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水浒传〉的诞生》 邓一丁解读

《〈水浒传〉的诞生》| 邓一丁解读

关于作者

孙述宇,知名文史学者、翻译家、文学评论家,1934年生于广州,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香港新亚书院外文系,后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孙述宇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多年,主持创设翻译系,在英文、翻译、中文各院系授课,学术专长为英语文学、英语史、中国古典小说。专著有《古英语》《〈金瓶梅〉的艺术》《〈水浒传〉的诞生》,译作有康拉德《台风》,创作有小说集《鲑》。

关于本书

《〈水浒传〉的诞生》是孙述宇先生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本书打通文学和历史学,通过精细的史料分析,揭示《水浒传》诞生的历史背景。作者认为,《水浒传》的故事源自两宋之交的宋金战争,书中角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间存在诸多隐蔽的关联,且梁山泊首领宋江很可能影射岳飞。在这套全新的历史观下,《水浒传》的艺术特色和书中人物的忠君思想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宋金战争中的“忠义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和岳飞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说《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宋金战争?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是岳飞?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梁山好汉的忠君思想?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水浒传〉的诞生》。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问题,六个字:“怎样的强盗书?”

说《水浒传》是一本“强盗书”,这里当然指的是主人公的身份。抛开正邪不论,书里的主人公确实是一伙占山为王的强盗。当然,我们更习惯叫他们“梁山好汉”。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梁山好汉本来都是有本事、有气节的人。实在是因为生不逢时,统治者太腐败,他们才被逼上梁山,做了强盗。

但是按照这种解释,《水浒传》里有个现象就很难说得通。你想想看,这伙人明明已经当了强盗,和官府为敌,为什么还总惦记着忠君报国呢?梁山好汉天天盼着招安。等到招安来了,他们为朝廷卖命,还真是毫不含糊。超过半数的梁山好汉都是在帮朝廷打仗的时候战死沙场的。既然他们追求的是这样的理想,当初又何必落草为寇呢?他们的这种忠君思想还不是招安以后才有的。我说一个小细节:后来上梁山的阮氏三兄弟,当初犯了王法,准备跟前来抓捕他们的官兵决一死战。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们唱了一首歌,歌里有句词是“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可不是句玩笑话。阮氏三兄弟是真心想要报效宋朝皇上。问题是,一面唱着这样的歌,一面和官府打仗,你不觉得这有点太矛盾了吗?

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忠君报国呢?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解释。作者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水浒传》里的故事是从哪儿来的。我们一般都认为,《水浒传》讲的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伙强盗的故事。这伙强盗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的事迹也就是《水浒传》故事的原型。但今天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水浒》故事的起源要更晚一些。《水浒传》明面上写的是北宋徽宗年间的事,实际上讲的是两宋之交,宋朝和金国的战争。《水浒传》里的很多角色,都对应着那段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而忠君报国的思想,也是从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来的。这本书里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水浒传》里的宋江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射的是岳飞。

你听到这儿可能有点听不下去了:宋江怎么能和岳飞扯上关系呢?这个脑洞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这本书还真不是一本瞎扯的书,而是一位正经学者有理有据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叫孙述宇,是一位老先生,生于1934年。他早年间在清华大学学物理,在香港新亚书院学外语,后来在美国耶鲁大学拿到英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把中西文理学了个遍。老先生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了很多年书,是有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尤其深入,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今天的这本《〈水浒传〉的诞生》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这本书里提出的观点也不只是他的一家之言。早在195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水浒传》和宋金战争有很大的关系。孙老先生的这本书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仔细爬梳历史资料写成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观点。

好,卖关子的话就说到这儿,接下来咱们赶紧进入正题。我的解读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补充一点背景知识,了解一下宋金战争那段历史的大致情况。在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说《水浒传》的故事来自宋金战争?这种说法有什么证据支持?在第三部分,我们再来看看这本书里最惊人的这个结论,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说岳飞是宋江的原型。听完这本书,再读《水浒传》,你或许就能理解梁山好汉忠君报国的理想了。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说书。

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宋金战争。按照孙述宇老先生的说法,这段历史是《水浒传》故事诞生的土壤。我们就先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壤。

