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万物起源》 石风解读

《万物起源》| 石风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雷厄姆·劳顿和珍妮弗·丹尼尔。劳顿是英国高水平科学期刊《新科学家》杂志的执行主编,他笔下的科学,有趣、有料,引人入胜。丹尼尔则是《纽约时报》的著名插画设计师,谷歌公司创意总监。她为书中每个问题都配上了奇妙、精美的插图,让这本书赏心悦目。

关于本书

本期音频我们要说的这本《万物起源》是一本回答各种起源问题的科普书,它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识和发明六大类,53个起源问题。

核心内容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起源问题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它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宇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诞生于一次偶然,人类的进化却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至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则离不开想象力。研究起源问题,就像一次智力探险,深深吸引着我们。而就像作者说的,起源问题也是我们人类所问出的所有问题中,最根本也是最深刻的问题之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万物起源》这本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共252页,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宇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来的。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仰望星空时,望着满天繁星感叹:宇宙是怎么诞生的?郊外散步时,对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色好奇:生命是如何开始的?参观博物馆时,看着各种珍贵展品惊叹:这一切又是谁创造的?我们好像本能的对起源问题感兴趣,就是忍不住想要知道,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起源问题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本期音频我们要说的这本《万物起源》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这是一本回答各种起源问题的科普书,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识和发明六大类、53个起源问题。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起源问题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它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宇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诞生于一次偶然,人类的进化却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至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则离不开想象力。研究起源问题,就像一次智力探险,深深吸引着我们。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雷厄姆·劳顿和珍妮弗·丹尼尔。劳顿是《新科学家》杂志的执行主编,这是一本和《科学美国人》齐名的高水平科学期刊。劳顿先生笔下的科学,有趣、有料,引人入胜。丹尼尔则是《纽约时报》的著名插画设计师,谷歌公司创意总监。她为书中每个问题都配上了奇妙、精美的插图,让这本书赏心悦目。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为这本书撰写了导言。在导言中,霍金或许说出了我们执迷于起源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太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不是宇宙中唯一会问出这个问题的生命?”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说说,书中提到的三个起源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有着必然性;第二个故事是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出现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一个真正的奇迹;第三个故事是文明的起源,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并不全是规律的作用,想象力也十分重要。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故事:宇宙起源的必然性。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有着必然性。

说到宇宙起源,大家就会想到大爆炸理论,这是目前宇宙起源的主流观点。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在大爆炸前存在一个体积无限小但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后来奇点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宇宙就经由这次大爆炸,从无到有的出现了。

但大爆炸理论不能解释我们所有的困惑,因为我们很难想象,虚无中怎么能变出某种东西,这就好像魔术师大变活人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物理学上的量子理论对“无”的理解。

我们通常认为,“无”和“有”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在量子理论看来,无和有并不对立,它们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宇宙,表面上看包含无数恒星、行星、星系,是一种有的状态,但实际上它却是由无组成的。因为在宇宙诞生的时候,既产生了正能量,也产生了负能量,正、负能量两者相等。所以如果我们把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加在一起,结果就会是一个零。所以你看,有这个状态其是这样由无组成的。

这有点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我口袋里没钱了,于是从银行取了100块出来。好了,我口袋里原来没有钱,现在有了100块,是从无到有了。但是我会因此就觉得自己发财了吗?不会,因为我知道,虽然口袋里多了100块,但是银行存款是少了100块的,总财富并没有增加。所以,对口袋来讲,是有;但是对整体财富来讲,却是无。前面我们讲的,宇宙虽然包含了无数的物质和能量,但全部加在一起却是一个零,就类似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知道了,无和有并不对立,但为什么无中就必然生有呢?我们通常认为,无是一种更自然,或者说更稳定的状态,会一直存在,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量子理论中,无是不稳定的,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无这个状态太过完美了,用物理学术语讲叫“对称”,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折腾它,它还是无。而太过完美的东西,是不能持续的,所以是不稳定的。既然是不稳定的,就必然被打破,打破它的就是生生灭灭的量子涨落。这就是为什么无中必然生有。

