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们为什么爱喝酒》 于理解读

《我们为什么爱喝酒》|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我们为什么爱喝酒》,出版于2023年4月。今天,我们要认真聊聊喝酒这件事。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每一滴酒精都对人体有害,但几乎没有一个文明错过酒精,人类为什么这么爱喝酒呢?

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类集中聪明才智、人力物力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自己灌醉。考古学家发现,酒精其实并不是农业发明的副产品,而是发明农业的动机。世界各地早期人类的考古发现中,总是包括大量用来喝酒的精致器皿;即使是处于饥饿边缘的社会,也会留出一部分珍贵的谷物或者水果用来酿酒。俄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为了保护粮食出台过禁酒令。哪怕是在立法禁酒的国家,也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试图用香水或者清洁剂把自己灌醉;牛津大学的夜间讨论,开场白是一句拉丁语宣言,翻译成中文就是:“现在,该喝酒了”。在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政府实施封锁的时候,出现了一场大辩论,主题是:什么是不能关闭的“必需服务”?答案五花八门,一些州宣布是高尔夫球场,一些州说枪支商店不能关。然而,几乎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承认,且从未有过争论的一件事是:酒铺不能关。宾夕法尼亚州一度试图关闭酒铺,激起了极大的民愤,于是迅速改变了政策。

在狂热地制造和消费酒精的同时,人类也清楚地知道,酒精是有害的。酒精虽然能提供一点卡路里,但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它本身还是由稀缺的谷物和水果制成的;摄入酒精会损害认知和运动技能,伤害肝脏和脑细胞,导致断片、酒驾、斗殴等各种危险行为。如果说喝酒是一种绝对的恶习,那么在酒出现后的几千年间,为什么演化没有把这种恶习从人类身上剔除掉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人类之所以爱喝酒,不是演化的失误,而是有充分的演化原因。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追求喝醉、兴奋、认知上的变化,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和文化的繁荣。演化并不愚蠢,它的进展也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快得多。醉酒不是演化的错误或遗漏,而是帮助人类解决许多挑战的工具。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知名汉学家,中文名字叫森舸澜。他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出大学学者和哲学系教授,兼职于东亚研究和心理学系,还是人类演化认知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数据库的主任。他的学术兴趣很广泛,还翻译过《论语》。在这本书里,他论证观点的视角非常开阔,包括心理、历史和演化视角等等。在论证他主要观点的过程中,作者也回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李白得喝了酒才能作诗,喝茶不行?人们喝醉后为什么会做出各种奇怪的行为?为什么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拢的?

当然,今天解读这本书,并不是鼓励大家喝酒,而是希望能从更丰富、有趣的角度,告诉你喝酒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无法舍弃的爱好之一,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这本书能让你回忆起和朋友喝酒的乐趣,为你提供小酌一杯的理由;同时,这本书也会警醒你过度饮酒的危害,告诉你糟糕的酒桌文化的破解方法。

我会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来回答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喝酒在人类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在第二部分,我们把目光移回现代,来聊聊在现代社会中喝酒的作用;在第三部分,我们主要谈饮酒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负责任地喝酒。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人类学家迈克尔·迪特勒曾指出,酒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精神活性药物,全球活跃的酒精消费者数量超过24亿,约占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们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喝酒了。考古学家在中国黄河流域发现了公元前七千年的陶片,上面有一种葡萄酒的化学痕迹。这种酒由野生葡萄等水果、大米和蜂蜜制成,这也是人类生产酒精饮料最早的直接证据。在世界各地的考古记录中,都有喝酒和聚会的画面。哪怕是在土著居民不生产酒精的北美,也存在着一个高度复杂的烟草种植和区域贸易系统,考古发现的烟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之间。可见,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酒精、烟草等麻醉品已经很长时间了。用一位考古学家的话来说:对精神活性药物的追求,是智人的特征之一。