我们知道,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在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大举入侵中原,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俘虏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他爸爸宋徽宗。北宋自此灭亡。因为那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这件事在历史上就叫做“靖康之难”。金庸先生写《射雕英雄传》,主角郭靖和杨康的名字,就是打这儿来的。靖康之难以后,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即位,又和金国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最后,宋朝失去了北方黄河流域的领土,退守南方的长江流域。这就是所谓的“南宋”了。

在两宋之交的这段乱世里,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在史书上,这群人叫做“忠义人”。忠诚的忠,道义的义。“忠义人”是什么意思呢?刚才我们说到,金国占领了宋朝在黄河流域的大片领土。虽然宋朝的朝廷跑到南方去了,北方的老百姓却是跑不了的。他们不愿意忍受金国的统治,内心还是认为自己是宋朝人。所以他们就在北方的山林里结成了一些武装集团。目的是在金国的势力范围内保全自己,等待南方的宋朝打回来。这些人的事迹传到了南宋的朝廷里,皇帝当然很感动,在官方的文件里,还有后来的史书里,就把他们叫做“忠义人”。

你想想当时的情况就明白,忠义人是不好当的。他们在敌后的山林里和金国人打游击,没有作战经验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从史书上零零散散的记载来看,这些忠义人在敌占区至少活动了半个多世纪。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打过仗的老兵。

这些老兵是哪儿来的呢?很多都是靖康年间被金国人打散的宋朝官兵。他们原本就经受过正规的训练,也上过战场,可惜被金国人打败了,就在北方的战场附近游荡。这些人里还有家可回的,很多都解甲归田了。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家都在被金国人占领的北方,回不去了。那怎么办呢?有些人撤退到南方,加入了南宋的部队。又有些人干脆就落草为寇,靠着武力在随便哪个山头上混口饭吃。还有些人当了汉奸,加入了金国人的部队。剩下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他们冒险留在金国人占领的地区,加入了父老乡亲在山林里的武装,成了忠义人。

好,到这里,“忠义人”这个概念,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你听到这儿,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群好汉,因为种种不得已的原因落草为寇。他们中间有不少人以前当过军官。他们在山头上盖了一间大堂,大堂门口的匾额上写的正是“忠义”这两个字。没错,在孙述宇老先生看来,宋金战争期间出现的忠义人,很有可能就是《水浒》人物的原型。这个说法,我们在稍后的第二部分,再结合一些史料来仔细地论证。现在,我们来说说宋金战争中的一位历史巨人,岳飞。孙老先生认为,岳飞对《水浒传》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岳飞是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20岁参军,22岁就赶上了宋朝和金国爆发战争。岳飞是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他带出来的岳家军作战勇猛,纪律严明,很快就成为南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岳飞率领岳家军平定了很多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还三次北伐金国,收复了大片失地。只可惜,岳飞的抱负和南宋皇帝的利益并不一致。宋高宗是想要退守南方,和金国达成长期和平的。所以,就在岳飞判断时机成熟,准备一举夺回中原的时候,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不久以后,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下狱赐死,终年38岁。

这位悲剧英雄的事迹,我们是比较了解的。但其实,关于岳飞的资料,大多在宋高宗时代就被秦桧这帮人毁了,留下来的非常有限。得亏孙述宇老先生的研究做得仔细,才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新发现。他发现,岳飞和我们刚才说的忠义人有很深的渊源。

岳飞早年还是个下级军官的时候,曾经深入敌后,联络黄河流域的忠义人和金国作战。有一回打了败仗,岳飞还撤进了太行山区,和金兵打了几个月的游击。在这期间,他的部队很可能和山里的忠义人有联系。从太行山区出来,岳飞又来到汴京一带。这时和他并肩作战的,很多都是宋朝官军收编的忠义人。岳飞自己的岳家军也是靠忠义人起家的。他手下最得力的六员大将,都有过在山林里做忠义人的经历。

