教材就一直在美国各所大学里得到广泛使用。他自己就是钢琴家与画家,同时在艺术和学者圈子里交游广泛,这让他的论述更为准确鲜活、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本书的初版发行于1985年,在初版时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作为视觉艺术概论的经典地位。并且,从那之后,本书经历了极为频繁的修订和重版,几乎每两年都会翻新一次版本,加入最新的现代艺术动向。比如,现在为你介绍的这本译成中文的第8版,就新辟出一个章节,特意讲述了计算机艺术的重要性。这样细致的修订使得它长盛不衰,至今仍然是美国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们喜爱的基础教材。对于我们这样的艺术门外汉来说,它也足够深入浅出。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各种视觉艺术门类和具体作品进行了非常微观的讲解,但我们可以说,它最大的价值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对艺术本质及其走向的宏观论述上。在这方面,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说艺术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会离不开艺术;第二个重点,说的是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的变迁;第三个重点,则是解说了这样一个问题:现代艺术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理解现代艺术。
先来看看艺术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会离不开艺术。在展开内容之前,我们要先确认一点:这本书中所谈的艺术主要是视觉艺术,也就是说,文学和音乐这些艺术并不是本书的具体对象。英文的 artifact 这个词,同时有着“人工物品”和“艺术品”的含义。同样地,这本书里提到的艺术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指的都是人工艺术,大自然的造物无论多么神奇美丽,都不会被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确认过这个基本定义之后,我们就可以接着来讨论艺术的本质问题了。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又太唯心,至今为止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但在这儿,我们其实也可以非常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是用来看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看它呢?答案是,我们看艺术,是因为艺术能够激活我们的感情和洞察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享受生活的世界。可能有人要说,何必讲得那么复杂,我们看它,不就是因为它好看吗?确实,大部分的艺术都很美,可是艺术并不全都是美的。美和快乐,充其量是艺术的一部分,并不能覆盖艺术这个概念本身。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艺术就是美的载体,我们欣赏艺术,也就是为了欣赏美,是为了体验这种美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想法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西方哲学中研究艺术的那个分支就被命名为美学。尽管“美”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变,我们大家都有自己关于审美的一套标准,可是谁也无法真正给它一个定义,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一般来说,我们都同意,欣赏美丽的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平静或者愉悦,而艺术,就应当要把这样的美表达出来。
这种观点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而在很大意义上,它也确实是对的。为了追求美,为了追求快乐,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抛弃实用性,转而追求装饰性。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在这么做了。用木头做一个碗,拿这个碗来盛水,这是为了实用;但是为什么要在碗上雕刻花纹呢?这种行为并不能让碗盛更多的水,只会使木头变得脆弱,增加损坏的可能性。
而现代社会,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差别。无论是买车、买手机,还是买一杯马上要喝下肚去的咖啡拿铁,“颜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我们都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一样东西“好看”,并不标志着它就能更好用,甚至有时候可能还会妨碍它本身的实际功能,比如堆满色素和奶油的小蛋糕多半都不怎么好吃;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好看”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功能,能提供极大的附加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我们说的美,就是设计感,或者说,是艺术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人类千万年以来始终都是不折不扣的“颜控”;追求美,追求赏心悦目,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天性,没法违背它。
但是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那就是,“漂亮”和“精致”并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美”与“快乐”也不是。这就是说,美丽的东西、给人带来愉快的东西,它们固然可以被称为艺术,但并不是所有艺术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的审美体验。
悲伤、恐惧、痛心……这些所谓的负面感情与快乐一样重要。艺术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激发或表达各种情感。如果你是作者,那么你可以通过创作艺术,让你内心那些纤细、难以捉摸、却又同样难以平息的情绪发散出来,表现成为一种具体的东西,以固定的形体存在于世。这样的艺术作品,就相当于是你情感的结晶。如果你站在欣赏艺术的这一方,那么你在看到这幅作品,感受到其中内涵的同时,也会产生共鸣,或者是看到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打开。
