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秉火氏解读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 秉火氏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是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坚定的反纳粹人士。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就拒绝和纳粹分子合作。1938年,他逃离德国去了英国。二战结束后,他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返回德国,接连出版了不少以德国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由于他在二战的人生经历使他在观察德国历史时,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这让他的作品成为德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必读经典。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普鲁士立国200多年发展历程的历史学著作。与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把讲述重点放到了普鲁士王国由弱变强的过程,以及普鲁士与德意志帝国的关系上来,通过对普鲁士国家性质和发展理念的细致分析,作者意在挖掘出导致德国连续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

核心内容

普鲁士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在1871年统一德国后,德国并没有继承普鲁士的理性国家精神,相反,因为德国的统治者和民众共同抛弃了普鲁士,这才让德国逐渐迷失,最终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这本书的中文版约25万字,我大概会用24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德国正是背弃了普鲁士的自由主义精神,才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

当听到普鲁士的时候,我猜你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应该是军国主义这个词。这个国家从17世纪起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和英、法、俄罗斯、奥地利并驾齐驱的欧洲五大强国之一,热衷对外扩张,并在1871年打败了劲敌法国,统一德意志,成为了德意志帝国。但是随后,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开始膨胀,在20世纪上半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的纳粹分子屠杀了600万犹太人,震惊了世界。

在二战结束后,以苏、美、英为首的同盟国都一致认定德国携带了普鲁士的暴力基因,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是万恶之源。1947年2月,在完成了对纳粹战犯审判的四个月后,同盟国发布了普鲁士的死亡判决书,宣告把普鲁士解散。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普鲁士成为了军国主义的代名词,在德国社会舆论中被彻底封杀了。

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社会对普鲁士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1981年,当时还处于分裂状态的东德和西德居然不约而同地公开纪念普鲁士,东德把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铜像重新安放在首都柏林的中心,西德也陆续举办了普鲁士历史展览。在冷战对峙的最前线竟然有人公开纪念已经灭亡的军国主义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军国主义要在东西两德同时复活吗?还是说这其中另有隐情呢?

本期我要讲述的《不含传说的普鲁士》就是东西两德共同纪念普鲁士时出版的一本书。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德国人对普鲁士的新认识,所以这本书算是一篇要洗白普鲁士罪恶的“翻案文章”。

听到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普鲁士的罪行是板上钉钉的,这个翻案文章怎么做呢?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这明明白白的证据放在这里,想要洗白普鲁士的历史,不太可能吧?但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本书的作者想要告诉你的是,他并不是要否认纳粹的战争罪行,而是要通过对普鲁士的国家起源和发展历程的解读向你证明:普鲁士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更颠覆的是,作者还说,普鲁士虽然统一了德国,但是德国并没有继承普鲁士的国家精神,相反,德国的统治者和民众共同抛弃了普鲁士,这才让德国逐渐迷失,最终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那么,既然敢在冷战时代提出这么颠覆的观点,本书的作者是谁呢?不会是一个右翼保守分子吧?恰恰相反,这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坚定的反纳粹人士。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就拒绝和纳粹分子合作。

1938年,他逃离德国去了英国。要知道,那时候的德国,正值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最顶峰,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在这时选择离开,真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二战结束后,他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返回德国,接连出版了不少以德国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由于他在二战的人生经历使他在观察德国历史时,可以站在更为客观理性的角度,这使他的作品成为德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必读经典。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概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首先我们要先从普鲁士的国家起源入手,看看普鲁士到底是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接下来在普鲁士的发展过程中,这个国家在不依赖军事力量的情况下,究竟是凭借什么强大起来的;最后我们讲一讲普鲁士统一德国后,新成立的德国为什么会背弃普鲁士国家精神,并最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好,我们就先来讲讲普鲁士的国家起源,看看普鲁士是不是军国主义国家。

普鲁士之所以给很多人留下军国主义的印象,很大程度上还是跟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表现有关。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让普鲁士第一次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结果一上来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了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都给俘虏了。等到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德国的战斗力更是惊人,二战初期,德国在波兰、荷兰、法国以及北欧各国频频得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称霸欧洲大陆。所以,普鲁士和它的继承者德国总给人一种拥有压倒性军事力量的印象。

但是作者在这里就提出来了,他说这种强大其实都是普鲁士伪装出来的。伪装?这怎么可能呢?你还别不信。实际上,把自己伪装成军事强国是普鲁士自诞生起就确立的国策。想要了解这其中细节,我们就要从国家结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这三方面了解普鲁士的起源。