但是,酒精等麻醉品对人体是非常危险的。酒精是一种神经毒素,会伤害我们的身体。人类为什么要冒这种险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常见的科学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它是一种“演化劫持”。我们大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奖赏系统,演化用它们来激励一些特定行为,比如性高潮就是性行为的奖励。但是,有一些行为能钻奖赏系统的空子,比如色情作品,它也能激活这个奖赏系统,但它并不指向演化期待的繁衍行为。那么,人类嗜酒,就是钻了这样的空子,它碰巧能激活类似的奖赏系统。酒精劫持了大脑里负责“偏好”和“渴望”的激励机制,而我们喜欢化学奖赏的大脑,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多喝一点。

关于人类嗜酒的第二个解释是“演化残留”。支持这个解释的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生物学家罗伯特·达德利就提出了一个“醉猴”假说,大概意思是说,早期人类是通过酒精的气味来寻找成熟水果的,那么对酒精气味敏感的人就能找到更多水果,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卡路里。要知道,1克纯酒精含有7卡路里的热量,相比之下,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热量,1克蛋白质只有4卡路里热量。对于我们饥肠辘辘的祖先来说,酒精是大有裨益的。现代人之所以依然热爱酒精,只是一种演化上的残留,毕竟我们不需要依靠酒精来解决热量问题,它只会带来肝损伤和肥胖。除此之外,还有观点认为酿酒是储存热量的一种途径,谷物和水果经过发酵之后,它们含有的卡路里可以转化为更耐用、更便携的形式,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这些资源也不会很快坏掉。这么看来,酒精的传统功能就类似于腌黄瓜或者泡菜。

这些解释乍一听都还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们的说服力都不够。比如,人们并不爱吃那种会产生乙醇的过熟水果。再比如,如果要储存粮食,不是只有酿酒这一种方式。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做法就是把燕麦做成粥,发酵几周后,它会凝固成面包状的一团,然后爱尔兰人会把它切片油炸再食用。这样既能储存粮食,也不会像酒精一样伤害身体。

人类对酒精的错爱到底是演化劫持还是残留,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嗜酒确实是一种“演化错误”的话,那么它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自然选择没有费心清除它。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清除它,甚至还在基因水平上适应了酒精。许多动物,尤其是以水果为主食的动物,体内都能产生乙醇脱氢酶,这种酶会参与乙醇的代谢。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小部分灵长类动物,携带的是乙醇脱氢酶的超强变体,它能迅速把乙醇分解成易于被身体使用或清除的化学物质。这就对演化劫持理论提出了挑战。当早期人类开始摄入酒精和致幻的植物时,人类已经在生物学上适应了它们。这说明酒精和其他麻醉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演化去适应的部分,而不是一种未曾预料的威胁。

所以,人类到底为什么要喝酒呢?我们在上面说了,作者的主要论点是,酒精之所以没有被演化清除,甚至被演化所适应,是因为它能帮助人类解决一些特定挑战。要想解释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演化角度,来看一下早期人类在成为今日之人类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对任何物种而言,它的繁衍和发展都要适应特定的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比如是捕食者或被捕食者,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不过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说,它指的是物种的一整套生存策略。人类的生态位是非常特别的,人类的主要适应性挑战一直是其他人,而不是物理环境,生存下来依靠的主要不是力量或者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社交技能。如果你很强壮、擅长打猎,活下来当然没问题,但最终出现在幸存者顶端的人,往往是团队建设者、谈判者和聪明的操纵者。知道如何打猎很重要,但知道如何和他人分享食物、协商运输、提防食物被偷走更重要。在拥挤的洞穴里,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人类需要学会合作。也就是说,人类生活的生态位,需要创造力、密切的合作、对陌生人群的容忍,以及开放和彼此信任的能力。具体来说,人类的特定生态位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创造性、文化性和社群性。在适应这个生态位的过程中,酒能提供什么帮助呢?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要素,创造性。人类是真正意义上能发明新事物的一种生物。我们能制造工具、缝制衣服、建造房子、烹饪食物,我们通过发明和创造壮大种族、改变世界。人类之所以能发明创造,是因为我们具备横向思考的能力。横向思考,是产生所谓“灵光一现”的过程。一个难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通过反思或者推理找到的,而是在灵光乍现中浮现的。

