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年轻的科学》 管二解读

《最年轻的科学》| 管二解读

关于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他亲历了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托马斯兴趣非常广泛,不仅爱好音乐,而且长于诗文。除了医生、病理学家、教育家、行政官员的身份,托马斯还是诗人和散文家。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科学随笔集结出书后,于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有趣的是,这本书同时获得了当年艺术文学和科学两个类目的最佳图书,这在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历史中实属罕见。

关于本书

这本《最年轻的科学》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三本随笔,他结合亲身经历在书中讲述了20世纪美国医学发展的关键历程,回溯了现代医学的短暂历史,讲述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的飞跃式发展。读过本书后,你就会知道,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短短几十年的医学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生活。

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从医学技术、医学教育、医学从业者几个角度出发,展示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的深刻变化。从医学技术来说,20世纪是人类医学史上技术进步最多的一个时期;从医学教育来说,医学院逐渐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终在20世纪下半叶具备了科研-临床-教学的三重职能;就从业人员来说,医生经历了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飞涨,从中等收入职业转变为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最年轻的科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3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现代医学是一门年轻而独特的科学,我们习以为常的医学体系,其实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人病入膏肓,家人围在病床前痛哭流涕,而医生却建议病人服用一剂砒霜。这时,病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听上去很荒谬,但是砒霜、汞、铋这些剧毒之物在20世纪初曾被当作灵丹妙药,用以治疗医生们束手无策的病症。尽管这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医生们对各种疾病确实知道的不多。用毒药治病是当时的风潮,医生们搞不懂疾病的形成机制,异想天开地提出了以毒攻毒的假说。在这种风潮中,用剧毒治病的死亡率和完全不采取治疗没什么差别。除了这种不靠谱的治疗方案,很多时候医生们只能围在病床前,忠实地记录患者的病症,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以至于医生们常常看着病人死去,却不能做出任何干预。这就是现代医学在一百年前面临的尴尬局面。20世纪初,物理学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应用方面也硕果累累,而我们以性命托付的现代医学,这时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以他贯穿20世纪的见闻,回溯了现代医学的短暂历史,讲述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的飞跃式发展。在这本书中,托马斯从医学技术、医学教育、医学从业者几个角度出发,展示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的深刻变化。从医学技术来说,20世纪是人类医学史上技术进步最大的;从医学教育来说,医学院逐渐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终在20世纪下半叶具备了科研-临床-教学的三重职能;从从业人员来说,医生经历了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飞涨,从中等收入职业转变为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读过本书后,你就会知道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短短几十年的医学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生活。

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他亲历了20世纪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托马斯兴趣非常广泛,不仅爱好音乐,而且长于诗文。除了医生、病理学家、教育家、行政官员的身份,托马斯还是诗人和散文家。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科学随笔集结出书后,于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有趣的是,这本书同时获得了当年艺术文学和科学两个类目的最佳图书奖,这在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历史中实属罕见。这本《最年轻的科学》是他的第三本随笔,托马斯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20世纪美国医学发展的关键历程。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的变化:在技术方面,20世纪经历了医学从现代巫术到现代科学的转变;在医学教育方面,医学院逐渐拉开同其他院系的差距,形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医学综合体;在医学从业人员方面,医生们感受到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明显上升。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医学技术在最近一个世纪快速演进,从现代巫术转变为现代科学,取得了医学史上最大幅度的飞跃。

虽然医学古已有之,但是医学并不天然等于科学。20世纪初期,医学就像一种在现代化机构中进行的巫术。那时,医生们渴望尝试任何新的治疗方法,即便这些方法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那时的医学文献在今天看起来非常魔幻,医学界的前辈阐述如何进行放血法、拔罐法、大泻法,或者把病人的身体浸泡在极冷或极热的水里。医学院的教师热衷于制作药方,他们通过煎煮获得植物提取物,靠着偶然的灵感把各种植物混在一起。而这些知识,经过医学院的课程体系被灌输到医学生的脑子里。当时的医生对病理学缺乏认识,今天看来一些基本的医学雷区,却是上世纪初很多医生徘徊的游乐场。

