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追寻记忆》 文晶解读

《追寻记忆》| 文晶解读

关于作者

约瑟夫·杰贝里,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主攻阿尔茨海默病。同时,他也是一名作家,曾为英国《卫报》《电讯报》撰写文章。《追寻记忆:对抗阿尔茨海默病》是他写的第一本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7年10月。作者在他12岁的时候,祖父就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这段经历也成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实例,讲述了人类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历史。在书的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的是他对病人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不畏险阻、持之以恒探索医学真相的大力褒赞。这本书出版当年,就入围了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奖。对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来说,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核心内容

第一,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二,我们是怎么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三,以及我们怎么应对这个难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英文新书,书名翻译过来是《追寻记忆:对抗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你大概不太熟悉,但你肯定知道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所以医学上现在说老年痴呆,通常就是在说阿尔茨海默病。

你可能会说,这个病我知道,不就是爱忘事儿吗,人老了都这样。但阿尔茨海默病可真不是只爱忘事儿这么简单,它的可怕程度甚至堪比癌症。在美国有一项调查报告就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是癌症和艾滋病以外,让美国民众觉得最恐怖的一种疾病。这可能是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知识在美国的普及,让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是在中国,人们大多对这个病还没有太系统的了解。而且因为跟癌症、脑溢血之类的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非常缓慢,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没那么大,人们也就低估了它的威力。

现在,老龄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包括中国在内,各个国家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都在迅速增加。英国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组织预计,到2051年,阿尔茨海默病将超过艾滋病和癌症,成为英国的国家灾难。这本书还提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得这种病。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阿尔茨海默病离自己很远吗?

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杰贝里,他的祖父就在他12岁的时候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眼看着曾经像山一样强大的祖父一天天萎靡,眼里慈爱的光芒也渐渐褪去,作者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想弄明白,自己的祖父到底得了一种什么样的病,人类对这种病的认识又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成为一名专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家后,作者走访了世界各地最前沿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机构,还亲自探视了很多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然后写了这本书。可以说,如果你想知道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最全面的信息,就非这本书莫属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立即入围了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奖,好评如潮。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么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以及我们怎么应对这个难题?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样的?它只是“健忘”这么简单吗?

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有一些显著的特征。比如大脑神经元死亡、斑块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就是神经纤维缠绕打结的意思。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悄无声息,发展又很缓慢,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常常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经常看到的、了解到的症状,比如健忘,都是它发病的第一个阶段,叫健忘期。大脑最先受损的通常是一个负责记忆的区域,叫海马,斑块和缠结就是在这里开始出现的。

但其实随着病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接下来还有另外两个阶段。

在健忘期以后,是阿尔茨海默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混乱期。在这个时期,病变已经从海马蔓延到了大脑的其他部分,大脑很多地方都逐渐被斑块和缠结占满了。这时候病人不光记忆力更差,还丧失了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的能力。他们再也不认识自己的亲朋好友,经常走丢,还会出现焦虑、妄想、恐慌一类的情绪问题。

这种情况持续几年以后,阿尔茨海默病就发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极度痴呆期。这时候,人的大脑就像被大火焚烧后的土地,神经元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遍地的斑块和缠结了。这时病人进入了全面衰退的阶段,他们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不知饥寒,没有悲喜,甚至连吞咽和大小便都不能控制。这个阶段的病人,医学上被认为已经进入了“死亡前的死亡”,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不管是童年的快乐,中年的辛劳,还是老年的悲惨,对他们来说都已经不复存在。让人略感欣慰的是,阿尔茨海默病越往后发展,病人对自己遭受的痛苦就越不自知,这多少也算是阿尔茨海默病给万般苦难的病人做出的一点补偿了。但到了这个时期,病人的亲人和家属就不但要承受24小时护理的压力,还要面对被至亲彻底遗忘的痛苦了。

你可能有点不理解,如果只是忘记了所有事情,就算有恐慌之类的情绪,好像听起来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痛苦,为什么作者会说病人在遭受“苦难”呢?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众多的症状中,有一种不太为人知的视觉改变。之所以用“视觉”这个词而不是“视力”,是因为病人的眼睛和视神经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大脑的顶叶和枕叶,也就是大脑对应头顶和后脑勺的区域。这两个区域负责的是视觉空间和视觉认知的管理,换句话说,一个东西的立体感、它是什么形状、怎么运动,以及这个东西隐藏的内涵。比如玫瑰花代表的是爱的含义,这都是由顶叶和枕叶来分析的。视觉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下楼梯会不知深浅,书看完一行就找不着下一行,还认不出特定的颜色,有时连自己的脸都认不出来。