首先,普鲁士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它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国家,在诞生初期至少整合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力量,是由勃兰登堡公国和普鲁士公国合并而成的。这两个国家在1618年的时候,开始共同接受勃兰登堡公国的霍亨佐伦家族的统治,到1701年才升级成为普鲁士王国。它的国名就来源于普鲁士公国,而“普鲁士”这个词最早是对波罗的海周边一个异教徒民族的称呼,后来就代指波兰北部的一片区域。

在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这两个小公国是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一个波兰。因此我们可以说普鲁士王国立国之初,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位国王同时管理两个国家,而且国家结构非常松散破碎,与当时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政体的法国、瑞典比起来,普鲁士缺少高效有序的国家机器,在推行国家政策时很容易顾此失彼。

其次,我们再从地理环境这个角度来看,普鲁士王国的版图包括了现代欧洲的德国东北部和波兰的北部,这里是欧洲的核心区域,四周都是对欧洲存在影响力的大国,因此普鲁士从一开始就被对手包围,处境非常困难。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是欧洲传统强国俄国和法国,南部邻国是奥地利帝国,这个国家和普鲁士都属于德意志民族占主导的国家,但是奥地利的政治地位要比普鲁士高,被奉为德意志民族的“带头大哥”,而在普鲁士的西北部还有一个掌控大片海外殖民地的英国封锁着普鲁士的出海口。所以,早期的普鲁士被靠近大西洋的法国和英国封锁在欧洲内陆地区,不能像西班牙、英国那样早早开始大航海,拓展海外殖民地;在中欧和东欧地区,又要面临奥地利和俄罗斯对自己的挤压,几乎没有可以拓展的空间,面临的威胁可想而知。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普鲁士诞生的历史背景。普鲁士王国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占主体的国家,在政治上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是帝国体系的一分子。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听起来很唬人,实际上,是一个由300多个大大小小德意志领主组成的国家联盟,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那就不得不提到宗教改革。

从16世纪起,一部分天主教教徒因为不满罗马天主教教廷对世俗社会的控制和勒索,开始脱离教会进行宗教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新教集团,随后,整个欧洲也分裂成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这两大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和宗教矛盾,这两个阵营爆发了一场持续三十年的争霸战争。

在战争期间,处于两个阵营之间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成为角逐的主战场,而且当时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还没有常备军制度,打仗基本还依赖雇佣军。这群雇佣军,既没有国家荣誉感,也不讲诚信,谁给的钱多就为谁作战,所以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在战争期间惨遭雇佣军反复蹂躏和争夺。这场大战让神圣罗马帝国损失了大约六成的人口。作为其中成员国之一的普鲁士同样遭受重创,人口一度锐减到几百万人左右。所以,普鲁士王国在立国之初就被打上屈辱的烙印。

好,我来总结一下,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想要告诉你,普鲁士立国的初期,就面对了三方面的威胁:第一,国家组织结构松散,领土破碎,管理效率低下;第二,地处欧洲中部,面临几大强国对自己空间的挤压,处境危及;第三,刚刚经历过三十年战争,国土遭受雇佣军蹂躏,人口空前流失。所以,在这三种压力的逼迫下,普鲁士的统治者被迫采取一种极端手段来争取国家生存权,也就是建立并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增强国家军事威慑力。

对,你没有听错,普鲁士的军队在一开始是仅用于威慑,而不是征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天生在地理环境和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中欧国家,普鲁士为求得生存保证国家独立只能把自己伪装成一只看似强大的猛兽,动辄就要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所以普鲁士在欧洲国家内部一直被视为是好战国家,但是实际上隐藏在好战背后的,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弱国。

好了,以上内容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普鲁士不是军国主义国家,它采用军事威慑的手段让自己度过了立国之初的困难时期,使自己平稳走向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不过,在听完上一部分关于普鲁士起源的这套说辞后,你也许会不以为然。虽然普鲁士在发展初期不成气候,它的军事威慑手段对国际安全可能缺少实质的威胁,但是随着普鲁士的强大,军事威慑会不会演变成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搞清楚普鲁士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强大起来的。我们要先来了解普鲁士的发展历程,并从两个方面找出普鲁士强大的秘诀。

第一,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鲁士的军事威慑手段的确是它走向强大的保障之一。一方面,普鲁士在发展过程中,凭借武力夺取了奥地利帝国治下的西里西亚,并且伙同沙皇俄国瓜分了波兰,这两次扩张使普鲁士国土扩大了一倍。而且普鲁士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是它跻身欧洲五大强国的重要资本。