20世纪初,准确的诊断对医生而言还是小概率事件。有一个纽约的医生因为善于诊断伤寒热而名声在外,被誉为诊断大师。伤寒热是当时纽约各家医院最常见的疾病,这位大师诊断的方法是舌诊,他相信靠触摸病人的舌头就能发现身体的异常。面对这位大师,每个患者都要伸出舌头,由这位大师捏在拇指和食指间,感受舌头的质地和异常。从一张病床移动到另一张病床,这位大夫告诉一个又一个患者他们得了伤寒热,或者正处在伤寒热早期。事实上,与其说这位大夫是个成绩显赫的诊断家,不如说他是个卓有成效的病菌传播者,他成功地扩大了伤寒热的传播范围。

到了30年代,解剖学和生物化学比以前复杂得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已经改变了医生们对一些主要传染病的理解,但是医学院的教育仍然非常保守。在医学院,学生们被教授如何诊断和解释。他们能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的,就是疾病的名称,如果可能的话,说明是什么东西导致了这个病的产生,预测以后会怎么发展。诊断和预后是那时候医学体制的巨大进步,这个成功得益于医生们数十年来对病例的细致观察。但在治疗层面,医生们仍然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疾病的进程。虽然很多病人选择去医院,但医院的大夫们也无法控制疾病的进程,病人能不能活下来,全看疾病的随机发展。托马斯在书中诚恳地说,当时“医学管不了多少事儿,或者根本不管事”。

但是,变革在30年代发生了。1937年,磺胺类抗生素治愈肺炎的几个案例引发了纽约全城的轰动。人们听到了抗生素的神通,确认了医学的崇高地位。抗生素的应用使很多疾病可以被治愈了,医学开始转变为真正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

中国有部电影叫《盘尼西林·1944》,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士拼命保护两箱盘尼西林的故事。盘尼西林就是我们常说的青霉素。这个故事贴切地描述了40年代人们对抗生素的热切期盼和渴望。要知道,在青霉素问世前,肺炎还是不治之症,得了这种病就会被宣判死亡,而在青霉素问世后,肺炎的死亡率降低了80%。在那个年代,青霉素是毫无疑问的灵丹妙药,切实地让病患和家属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五六十年代,更多的抗生素问世了,很多感染类的疾病得到了控制。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加大了对医学研究的投入。不仅成立了更多的医学院,还极其慷慨地给予大量拨款。在这种环境中,医学将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终于告别了巫术式的治病方法。

有意思的是,当医学越来越发达时,“神医”反而变少了。神医这个称呼,充满了传奇故事中的戏剧感,又渗透着人们对疾病的不解和恐慌。现代医学的逻辑和神医的逻辑是相互排斥的。现代医学讲究临床观察、实验室证据和病理逻辑,医生的个体诊断都要建立在医学同僚的共识之上。接受了现代医学的系统教育后,医生们更清晰地看到现代医学能解释的疾病只占小小的一部分,医学并不能保证每个患者都起死回生。作为一个终生行医的人,托马斯感叹道:“医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很无知的行当。”

医学的局限性是现代医学始终面临的难题。今天,医患矛盾就是医学困境的具体表现。患者们总是期待遇到全知全能的医生,而医生们都知道医学的局限。在美国,医生常常被患者起诉,收入最高的外科医生也是最常被起诉的职业;在德国,2014年关于医疗事故的申诉近1.5万起,而德国总人口数仅仅只有八千万;在俄罗斯,12%的住院死亡是因为误诊。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状:医学虽然在20世纪获得了飞跃式发展,却远没有达到全知全能的地步。我们对医学和医生需要怀着尊敬,也需要怀着耐心。

上面说的就是现代医学在20世纪从巫术到科学的转变。20世纪初,准确的诊断对医生来说还是新鲜事,药方大多来自医生的奇思异想,因此患者痊愈是一件随机发生的事情,医学在疾病面前起不了什么作用。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医学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

下面继续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医学院在20世纪发生了转型,从一个单纯的教学机构变成一个复杂的科研-临床-教学综合体。