相比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童年期要漫长、脆弱得多。孩子在执行计划方面很糟糕,但他们很擅长解决横向思考任务,充满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任何一个小孩,在一天的任何时刻,都可能在执行横向思考任务,比如把硬纸板变成火箭飞船,或者把扫把当马来骑。年轻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认知上高度的灵活性。当涉及新的学习任务时,许多物种的年轻个体往往比其长辈要表现得更好,这其实和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大脑的发育成熟,本身是一个不断修剪多余的神经的过程。当大脑的某个区域稳定下来,形成一个精简、功能良好的系统时,它就成熟了。衡量大脑中神经修剪程度的指标,是区域中灰质相对于白质的密度。灰质是大脑中神经元丰富的部分,随着脑区的成熟而减少。白质是那些负责传递信息的部分。随着灰质减少,白质增多,大脑的效率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会提高,但灵活性会有所降低。一个富含灰质的区域,就像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区域,我可以不受限制地游荡,但效率不高;那么白质密度的增加,就像是这片区域在不断发展,铺路架桥,我可以更轻松地到达目的地,但我也只能沿着既定路径移动,无法在游荡中获得意外之喜。在从小孩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我们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在逐渐下降,同时白质密度增加。所以,额叶皮质越成熟,我们的认知就越不灵活,它是完成任务、延迟满足的关键,却是创造力的敌人。

想要激发创造力,需要放松认知控制。有一项针对钢琴家的研究表明,从演奏成曲切换到即兴演奏时,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作用减弱了。还有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永久受损的成年人在横向思考任务中的表现更好。也就是说,小孩子之所以具备创造力,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好。拥有成熟前额叶皮层的成年人也能通过一些方法,放松前额叶皮层,发挥创造力。酒精,就能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暂时掉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广告公司里会专门设置一个喝酒的吧台,李白也要喝酒才能写诗,而不是喝茶。

我们再来看人类生态位的第二个特点:文化性。人类个体的创造性固然厉害,但更厉害的是,我们还能通过文化,传承、发扬前人积累的知识,从而放大和增强个体的创造力。创新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文化可以帮助人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文化演化理论家曾说:我们不能把大脑视为头上的单个器官,还要视为一个更大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巨大的“集体大脑”中的一个节点。

人类非常依赖文化,这在动物世界中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通过“非社会学习”和世界打交道的,也就是单个个体评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但是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从某个无法考究的节点开始,人类变得越来越依赖“社会学习”,个体在遇到问题后,会动用文化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因为这个,个体需要愿意相信、依赖他人。演化把人类塑造得异常开放,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我们对陌生人抱有宽容,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态度,随时准备玩耍。

这种对他人的开放程度,就引出了我们要说的人类生态位的第三个特点:社群性。人类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有一些共同之处,我们都彼此依赖、相互合作。不过,和蜜蜂比起来,人类还略有不同。蜂后永远不用担心它的臣民会不服从,工蜂永远任劳任怨,而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起源留下了一个演化问题,那就是在更深层次上,我们仍然是自私、偶尔会背后捅人刀子的猿类。于是,张力就出现了,我们需要大规模的合作,但我们也有着自私本性。这种张力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合作过程中,比如很著名的“囚徒困境”。假如你是一名正遭审讯的囚犯,只有你和你的同伴同时保持沉默、不背叛对方以换取减刑的机会时,结果才最符合你们的总体利益,但你没有办法保证对方会合作。考虑到这个风险,唯一理性的策略是叛变,指控对方。不过幸好,人类并不是彻底理性的,人们在面对囚徒困境中通常能选择合作,因为人们对彼此有情感承诺。