我们很难想象这种病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有人用了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我们能对此有所了解。1995年,61岁的美国艺术家威廉·尤特莫伦被诊断出了阿尔茨海默病。于是他决定,从此每年给自己画一幅画像,来记录病情的变化。

第一张是他患病前画的,后五张是他患病后画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疾病的进展,威廉笔下的线条越来越简单,色彩越来越暗淡,画像也越来越抽象。到最后一幅的时候,他的自画像已经成了一个灰暗的轮廓,五官更是没法辨认。而在那之后,威廉甚至连这样的画也画不出来了。威廉以他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阿尔茨海默病不断蚕食他大脑的过程。他的妻子说,“他在这些自画像中,传达了跟疾病抗争时的恐惧和悲伤”。

阿尔茨海默病就像病人脑海里的橡皮擦,无论他的人生曾经多么辉煌,到最后终究逃不脱一片空白的结果。2009年,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琨,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证书。但因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那一刻,他其实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毕生研究、造福世界的光纤科技了。不管是谁,只要被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就都会像他的病友、美国前总统里根说的那样,“走上了生命日衰的旅途”。

岁月变迁,每个人的青春都会逝去。对于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来说,和岁月一起凋零的除了肉体,还有灵魂。一生劳碌奔波,到最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奋力打造的那个家,再也认不出自己最深爱的伴侣和孩子。而对他们的家人来说,看到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那个人,渐渐变成了一个彻底的陌生人,又怎能不觉得黯然神伤。

到这里,第一部分就为你介绍完了。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阿尔茨海默病与年龄相关,进展相对缓慢。根据进展阶段,阿尔茨海默病被分为三个期,健忘期,混乱期和极度痴呆期。在这三个期里,病人大脑受损的范围越来越大,记忆、语言、认知、情感、运动等功能的障碍也越来越明显。

想要战胜敌人,得先了解敌人。那么,我们是怎么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呢?这就是我们要说到的第二部分。

肿瘤科医生悉达多·穆克吉,曾在自己的访谈录中提到一位癌症病人。那位病人问他:“我在对抗的敌人到底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穆克吉写出了社科文化巨著《众病之王:癌症传》,让我们能深入地了解癌症这个敌人。

但如果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向他的医生提出同样的问题,他得到的答案很可能就让人唏嘘了。因为在历史上的很多很多年里,我们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敌人”的存在,更别说了解它了。

一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觉得,人老了脑子有点糊涂,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事儿要追溯起来,能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那里。当时他就认为,人的一生就像草木的四季,人老了脑子不清楚,就跟草木到了冬天要枯萎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古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宗教和神学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医学出现了严重的退步。包括老年痴呆在内,各种精神异常都被看成了人意志力薄弱和被魔鬼附身的表现。

其实不光那时候,一直到今天,这种歧视也仍然存在。“老年痴呆”这个词里,就隐含着歧视和侮辱的意思。好像就在说患者是“傻瓜”“呆子”。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尽量避免“老年痴呆”的说法。2012年,中央电视台还曾经联合了几家报纸,发起了“为‘痴呆’正名”的调查问卷。现在在台湾,人们已经把阿尔茨海默病叫作“老人失智症”,失去的失,智慧的智。更名更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这种歧视。

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敌人”的存在呢?其实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这种病的认识还是没有得到太明显的改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06年。那一年,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了一场精神病学大会,会上,一位医生报告了一个病例。一名56岁的妇女,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她原本家务活干得很好,可现在总是出岔子,她想不起自己的名字,会把钥匙放进冰箱,还怀疑自己老公搞外遇。在她死后,尸检结果表明,她的大脑明显变小了。而且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大面积死亡,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斑块和一些缠成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神经纤维的“缠结”。

报告完病例以后,这位医生想,这么新奇的病例,应该能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和提问吧。但实际上,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在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之后,主持人说,看来没啥要讨论的,阿尔茨海默医生,您请回吧。

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第一次在医学界正式亮相时的场景。

听到这儿你肯定已经知道了,阿尔茨海默病,就是用这位精神病学医生的名字命名的。你别看现在医学界这么热衷于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在当时,阿尔茨海默医生可真是爆了一个大冷门。坐在台下的大咖们,对他的报告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这是为什么呢?在当时,神经科学还处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精神病学领域最受推崇的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那时的医生普遍相信,童年阴影、恋母情结、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些天才一般的概念,才是人发疯的根本原因。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试图把精神异常和大脑萎缩、斑块、缠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时候,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几乎是必然的。