医学院和大学的其他学院相比,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不管在哪个地区,医学院的教授总是最忙的。然而,在多年以前,医学院教授和文学院教授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在20世纪上半叶,对教授们来说,医学院的生活跟文学院的生活高度相似,他们都有固定的编制,用微薄的薪资过着稳定的生活。医学院同文学院一样,每年从学校那里得到一笔固定的拨款。预算总是那么紧张,系主任们很难在财政上有什么创新的安排。不同的是,当文学院的老师在对文学作品绞尽脑汁时,医学院的老师正在发愁如何进行实验。医学院得到的拨款并不比其他院系多,老师们不得不花很久的时间来筹措经费,再拿凑来的钱买一些兔子、小鼠和一些小型的仪器。医学院的教授需要亲自准备细菌培养基、洗刷玻璃器皿、照看实验涉及的所有动物。尽管科研人员非常渴望技师的帮助,但是技师是稀缺性人才,只有最高级别教授的实验室才有可能有技师。有些医学院的教师在大学里完全没有收入,必须通过在校外开诊所来赚取家用。

这种情况在二战后发生了逆转。战后,联邦政府认为科学是有用且重要的,因此医学院的科研事业得到了丰厚的财政支持。从此,医学院的运作同文学院的差别越来越显著。拨给医学院的经费变得特别充裕。如果医学院某个老师想研究链球菌,他就可以申请政府拨款资助他的实验室,购买新的设备和仪器来研究一些有可能失败的新想法,并且,他还可以得到雇佣一两名技师的钱。在50年代到60年代,联邦政府科研拨款大批大批的到位,数额之大,足以把医学院的建筑改建一遍,再另外建20所新的医学院。

这离不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政策转向。在二战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着力提高美国医学科研能力,具体方法就是把科研分散到美国各个医学院的日常功能中。在政策的转变下,美国医学院的老师既要行医、教学,又要承担科研任务。科研、教学和行医合并在一起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很快成为医院中的翘楚,成为最娴熟、最专业的保健机构的象征。在这种氛围中,各个大学纷纷建设医学院,扩招医学院的学生,医学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从此,医学院的氛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授们和学生们在实验室、病房和教室奔波,他们总有新的经费、新的病人和新的课题。现代医学像一幅宏伟的画卷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他们都渴望在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这场变革结结实实地影响了美国医学的发展,把美国的医学研究推至世界前沿。从各方面来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政策转向是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带来的结果也令人满意。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而那个差错是当时的人们所无法预料的:谁都没想到,科研会这么费钱。

到了七八十年代,联邦政府开始削减预算,流向大学的拨款开始大幅度减少。因为很多大学医学院的年预算比其他所有院系的年预算加起来还要多,所以大学的管理层只能削减给医学院的拨款,这导致医学院一下子面临严重的危机。由于前二十年医学院的疯狂扩张,医学院旗下的医院已经成为了美国保健制度的主力军,而管理医学院的各地大学间接管理了美国的保健系统。当大学面临财政紧缩时,美国的保健制度又受到了冲击。对于这个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医学系统而言,财政拨款的转向无疑是一场狂风暴雨,撼动了美国的医学教育。

事实上,美国至今仍然在承受这场财政紧缩的后果。由于政府预算的减少,医学院不得不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资金,结果就是,医学院的学费大幅上涨,只有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才负担得起医学院的费用,就读医学院的门槛被提得很高。对于科研而言,医学院的管理层不得不求助于校友和慈善家的捐赠,勉强维持医学院的运转。尽管医学院对各种花费尽可能地节省,医学院的赤字却仍然在持续增加。而大学被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牵绊,不得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分散到医院系统中。托马斯对此批评道:“就像法学院不应该办当地的法院系统,商学院不应该操纵本市所有的公司那样,医学院也不应该经营规模庞大的医院。”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医学院附属医院肩负了太多职能,反而使医学院原本的教育职能无所适从。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美国的医学教育系统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教学机构转变成为科研-教学-临床的综合体。在二战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渴望提升美国医学院的科研水平,因此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督促医学院承担起科研-临床-教学的三项职能。这种三位一体的医学院越来越区别于大学中的其他院系,有着一套复杂运作机制。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教育资金紧缩后,这种三位一体的医学院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医生收入的转变。在20世纪初,医生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收入丰厚、人人艳羡的职业。