不过,承诺有可能是虚伪的。你要如何信任一个人呢?这会让我们想到一句老话:酒后吐真言。酒精能破坏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让人无法精准地伪饰自己的表情和言语。这也是为什么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商务谈判中,我们总是在酒桌上谈事情。握手最初是为了表明没有携带武器,那么集体喝醉就是为了解除认知武装。基辛格曾经对邓小平说:“我觉得我们如果喝下足够多的茅台酒,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指的,可能就是酒的这种社会功能。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能明白作者的论点了。在人类这个特别的生态位中,我们需要保持创造力,吸收和传播文化,与他人建立信任,并且依靠承诺避免囚徒困境,于是我们需要以短暂但有效的方式,让前额叶皮层掉线,让成人重获儿童般的创造力和信任度。要想达成这个效果,冥想、苦修、极端的呼吸练习都能做到,但这些方法耗时耗力,相比之下,酒精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酒精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随着血液中酒精水平的升高,它会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这能减少焦虑,会让人感到刺激和开心;在第二个阶段,随着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峰值,酒精开始发挥镇定作用,抑制神经活动。它抑制的主要是大脑三个区域的活动,分别是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小脑。这也是为什么醉酒的人会丧失正常的行走能力,还会断片。而对前额叶皮层的抑制,会造成所谓的酗酒“近视”,人变得迟钝,注意力被限制在眼前,不再考虑抽象的事情,不再预测行为的后果,但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换句话说,酒精能让一个成熟的大人,在短时间内变回孩子,创造一种灵活、开放、孩子气的心智,让我们更容易信任他人,也更容易被信赖。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认为,酒精是促进人类合作、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键要素。

刚刚我们一直在讲演化、讲古代的事情,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呢?电子游戏、抗抑郁药也能帮我们减轻压力、提高情绪;现代银行系统和法治系统,也免去了在酒桌上灌醉彼此才能相互信任的状况,也不会伤害身体。那么,喝酒还有什么好处吗?

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是:饮酒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哪怕是适度饮酒,它对健康的益处也远不及它的害处。最安全的饮酒水平就是滴酒不沾。不过,作者的观点有些独特,他认为,酒精造成的生理成本,还要和它能促进创造力、满足感和社会团结的作用相权衡。酒精无疑会带来伤害,但它也会发挥作用。

比如,酒精能提升创造力,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非常重要。谷歌公司就有一间威士忌房间,当程序员遇到创意瓶颈时,他们就会来这个房间休息,摄入少量酒精。关键在于,这个房间是一个公共空间,于是人们可以在小酌一杯的同时交流想法。一方面,酒精能让人产生创造性的洞察,另一方面,一些想法在微醺时好像也没那么愚蠢或者异想天开了,资历老的同事看起来也没那么吓人了。这个威士忌房间可能会成为集体创造力的孵化器。共产主义,就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泡在啤酒里的十天”里构思出来的;巴黎的沙龙总是酒水充足,它也是知识和艺术创新的温床。

在今天,酒精能激发集体的创造力,也能建立人们之间的信任纽带。如果它出现在聚会或者节日中,它能制造集体的欢腾,有助于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团结,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依然要在酒吧里喝酒聊天,要去各地参加啤酒节。在酒精的这些功能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有些哲学意味的观点,那就是我们需要酒精让我们出神,它是我们逃离自我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作家斯图尔特·沃尔顿曾说:“对于余生定要服从的节制,醉酒是一个暂时摆脱它的机会。”不只是人类,很多动物也有出神的需求,比如狐猴就会沉迷于有毒的蜈蚣。以至于一位心理学家曾说:“醉酒是动物界的第四种驱力”,仅次于食物、性和睡眠。不过,人类比大多数动物都更需要出神,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毛病”,它就是“有意识的自我觉察”。加缪反思人类的存在性本质时就曾说:“如果我是一只猫,那么我的生命就会有意义,更确切地说,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因为我属于这个世界,我就是这个世界,而现在,我被我的整个意识反对。”动物不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我正在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但人类会。而酒精,就能暂时关闭这种“自我的诅咒”,也就是我们头脑中以目标为导向、容易焦虑的内在评论员,它总是阻止我们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这可能是人类生态位的第四个元素,意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股逃离自我的冲动,有的人能从冥想、瑜伽中找到出口,而酒精,也同样能帮助我们适应这一要素。

作者认为,酒精能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效益,加速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不过,如果我们不小心,酒精也会把我们变回动物。