讲到这,我想起了自己前不久的一个经历。好不容易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结果不出三天,就被打回原形,甚至比原来更乱。以前你可能非常苦恼,怎么就不能保持整洁呢?现在你知道了,一尘不染的这个无的状态,本来就是不自然、不稳定的,无中必然生有啊。

理解了量子理论中的无,再来看大爆炸理论,你就能明白,宇宙的空无状态是必将被打破的,无中必然生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有着必然性。就像作者说的,也许大爆炸只是无在行自然之事,是一次导致整个宇宙诞生的量子涨落。

上面咱们讲的是第一个故事——宇宙起源的必然性。用一句话总结下就是: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有着必然性。

聊完第一个故事,咱们接着来聊第二个故事:人类起源的奇迹。人类的出现并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和宇宙的起源正好相反,人类起源常常被认为是进化的必然产物,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最终进化出了人类。但真是这样吗?就让我们在头脑中来一次时空之旅,回到物种起源的那一刻,看看事情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现在的研究表明,简单生命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但复杂生命的出现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复杂生命,在生物学上叫“真核生物”,是由复杂细胞组成的生命。而复杂细胞也称“真核细胞”,这种细胞有细胞核,并且有线粒体等重要细胞器。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真核生物。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简单生命一旦出现,就必然进化出更复杂的形态,所以复杂生命的出现是进化的必然结果。但研究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从简单细胞首次出现到演化出复杂细胞,经过了20多亿年的漫长时间,这几乎是地球年龄的一半;而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简单细胞演化出复杂细胞这件事,似乎只是个“一次性事件”。

这决定性的一次性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答案实在是惊人——那就是一个简单细胞,不知道怎么回事,被另一个简单细胞给吞噬了。两个简单细胞凑到一起后,被吃掉的细胞居然还有活性,和吃它的细胞搭伙过起了小日子,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内共生”的共生关系。在长期的内共生中,被吞噬的一方逐渐演化成了线粒体,之后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共生体最终形成了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特别是线粒体的出现,是生物进化上的关键一步。这是因为,线粒体是给细胞提供能量的能量站。以前简单细胞只能靠细胞膜获取非常有限的能量,成天闹饥荒,哪儿能长得大呢?但现在有了线粒体,它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还能不断复制自己,为细胞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有了线粒体,真核细胞就可以不断长大并聚集起来,形成各种多细胞的生命形态,从而演化出了复杂生命。

现在回想一下整个事件:一次偶然的野餐,诞生了一对好基友,它们携手拉开了复杂生命进化的帷幕。而且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次野餐,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可能只发生了一次。可见,由简单细胞演化出复杂生物并不是必然,而是个奇迹。简单生命奇迹般的进化为复杂生命,这是人类起源的最初一步。但人类起源的奇迹,还不止这一步。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黑猩猩,尽管在大约70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就已经和黑猩猩分离了,但又过了400万年,我们的祖先仍然看起来很像猩猩,著名的南方古猿“露西”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大约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而真正的人,则要到200至300万年前才出现。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差不多500万年,才终于变成了人。

时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有没有奇怪过人类为什么没有同属的其他亲戚呢?在生物学分类中,我们今天所有的人都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种、人属、智人种。智人种是“人属”中唯一的一个种,我们就像独生子,没有任何兄弟姐妹。其实,人属下曾经并不止我们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海德堡人、弗洛勒斯人等等。这些人种有些高大强壮,比如尼安德特人;有些矮小灵活,比如佛罗勒斯人。他们都各自进化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和这些人种相比,智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最终,人属却只剩下了我们智人一个种,其他那些人种为什么灭绝了呢?