在美国,医生是公认的高收入行业。2015年,美国就业网站公布了全美收入最高的十个职业,其中外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全科医生、牙医等医疗行业的岗位占据了6席。就社会地位而言,医生也是美国最为体面的职业之一。然而,在20世纪初,美国医生的处境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

1937年,本书作者托马斯在波士顿市立医院做实习医生。虽然医院给实习医生提供食宿,但实习医生没有任何薪水。医院的预算捉襟见肘,有些科室在招聘时甚至有潜规则:他们不会录用已经结婚的医学生,因为已婚人士有更大的开销,对薪资有更迫切的渴望。为了补贴生活,这些实习医生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路子赚外快:他们经常献血,献血后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一个月献两三次血就能让他们摆脱捉襟见肘的生活。

1936年,托马斯还在哈佛医学院读书,他参与了医学院年鉴的编辑。他和其他编委一起向毕业多年的医学院校友写信,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对新生的建议。校友们非常坦诚地公布了自己的薪资,他们的收入在当年的物价看来并不宽裕。在建议一栏,校友们对新生的劝告大同小异:医生是个很好的职业,但不是一个好的生财之道,如果有可能,你最好娶一个有钱的太太。

事实上,托马斯非常熟悉医生的处境。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名护士,他们家的一楼就是父亲的诊室。耳濡目染,托马斯对行医生活非常熟悉。他清楚地记得,病人很少能一次把诊费付清,拖欠诊费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偶尔遇到能一次付清诊费的病人,父亲会情不自禁地开心起来,急切地把这消息分享给家人。医生在20世纪上半叶,实在算不上一个收入丰厚的职业。

虽然医生要经过漫长的专业训练,还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但是那时候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同这种投入并不成正比。某种程度上,这同当时医学的角色和地位有关。

我们前面提到,20世纪上半叶,现代医学在疾病干预方面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时候,病人能否被治愈要看老天的随机安排,医生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有一次,托马斯在医院接触了一位年轻音乐家患者,这位患者出现了持续一周的高烧。当时,大叶肺炎是非常流行的疾病,不少资深医生都怀疑这个音乐家得了大叶肺炎。但是,不论医生如何化验他的痰样,都没有发现大叶肺炎的特征,反而看到了一些教科书上描述的疟疾的特征。医生们围在患者的病床前开讨论会,却没人敢确定他究竟得了什么病。在拿到痰样化验半天后,这个病人就急匆匆地撒手人寰。后来,医生经过多方对比,终于确定这位音乐家得了疟疾,然而,一个生命就这样在一群医生的注视中随风消逝。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医学水平的飞跃,医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医学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从医标准也日益严苛,导致美国每年能成为医生的人数非常有限,因此,医生成为稀缺资源。在这种环境中,美国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水涨船高,跟20世纪初期的状态不可同日而语。2017年美国医生收入年报显示,美国医生年平均收入为29.4万美元,远高于其他职业。

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医生收入和地位在20世纪经历了大幅上升,从一份收入微薄的职业转变为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这种转变与美国日益高昂的医学教育成本和严苛的准入门槛有关。

说到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跟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咱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首先,我为你介绍了现代医学在20世纪经历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初,现代医学仍然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医生们无法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他们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开具毫无科学根据的药方,这时的医学更像是巫术而非科学。到了20世纪中叶,医生们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开始掌握诊断学的奥秘,抗生素的普及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现代医学进入了新的篇章。到了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成功地预防和治愈许多疾病了。

其次,我为你介绍了美国医学教育在20世纪的转变。在20世纪上半叶,医学院教授的生活和文学院教授的生活差不了多少,他们都拿着固定的编制进行教学,没有多少预算用来做科研。但是在二战后,医学研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形成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医学院体系,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医学强国。

最后,我为你介绍了医生收入在20世纪的转变。在上世纪初,医生远不是一个高收入的职业,很多实习医生不得不靠献血来维持日常生活。但在20世纪下半叶,因为医学教育的高昂成本和严苛的准入门槛,医生成为美国社会的稀缺资源,因此,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获得了大幅提升。由此,医生成为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

撰稿:管二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