你看,人们总以为科学是客观、公正的。但实际上,在面对一种颠覆原有范式的新理论时,那些原本占据理论高地的科学家,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否认或漠视新的理论。

今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已经承认,阿尔茨海默医生发现的、大脑里的那些奇怪斑块,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人们能对这个结论如此认同,还要感谢那些承受着痛苦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帮助医生,在基因水平上找到了相应的证据。

大概30年前,一个叫卡罗尔·詹宁斯的女老师在读到一篇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文章后,给文章的作者写了一封信。她在信里说,自己的父亲、叔叔和三个姑姑都有阿尔茨海默病,她觉得自己的家族可能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有所帮助。接到这封信后,那个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团队去给卡罗尔一家抽了血。

经过四年的研究,这个团队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们在卡罗尔家的基因里找到了一个突变。这个突变位于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基因上。而且你知道吗,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大脑里那些奇怪的斑块,就是由这种蛋白沉积形成的。所以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这个突变被发现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让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工作,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口。

但是对于期盼已久的卡罗尔和她的家人来说,这个消息并没给他们带来太大惊喜。他们也并不打算去检测,自己有没有遗传到这个基因突变。这很容易理解。你想,在还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就算真检测出了自己有这个突变,又能怎么样呢?那还会让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大。

卡罗尔虽然没去做检测,但她开始不断地飞到世界各地,去做阿尔茨海默病的宣传工作。她还年年扫描自己的大脑,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一直坚持了近30年。58岁的时候,卡罗尔被诊断出了阿尔茨海默病,从那以后,她就只能在亲人的陪同下去医院做检查了。其实对卡罗尔和她的家人来说,他们对治好自己的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纯粹地想给科学家们提供一些帮助。

在举步维艰的医学史上,人们总是习惯把荣誉和赞美都送给医生和科学家。但我们也该意识到,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卡罗尔这样备受折磨,但又决不轻言放弃的病人,我们才能享受到今天的医学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替我们背负了病痛和苦难。

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在解释阿尔茨海默病上,这种蛋白斑块理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并不完美,斑块有可能只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伴随现象而已。这就跟墓地里有很多墓碑,但墓碑并不是引起人死亡的原因,是一个道理。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很多其他的理论,来解释阿尔茨海默病。比如有的人认为,大脑里的神经纤维缠结,才是发病的真正原因。也有的人认为,是某个负责糖代谢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影响了神经元的糖摄入,神经元因为能量不足饿死了。而神经元的大片死亡,又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的时候,科学大刊《细胞》杂志上有研究还提出,我们可能把阿尔茨海默病想得太复杂了,病毒感染,可能才是这种病的潜在致病原因。因为感染了那种病毒的人,比没感染的人发病率要高近3倍。

这些研究可能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侧面,而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就像在拼拼图,他们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填补一些空白,想要拼出最终的那个真相。

这就是我要为你介绍的第二部分,我们是怎么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阿尔茨海默病,曾被看成是人衰老以后的正常表现,就像人老了长皱纹一样自然。它也曾经和其他很多精神疾病一起,被看作是意志力薄弱和魔鬼附体的表现。但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有生理学原因的疾病。从对它毫无感知,到把它定位成一个疾病,已经是医学上飞跃的一大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在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原因不断探索。

听到这里,你可能多少有点失望。因为科学家们好像迄今连这个病的原因都还没搞明白,所以治疗这个病,肯定就更指望不上了。但是想想看,在很多年以前,人类不是也不知道天花的病原体是什么吗?那时候人们只是发现,牧场里得过牛痘的挤奶女工,都没有得过天花,就知道用种牛痘预防天花了。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也能在还没搞清发病原因的情况下,就找到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办法呢?这就是我要为你介绍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我们是怎么应对这个难题的。

其实在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以后的80多年时间里,人类一直都没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任何办法。一直到1993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在这一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种药物,他克林,诞生了。

研制这个药物的思路非常简单:缺什么就补什么。在讲他克林的故事以前,我先给你普及一点神经生物学的小知识。大脑里发挥核心作用的细胞是神经元,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听见、看见还是伸手、点头,大脑里最初发号施令的都是神经元。神经元有一条长长的触手,触手的末端像巴掌一样搭在其他神经元上。当神经元想要发布命令的时候,它就把信息都装在一些小口袋里,再拿触手末端戳一戳下一级的神经元,把这些小口袋递给它,命令就算是传下去了。在大脑的不同区域,用来做小口袋里的材料都不完全一样。在专管记忆的海马区,做小口袋的材料是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合物。