习惯会使我们的感官变得麻木。日复一日看到同样的风景,接触同样的人,见到同样的事情在眼前发生,那么我们只需要调动同样的那么几种感情来应付就行了,而其他的许多感情则沉睡着。这样下去,难免就会失去好奇心和紧张感。可是当我们欣赏艺术时,我们是在接触别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在用别人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这会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令我们沉睡的感情在心中复苏。
比方说,提到蒙克的《呐喊》,你现在能在脑海中回想起那幅画来吗?就是画着一个捧脸喊叫的扭曲人像的那幅名画。这幅画因为太过出名,被恶搞得太多,也许现在,大家回想起它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好玩或者滑稽可笑吧。但事实上,对于它的作者和早年的观众来说,它所表达的感情都应当是非常恐怖、非常焦虑的,想想看,背景的天空是鲜血的颜色,而那个呐喊的人,他的五官扭曲而绝望,看起来几乎像是一具木乃伊。这幅画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感。与《富春山居图》或者拉斐尔的圣母像相比,它是迥然不同的一种艺术,没有令人平静或是愉悦的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的艺术,又为什么要欣赏这样的艺术呢?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这种强烈的情感,它可以刺激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也生发出新鲜的感情来。这,就是艺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它能够激活我们的感情和洞察力。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艺术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会离不开艺术。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具象艺术是怎么会发展到抽象艺术的。
提起绘画和雕塑这样的视觉艺术,可能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会是一些古希腊大理石人像,或者蒙娜丽莎那样,画得“特别真”的作品。像这样,以尽量重现自然和现实为目标的作品,可以笼统地称为具象艺术。一件好的具象艺术作品当中,人体的比例应该正确,要尽量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相同;色彩和阴影应该显得调和、搭配得当,要像真实的人与物那样,体现出体积感、重量感和空气感来。
那么与具象艺术相对应的,就是抽象艺术了。比如抽象艺术的大师毕加索,他画的大多数东西,离真实世界差了十万八千里,有时候,你甚至连画得是不是人都很难认出来。抽象艺术已经成长了整整一个世纪,然而到今天为止,它依然不能说得到了充分的理解。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觉得,抽象艺术没有技巧,都是随心所欲的鬼画符。要是你连画个人都画不像,那你还算什么画家呢?然而,其实抽象艺术家并不是不会画得像,他们只是作为挑战者,自己选择了另一种表现手法。我们上面所说的毕加索,他就是一个基本功非常扎实的画家,15岁时的作品已经在形体与光影表现上都无懈可击,也就是说,他其实是可以画得非常“像”的。
纵观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历史早期,绘画和雕塑也曾经是相当抽象,或者说程式化的,那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家,他们的确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能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们总结出透视和生物学比例的一系列标准,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末,西方艺术的基础就一直建立在对真实世界的“再现”之上,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里重现出栩栩如生的光影、空间以及色彩来。随着近代化在全球的拓展,这样的具象艺术传统也深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所以,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的转变,绝对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大转弯呢?毕加索本人是这样说的:因为现在我们有照相机了。毕加索那一代人,也就是真正推动发展了抽象绘画的那一代人,是看着摄影技术兴起的第一代人。现在,我们对照片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照相机的发明对视觉艺术的冲击却是非常巨大的。千万年以来,人们靠着手工绘图和雕塑来重现真实世界,但是现在用不着这样,只要按一下快门就得了。人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比照片画得更像啊。
对于毕加索他们来说,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绘画的死亡,而恰恰相反,这使他们摆脱了束缚。他们不再一味追求重现真实世界,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对人类内部情感的表达上来。当然,具象艺术也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抽象艺术,因为它可以违背所谓的自然规律来行动,作者的情绪、作者想说的话,就可以以一种更为自由和尖锐的形式体现出来了。
比如毕加索有名的那幅作品《格尔尼卡》,表现的就是二战时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场景。在具象美术作品当中,也有许多表现残酷战争场面的巨作,那些作品总是忠实地画出火光、刀子、士兵的铁蹄以及被践踏流血的尸体,越是真实,越有震撼力。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几乎是黑白的,画里甚至没有出现什么飞机和炸弹,人物也只由一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块组成,但是其中蕴含的冲击力却是非常惊人的。作者既然不必在意画得像不像这个问题,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和创造自己需要的图像语言。他不是要重现那个悲惨的场景,而是要表达经过他个人提炼之后的痛苦和愤怒。这幅扭曲而割裂的画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因此也充分激起了观赏者的情感。这就是它成功的最大理由。