但是另一方面,普鲁士在实际军事冲突中也没有占太多便宜。比如,1756年时,普鲁士入侵萨克森,挑起了几乎所有欧洲强国都参与进来的七年战争。欧洲大陆的其他强国认为普鲁士的这一举动威胁到自身利益,于是联合起来对付它。当时普鲁士同时受到来自奥地利、法国和俄国三国联军的进攻,首都柏林被团团围住,要不是后来俄国突然临阵与普鲁士结盟,可能普鲁士就会从地图上被抹去了;再有就是拿破仑战争,这一次普鲁士输得更惨,直接被拿破仑肢解,丧失了一半国土。如果不是后来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普鲁士最多是欧洲大陆上的二流国家。

所以,虽然普鲁士的军事威慑战略的确让它在一些局部小规模冲突中尝到甜头,但是一旦参与了大规模欧洲战争后,普鲁士就会露出马脚,对外作战既没战略,又缺战果,只能算是俄国、英国等强国的小跟班。所以,普鲁士最擅长的军事威慑对它的崛起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当中要大,基本算是功过参半。

第二,普鲁士崛起的秘诀一直隐藏在军事威慑的后面。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先给出一个普鲁士军队人员的数字,在1740年最鼎盛的时候,军人占了国民近4%,你会说这个数字很奇怪吗?不奇怪,但很可怕。1740年的时候,普鲁士总人口为220万,这一时期普鲁士陆军总人数为8万人。当时欧洲国家的军队基本都是由20到40岁的青壮年男性组成的,4%的军人比例说明普鲁士的青壮年男性基本都曾在军队或正在军队服役。而且服兵役就不用缴纳赋税,国家还要拿出军费保证军队训练和后勤供应,因此4%的军人比例还意味着普鲁士的军费支出必须长期占据国家财政的八成左右。

要知道,二战时期,日本的军费支出比例也是八成,但是维持了不到8年国家财政因为不堪重负破产了。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是有限的,军队征兵越多,能够纳税养兵的人反而会减少,所以国家财政就面临萎缩的危险。可是普鲁士居然就打破了这种矛盾,在立国200年里一直都让军队保持这种超临界状态,长期维持高额军费,国家秩序还非常稳定。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有序发展,使威慑力具备可持续性,普鲁士统治者从腓特烈大帝开始就把国家引向自由主义的道路上。本书的作者把普鲁士的这种自由主义总结成三个无所谓:第一个是对宗教无所谓,我不管你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也不论你是什么教派的,只要你正常缴纳赋税,政府就给予认可;第二个是对族群无所谓,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后,瓜分了波兰领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德国人和波兰人人口相当的双民族国家,所以普鲁士就必须保证国家内部民族团结,尽可能避免矛盾冲突。不仅是被新吞并的波兰人很快就融入到普鲁士国家体系内,甚至犹太人都在普鲁士获得解放,取得相对自由的权利。

另外,普鲁士对移民也非常欢迎。这些因素都让普鲁士成为一个族群多元而且富有凝聚力的国家;第三是对社会无所谓,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当时普鲁士人对于在欧洲其他地区盛行的社会运动和革命是不感兴趣的,所有人都只对自己负责,都在追求自己的小生活和小梦想,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生活得糟糕去责怪国家,或者去找国家的麻烦。总之,不同宗教、不同种族或民族都可以在普鲁士这个体系内共存,而这些不同群体又都认可普鲁士的国家精神,并愿意为这种理念服务。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发现什么没有,19世纪的普鲁士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同时代的美国:对宗教宽容,不去禁止或迫害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对族群宽容,接纳不同民族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多元国家;不参与激进的社会运动,所有人都在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普鲁士梦”。

对,作者认为,19世纪的普鲁士就是欧洲大陆上的自由孤岛。所以,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让它在当时欧洲国家里看起来非常时髦。这才是普鲁士的国家本质,它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而是一个披着军事威慑外衣的自由主义理性国度,是超越同时代欧洲各国的现代国家。

听到这里,可能还是会有人提出质疑,普鲁士的自由主义国家理念难道要比它的军事力量还要厉害吗?普鲁士真的仅仅凭借一种抽象的国家精神就能走向强大吗?