孙老先生还从历史资料里看出了岳飞的一些战略构想,都和忠义人有关。简单来说,岳飞明白,要想复国,单靠他的岳家军是不够的,还得联合沦陷区的忠义人。岳飞的岳家军有十万人,都是能打的精兵。但真要收复中原,岳飞的设想是二十万兵力。岳飞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自己估出来的这个数,我们是应该信的。当时的金国精兵不止十万,还有很多战马,以及收编的辽国军队和汉奸部队。单靠一支岳家军,复国确实很难。

但是有了忠义人,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岳飞那个时候,沦陷区里的忠义人据说有百万之多。虽然这些人纪律涣散,组织混乱,算不上理想的部队。但他们常年在山里打游击,艰难地生存下来,战斗力应该是不弱的。岳飞心里有一个大战略,就是联络这些敌后武装,和金国人打一场大仗。这个战略他曾经多次和他的幕僚们说起过。史书上也有零星的记载。有一次,岳飞的一个幕僚劝他联络河北的忠义人一起收复中原。这里说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沦陷区。岳飞回答他说:这正是我的计划。而且我已经联络好了。关口的车夫、渡口的船员,还有旅店的老板,都是我们的人。我还联系了卖彩色布匹的商家。一旦打起来,到处都是我们的旗帜。我们跟河北的忠义人联合起来,一仗就可以恢复中原。岳飞的原话我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去看。这真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将军说出来的话。

此正吾之计也。相州之众,尽结之矣。关渡口之舟车,与夫食宿之店,皆吾之人也,往来无碍,食宿有所。至于彩帛之铺,亦我之人,一朝众起,则为旗帜也。今将大举,河北响应,一战而中原复矣!(《金佗续编》卷二七)

岳飞为他的这个战略努力了很多年。他派人到敌后的山寨里,给那些忠义人送钱送粮,许诺他们复国之后的封赏。到他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岳家军和忠义人的联盟应该已经粗具规模了。岳飞的一个参议官在一封奏折里说,岳飞的这个战略是个“十年之谋”。后来,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时候,他面向南宋偏安政权的都城临安府的方向,喃喃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后来的人看不到完整的历史资料,不了解岳飞联合忠义人的大战略,也就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岳飞的“十年之力”背后有多少期待,“废于一旦”又是怎样的惋惜。

好,到这里,我们了解了两宋之交的忠义人,以及他们和岳飞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孙述宇老先生为什么说这段历史是《水浒传》诞生的土壤,他又找到了哪些证据来支撑这个大胆的结论。

你要是熟悉《水浒传》,你对孙老先生的这种说法肯定是有疑问的。因为《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书里交代得明明白白,大致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书里的几个大奸臣,高俅、蔡京、童贯,梁山泊的首领宋江,还有他们后来征讨的方腊,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在《水浒传》的结尾,宋江一伙人刚刚平定了方腊,对应到真实的历史上,时间是公元1121年,而宋金战争是在四年以后才爆发的。也就是说,宋金战争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完全错开的。

但是孙老先生提醒我们,假如你看书看得足够细,你会发现,《水浒传》里的一些细节,和宋徽宗年间的情况是对不上的。孙老先生在书里举了个例子,这就是晁盖打曾头市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小说的中后段,这时候的梁山泊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有一个专门偷马的盗贼,想要投奔梁山。他偷了金国王子的一匹宝马,原本打算当做上山的见面礼。可是他就快走到梁山了,经过一个叫“曾头市”的地方,当地的一个姓曾的大家族,把他的这匹宝马抢走了。曾家的这伙人倒不是针对这个盗马贼,他们是铁了心要和梁山势不两立。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这群曾家人祖上是金国人。梁山泊当时的首领是晁盖。晁盖听说了这件事,当然很生气,就亲自带兵去攻打曾头市。没想到,他在曾头市中了埋伏,被敌人一支毒箭射死了。

你乍一听这个故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再结合历史仔细地想一想,在北宋徽宗年间,梁山泊附近怎么会有一个金国人定居的镇子呢?那时候的金国和北宋之间还隔着偌大的一个辽国。辽国之大,比北宋的疆域都小不了多少。那时候宋朝联合金国从南北两边夹攻辽国,宋朝的使臣得坐船渡过渤海湾才能到达更北边的金国,陆路是根本走不通的。曾头市的这帮人,又怎么可能千里迢迢穿越辽国,到北宋的地盘上来定居呢?你从地缘上这么一分析,《水浒传》里的曾头市,就显得相当不自然。