首先,饮酒对健康有害。饮酒很有可能发展出依赖性,达到酗酒的程度,而酗酒对身体和生活的危害无需多说。一些成瘾的研究人员认为,经常饮酒的人会越来越适应酒精,到了需要持续消费酒精才能感觉“正常”的地步,这会导致身体的稳态被重新设定在了一个病态的位置。

在健康之外,醉酒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暴力、酒驾、意外怀孕、性侵事件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就把酒精和多种死亡联系了起来,不仅有肝损伤、癌症,还有自残、工业事故、溺水、跌倒、艾滋病、坠落等等。在醉酒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后果中,最突出的两个是攻击和冒险行为。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的酒神,同时,它也是混乱和无序之神。除了纯兴奋剂,酒精是已知的唯一一种会增加人身攻击和暴力倾向的药物。酒精的刺激作用,加上它引起的认知近视和执行功能丧失,会诱发暴力行为,尤其是那些本身认知控制水平就很低的人。多数国家都对群聚性饮酒很警惕,比如体育赛事。早在公元前5年,德尔斐体育场上就有一句铭文写着:禁止观众将葡萄酒带入竞技场。

除了暴力斗殴事件,酒精还会引发性侵案件。在高达72%的性侵犯案件中,犯罪者、受害者都至少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精也是熟人性侵犯案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作者在书中指出,酒精和暴力侵害女性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父权制或者厌女的社会规范驱动的,而不是乙醇分子。因为酒精只会解除抑制,但它本身并不是诱发因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酒精更常见的一类负面影响,还是所谓的“酒桌文化”。在酒局中,一些人不得不逼迫自己喝下过量的酒,毕竟“你不喝这杯,就是不给我面子”。只要把饮酒融入职业环境,那些不能喝酒、选择不喝酒的人就会被边缘化。而酒桌中的女性,还要面临更复杂的处境。

饮酒有诸多坏处,但它也确实有一些好处。正如开头我所说,今天我绝对不是要鼓励你喝酒。我们需要谨慎考虑喝酒的成本和益处,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酒精。那么,应该如何饮酒呢?作者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依然要先强调,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滴酒不沾;其次,如果你确实想要小酌一杯,那么你要有意识地监测自己摄入了多少酒精,可以购置一些设计得很浅的酒杯,或者限制自己的杯数;尽量不要一个人喝酒,独酌容易一杯接一杯直到喝醉。尽可能和家人,以及关心你身体的朋友一起喝酒,这样可以彼此监督。在有酒精的聚餐场合中,一方面,需要摒弃有毒的酒桌文化;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比如,提供同等数量的酒精和非酒精饮料,提供充足并且方便拿取的水。这点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重要,如果一个社交场合中,要水很麻烦,那么很可能就会有人喝太多。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尽管酒精伤身,但没有一个文化错过酒精。作者认为,嗜酒的人类之所以没有在演化过程中摒弃掉这一不良爱好,是因为酒精能帮助早期人类克服一些特定的挑战,比如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保持开放、建立合作,同时,它还能满足个人逃离自我的需要。不过,酒精的负面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再强调一遍,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滴酒不沾,每个人都需要用审慎的态度对待酒精。

希腊神话中,万神殿里有两位神,一位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掌管醉酒、生育、情绪化和混乱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另一位则是代表着理性、秩序和自我控制的阿波罗。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分别代表着自我控制和自我放纵。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在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之间进行平衡,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执行计划,也需要偶尔因为美丽、有趣的事物分神,可能是通过游戏、冥想、白日梦,也可能是依靠酒精。毕竟,阿波罗,清醒的成年人,不能一直负责。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追求喝醉、兴奋、认知上的变化,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和文化的繁荣。演化并不愚蠢,它的进展也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快得多。醉酒不是演化的错误或遗漏,而是帮助人类解决许多挑战的工具。

2、人类的生态位是非常特别的,人类的主要适应性挑战一直是其他人,而不是物理环境,生存下来依靠的主要不是力量或者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社交技能。

3、最安全的饮酒水平就是滴酒不沾。