可不要小看这种理念,我再举个例子,1833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北德意志18个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成员国内部的关税被全部免除,这是德意志首次以统一的形态走上欧洲舞台。普鲁士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在经济、政治上的宽容度,通过建立德意志“自由贸易区”的这种超前手段,逐步把众多德意志小邦国纳入到自己的经济体系之内,这使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民族体系中的新盟主。

到1864年在普鲁士启动统一德国的王朝战争前,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经济体已经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大经济体,力压往日对手法国和奥地利(普鲁士在1871年前经济规模没有法国大,但是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盟已经超过法国,这部分历史资料已经确认)。正是在这种自由主义理念引领下,普鲁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才使普鲁士在之后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可以接连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

我们在这一部分了解到普鲁士这个国家的本质,作者认为它是一个披着军事威慑外衣的自由主义国家,它在对待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平等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欧洲国家,使自己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盟主。最终,普鲁士通过战争手段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普鲁士的本质,它并不存在军国主义传统。但是新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普鲁士在统一德国后,竟然会让自己的军事机器失控,接连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而且还孕育出希特勒这个恶魔呢?如果二战结束后,同盟国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审判实际是一场冤案,那么导致战争的“真凶”又是谁呢?这个凶手会不会已经逃脱惩罚,会在有一天再次显露出本来面目呢?

其实不知道你信不信,普鲁士真正的灭亡时间远比我们想象要早,在普鲁士统一德国,成为德意志帝国之后,普鲁士就走向了灭亡。早在1890年,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已经精准预见了普鲁士的未来,他认为由普鲁士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将会在他死后二十年崩溃。很不幸,俾斯麦去世于1898年,而德意志帝国崩溃于1918年,正好二十年。要知道,俾斯麦去世前后,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高速发展、整个德国蒸蒸日上的时代,为什么俾斯麦会做出悲剧预言呢?他到底发现了什么?我们要从两方面来做分析。

一方面,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在帝国境内,德意志民族成为了主体民族,其他诸如波兰人或犹太人都被排挤到了社会边缘,普鲁士双民族国家的结构被破坏了。统一后的德国人认为,普鲁士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它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应该让位于整个德意志。

也就是说,在德国人的眼里,普鲁士已经降级成为德意志帝国里面的一个省,固然这个省开创了伟大成就,但是现在要站在全德国的角度去思考德国的未来了。因为这个角度维度更高、视野更广、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普鲁士的立国准则和价值观都开始贬值。

另一方面,19世纪末的德国受到了一轮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这使普鲁士的自由主义理念被狭隘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替代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各民族都期望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这就在欧洲各国形成一股民族主义思潮。一开始这种思潮还为民族解放,以及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提供推动力,但是不久民族主义的国家理念就变成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并逐渐在欧洲蔓延开来。

统一后的德国也被这种思潮所绑架,从德皇威廉二世到普通德国民众都认为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间太狭小,必须要从英国手中夺取欧洲霸主的地位,攫取更大利益。这样一来,普鲁士国家精神被人像扔垃圾一样随意丢弃了,替代自由主义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可悲的是,普鲁士的军事威慑传统却被保留下来,它成为了德国侵略扩张的帮凶。德国的野心刺激了整个欧洲开始疯狂整军备战,最终欧洲几大强国在巴尔干半岛擦枪走火,一场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志帝国。

虽然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德国实施了一系列制裁,采取了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的措施,但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逃过了应有的审判。在一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这种情绪更进一步堕落成纳粹主义。德国终于在抛弃普鲁士精神之后彻底迷失,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走向毁灭的深渊。

好了,说到这儿,本期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通过阅读《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这本书,我们跟随作者回顾了普鲁士的前世今生,对普鲁士的国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最终灭亡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掌握了对普鲁士历史的三个核心内容:

第一, 我们知道普鲁士并不是军国主义国家,它的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威慑,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生存权。

第二, 第二,普鲁士的本质是一个自由主义理性国家,它凭借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宽容度,使自己走向强大,最终统一德意志。

第三, 普鲁士升级成为德意志帝国后,受到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冲击,背弃了普鲁士的国家精神,并最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作者对普鲁士立国200年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找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真相,是狭隘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造成了历史悲剧。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在创造《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时候,联邦德国已经成为西欧第一大经济体,并且正在和东德谋求和解,新一代的德国人已经不需要再去背负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污名了。所以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期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找出引发世界战争的真凶,重新唤起德国人对普鲁士国家精神的认同。

但是,他的这种观点还是受到德国其他历史研究者的质疑,这其中就包括和本书作者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约阿希姆•费斯特,他认为无论怎样替普鲁士辩驳,但毕竟是普鲁士打造出来的军事机器执行了德国的扩张主义政策,这一事实是无法抹杀的。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普鲁士与纳粹主义更深层的联系,我推荐你可以去读一读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传》。这本书被认为是解读希特勒的权威著作,作者对希特勒和他所处的时代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

撰稿:秉火氏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