那晁盖打曾头市的故事,又该怎么理解呢?孙述宇老先生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显然是宋朝和金国之间的冲突。曾头市的人是金国人,原本要献给晁盖的宝马也是金国王子的,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信息。这不可能是宋徽宗年间的事。因为那时候,宋朝北方最大的威胁是辽国,宋金之间反倒是结盟的。这样的故事只有在宋金战争爆发以后,老百姓才能编得出来。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疑点,就是晁盖的死。晁盖怎么会死呢?你听故事里,他亲自出马,身先士卒,中了埋伏,当然会死。但是晁盖的死在整本《水浒传》里是非常反常的。《水浒传》里的“主角光环”很强。你看书里的这些主人公,不管遇到多少奸人陷害,走过什么刀山火海,都好端端地活下来了。书写到第七十回,一百零八条好汉一个都没死,整整齐齐地结拜兄弟,唯独死了一个晁盖。晁盖可不是个小角色啊。我们忽略王伦这种走过场的人物,晁盖是梁山上真正受到拥戴的第一任寨主。早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他就是老大,后来劫法场救宋江、三打祝家庄、挫败高俅的官军,也都是他指挥的。这么一个主角中的主角,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孙老先生认为,晁盖的死是有深意的。靖康之难以后,当朝皇帝宋钦宗和他爸爸宋徽宗都被金人抓走了。这两个皇帝后来的事情,史书上写的不多。这也难怪,因为后来的皇帝宋高宗并不盼着他们回来,也不希望老百姓总惦记着这两位先帝。但关于宋钦宗的死,有一个版本在南宋民间广为流传。传说,宋钦宗被俘虏后,在金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已经60岁了。这一年,金国皇帝搞了一场阅兵。这时候,辽国的末代皇帝也做了金国的俘虏。金国皇帝就让他和宋钦宗各领一支人马,上阵演习。等到宋辽两边的队伍冲到一起了,金国皇帝突然命令几百个金国骑兵冲进演武场,把宋辽两边的人乱箭射死。不管这个传说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在南宋老百姓的记忆里,这个传说留下的印记是很深很深的。

孙老先生认为,宋钦宗的死,很可能是晁盖之死的原型。这两件事,本质上都是汉人和金人的冲突。宋钦宗和晁盖都是汉人的首领。他们都中了埋伏,被金人的箭射死。宋钦宗姓赵,曾头市姓曾。照这么看,“金”字和“曾”字,“赵”字和“晁”字,这样的谐音,也未必是巧合。我们今天的人听到这种猜想,可能会觉得有点牵强。但晁盖打曾头市的故事,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那时候的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故事,心里想到的很可能就是“靖康耻”这三个字。

孙老先生在书里还列举了很多证据。比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在他还没有出家当和尚的时候,曾经追随过北宋末年的两位名将,种师道和种师中。这两位将军是兄弟俩。宋金战争爆发后,他们英勇抗敌,都死在了靖康年间。鲁智深出家的五台山也有抗击金国的传统。创作《水浒》故事的人,很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些真实历史上的英雄,才把这些信息安在了鲁智深的头上。《水浒传》里有一位女将,叫“一丈青扈三娘”。真实的历史上也有一位叫“一丈青”的女将,只不过她活动的时代是宋金战争期间。这位女将曾经替丈夫带兵打仗。她的丈夫,还有他们手下的部队,都属于我们刚才说到的忠义人。梁山好汉里有个“大刀关胜”,宋金战争中也有个将军叫关胜。他誓死抗敌,不愿意投降金国,最后被汉奸害死了。梁山还有个好汉,叫“双鞭呼延灼”。《水浒传》里说他是宋朝初年的名将呼延赞的后人。到了宋金战争期间,宋朝这边真的有个猛将叫呼延通,并且是呼延赞的后人。这个真实的呼延通,很可能就是《水浒传》里呼延灼的原型。