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一个谜,但智人似乎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到了目前主流的“替代理论”,也就是智人杀了其他的种族。甚至有种可怕的猜测是,智人吃掉了一些种族,比如尼安德特人。替代理论骇人听闻,但或许在当时的生存竞争中,这只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三体》里的那句著名的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无论如何,智人在与同属其他人种的残酷竞争中,淘汰掉了所有其他选手,成为了唯一的胜出者。这其中,有手段,也有运气。

总之,从古猿走来这一路,我们的祖先先是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接着又经历了残酷的生存竞争,最终成功进化出了你我。这其中任何一点差错,我们都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奇迹。可见,不管是从简单生命进化为复杂生命,还是从古猿进化为人类,都并不是进化的必然。就像作者说的,由简单细胞演化出你我这样的复杂生物,这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奇迹。

上面咱们就讲完了第二个故事,用一句话总结下就是:人类的出现并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聊完第二个故事,咱们接着聊第三个故事:文明的起源。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并不全是规律的作用,想象力也十分重要。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讲的是文明发展的规律性,它总是呈现出兴盛与衰退、剧变与停滞相交替的现象。确实,文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文明总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周期性变化。但是,在这种周期变化中,文明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进步。是什么因素推动文明不断进步,而不是原地打转呢?历史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从进化论、经济发展等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作者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就是“起源故事能够大大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事实上,想象力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它是忽然冒出来的想法,不可思议而又极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常用“灵光一现”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想象力的价值在于,它源于已有文明却又不限于已有文明,它的创造性会引导人类突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超越现有文明的探索。正是这种探索,促使人类完成认知升级,最终把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就靠想象力。想象力的产生,特别是那些影响了文明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想象力的产生,必须依赖前期文明发展所积累的成果,并且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想象力对文明的推动作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许多代人前赴后继的钻研和实践。所以想象力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创造力,文明就无法突破障碍、取得进步,只能原地打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想象力又是万万不能的。

比如文字的诞生。我们今天通过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知道,文字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已经有了一些记录方式,比如结绳、绘画、雕刻等等。这些记录方式,虽然很容易理解,但难以记录复杂的内容。随着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复杂,人类对记录复杂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很可能就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我们的先民想到了用符号来进行记录。刚开始,他们创造了一些象形符号,这些符号看起来就像简笔画;慢慢的,这些符号越来越抽象;最终,经过漫长的演变,这些符号形成了今天的文字。这其中,有些民族创造的符号发展出了代表音节的功能,和口头语言联系了起来,可以用来书写语言,这就是表音体系的文字,比如英语;而另一些民族创造的符号则发展出了表意的功能,形成了以我们汉语为代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但不管是哪种体系的文字,都是由最初的那些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们现在没法知道,先民们到底是怎么想到要创造一些符号来进行记录的,但这个想法真的是需要特别出色的想象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符号不像绘画、雕刻那么容易理解,要明白符号的意思,就必须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把符号翻译成我们的口头语言,再由大脑对翻译过来的口头语言进行处理。但作者告诉我们,阅读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之一。因为研究表明,和口头语言不同,阅读能力不是人脑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有目的的长期训练才能发展出来。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在学生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上语文课都是在进行阅读的训练。阅读不是人脑自带的功能,所以用符号进行记录,不仅十分困难,而且是违反人类直觉的。所以,用符号进行记录这个想法,不仅是跳出了已有的认知模式,甚至是跳出了直觉。

不仅如此,符号算得上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有价值的想象力产物之一。符号是文字的前身,而文字的诞生是文明的首要特征,作者就引用了语言学家彼得·丹尼尔斯的著作《世界文字系统》中的一句话,来强调文字对于文明的重要意义,这句话是:“语言定义了人类,文字定义了文明”。对于日益复杂的社会而言,文字是必须的发明。如果没有文字,我们就无法高效、准确的记录,而如果没有这些记录,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历史,又怎么才能传承知识?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力,我们的文明将不复存在。

这就是文字诞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想象力帮助我们完善了自我,从而推动了文明发展。再给大家举一个想象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例子。

1874年,有一个年轻人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遇到了困惑——他既擅长音乐又热爱物理,拿不定主意到底选择什么专业。他向老师求教,老师语重心长地劝他不要选择物理,因为这个领域里几乎一切东西都已经被发现,只剩下一些填补漏洞的工作了。