当然了,表现手法是没有优劣高下可言的。具象艺术非常重要,而抽象艺术也有它自己的意义。其中共通的一点,就是艺术或者说是人类的创造力,应当可以超越现实的框架,表达我们飞越在真实世界之上的情感与想象。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具象艺术到底是怎么发展到抽象艺术的。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现代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该怎么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现代艺术,原本是一个以时间来划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19世纪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艺术。这一段时间里固然有很多传统风格的艺术作品,可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是那些艺术实验和艺术革命理念之下的产物。艺术这个词儿已经够令人费解了,说到现代艺术,这就更加让人头疼。它们大多都非常难懂,乃至于要彻底颠覆我们对审美和艺术技法的认知。一个大土块,地上的大坑,一堆胡乱甩到板子上的颜料,几根破钢丝,甚至一大坨垃圾都能被称为艺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展览里,甚至被卖出匪夷所思的高价。炒作,都是毫无意义的炒作!大概只有闲得没事干的有钱人才会把它们当成宝吧。
会这么想也是非常自然的。的确,现代艺术的实践者们制造出了许多难以理解的作品,有些艺术家甚至还会拒绝别人理解他们的作品。但如果宏观地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内在精神倒真的没有那么乱七八糟、无理取闹。现代艺术,发源于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撕裂的鸿沟,发源于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恐惧与愤怒,发源于对固有观念的挑衅和反对,当然,也发源于对创造力和人性本身的肯定。
现代艺术始于19世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西方社会刚刚经历了三大革命,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以及工业革命。这时候,近代化开始蔓延开来,技术和思想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在这个时代兴旺发展起来,而第一个国家性质的美术馆,也就是卢浮宫美术馆,它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向大众开放。艺术不再属于少数人,它真正地来到每一个人身边了。先是艺术的题材发生改变,随即表现手法和技术也跟着改变了。许多崭新的主义和流派冒出头来:现实主义、野兽派、印象主义、立体主义……你不用记住这每一个名词,只要知道,从这一个时期开始,艺术的标准和内涵都开始变得格外多元化。
进入20世纪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自称为“先锋派”,他们在保守主义的抵抗之中求新求变,而传统艺术的形式与色彩这两项,就是他们最大的改革对象。我们上面所说的抽象艺术的发展,就是这种改变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他们也质问“美”这个概念,质问艺术与美的关系。先锋艺术家们甚至提出了“反艺术”的口号,比如达达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流派。他们抛弃美学,挑战传统艺术;比如传统艺术总要通过画面来表达某种意义,那么他们就反过来要创作“无意义”的作品,我把它做出来放在这儿,你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但是,这种主张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意义所在吗?你做出这个作品,不还是要通过它诉说这种主张吗?事实上,尽管方式不同,艺术在他们这里,依然是表达自我情感和话语的一种媒介。
而在20世纪里,最大的事件又是什么呢?对,就是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它们把这个世界从物理上到精神上都破坏得体无完肤。特别是二战之后,古老的世界格局已经彻底改变,现代艺术的中心也从欧洲开始转向北美。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叫人看不懂了。战前的先锋艺术家们至少还用颜料和画布画画,可是这一代艺术家们用上了一切他们敢于尝试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越发不合常规。如果说从前的抽象艺术当中还看得到现实世界重组之后的痕迹,那么这个时代的艺术,往往是设法要连这点痕迹都给抹消,转而更为用力地喊出作者自己的声音。
现代世界总体算得上和平,可是也有着各种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人类共同思索的问题,它们也都与艺术家们的创作息息相关。再加上媒体、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手法被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与其他行业一样,发生在艺术世界里的,也是一场尖锐而鲜活的革命。
艺术发展到这个时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实验场地。但是无论如何,其本质都是相通的——它是表达和激活人类情感的重要道具,是我们人类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媒介。对形式和手法的挑战,就是人类对自我表达的不懈追求。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艺术,我们创造和欣赏艺术,有时候是为了追求艺术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但有时候,艺术也同样带给我们悲伤或者恐惧这样的负面情感。艺术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激活内心沉睡的感情和洞察力。
其次,我们说到了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问题。我们总是觉得画一个东西至少要画得像,不然就是画家没水平,这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欣赏具象艺术,要求艺术能够做到再现真实世界,但是抽象艺术追求的却不是这一点。它所看重的,是能够超越于自然和现实之上的,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我们说到了现代艺术以及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的问题。现代艺术虽然非常难以理解,但它的发生和发展却都是有它的条理在那里的。历史和技术的发展变迁是培育现代艺术的背景,而人类对自身情感与思想的反省以及对创新的追求,则是真正推动这些艺术革命的车轮。
撰稿:阿吉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