到这里,小科普就说完了,我们接着说他克林。有人发现,跟正常人相比,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脑子里的乙酰胆碱明显不足。这时候有人就想了,缺什么就补什么啊,要是有种药吃了能提高脑子里乙酰胆碱的含量,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是不是就能改善呢?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叫萨默斯,是个美国科学家。

在二战期间,“他克林”是被当作杀菌剂的。但1981年时,萨默斯知道了他克林还能提高脑子里的乙酰胆碱水平。于是他就找了十几个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开始试药。你猜怎么着,效果还真不错。可是当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不打算给他拨后续的研究经费。萨默斯一不做二不休,从自己腰包里掏了9万美元启动了后续的研究。在研究开始以后的第13个年头,也就是1993年,他克林终于通过了美国药监局的审批,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尽管后来,他克林还是因为效果有限和副作用太大退出了市场。但在当时,对数百万绝望的病人,和在茫茫黑夜里摸索的科学家们来说,他克林的出现就是里程碑式的。因为这个药的诞生让他们相信,阿尔茨海默病确实是可以治疗的。

胜利的曙光出现了,但星星之火却没能燎原。一直到今天,市面上用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也只有四种。而且这些药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记忆力和认知,把病人症状的恶化推迟个一年半载,并不能真正改善大脑受损的情况。

阿尔茨海默病还成了新药研发的大坑。从2002到2012十年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失败率是99.6%,几乎就是全军覆没。要知道,就连抗癌药研发的失败率也只不过是81%而已。

目前,除了专门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种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还建议病人使用抗氧化剂、脑血管扩张剂之类的药物,推荐病人养成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或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要绝望。人们还在继续尝试用各种办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比如说,有人试着把原本用来治疗癌症的药,用到阿尔茨海默病上,有人针对β淀粉样蛋白斑块制造了疫苗,还有人在尝试用干细胞技术再造大脑神经元。那么,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出现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以前,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瑞典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示范。瑞典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那里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也很多。在瑞典,人们除了用常规的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以外,也很重视对病人的护理。他们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来说,来自家人好友的关爱和悉心照料,永远都是帮他们抵御病魔的最佳武器。而对于那些没有家人照顾的病人,政府会给他们提供送饭上门之类的帮助,还会经常把他们组织到一起,让他们彼此聊聊天,或者开展点别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够彼此支持。而对于那些家庭无力看护的病人,或者已经到了病程晚期的病人,他们可以住进由政府投资修建的家庭式疗养院,那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护理和治疗。

人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至少我们能通过这种方式,让病人更有尊严、也更加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也让病人的家属不再觉得孤单和无助。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尔茨海默病上,瑞典倡导的是一种治疗与护理并重,家庭与政府合作的模式。这种理念或许也能给未来的中国提供一些借鉴。

到这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就为你介绍完了。作者说,他原本以为因和果是一一对应的,就像贫血需要补血、伤口感染需要用抗生素一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法宝应该也只有一个。但现在看来,就算绝对的真相确实存在,在找到它以前,人们也只能沿着各自选定的路线分别向前。等到走的路足够多、足够远的时候,人们或许就能在真相的终点不期而遇了。

到那一天,只需要从手指头上采一滴血,或者从眼角抹一滴泪,医生就能检测出每个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只要把一个小小的机器人送进患者身体里,它就能修好突变的基因;又或者只需要从患者的手上取下小小的一块皮肤,实验室就能制造出崭新的神经元,再用它们替换掉患者脑子里那些奄奄一息的细胞。而这些,真的不是天方夜谭,这些研究现在都正在进行中。

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我再来总结一下书中的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从被发现到现在,仅仅一百多年。在那之前,我们都默认人老了头脑就会不好用。但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不是正常的衰老,它是一种疾病。能定义出这个疾病,本身就是医学的一大进步。在近一百年里,人们从对阿尔茨海默病一无所知,到现在已经知道,它是一种以大脑内神经元死亡、斑块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但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我们还不能确定。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段也还非常有限,只有效果很有限的几种药。

我们抓不住记忆,但我们看得见神经元,操控得了乙酰胆碱。如果摔断的胳膊可以复位,破裂的血管可以缝合,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承载着我们毕生记忆的大脑也会被修复。

撰稿:文晶 脑图:刘艳 转述: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