在今天看来,这位老师的建议简直误人子弟,从1874年到今天不到150年间,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当时,这个建议却相当中肯,这是因为牛顿早在1687年就总结出了三大定律,解决了力和运动的问题;而在1873年,也就是这个年轻人上大学的前一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解决了电磁问题。看起来物理学能被研究的重要问题已经几乎都被研究完了,这时候投身物理学,即便耗费一生精力,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

当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多。1900年,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就是研究热力学的那位“大牛”,我们今天仍然以他的名字来作为衡量温度的单位,他就在一次演讲中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的事情就是对这座大厦修修补补了。现在的物理学领域就剩下两朵乌云,第一朵是光速的不变性,第二朵则和热辐射相关,即热辐射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不相符。但开尔文认为,这两朵乌云也很快能够解决。

尽管看起来研究物理学已经没什么前途,但这位青年仍然选择了物理学。到了1894年,青年已经变成大叔,担任柏林大学的教授。他接受了电力公司的一项委托,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能量发出最多的白光。但研究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个问题被证明是当时物理学界无法解决的难题,被大家称作“黑体辐射问题”。黑体辐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开尔文所说的两朵乌云中的第二朵。

我简单描述下这个问题。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发射电磁波,温度越高,电磁波的能量就越大,这个现象被称为热辐射。但电磁波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波组成的,这些波的辐射能量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为了研究不同波长的波的热辐射,物理学家们假想了一个能完全吸收外来辐射,而不会发生任何反射的物体,称为黑体,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黑体辐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波的波长特别长或者特别短,它的辐射能量就比较小,并且受温度影响不大。但是,牛顿和麦克斯韦理论却预测说,波长特别短的那些波,它们的辐射能量会无限大,这不仅和实验结果不同,而且直接违反了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都知道,物体本身的能量是有限的,怎么可能辐射出无穷大的能量呢?这个矛盾就被称为“黑体辐射问题”。黑体辐射问题让物理学界伤透了脑筋,也难怪开尔文勋爵把它认为是第二朵乌云。

咱们故事的大叔对黑体问题钻研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也感到非常绝望。但是,就在1900年12月,也就是开尔文勋爵提出两朵乌云后不到半年时间,42岁的大叔,用作者的话说,“灵光闪现”,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假想。他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对电磁波的理解上,波并不是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是连续的,恰恰相反,它是不连续的,是由一个一个小能量包组成的。他把每个能量包称为一个量子。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能量量子化。按照这种理论预测的结果就能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了。

听到这,你大概已经知道这位大叔是谁了。没错,他就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的马克斯·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提出,为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普朗克也因此荣获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能量量子化的想法,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天才想法,它的创新性是如此惊人,连普朗克本人都对这个想法表示不可思议,甚至把它称为“绝望之举”,意思是说,在经典物理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创造出来的理论。但恰恰是这个绝望之举,颠覆了此前物理学对极小、极大两个世界的看法,突破了物理学的边界,开辟了新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想法,启发了渴望深入研究物理学基础理论的年轻一代物理学家。继普朗克之后,先后有4位受这个想法影响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和埃尔温·薛定谔。正是他们以及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在普朗克的想象力基础上不断钻研,最终建立了量子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今天应该庆幸普朗克当初选择了物理学,因为正是他的想象力,把我们的文明带入了量子时代。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本期音频我跟大家分享了《万物起源》这本书中的三个起源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宇宙起源,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有着必然性;第二个故事是人类起源,人类的出现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一个真正的奇迹;第三个故事是文明起源,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想象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想象力是万万不能的。

这本书包罗万象。除了上面说的大的起源故事,还收入了一些趣味十足的小起源故事,比如巧克力的发明、卫生纸的出现以及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喝醉的等等,每个故事都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这既是一本精彩绝伦的起源问题百科全书,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起源故事书。

最后,谈谈我的感想。起源问题植根于人类的本性,只要我们开始观察世界、思考某个存在问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问“它是怎么来的”;起源问题又是激发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每一次尝试回答起源问题,都是一次头脑中的时空旅行,一次智力探险。就像作者说的,起源问题是我们人类所问出的所有问题中,最根本也是最深刻的问题之一。

撰稿:石风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