像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书里都有详细的论证,在这儿我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翻翻原书。根据这些史实,孙老先生推测,《水浒传》里的很多故事,都在隐喻宋金战争这段历史。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本书里最大胆的这个说法:宋江的原型是岳飞。

老实说,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也是我最难接受的一个观点。宋江这个角色在我们这些现代读者面前,不怎么讨喜。他长得又黑又瘦小,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梁山好汉靠武艺安身立命。宋江的武艺好像也稀松平常。至少在书里,他没什么亮眼的表现。最讨人嫌的是,他当了梁山的寨主,天天嚷着要招安。《水浒传》后期的悲剧,都是从招安开始的。而岳飞是何等人呢?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英雄。宋江怎么能和岳飞相提并论呢?再者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北宋徽宗年间确实出过一个有名的大强盗,就叫宋江。以前研究《水浒传》的人大多都认为,这个徽宗年间的大强盗就是《水浒传》里宋江的原型。现在又说他是岳飞,这怎么也有点说不过去吧?

好,先别忙。我们来听听孙述宇老先生的说法。历史上有过一个真实的宋江,这一点,孙老先生当然是清楚的。《水浒传》里的宋江,从表面上看,写的就是历史上的宋江,这一点,孙老先生也不反对。但他认为,《水浒传》里的宋江只是借用了历史上的宋江的壳子,壳子里装的内容,主要还是来自岳飞。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水浒传》里的宋江和历史上的宋江,大多数的地方都对不上。首先,历史上的宋江活动的地区主要是淮南。没有任何历史资料显示,他曾经大老远地跑到山东的梁山泊来占山为王。他顶多是路过梁山一带,并没有久留。这当然和《水浒传》里的宋江很不一样。还有一个说不通的地方,就是好汉们的籍贯。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从籍贯上看,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山东人、河北人最多,而来自淮南的只有四个人:王英、朱武、李忠、陶忠旺。这四个人都不是主要的角色。假如《水浒传》写的真是历史上的淮南大盗宋江,梁山好汉里的淮南人应该很多才对,怎么会只有这四个小角色呢?再说一个奇怪的地方:历史上的宋江手下的那伙人,主要是小毛贼和没有庄稼种的农民。但你仔细看《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他们有几个出身这么卑微呢?一百零八个人里,有三分之一都当过军官或者小官吏。从出身上看,梁山上的这帮人绝对不是历史上常见的流寇。

那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孙述宇老先生认为,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梁山好汉的原型是忠义人。宋金战争爆发以后,宋朝从全国各地调遣兵力到北方来抵抗金国的侵略。梁山所在的山东、河北这一带是主战场,这里的兵当然用得最多。这样一来,好汉们的籍贯就能解释了。他们当然应该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山东人、河北人最多。后来,这些宋朝的官兵被金兵打散了,他们就在沦陷区的山林里结成山寨,继续和金兵打游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梁山好汉里有那么多军官出身的人。因为在忠义人的山寨里,这就是正常的人员组成。

假如梁山泊的原型真的是忠义人的山寨,那梁山好汉那种看似矛盾的忠君思想就能说得通了。为什么一伙落草为寇的人天天盼着招安呢?因为对忠义人来说,招安就意味着宋朝的官军打回来了。能够再次加入官军,为国家效力,这当然是这群老兵梦寐以求的事情。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接着来看:梁山上有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字。你要是按照官逼民反的逻辑来理解,那这分明就是一面反旗。“替天行道”这四个字说的只可能是:当朝皇帝昏庸无道,所以梁山泊的人要替天来履行正道。问题是,既要替天行道,又成天盼着招安,这不是又矛盾了吗?但要是梁山好汉是一伙忠义人,“替天行道”这四个字就有另外一种完全合理的解释:忠义人是要在北方的沦陷区,替远在南方的朝廷履行正道,坚持抗金。这个“替天行道”不是背叛朝廷,而是始终记挂着朝廷。

好,假如梁山好汉的原型真的是忠义人,我们再来追问一个问题:谁是这些忠义人公认的首领呢?在《水浒传》里,这个人是宋江。江湖上的好汉人人都知道宋江讲义气,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出手特别大方。他的外号“及时雨”就是这么来的。那在真实的历史上,对这些坚守在敌后的山林里作战的忠义人来说,谁才是这个名满江湖的“及时雨”呢?

当然就是岳飞。我们前面说过,岳飞有个谋划了十年的大战略。他要联络敌后的忠义人共同抗金。我们还反复提到,忠义人的处境很艰难。他们脱离了田园,躲进了深山里,还要维持战斗力,钱和粮食当然都很紧张。岳飞联络忠义人,除了要和他们讲民族大义,当然还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物资支援。而岳飞又是南宋初年实力最强的将军。他能动用的款项是相当大的。而且,为了复国,他又把钱财看得很轻。那你可想而知,为了他的十年之谋,岳飞资助忠义人的山寨,出手应该是相当阔绰的。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忠义人心目中的岳飞,和《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确实有相似的地方。如果宋江的原型真是岳飞,这就能解释很多事情。首先,《水浒传》里的宋江忠君报国,历史上的淮南大盗宋江可没有这样的追求,但岳飞有,而且岳飞简直是忠君报国的代名词。《水浒传》里的宋江被招安以后,率领梁山泊的队伍平定了几伙地方上的贼寇,还和辽国打过仗。而岳飞也率领岳家军平定过地方割据势力,并且是抗击金国的主力。在《水浒传》的结尾,宋江是被奸臣诬陷谋反,用毒酒毒死的。他死后得到平反,还封了侯。这些事迹也都和岳飞的经历吻合。孙老先生说宋江的原型是岳飞,还真不是空口无凭。

好,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假如《水浒传》里讲的真是忠义人和岳飞的故事,那讲故事的人,干嘛不直说呢?为什么要套上一个淮南大盗宋江的壳子,还得后人这么费劲地去考证,才能看出一点迹象呢?

孙老先生说,当时的人不是不愿直说,实在是不能直说。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南宋初年,宋高宗定下的国策是要退守南方,和金国达成长期和平。所以,虽然岳飞有复国的志向,甚至可能有复国的力量,宋高宗也不希望他冒险。另外,他也担心岳飞在北方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岳飞是秦桧害死的,罪名是谋反。这背后很可能有宋高宗的授意。只要宋高宗一天在位,岳飞就一天不能平反,仍旧是反贼。而宋高宗在岳飞死后还当了二十年皇帝。在这期间,南宋的老百姓只能用非常隐晦的方法来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而北方沦陷区里的忠义人,也不方便在金人身边,讲述他们对岳飞的想念。孙老先生认为,《水浒传》里的很多故事,很可能就诞生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然,这些故事穿越将近九百年的时间来到今天,大部分细节也就在历史的冲刷之下变得模糊,不好辨认了。

以上就是我对《〈水浒传〉的诞生》这本书的解读。简单地总结一下,孙述宇老先生认为,《水浒传》里的故事,主要来自两宋之交的宋金战争。他从《水浒传》里找到了很多蛛丝马迹来证明这个结论。比如,晁盖打曾头市的故事,就可能影射宋钦宗之死。另外,很多梁山好汉也都和宋金战争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其中,宋江的原型很可能是岳飞。正是因为《水浒传》起源于宋金战争,书里的好汉才有鲜明的忠君思想。

不知道你听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我读书的时候,确实感觉书里的论证过程极其精彩,没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修养,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本书已经在得到电子书上架,如果你有兴趣,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原书。

至于这本书的结论你是否接受,我觉得还是次要的。关于《水浒传》的研究,算上今天这本,“得到听书”已经解读过三本了。三本书的观点都不太一样,而且都值得你了解。《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经典。经典不需要定论,经典需要讨论。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为经典着迷的后来人。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两宋之交,被金兵打散的宋朝官军在沦陷区里坚持斗争,史书上称他们为“忠义人”。岳飞曾计划联合忠义人抗金复国。

  1. 《水浒传》里的角色和宋金战争中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存在关联。晁盖之死很可能影射宋钦宗之死。

  2. 《水浒传》中的宋江和历史上的淮南盗宋江差别很大,但他仗义疏财的形象与忠义人心中岳飞的形象有所重合。假如梁山好汉实为忠义人,那他们忠君报国的理想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